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厦门市禾山中学:胡先锋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势,反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力图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阅读 文本 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是要说明,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本解读是阅读的一种高级方式。

有人说文本解读,是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雷斯尼克认为:‚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 ‛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如果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是提取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反应和童话等过程把文本中的各种信息纳入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可以说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是一个对文本进行解码的连续性的过程。

文本解读作为阅读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人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将文本解读的方法误读了。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哪些误读的现状呢?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

1、 主题理解的单一化: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解读存在着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参上的答案,照本宣科;一种是教师自己主观理解的概括。教师的解读被奉为‚标准答案‛,强调在考试上必用,因此学生将之奉为‚金科玉律‛,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思维的自由空间。其实,教师和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能力、审美程度等的不同,在面对同一文本时必然会有不同的解读,那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强调的是认知趋同,答案统一,甚至唯一。既定一个‘标准答案’的文本解读,泯灭了每一个读者(学生)自己的理解及每一个

读者(学生)各自解读的个性。这样一种解读或鉴赏,与人文精神有着尖锐的冲突。解读的定向或‘鉴赏的定向’,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的。 ‛

2、 文本解读的功利化、应试化倾向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文本解读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目的是为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才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意义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利用‚题海战术‛和知识点的细化,将文本解读‚定性‛,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时,完全按照高考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并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将高考的阅读题型定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模式化的题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也使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发生了重心偏移。

当阅读成为应试的手段,那将是一种悲哀;当文本解读成为固定的题型检测,那是一场悲剧。阅读也已经不是乐趣了,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它们以失去了文学的光芒。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而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教育概况》中认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无论是叶先生还是朱先生,他们的看法仍是带有很强的工具性的,都不如罗曼. 罗兰先生在《读书是谈心》中所言:‚我喜欢书,只因我喜欢享受与作者灵犀相通,莫逆于心的那点乐趣。是完全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因此,书,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她们都是我的朋友,曾经为我解闷、解惑,曾经和我融洽的做着心灵上的款谈,曾经逼出我的泪与笑,曾经激发我的爱与恨。也使我在无形之中,对人生苦乐有了一番会心。 ‛这才是阅读的真谛,文本解读的旨归,也是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如果语文教学成为审美享受,成为乐趣所在,相信学生会乐学,愿学。

3、 文本解读不当使文本支离破碎: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把一篇鲜活、生动、完整的文本按照题型要求给肢解的零散破碎,为求抓重点、抓关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其人为地切割了,使文本失去了思想和灵魂,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然而一个文本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的内涵和价值,甚至是它的全人类性,而这不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就能办到的。阅读、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使学生从文本中体悟人生,感悟生命,懂得珍视和敬畏那些人生中美好的、感动的事,体会到生命的价

值,在人类文化中美的场景中遨游,这才是教学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所能承担的。教育要让生命能透出芬芳,那才是真正的艺术。

在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的偏差,还有解读的模式化:老三段(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三部曲(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点),政治化(在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尤其严重,一些牵强的附和,一些拔高的思想深度所谓的‚光明的尾巴‛,一些妄加的虚无的揣测等等),这里就是一一叙述了,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笔者有以下几点新思考。

二、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新思考:

1、 陌生化的文本解读:

据了解,现在的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过程倒臵是一个严重的现象。过程倒臵指的是先读教参合各种参考资料,而后再进行文本阅读,有的甚至自己没有读过文本,完全按照参考材料来进行教学,这样做的话,结局不外乎两个:一是教师自己的主观思维受材料的限制,没有了发挥和研究的空间,也就局限了自身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是教师教的永远是机械的东西,教学中没有什么生成性,甚至对于生成性的事物无法给与正确的把握,只注重了方法,忽略了语文的文学性,导致自我审美能力的下降。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从事了多年的教职,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就顺手拈来,却忽视了文本与时代性的联系,这些都是一种不正确的阅读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以为首先对语文文本自己要有一个陌生化的解读过程,避免了熟悉后的定型。陌生化本是西方文化理论的一个概念,正式名次的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什克罗夫斯基,他在《艺术的手法》一书中说:‚艺术知识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的理论在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那里成熟起来,被称为‚间离效果‛,将人们所熟知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让日常平凡的东西以不平凡的面目出现,引起观众惊奇,诱发观众思考。歌德说:‚能从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实际上陌生化的文本解读就是要求读者将文本视为陌生文本,用第一次去接触的心态,进行元文本阅读,一切仿若初见,在距离的陌生化全新阅读之下,产生新的感受和体会,不受既有结论的束缚,获得文本最直接,最本我的认识,摒弃原本的框架,以读者全新的视觉而不以教师的视觉来审视文本,获得的感受是最鲜活的,也更能贴近学生的感受。

2、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阅读:

这里所说的也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文本的复调理论。(美)浦安迪先生说,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

音的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物的口吻‛说的是文本本身已存在多重对话了,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存在好几个层次的多重对话,那是一个大型对话。巴赫金说:‚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文本解读是多方面的、多声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阐释,是不同声音唱着同一首歌的大型和微型对话的综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个性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3、立足整体下的局部分析,文化背景下的多重透视和比较文本解读: 一个文本一旦脱离了作家,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个体是整个的而非各自独立的,在教学中,一个文本是具有其完整性的。然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针对文本,必然存在轻重之分,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文本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等,构成了文本的价值,在阅读中不得不存在局部分析,而这局部分析必须是立足于整体,而非割裂的个体。

同时‚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种特定文化传统的体现,传递出某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习俗行为等,无一例外。作为语文读本,中外的选家都十分重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浸润。 ‛只有体现本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才是全人类性的,那样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很高,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所以的文本都浸润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学生们掌握不同文化的特征,了解世界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至关重要。虽然文本已独立存在,读者拥有了自我解读的权利和接受的方式,但是它仍与作家、民族文化、心理等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文化视点的切入,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能开阔读者的事业,充实读者的头脑,(读者这里只教师和学生),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

所谓的比较文本解读,在于比较二字,实际上指的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知识的迁移,有纵横古今的,有中外比较的,有相似比较的,也有对立的……总之,形形色色的文本间的比较性的阅读,在比较中更能促进学习,促进文本的理解透彻。对于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的要求是,教师本身具有更高的、更专业化的语文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文艺学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钻研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新的发展,文本解读也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思考。以求能‚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肯定学生自我解读的重要性,鼓励其进行文本新读,同时教师对于早已熟知的

文本用陌生化的视觉重新审视,联系时代新形势,读出新意来,给学生阅读文本以正确的指导,努力钻研文本,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对文本他们‚完全陌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和文本解读,获得审美上、文化上和生命体验上的享受,当阅读变成了一种那时教学的旨归,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属。

参考文献:

1、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

2、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上)》[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第22卷第1期

3、马小霞《阅读教学的现象》[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4、黎先耀主编《读书美谈》[M] 重庆出版社 1998年

5、陈众议《‚陌生化‛与经典之路》[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6年

6、程正民、李燕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程正民教授访谈录》[J] 教研天地. 语文教学与研究. 博导新观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厦门市禾山中学:胡先锋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势,反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力图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阅读 文本 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是要说明,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本解读是阅读的一种高级方式。

有人说文本解读,是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雷斯尼克认为:‚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 ‛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如果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是提取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反应和童话等过程把文本中的各种信息纳入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可以说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是一个对文本进行解码的连续性的过程。

文本解读作为阅读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人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将文本解读的方法误读了。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哪些误读的现状呢?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

1、 主题理解的单一化: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解读存在着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参上的答案,照本宣科;一种是教师自己主观理解的概括。教师的解读被奉为‚标准答案‛,强调在考试上必用,因此学生将之奉为‚金科玉律‛,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思维的自由空间。其实,教师和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能力、审美程度等的不同,在面对同一文本时必然会有不同的解读,那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强调的是认知趋同,答案统一,甚至唯一。既定一个‘标准答案’的文本解读,泯灭了每一个读者(学生)自己的理解及每一个

读者(学生)各自解读的个性。这样一种解读或鉴赏,与人文精神有着尖锐的冲突。解读的定向或‘鉴赏的定向’,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的。 ‛

2、 文本解读的功利化、应试化倾向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文本解读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目的是为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才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意义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利用‚题海战术‛和知识点的细化,将文本解读‚定性‛,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时,完全按照高考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并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将高考的阅读题型定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模式化的题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也使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发生了重心偏移。

当阅读成为应试的手段,那将是一种悲哀;当文本解读成为固定的题型检测,那是一场悲剧。阅读也已经不是乐趣了,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它们以失去了文学的光芒。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而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教育概况》中认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无论是叶先生还是朱先生,他们的看法仍是带有很强的工具性的,都不如罗曼. 罗兰先生在《读书是谈心》中所言:‚我喜欢书,只因我喜欢享受与作者灵犀相通,莫逆于心的那点乐趣。是完全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因此,书,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她们都是我的朋友,曾经为我解闷、解惑,曾经和我融洽的做着心灵上的款谈,曾经逼出我的泪与笑,曾经激发我的爱与恨。也使我在无形之中,对人生苦乐有了一番会心。 ‛这才是阅读的真谛,文本解读的旨归,也是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如果语文教学成为审美享受,成为乐趣所在,相信学生会乐学,愿学。

3、 文本解读不当使文本支离破碎: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把一篇鲜活、生动、完整的文本按照题型要求给肢解的零散破碎,为求抓重点、抓关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其人为地切割了,使文本失去了思想和灵魂,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然而一个文本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的内涵和价值,甚至是它的全人类性,而这不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就能办到的。阅读、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使学生从文本中体悟人生,感悟生命,懂得珍视和敬畏那些人生中美好的、感动的事,体会到生命的价

值,在人类文化中美的场景中遨游,这才是教学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所能承担的。教育要让生命能透出芬芳,那才是真正的艺术。

在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的偏差,还有解读的模式化:老三段(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三部曲(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点),政治化(在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尤其严重,一些牵强的附和,一些拔高的思想深度所谓的‚光明的尾巴‛,一些妄加的虚无的揣测等等),这里就是一一叙述了,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笔者有以下几点新思考。

二、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新思考:

1、 陌生化的文本解读:

据了解,现在的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过程倒臵是一个严重的现象。过程倒臵指的是先读教参合各种参考资料,而后再进行文本阅读,有的甚至自己没有读过文本,完全按照参考材料来进行教学,这样做的话,结局不外乎两个:一是教师自己的主观思维受材料的限制,没有了发挥和研究的空间,也就局限了自身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是教师教的永远是机械的东西,教学中没有什么生成性,甚至对于生成性的事物无法给与正确的把握,只注重了方法,忽略了语文的文学性,导致自我审美能力的下降。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从事了多年的教职,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就顺手拈来,却忽视了文本与时代性的联系,这些都是一种不正确的阅读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以为首先对语文文本自己要有一个陌生化的解读过程,避免了熟悉后的定型。陌生化本是西方文化理论的一个概念,正式名次的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什克罗夫斯基,他在《艺术的手法》一书中说:‚艺术知识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的理论在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那里成熟起来,被称为‚间离效果‛,将人们所熟知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让日常平凡的东西以不平凡的面目出现,引起观众惊奇,诱发观众思考。歌德说:‚能从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实际上陌生化的文本解读就是要求读者将文本视为陌生文本,用第一次去接触的心态,进行元文本阅读,一切仿若初见,在距离的陌生化全新阅读之下,产生新的感受和体会,不受既有结论的束缚,获得文本最直接,最本我的认识,摒弃原本的框架,以读者全新的视觉而不以教师的视觉来审视文本,获得的感受是最鲜活的,也更能贴近学生的感受。

2、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阅读:

这里所说的也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文本的复调理论。(美)浦安迪先生说,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

音的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物的口吻‛说的是文本本身已存在多重对话了,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存在好几个层次的多重对话,那是一个大型对话。巴赫金说:‚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文本解读是多方面的、多声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阐释,是不同声音唱着同一首歌的大型和微型对话的综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个性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3、立足整体下的局部分析,文化背景下的多重透视和比较文本解读: 一个文本一旦脱离了作家,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个体是整个的而非各自独立的,在教学中,一个文本是具有其完整性的。然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针对文本,必然存在轻重之分,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文本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等,构成了文本的价值,在阅读中不得不存在局部分析,而这局部分析必须是立足于整体,而非割裂的个体。

同时‚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种特定文化传统的体现,传递出某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习俗行为等,无一例外。作为语文读本,中外的选家都十分重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浸润。 ‛只有体现本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才是全人类性的,那样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很高,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所以的文本都浸润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学生们掌握不同文化的特征,了解世界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至关重要。虽然文本已独立存在,读者拥有了自我解读的权利和接受的方式,但是它仍与作家、民族文化、心理等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文化视点的切入,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能开阔读者的事业,充实读者的头脑,(读者这里只教师和学生),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

所谓的比较文本解读,在于比较二字,实际上指的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知识的迁移,有纵横古今的,有中外比较的,有相似比较的,也有对立的……总之,形形色色的文本间的比较性的阅读,在比较中更能促进学习,促进文本的理解透彻。对于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的要求是,教师本身具有更高的、更专业化的语文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文艺学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钻研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新的发展,文本解读也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思考。以求能‚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肯定学生自我解读的重要性,鼓励其进行文本新读,同时教师对于早已熟知的

文本用陌生化的视觉重新审视,联系时代新形势,读出新意来,给学生阅读文本以正确的指导,努力钻研文本,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对文本他们‚完全陌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和文本解读,获得审美上、文化上和生命体验上的享受,当阅读变成了一种那时教学的旨归,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属。

参考文献:

1、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

2、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上)》[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第22卷第1期

3、马小霞《阅读教学的现象》[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4、黎先耀主编《读书美谈》[M] 重庆出版社 1998年

5、陈众议《‚陌生化‛与经典之路》[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6年

6、程正民、李燕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程正民教授访谈录》[J] 教研天地. 语文教学与研究. 博导新观察


相关内容

  • 王荣生教授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系列讲座
  • 王荣生教授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系列讲座 作者:123456 发布于:2010-10-14 18:28:44 文字:[大][中][小]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 这个专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十分关注的两个问题--教学 ...

  • 岚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质因美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岚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质|因|美论文选题题目 岚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质|因|美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 ...

  •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不散"与"散":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以<幽径悲剧>为例 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袁爱国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近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 走, 往` ...

  • 学报编辑部
  •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类和功能研究综述 李 娟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0071)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学者和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插图的分类和功能上.插图的分类主要有七个维度:组织形式.出现位置.抽象水平.完整程度.功能.篇幅.内容.插图的功能主要表现 ...

  • 成功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 成功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 本成功进行解读,那么 "创新思维,""与时俱进&q ...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整合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 ...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 摘 要: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感知.理解.评价.创获,都依赖文本.教师个性解读关系着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师生通过观照文本及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实现教材的知识架构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 文 ...

  •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 独立思考 ·实践创新· 执著追求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徐金国 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 ...

  •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 一.背景:主导文类与解读理论阙如的困境 本文讨论中小学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问题.在讨论之前,先介绍下述两个背景,以了解中小学散文阅读教学所处困境. (一)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 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