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板
1、板传统标注
2、板平法(04G101-4)
1)B ——板底部钢筋(底筋); T ——板顶部钢筋(面筋); B&T——双层钢筋。 2)X ——贯通横向钢筋; Y ——贯通纵向钢筋; X&Y——双向钢筋。
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 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
3、板受力筋
3.0、板受力筋计算
3.1、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
板底钢筋的长度=净跨+左伸进长度+右伸进长度+弯勾 注:弯勾=2×6.25×d 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 3.2、伸进长度计算
注:04G101-4中规定,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
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 ,此处软件未予考虑。 3.3、板底钢筋根数计算
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 /间距]+1 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通常算法)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04G101-4) 注:为什么软件默认为50mm ?
04G101-4中规定,起步距离为“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则可以推算第一根钢筋距梁边的长度应该为“S /2 - 梁保护层厚度”。工程中板受力筋的间距一般为120mm 、150mm 、180mm ,平均一下约为150mm ,间距的一半为75mm ,梁保护层一般为25mm ,75-25=50mm 。所以目前软件仍然按传统算法设置起步距离。 4、板负筋
4.0、板负筋计算(结合图纸设计不同来进行理解) 4.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 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
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 2)板厚-保护层(04G101-4)
水平长度=标注长度a +标注长度b
清晰理解:向板内的延伸长度是从支座中线还是从支座边线开始标注的, 如果是从支座边线开始标注, 则水平长度要加
上支座宽度。
4.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
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锚入长度的计算方法:
1)La (通常算法/04G101-4); 2)0.4La +15×d (通常算法);
3)(支座宽-保护层) +(板厚-2×保护层) ; 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 情况一: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 ; 情况二: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
4.3、负筋的根数计算
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 /间距]+1 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同板受力筋)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通常算法)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04G101-4)
5、板分布筋
5.0、板分布筋计算
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不同等,都会导致分布筋长度计算的方法不同! 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下列三种算法:
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一定的长度,如150、300mm 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 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150mm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 方式二:分布筋带弯勾: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勾×2 分布筋不带弯勾: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方式三:分布筋带弯勾:分布筋长度=(净跨-50×2) +弯勾×2 不带弯勾:分布筋长度=净跨-50×2 5.1、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
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 +1 为什么用“负筋板内净长”,而不扣除起步距离?
原因是分布筋是自外向内布置的。红点顺序即为负筋布置顺序。 根数是否加1根?
预算手工习惯为向上取整加1根。实际中施工时是不加1根的。
(图中)负筋板内净长900mm ,分布筋间距250。则按排列方式布置,第4根时距离150mm ,此时蓝色点处钢筋是否布置?很显然施工时是不会布置。
所以板负筋的正确计算公式应该为向上取整,不加1根。软件中的设置为向下取整加1根,与向上取整不加1根是一回事。
5.2、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的根数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 +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 +1 注:手工计算时,往往不像上面给出的计算公式精确,一般会按“(布筋范围1 +布筋范围2 )/间距+1”计算,
而严格意义上讲,两侧应该分别按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
6、板温度筋
什么是板温度筋?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
依据GB50010-2002中10.1.9条,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 ,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6.0、板温度筋计算 6.1、温度筋长度计算
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a -负筋标注b +参差长度×2
注:温度筋与负筋搭接的长度(参差长度)实际工程中一般会以图示形式给出,如未明示,则可以按150mm 计算。
6.2、温度筋根数计算
温度筋根数=ceil((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 /温度筋间距) -1 手工算法为向上取整减1根,为什么需要减1根呢?
例如:左右负筋间净距为900,分布筋间距为250,则手工计算为ceil (900/250)-1=3根。 目前软件计算与手工有差异,软件在计算时只是向上取整,并未减掉1根。
7、马凳筋∏型
∏型马凳筋多用于板内。马凳也称撑筋,用于上下两层板钢筋,起固定上层板钢筋。钢筋马凳一般图纸上不注,由技术员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标明其规格、长度和间距,通常马凳的规格比板受力筋小一个级别,如板筋直径12可用直径为10的钢筋做马凳,当然也可与板筋相同。纵向和横向的间距一般为1米。不过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对待,如果是双层双向的板筋为8,钢筋刚度较低,需要缩小马凳之间的距离。总之马凳设置的原则是固定牢上层钢筋网,能承受各种施工荷载,确保上层钢筋的保护层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7.0、马凳筋∏型长度计算
马凳筋长度=L1+L2×2+L3×2
设计有规定者按设计规定计算,设计无规定一般可按L1、L2、L3的长度为板厚-2×保护层。
7.1、马凳筋∏型根数计算
双层双向板马凳筋根数=板净面积/(间距×间距) +1 负筋马凳筋根数=排数×负筋布筋长度/间距+1 ∏型马凳筋根数计算分两种情况:
1)双层双向板,马凳筋的根数计算同墙水平筋根数计算。
2)负筋受力筋,为了支撑分布筋也需要马凳筋,根数计算时是按排进行计算的。负筋长度较短,可设置1排;较长时可设置2排或2排以上。
关于“梅花状”的排列方法的理解?
在什么为梅花状排列的理解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 8、马凳筋-字型
一字型马凳筋多用于筏板内。基础底板大于800MM 时应采用角铁做支架,支架立柱间距一般为1500MM ,在立柱只需设置一个方向的通长角铁,这个方向应该是与上部钢筋最下一皮钢筋垂直,间距一般为2000
米。除此之外还要用
斜撑焊接。支架的设计应该要有计算式,经过审批才能施工,不能只凭经验。马凳筋不是个简单的概念,不仅图集中没有,设计图纸上一般也没有 ,应深入施工现场,这样才有感性认识。道理弄明白了,也了解实际施工,那么计算马凳筋就不是件难事。 8.0、马凳筋-字型计算
设计有规定者按设计规定计算,设计无规定一般可按L1为2000mm ,支架间距为1500mm ,L2为板厚减-2×保护层(第一种,第二种可实际考虑),L3为250mm 。
马凳筋长度=L1+L2×2+L3×2 ; 马凳筋长度=L1+L2×2+L3×4 8.1、马凳筋一字型根数计算
根数=排数×每排个数
一字形马凳筋施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一字形马凳筋梅花状布置;
第二种:一字形马凳筋拉通,一排即一根;
第三种:一字形马凳筋直线排列,等间距分排布置(软件处理)。 第三种方式是软件采用的方式,根数=排数×每排个数。 其中:排数=ceil(板净长/间距)
每排个数=ceil(板净长/L1) +1 L1=一字形马凳筋长度 9、板中开洞钢筋计算
9.1、洞口构造(一)04G101-4 P35
矩形洞边长和圆洞直径不大于300时钢筋构造(受力钢筋绕过孔洞,不另设补强钢筋)。
此种情况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板洞的存在。
9.2、洞口构造(二
)04G101-4 P36
矩形洞边长和圆洞直径大于300但不大于1000时补强钢筋构造。
板洞补强筋(洞口加筋)一般图纸设计中的标注会与04G101-4有所差异,我们应以图纸设计为准。
9.3、板洞加筋计算
此处提一下图纸设计与图集的差异,洞口边长在200~400间需设置洞口加筋,小于了300mm 。
另外长度计算公式中的LaE 也应该根据实际图纸设计计取,又是会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或多少倍的钢筋直径。
9.2、板中开洞钢筋计算
构造(二)04G101-4P36
洞边被切断钢筋端部构造
无上部钢筋时,下部钢筋洞口边向上弯折+5*d
有上部钢筋时,上下部钢筋洞口边弯折
此处弯折长度可理解为“板厚-2*保护层”,同时洞口补强筋的设置应以图纸设计为准。
案例(1)
板厚120mm ;分布筋采用Φ6@300,计算板钢筋:受力筋、负筋、分布筋。 案例(2)
温度筋L6@150;与负筋搭接300mm ,计算板钢筋:温度筋。
案例(3)
支座宽300mm ,轴线距中,计算板钢筋:面筋、∏型马凳筋、L8@1000*1000。
钢筋――板
1、板传统标注
2、板平法(04G101-4)
1)B ——板底部钢筋(底筋); T ——板顶部钢筋(面筋); B&T——双层钢筋。 2)X ——贯通横向钢筋; Y ——贯通纵向钢筋; X&Y——双向钢筋。
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 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
3、板受力筋
3.0、板受力筋计算
3.1、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
板底钢筋的长度=净跨+左伸进长度+右伸进长度+弯勾 注:弯勾=2×6.25×d 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 3.2、伸进长度计算
注:04G101-4中规定,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
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 ,此处软件未予考虑。 3.3、板底钢筋根数计算
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 /间距]+1 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通常算法)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04G101-4) 注:为什么软件默认为50mm ?
04G101-4中规定,起步距离为“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则可以推算第一根钢筋距梁边的长度应该为“S /2 - 梁保护层厚度”。工程中板受力筋的间距一般为120mm 、150mm 、180mm ,平均一下约为150mm ,间距的一半为75mm ,梁保护层一般为25mm ,75-25=50mm 。所以目前软件仍然按传统算法设置起步距离。 4、板负筋
4.0、板负筋计算(结合图纸设计不同来进行理解) 4.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 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
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 2)板厚-保护层(04G101-4)
水平长度=标注长度a +标注长度b
清晰理解:向板内的延伸长度是从支座中线还是从支座边线开始标注的, 如果是从支座边线开始标注, 则水平长度要加
上支座宽度。
4.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
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锚入长度的计算方法:
1)La (通常算法/04G101-4); 2)0.4La +15×d (通常算法);
3)(支座宽-保护层) +(板厚-2×保护层) ; 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 情况一: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 ; 情况二: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
4.3、负筋的根数计算
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 /间距]+1 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同板受力筋)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通常算法)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04G101-4)
5、板分布筋
5.0、板分布筋计算
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不同等,都会导致分布筋长度计算的方法不同! 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下列三种算法:
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一定的长度,如150、300mm 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 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150mm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 方式二:分布筋带弯勾: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勾×2 分布筋不带弯勾: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方式三:分布筋带弯勾:分布筋长度=(净跨-50×2) +弯勾×2 不带弯勾:分布筋长度=净跨-50×2 5.1、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
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 +1 为什么用“负筋板内净长”,而不扣除起步距离?
原因是分布筋是自外向内布置的。红点顺序即为负筋布置顺序。 根数是否加1根?
预算手工习惯为向上取整加1根。实际中施工时是不加1根的。
(图中)负筋板内净长900mm ,分布筋间距250。则按排列方式布置,第4根时距离150mm ,此时蓝色点处钢筋是否布置?很显然施工时是不会布置。
所以板负筋的正确计算公式应该为向上取整,不加1根。软件中的设置为向下取整加1根,与向上取整不加1根是一回事。
5.2、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的根数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 +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 +1 注:手工计算时,往往不像上面给出的计算公式精确,一般会按“(布筋范围1 +布筋范围2 )/间距+1”计算,
而严格意义上讲,两侧应该分别按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
6、板温度筋
什么是板温度筋?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
依据GB50010-2002中10.1.9条,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 ,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6.0、板温度筋计算 6.1、温度筋长度计算
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a -负筋标注b +参差长度×2
注:温度筋与负筋搭接的长度(参差长度)实际工程中一般会以图示形式给出,如未明示,则可以按150mm 计算。
6.2、温度筋根数计算
温度筋根数=ceil((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 /温度筋间距) -1 手工算法为向上取整减1根,为什么需要减1根呢?
例如:左右负筋间净距为900,分布筋间距为250,则手工计算为ceil (900/250)-1=3根。 目前软件计算与手工有差异,软件在计算时只是向上取整,并未减掉1根。
7、马凳筋∏型
∏型马凳筋多用于板内。马凳也称撑筋,用于上下两层板钢筋,起固定上层板钢筋。钢筋马凳一般图纸上不注,由技术员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标明其规格、长度和间距,通常马凳的规格比板受力筋小一个级别,如板筋直径12可用直径为10的钢筋做马凳,当然也可与板筋相同。纵向和横向的间距一般为1米。不过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对待,如果是双层双向的板筋为8,钢筋刚度较低,需要缩小马凳之间的距离。总之马凳设置的原则是固定牢上层钢筋网,能承受各种施工荷载,确保上层钢筋的保护层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7.0、马凳筋∏型长度计算
马凳筋长度=L1+L2×2+L3×2
设计有规定者按设计规定计算,设计无规定一般可按L1、L2、L3的长度为板厚-2×保护层。
7.1、马凳筋∏型根数计算
双层双向板马凳筋根数=板净面积/(间距×间距) +1 负筋马凳筋根数=排数×负筋布筋长度/间距+1 ∏型马凳筋根数计算分两种情况:
1)双层双向板,马凳筋的根数计算同墙水平筋根数计算。
2)负筋受力筋,为了支撑分布筋也需要马凳筋,根数计算时是按排进行计算的。负筋长度较短,可设置1排;较长时可设置2排或2排以上。
关于“梅花状”的排列方法的理解?
在什么为梅花状排列的理解上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 8、马凳筋-字型
一字型马凳筋多用于筏板内。基础底板大于800MM 时应采用角铁做支架,支架立柱间距一般为1500MM ,在立柱只需设置一个方向的通长角铁,这个方向应该是与上部钢筋最下一皮钢筋垂直,间距一般为2000
米。除此之外还要用
斜撑焊接。支架的设计应该要有计算式,经过审批才能施工,不能只凭经验。马凳筋不是个简单的概念,不仅图集中没有,设计图纸上一般也没有 ,应深入施工现场,这样才有感性认识。道理弄明白了,也了解实际施工,那么计算马凳筋就不是件难事。 8.0、马凳筋-字型计算
设计有规定者按设计规定计算,设计无规定一般可按L1为2000mm ,支架间距为1500mm ,L2为板厚减-2×保护层(第一种,第二种可实际考虑),L3为250mm 。
马凳筋长度=L1+L2×2+L3×2 ; 马凳筋长度=L1+L2×2+L3×4 8.1、马凳筋一字型根数计算
根数=排数×每排个数
一字形马凳筋施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一字形马凳筋梅花状布置;
第二种:一字形马凳筋拉通,一排即一根;
第三种:一字形马凳筋直线排列,等间距分排布置(软件处理)。 第三种方式是软件采用的方式,根数=排数×每排个数。 其中:排数=ceil(板净长/间距)
每排个数=ceil(板净长/L1) +1 L1=一字形马凳筋长度 9、板中开洞钢筋计算
9.1、洞口构造(一)04G101-4 P35
矩形洞边长和圆洞直径不大于300时钢筋构造(受力钢筋绕过孔洞,不另设补强钢筋)。
此种情况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板洞的存在。
9.2、洞口构造(二
)04G101-4 P36
矩形洞边长和圆洞直径大于300但不大于1000时补强钢筋构造。
板洞补强筋(洞口加筋)一般图纸设计中的标注会与04G101-4有所差异,我们应以图纸设计为准。
9.3、板洞加筋计算
此处提一下图纸设计与图集的差异,洞口边长在200~400间需设置洞口加筋,小于了300mm 。
另外长度计算公式中的LaE 也应该根据实际图纸设计计取,又是会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或多少倍的钢筋直径。
9.2、板中开洞钢筋计算
构造(二)04G101-4P36
洞边被切断钢筋端部构造
无上部钢筋时,下部钢筋洞口边向上弯折+5*d
有上部钢筋时,上下部钢筋洞口边弯折
此处弯折长度可理解为“板厚-2*保护层”,同时洞口补强筋的设置应以图纸设计为准。
案例(1)
板厚120mm ;分布筋采用Φ6@300,计算板钢筋:受力筋、负筋、分布筋。 案例(2)
温度筋L6@150;与负筋搭接300mm ,计算板钢筋:温度筋。
案例(3)
支座宽300mm ,轴线距中,计算板钢筋:面筋、∏型马凳筋、L8@10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