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司马迁_报任安书_教学心得_高山

学园┃XUEYUAN 2013年 第24期

解读司马迁

——《报任安书》教学心得

高 山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摘 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又一篇“雄伟奇谲”之名文,也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鉴于该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技巧灵活的特点,在教学中,笔者以“自读书”、“自解悟”为主线,采取了“兴趣导读”、“自由讨论”和“人生感悟”的“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兴趣 讨论 感悟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8-01 一 兴趣导读

第一,激发自读兴趣。清代有位文艺理论家包世臣在和友人石赣州讨论该文时,包世臣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有人曾评论《报任安书》是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究竟“奇”在哪里?为何要“百过”才“自悟”?教师以此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读。

第二,明确学生要求。通过“自读书”理解和掌握选文主要内容、重点实词、重要文句或文段,体会写作技巧,尤其涉及文中的一些典故,学生们需查阅资料自行释疑,进而解读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第三,辅助学习手段。到市图书馆、校阅览室查阅资料。 二 自由讨论

自读书后,先明确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而就学生自生疑问,大家讨论。令人兴奋的是学生对“西伯,拘于羑里;李斯,具于五刑”两个问题展开阅读,着实大开眼界。

学生:(拿着预先准备好的纸条)《封神演义》第十一回《里城囚西伯侯》说到因纣王昏聩,费、尤奸臣陷害忠良,故意使西伯推演天数,却诬奏曰:“姬昌怨忿,乱言辱君,罪在大不敬。”后经比干等大臣力谏,又应“太庙火灾”之验,方使西伯拣回性命,拘于羑里。有诗为证:“七载艰难羑里城,封爻一一变分明。玄机参透先天秘,万古留传大圣名。”

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和《史记》了解到: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郡的小官吏,后从荀卿学习帝王之道,至秦,深得始皇信任,官至丞相。始皇死后,为赵高所害。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结尾处评论说:“李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从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教师:两位学生能就课下注释不详处生疑,且能联系古典名著《封神演义》和《史记・李斯列传》深入阅读,给两则典故作了比较翔实的诠释,非常棒(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三 人生感悟

学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话题展开:

1.认识司马迁受极辱而不“引决自裁”的原因 学生:“所以不隐忍苟活”是因为“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宏图伟志。他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学生: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公道话,就被处以腐刑。

面对强权,他不畏淫威,这恰恰说明了司马迁的正直、无畏和大勇。

学生: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死就重于泰山。人生来就注定了死亡,所以我们应像他那样,死得其所,死得无悔。最后,我要说感谢司马迁的“不轻生”,给我们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绝美佳文。

2.对文中重点段谈感想

同学们自读书时划定的重点文段。 引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这段文字很精彩,一方面看出司马迁贯通古今的学识,另一方面看司马迁处逆境、受屈辱而不灰心丧志的气节,可作为警句鞭策我们顽强地生活,还可作为写文章“逆境人才”的有力证据。我已把它背诵下来了(大家笑)。

3.探讨收获

学生:我认为本文之所以成为“奇文”的另一原因是司马迁真切地表达了蕴含于内心的那种激扬澎湃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

教师:清代李兆洛先生跟我们这位同学有同感,他说该文“厚集其阵,郁怒奋势,成此奇观”。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呢?

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不矫情造文。

作为教师,教学该文既感到轻松愉快,又从学生那里悟到了很多东西。体会有两点:(1)以“三自”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教授该文则以“自读书”“自生疑”“自解悟”的“三自”为主线,把“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重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2)以课堂为平台,学语文,为人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教学此文,始终让学生围绕司马迁不“引决自裁”而“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展开,使学生受到了司马迁高尚人格魅力的鼓舞和激励。

〔责任编辑:高照〕

-118-

学园┃XUEYUAN 2013年 第24期

解读司马迁

——《报任安书》教学心得

高 山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摘 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又一篇“雄伟奇谲”之名文,也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鉴于该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技巧灵活的特点,在教学中,笔者以“自读书”、“自解悟”为主线,采取了“兴趣导读”、“自由讨论”和“人生感悟”的“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兴趣 讨论 感悟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8-01 一 兴趣导读

第一,激发自读兴趣。清代有位文艺理论家包世臣在和友人石赣州讨论该文时,包世臣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有人曾评论《报任安书》是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究竟“奇”在哪里?为何要“百过”才“自悟”?教师以此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读。

第二,明确学生要求。通过“自读书”理解和掌握选文主要内容、重点实词、重要文句或文段,体会写作技巧,尤其涉及文中的一些典故,学生们需查阅资料自行释疑,进而解读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第三,辅助学习手段。到市图书馆、校阅览室查阅资料。 二 自由讨论

自读书后,先明确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而就学生自生疑问,大家讨论。令人兴奋的是学生对“西伯,拘于羑里;李斯,具于五刑”两个问题展开阅读,着实大开眼界。

学生:(拿着预先准备好的纸条)《封神演义》第十一回《里城囚西伯侯》说到因纣王昏聩,费、尤奸臣陷害忠良,故意使西伯推演天数,却诬奏曰:“姬昌怨忿,乱言辱君,罪在大不敬。”后经比干等大臣力谏,又应“太庙火灾”之验,方使西伯拣回性命,拘于羑里。有诗为证:“七载艰难羑里城,封爻一一变分明。玄机参透先天秘,万古留传大圣名。”

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和《史记》了解到: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郡的小官吏,后从荀卿学习帝王之道,至秦,深得始皇信任,官至丞相。始皇死后,为赵高所害。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结尾处评论说:“李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从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教师:两位学生能就课下注释不详处生疑,且能联系古典名著《封神演义》和《史记・李斯列传》深入阅读,给两则典故作了比较翔实的诠释,非常棒(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三 人生感悟

学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话题展开:

1.认识司马迁受极辱而不“引决自裁”的原因 学生:“所以不隐忍苟活”是因为“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宏图伟志。他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学生: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公道话,就被处以腐刑。

面对强权,他不畏淫威,这恰恰说明了司马迁的正直、无畏和大勇。

学生: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死就重于泰山。人生来就注定了死亡,所以我们应像他那样,死得其所,死得无悔。最后,我要说感谢司马迁的“不轻生”,给我们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绝美佳文。

2.对文中重点段谈感想

同学们自读书时划定的重点文段。 引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这段文字很精彩,一方面看出司马迁贯通古今的学识,另一方面看司马迁处逆境、受屈辱而不灰心丧志的气节,可作为警句鞭策我们顽强地生活,还可作为写文章“逆境人才”的有力证据。我已把它背诵下来了(大家笑)。

3.探讨收获

学生:我认为本文之所以成为“奇文”的另一原因是司马迁真切地表达了蕴含于内心的那种激扬澎湃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

教师:清代李兆洛先生跟我们这位同学有同感,他说该文“厚集其阵,郁怒奋势,成此奇观”。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呢?

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不矫情造文。

作为教师,教学该文既感到轻松愉快,又从学生那里悟到了很多东西。体会有两点:(1)以“三自”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教授该文则以“自读书”“自生疑”“自解悟”的“三自”为主线,把“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重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2)以课堂为平台,学语文,为人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教学此文,始终让学生围绕司马迁不“引决自裁”而“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展开,使学生受到了司马迁高尚人格魅力的鼓舞和激励。

〔责任编辑:高照〕

-118-


相关内容

  •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 早就听说过社会上一些对于丹著作的评论,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她的作品。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本书中,于丹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 ...

  • 材料作文:家风.校风.社会风气
  • 材料作文:家风.校风.社会风气 材料作文:家风.校风.社会风气一松柏 材料作文:家风.校风.社会风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家,有家风:校,有校风.当前社会里呈现节俭风.文明风.无论是家风.校风,还是社会风气,都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 ...

  • 周而不比 录像课教案
  • 周而不比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 ...

  •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 ...

  • 孔子游春教案
  • <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人:开城中心小学孙友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领会孔子的教育方法,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感受孔子的师者魅力,初识孔子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

  •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 琵琶行(并序)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了,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 ...

  • 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 李晓琳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很喜欢.xx年6月我参加了万宁职校班主任扩展培训后,更觉得这句话有道理.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收获颇丰.各位教育专家从班主任工作理念到方法,从对 ...

  • 读祖国在我心中心得体会
  • 读祖国在我心中心得体会 篇一 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 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闻一多拍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