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徽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 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 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即徽州,府治在歙县,包括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六县,古曾称歙州、新安郡。徽州文化,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底蕴深厚创造杰出。自古新安人才辈出,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有三大学问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宁)、胡适(绩溪)。有汪华、朱升、程大位、郑复光、程晋芳、陶行知、赛金花等等。黄山山麓一条小溪---九龙瀑,一沟三状元、三丞相,是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形成显赫的文化沟。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生产力逐渐发达。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她既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又有一定的时间界限。就空间范围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徽州本土,并在明清时期徽商和徽州士人的传播与拓展下,向外辐射,远播海内外。在扬州、汉口、苏州、杭州、景德镇、南昌等徽商聚居地,徽州文化就有着广泛的传播市场。就时间界限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的设立,终结于民国元年(1912年)徽州府的废除。但是,由于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因而,徽州文化可以向前追溯到徽州设立之前的歙州、新安、山越等时代,向后可以延续至民国时期。
徽州文化的内容
徽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有人将其概括为“商成帮,学成派”。就其内容而言,徽州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契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而且还包括极有地域色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等。就其载体而言,既有书本、文书契约和口头语言等,也有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等物质载体。
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有许多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大多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
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徽商的大规模参与投资与建设,徽州文化有可能是一片苍白。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毕竟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土得不能再土的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
明确地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可谓蔚为大观者也。
徽州文化的价值
现存徽州文化,是现存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徽州文化的现存,不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医学、艺术、科技,还是从旅游、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现存徽州文化,弘扬着中华文化,又是历史的印证。存在与宣传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一部徽州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史的袖珍本。人们从现存的徽州文化中,足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风姿和辉煌,看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力量。
2.现存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思想渊源分析的基本材料。从现存徽州文化的大量实物和史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徽州人的信仰、风俗、风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如从棠樾的七座牌坊,就可以看到徽州人讲忠、孝、节、义的行为气节。古代徽州是消费型的农村,又使我们看到了徽商资本的积累转移去向。“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商,可以从一个侧面考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更重要的,徽商所留下的踪迹,还为我们探索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材料。”从现存民居村落和存世家谱、族谱中,可以分析出徽州当时强固的封建宗法制度。从现存的古塔、寺庙、道观中,我们也可以分析释家和道家在此的兴衰和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等。
3.现存徽州文化是发展现代文化、经济、旅游的现成的极优条件。我们现在的艺术、医疗、教育、建筑、民俗、语言等,都无不继承和发扬或“拿来”了徽州古文化的东西。徽商的开放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正成为我们当今发展经济的推动力。在旅游方面,现在的徽州文化正在创造着良好的效益,几乎所有的景点都充分利用了徽州文化的现成条件。如果没有徽州文化的现存,黄山就只能是“世界自然遗产”而不能同时戴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两顶桂冠。屯溪老街这条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宋城”的古代商业街,集中体现了徽派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同时也正成为徽州书画和文房四宝等的展示、交易中心,也越来越受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黟县古民居群落、歙县历史文化名城、棠樾牌坊群、潜口民宅博物馆、唐模水街与水口、花山谜窟以及齐云山等正成为黄山以外的旅游热点,与黄山旅游互为补充,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新安书画交流、徽剧表演、民俗表演、徽州修学、文物展览等也不断充实着旅游的内容,令各方来宾大饱眼福。徽菜,来自自然,为绿色食品,是人们旅途中美容健体的美味佳肴,受到普遍欢迎。新安医学也正在向旅游保健渗透,逐步显示出它的魅力。
徽文化,是古色古香的一块世界瑰宝。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意义,而且在于现实的作用。我们从大量的民居、谱牒、宗祠、牌坊遗存中,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当今徽州人生活的每一层面,感受到中下层社会的淳朴与恬淡,感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鲜活与青春。一系列的人文景致,一系列的民俗风情,仍然生活在现实之中,仍然斯磨于平常百姓人家,与现代都市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水口的布局设计,书院的堂匾楹联,戏楼的文化氛围,“三雕”的故事情趣,无不显见出徽州的文化品味;徽州的方言土语,待人接物礼节,徽州人的
衣着习惯,婚丧嫁娶,无不闪现出古老神奇的风格。追溯徽文化炽热的往昔,感受徽文化斐声海外的惊奇赞誉,触摸徽文化热血沸腾的累累脉搏,我们有理由相信,徽文化蕴藏着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无论是从史学,人文哲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艺术欣赏的角度;无论是从民俗民风,宗法礼教的角度,还是从工艺制造,技术发展的角度,徽文化都不愧为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应该说,历史上的徽州域内,凭借徽商的崛起,凭借军事战略上退守进攻的独特地理条件,凭借紧靠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人文环境,几乎在每一时期的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产生了以渐江、黄宾虹为代表,以黄山白岳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新安画派;产生了以大量医学著作为基础,以汪机、徐春甫等名医名家为先导的新安医学;产生了以“三雕”、“三绝”为风格的徽派建筑;产生了以乡土风味为特色,以山珍兽肉为原料的徽菜;产生了以天然山水为依托,以儒仕风度为情调的徽派园林,„„串串珍珠大放异彩,思想潮流风起云涌,文化光芒夺目四射。徽文化积淀丰厚,品味极高,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大汇聚大浓缩,也是中华文化的大拓展大创造,从而确立了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毋庸质疑,现存徽州文化必将在黄山市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在保护重视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让现存的徽州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加流光溢彩。 徽文化虽以徽州为依托,却对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波,以至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什么是徽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 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 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即徽州,府治在歙县,包括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六县,古曾称歙州、新安郡。徽州文化,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底蕴深厚创造杰出。自古新安人才辈出,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有三大学问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宁)、胡适(绩溪)。有汪华、朱升、程大位、郑复光、程晋芳、陶行知、赛金花等等。黄山山麓一条小溪---九龙瀑,一沟三状元、三丞相,是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形成显赫的文化沟。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生产力逐渐发达。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她既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又有一定的时间界限。就空间范围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徽州本土,并在明清时期徽商和徽州士人的传播与拓展下,向外辐射,远播海内外。在扬州、汉口、苏州、杭州、景德镇、南昌等徽商聚居地,徽州文化就有着广泛的传播市场。就时间界限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的设立,终结于民国元年(1912年)徽州府的废除。但是,由于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因而,徽州文化可以向前追溯到徽州设立之前的歙州、新安、山越等时代,向后可以延续至民国时期。
徽州文化的内容
徽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有人将其概括为“商成帮,学成派”。就其内容而言,徽州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契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而且还包括极有地域色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等。就其载体而言,既有书本、文书契约和口头语言等,也有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等物质载体。
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有许多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大多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
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徽商的大规模参与投资与建设,徽州文化有可能是一片苍白。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毕竟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土得不能再土的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
明确地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可谓蔚为大观者也。
徽州文化的价值
现存徽州文化,是现存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徽州文化的现存,不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医学、艺术、科技,还是从旅游、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现存徽州文化,弘扬着中华文化,又是历史的印证。存在与宣传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一部徽州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史的袖珍本。人们从现存的徽州文化中,足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风姿和辉煌,看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力量。
2.现存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思想渊源分析的基本材料。从现存徽州文化的大量实物和史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徽州人的信仰、风俗、风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如从棠樾的七座牌坊,就可以看到徽州人讲忠、孝、节、义的行为气节。古代徽州是消费型的农村,又使我们看到了徽商资本的积累转移去向。“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商,可以从一个侧面考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更重要的,徽商所留下的踪迹,还为我们探索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材料。”从现存民居村落和存世家谱、族谱中,可以分析出徽州当时强固的封建宗法制度。从现存的古塔、寺庙、道观中,我们也可以分析释家和道家在此的兴衰和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等。
3.现存徽州文化是发展现代文化、经济、旅游的现成的极优条件。我们现在的艺术、医疗、教育、建筑、民俗、语言等,都无不继承和发扬或“拿来”了徽州古文化的东西。徽商的开放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正成为我们当今发展经济的推动力。在旅游方面,现在的徽州文化正在创造着良好的效益,几乎所有的景点都充分利用了徽州文化的现成条件。如果没有徽州文化的现存,黄山就只能是“世界自然遗产”而不能同时戴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两顶桂冠。屯溪老街这条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宋城”的古代商业街,集中体现了徽派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同时也正成为徽州书画和文房四宝等的展示、交易中心,也越来越受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黟县古民居群落、歙县历史文化名城、棠樾牌坊群、潜口民宅博物馆、唐模水街与水口、花山谜窟以及齐云山等正成为黄山以外的旅游热点,与黄山旅游互为补充,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新安书画交流、徽剧表演、民俗表演、徽州修学、文物展览等也不断充实着旅游的内容,令各方来宾大饱眼福。徽菜,来自自然,为绿色食品,是人们旅途中美容健体的美味佳肴,受到普遍欢迎。新安医学也正在向旅游保健渗透,逐步显示出它的魅力。
徽文化,是古色古香的一块世界瑰宝。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意义,而且在于现实的作用。我们从大量的民居、谱牒、宗祠、牌坊遗存中,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当今徽州人生活的每一层面,感受到中下层社会的淳朴与恬淡,感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鲜活与青春。一系列的人文景致,一系列的民俗风情,仍然生活在现实之中,仍然斯磨于平常百姓人家,与现代都市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水口的布局设计,书院的堂匾楹联,戏楼的文化氛围,“三雕”的故事情趣,无不显见出徽州的文化品味;徽州的方言土语,待人接物礼节,徽州人的
衣着习惯,婚丧嫁娶,无不闪现出古老神奇的风格。追溯徽文化炽热的往昔,感受徽文化斐声海外的惊奇赞誉,触摸徽文化热血沸腾的累累脉搏,我们有理由相信,徽文化蕴藏着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无论是从史学,人文哲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艺术欣赏的角度;无论是从民俗民风,宗法礼教的角度,还是从工艺制造,技术发展的角度,徽文化都不愧为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应该说,历史上的徽州域内,凭借徽商的崛起,凭借军事战略上退守进攻的独特地理条件,凭借紧靠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人文环境,几乎在每一时期的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产生了以渐江、黄宾虹为代表,以黄山白岳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新安画派;产生了以大量医学著作为基础,以汪机、徐春甫等名医名家为先导的新安医学;产生了以“三雕”、“三绝”为风格的徽派建筑;产生了以乡土风味为特色,以山珍兽肉为原料的徽菜;产生了以天然山水为依托,以儒仕风度为情调的徽派园林,„„串串珍珠大放异彩,思想潮流风起云涌,文化光芒夺目四射。徽文化积淀丰厚,品味极高,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大汇聚大浓缩,也是中华文化的大拓展大创造,从而确立了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毋庸质疑,现存徽州文化必将在黄山市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在保护重视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让现存的徽州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加流光溢彩。 徽文化虽以徽州为依托,却对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波,以至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