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第3期2012年6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

No.3Jun.2012

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徐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究方法、

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师生关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2)03-0066-0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满足交往需要而社会适应力,影建立的心理关系,它体现了儿童的人际交往力、

[1](873)

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课业成绩和学校教育行为。昭幼

样”分别计为1~5分。各维度计平均分,各维度分数之和为量表总分。[3]

2.学生评定量表。学生评定量表多是参照Pianta等人的STRS问卷,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的。如杨雪梅参考Pianta(1994)的问卷并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的冲突基础上,编制了24个项目的师生关系问卷,以亲密性、

[4]

性、合作性、支持性、满意度作为师生关系问卷的维度。而杨

是明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有减压的功能。[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继平则是在参考郑日昌等人“学生与教师相处的行为困扰的诊断”问卷基础上,编制了师生关系问卷,由小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作出回答。问卷有17个项目,其中14个项目为是非选择题,3个项目为开放式笔答题。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98。[5]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般是用SPSS进行的。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是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思辨性的方法进行理论探索,第二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主要对师生关系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的测量工具是:

1.教师评定量表。目前国外测量工具多采用Pianta等人分为亲密编制的Student—TeacherRelationshipScale(STRS),性、冲突性和依赖性三个维度。这是一个教师评定量表,目前被广泛使用。比如王耘等在参考Pianta等人的师生关系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小学生的师生关系量表,量表有28个项目,由班主任老师按照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实际情况,在五点量表上逐一回答,每个项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完全是这66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1.总体发展水平

有研究调查指出,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乐教、爱生,学了师生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

[6]生尊师、好学,家长重教重学的特点。可是,王晓华等的研究结

果表明,对于师生关系的各个维度以及知觉类型上,教师知觉和学生知觉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说,教师知觉到的师生关系要比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更为积极。[7]而王耘的研

究结论则是:从师生交往的类型分布来看,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占43.3%,而冲突型和冷漠型已达56.7%。[3]

2.性别差异

师生关系在性别差异维度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杨继平的研究把师生关系分为情感关系、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三个维度,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其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女生,而且男生和女生的师生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5]王耘和王晓华的研究认为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8]高玲和杨继平也认为在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方面,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显著。[9]另外杨雪梅的研究结论是: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冲突性显著高

于女生的冲突性。[4]宋德如和刘万伦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师生

关系亲密性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下降的趋势,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1](877)

3.年级差异

研究者在年级差异上的研究结论整体比较一致。在杨继平的研究中,在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维度上,六年级学生的平均得分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均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均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各年级的平均得分明显地表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在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五、六年级的学生比三、四年级的学生平均分高,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在这两个维度上也存在着平均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这说明,

高年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困扰。[5]王耘和张红川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中积极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消极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逐步上升。[3]王耘和王晓华的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8]

此外,杨雪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研究结论,认为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合作性和亲密性存在年级差异;对师生关系问卷经因素分析抽取出支持性、亲密性、冲突性、合作性四个维度。二年级的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亲密性和合作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年级显著低于六年级。[4]杨继平和高玲的研究也认为,不同年级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上、教学关系、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均存在显著差

异。高年级学生在教学关系维度和情感关系维度上比中年级学生感受到更多困扰。[9]但是邹红认为小学生的师生关系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10]

(二)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

依赖型)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

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

心理障碍等现象。杨雪梅认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小学生在师生关系支持性、合作性与冲突维度上差异显著;传统的师生关系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民主的气氛。这种师生关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尊心,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这势必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健康的情绪发展。现代教育观念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积极关系,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4]

2.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行为。[11]有研究者认为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12]而有的研究认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及平等的师生地位关系将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状况。[9]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13]学生的师生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它们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状况。[9]

师生关系影响教师教与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信息的传输,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个性社会化的发

展。

[14]

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师生关系特点有显著的联系,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更积极的师生关系。[8]

另外,Birch等人(1997)研

究发现,师生关系良好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业成就。[15]

3.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学校适应是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任务并良好地度过学校生活的程度,可以用情感、学业和行为(人际关系)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在学校喜欢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

67

(情感关系

著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显著低于亲密型和一般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10]刘万伦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4.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

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把自己视为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16]

王耘和林崇德等研究表明:(1)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2)师生关系对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的预测作用不同,师生关系的不同方面对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有明显的差异;(3)亲密型师生关系比冲突型和冷漠型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相对而言,冷漠型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最具不良影响。[17]还有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尤其对学生个性发展

中诸心理因素,如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8]杨继平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和期望有利于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19]

5.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人际关系影响人的性格、情感、快乐、幸福、心理健康等,也与个人日后的成功和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20]师生关系作为小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有重大影响。[21]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很大影响,并影响其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交往能力及社会地位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不良的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弥补作用。[22]杨雪梅在小学生师生关系和其孤独感的研究中发现,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小学生的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感、同伴地位评价和社交能力评价均显著相关;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相关;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与小学生的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感和同伴地位评价显著相关。[4]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人际行为。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依赖的师生关系与儿童68

的孤独行为和消极的学校态度有较高相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较强的联系。[11]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使儿童更多地接近教师,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交往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评价。[9]

史克学认为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充当学生的“价值法官”的角色。这种倾向使师生交往失衡,双方互动重心过多地倾斜在教师一方,从而也造成师生人际相互认知的若干障碍,乃至出现师生关系的紧张、冲突和对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23]

(三)影响小学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因素

目前有关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都侧重于教师这一维度。一般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个人品质和教育水平决定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品行,教师对学生是否具有爱心以及是否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教师是否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教师的教学能力、学识和教学态度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心理和性格特点的差异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同。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心理上比较容易靠近老师,因此敢于与老师沟通交流,也就容易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内向的学生面对老师会紧张,害怕与老师碰面,不敢与老师交流,从而也就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互动,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其次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师生关系的预期和观点也会影响师生关系。如果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就会敢于与老师沟通;但是如果学生认为师道独尊老师高高在上,就会敬畏老师,从而对老师敬而远之,这样就切断了师生交流的渠道,何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表现对师生关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较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教师的交往行为,由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学业表现不良的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采用讽刺挖苦等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相反,教师对学业表现好的学生会表现出更积极的交往方式,对其更为关注和更多的赞许,表达出更高的期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学业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能力。学业表现好的学生自信心更强,自我意识水平更高,在师生交往中表现更为积极、主动。实际上,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8]

三、如何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主张建立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王耘等在对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并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行为特点,尤其要重视五、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心理需要,采用灵活的师生交往策略。

(2)充分考虑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特点,加强与男生的情感交流。(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注学业不良的学生,加强积极的情感交流、减少消极反应、满足学生需要。(4)采取班干部轮流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班集体管理的责任,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责任心、

自信心及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与教师更多交往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与信任。[8]

还有研究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了解学生的心理,加强情感交流,减少消极反应,满足学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恰当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3]

四、小结

目前国内的很多论文一般都是把中小学师生关系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把小学师生关系专门分离出来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少。由于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与中学生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刘万伦.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

科学,2007,30(4).

2]昭幼明.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

(3).

3]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

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4]杨雪梅.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5]杨继平.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5(6):46-49.

[6]唐慧.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教学专辑),2004(12).[7]王晓华,王耘.3~6年级学生及其教师对师生关系知觉的

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8]王耘,王晓华.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素的关系

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9]杨继平,高玲.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

究[J].教育研究,2005(1).

[10]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4).[11]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5(1).[12]Morganett,L

(1991)1Goodteacher-studentrela-

tion2ships:Akeyelementinclassroommotivationandmanagement1E2ducationvol1112,Issue2,260-265.[13]李红毅.学业差生与师生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1994:12-17.

[14]贺斌,刘之谦.初中学生心理与教育[M].太原:山西高校

联合出版社,1993.

[15]Birch,S.H.&G.W.Ladd(1997)theteacher-childrela-

tionshipandchildren’searlyschooladjustment.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vol.35,61-79.[16]Magill1FrankN,

(1996)1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

Psychology,FitzroyDearBornPrblishers1UK1480-1493.

[17]林崇德,王耘,姚计海.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

研究[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1(4).

[18]梁兵,试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及其影响[J].新疆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3-18.

[19]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

理发展与教育,1998(2).

[20]兰春.小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0(1、2).

[21]CarolleeHowesandClaireE.Hamilton(l994).Children’s

relationshipswithpeers:differentialassociationswithas-pectsoftheteacher-childrelationship.

[2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36-44.

[23]史克学.小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专科学

校学报,2001(1).

责任编辑:陈兴安

69

[[[

第3期2012年6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

No.3Jun.2012

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徐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究方法、

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师生关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2)03-0066-0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满足交往需要而社会适应力,影建立的心理关系,它体现了儿童的人际交往力、

[1](873)

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课业成绩和学校教育行为。昭幼

样”分别计为1~5分。各维度计平均分,各维度分数之和为量表总分。[3]

2.学生评定量表。学生评定量表多是参照Pianta等人的STRS问卷,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的。如杨雪梅参考Pianta(1994)的问卷并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的冲突基础上,编制了24个项目的师生关系问卷,以亲密性、

[4]

性、合作性、支持性、满意度作为师生关系问卷的维度。而杨

是明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有减压的功能。[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继平则是在参考郑日昌等人“学生与教师相处的行为困扰的诊断”问卷基础上,编制了师生关系问卷,由小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作出回答。问卷有17个项目,其中14个项目为是非选择题,3个项目为开放式笔答题。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98。[5]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般是用SPSS进行的。

一、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是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思辨性的方法进行理论探索,第二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主要对师生关系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的测量工具是:

1.教师评定量表。目前国外测量工具多采用Pianta等人分为亲密编制的Student—TeacherRelationshipScale(STRS),性、冲突性和依赖性三个维度。这是一个教师评定量表,目前被广泛使用。比如王耘等在参考Pianta等人的师生关系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小学生的师生关系量表,量表有28个项目,由班主任老师按照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实际情况,在五点量表上逐一回答,每个项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完全是这66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1.总体发展水平

有研究调查指出,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乐教、爱生,学了师生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

[6]生尊师、好学,家长重教重学的特点。可是,王晓华等的研究结

果表明,对于师生关系的各个维度以及知觉类型上,教师知觉和学生知觉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说,教师知觉到的师生关系要比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更为积极。[7]而王耘的研

究结论则是:从师生交往的类型分布来看,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占43.3%,而冲突型和冷漠型已达56.7%。[3]

2.性别差异

师生关系在性别差异维度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杨继平的研究把师生关系分为情感关系、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三个维度,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其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女生,而且男生和女生的师生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5]王耘和王晓华的研究认为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8]高玲和杨继平也认为在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方面,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显著。[9]另外杨雪梅的研究结论是: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冲突性显著高

于女生的冲突性。[4]宋德如和刘万伦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师生

关系亲密性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下降的趋势,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1](877)

3.年级差异

研究者在年级差异上的研究结论整体比较一致。在杨继平的研究中,在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维度上,六年级学生的平均得分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均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均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各年级的平均得分明显地表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在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五、六年级的学生比三、四年级的学生平均分高,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在这两个维度上也存在着平均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这说明,

高年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困扰。[5]王耘和张红川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中积极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消极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逐步上升。[3]王耘和王晓华的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8]

此外,杨雪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研究结论,认为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合作性和亲密性存在年级差异;对师生关系问卷经因素分析抽取出支持性、亲密性、冲突性、合作性四个维度。二年级的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亲密性和合作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年级显著低于六年级。[4]杨继平和高玲的研究也认为,不同年级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上、教学关系、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均存在显著差

异。高年级学生在教学关系维度和情感关系维度上比中年级学生感受到更多困扰。[9]但是邹红认为小学生的师生关系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10]

(二)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

依赖型)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

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

心理障碍等现象。杨雪梅认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小学生在师生关系支持性、合作性与冲突维度上差异显著;传统的师生关系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民主的气氛。这种师生关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尊心,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这势必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健康的情绪发展。现代教育观念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积极关系,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4]

2.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行为。[11]有研究者认为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12]而有的研究认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及平等的师生地位关系将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状况。[9]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13]学生的师生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它们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状况。[9]

师生关系影响教师教与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信息的传输,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个性社会化的发

展。

[14]

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师生关系特点有显著的联系,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更积极的师生关系。[8]

另外,Birch等人(1997)研

究发现,师生关系良好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业成就。[15]

3.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学校适应是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任务并良好地度过学校生活的程度,可以用情感、学业和行为(人际关系)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在学校喜欢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

67

(情感关系

著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显著低于亲密型和一般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10]刘万伦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4.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

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把自己视为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16]

王耘和林崇德等研究表明:(1)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2)师生关系对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的预测作用不同,师生关系的不同方面对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有明显的差异;(3)亲密型师生关系比冲突型和冷漠型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相对而言,冷漠型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最具不良影响。[17]还有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尤其对学生个性发展

中诸心理因素,如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8]杨继平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和期望有利于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19]

5.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人际关系影响人的性格、情感、快乐、幸福、心理健康等,也与个人日后的成功和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20]师生关系作为小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有重大影响。[21]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很大影响,并影响其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交往能力及社会地位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不良的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弥补作用。[22]杨雪梅在小学生师生关系和其孤独感的研究中发现,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小学生的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感、同伴地位评价和社交能力评价均显著相关;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相关;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与小学生的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感和同伴地位评价显著相关。[4]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人际行为。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依赖的师生关系与儿童68

的孤独行为和消极的学校态度有较高相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较强的联系。[11]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使儿童更多地接近教师,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交往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评价。[9]

史克学认为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充当学生的“价值法官”的角色。这种倾向使师生交往失衡,双方互动重心过多地倾斜在教师一方,从而也造成师生人际相互认知的若干障碍,乃至出现师生关系的紧张、冲突和对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23]

(三)影响小学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因素

目前有关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都侧重于教师这一维度。一般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个人品质和教育水平决定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品行,教师对学生是否具有爱心以及是否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教师是否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教师的教学能力、学识和教学态度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心理和性格特点的差异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同。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心理上比较容易靠近老师,因此敢于与老师沟通交流,也就容易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内向的学生面对老师会紧张,害怕与老师碰面,不敢与老师交流,从而也就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互动,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其次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师生关系的预期和观点也会影响师生关系。如果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就会敢于与老师沟通;但是如果学生认为师道独尊老师高高在上,就会敬畏老师,从而对老师敬而远之,这样就切断了师生交流的渠道,何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表现对师生关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较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教师的交往行为,由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学业表现不良的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采用讽刺挖苦等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相反,教师对学业表现好的学生会表现出更积极的交往方式,对其更为关注和更多的赞许,表达出更高的期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学业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能力。学业表现好的学生自信心更强,自我意识水平更高,在师生交往中表现更为积极、主动。实际上,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8]

三、如何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主张建立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王耘等在对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并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行为特点,尤其要重视五、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心理需要,采用灵活的师生交往策略。

(2)充分考虑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特点,加强与男生的情感交流。(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注学业不良的学生,加强积极的情感交流、减少消极反应、满足学生需要。(4)采取班干部轮流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班集体管理的责任,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责任心、

自信心及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与教师更多交往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与信任。[8]

还有研究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了解学生的心理,加强情感交流,减少消极反应,满足学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恰当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3]

四、小结

目前国内的很多论文一般都是把中小学师生关系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把小学师生关系专门分离出来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少。由于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与中学生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刘万伦.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

科学,2007,30(4).

2]昭幼明.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

(3).

3]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

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4]杨雪梅.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5]杨继平.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5(6):46-49.

[6]唐慧.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教学专辑),2004(12).[7]王晓华,王耘.3~6年级学生及其教师对师生关系知觉的

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8]王耘,王晓华.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素的关系

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9]杨继平,高玲.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

究[J].教育研究,2005(1).

[10]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4).[11]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5(1).[12]Morganett,L

(1991)1Goodteacher-studentrela-

tion2ships:Akeyelementinclassroommotivationandmanagement1E2ducationvol1112,Issue2,260-265.[13]李红毅.学业差生与师生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1994:12-17.

[14]贺斌,刘之谦.初中学生心理与教育[M].太原:山西高校

联合出版社,1993.

[15]Birch,S.H.&G.W.Ladd(1997)theteacher-childrela-

tionshipandchildren’searlyschooladjustment.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vol.35,61-79.[16]Magill1FrankN,

(1996)1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

Psychology,FitzroyDearBornPrblishers1UK1480-1493.

[17]林崇德,王耘,姚计海.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

研究[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1(4).

[18]梁兵,试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及其影响[J].新疆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3-18.

[19]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

理发展与教育,1998(2).

[20]兰春.小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0(1、2).

[21]CarolleeHowesandClaireE.Hamilton(l994).Children’s

relationshipswithpeers:differentialassociationswithas-pectsoftheteacher-childrelationship.

[2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36-44.

[23]史克学.小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专科学

校学报,2001(1).

责任编辑:陈兴安

69

[[[


相关内容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师范) 刘婧雯 (指导老师:徐飞)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课堂观察和对文献的研究梳理,发现我国小学英语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列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我国小学 ...

  •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 基础教育研究 JICHUJIAOYUYANJIU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 陈 羚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 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的分析后发现: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 ...

  • 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 g &Techn ology(Social Sciences ) 2003年9月 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 樊富珉, 张 翔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0 ...

  • PCK(学科教学知识)综述
  • PCK(学科教学知识)综述 朱倩梅 引言 从师范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70年代之后,开始注重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尤其是一般教学知识.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促进有效 ...

  • 教师法治观念研究综述
  • 摘 要 教师法治观念是教师对法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目前,对教师法治观念的研究基本是从意义.现状.原因及对策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在研究方法.对象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 教师 法治观念 法律意识 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董云,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1       ...

  •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2010-12-15 13:31 前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70年 ...

  • 心理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三).认知与实验心理学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 (六).社会心理学部分 (七).变态心理学 (八).学校心理辅导 (九).健康心理学 (十).心理学史 (十一).生理心理学 (十二).脑与认知 (十三).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王映学 姓名:干一心 学号:121002106 班级:小教1201 一, 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 阅读教学在语文 ...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三店街宋寨小学 曹海英 在我国,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教育特别是数学方面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课堂提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