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的商业头脑

骗子的商业头脑 -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

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 out 的东西还有人信吗„„

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从“尼日利亚王子”说起

在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

依据损失而设定的灵敏度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把目光移向与诈骗邮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防火警报器。

在宿舍里,火灾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 positive)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 negative)。可是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对于警报器来说,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损失不大,可是真有了火灾它没有发挥作用,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

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alse positive)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alse negative)。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骗子没有看上去那么笨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

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

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

骗子们的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就是:

false positive: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

false negative: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

容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alse positive 会变大,false negative 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 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

false positive: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

false negative: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

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 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 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行业越发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骗子们其实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骗子的商业头脑 - 为什么诈骗短信看上去那么弱智?

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骗术为什么还是一再出现?骗子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好学了,怎么也不开拓创新一下理念,这么 out 的东西还有人信吗„„

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从“尼日利亚王子”说起

在英文 Email 里,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尼日利亚王子”,大体故事情节是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巨额资金以“国家秘密”的形式转移到国外,需要使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 10% 作为酬劳。如果答应和这些“高官”合作,过一段时间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让你先垫付一点“微不足道”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付过几次钱之后,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尼日利亚王子”就是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诈骗方式。

这种骗术在之前的纸制信件里就开始流传,后来是通过传真,再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谓“经久不衰”。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尼日利亚政府在 1991 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不存在这回事,不过这封邮件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微软的研究人员想弄清楚的是,这封文笔都不通顺、谷歌就找到的邮件为什么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他们为何不写些生动形象、新颖逼真的版本?

依据损失而设定的灵敏度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把目光移向与诈骗邮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防火警报器。

在宿舍里,火灾报器常常半夜里叫起来,最后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它为什么这么不靠谱?这大概是因为警报器的本身“水平有限”,传感器总是不能区分真正的火灾和吸烟产生的烟雾、空气湿度变化、气温过高这些正常情况,因而就会产生两种错误:不应该响的时候乱响(false positive)和该响的时候不响(false negative)。可是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情况总是一个变小另一个就变大。如果把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它就会经常没火的时候乱响,但是有火的时候失灵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如果让警报器迟钝一些,就不会半夜里总是把人吵醒,可是真着了火它也容易不响。警报器的灵敏度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样的灵敏度才是适当的,要视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两种后果造成的损失(即成本)大小而定。对于警报器来说,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损失不大,可是真有了火灾它没有发挥作用,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权衡利弊,我们宁愿把防火警报器调的灵敏一些,让它乱响几次以防万一。

警报器不该响的时候响、该响的时候不响的困扰也存在于其他很多场景,不过灵敏度却未必总是要越高越好。例如在法庭上,如果对一个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处于“半有罪半无罪”的状态,法庭也会像火灾报警器一样犯两个错误:把好人冤枉成坏人(false positive)和把坏人当好人放了(false negative)。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灵敏度调得高一点,就意味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如果把灵敏度调得低一点,就意味着“永远不冤枉一个好人”。比较一下两种情况的造成的损失,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比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要大得多。所以大多数国家在这里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疑罪从无”。

骗子没有看上去那么笨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灵敏度和诈骗短信有什么关系?微软研究人员认为,骗子发电子邮件和上述情形有共通之处。

对于骗子来说,目标就是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受骗者,把钱骗到手。不过,大家要搞清楚的是,仅仅对骗子的电子邮件有兴趣,回复了邮件,只能称得上“上钩”,最后把钱汇到骗子手里才称得上被骗。人群里最后上当的人的比例跟电子邮件内容没很大关系,因为上钩者

不会只因为最初的邮件内容就汇钱给骗子,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与骗子的联系情况,一旦“上钩者”发现不对头的地方,就会中断与骗子的联系。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灵敏度”,会先把人群里一部分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

骗子们的 false positive 和 false negative 就是:

false positive:把人群里本来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了,进行行骗。

false negative:错过了人群里很傻很天真的人,没有骗到他们。

容易看出,骗子整体的骗术相当低劣,而如今人们警惕性又越来越高,能上当的人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尼日利亚王子”的邮件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相当于把灵敏度调高,false positive 会变大,false negative 会变小,这就意味着骗子起初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但最后真正上当交钱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结果不见得划算。 那骗子在两种情况下的成本各是什么呢?

false positive:骗子进行这种诈骗也不是没有投资,群发邮件没有多少成本,可是如果跟钩上来的鱼一对一联系起来,成本就变大了。如果联系的人比较多,需要雇用更多的“客服”,需要开更多的银行账户,需要制作更多的假材料,甚至还有把“放蛇”的警察引进来这种风险成本。最后这些不傻也不天真的人会在深入的交流之后发觉真相,拒绝交钱给骗子,那骗子就是白忙了。

false negative:很简单,最后交钱的人少了,骗到的钱也减少了。

综合下来就是,彻底把一个人的钱骗到手概率不大,false positive 成本不小,false negative 成本没想象的大,三个因素合到一起会迫使骗子降低钓鱼的灵敏度。他们故意发一些很假的邮件,这样上当的都是些“真傻”的受害者,可以减少跟“钓上来的鱼”辛苦联系一番,最后却一分钱没骗到。这一方面说明,现在这年代骗子们行骗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行业越发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骗子们其实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相关内容

  • 诈骗短信很弱智?
  • "XX集团举行三十周年大庆典,您的手机号码获得了20万大奖."相信用过手机的人都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成千上万次的骗术为何还一再出现·骗子们也太不上进了,这么out的东西还有人信吗·最近,微软的研究人员回答了这个问题,骗子才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

  • 整本书阅读指导
  • 寻找自我 ----<绿野仙踪>讨论会 一个有趣的作者 我们先一起了解作者----莱曼·弗兰克·鲍姆,孩子们只看过序言中的一些很简单的介绍,所以说得不多.于是我开始讲鲍姆的故事. 莱曼"弗兰克"鲍姆(Layman Frank Baum)(1856--1919)美国儿童文 ...

  • 管理人员心得体会
  • 企业管理方法上,有一种说法叫“凡事问三个为什么,问三个为什么的人是聪明人,而问七个为什么的人则是疯子 打工仔做成大老板的实例和想法是幻觉还是有可能性? 打工可以积累资金以后当老板。因为精蝇、资本家也总是循循善诱地给打工仔讲述当初自已也是如何打工如何吃尽苦头创业,才有今天的成就,那意思就是暗示每一个打 ...

  • _皇帝的新装_教学实录_上_宁鸿彬
  •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 宁鸿彬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 ...

  • 论高校学生如何预防诈骗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题目: 系 别:工商与公共管理系 班 级: 营销1202班 学 号: 2012306011 姓 名: 李天 授课教师: 范祯樱 论高校学生如何预防诈骗 随着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诈骗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其案件发 ...

  • 张倚瑞防电信诈骗征文
  • <防电信诈骗>观后感 花溪中学张倚瑞 现在的高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 它.甚至连骗子都依靠高科技来进行诈骗.哪怕远隔一座山.一座城.即使漂洋过海,都可以让你口袋里的钱装进他们的口袋.正因为现在骗子的技术越来越高明,骗术越来越花样百出,所以学校特地为我们上了这一堂特殊的安全 ...

  • 百度 停止病种贴吧商业合作(组图)
  • 网友"蚂蚁菜"贴出的截图显示,某代理工作人员和尿毒症吧吧友聊天时提到了如何"购买"贴吧的事项 法制晚报讯几天前,网络上的一封公开信称,百度贴吧的"血友病吧"被百度转卖,原吧主已经被替换.而血友病专家."陕西医大血友病研究院院长刘陕 ...

  • [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 ...

  • 金融防诈骗案例讲座
  • 金融防诈骗案例讲座 老人防诈骗案例 陷阱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是老年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对事情的分析判断经验充足,不容易被表现所蒙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却往往是诈骗分子主要的行骗对象,他们一旦上当,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怎样让老人在遇到违反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