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简述及成绩评定
课题名称: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
设计进度及完成情况:
前言
中国证券市场从前身的雏形艰难成型,茁壮成长,慢慢发展开来,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冲击,而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比较严重的一次. 股市暴跌,资本外逃,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官方储备大量减少,出现偿债困难。这次的冲击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特别大的折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的实施使得证券市场所遇到的威胁得到了缓解。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调整汇率,银行利率,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文章思路上比较严谨,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明白的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在在以后的投资时要时刻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进而进行合适的证券投资。
关键字:证券市场 宏观经济政策改变 汇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①证券市场的形成
最早的证券市场的:1141年,法国出现了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1551年 ,英国建立的俄罗斯公司
全世界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161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所。
②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大体分为: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1、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2、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不仅时间短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旧中国的证券交易活动在建国初期被消灭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始营业。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了集中的场内交易。
3、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地区性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市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二、世界金融危机
1、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2、全球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主要表现有:
⑴. 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⑵. 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⑶. 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⑷. 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⑸. 出现偿债困难
4、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 的7倍之高。实践表明,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预期衰退时,(我国仍处于良性轨道上,但经济下滑)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应该说,从不久前的“反通胀”到今天的“保增长”政策突变,正在考验着政府宏观经济驾驭和调控的能力。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措施如下:
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
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
措施如下:
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
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四、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证券市场
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对股市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股票是经济改革的产物,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1991年深沪股票市场成立时,两市上市公司不过13家,股票总市值不过数10亿1流通市值不过数亿元,年成交金额数10亿而已,投资者开户人数不过数万人;截止2004年3月,沪深证券交易所已有1302家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50417.42亿元,股票流通市值15855.94亿元,总股本6495.64亿股,投资者开户人数达7104.03万户,1991年到2004年3月累计共为企业筹集资金8263..04亿元。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从长期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季度交易率的提高能明显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和换手率的提高则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起抑制作用,尤其是资本化率扩大所产生的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方程的常数项为正,表明存在一个外生不变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直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
好坏与快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著作用。近年来,我国股市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为重点,困扰我国股市15年之久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已经破题,我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股市进入新时代的又一重要标志。新修订的证券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新证券法还在制度建设上增加了若干新制度,包括保荐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第三方独立存管制度、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发行失败制度、发行上市分离制度等,这些全新的举措必将促进我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股市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我国股市进入转折期的制度基础。
另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股市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股票市场。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3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未来在交通运输、能源、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将明显增加,消费环境将明显改善,居民住行方面的需求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Owoye(1994)研究认为,具有比较规范化股票市场的国家,股票价格充当了将货币政策传导给整个经济的渠道作用,比财政政策更重要。 首先,资本化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进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目前,即使流通股额度较小的公司,筹资也在2~3亿。而我国股票市场筹资的使用效率太低。仅有30%的企业按照初始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并最终取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股票市场中有70%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滥用募集得的资金。这不仅会造成整体国民经济的损失,更会无形中增大股票市场的风险,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信用问题。资本化率的盲目扩大将会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风险,从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对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次序安排,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资金以合理化的步伐与次序进入股市,促使股票市场持续、稳步发展。
其次,股票市场交易率的提高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是股票市场成交总额的增加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中的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机制、融资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调控机制、反映和导向机制,直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成交金额的不断放大还会给国家提供日益增加的印花税,对改善财政收支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换手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不仅高,而且与实质经济发展状况相脱离,由换手率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较弱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性非常强。在一个股机性很强的股票市场中,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在短期内将股票在一个更高的价位上抛售,追
求的目标纯粹是资本利得。这种短期行为使投资者更关注股票的技术分析、K 线形态、炒作概念,而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管理效率、经营业绩、行业发展都不会花费足够的精力去调查研究。这样,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就不会面临中小股东的监督压力,而且股票价格中包含的实质信息也会非常少。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状况相脱离,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就被削弱了。对此我们应加大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更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使自己的投资更有目的性,减少投机行为的存在,从而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之间的协整关系,当然,与证券市场也有同样类似的关系,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证券市场造成很深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在08年10月9日,央行存款利率为5.58%(5年年利率) ,当时沪市指数为2100点左右,而后央行存款利率一调再调08年10月30日为5.13,11月27日为3.87,12月23日再次调整为3.60。那么股市中表现出明显反应,股市从最低点1600点左右涨至今天的近2900点。从这一变化,足以证明利率对股市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下调,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汇率下调幅度最大,2007年12月的汇率为美元兑人民币7.3:1,当时的上证指数为5200点左右。一年后,2008年12月,汇率为6.83(之后汇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盘在1600左右,大盘缩水3600余点。不得不承认其中汇率下调是大盘大跌的原因之一。
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和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 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自2009年3月以来,股市明显上涨近30%,可以说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样宏伟的计划对社会总需求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可以直接刺激经济。从而刺激股市,4万亿计划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中一只题材股600293三峡新材,自计划出台后已经上涨近一倍。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市场受到负面影响,比如2007年被称之为530的大跌,就是因为出台上调印花税的政策。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应从宏观经济政策入手,在稳定宏观经济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传导机制,实现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通过这几天的证券投资课程设计,我学到了基本分析方法中的宏观分析法,通过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后来08年受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证券市场曾经受到严重的冲击,而在此时,政府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调整汇率,银行利率,财政政策等应对金融危机的来临,而这段时间里,证市场也得到了改变。从而深刻的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此外,团队合作的课程设计也让我知道了,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的作战是不行的,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的出色。和队友之间的沟通也是必不可缺的,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从而使得这次学习任务出色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任淮秀,《证券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穷经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
【3】新华网-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4】搜狐财经网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成绩评定:
设计成绩:
指导老师: (签字)
2013 年 01月日
课程设计简述及成绩评定
课题名称: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
设计进度及完成情况:
前言
中国证券市场从前身的雏形艰难成型,茁壮成长,慢慢发展开来,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冲击,而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比较严重的一次. 股市暴跌,资本外逃,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官方储备大量减少,出现偿债困难。这次的冲击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特别大的折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的实施使得证券市场所遇到的威胁得到了缓解。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调整汇率,银行利率,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文章思路上比较严谨,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明白的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在在以后的投资时要时刻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进而进行合适的证券投资。
关键字:证券市场 宏观经济政策改变 汇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①证券市场的形成
最早的证券市场的:1141年,法国出现了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1551年 ,英国建立的俄罗斯公司
全世界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161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所。
②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大体分为: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1、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2、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不仅时间短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旧中国的证券交易活动在建国初期被消灭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始营业。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了集中的场内交易。
3、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地区性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市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二、世界金融危机
1、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2、全球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主要表现有:
⑴. 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⑵. 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⑶. 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⑷. 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⑸. 出现偿债困难
4、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 的7倍之高。实践表明,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预期衰退时,(我国仍处于良性轨道上,但经济下滑)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应该说,从不久前的“反通胀”到今天的“保增长”政策突变,正在考验着政府宏观经济驾驭和调控的能力。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措施如下:
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
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
措施如下:
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
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四、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证券市场
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对股市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股票是经济改革的产物,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1991年深沪股票市场成立时,两市上市公司不过13家,股票总市值不过数10亿1流通市值不过数亿元,年成交金额数10亿而已,投资者开户人数不过数万人;截止2004年3月,沪深证券交易所已有1302家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50417.42亿元,股票流通市值15855.94亿元,总股本6495.64亿股,投资者开户人数达7104.03万户,1991年到2004年3月累计共为企业筹集资金8263..04亿元。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从长期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季度交易率的提高能明显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和换手率的提高则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起抑制作用,尤其是资本化率扩大所产生的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方程的常数项为正,表明存在一个外生不变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直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
好坏与快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著作用。近年来,我国股市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为重点,困扰我国股市15年之久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已经破题,我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股市进入新时代的又一重要标志。新修订的证券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新证券法还在制度建设上增加了若干新制度,包括保荐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第三方独立存管制度、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发行失败制度、发行上市分离制度等,这些全新的举措必将促进我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股市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我国股市进入转折期的制度基础。
另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股市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股票市场。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3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未来在交通运输、能源、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将明显增加,消费环境将明显改善,居民住行方面的需求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Owoye(1994)研究认为,具有比较规范化股票市场的国家,股票价格充当了将货币政策传导给整个经济的渠道作用,比财政政策更重要。 首先,资本化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进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目前,即使流通股额度较小的公司,筹资也在2~3亿。而我国股票市场筹资的使用效率太低。仅有30%的企业按照初始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并最终取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股票市场中有70%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滥用募集得的资金。这不仅会造成整体国民经济的损失,更会无形中增大股票市场的风险,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信用问题。资本化率的盲目扩大将会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风险,从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对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次序安排,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资金以合理化的步伐与次序进入股市,促使股票市场持续、稳步发展。
其次,股票市场交易率的提高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是股票市场成交总额的增加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中的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机制、融资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调控机制、反映和导向机制,直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成交金额的不断放大还会给国家提供日益增加的印花税,对改善财政收支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换手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不仅高,而且与实质经济发展状况相脱离,由换手率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较弱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性非常强。在一个股机性很强的股票市场中,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在短期内将股票在一个更高的价位上抛售,追
求的目标纯粹是资本利得。这种短期行为使投资者更关注股票的技术分析、K 线形态、炒作概念,而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管理效率、经营业绩、行业发展都不会花费足够的精力去调查研究。这样,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就不会面临中小股东的监督压力,而且股票价格中包含的实质信息也会非常少。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状况相脱离,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就被削弱了。对此我们应加大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更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使自己的投资更有目的性,减少投机行为的存在,从而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之间的协整关系,当然,与证券市场也有同样类似的关系,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证券市场造成很深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在08年10月9日,央行存款利率为5.58%(5年年利率) ,当时沪市指数为2100点左右,而后央行存款利率一调再调08年10月30日为5.13,11月27日为3.87,12月23日再次调整为3.60。那么股市中表现出明显反应,股市从最低点1600点左右涨至今天的近2900点。从这一变化,足以证明利率对股市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下调,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汇率下调幅度最大,2007年12月的汇率为美元兑人民币7.3:1,当时的上证指数为5200点左右。一年后,2008年12月,汇率为6.83(之后汇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盘在1600左右,大盘缩水3600余点。不得不承认其中汇率下调是大盘大跌的原因之一。
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和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 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自2009年3月以来,股市明显上涨近30%,可以说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样宏伟的计划对社会总需求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可以直接刺激经济。从而刺激股市,4万亿计划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中一只题材股600293三峡新材,自计划出台后已经上涨近一倍。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市场受到负面影响,比如2007年被称之为530的大跌,就是因为出台上调印花税的政策。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应从宏观经济政策入手,在稳定宏观经济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传导机制,实现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通过这几天的证券投资课程设计,我学到了基本分析方法中的宏观分析法,通过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后来08年受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证券市场曾经受到严重的冲击,而在此时,政府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调整汇率,银行利率,财政政策等应对金融危机的来临,而这段时间里,证市场也得到了改变。从而深刻的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此外,团队合作的课程设计也让我知道了,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的作战是不行的,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的出色。和队友之间的沟通也是必不可缺的,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从而使得这次学习任务出色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任淮秀,《证券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穷经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
【3】新华网-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4】搜狐财经网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成绩评定:
设计成绩:
指导老师: (签字)
2013 年 01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