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9月2日
目录索引
内容摘要 ................................................. 3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 5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 5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 5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 5
二、生态环境 ............................................. 5
2.1定义 ................................................. 5
2.2恶化原因 ............................................. 6
2.3生态问题 ............................................. 7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7
3.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 7
3.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 8
3.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 9
3.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 9
四、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建议 ............................. 9
五、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结 ................................ 11
参考文献 ................................................ 12
内容摘要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而如今,生态环境却因为人类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不好的情况。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 环境意识
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籍贯: 调查时间:2014.8.23 地点:
调查人签名:
2014年 8 月 23 日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过程中,20岁以下的占27%,20—30岁的人占41%,30—40岁的人是占18%,4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4%。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5—50岁之间。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从被调查人的知识方面来看,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是中学,其中的大多数人是到初高中就没有再读了,剩下的人是正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其次多的是小学读完就没有读的;剩下的是大学毕业和处在大学阶段的人。
二、生态环境
2.1定义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2恶化原因 (1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历史长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
(6)部分生态建设项目忽视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7)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方面“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没有认真执行。
(8)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9)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图1 土地沙漠化
图2 海洋污染
2.3生态问题
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扩大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森林覆盖率低
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
气温呈上升趋势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图3 植树造林
3.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图4 自然保护区
3.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3.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四、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建议
1.通过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还仅仅是出于个体的独立行为,并未形成社会性。因此,建议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并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公民参与环境活动的宣传,大力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从而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2.其次,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公民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 拓宽公民参与环保行动的渠道。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针对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问题,征询群众意见,实现民主、公开、公证。
3. 建立、完善公民参与环保的法律机制。立法部门应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的规定,形成一套良好有序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机制。真正的使公民参与环保活动实现依法参与,依法治理。环保事业,本质上就是“公众事业”,若离开了公民的参与,它也将行之不远。公民参与环保,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或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报道,目前中国已经开始正视非政府组织(NGO)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和角色。譬如:绿家园志願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地球村、天下溪、自然之友、守望家园等多个团体都在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献和报道资料,并结合辽宁省各地区“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后得出结论。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完善和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引起广大公民对于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
五、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结
在对调查进行认真统计和细致分析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社会的和谐进步,公民对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程度明显提高,但是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关心程度有所不足。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社会公共环境的爱护意识普遍较低。
2.在公民的环保意识方面,由公民对于垃圾废弃物处理等问题,普遍都表示了不满和担忧,由此可以得出,公民对于环境的要求已经有了较高的提升,只是缺乏自觉主动的行动,不能身体力行的做到环保。因而,公民的环境维权和参与环保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在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方面,由于近些年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广泛普及,公众对于绿色环保和自身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逐渐重视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舆论监督程序,有效的制约了一些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和恶化,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希望环境管理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引起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公民的环保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陈叶兰.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J].2006(6):98-101
[2] 李登伟,张烈辉,郭了萍,蒋新,赵彦清.中国21世纪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2006(5):15
[3] 林艳星.浅谈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机制.引进与咨询
[J].2006(8):27-28
[4] 刘红梅.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
[J].2006(4):82-85
[5] 宋玉梅,沈菊琴.调查问卷设计常见错误和技巧[J].企业家天地, 2007(12)
[6] 张玉新.试谈能源危机和解决办法[J].应用能源技术,2003(4)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9月2日
目录索引
内容摘要 ................................................. 3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 5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 5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 5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 5
二、生态环境 ............................................. 5
2.1定义 ................................................. 5
2.2恶化原因 ............................................. 6
2.3生态问题 ............................................. 7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7
3.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 7
3.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 8
3.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 9
3.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 9
四、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建议 ............................. 9
五、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结 ................................ 11
参考文献 ................................................ 12
内容摘要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而如今,生态环境却因为人类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不好的情况。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 环境意识
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籍贯: 调查时间:2014.8.23 地点:
调查人签名:
2014年 8 月 23 日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过程中,20岁以下的占27%,20—30岁的人占41%,30—40岁的人是占18%,4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4%。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5—50岁之间。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从被调查人的知识方面来看,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是中学,其中的大多数人是到初高中就没有再读了,剩下的人是正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其次多的是小学读完就没有读的;剩下的是大学毕业和处在大学阶段的人。
二、生态环境
2.1定义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2恶化原因 (1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历史长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
(6)部分生态建设项目忽视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7)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方面“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没有认真执行。
(8)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9)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图1 土地沙漠化
图2 海洋污染
2.3生态问题
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扩大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森林覆盖率低
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
气温呈上升趋势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图3 植树造林
3.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图4 自然保护区
3.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3.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四、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建议
1.通过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还仅仅是出于个体的独立行为,并未形成社会性。因此,建议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并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公民参与环境活动的宣传,大力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从而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2.其次,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公民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 拓宽公民参与环保行动的渠道。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针对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问题,征询群众意见,实现民主、公开、公证。
3. 建立、完善公民参与环保的法律机制。立法部门应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的规定,形成一套良好有序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机制。真正的使公民参与环保活动实现依法参与,依法治理。环保事业,本质上就是“公众事业”,若离开了公民的参与,它也将行之不远。公民参与环保,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或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报道,目前中国已经开始正视非政府组织(NGO)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和角色。譬如:绿家园志願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地球村、天下溪、自然之友、守望家园等多个团体都在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献和报道资料,并结合辽宁省各地区“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后得出结论。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完善和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引起广大公民对于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
五、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结
在对调查进行认真统计和细致分析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社会的和谐进步,公民对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程度明显提高,但是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关心程度有所不足。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社会公共环境的爱护意识普遍较低。
2.在公民的环保意识方面,由公民对于垃圾废弃物处理等问题,普遍都表示了不满和担忧,由此可以得出,公民对于环境的要求已经有了较高的提升,只是缺乏自觉主动的行动,不能身体力行的做到环保。因而,公民的环境维权和参与环保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在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方面,由于近些年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广泛普及,公众对于绿色环保和自身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逐渐重视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舆论监督程序,有效的制约了一些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和恶化,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希望环境管理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引起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公民的环保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陈叶兰.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J].2006(6):98-101
[2] 李登伟,张烈辉,郭了萍,蒋新,赵彦清.中国21世纪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2006(5):15
[3] 林艳星.浅谈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机制.引进与咨询
[J].2006(8):27-28
[4] 刘红梅.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
[J].2006(4):82-85
[5] 宋玉梅,沈菊琴.调查问卷设计常见错误和技巧[J].企业家天地, 2007(12)
[6] 张玉新.试谈能源危机和解决办法[J].应用能源技术,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