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作者:王洛忠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01期

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呈现出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流动转变的特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流动人口为2.21亿,约有3600万的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加入了流动大军。如何保障数量如此巨大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既是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基本民生问题,也是考验转型期中国政府施政能力的重大发展问题。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限制因素

教育是流动人口适应和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虽然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从事的多数是“脏、累、险、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的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倾慕,对城乡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差异的认知,使之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在城市中“上大学”、“拿国家的钱”、“当城市人”、“不再受我这样的苦累”。教育寄托了无数流动人口对未来的期待,寄托了他们实现由农村人向城里人转变的理想。因此,流动人口对在城市中实现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有着巨大需求和较高期望。

那么,是什么因素妨碍了这种需求和期望的实现呢?从城市政府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供给来看,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捆绑在一起,共同限制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导致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只能留在家乡接受教育,只有数量很少的收入较宽裕的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在公办学校和民办“贵族”学校上学,但要支付昂贵的借读费、择校费等;一部分只能在地方政府指定的招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就读,但这些学校总体上属于较差的学校,重点学校和“改制”学校往往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无缘”;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特别是在大城市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总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难以平等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视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和公共服务职责加以明确,构建了“流入地为主,公办教育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体系。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提出,“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2008年7月30日,国务院专门召开研究义务教育问题常务会议,重申“两为主”政策,提出对符合接收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但是,“两为主”政策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作者:王洛忠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01期

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呈现出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流动转变的特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流动人口为2.21亿,约有3600万的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加入了流动大军。如何保障数量如此巨大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既是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基本民生问题,也是考验转型期中国政府施政能力的重大发展问题。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限制因素

教育是流动人口适应和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虽然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从事的多数是“脏、累、险、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的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倾慕,对城乡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差异的认知,使之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在城市中“上大学”、“拿国家的钱”、“当城市人”、“不再受我这样的苦累”。教育寄托了无数流动人口对未来的期待,寄托了他们实现由农村人向城里人转变的理想。因此,流动人口对在城市中实现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有着巨大需求和较高期望。

那么,是什么因素妨碍了这种需求和期望的实现呢?从城市政府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供给来看,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捆绑在一起,共同限制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导致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只能留在家乡接受教育,只有数量很少的收入较宽裕的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在公办学校和民办“贵族”学校上学,但要支付昂贵的借读费、择校费等;一部分只能在地方政府指定的招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就读,但这些学校总体上属于较差的学校,重点学校和“改制”学校往往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无缘”;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特别是在大城市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总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难以平等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视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和公共服务职责加以明确,构建了“流入地为主,公办教育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体系。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提出,“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2008年7月30日,国务院专门召开研究义务教育问题常务会议,重申“两为主”政策,提出对符合接收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但是,“两为主”政策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


相关内容

  •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2014
  • 山西经济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系部: 社工系 专业:姓名: 李木菲 学号:[1**********]6 指导教师:王红霞 二O 一四年四月二十五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的出现以及激增的数量,对义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进而向现实 ...

  • 探微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大批进城务工农民,由此而来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正是基于此,阐述了当前随迁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试图提出一些推进我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 随 ...

  • 汪长明:从"他者"到"群我":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研究
  •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化及其导致的经济扩张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下文称"三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非农业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这场变革催生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阶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兴社会群体,在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基本格局的同时也塑造了城 ...

  • 进城务工制度.措施
  •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制度.措施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肥乡五中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提出如特拟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协调配 ...

  • 随迁子女工作计划
  • 沙沟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 ...

  • 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综述
  • 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教育部在其201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力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本文就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相关方面展开综述, ...

  •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政策分析
  • 作者:吴霓朱富言 教育研究 2014年08期 近年来,随着国家"两为主"政策的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这一群体义务教育段就学逐渐完成,他们继续升学的愿望与现实政策的阻碍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据201 ...

  • 论文案例2
  • 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农民工子女成长问题研究 ------基于安徽省的现实分析 司爱丽 [摘 要]近几年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大量儿童留置在户籍地成为"留守儿童",另有一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成为"随迁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均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 ...

  • 热点面对面
  •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河北邯郸,一座以3000年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古城,如今又有了一张新的靓丽"名片"--"无择校"城市.前几年,邯郸市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同时"择校热"仍很盛行,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