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长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巫峡,这是传说蜀王杜宇开凿来通行江水的。长江在巫峡流淌,向东流过新崩滩。滩旁的山是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的。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又再次崩塌。山崩塌的当天,长江水向上逆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高。现在滩里有些石头,形状或圆得像箪,或方得像房屋,数量不少,这都是当初山崩后掉下来的。由于掉下的石头阻碍水流,江水湍急,所以叫“新崩滩”。而山崩后留下的断岩残壁和其他山岭相比,仍然显得高耸特立。新崩滩往下行十多里,有座山叫大巫山,不仅仅是三峡独一无二的,可以和岷山、峨眉山、衡山、九嶷山相媲美,它的气势好像要庇护众山,削平天上的云朵,直上霄汉与天公比高。这一段首尾长一百六十里,被称为巫峡。(实际的巫峡长度仅为42公里,此处不准确)大概是因山而得名。
三峡七百里的范围中(不准确,实际测量仅204公里),两岸山峰不断。三峡沿岸的山峰高耸连绵,把阳光和天空都遮挡了,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夜半,就见不到日月。而夏季江水涨漫上山坡,不能行船。有时有紧急公务,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江陵,路途一千二百多里,就算乘奔马、驾疾风,也没有那样快。而春季和冬季,却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清澈的深潭,江水回映清光,山峦倒映水中,在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柽柳和柏树,悬空流淌的泉水和瀑布飞溅冲刷,泉水清澈、树木繁密、山高岭峻、草木茂盛,种种美景,真是绝妙。每每到天气初晴的清晨,山林清寒,山涧冷寂,经常有猿猴在山中长声啸叫,经常引颈哀歌,鸣叫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停。所以长江上的打鱼人渔歌唱道:“长江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鸣,就会让人忍不住落泪。”
永宁寺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是由灵太后创立的。寺的位置在阊阖门南面一里、御道的西面。永宁寺东面有太尉府,西和永康里相对,南边挨着昭玄曹,北方靠近御史台。阊阖门前面御道以东是左卫府,左卫府南面是司徒府。司徒府南是国子学,国子学殿堂内有孔子的塑像,两旁分别有颜渊向孔子请教“仁”以及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塑像。国子学南为宗正寺,宗正寺南是太庙,太庙南是护军府,护军府南为衣冠里。御道西面是右卫府,右卫府南面是太尉府,太尉府南是将作曹,将作曹南是九级府,九级府南是太社,太社南有凌阴里,就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藏冰地。
译文:永宁寺里有一座九层佛塔,是用木头架成,整个高度为九十丈。加上塔顶十丈金刹,整个塔尖到地面高度为一千尺。(这里是夸饰之语,见周国林编《中国历史文选》)就算在距离京师百里远的地方,也能见到其雄姿。原来修塔挖掘地基到地下水下的土层,挖出三十尊金像。灵太后认为这是信奉佛教教义的征兆,所以修建时过于奢侈。金刹顶上立有金质宝瓶,容量有二十五斛大。宝瓶下面有十一重承接雨露的金盘,金盘周围悬挂金属大铃。又有四根金属锁链连接塔的四个角度。锁链上也挂着金属大铃。铃铛大小如同大酒瓮。佛塔一共有九级,每级的角落都挂着金属大铃,上下一共有一百三十个。佛塔有四面,每面有三扇门六个窗,门都用朱漆漆过。窗面上各有五行金属大铃,十二扇门二十四个窗户共计5400枚(共计九层)。又有金属制作的拉环和鐶钮。永宁寺的修筑可以说用尽了最好的技术,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彩色图绘的柱子和贴金的门铺首,简直让人惊奇。而到了清风吹拂的晴朗夜晚,铃铛齐鸣,发出的铿锵声响可以在十多里外听到。
译文:佛塔北面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佛殿里有一尊一丈八高的金质佛像,有十尊真人大小的金质佛像,有三尊彩丝织绣编缀着珍珠的佛像,有五尊用金丝编织而成的佛像,有两尊玉质佛像。这些佛像统统制作精妙,举世无双。共有一千多间房屋,都认真修饰房梁、墙壁、门窗,简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中门上镂刻着青色连锁图纹,窗户上也雕刻着花纹。佛殿外种栽栝树、柏树、松树、椿树,树木枝叶繁茂,盖住了屋檐。竹子和香草,布满了空地。因此常景撰写的永宁寺碑说:“就连须弥山和兜率的佛殿庙宇,也比不上永宁寺。”
译文:外国所进献的佛经、佛像,都藏在永宁寺。永宁寺的院墙都加上短的椽子,将瓦放在椽子上,就像现今的宫墙一样。永宁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开一道门。南门的楼有三层,用三条阁道相通,高度距离地面二十丈,形制和端门相似。楼画上云气和仙灵,用列钱和青色连锁文装饰,光鲜华丽,威严庄重。拱门绘有四大金刚和四只狮子,用金银和珠玉装饰,装饰美盛,气势宏大,世间少有。东西两道门的情况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楼只有两层。北门没有房屋(楼),像乌头门。四道门外面,都种着槐树,绿水环绕,行人常常在此乘凉歇息。路上尘土绝迹,并不是下雨湿润导致:凉风习习,难道是团扇带来的吗?
译文:寺院修建好之后,北魏孝明帝与太后一块登上佛塔。从佛塔看皇宫,像在自己的手掌心;俯视京城,就像是家中的庭院。因为从佛塔可以看到皇宫的情况,所以禁止人随意登塔。我曾经与河南尹胡孝世一块登上佛塔,可感受到云层和水汽,真是一点不假。
译文:有来自西域的僧徒菩提达摩,是波斯国人。他从八荒边远之地到中原来游历。到洛阳以后,看到永宁寺佛塔的承露金盘光芒好像日光一样耀眼,照射四方;铃铛在风中发出的声响响彻宇宙。达摩不禁赞叹歌咏,以为寺实在是神功所建。达摩自叙说:“我现在一百五十岁,历游了世界上各个国家,而永宁寺的精巧壮丽,是连印度佛寺也比不上的。就算佛寺到了极致境界,也到不到永宁寺这样。”达摩口中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整日双手和掌以
译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大风好像要吹倒寺院房屋,拔掉寺院树木。佛塔金刹上的宝瓶被风吹掉,落到地上,入地一丈多。
朝廷又命令工匠,重新铸造新的宝瓶。。
译文: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佛塔(木结构,易着火)被火烧毁,孝武帝登上凌云台观望火势,派遣南阳王元宝炬、录尚书长孙稚率领羽林军救火。孝武帝以下没有不悲伤惋惜的,都落泪离开凌云台。大火最初从第八层发生,天刚亮时突然转猛。当时雷雨交加,杂着小雪。佛教僧众和世俗人士都来观看火势,悲苦哀痛的哭声,震天动地,充斥京城。有三名男僧奔入大火殉难。大火持续三个月不灭,„„一年了还有余烬。„„七月,平阳王被侍中斛斯椿唆使,到长安投奔宇文泰。(此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十月,东魏的京城由洛阳迁到
京兆府序
译文:京兆府的地盘,是《禹贡》记载中的雍州,舜当初设置十二牧,其中就有分掌雍州。周武王将丰京和镐京作为都城,周平王东迁,把岐山和丰京之间的土地赏赐给秦襄公,秦孝公时期才将咸阳作为都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内史统治关中地区。项羽灭掉秦,把关中(内史)分成三部分,封章邯为雍王,治废邱;封司马欣为塞王,治栎阳;封董翳为翟王,治高奴,称为三秦。汉高祖入关平定三秦,又把三秦恢复为内史。汉景帝时期将内史分为左内史、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把右内史改名为京兆尹(右内史官名保留),后来和左冯翊、右扶风一块合称三辅。“三辅”的治所都在长安城中,又设置司隶校尉统管三辅。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在关中地区设置雍州,很快又改为三辅。
译文:曹魏从河西分出凉州,从陇右分出秦州,原来东汉时的三辅仍照旧为司隶校尉统辖。西晋初年取消司隶校尉,又重新设置雍州。晋愍帝以后,刘聪、石勒、苻建。姚苌等相继占领雍州,苌孙泓被刘裕打败后,雍州归东晋。东晋再次设置雍州和京兆郡,但很快被赫连勃勃攻占。赫连勃勃又派自己的儿子赫连璝镇守,改名为“南台”。后来北魏太武帝打败赫连昌,又在长安设置雍州。孝武帝从洛阳逃到长安后,改名为京兆尹。
译文:隋代开皇三年,从长安的旧城迁都到龙首原的新都城(即新建的大兴城),就是现在的都城。隋文帝废除北魏末年设置的京兆尹,改为雍州。隋炀帝又改为京兆郡。武德元年,恢复为雍州。开元元年,又改名为京兆府。
西汉建立第五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灭秦建汉),汉高祖在洛阳,娄敬劝说他:“陛下您想建都洛阳,难道是想和周王朝一比高下吗?周王朝建都洛阳(周平王迁都洛阳),是因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向天子进献,路程平均,如果天子有德行,就会凭借这里统御天下;如果天子没有德行,就会灭亡。凡是在洛阳建都的帝王,都想依靠德行来让天下归心,不想凭借险要地形,使得后代娇纵奢靡。现今陛下打算和成康之治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何况秦地为群山护卫,黄河环绕,地势险要,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作为屏障,突然有危难,马上可以聚集百万大军。沿袭秦朝旧业,依凭非常肥美的土地,这就好比天然的府库。陛下您如果入关建都,就算崤山以东不太平,秦朝旧地,可以保全。假如和人打架,不掐其咽喉,按住其背后,就不能彻底打赢。现在陛下您假如建都关中,控制秦朝故地,这也是战略上控制了要害。”汉高祖向其他大臣征求意见,那些大臣们家乡都在崤山以东,极力说周朝存在几百年,秦朝只有两代,在关中建都不如在洛阳建都。汉高祖心中疑惑,不能决断。等听到张良陈述建都关中的好处后,立即起驾西进,建都关中。第二年,汉高祖擒获韩信,田肯向汉高祖祝贺说:“太好了,陛下您擒获韩信,又在关中建都。秦地地势险要,是可以胜敌的地方,以黄河为护卫,以群山为险阻,能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在这里向敌人发动进攻,就好比在高屋之上倾倒瓶子里的水,不可阻挡。”从西汉到现在(唐),关中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二 体
译文:三皇五帝时代,史书有《三坟》和《五典》,由于年代久远,不能得知(知晓)详情。《古文尚书》记载的内容,从唐、虞一直到周。然而世风质朴,文风崇尚简略,要想要求史籍有完备的体例,一定是空缺不完备的。接下来左丘明为解释《春秋》作《春秋左氏传》,司马迁写《史记》,史籍体例于是完备。后来的史学著作,都是继承这两种体例,即使有所变化,程度终究有限,谁能超越呢!荀悦、张璠是左丘明一派的,班固、华峤,是司马迁的同类。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家,互相夸耀。一定要分辨清楚事实,才能评判二者的优劣。
译文﹕编年体,按年代时间先后顺序来撰写。无论是华夏,还是蛮夷,只要是处于相同的年代,必定会把发生的事情都记载下来。编年体的优点在于,史实没有重复。那些贤明出色的人物,贞洁自好的女性,以及事关执政的重要史实,一定会详察毕录。而事迹不彰显的人物,就不会记录下来。例如绛县老人、杞梁妻子,都是因为分别同赵武和齐庄公相应对而被记载。至于贤德的柳下惠、德行卓著的颜回,却都没有被《春秋》、《左传》记录下来。因此,编年体的不足在于详细的时候连小事都不会放过,粗略的时候连大事都会遗漏(因为按时间先后顺序记事,就不能以人物、事件为中心来编排,必定有所
译文﹕纪传体,本纪提纲挈领,列传记载详细内容,表综合记录,志分门别类记载。无论天文、地理、国家大事,不管明显、隐晦,事大事小,都不会错过。这就是纪传体的优点。而同样一件史事,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篇目,没有连续记载,不断零星出现,像《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汉书》将项羽列入《列传》。而且在编排同类史实和人物的时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年代晚的人反而
居于卷首,年代早的人却被记录到后面(有悖于传统的史学时间观念,先发生应先写。也有悖于伦理观念。),所以西汉的贾谊和楚国的屈原放在一块,春秋鲁国的曹沬与战国燕的荆轲同在一传。这就是纪
译文:比较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缺点,各有长短。但东晋干宝写作史书,极力推崇左丘明,贬低司马迁。他的依据是:《左传》能在30卷的有限篇幅内,记录了240年间发生的事情,没有遗漏。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是夸张吗?春秋时期的史事,被收录进《左传》,只有三分之一。左丘明自己知道《左传》简略,所以就写《国语》来补充。然而《国语》记载的内容以外,还有很多遗漏之处,怎么能讲全部包括、没有遗漏呢?假如左丘明世代担任史官,史书都模仿《左传》的话,西汉的严君平、郑子真,东汉的郭泰、黄宪,晁错、董仲舒的对策,刘向、谷永的上书,都是德行卓著,名满天下,见识深刻,切中时政,或者因为隐居避世,地位卑下,没有做官;或者因为内容繁多,事情复杂,难以编排,都省去不记,这是可以的。一定要割舍不下,不予删减,那么西汉的众多史实全部编排在一起,恐怕就琐碎芜杂,支离破碎了。所以班固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就用纪传体的形式来处理史实,使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而荀悦不满意《汉书》分类记事的迂曲疏阔,又依照《左传》,对《汉书》进行裁剪取舍,仅保留下了30卷,受到历代的肯定,甚至超过了《汉书》本身。
译文:那么,班固所创纪传体断代史、荀悦所创编年体断代史,相互竞争,想要废除其中一种,是非常困难的。后来的史学家,不能脱离这两种体裁。所以王隐和虞预分别撰有纪传体《晋书》,与之相呼应,干宝就写有编年体《晋纪》;徐爰和沈约各自撰有纪传体《宋书》,与之相呼应,裴子野就写有编年体《宋略》。纪传体断代史和编年体断代史各有优点,同时流传。奇怪的是,干宝只知道固守编年体。
《书教下》译文
《易经》说:“以蓍草占测吉凶这种方法的性质圆通多变而神奇不定,以卦象占测凶吉这种方法的性质拘滞少变化而可以提供认识、知识。”闲暇时我曾经用这种说法评论古今史籍,撰述要求史书体裁灵活,且有发人深思的见解,记注要求史料体裁严谨,内容全面而富含知识。“用蓍草比照卦,可以得知卦象代表的将来;用卦比照蓍草,可以得知蓍草体现的过去。”记注的目的(功能)是保留过去发生的事情,撰述的目的(功能)是为了给后世提供参考(带来启发);所以记注保存过去,可以提供知识:撰述启示未来,发人深思。保留过去就需要完备没有遗漏,所以体例是固定的,性质拘滞少变化;启示未来就需要有所取舍,因此体例不受限制。性质圆通多变。周代六卿属官共三百六十人,把职掌天、地、人的官职以及统属记载无遗,可以说完备了。然而各类史官都只是保存史料,还没有体现一家之言的史官(祝史祷天时的言辞,也算是体现了圆通精神,但没有专门从事撰述的史官。例如《尚书》中的誓词和诰令,本来就是史官所记;像《帝典》等篇章,并没有由从事撰述的史官写成)。那么史籍撰述的伟业,不能拘泥于史官,一定要等到适宜的人选才会成功;不是足够的圣哲贤明,深入把握二帝三王精深微妙的旨意,是不足以胜任此伟业的。这就是《尚书》没有固定的体例,圆通多变、神奇不定的原因。
《尚书》、《春秋》,都是圣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尚书》没有固定体例,而《春秋》却是有的;所以春秋体现了《尚书》记事的部分,而《尚书》没有后继者了。世人都知道,有固定的模式(体例)容易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很难模仿。然而,撰述和记注从有史籍产生,就缺一不可。就算不能穷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本意,也可以得到圆神方智的深意。继《春秋》的史学家,最优秀者是司马迁和班固;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接近圆通多变而神奇不定,班固的著作(《汉书》)接近拘滞少变化。
《尚书》的记事、记言演变为《春秋》的记事,《尚书》没有固定体例,《左传》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是用来解释《春秋》的。《左传》演变为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左传》按时间先后记事,《史记》分为五体,可以记述更广泛的内容。《史记》又演变为班固的《汉书》(断代史纪传体),《史记》富于变化,而《汉书》固守规章,重在包举一代史事。就体例来讲,《史记》与《左传》大不相同,《汉书》和《史记》比较接近。《左传》按时间顺序记事,是编年体的源头;《史记》、《汉书》容量大,记事完备,都是纪传体的源头。推究精妙细微来说,《史记》得《尚书》遗教,在灵活机动方面比较接近《左传》;而《汉书》只知谨守纪传体,多得《周礼》遗教,缺少灵活机动的精神。
司马迁《史记》的“本纪”、“表”、“书”、“传”等体裁,以《左传》为本源而略有变化,不拘泥于体例。《伯夷列传》是列传的序例,不只是专门为伯夷写传(作传);《屈贾列传》是表明对周勃、灌婴对贾谊谗言的厌恶,贾谊作赋凭吊屈原,不是歌颂屈原的忠诚,而是对自己遭遇的身世之叹。《仓公传》记录了淳于意为人治病的医案,《货殖列传》同时介绍了各地物产,《龟策列传》只讲卜筮,也有依据事实确定篇章内容的意图,本不是呆板地只为某个人陈述生平。《张耳陈余列传》,二人的事迹可以互相参见;《孟子荀卿列传》是全面记载诸子的事迹、学说。古人拟定文章题目,往往不受限制,例如《关雎》、《鹿鸣》,主旨是淑女应以君子为配偶,描写宴乐嘉宾。但有人批评《史记》中人物排列次序不妥(例如将孟子与邹衍、邹忌、邹奭并列)。有人又指责《史记》内容不够谨慎,有重复的地方(例如子贡的事迹已经在《弟子传》中出现,又在《货殖列传》里涉及)。他们不明了古人写作的宗旨,反而用后世人拘泥的成规,反过来诋毁古人的灵活变通。也由此可知,《史记》体例灵活多变,见解发人深思,还有《尚书》的遗风。
《史记》不能作为固定的取法模式,《汉书》因袭《史记》的体例,确立下一定的义例,于是为后世建立了不变的史书体裁。三代以后,有杰出史学才能者不是每世都出现的,严格遵守成例,等待有杰出史学才能者来推陈出新,这是史学发展的大势造成的。但《汉书》本来是撰述而不是记注,在拘滞和富于知识中,仍然保留了圆通多变、神奇不定的特点作为指导,因此能自成一家而流传后世。《汉书》之后的纪传体史书抛弃了《汉书》的深意,“本纪”、“表”、“志”、“列传”和科举考试的科目规章、官府文书一样遵守成规,既不像记注,也不像撰述,古人著史的宗旨就不用说了。这些史学著作不能自成一家,史事文字都晦涩不明,还拘泥于成法,自以为取法于《史记》、《汉书》,真正的史学失传很久了。
天文历法应用日久,就会出现差误。推算历法越到后来越繁复。这是前人谈论天文历法的规律。史学也像这样。从《尚书》到《春秋》,根据事实、命名篇目,不拘于常规的特色,因为排比史事,遣词用字而变得有些繁复。从《左传》、《国语》到《史记》,时间和事件相配合,不能贯通,因为将史实进行分类而更加繁复。纪传体流行了一千多年,学者前后继承,就好像夏天穿葛衣,冬天着裘,渴了喝水,饿了吃饭,没有什么变化。然而,没有独到的构思和见解,没有能流传千古的才能,而拘谨得像遵守科举考试的科目规章一样,不敢稍有变化,就好像编写胥吏的文书,繁杂得不知道从哪里删减。要讲拘滞而史实丰富,过多重复,粗疏错乱,难以有典故可以依据。要讲圆通而神奇不定,芜杂繁多,不能背诵和记住。一般水平的史官只知道固守纪传体的模式,史书被体例所局限,要求史实丰富与圆通灵活兼备,却不知道纪传体原来由编年体(即《春秋》)演变而来,《春秋》原本是符合《尚书》的本意的。《易经》说:“通变就可以达到无穷,可以长久。”纪传体真是三代以后的优秀史书体裁,但流传长久,先王的重要法度(即《尚书》)反而被后世拘谨刻板的纪传体所遮蔽,怎么能不考虑如何变化圆通的道理呢?
《左传》创立编年体,不能详尽地划分体例;《史记》、《汉书》创立“本纪”、“表”、“列传”和“(书)志”,成就了体例划分。一般水平的史官反而被体例所束缚,导致了史书内容繁杂,记事晦涩,就好比训诂、注疏是用来解释经的,庸俗的学者们反而被训诂、注疏所局限,失去了经的本意。经被注释所隐蔽,应当去回到经的本体;史书被体例所束缚,应当去回到没有(不讲究)体例的原初状态。史书体例由《左传》确立,为什么不去回到《尚书》没有被《春秋》所继承的原意阶段呢?
万物变化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能读透《庄子》的人,将其理解为天地万物有变化规律,人也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事情屡次变易就会回到原初形态,极尽修饰就会回归质朴,这是天下自然而然的道理。《尚书》灵活多变而神奇不定,对史学著作来说,其体裁及其圆而神的作史理念好到了极点。《尚书》的意旨,非得才能卓越的史学人才来继承,所以传到左丘明,又被司马迁、班固发扬光大。从刘知几以后,都以为《尚书》的遗教失传,史官不能发扬光大了。而且从《隋书·经籍志》开始,把纪传体作为正史,编年体作为古史,历代沿用,于是划分主次,全部将纪传体放在前位,编年体位居其后。《史记》、《汉书》从非正统地位反而取代了《春秋》的正统地位,荀悦著《汉纪》、袁宏著《后汉纪》,却从编年体的正统地位降到从属地位。司马光《资治通鉴》不满于纪传体而用编年体;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又不满于编年体,而创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根据事件(史事)而确定篇目,不被体例所限制,如果不是深切把握古今要旨,天下大事,就不能搜罗无遗,不能裁剪修改,既不遗漏,也不滥竽充数。(纪事本末体)文字比纪传体简略,记事比编年体明白,坚决取舍,体例灵活多变而神奇不定,这就是《尚书》的遗教。袁枢本来没有传承《尚书》遗教的意图,而且他的学问也不足以达到这种程度,史书本身也不完全吻合他自己的主张。所以历代目录学家把《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列为杂史,自然属于方便阅读史书的类型。但如果承袭这种方法,认真摸索,进行改进,那么《尚书》因事命篇的渊源就隐约可见了。史书有作者比较普通而读者见解精深独到的情况,《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神异的事物可以变成平凡无奇,而平凡无奇的东西也(又)可以变成神奇,根本原因在于,万物变化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
史书是记录史事的,史事变化多端,面目各异,史书体裁多变来适应史事,必定会根据史事安排篇目,不被通常的体例所束缚,这样就能收放自如,既没有一点遗漏,也没有一点凑数。这就是《尚书》写法灵巧,后人无法辨别仿效的原因。到《左传》,已经不免用史事来顺从体例,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造成的。拿《尚书》这样神奇的作史方法来要求后世的史官,难道不是相差太远了吗?不知道作为经的《尚书》不能掌握,而《尚书》的旨意却是可以仿效的。况且《尚书》本来就有不能完全学习的地方。即便是纪事本末体,只是普通记录史事的史书,也不会完全取法《尚书》,只是体例有所接近,不因记事的体例而妨碍史意表达。考量古今的史书,确定体裁和内容的适当,就应该学习(尊崇)《尚书》的旨意,而用《史记》的体例变通《左传》的体例,原因是消除纪传体的陈弊(积弊),并不是喜好新异。
纪传体虽然是司马迁所首创,但显然是继承了其他史书体例。看看《太古年纪》、《夏殷春秋》和《竹书纪年》,可以发现,本纪采用编年体的体例,从文字产生以来就有了。《尚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史书,编年详尽记事,即为“经”之传,人物之传。如果用《尚书》因事命篇的主旨为《春秋》作传,就不会造成《左传》以史事记载来屈从体例的情况,可以删除繁琐芜杂的文字;如果用《尚书》因事命篇的主旨为《史记》作传,那么《史记》的八篇“书”和三十篇“世家”不用分类,都可以仿效《左传》而统一命名为传。或者考察典章制度,或者叙述大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者讲述个人的行为言论(就是人物列传),或者把同种性质的事情放在一起,或者记
录下一个(特定)时期的重要政令(训诰之类),或者写下特定朝代的文章,总之,根据具体内容确定篇目,作为对本纪的辅助。那么和《左传》对《春秋》的辅助相比,就没有受时间先后局限的不足;比起《史记》的“书”和“列传”、“世家”,就没有同样的事情反复出现的弊病。文字简略史事就更加明了,体例简单旨意更加精当。这难道不是内容、形式都适宜,古今的适当模式吗!人物和事件,都按因事命篇的精神处理,如果有不便记录的内容,就另外制作图表,作为补充;像天文、地理、车舆服饰、仪仗礼器等不能按专篇来处理的内容,也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就单独用图画来表现。要想贯通《尚书》、《春秋》的旨意,消除《史记》、《汉书》的弊病,这就是最好的办法。至于创立新体例,鉴别条目,比较古今的史学著作,确定史书的地位,另外写有《圆通》一篇,这里就不再陈述了。
五代史论下之十三
当制度不能治理天下,就相当于没有制度。这样一来百姓失去民生的依靠,君主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天下要国泰民安,一定要先有制定制度的君主,让百姓知道上有君主,下有官吏,而(君主)自己也有操守来谋求民生。开始制定制度的时候,不能都完备,后世沿用,会有害百姓,滋生祸乱。但也是因为初初创立法度,或者因为过于偏颇,或者因为过于简陋,只是初具规模,要求后世来改革。所以秦朝因为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不少,但在战国时期六国一团乱麻的情况下,首先确立制度,让百姓知晓制度的存在。后来西汉为政宽大,沿袭秦制并去掉繁难苛刻的部分,使天下太平。五胡轻视制度,宇文泰时期才开始在苏绰的帮助下建立制度,唐代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是如此。
从唐宣宗以后,懿宗、僖宗不守为君之道。叛离的大臣和盗贼们(民间农民起义)纷纷割据一方,皇上忙着保全性命,大臣们人人自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三大因素让大臣们政治命运艰难),天下没有制度,到郭威建立后周,有百年之久。(超过百年,安史之乱到后周建立。但这里指九世以后半叶到十世纪中叶)唐代的好制度,没有一个保留下来,而摧残民生的弊政,却一脉相承,日趋严重。所谓皇上,有实力就可以当,没有实力就下台;所谓宰相,不留心国家治乱和天下存亡。发布给百姓的政令,强迫他们接受,榨取他们来满足战争需要(军事需要)。这样一来,怎么指望君臣有时间和心思去进行制度建设呢?叛乱的大臣可以做天子,武夫(没有文化的武夫)可以执掌朝政,幕僚门客可以做宰相,其他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舞文弄墨的人,也像和凝一样以丽词小文名噪一时而已。到后周建立,才开始建立制度。以后君王可以说:我以为民造福为职责。百姓也可以说:皇上让我们享太平,不只是榨取我们的钱财,轻视我们和生命,把我们视作争夺天下的工具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所造成的祸害,与唐代相比虽然稍稍轻微,但到刘瑾、魏忠贤,所带来的危害也不比东汉末年小。从前明太祖规定宦官不能干预政事,官品不能高于四品。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侯显出使西藏,马琪镇守安南。又因为西北边防的将领大多是洪武朝的旧部,不能没有疑心顾虑,于是设置镇守官员,由宦官担任。在京都又设立东厂,缉访谋反大逆的奸恶等事,宦官开始得到重用。明宣宗时期,宦官四处出使,为皇帝搜刮了许多奇花异鸟和珍宝。但袁琦、裴可烈等人,只要犯罪就诛杀,所以宦官不敢放肆。明英宗以后,边地镇守,京都领兵,仓库盐场,土木工程,珠榷(广东)银矿,市舶司和织造都有宦官参与。何良俊说:“嘉靖年间有宦官对朱大韶说:从前张璁上朝,我们要向他行礼。后来我们以平等之礼对待夏言,而现在严嵩要向我们行礼后才上朝。”嘉靖皇帝控驭宦官最严厉,四十多年间没有对宦官委以重任,所以嘉靖一朝宦官最为收敛。但是宦官的地位已先后有所不同,何况明武宗、明熹宗时期呢!野史记载:永乐年间,朝廷派遣宦官到五军都督府和六部,宦官都在离都督府和六部官员一丈以外作揖行礼,如果遇到公侯和驸马,都下马站在路旁等对方先通过。现在宦官像对待下属一样使唤都督府和六部官员,而公侯驸马在路上遇见宦官,反而各自回避,并称宦官为翁父。而其他大臣见到宦官就更要叩头跪拜了。这些变化可以体现明代宦官权势的大致情况。总的来说,明代宦官专权从王振开始。但当时朝臣依附王振的,只有王骥、王祐等人。其余的大臣还不肯归附,所以薛瑄、李时勉都被王振诬害。等到汪直专权,依附他的人逐渐增多,汪直奉命出使,巡案御史在马前迎接跪拜,巡抚也衣着军服在路途恭迎。王越、陈钺等成为汪直的心腹。但内阁大臣商辂、刘珝等人还接连上章弹劾汪直。尚书项忠、兵部侍郎马文升等也轻薄汪直,被汪直所诬害。士大夫的气节,还没有完全丧失。到刘瑾,焦芳、刘宇、张采等成为心腹,杀害好人,索求贿赂,危害天下。但是刘瑾憎恶翰林院官员不肯屈服,于是拿《通鉴纂要》抄写不够恭谨为理由,指责并罢免了纂写的官员。可以看出,这时朝中大臣还没有完全向刘瑾一边倒。况且王振、汪直喜好拢络名士,王振听说薛瑄、陈敬宗的名声,特地找到他们。汪直听说杨继宗的名气,亲自前往凭吊。刘瑾听说康海的名声,因为康海向自己替李梦阳求情而让李立刻出狱。这也说明还不敢把朝中大臣像奴隶一样对待。等到魏忠贤专权,借“三案”弹劾东林党人,打击被贬谪的官员,小人们想借势报复正人君子,于是纷纷依附魏忠贤。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称“五虎”。武臣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称“五彪”。另外尚书周应秋、卿寺官员(九卿官员)曾钦程等号称“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的说法,可以说从内阁、六部到地方总督巡抚,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很快就可以发生篡权弑君的大祸了。明史记载(卷304《宦官》)明太祖时期的制度是,宦官不能读书和识字。明宣宗开始设立内书堂,挑选小太监让大学士陈山教授。于是成为制度,因此宦官多通文墨。(《四友斋丛说》却认为,永乐年间皇帝已命令吏部选拔教官,到宫中教授宦官。王振最初以教官
录下一个(特定)时期的重要政令(训诰之类),或者写下特定朝代的文章,总之,根据具体内容确定篇目,作为对本纪的辅助。那么和《左传》对《春秋》的辅助相比,就没有受时间先后局限的不足;比起《史记》的“书”和“列传”、“世家”,就没有同样的事情反复出现的弊病。文字简略史事就更加明了,体例简单旨意更加精当。这难道不是内容、形式都适宜,古今的适当模式吗!人物和事件,都按因事命篇的精神处理,如果有不便记录的内容,就另外制作图表,作为补充;像天文、地理、车舆服饰、仪仗礼器等不能按专篇来处理的内容,也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就单独用图画来表现。要想贯通《尚书》、《春秋》的旨意,消除《史记》、《汉书》的弊病,这就是最好的办法。至于创立新体例,鉴别条目,比较古今的史学著作,确定史书的地位,另外写有《圆通》一篇,这里就不再陈述了。
五代史论下之十三
当制度不能治理天下,就相当于没有制度。这样一来百姓失去民生的依靠,君主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天下要国泰民安,一定要先有制定制度的君主,让百姓知道上有君主,下有官吏,而(君主)自己也有操守来谋求民生。开始制定制度的时候,不能都完备,后世沿用,会有害百姓,滋生祸乱。但也是因为初初创立法度,或者因为过于偏颇,或者因为过于简陋,只是初具规模,要求后世来改革。所以秦朝因为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不少,但在战国时期六国一团乱麻的情况下,首先确立制度,让百姓知晓制度的存在。后来西汉为政宽大,沿袭秦制并去掉繁难苛刻的部分,使天下太平。五胡轻视制度,宇文泰时期才开始在苏绰的帮助下建立制度,唐代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是如此。
从唐宣宗以后,懿宗、僖宗不守为君之道。叛离的大臣和盗贼们(民间农民起义)纷纷割据一方,皇上忙着保全性命,大臣们人人自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三大因素让大臣们政治命运艰难),天下没有制度,到郭威建立后周,有百年之久。(超过百年,安史之乱到后周建立。但这里指九世以后半叶到十世纪中叶)唐代的好制度,没有一个保留下来,而摧残民生的弊政,却一脉相承,日趋严重。所谓皇上,有实力就可以当,没有实力就下台;所谓宰相,不留心国家治乱和天下存亡。发布给百姓的政令,强迫他们接受,榨取他们来满足战争需要(军事需要)。这样一来,怎么指望君臣有时间和心思去进行制度建设呢?叛乱的大臣可以做天子,武夫(没有文化的武夫)可以执掌朝政,幕僚门客可以做宰相,其他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舞文弄墨的人,也像和凝一样以丽词小文名噪一时而已。到后周建立,才开始建立制度。以后君王可以说:我以为民造福为职责。百姓也可以说:皇上让我们享太平,不只是榨取我们的钱财,轻视我们和生命,把我们视作争夺天下的工具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所造成的祸害,与唐代相比虽然稍稍轻微,但到刘瑾、魏忠贤,所带来的危害也不比东汉末年小。从前明太祖规定宦官不能干预政事,官品不能高于四品。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侯显出使西藏,马琪镇守安南。又因为西北边防的将领大多是洪武朝的旧部,不能没有疑心顾虑,于是设置镇守官员,由宦官担任。在京都又设立东厂,缉访谋反大逆的奸恶等事,宦官开始得到重用。明宣宗时期,宦官四处出使,为皇帝搜刮了许多奇花异鸟和珍宝。但袁琦、裴可烈等人,只要犯罪就诛杀,所以宦官不敢放肆。明英宗以后,边地镇守,京都领兵,仓库盐场,土木工程,珠榷(广东)银矿,市舶司和织造都有宦官参与。何良俊说:“嘉靖年间有宦官对朱大韶说:从前张璁上朝,我们要向他行礼。后来我们以平等之礼对待夏言,而现在严嵩要向我们行礼后才上朝。”嘉靖皇帝控驭宦官最严厉,四十多年间没有对宦官委以重任,所以嘉靖一朝宦官最为收敛。但是宦官的地位已先后有所不同,何况明武宗、明熹宗时期呢!野史记载:永乐年间,朝廷派遣宦官到五军都督府和六部,宦官都在离都督府和六部官员一丈以外作揖行礼,如果遇到公侯和驸马,都下马站在路旁等对方先通过。现在宦官像对待下属一样使唤都督府和六部官员,而公侯驸马在路上遇见宦官,反而各自回避,并称宦官为翁父。而其他大臣见到宦官就更要叩头跪拜了。这些变化可以体现明代宦官权势的大致情况。总的来说,明代宦官专权从王振开始。但当时朝臣依附王振的,只有王骥、王祐等人。其余的大臣还不肯归附,所以薛瑄、李时勉都被王振诬害。等到汪直专权,依附他的人逐渐增多,汪直奉命出使,巡案御史在马前迎接跪拜,巡抚也衣着军服在路途恭迎。王越、陈钺等成为汪直的心腹。但内阁大臣商辂、刘珝等人还接连上章弹劾汪直。尚书项忠、兵部侍郎马文升等也轻薄汪直,被汪直所诬害。士大夫的气节,还没有完全丧失。到刘瑾,焦芳、刘宇、张采等成为心腹,杀害好人,索求贿赂,危害天下。但是刘瑾憎恶翰林院官员不肯屈服,于是拿《通鉴纂要》抄写不够恭谨为理由,指责并罢免了纂写的官员。可以看出,这时朝中大臣还没有完全向刘瑾一边倒。况且王振、汪直喜好拢络名士,王振听说薛瑄、陈敬宗的名声,特地找到他们。汪直听说杨继宗的名气,亲自前往凭吊。刘瑾听说康海的名声,因为康海向自己替李梦阳求情而让李立刻出狱。这也说明还不敢把朝中大臣像奴隶一样对待。等到魏忠贤专权,借“三案”弹劾东林党人,打击被贬谪的官员,小人们想借势报复正人君子,于是纷纷依附魏忠贤。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称“五虎”。武臣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称“五彪”。另外尚书周应秋、卿寺官员(九卿官员)曾钦程等号称“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的说法,可以说从内阁、六部到地方总督巡抚,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很快就可以发生篡权弑君的大祸了。明史记载(卷304《宦官》)明太祖时期的制度是,宦官不能读书和识字。明宣宗开始设立内书堂,挑选小太监让大学士陈山教授。于是成为制度,因此宦官多通文墨。(《四友斋丛说》却认为,永乐年间皇帝已命令吏部选拔教官,到宫中教授宦官。王振最初以教官
身份进入宫中,后来自行阉割成为宦官,做到司礼监的职位。)几代以后,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但考察宦官产生灾祸的缘由,也不完全由于宦官有文化知识。王振、汪直、刘瑾固然粗通文墨,魏忠贤却是文盲,而产生的危害更大。可能是因为君主昏庸,没有政治智慧,所以他们有机会愚弄君主,窃取大权。例如宪宗稍稍能醒悟,汪直开始虽然为所欲为,后来终究被疏远而不用。明武宗也能把刘瑾擒获处死。只有明英宗、熹宗两朝幼年即位,所以王振、魏忠贤可以无所顾忌。但英宗初年,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政,王振心中畏惧,不敢过分。等到“三杨”相继辞世,王振就跋扈而不能制服。熹宗初年,朝中正直之士占主导,魏忠贤也有所顾虑,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离朝,魏忠贤于是为所欲为。王振、魏忠贤专权的时间,长不过六七年,短只有三四年,所产生的祸害已经这样。假如英宗、熹宗初年既已专权,祸害就更说不完了。这样看来,培养忠直的大臣,来端正政治风气,防止祸乱萌发,就是君主的大事。
汰 侈
石崇每次邀请客人参加宴会,都要让家伎斟酒劝客。客人如果有不干杯的情况,就让侍从杀掉斟酒劝客的那位家伎。有一次,王丞相和王大将军(王导和王敦)一块去石崇家赴宴。王导向来不能喝酒,每到家伎劝酒,总是勉强自己喝,喝到大醉。家伎向王敦斟酒劝饮,王敦每次都坚决不喝,想看看究竟会怎样。石崇已让人连续斩杀三个家伎,王敦还神色自如,坚持不喝。王导看不下去,就责备王敦,王敦说:“石崇杀自己的家伎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石崇家的厕所通常有十多个奴婢列队服侍,都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像甲煎粉、沉香汁之类,全部齐备。又提供新衣服让客人穿着(新衣服)出来。客人大多羞愧,不愿去上厕所。王敦去上厕所,脱掉原来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神色高傲。服侍的奴婢们私下议论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作乱叛国!”
晋武帝曾经到王济家去,王济就请他吃饭,所有的食器都用琉璃做成,上菜的奴婢有一百多人,个个都穿着绫罗裙裤,看上去好像用手拿着菜品一样。有一道蒸乳猪非常鲜美,和平常味道不大一样。晋武帝感到很奇怪,就问王济。王济回答说:“这是用人奶喂养的小猪。”晋武帝很不高兴,还没有吃完就离开了。王济的做法是王恺和石崇所不能做的。
王恺用饴糖和干饭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做燃料做饭。王恺用紫丝布做步障衬上碧凌作里子,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五十里的步障来抗衡。石崇用花椒为泥墙材料,王恺就用赤石脂来泥墙壁。
石崇为客人做豆子粥,一瞬间就好了。而且冬天总有佐味的韭菜末。还有,虽然石崇牛的外形和体格都比不上王恺的牛,但一次石崇和王恺一块儿出城游玩,石崇很晚才动身返城,和王恺争着进洛阳城,石崇的牛在跑了几十步后突然像飞鸟一样快,而王恺的牛无论怎样尽力奔走都比不上。王恺每每因为这三件事情而遗憾不已。于是王恺秘密贿赂石崇的家务总管和驾牛的车夫,以了解内幕。家务总管说:“豆子很难煮,只有事先准备熟豆末,等客人来,就把稀粥和熟豆末和在一起。而佐味的韭菜末,是用捣碎的韭菜根与麦苗混合在一起。”王恺又向牛车夫询问驾车的诀窍。牛车夫说:“牛的行动本来并不缓慢,只是由于驾车人不及时(来不及)控制牛。牛跑得快时,就干脆听凭它随意偏向车辕的哪一边,这样牛车就跑得快了。”王恺全部听从了建议,终于在和石崇的较量中争到头名。石崇后来了解到内情,就把总管和牛车夫全部杀死。
王恺有条牛,名叫“八百里驳”,王恺经常命人琢磨修饰牛的角蹄,使角蹄像玉石般晶莹。王济对王恺说:“我射箭不如你,现在我用千万钱作赌注,用射箭赌你的‘八百里驳’。”王恺自恃射箭技艺高超,又认为神奇的动物没有理由被杀掉,就答应了王济。王恺让王济先射箭,可王济一箭就中靶。王济退后坐在胡床上,大声命令手下马上把“八百里驳”的心拿来。很快烤牛心就送来了,王济吃了一块就离开。
王恺曾经体罚一个人,让他赤身裸体。因为王恺要入朝值班,这个人就被困在曲折幽深的内室,王恺不让人指引出路。这个人就饿了一整天,不知道怎么出去。后来有人帮助他,快要饿死了,才找到路离开王府。
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奢,两人都拼命修饰车马服饰。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每次都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一棵高二尺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少有。王恺就炫耀给石崇看。石崇观赏完毕,马上用铁如意敲打珊瑚树,珊瑚树应声而碎。王恺既感到惋惜,又认为这是石崇的妒忌行为,所以严厉地责备石崇。石崇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你(赔)就是!”于是命令下人把自己珍藏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其中有六、七棵有三四尺高,枝条树干冠绝当世,像王恺那样的有很多。王恺看了以后,又羞愧又失落。
王济免官后,到北芒山下建立新的府邸。当时,洛阳人口拥挤,地价昂贵。王济喜好马射,就买地作马射场,地的价格是王济把钱币绕马射场排列一周。当时人就把马射场称作“金沟”。
司马权有头奔跑速度很快的牛,视若珍宝。王衍和司马权比赛射箭,赢得了这头牛。司马权说:“你如果自己要乘坐牛车,我也就不说什么;但你如果想吃牛肉,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来替换,这样就不影响你吃牛肉,而我的宝贝也可以保全。”但王衍最终把那头牛宰来吃了。
《军机处》
译文:军机处本来是内阁分支,清朝初年继承明代的旧制度,重大政务处理都经过内阁,而公务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上奏,康熙年间,圣旨诏令曾经由南书房翰林撰写,当时,南书房是最机要的部门,就好像唐代翰林学士专掌内制一样,雍正年间,朝廷在两地用兵,(先是雍正六年,即1723年蒙古贵族在青海发动叛乱,由川陕总督年羹尧平定叛乱;后雍正五年,即1727年,西藏内部分裂势力再次叛乱,清廷命颇罗鼐平定叛乱)因为内阁位于太和门外,官员连日执勤,容易泄露机密,就在隆宗门内开始设立军需房,选用内阁中行事严谨缜密的官员负责抄写文件。后来军需房改名“军机处”(雍正七年改军需房,雍正十年改名军机处)。军机处地理位置靠近皇帝宫殿,方便随时召唤。担任军机大臣者都是皇帝亲近的重臣。因此秉承皇帝旨意,发布政令,都由军机处完成。军机处办公场所最初仅设几间板屋,当今皇帝特地命令改建为瓦屋。但草拟圣旨还是由军机大臣来完成。先前世宗皇帝时期,草拟圣旨都是由张廷玉完成。今朝皇帝在位初期,张廷玉因为汪由敦擅长写作,特地推荐汪进入军机处,代替自己草拟圣旨。乾隆十二年、十三年,朝廷在大金川开展了军事行动,所有相关圣旨都由汪由敦完成。军机处的满文圣旨,都由舒赫德和班第完成,而蒙古文圣旨由理藩院纳延泰完成,他们都根据要求进行草拟。等到傅恒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的满族属员想借机为自己谋求仕途,傅恒就稍稍让他们草拟一些圣旨。最初只是简单的文件(圣旨),后来所有的圣旨都由满族属员草拟。汪由敦看见满族属员代拟了所有本该由傅恒草拟的圣旨,而汉文圣旨还必须要自己草拟,感到自己任务过重,就听任属员(汉族)代自己草拟。时间一长,草拟圣旨就成了军机处属员的本职工作,即使是皇上,也知晓军机处属员代拟圣旨的事情。而军机处的属员也不一定全部由内阁产生,六部三院中能干的官员也可以充任(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院: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而且军机处的人员数量也是从前的好几倍。这就是军机处前后的不同情况。
译文:就处理诏令来说,曹魏以来属于中书省的职权,所以魏晋宋齐梁陈时期,中书令非常显贵,一定由重臣担任。由于中书令官职尊贵,并不会经常亲自奏事,常常让中书舍人向皇帝奏事,因此中书舍人也是非常显要的官职。唐代初年仍然这样,唐高宗时期才由弘文馆直学士分担中书省的职务。唐玄宗时期又把拟定重大诏令的职权转移给翰林学士,因此中书门下的职权有所减轻(唐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五房分曹办事,实际上发展为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这里“中书门下”实际上是指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唐代中期以后,宦官担任枢密使,操掌大权,翰林学士和中书门下都没有实权,所以枢密使是极其显贵的官职(唐代宗时,在内廷设置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与机密。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枢密使可参与朝政,宰相之权多被剥夺。唐昭宗时候,诛宦官(朱温为与宦官争权,杀死宦官数百人,宦官势力遭到毁灭打击,此后朝廷完全被朱温控制),宫中宦官全无,蒋玄晖被昭宗任命为枢密使,这就是由宦官外的大臣担任枢密使的开端。枢密使位高权重,被人们所竞相羡慕,所以宣徽使孔循想做枢密使,就在朱温面前诬陷蒋玄晖,蒋玄晖因而被朱温所杀。后梁设立崇政院,崇政院使权同枢密使,由敬翔担任。后唐又将崇政院使改名为枢密使,庄宗时期由郭崇韬担任。晋高祖因为刘处尚担任枢密使不称职,就废除了枢密使一职,其职权归入中书省,枢密院学士也就废止。而晋出帝时期,又恢复了枢密使的职务,桑维翰曾经担任。后周世宗在位时期,王朴担任枢密使。所以五代时期的枢密院,也就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书,唐朝初年的中书、中期的弘文馆直学士和翰林学士及后期的枢密使。到宋、金时期,枢密使专门职掌军事事务,不再参与其他事务,当时和宰相分掌军政,称为“两府”。元代军政大事都由中书省处理。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中书省,让六部各自奏事,因此军国大事都由皇帝独裁。但是每天政务繁杂,各种文案工作不得不由其他官员完成,所以永乐年间设立内阁,批示答复奏章,拟定圣旨,逐渐成了以前的中书省。再后来皇帝和内阁大臣不经常见面,皇帝有圣旨,就命令太监事先写好要点,再交给内阁详细撰写,发布诏令。(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代替皇帝,用朱笔批示奏章公文,叫“批红”。这种做法为宦官弄权提供了方便。)于是皇宫中有了秉笔太监,其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和唐代枢密院相同。清朝宦官不能干预政事。顺治皇帝时期,就每天到票本房,让大学士到自己面前票拟。康熙年间,虽然有南书房负责起草诏令的惯例,但重大政事仍由内阁处理。雍正朝开始,批复奏本、奏章归内阁完成,重大事务和军事都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意旨办理,所以皇帝每天和大臣见面。不要说宦官无法干预政事,就连军机大臣本身,也只是根据皇帝指示拟定谕旨,发布到有关部门,而不能稍稍干政
《容斋随笔》三则
汉唐八相
萧何、曹参、丙吉、魏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汉唐时期的知名宰相,这不用多说。但前面六位名相都在相位上呆到退休,而姚崇、宋璟在玄宗朝为相,都没有超过三年。姚崇是因为两个儿子和亲近的下属收受贿赂,被罢免事出有因。宋璟却仅仅因为禁止私铸钱币和痛恨有罪而不断上诉的人,玄宗听取了优人的玩笑话而将宋璟罢免。姚、宋二人此后再也没有做宰相。宋璟被罢免宰相的时候,只有五十八岁,十七年后才去世。宋璟以后继任做宰相的,有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俊、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等人。他们才能平平。只有杜暹、李元纮贤能,也只是清廉拘谨,有操守而已。明明有良马却不用,反而盲目地去寻求,真让
人惋惜啊!萧何死前,向汉惠帝所推荐的继任者只有曹参一人。魏相和丙吉同心协力,共同辅佐汉宣帝。房玄龄每次商议重大事情,一定会说:“除了杜如晦,没有人能谋划。”姚崇回避相位,推荐宋璟来代替自己。只有贤人才能真正了解贤人,这是后人做不到的。
萧房知人
汉高祖前往南郑,韩信在路途中悄悄离开汉高祖,萧何却自行前往追回韩信。汉高祖知道以后骂萧何:“离开的大将有几十人,你不去追回,却偏偏追回韩信,你真会演戏。”萧何说:“其他大将那样的人才容易得到,而韩信这样的顶级人才,天下独一无二。如果想要夺取天下,只有韩信才能真正出谋划策。“汉高祖于是把韩信任命为大将,终于成就了统一大业。唐太宗做秦王时,太子府的僚属散失很多,唐太宗深感忧虑。房玄龄说:“离开的人虽然多,但不值得顾惜。只有杜如晦,是能辅佐大王您的人才。大王想争夺天下,没有杜如晦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太宗于是上表,将杜如晦留在太子府,终于成为一代名相。韩信和杜如晦的离开与留下,关系到这样的生死存亡大局,萧何、房玄龄对人才的了解,别人是无法比得上的。樊哙跟随汉高祖在沛县反秦,劝高祖还军霸上,又在鸿门宴上机智地救出高祖,功劳也不小了。但韩信羞与樊哙为伍。唐俭帮助唐太宗建立反隋大计,派人向唐高祖报告孤独怀思谋反,又出使突厥,说服颉利可汗归附,绝不是平庸的人。但李靖却认为不值得顾惜。拿韩信、李靖和樊哙、唐俭相比较,就好像熊和野猫、黄鼠狼相比。成就帝王大业,不仅仅是一两个天才就能做到的,一定要等待像韩信那样的武将,杜如晦那样的文臣出现,然后再重用他们,不是很困难吗?只要能把萧何、房玄龄重用起来,让真正的人才互相引进,人才就像珠玉无腿而不断汇聚。
汉武留意郡守
汉武帝天生资质聪明绝伦,政令由自己制定,所以宰相的人选,不太注意,而只是让他们安排落实命令。不过汉武帝对郡守的选任,却非常重视。庄助担任会稽太守,几年都不向汉武帝汇报政情,汉武帝就下发诏书,说:“你对宫中官职感到倦怠,思乡心切,出任家乡郡守。千里阻隔,很久都没有你的消息。”吾丘寿王担任东郡都尉,汉武帝因为吾丘寿王已经担任都尉就不再设置太守(既担任都尉又当太守)。汉武帝发布诏书给吾丘寿王,诏书讲:“你在朝中时,既聪慧,又富于谋略。但等到做了下辖十多座城、官位四千石的太守,却政务荒废,盗贼横行,和你从前的表现很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呢?”汲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却不接受太守官印。汉武帝说:“你看不上淮阳太守的职务吗?我现在任命你,是因为淮阳的官民不和谐,我只能依靠你的威望,让你宽松治理。”看这三件事,就知道无论郡国的大事小事,汉武帝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郡县官员感觉汉武帝就在自己头上关注着自己,怎么敢不尽力工作呢?只可惜汉武帝的形象被征伐和奢侈所破坏,老百姓感受不到他的恩泽,真让人遗憾啊!
三 峡
长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巫峡,这是传说蜀王杜宇开凿来通行江水的。长江在巫峡流淌,向东流过新崩滩。滩旁的山是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的。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又再次崩塌。山崩塌的当天,长江水向上逆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高。现在滩里有些石头,形状或圆得像箪,或方得像房屋,数量不少,这都是当初山崩后掉下来的。由于掉下的石头阻碍水流,江水湍急,所以叫“新崩滩”。而山崩后留下的断岩残壁和其他山岭相比,仍然显得高耸特立。新崩滩往下行十多里,有座山叫大巫山,不仅仅是三峡独一无二的,可以和岷山、峨眉山、衡山、九嶷山相媲美,它的气势好像要庇护众山,削平天上的云朵,直上霄汉与天公比高。这一段首尾长一百六十里,被称为巫峡。(实际的巫峡长度仅为42公里,此处不准确)大概是因山而得名。
三峡七百里的范围中(不准确,实际测量仅204公里),两岸山峰不断。三峡沿岸的山峰高耸连绵,把阳光和天空都遮挡了,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夜半,就见不到日月。而夏季江水涨漫上山坡,不能行船。有时有紧急公务,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江陵,路途一千二百多里,就算乘奔马、驾疾风,也没有那样快。而春季和冬季,却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清澈的深潭,江水回映清光,山峦倒映水中,在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柽柳和柏树,悬空流淌的泉水和瀑布飞溅冲刷,泉水清澈、树木繁密、山高岭峻、草木茂盛,种种美景,真是绝妙。每每到天气初晴的清晨,山林清寒,山涧冷寂,经常有猿猴在山中长声啸叫,经常引颈哀歌,鸣叫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停。所以长江上的打鱼人渔歌唱道:“长江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鸣,就会让人忍不住落泪。”
永宁寺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是由灵太后创立的。寺的位置在阊阖门南面一里、御道的西面。永宁寺东面有太尉府,西和永康里相对,南边挨着昭玄曹,北方靠近御史台。阊阖门前面御道以东是左卫府,左卫府南面是司徒府。司徒府南是国子学,国子学殿堂内有孔子的塑像,两旁分别有颜渊向孔子请教“仁”以及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塑像。国子学南为宗正寺,宗正寺南是太庙,太庙南是护军府,护军府南为衣冠里。御道西面是右卫府,右卫府南面是太尉府,太尉府南是将作曹,将作曹南是九级府,九级府南是太社,太社南有凌阴里,就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藏冰地。
译文:永宁寺里有一座九层佛塔,是用木头架成,整个高度为九十丈。加上塔顶十丈金刹,整个塔尖到地面高度为一千尺。(这里是夸饰之语,见周国林编《中国历史文选》)就算在距离京师百里远的地方,也能见到其雄姿。原来修塔挖掘地基到地下水下的土层,挖出三十尊金像。灵太后认为这是信奉佛教教义的征兆,所以修建时过于奢侈。金刹顶上立有金质宝瓶,容量有二十五斛大。宝瓶下面有十一重承接雨露的金盘,金盘周围悬挂金属大铃。又有四根金属锁链连接塔的四个角度。锁链上也挂着金属大铃。铃铛大小如同大酒瓮。佛塔一共有九级,每级的角落都挂着金属大铃,上下一共有一百三十个。佛塔有四面,每面有三扇门六个窗,门都用朱漆漆过。窗面上各有五行金属大铃,十二扇门二十四个窗户共计5400枚(共计九层)。又有金属制作的拉环和鐶钮。永宁寺的修筑可以说用尽了最好的技术,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彩色图绘的柱子和贴金的门铺首,简直让人惊奇。而到了清风吹拂的晴朗夜晚,铃铛齐鸣,发出的铿锵声响可以在十多里外听到。
译文:佛塔北面有一所佛殿,形状像太极殿。佛殿里有一尊一丈八高的金质佛像,有十尊真人大小的金质佛像,有三尊彩丝织绣编缀着珍珠的佛像,有五尊用金丝编织而成的佛像,有两尊玉质佛像。这些佛像统统制作精妙,举世无双。共有一千多间房屋,都认真修饰房梁、墙壁、门窗,简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中门上镂刻着青色连锁图纹,窗户上也雕刻着花纹。佛殿外种栽栝树、柏树、松树、椿树,树木枝叶繁茂,盖住了屋檐。竹子和香草,布满了空地。因此常景撰写的永宁寺碑说:“就连须弥山和兜率的佛殿庙宇,也比不上永宁寺。”
译文:外国所进献的佛经、佛像,都藏在永宁寺。永宁寺的院墙都加上短的椽子,将瓦放在椽子上,就像现今的宫墙一样。永宁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开一道门。南门的楼有三层,用三条阁道相通,高度距离地面二十丈,形制和端门相似。楼画上云气和仙灵,用列钱和青色连锁文装饰,光鲜华丽,威严庄重。拱门绘有四大金刚和四只狮子,用金银和珠玉装饰,装饰美盛,气势宏大,世间少有。东西两道门的情况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楼只有两层。北门没有房屋(楼),像乌头门。四道门外面,都种着槐树,绿水环绕,行人常常在此乘凉歇息。路上尘土绝迹,并不是下雨湿润导致:凉风习习,难道是团扇带来的吗?
译文:寺院修建好之后,北魏孝明帝与太后一块登上佛塔。从佛塔看皇宫,像在自己的手掌心;俯视京城,就像是家中的庭院。因为从佛塔可以看到皇宫的情况,所以禁止人随意登塔。我曾经与河南尹胡孝世一块登上佛塔,可感受到云层和水汽,真是一点不假。
译文:有来自西域的僧徒菩提达摩,是波斯国人。他从八荒边远之地到中原来游历。到洛阳以后,看到永宁寺佛塔的承露金盘光芒好像日光一样耀眼,照射四方;铃铛在风中发出的声响响彻宇宙。达摩不禁赞叹歌咏,以为寺实在是神功所建。达摩自叙说:“我现在一百五十岁,历游了世界上各个国家,而永宁寺的精巧壮丽,是连印度佛寺也比不上的。就算佛寺到了极致境界,也到不到永宁寺这样。”达摩口中唱念南无阿弥陀佛,整日双手和掌以
译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大风好像要吹倒寺院房屋,拔掉寺院树木。佛塔金刹上的宝瓶被风吹掉,落到地上,入地一丈多。
朝廷又命令工匠,重新铸造新的宝瓶。。
译文: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佛塔(木结构,易着火)被火烧毁,孝武帝登上凌云台观望火势,派遣南阳王元宝炬、录尚书长孙稚率领羽林军救火。孝武帝以下没有不悲伤惋惜的,都落泪离开凌云台。大火最初从第八层发生,天刚亮时突然转猛。当时雷雨交加,杂着小雪。佛教僧众和世俗人士都来观看火势,悲苦哀痛的哭声,震天动地,充斥京城。有三名男僧奔入大火殉难。大火持续三个月不灭,„„一年了还有余烬。„„七月,平阳王被侍中斛斯椿唆使,到长安投奔宇文泰。(此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十月,东魏的京城由洛阳迁到
京兆府序
译文:京兆府的地盘,是《禹贡》记载中的雍州,舜当初设置十二牧,其中就有分掌雍州。周武王将丰京和镐京作为都城,周平王东迁,把岐山和丰京之间的土地赏赐给秦襄公,秦孝公时期才将咸阳作为都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内史统治关中地区。项羽灭掉秦,把关中(内史)分成三部分,封章邯为雍王,治废邱;封司马欣为塞王,治栎阳;封董翳为翟王,治高奴,称为三秦。汉高祖入关平定三秦,又把三秦恢复为内史。汉景帝时期将内史分为左内史、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把右内史改名为京兆尹(右内史官名保留),后来和左冯翊、右扶风一块合称三辅。“三辅”的治所都在长安城中,又设置司隶校尉统管三辅。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在关中地区设置雍州,很快又改为三辅。
译文:曹魏从河西分出凉州,从陇右分出秦州,原来东汉时的三辅仍照旧为司隶校尉统辖。西晋初年取消司隶校尉,又重新设置雍州。晋愍帝以后,刘聪、石勒、苻建。姚苌等相继占领雍州,苌孙泓被刘裕打败后,雍州归东晋。东晋再次设置雍州和京兆郡,但很快被赫连勃勃攻占。赫连勃勃又派自己的儿子赫连璝镇守,改名为“南台”。后来北魏太武帝打败赫连昌,又在长安设置雍州。孝武帝从洛阳逃到长安后,改名为京兆尹。
译文:隋代开皇三年,从长安的旧城迁都到龙首原的新都城(即新建的大兴城),就是现在的都城。隋文帝废除北魏末年设置的京兆尹,改为雍州。隋炀帝又改为京兆郡。武德元年,恢复为雍州。开元元年,又改名为京兆府。
西汉建立第五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灭秦建汉),汉高祖在洛阳,娄敬劝说他:“陛下您想建都洛阳,难道是想和周王朝一比高下吗?周王朝建都洛阳(周平王迁都洛阳),是因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向天子进献,路程平均,如果天子有德行,就会凭借这里统御天下;如果天子没有德行,就会灭亡。凡是在洛阳建都的帝王,都想依靠德行来让天下归心,不想凭借险要地形,使得后代娇纵奢靡。现今陛下打算和成康之治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何况秦地为群山护卫,黄河环绕,地势险要,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作为屏障,突然有危难,马上可以聚集百万大军。沿袭秦朝旧业,依凭非常肥美的土地,这就好比天然的府库。陛下您如果入关建都,就算崤山以东不太平,秦朝旧地,可以保全。假如和人打架,不掐其咽喉,按住其背后,就不能彻底打赢。现在陛下您假如建都关中,控制秦朝故地,这也是战略上控制了要害。”汉高祖向其他大臣征求意见,那些大臣们家乡都在崤山以东,极力说周朝存在几百年,秦朝只有两代,在关中建都不如在洛阳建都。汉高祖心中疑惑,不能决断。等听到张良陈述建都关中的好处后,立即起驾西进,建都关中。第二年,汉高祖擒获韩信,田肯向汉高祖祝贺说:“太好了,陛下您擒获韩信,又在关中建都。秦地地势险要,是可以胜敌的地方,以黄河为护卫,以群山为险阻,能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在这里向敌人发动进攻,就好比在高屋之上倾倒瓶子里的水,不可阻挡。”从西汉到现在(唐),关中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二 体
译文:三皇五帝时代,史书有《三坟》和《五典》,由于年代久远,不能得知(知晓)详情。《古文尚书》记载的内容,从唐、虞一直到周。然而世风质朴,文风崇尚简略,要想要求史籍有完备的体例,一定是空缺不完备的。接下来左丘明为解释《春秋》作《春秋左氏传》,司马迁写《史记》,史籍体例于是完备。后来的史学著作,都是继承这两种体例,即使有所变化,程度终究有限,谁能超越呢!荀悦、张璠是左丘明一派的,班固、华峤,是司马迁的同类。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家,互相夸耀。一定要分辨清楚事实,才能评判二者的优劣。
译文﹕编年体,按年代时间先后顺序来撰写。无论是华夏,还是蛮夷,只要是处于相同的年代,必定会把发生的事情都记载下来。编年体的优点在于,史实没有重复。那些贤明出色的人物,贞洁自好的女性,以及事关执政的重要史实,一定会详察毕录。而事迹不彰显的人物,就不会记录下来。例如绛县老人、杞梁妻子,都是因为分别同赵武和齐庄公相应对而被记载。至于贤德的柳下惠、德行卓著的颜回,却都没有被《春秋》、《左传》记录下来。因此,编年体的不足在于详细的时候连小事都不会放过,粗略的时候连大事都会遗漏(因为按时间先后顺序记事,就不能以人物、事件为中心来编排,必定有所
译文﹕纪传体,本纪提纲挈领,列传记载详细内容,表综合记录,志分门别类记载。无论天文、地理、国家大事,不管明显、隐晦,事大事小,都不会错过。这就是纪传体的优点。而同样一件史事,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篇目,没有连续记载,不断零星出现,像《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汉书》将项羽列入《列传》。而且在编排同类史实和人物的时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年代晚的人反而
居于卷首,年代早的人却被记录到后面(有悖于传统的史学时间观念,先发生应先写。也有悖于伦理观念。),所以西汉的贾谊和楚国的屈原放在一块,春秋鲁国的曹沬与战国燕的荆轲同在一传。这就是纪
译文:比较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缺点,各有长短。但东晋干宝写作史书,极力推崇左丘明,贬低司马迁。他的依据是:《左传》能在30卷的有限篇幅内,记录了240年间发生的事情,没有遗漏。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是夸张吗?春秋时期的史事,被收录进《左传》,只有三分之一。左丘明自己知道《左传》简略,所以就写《国语》来补充。然而《国语》记载的内容以外,还有很多遗漏之处,怎么能讲全部包括、没有遗漏呢?假如左丘明世代担任史官,史书都模仿《左传》的话,西汉的严君平、郑子真,东汉的郭泰、黄宪,晁错、董仲舒的对策,刘向、谷永的上书,都是德行卓著,名满天下,见识深刻,切中时政,或者因为隐居避世,地位卑下,没有做官;或者因为内容繁多,事情复杂,难以编排,都省去不记,这是可以的。一定要割舍不下,不予删减,那么西汉的众多史实全部编排在一起,恐怕就琐碎芜杂,支离破碎了。所以班固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就用纪传体的形式来处理史实,使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而荀悦不满意《汉书》分类记事的迂曲疏阔,又依照《左传》,对《汉书》进行裁剪取舍,仅保留下了30卷,受到历代的肯定,甚至超过了《汉书》本身。
译文:那么,班固所创纪传体断代史、荀悦所创编年体断代史,相互竞争,想要废除其中一种,是非常困难的。后来的史学家,不能脱离这两种体裁。所以王隐和虞预分别撰有纪传体《晋书》,与之相呼应,干宝就写有编年体《晋纪》;徐爰和沈约各自撰有纪传体《宋书》,与之相呼应,裴子野就写有编年体《宋略》。纪传体断代史和编年体断代史各有优点,同时流传。奇怪的是,干宝只知道固守编年体。
《书教下》译文
《易经》说:“以蓍草占测吉凶这种方法的性质圆通多变而神奇不定,以卦象占测凶吉这种方法的性质拘滞少变化而可以提供认识、知识。”闲暇时我曾经用这种说法评论古今史籍,撰述要求史书体裁灵活,且有发人深思的见解,记注要求史料体裁严谨,内容全面而富含知识。“用蓍草比照卦,可以得知卦象代表的将来;用卦比照蓍草,可以得知蓍草体现的过去。”记注的目的(功能)是保留过去发生的事情,撰述的目的(功能)是为了给后世提供参考(带来启发);所以记注保存过去,可以提供知识:撰述启示未来,发人深思。保留过去就需要完备没有遗漏,所以体例是固定的,性质拘滞少变化;启示未来就需要有所取舍,因此体例不受限制。性质圆通多变。周代六卿属官共三百六十人,把职掌天、地、人的官职以及统属记载无遗,可以说完备了。然而各类史官都只是保存史料,还没有体现一家之言的史官(祝史祷天时的言辞,也算是体现了圆通精神,但没有专门从事撰述的史官。例如《尚书》中的誓词和诰令,本来就是史官所记;像《帝典》等篇章,并没有由从事撰述的史官写成)。那么史籍撰述的伟业,不能拘泥于史官,一定要等到适宜的人选才会成功;不是足够的圣哲贤明,深入把握二帝三王精深微妙的旨意,是不足以胜任此伟业的。这就是《尚书》没有固定的体例,圆通多变、神奇不定的原因。
《尚书》、《春秋》,都是圣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尚书》没有固定体例,而《春秋》却是有的;所以春秋体现了《尚书》记事的部分,而《尚书》没有后继者了。世人都知道,有固定的模式(体例)容易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很难模仿。然而,撰述和记注从有史籍产生,就缺一不可。就算不能穷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本意,也可以得到圆神方智的深意。继《春秋》的史学家,最优秀者是司马迁和班固;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接近圆通多变而神奇不定,班固的著作(《汉书》)接近拘滞少变化。
《尚书》的记事、记言演变为《春秋》的记事,《尚书》没有固定体例,《左传》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是用来解释《春秋》的。《左传》演变为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左传》按时间先后记事,《史记》分为五体,可以记述更广泛的内容。《史记》又演变为班固的《汉书》(断代史纪传体),《史记》富于变化,而《汉书》固守规章,重在包举一代史事。就体例来讲,《史记》与《左传》大不相同,《汉书》和《史记》比较接近。《左传》按时间顺序记事,是编年体的源头;《史记》、《汉书》容量大,记事完备,都是纪传体的源头。推究精妙细微来说,《史记》得《尚书》遗教,在灵活机动方面比较接近《左传》;而《汉书》只知谨守纪传体,多得《周礼》遗教,缺少灵活机动的精神。
司马迁《史记》的“本纪”、“表”、“书”、“传”等体裁,以《左传》为本源而略有变化,不拘泥于体例。《伯夷列传》是列传的序例,不只是专门为伯夷写传(作传);《屈贾列传》是表明对周勃、灌婴对贾谊谗言的厌恶,贾谊作赋凭吊屈原,不是歌颂屈原的忠诚,而是对自己遭遇的身世之叹。《仓公传》记录了淳于意为人治病的医案,《货殖列传》同时介绍了各地物产,《龟策列传》只讲卜筮,也有依据事实确定篇章内容的意图,本不是呆板地只为某个人陈述生平。《张耳陈余列传》,二人的事迹可以互相参见;《孟子荀卿列传》是全面记载诸子的事迹、学说。古人拟定文章题目,往往不受限制,例如《关雎》、《鹿鸣》,主旨是淑女应以君子为配偶,描写宴乐嘉宾。但有人批评《史记》中人物排列次序不妥(例如将孟子与邹衍、邹忌、邹奭并列)。有人又指责《史记》内容不够谨慎,有重复的地方(例如子贡的事迹已经在《弟子传》中出现,又在《货殖列传》里涉及)。他们不明了古人写作的宗旨,反而用后世人拘泥的成规,反过来诋毁古人的灵活变通。也由此可知,《史记》体例灵活多变,见解发人深思,还有《尚书》的遗风。
《史记》不能作为固定的取法模式,《汉书》因袭《史记》的体例,确立下一定的义例,于是为后世建立了不变的史书体裁。三代以后,有杰出史学才能者不是每世都出现的,严格遵守成例,等待有杰出史学才能者来推陈出新,这是史学发展的大势造成的。但《汉书》本来是撰述而不是记注,在拘滞和富于知识中,仍然保留了圆通多变、神奇不定的特点作为指导,因此能自成一家而流传后世。《汉书》之后的纪传体史书抛弃了《汉书》的深意,“本纪”、“表”、“志”、“列传”和科举考试的科目规章、官府文书一样遵守成规,既不像记注,也不像撰述,古人著史的宗旨就不用说了。这些史学著作不能自成一家,史事文字都晦涩不明,还拘泥于成法,自以为取法于《史记》、《汉书》,真正的史学失传很久了。
天文历法应用日久,就会出现差误。推算历法越到后来越繁复。这是前人谈论天文历法的规律。史学也像这样。从《尚书》到《春秋》,根据事实、命名篇目,不拘于常规的特色,因为排比史事,遣词用字而变得有些繁复。从《左传》、《国语》到《史记》,时间和事件相配合,不能贯通,因为将史实进行分类而更加繁复。纪传体流行了一千多年,学者前后继承,就好像夏天穿葛衣,冬天着裘,渴了喝水,饿了吃饭,没有什么变化。然而,没有独到的构思和见解,没有能流传千古的才能,而拘谨得像遵守科举考试的科目规章一样,不敢稍有变化,就好像编写胥吏的文书,繁杂得不知道从哪里删减。要讲拘滞而史实丰富,过多重复,粗疏错乱,难以有典故可以依据。要讲圆通而神奇不定,芜杂繁多,不能背诵和记住。一般水平的史官只知道固守纪传体的模式,史书被体例所局限,要求史实丰富与圆通灵活兼备,却不知道纪传体原来由编年体(即《春秋》)演变而来,《春秋》原本是符合《尚书》的本意的。《易经》说:“通变就可以达到无穷,可以长久。”纪传体真是三代以后的优秀史书体裁,但流传长久,先王的重要法度(即《尚书》)反而被后世拘谨刻板的纪传体所遮蔽,怎么能不考虑如何变化圆通的道理呢?
《左传》创立编年体,不能详尽地划分体例;《史记》、《汉书》创立“本纪”、“表”、“列传”和“(书)志”,成就了体例划分。一般水平的史官反而被体例所束缚,导致了史书内容繁杂,记事晦涩,就好比训诂、注疏是用来解释经的,庸俗的学者们反而被训诂、注疏所局限,失去了经的本意。经被注释所隐蔽,应当去回到经的本体;史书被体例所束缚,应当去回到没有(不讲究)体例的原初状态。史书体例由《左传》确立,为什么不去回到《尚书》没有被《春秋》所继承的原意阶段呢?
万物变化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能读透《庄子》的人,将其理解为天地万物有变化规律,人也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事情屡次变易就会回到原初形态,极尽修饰就会回归质朴,这是天下自然而然的道理。《尚书》灵活多变而神奇不定,对史学著作来说,其体裁及其圆而神的作史理念好到了极点。《尚书》的意旨,非得才能卓越的史学人才来继承,所以传到左丘明,又被司马迁、班固发扬光大。从刘知几以后,都以为《尚书》的遗教失传,史官不能发扬光大了。而且从《隋书·经籍志》开始,把纪传体作为正史,编年体作为古史,历代沿用,于是划分主次,全部将纪传体放在前位,编年体位居其后。《史记》、《汉书》从非正统地位反而取代了《春秋》的正统地位,荀悦著《汉纪》、袁宏著《后汉纪》,却从编年体的正统地位降到从属地位。司马光《资治通鉴》不满于纪传体而用编年体;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又不满于编年体,而创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根据事件(史事)而确定篇目,不被体例所限制,如果不是深切把握古今要旨,天下大事,就不能搜罗无遗,不能裁剪修改,既不遗漏,也不滥竽充数。(纪事本末体)文字比纪传体简略,记事比编年体明白,坚决取舍,体例灵活多变而神奇不定,这就是《尚书》的遗教。袁枢本来没有传承《尚书》遗教的意图,而且他的学问也不足以达到这种程度,史书本身也不完全吻合他自己的主张。所以历代目录学家把《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列为杂史,自然属于方便阅读史书的类型。但如果承袭这种方法,认真摸索,进行改进,那么《尚书》因事命篇的渊源就隐约可见了。史书有作者比较普通而读者见解精深独到的情况,《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神异的事物可以变成平凡无奇,而平凡无奇的东西也(又)可以变成神奇,根本原因在于,万物变化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
史书是记录史事的,史事变化多端,面目各异,史书体裁多变来适应史事,必定会根据史事安排篇目,不被通常的体例所束缚,这样就能收放自如,既没有一点遗漏,也没有一点凑数。这就是《尚书》写法灵巧,后人无法辨别仿效的原因。到《左传》,已经不免用史事来顺从体例,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造成的。拿《尚书》这样神奇的作史方法来要求后世的史官,难道不是相差太远了吗?不知道作为经的《尚书》不能掌握,而《尚书》的旨意却是可以仿效的。况且《尚书》本来就有不能完全学习的地方。即便是纪事本末体,只是普通记录史事的史书,也不会完全取法《尚书》,只是体例有所接近,不因记事的体例而妨碍史意表达。考量古今的史书,确定体裁和内容的适当,就应该学习(尊崇)《尚书》的旨意,而用《史记》的体例变通《左传》的体例,原因是消除纪传体的陈弊(积弊),并不是喜好新异。
纪传体虽然是司马迁所首创,但显然是继承了其他史书体例。看看《太古年纪》、《夏殷春秋》和《竹书纪年》,可以发现,本纪采用编年体的体例,从文字产生以来就有了。《尚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史书,编年详尽记事,即为“经”之传,人物之传。如果用《尚书》因事命篇的主旨为《春秋》作传,就不会造成《左传》以史事记载来屈从体例的情况,可以删除繁琐芜杂的文字;如果用《尚书》因事命篇的主旨为《史记》作传,那么《史记》的八篇“书”和三十篇“世家”不用分类,都可以仿效《左传》而统一命名为传。或者考察典章制度,或者叙述大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者讲述个人的行为言论(就是人物列传),或者把同种性质的事情放在一起,或者记
录下一个(特定)时期的重要政令(训诰之类),或者写下特定朝代的文章,总之,根据具体内容确定篇目,作为对本纪的辅助。那么和《左传》对《春秋》的辅助相比,就没有受时间先后局限的不足;比起《史记》的“书”和“列传”、“世家”,就没有同样的事情反复出现的弊病。文字简略史事就更加明了,体例简单旨意更加精当。这难道不是内容、形式都适宜,古今的适当模式吗!人物和事件,都按因事命篇的精神处理,如果有不便记录的内容,就另外制作图表,作为补充;像天文、地理、车舆服饰、仪仗礼器等不能按专篇来处理的内容,也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就单独用图画来表现。要想贯通《尚书》、《春秋》的旨意,消除《史记》、《汉书》的弊病,这就是最好的办法。至于创立新体例,鉴别条目,比较古今的史学著作,确定史书的地位,另外写有《圆通》一篇,这里就不再陈述了。
五代史论下之十三
当制度不能治理天下,就相当于没有制度。这样一来百姓失去民生的依靠,君主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天下要国泰民安,一定要先有制定制度的君主,让百姓知道上有君主,下有官吏,而(君主)自己也有操守来谋求民生。开始制定制度的时候,不能都完备,后世沿用,会有害百姓,滋生祸乱。但也是因为初初创立法度,或者因为过于偏颇,或者因为过于简陋,只是初具规模,要求后世来改革。所以秦朝因为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不少,但在战国时期六国一团乱麻的情况下,首先确立制度,让百姓知晓制度的存在。后来西汉为政宽大,沿袭秦制并去掉繁难苛刻的部分,使天下太平。五胡轻视制度,宇文泰时期才开始在苏绰的帮助下建立制度,唐代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是如此。
从唐宣宗以后,懿宗、僖宗不守为君之道。叛离的大臣和盗贼们(民间农民起义)纷纷割据一方,皇上忙着保全性命,大臣们人人自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三大因素让大臣们政治命运艰难),天下没有制度,到郭威建立后周,有百年之久。(超过百年,安史之乱到后周建立。但这里指九世以后半叶到十世纪中叶)唐代的好制度,没有一个保留下来,而摧残民生的弊政,却一脉相承,日趋严重。所谓皇上,有实力就可以当,没有实力就下台;所谓宰相,不留心国家治乱和天下存亡。发布给百姓的政令,强迫他们接受,榨取他们来满足战争需要(军事需要)。这样一来,怎么指望君臣有时间和心思去进行制度建设呢?叛乱的大臣可以做天子,武夫(没有文化的武夫)可以执掌朝政,幕僚门客可以做宰相,其他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舞文弄墨的人,也像和凝一样以丽词小文名噪一时而已。到后周建立,才开始建立制度。以后君王可以说:我以为民造福为职责。百姓也可以说:皇上让我们享太平,不只是榨取我们的钱财,轻视我们和生命,把我们视作争夺天下的工具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所造成的祸害,与唐代相比虽然稍稍轻微,但到刘瑾、魏忠贤,所带来的危害也不比东汉末年小。从前明太祖规定宦官不能干预政事,官品不能高于四品。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侯显出使西藏,马琪镇守安南。又因为西北边防的将领大多是洪武朝的旧部,不能没有疑心顾虑,于是设置镇守官员,由宦官担任。在京都又设立东厂,缉访谋反大逆的奸恶等事,宦官开始得到重用。明宣宗时期,宦官四处出使,为皇帝搜刮了许多奇花异鸟和珍宝。但袁琦、裴可烈等人,只要犯罪就诛杀,所以宦官不敢放肆。明英宗以后,边地镇守,京都领兵,仓库盐场,土木工程,珠榷(广东)银矿,市舶司和织造都有宦官参与。何良俊说:“嘉靖年间有宦官对朱大韶说:从前张璁上朝,我们要向他行礼。后来我们以平等之礼对待夏言,而现在严嵩要向我们行礼后才上朝。”嘉靖皇帝控驭宦官最严厉,四十多年间没有对宦官委以重任,所以嘉靖一朝宦官最为收敛。但是宦官的地位已先后有所不同,何况明武宗、明熹宗时期呢!野史记载:永乐年间,朝廷派遣宦官到五军都督府和六部,宦官都在离都督府和六部官员一丈以外作揖行礼,如果遇到公侯和驸马,都下马站在路旁等对方先通过。现在宦官像对待下属一样使唤都督府和六部官员,而公侯驸马在路上遇见宦官,反而各自回避,并称宦官为翁父。而其他大臣见到宦官就更要叩头跪拜了。这些变化可以体现明代宦官权势的大致情况。总的来说,明代宦官专权从王振开始。但当时朝臣依附王振的,只有王骥、王祐等人。其余的大臣还不肯归附,所以薛瑄、李时勉都被王振诬害。等到汪直专权,依附他的人逐渐增多,汪直奉命出使,巡案御史在马前迎接跪拜,巡抚也衣着军服在路途恭迎。王越、陈钺等成为汪直的心腹。但内阁大臣商辂、刘珝等人还接连上章弹劾汪直。尚书项忠、兵部侍郎马文升等也轻薄汪直,被汪直所诬害。士大夫的气节,还没有完全丧失。到刘瑾,焦芳、刘宇、张采等成为心腹,杀害好人,索求贿赂,危害天下。但是刘瑾憎恶翰林院官员不肯屈服,于是拿《通鉴纂要》抄写不够恭谨为理由,指责并罢免了纂写的官员。可以看出,这时朝中大臣还没有完全向刘瑾一边倒。况且王振、汪直喜好拢络名士,王振听说薛瑄、陈敬宗的名声,特地找到他们。汪直听说杨继宗的名气,亲自前往凭吊。刘瑾听说康海的名声,因为康海向自己替李梦阳求情而让李立刻出狱。这也说明还不敢把朝中大臣像奴隶一样对待。等到魏忠贤专权,借“三案”弹劾东林党人,打击被贬谪的官员,小人们想借势报复正人君子,于是纷纷依附魏忠贤。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称“五虎”。武臣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称“五彪”。另外尚书周应秋、卿寺官员(九卿官员)曾钦程等号称“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的说法,可以说从内阁、六部到地方总督巡抚,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很快就可以发生篡权弑君的大祸了。明史记载(卷304《宦官》)明太祖时期的制度是,宦官不能读书和识字。明宣宗开始设立内书堂,挑选小太监让大学士陈山教授。于是成为制度,因此宦官多通文墨。(《四友斋丛说》却认为,永乐年间皇帝已命令吏部选拔教官,到宫中教授宦官。王振最初以教官
录下一个(特定)时期的重要政令(训诰之类),或者写下特定朝代的文章,总之,根据具体内容确定篇目,作为对本纪的辅助。那么和《左传》对《春秋》的辅助相比,就没有受时间先后局限的不足;比起《史记》的“书”和“列传”、“世家”,就没有同样的事情反复出现的弊病。文字简略史事就更加明了,体例简单旨意更加精当。这难道不是内容、形式都适宜,古今的适当模式吗!人物和事件,都按因事命篇的精神处理,如果有不便记录的内容,就另外制作图表,作为补充;像天文、地理、车舆服饰、仪仗礼器等不能按专篇来处理的内容,也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就单独用图画来表现。要想贯通《尚书》、《春秋》的旨意,消除《史记》、《汉书》的弊病,这就是最好的办法。至于创立新体例,鉴别条目,比较古今的史学著作,确定史书的地位,另外写有《圆通》一篇,这里就不再陈述了。
五代史论下之十三
当制度不能治理天下,就相当于没有制度。这样一来百姓失去民生的依靠,君主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天下要国泰民安,一定要先有制定制度的君主,让百姓知道上有君主,下有官吏,而(君主)自己也有操守来谋求民生。开始制定制度的时候,不能都完备,后世沿用,会有害百姓,滋生祸乱。但也是因为初初创立法度,或者因为过于偏颇,或者因为过于简陋,只是初具规模,要求后世来改革。所以秦朝因为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不少,但在战国时期六国一团乱麻的情况下,首先确立制度,让百姓知晓制度的存在。后来西汉为政宽大,沿袭秦制并去掉繁难苛刻的部分,使天下太平。五胡轻视制度,宇文泰时期才开始在苏绰的帮助下建立制度,唐代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是如此。
从唐宣宗以后,懿宗、僖宗不守为君之道。叛离的大臣和盗贼们(民间农民起义)纷纷割据一方,皇上忙着保全性命,大臣们人人自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三大因素让大臣们政治命运艰难),天下没有制度,到郭威建立后周,有百年之久。(超过百年,安史之乱到后周建立。但这里指九世以后半叶到十世纪中叶)唐代的好制度,没有一个保留下来,而摧残民生的弊政,却一脉相承,日趋严重。所谓皇上,有实力就可以当,没有实力就下台;所谓宰相,不留心国家治乱和天下存亡。发布给百姓的政令,强迫他们接受,榨取他们来满足战争需要(军事需要)。这样一来,怎么指望君臣有时间和心思去进行制度建设呢?叛乱的大臣可以做天子,武夫(没有文化的武夫)可以执掌朝政,幕僚门客可以做宰相,其他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舞文弄墨的人,也像和凝一样以丽词小文名噪一时而已。到后周建立,才开始建立制度。以后君王可以说:我以为民造福为职责。百姓也可以说:皇上让我们享太平,不只是榨取我们的钱财,轻视我们和生命,把我们视作争夺天下的工具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所造成的祸害,与唐代相比虽然稍稍轻微,但到刘瑾、魏忠贤,所带来的危害也不比东汉末年小。从前明太祖规定宦官不能干预政事,官品不能高于四品。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侯显出使西藏,马琪镇守安南。又因为西北边防的将领大多是洪武朝的旧部,不能没有疑心顾虑,于是设置镇守官员,由宦官担任。在京都又设立东厂,缉访谋反大逆的奸恶等事,宦官开始得到重用。明宣宗时期,宦官四处出使,为皇帝搜刮了许多奇花异鸟和珍宝。但袁琦、裴可烈等人,只要犯罪就诛杀,所以宦官不敢放肆。明英宗以后,边地镇守,京都领兵,仓库盐场,土木工程,珠榷(广东)银矿,市舶司和织造都有宦官参与。何良俊说:“嘉靖年间有宦官对朱大韶说:从前张璁上朝,我们要向他行礼。后来我们以平等之礼对待夏言,而现在严嵩要向我们行礼后才上朝。”嘉靖皇帝控驭宦官最严厉,四十多年间没有对宦官委以重任,所以嘉靖一朝宦官最为收敛。但是宦官的地位已先后有所不同,何况明武宗、明熹宗时期呢!野史记载:永乐年间,朝廷派遣宦官到五军都督府和六部,宦官都在离都督府和六部官员一丈以外作揖行礼,如果遇到公侯和驸马,都下马站在路旁等对方先通过。现在宦官像对待下属一样使唤都督府和六部官员,而公侯驸马在路上遇见宦官,反而各自回避,并称宦官为翁父。而其他大臣见到宦官就更要叩头跪拜了。这些变化可以体现明代宦官权势的大致情况。总的来说,明代宦官专权从王振开始。但当时朝臣依附王振的,只有王骥、王祐等人。其余的大臣还不肯归附,所以薛瑄、李时勉都被王振诬害。等到汪直专权,依附他的人逐渐增多,汪直奉命出使,巡案御史在马前迎接跪拜,巡抚也衣着军服在路途恭迎。王越、陈钺等成为汪直的心腹。但内阁大臣商辂、刘珝等人还接连上章弹劾汪直。尚书项忠、兵部侍郎马文升等也轻薄汪直,被汪直所诬害。士大夫的气节,还没有完全丧失。到刘瑾,焦芳、刘宇、张采等成为心腹,杀害好人,索求贿赂,危害天下。但是刘瑾憎恶翰林院官员不肯屈服,于是拿《通鉴纂要》抄写不够恭谨为理由,指责并罢免了纂写的官员。可以看出,这时朝中大臣还没有完全向刘瑾一边倒。况且王振、汪直喜好拢络名士,王振听说薛瑄、陈敬宗的名声,特地找到他们。汪直听说杨继宗的名气,亲自前往凭吊。刘瑾听说康海的名声,因为康海向自己替李梦阳求情而让李立刻出狱。这也说明还不敢把朝中大臣像奴隶一样对待。等到魏忠贤专权,借“三案”弹劾东林党人,打击被贬谪的官员,小人们想借势报复正人君子,于是纷纷依附魏忠贤。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称“五虎”。武臣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称“五彪”。另外尚书周应秋、卿寺官员(九卿官员)曾钦程等号称“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的说法,可以说从内阁、六部到地方总督巡抚,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很快就可以发生篡权弑君的大祸了。明史记载(卷304《宦官》)明太祖时期的制度是,宦官不能读书和识字。明宣宗开始设立内书堂,挑选小太监让大学士陈山教授。于是成为制度,因此宦官多通文墨。(《四友斋丛说》却认为,永乐年间皇帝已命令吏部选拔教官,到宫中教授宦官。王振最初以教官
身份进入宫中,后来自行阉割成为宦官,做到司礼监的职位。)几代以后,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但考察宦官产生灾祸的缘由,也不完全由于宦官有文化知识。王振、汪直、刘瑾固然粗通文墨,魏忠贤却是文盲,而产生的危害更大。可能是因为君主昏庸,没有政治智慧,所以他们有机会愚弄君主,窃取大权。例如宪宗稍稍能醒悟,汪直开始虽然为所欲为,后来终究被疏远而不用。明武宗也能把刘瑾擒获处死。只有明英宗、熹宗两朝幼年即位,所以王振、魏忠贤可以无所顾忌。但英宗初年,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政,王振心中畏惧,不敢过分。等到“三杨”相继辞世,王振就跋扈而不能制服。熹宗初年,朝中正直之士占主导,魏忠贤也有所顾虑,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离朝,魏忠贤于是为所欲为。王振、魏忠贤专权的时间,长不过六七年,短只有三四年,所产生的祸害已经这样。假如英宗、熹宗初年既已专权,祸害就更说不完了。这样看来,培养忠直的大臣,来端正政治风气,防止祸乱萌发,就是君主的大事。
汰 侈
石崇每次邀请客人参加宴会,都要让家伎斟酒劝客。客人如果有不干杯的情况,就让侍从杀掉斟酒劝客的那位家伎。有一次,王丞相和王大将军(王导和王敦)一块去石崇家赴宴。王导向来不能喝酒,每到家伎劝酒,总是勉强自己喝,喝到大醉。家伎向王敦斟酒劝饮,王敦每次都坚决不喝,想看看究竟会怎样。石崇已让人连续斩杀三个家伎,王敦还神色自如,坚持不喝。王导看不下去,就责备王敦,王敦说:“石崇杀自己的家伎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石崇家的厕所通常有十多个奴婢列队服侍,都精心打扮,衣着华丽,像甲煎粉、沉香汁之类,全部齐备。又提供新衣服让客人穿着(新衣服)出来。客人大多羞愧,不愿去上厕所。王敦去上厕所,脱掉原来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神色高傲。服侍的奴婢们私下议论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作乱叛国!”
晋武帝曾经到王济家去,王济就请他吃饭,所有的食器都用琉璃做成,上菜的奴婢有一百多人,个个都穿着绫罗裙裤,看上去好像用手拿着菜品一样。有一道蒸乳猪非常鲜美,和平常味道不大一样。晋武帝感到很奇怪,就问王济。王济回答说:“这是用人奶喂养的小猪。”晋武帝很不高兴,还没有吃完就离开了。王济的做法是王恺和石崇所不能做的。
王恺用饴糖和干饭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做燃料做饭。王恺用紫丝布做步障衬上碧凌作里子,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五十里的步障来抗衡。石崇用花椒为泥墙材料,王恺就用赤石脂来泥墙壁。
石崇为客人做豆子粥,一瞬间就好了。而且冬天总有佐味的韭菜末。还有,虽然石崇牛的外形和体格都比不上王恺的牛,但一次石崇和王恺一块儿出城游玩,石崇很晚才动身返城,和王恺争着进洛阳城,石崇的牛在跑了几十步后突然像飞鸟一样快,而王恺的牛无论怎样尽力奔走都比不上。王恺每每因为这三件事情而遗憾不已。于是王恺秘密贿赂石崇的家务总管和驾牛的车夫,以了解内幕。家务总管说:“豆子很难煮,只有事先准备熟豆末,等客人来,就把稀粥和熟豆末和在一起。而佐味的韭菜末,是用捣碎的韭菜根与麦苗混合在一起。”王恺又向牛车夫询问驾车的诀窍。牛车夫说:“牛的行动本来并不缓慢,只是由于驾车人不及时(来不及)控制牛。牛跑得快时,就干脆听凭它随意偏向车辕的哪一边,这样牛车就跑得快了。”王恺全部听从了建议,终于在和石崇的较量中争到头名。石崇后来了解到内情,就把总管和牛车夫全部杀死。
王恺有条牛,名叫“八百里驳”,王恺经常命人琢磨修饰牛的角蹄,使角蹄像玉石般晶莹。王济对王恺说:“我射箭不如你,现在我用千万钱作赌注,用射箭赌你的‘八百里驳’。”王恺自恃射箭技艺高超,又认为神奇的动物没有理由被杀掉,就答应了王济。王恺让王济先射箭,可王济一箭就中靶。王济退后坐在胡床上,大声命令手下马上把“八百里驳”的心拿来。很快烤牛心就送来了,王济吃了一块就离开。
王恺曾经体罚一个人,让他赤身裸体。因为王恺要入朝值班,这个人就被困在曲折幽深的内室,王恺不让人指引出路。这个人就饿了一整天,不知道怎么出去。后来有人帮助他,快要饿死了,才找到路离开王府。
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奢,两人都拼命修饰车马服饰。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每次都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一棵高二尺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少有。王恺就炫耀给石崇看。石崇观赏完毕,马上用铁如意敲打珊瑚树,珊瑚树应声而碎。王恺既感到惋惜,又认为这是石崇的妒忌行为,所以严厉地责备石崇。石崇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你(赔)就是!”于是命令下人把自己珍藏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其中有六、七棵有三四尺高,枝条树干冠绝当世,像王恺那样的有很多。王恺看了以后,又羞愧又失落。
王济免官后,到北芒山下建立新的府邸。当时,洛阳人口拥挤,地价昂贵。王济喜好马射,就买地作马射场,地的价格是王济把钱币绕马射场排列一周。当时人就把马射场称作“金沟”。
司马权有头奔跑速度很快的牛,视若珍宝。王衍和司马权比赛射箭,赢得了这头牛。司马权说:“你如果自己要乘坐牛车,我也就不说什么;但你如果想吃牛肉,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来替换,这样就不影响你吃牛肉,而我的宝贝也可以保全。”但王衍最终把那头牛宰来吃了。
《军机处》
译文:军机处本来是内阁分支,清朝初年继承明代的旧制度,重大政务处理都经过内阁,而公务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上奏,康熙年间,圣旨诏令曾经由南书房翰林撰写,当时,南书房是最机要的部门,就好像唐代翰林学士专掌内制一样,雍正年间,朝廷在两地用兵,(先是雍正六年,即1723年蒙古贵族在青海发动叛乱,由川陕总督年羹尧平定叛乱;后雍正五年,即1727年,西藏内部分裂势力再次叛乱,清廷命颇罗鼐平定叛乱)因为内阁位于太和门外,官员连日执勤,容易泄露机密,就在隆宗门内开始设立军需房,选用内阁中行事严谨缜密的官员负责抄写文件。后来军需房改名“军机处”(雍正七年改军需房,雍正十年改名军机处)。军机处地理位置靠近皇帝宫殿,方便随时召唤。担任军机大臣者都是皇帝亲近的重臣。因此秉承皇帝旨意,发布政令,都由军机处完成。军机处办公场所最初仅设几间板屋,当今皇帝特地命令改建为瓦屋。但草拟圣旨还是由军机大臣来完成。先前世宗皇帝时期,草拟圣旨都是由张廷玉完成。今朝皇帝在位初期,张廷玉因为汪由敦擅长写作,特地推荐汪进入军机处,代替自己草拟圣旨。乾隆十二年、十三年,朝廷在大金川开展了军事行动,所有相关圣旨都由汪由敦完成。军机处的满文圣旨,都由舒赫德和班第完成,而蒙古文圣旨由理藩院纳延泰完成,他们都根据要求进行草拟。等到傅恒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的满族属员想借机为自己谋求仕途,傅恒就稍稍让他们草拟一些圣旨。最初只是简单的文件(圣旨),后来所有的圣旨都由满族属员草拟。汪由敦看见满族属员代拟了所有本该由傅恒草拟的圣旨,而汉文圣旨还必须要自己草拟,感到自己任务过重,就听任属员(汉族)代自己草拟。时间一长,草拟圣旨就成了军机处属员的本职工作,即使是皇上,也知晓军机处属员代拟圣旨的事情。而军机处的属员也不一定全部由内阁产生,六部三院中能干的官员也可以充任(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院: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而且军机处的人员数量也是从前的好几倍。这就是军机处前后的不同情况。
译文:就处理诏令来说,曹魏以来属于中书省的职权,所以魏晋宋齐梁陈时期,中书令非常显贵,一定由重臣担任。由于中书令官职尊贵,并不会经常亲自奏事,常常让中书舍人向皇帝奏事,因此中书舍人也是非常显要的官职。唐代初年仍然这样,唐高宗时期才由弘文馆直学士分担中书省的职务。唐玄宗时期又把拟定重大诏令的职权转移给翰林学士,因此中书门下的职权有所减轻(唐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五房分曹办事,实际上发展为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这里“中书门下”实际上是指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唐代中期以后,宦官担任枢密使,操掌大权,翰林学士和中书门下都没有实权,所以枢密使是极其显贵的官职(唐代宗时,在内廷设置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与机密。在宦官专权的时候,枢密使可参与朝政,宰相之权多被剥夺。唐昭宗时候,诛宦官(朱温为与宦官争权,杀死宦官数百人,宦官势力遭到毁灭打击,此后朝廷完全被朱温控制),宫中宦官全无,蒋玄晖被昭宗任命为枢密使,这就是由宦官外的大臣担任枢密使的开端。枢密使位高权重,被人们所竞相羡慕,所以宣徽使孔循想做枢密使,就在朱温面前诬陷蒋玄晖,蒋玄晖因而被朱温所杀。后梁设立崇政院,崇政院使权同枢密使,由敬翔担任。后唐又将崇政院使改名为枢密使,庄宗时期由郭崇韬担任。晋高祖因为刘处尚担任枢密使不称职,就废除了枢密使一职,其职权归入中书省,枢密院学士也就废止。而晋出帝时期,又恢复了枢密使的职务,桑维翰曾经担任。后周世宗在位时期,王朴担任枢密使。所以五代时期的枢密院,也就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书,唐朝初年的中书、中期的弘文馆直学士和翰林学士及后期的枢密使。到宋、金时期,枢密使专门职掌军事事务,不再参与其他事务,当时和宰相分掌军政,称为“两府”。元代军政大事都由中书省处理。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中书省,让六部各自奏事,因此军国大事都由皇帝独裁。但是每天政务繁杂,各种文案工作不得不由其他官员完成,所以永乐年间设立内阁,批示答复奏章,拟定圣旨,逐渐成了以前的中书省。再后来皇帝和内阁大臣不经常见面,皇帝有圣旨,就命令太监事先写好要点,再交给内阁详细撰写,发布诏令。(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代替皇帝,用朱笔批示奏章公文,叫“批红”。这种做法为宦官弄权提供了方便。)于是皇宫中有了秉笔太监,其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和唐代枢密院相同。清朝宦官不能干预政事。顺治皇帝时期,就每天到票本房,让大学士到自己面前票拟。康熙年间,虽然有南书房负责起草诏令的惯例,但重大政事仍由内阁处理。雍正朝开始,批复奏本、奏章归内阁完成,重大事务和军事都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意旨办理,所以皇帝每天和大臣见面。不要说宦官无法干预政事,就连军机大臣本身,也只是根据皇帝指示拟定谕旨,发布到有关部门,而不能稍稍干政
《容斋随笔》三则
汉唐八相
萧何、曹参、丙吉、魏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汉唐时期的知名宰相,这不用多说。但前面六位名相都在相位上呆到退休,而姚崇、宋璟在玄宗朝为相,都没有超过三年。姚崇是因为两个儿子和亲近的下属收受贿赂,被罢免事出有因。宋璟却仅仅因为禁止私铸钱币和痛恨有罪而不断上诉的人,玄宗听取了优人的玩笑话而将宋璟罢免。姚、宋二人此后再也没有做宰相。宋璟被罢免宰相的时候,只有五十八岁,十七年后才去世。宋璟以后继任做宰相的,有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俊、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等人。他们才能平平。只有杜暹、李元纮贤能,也只是清廉拘谨,有操守而已。明明有良马却不用,反而盲目地去寻求,真让
人惋惜啊!萧何死前,向汉惠帝所推荐的继任者只有曹参一人。魏相和丙吉同心协力,共同辅佐汉宣帝。房玄龄每次商议重大事情,一定会说:“除了杜如晦,没有人能谋划。”姚崇回避相位,推荐宋璟来代替自己。只有贤人才能真正了解贤人,这是后人做不到的。
萧房知人
汉高祖前往南郑,韩信在路途中悄悄离开汉高祖,萧何却自行前往追回韩信。汉高祖知道以后骂萧何:“离开的大将有几十人,你不去追回,却偏偏追回韩信,你真会演戏。”萧何说:“其他大将那样的人才容易得到,而韩信这样的顶级人才,天下独一无二。如果想要夺取天下,只有韩信才能真正出谋划策。“汉高祖于是把韩信任命为大将,终于成就了统一大业。唐太宗做秦王时,太子府的僚属散失很多,唐太宗深感忧虑。房玄龄说:“离开的人虽然多,但不值得顾惜。只有杜如晦,是能辅佐大王您的人才。大王想争夺天下,没有杜如晦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太宗于是上表,将杜如晦留在太子府,终于成为一代名相。韩信和杜如晦的离开与留下,关系到这样的生死存亡大局,萧何、房玄龄对人才的了解,别人是无法比得上的。樊哙跟随汉高祖在沛县反秦,劝高祖还军霸上,又在鸿门宴上机智地救出高祖,功劳也不小了。但韩信羞与樊哙为伍。唐俭帮助唐太宗建立反隋大计,派人向唐高祖报告孤独怀思谋反,又出使突厥,说服颉利可汗归附,绝不是平庸的人。但李靖却认为不值得顾惜。拿韩信、李靖和樊哙、唐俭相比较,就好像熊和野猫、黄鼠狼相比。成就帝王大业,不仅仅是一两个天才就能做到的,一定要等待像韩信那样的武将,杜如晦那样的文臣出现,然后再重用他们,不是很困难吗?只要能把萧何、房玄龄重用起来,让真正的人才互相引进,人才就像珠玉无腿而不断汇聚。
汉武留意郡守
汉武帝天生资质聪明绝伦,政令由自己制定,所以宰相的人选,不太注意,而只是让他们安排落实命令。不过汉武帝对郡守的选任,却非常重视。庄助担任会稽太守,几年都不向汉武帝汇报政情,汉武帝就下发诏书,说:“你对宫中官职感到倦怠,思乡心切,出任家乡郡守。千里阻隔,很久都没有你的消息。”吾丘寿王担任东郡都尉,汉武帝因为吾丘寿王已经担任都尉就不再设置太守(既担任都尉又当太守)。汉武帝发布诏书给吾丘寿王,诏书讲:“你在朝中时,既聪慧,又富于谋略。但等到做了下辖十多座城、官位四千石的太守,却政务荒废,盗贼横行,和你从前的表现很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呢?”汲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却不接受太守官印。汉武帝说:“你看不上淮阳太守的职务吗?我现在任命你,是因为淮阳的官民不和谐,我只能依靠你的威望,让你宽松治理。”看这三件事,就知道无论郡国的大事小事,汉武帝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郡县官员感觉汉武帝就在自己头上关注着自己,怎么敢不尽力工作呢?只可惜汉武帝的形象被征伐和奢侈所破坏,老百姓感受不到他的恩泽,真让人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