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第 卷第 期 年 月

色 谱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戴朝政

Ξ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析测试中心 四川成都

摘要 比较了电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在动力学过程方面的异同∀从热传导方程出发导出在有源无限长均匀圆柱体内温度场分布函数及组分移动速度径向分布函数 进而导出了温度场导致谱带弥散的弥散系数∆热∀提出了较全面地反映电色谱动力学过程的塔板高度方程 从而为改进柱型 选择电色谱分离条件提供了理论参考∀关键词 电色谱 色谱过程动力学 塔板高度方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电色谱因其高效而广泛受到注意∀越来越多的实验工作陆续发表

且在形式上完全一致∀

右端第二项

∀相比之下 电色谱过

υ

Κδ υ

为流动相的流 Ξ ∆ δ 程动力学的研究迟迟未能跟上 ∗∀本文从液相色

场与吸附剂颗粒间隙空间分子扩散所起的作用∀通常也称为涡流扩散∀在 e 和 的模型中 吸附剂颗粒外表由静止的滞流层包围 流体不能借助外力穿过吸附剂颗粒∀但在电色谱过程中 多孔的吸附剂以二氧化硅为骨架 在流动相与吸附剂骨架界面上也存在双电层∀因此在电力驱动下流动相能穿透吸附剂颗粒∀吸附剂颗粒孔径远小于颗粒间隙 孔内外流速是有差异的 流速差异的存在使此项贡献虽依然存在 但系数Κ的数值将会变小一些∀

代表了吸附 脱附过程对

κχ ϑ κ

谱过程动力学出发讨论了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

液相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简介

e 和

认为在液 固吸附色谱过程

中 吸附剂与流动相接触的表面存在着一个滞流层∀滞流层由几乎静止的流动相组成∀流动相中的物质在自由扩散的作用下 穿过滞流层与吸附剂表面的物质起到交换的作用∀他们命名这个模型为间隙流滞流体模型 ∀根据 这一模型 导出液相色谱塔板高度方程为

Χ∆ Κδ υ

Η υυ Ξ ∆ δ

υΗ ϑ ϑ κχ κχ δ κχυ

∆ ϑ ϑ κχ κχ ϑ κ

ϑ ϑ ϑ κχ κχ δ υ

ϑ ∆ ϑ κχ

塔板高度的贡献∀对于电色谱这一过程仍存在 公式形式也不变∀

Η ϑ ϑ κχ κχ δ υ

代表球形吸附剂颗

∆ ϑ ϑ κχ

粒内部物质传输的扩散阻力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在电色谱过程中流动相可以穿透吸附剂颗粒∀因此此项贡献变小 可写为

Ηχκχ δυχ ∀ 其中Η ϑ ∆ κχ

式中 Η 塔板高度 ∆ 扩散系数 δ 担体粒径 υ 流动相线速 κχ 容量因子 κ 脱附速率常数 ϑ 填充结构参数 Η 吸附剂颗粒的曲折因子 ω 为与柱管结构有关的参数∀

ϑ ϑ κχ κχ δ υ ϑ

代表吸附剂颗粒 ∆ ϑ κχ ϑ

电色谱与ΗΠΛΧ动力学过程的异同

不难看出 方程 塔板高度Η与柱内半径ρ

无关∀但实践证明电色谱柱效率与柱内径有密切关系∀方程 描述的过程是以压力为驱动力的填充柱色谱过程 电色谱虽然也是填充柱色谱但却以电渗流为流动相的驱动力∀因此二者塔板高度公式应当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Χ∆

代表分子扩散对υ

塔板高度的贡献 对于电色谱 这个贡献依然存在并

边界上的液膜传质阻力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在电色谱体系中 滞流层消失 这一项的贡献不复存在∀

由于电渗流的影响 使以上各项中ϑ 的值变小 因此有 ϑ Υ ∀

与一般高效液相色谱不同的是 以电场为驱动力的电色谱过程中流动相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热∀由于与环境温度的不同导致柱内温度径向分布的差异∀这个温度场的存在又会引起组分在柱内不同位置迁移速度不同 从而造成谱带弥散∀这一因素对塔

方程 等号右端第一项

Ξ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第 期 戴朝政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板高度的贡献是 e 方程中未能考虑的∀

按照塔板高度的统计意义可知 如果存在若干个相互独立影响色谱区域宽度的因素 则总的塔板高度等于各个因素对塔板高度贡献之总和 即Η

Ε

Ηι∀从而可知如果温度场对塔板高度的贡献为

ι

Η

综合上述的考虑对于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应

Χ∆ Κδυ

为 Η

υ υ Ξ ∆ δ

κχυ

Ηχκχ δ υ κχ

κ ∆ κχ

Η热 而 Η热 ∆热 λϖ

其中∆热为温度场形成的弥散系数 λϖ为组分在柱内

的移动速率∀

以下我们重点讨论∆热∀

均匀发热无限长圆柱体内温度场的平衡分布

欲推求∆热的表达式 必须研究在柱管内温度场的分布状况∀出发点是经典的热传导方程

Τ

τ α Τ ξ Τ ψ Τ ζ

φ ξ ψ ζ τ 其中 Τ为温度 φ ξ ψ ζ τ 为物体内的热源密度函数∀

考虑到 柱长ζ远大于柱内半径ρ 平衡时间足够长 柱内温度分布已经稳定 可解得在均匀内热源情况下温度沿柱截面径向分布函数为

Τ Κρ

ρ

Τ

式中ρ为离轴心的距离 ρ 为柱内半径 Τ 为柱内壁的平衡温度 Κ为与热源强度 热传导系数有关的常 数 Κ

ΕΚ

χ ϑ Κ

其中Ε为电场强度 Κ 为流动相的摩尔电导 χ 为流动相的摩尔浓度 Κ 为流动相的热传导率∀

温度场对组分移动速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温度差异导致流动相粘度的变化 从而引起

流动相电渗流速度径向分布差异∀

电渗流速度 υ Ε ΕΣ

Φ

ΕΓ

在温差不太大的情况下Γ Γ Α ϖΤ ∀其中 Γ为粘度 Γ 为温度Τ 时的粘度 ϖΤ为温度差 Ε 为真空介电常数 ΕΣ为介电常数 Φ为 电势 Ε为电场强度 Α为粘度温度系数∀

考虑到式 可知 电色谱柱内流动相径向分布速率

υ

Ε ΕΣΦΕΓ

ΚΑρ

ρ

温度差异导致组分分配系数的变化 从而

引起容量因子κχ沿径向分布的差异∀

色谱过程热力学 容量因子κχ与温度的关系为

κχ α

Τ

式中α和β为保留值方程系数∀

考虑到式 可知κχ径向分布为

κχ α

Κρ

ρ

Τ 综合以上两种因素 可知组分在柱内移动速度

的径向分布为

λ

ϖ

κχ

Ε ΕΣΦΕ ΚΑρ ρρ

Γ α β

Κρ

ρρ

Τ 温度场弥散系数∆热对塔板高度的贡献

在深入以下讨论之前 建议读者先参阅文献

中的有关章节∀

从公式 与 可得

υ λ

ϖ Ε ΕΣΦΕΓ

ΚΑρ ρ

α Κρ

ρ

Τ

α β

Κρ ρ

ρ

Τ Α ψ

其中 Α

Ε ΕΣΦΕΓ

ΚΑρ α

ΚΑ

ρ β

ψ

Κ ρ

ρ Τ

α β

Κ ρ

ρ Τ

将ψ在ρ 处按 级数展开 求得

ψ

Κρ

Τ

ρ

Β

α Κρ

Τ

ψχ Κρ ΚΑρ β

Κ ρ

ρ Τ

Α

β

Κ ρ

ρ Τ

α β

Κ ρ

ρ Τ

色 谱

第 卷

β α

β

Κ ρ

ρ Τ

Κ ρ ρ Τ

α

Κ ρ

ρ Τ

或 ψχ Κρ Φ ρ

其中Φ ρ 为式 右端除了 Κρ以外的部分∀

从式 可得 ψχ ρ 将式 继续求导数

ψδ Κ Φ ρ Κρ Φχ ρ

ψδ ρ Κ Φ Κ β

Κρ

Τ Α

β

Κρ Τ

α β

Κρ Τ

β α

β

Κρ

Τ

Κρ

Τ

β

α

Κρ

Τ

Β

因此

ψ Β ρ Β ρ ΥΒ Β

ρ

或υ λϖ Α Β Β

ρ

其中Β Β 与ρ Ε有关∀

进而得到

Ε ρ ρ ρ ρ

∆ ξ ΑΒ

Β ρ 式中 Ε 为流动相内平衡浓度偏离量 χ为浓度∀解出Ε χ∆ Α

Β ρ Α

Β ρ ξ χ

Θ

ρ

Ε ϑ ϑ

∆ ξ

Β ρ Β ρ χ

在固定相内平衡浓度偏离量Ε 满足下述关系

Ε κΕ

式中κ为分配系数∀

在整个断面内

Θρ

κϑ χ∆ ξ

Α

Β ρ Α

Ε

ϑ

Β ρ χ 对于任意κ ϑ ϑ 值的情况固定相内的偏离总量与流动相内的偏离总量相等

Θρ ρ

Ε

ϑ

Θ

Ε

ϑ

从式 可知

χ Α Β Β ρ

ρ

因此

Ε

∆ ξ Β ρ ρ Β

ρ ρ

χ

Ε υ ϑ 因为 ∆热

χ

χ

ξ

所以υ可近似取式 值 得到

∆热

Α

υ Β ρ

Β ρ κχ 就此可以得到温度场对塔板高度的贡献为

Η

Α∆ Β Β

ρ ρ

将式 代入式 并考虑Α υ

ΚΑρ α 可得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

Χ∆ Κδ

Η

υ υ Ξ ∆ δ Ηχκχ δ

υ κχ

κ

∆ κχ υ Β Β ρ ρ

∆ ΚΑρ

α

讨论

本文从理论上导出了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式

∀从此式可见 在电渗流作用下 固定相颗粒表

面滞流层的消失及与滞流层有关的塔板高度贡献的相应消失或削弱 解释了电动毛细管色谱比通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更高分离能力的原因∀由于柱内温度场径向分布与柱内径有关 因此温度场对塔板高度的贡献与柱内径有关∀故电色谱柱效率与柱内半径ρ 密切相关∀当式 最后一项的值超过前 项总和时 随着ρ 的增大 柱效迅速降低 与此相反 无限制减小柱内径 总柱效将受到前 项的制约 因此存在一个合适的实用的柱内径值∀这些结论均符合于不同作者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显而易见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导出为电色谱柱型设计和操作条件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施 维 张丽华 董礼孚等 色谱 ∗ 施 维 邹汉法 张 津等 色谱 ∗ 李 方 顾峻岭 傅若农 色谱 ∗

第 期 戴朝政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e

e

e e 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偏微分方程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

卢佩章 戴朝政 张祥民 色谱理论基础 第二版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εδυχτιϖεΙνφερενχεοντηεΠλατεΗειγητΕθυατιονοφ

Ελεχτροχηρο ατογρα ηψ

Αναλψσισ ΤεστΧεντεροφΧηενγδυΒρανχηοφτηεΧηινεσεΑχαδε ψοφΣχιενχεσ Χηενγδυ Χηινα Αβστραχτ

Η

υ Κδ Ηχκχ δ υ Β Β ρ Χ∆ κχυ ρ

ΚΑρ α

υ ∆ ∆ κχ κχ κ υ Ξ ∆ δ

Κεψωορδσ

第 卷第 期 年 月

色 谱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戴朝政

Ξ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析测试中心 四川成都

摘要 比较了电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在动力学过程方面的异同∀从热传导方程出发导出在有源无限长均匀圆柱体内温度场分布函数及组分移动速度径向分布函数 进而导出了温度场导致谱带弥散的弥散系数∆热∀提出了较全面地反映电色谱动力学过程的塔板高度方程 从而为改进柱型 选择电色谱分离条件提供了理论参考∀关键词 电色谱 色谱过程动力学 塔板高度方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电色谱因其高效而广泛受到注意∀越来越多的实验工作陆续发表

且在形式上完全一致∀

右端第二项

∀相比之下 电色谱过

υ

Κδ υ

为流动相的流 Ξ ∆ δ 程动力学的研究迟迟未能跟上 ∗∀本文从液相色

场与吸附剂颗粒间隙空间分子扩散所起的作用∀通常也称为涡流扩散∀在 e 和 的模型中 吸附剂颗粒外表由静止的滞流层包围 流体不能借助外力穿过吸附剂颗粒∀但在电色谱过程中 多孔的吸附剂以二氧化硅为骨架 在流动相与吸附剂骨架界面上也存在双电层∀因此在电力驱动下流动相能穿透吸附剂颗粒∀吸附剂颗粒孔径远小于颗粒间隙 孔内外流速是有差异的 流速差异的存在使此项贡献虽依然存在 但系数Κ的数值将会变小一些∀

代表了吸附 脱附过程对

κχ ϑ κ

谱过程动力学出发讨论了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

液相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简介

e 和

认为在液 固吸附色谱过程

中 吸附剂与流动相接触的表面存在着一个滞流层∀滞流层由几乎静止的流动相组成∀流动相中的物质在自由扩散的作用下 穿过滞流层与吸附剂表面的物质起到交换的作用∀他们命名这个模型为间隙流滞流体模型 ∀根据 这一模型 导出液相色谱塔板高度方程为

Χ∆ Κδ υ

Η υυ Ξ ∆ δ

υΗ ϑ ϑ κχ κχ δ κχυ

∆ ϑ ϑ κχ κχ ϑ κ

ϑ ϑ ϑ κχ κχ δ υ

ϑ ∆ ϑ κχ

塔板高度的贡献∀对于电色谱这一过程仍存在 公式形式也不变∀

Η ϑ ϑ κχ κχ δ υ

代表球形吸附剂颗

∆ ϑ ϑ κχ

粒内部物质传输的扩散阻力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在电色谱过程中流动相可以穿透吸附剂颗粒∀因此此项贡献变小 可写为

Ηχκχ δυχ ∀ 其中Η ϑ ∆ κχ

式中 Η 塔板高度 ∆ 扩散系数 δ 担体粒径 υ 流动相线速 κχ 容量因子 κ 脱附速率常数 ϑ 填充结构参数 Η 吸附剂颗粒的曲折因子 ω 为与柱管结构有关的参数∀

ϑ ϑ κχ κχ δ υ ϑ

代表吸附剂颗粒 ∆ ϑ κχ ϑ

电色谱与ΗΠΛΧ动力学过程的异同

不难看出 方程 塔板高度Η与柱内半径ρ

无关∀但实践证明电色谱柱效率与柱内径有密切关系∀方程 描述的过程是以压力为驱动力的填充柱色谱过程 电色谱虽然也是填充柱色谱但却以电渗流为流动相的驱动力∀因此二者塔板高度公式应当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Χ∆

代表分子扩散对υ

塔板高度的贡献 对于电色谱 这个贡献依然存在并

边界上的液膜传质阻力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在电色谱体系中 滞流层消失 这一项的贡献不复存在∀

由于电渗流的影响 使以上各项中ϑ 的值变小 因此有 ϑ Υ ∀

与一般高效液相色谱不同的是 以电场为驱动力的电色谱过程中流动相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热∀由于与环境温度的不同导致柱内温度径向分布的差异∀这个温度场的存在又会引起组分在柱内不同位置迁移速度不同 从而造成谱带弥散∀这一因素对塔

方程 等号右端第一项

Ξ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第 期 戴朝政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板高度的贡献是 e 方程中未能考虑的∀

按照塔板高度的统计意义可知 如果存在若干个相互独立影响色谱区域宽度的因素 则总的塔板高度等于各个因素对塔板高度贡献之总和 即Η

Ε

Ηι∀从而可知如果温度场对塔板高度的贡献为

ι

Η

综合上述的考虑对于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应

Χ∆ Κδυ

为 Η

υ υ Ξ ∆ δ

κχυ

Ηχκχ δ υ κχ

κ ∆ κχ

Η热 而 Η热 ∆热 λϖ

其中∆热为温度场形成的弥散系数 λϖ为组分在柱内

的移动速率∀

以下我们重点讨论∆热∀

均匀发热无限长圆柱体内温度场的平衡分布

欲推求∆热的表达式 必须研究在柱管内温度场的分布状况∀出发点是经典的热传导方程

Τ

τ α Τ ξ Τ ψ Τ ζ

φ ξ ψ ζ τ 其中 Τ为温度 φ ξ ψ ζ τ 为物体内的热源密度函数∀

考虑到 柱长ζ远大于柱内半径ρ 平衡时间足够长 柱内温度分布已经稳定 可解得在均匀内热源情况下温度沿柱截面径向分布函数为

Τ Κρ

ρ

Τ

式中ρ为离轴心的距离 ρ 为柱内半径 Τ 为柱内壁的平衡温度 Κ为与热源强度 热传导系数有关的常 数 Κ

ΕΚ

χ ϑ Κ

其中Ε为电场强度 Κ 为流动相的摩尔电导 χ 为流动相的摩尔浓度 Κ 为流动相的热传导率∀

温度场对组分移动速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温度差异导致流动相粘度的变化 从而引起

流动相电渗流速度径向分布差异∀

电渗流速度 υ Ε ΕΣ

Φ

ΕΓ

在温差不太大的情况下Γ Γ Α ϖΤ ∀其中 Γ为粘度 Γ 为温度Τ 时的粘度 ϖΤ为温度差 Ε 为真空介电常数 ΕΣ为介电常数 Φ为 电势 Ε为电场强度 Α为粘度温度系数∀

考虑到式 可知 电色谱柱内流动相径向分布速率

υ

Ε ΕΣΦΕΓ

ΚΑρ

ρ

温度差异导致组分分配系数的变化 从而

引起容量因子κχ沿径向分布的差异∀

色谱过程热力学 容量因子κχ与温度的关系为

κχ α

Τ

式中α和β为保留值方程系数∀

考虑到式 可知κχ径向分布为

κχ α

Κρ

ρ

Τ 综合以上两种因素 可知组分在柱内移动速度

的径向分布为

λ

ϖ

κχ

Ε ΕΣΦΕ ΚΑρ ρρ

Γ α β

Κρ

ρρ

Τ 温度场弥散系数∆热对塔板高度的贡献

在深入以下讨论之前 建议读者先参阅文献

中的有关章节∀

从公式 与 可得

υ λ

ϖ Ε ΕΣΦΕΓ

ΚΑρ ρ

α Κρ

ρ

Τ

α β

Κρ ρ

ρ

Τ Α ψ

其中 Α

Ε ΕΣΦΕΓ

ΚΑρ α

ΚΑ

ρ β

ψ

Κ ρ

ρ Τ

α β

Κ ρ

ρ Τ

将ψ在ρ 处按 级数展开 求得

ψ

Κρ

Τ

ρ

Β

α Κρ

Τ

ψχ Κρ ΚΑρ β

Κ ρ

ρ Τ

Α

β

Κ ρ

ρ Τ

α β

Κ ρ

ρ Τ

色 谱

第 卷

β α

β

Κ ρ

ρ Τ

Κ ρ ρ Τ

α

Κ ρ

ρ Τ

或 ψχ Κρ Φ ρ

其中Φ ρ 为式 右端除了 Κρ以外的部分∀

从式 可得 ψχ ρ 将式 继续求导数

ψδ Κ Φ ρ Κρ Φχ ρ

ψδ ρ Κ Φ Κ β

Κρ

Τ Α

β

Κρ Τ

α β

Κρ Τ

β α

β

Κρ

Τ

Κρ

Τ

β

α

Κρ

Τ

Β

因此

ψ Β ρ Β ρ ΥΒ Β

ρ

或υ λϖ Α Β Β

ρ

其中Β Β 与ρ Ε有关∀

进而得到

Ε ρ ρ ρ ρ

∆ ξ ΑΒ

Β ρ 式中 Ε 为流动相内平衡浓度偏离量 χ为浓度∀解出Ε χ∆ Α

Β ρ Α

Β ρ ξ χ

Θ

ρ

Ε ϑ ϑ

∆ ξ

Β ρ Β ρ χ

在固定相内平衡浓度偏离量Ε 满足下述关系

Ε κΕ

式中κ为分配系数∀

在整个断面内

Θρ

κϑ χ∆ ξ

Α

Β ρ Α

Ε

ϑ

Β ρ χ 对于任意κ ϑ ϑ 值的情况固定相内的偏离总量与流动相内的偏离总量相等

Θρ ρ

Ε

ϑ

Θ

Ε

ϑ

从式 可知

χ Α Β Β ρ

ρ

因此

Ε

∆ ξ Β ρ ρ Β

ρ ρ

χ

Ε υ ϑ 因为 ∆热

χ

χ

ξ

所以υ可近似取式 值 得到

∆热

Α

υ Β ρ

Β ρ κχ 就此可以得到温度场对塔板高度的贡献为

Η

Α∆ Β Β

ρ ρ

将式 代入式 并考虑Α υ

ΚΑρ α 可得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

Χ∆ Κδ

Η

υ υ Ξ ∆ δ Ηχκχ δ

υ κχ

κ

∆ κχ υ Β Β ρ ρ

∆ ΚΑρ

α

讨论

本文从理论上导出了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式

∀从此式可见 在电渗流作用下 固定相颗粒表

面滞流层的消失及与滞流层有关的塔板高度贡献的相应消失或削弱 解释了电动毛细管色谱比通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更高分离能力的原因∀由于柱内温度场径向分布与柱内径有关 因此温度场对塔板高度的贡献与柱内径有关∀故电色谱柱效率与柱内半径ρ 密切相关∀当式 最后一项的值超过前 项总和时 随着ρ 的增大 柱效迅速降低 与此相反 无限制减小柱内径 总柱效将受到前 项的制约 因此存在一个合适的实用的柱内径值∀这些结论均符合于不同作者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显而易见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导出为电色谱柱型设计和操作条件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施 维 张丽华 董礼孚等 色谱 ∗ 施 维 邹汉法 张 津等 色谱 ∗ 李 方 顾峻岭 傅若农 色谱 ∗

第 期 戴朝政 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

e

e

e e 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偏微分方程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

卢佩章 戴朝政 张祥民 色谱理论基础 第二版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εδυχτιϖεΙνφερενχεοντηεΠλατεΗειγητΕθυατιονοφ

Ελεχτροχηρο ατογρα ηψ

Αναλψσισ ΤεστΧεντεροφΧηενγδυΒρανχηοφτηεΧηινεσεΑχαδε ψοφΣχιενχεσ Χηενγδυ Χηινα Αβστραχτ

Η

υ Κδ Ηχκχ δ υ Β Β ρ Χ∆ κχυ ρ

ΚΑρ α

υ ∆ ∆ κχ κχ κ υ Ξ ∆ δ

Κεψωορδσ


相关内容

  • 第九章色谱分析习题及答案
  • 第九章色谱分析 一填空 1. 2. . 色谱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各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而将待分析样品中的各组分依次分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含量的分离分析方法. 3. 色谱分析的特点(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不足之处为(对未知物的定性分析较困难) 4 ...

  • 色谱法分离原理
  • 色谱法分离原理 一. 教学内容 1.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2. 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 3.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 重点与难点 1. 塔板理论,包括流出曲线方程.理论塔板数(n)及有效理论塔 板数(neff)和塔板高度(H)及有效塔板高度(Heff)的计算 2. 速率理论方程 3. ...

  • 药学实用仪器分析整理
  • 原子光谱――由原子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由分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摩尔吸光系数: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 时溶液的吸光度. 离子选择性电极:也称膜电极,能选择性地响应待测离子的浓度(活度)而对其他离子不响 应,或响应很弱,其电极电位与溶 ...

  • 第二章 色谱基本理论
  • 第二章 色谱基本理论 例题 例1 X.Y.Z三组分混合物,经色谱柱分离后,其保留时间分别为: 5min:7min:12min,不滞留组分的洗脱时间为1.5min ,试求: (1) X对Y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2) Z对y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3) Y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容量因子是多少? (4) X对 ...

  • 仪器分析第四版复习计划
  • 时间.在色谱图上即为从进样开始到空气色谱峰顶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流动相携带组分穿过柱长所需的时间.在色谱图上为进样开始到组分色谱峰顶的时间. tR'= tR- tM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Y1/2 =2.35σ 自色谱峰两测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 ...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最终答案
  • 一.问答题: 1.试述塔板理论的基本关系式及理论要点. 答:塔板理论的基本关系式为: 在tR 一定时,W 或W1/2越小(即峰越窄) ,理论板数n 越大, 理论板高越小,柱的分离效率越高.因此,理论塔板数是评价柱效能的指标. 1)色谱柱内存在许多塔板,组分在塔板间隔(即塔板高度)内可以很快达到分配平 ...

  • 仪器分析考试重点
  • 1.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参比电极包括标准氢电极(SHE),标准氢电极是最精确的参比电极,是参比电极的一级标准.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参比电极是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参比电极电位恒定,其主要作用是测量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极电位的基准. 指示电极包括金属-金属离子电 ...

  • 中药制剂分析重点
  • 第一章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是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 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如原料药材 2.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 1) 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中药制剂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 3) 以中医理论 为指导原则, ...

  • 仪器分析期末试题及答案(终极版)
  • 2.1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随各参数的改变情况: ..................................................................... 2 2.2让色谱峰变窄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