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意义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事、物的总和,它涵盖了教科书、教师本身、以及学校、家庭等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材料来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小学的课本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编写者打破了以往课程设计的封闭性,把蕴涵着宽广学科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的课本,编写得简练扼要,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让教师自主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成为真正的课程研究者;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执教如此编写的课文,不仅需要教师拥有鲜活的教学经验,更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料来源。   一、结合本土资源与全球资源与语、数、外等工具性学科相比,综合课程与科技、文化、经济、生态等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形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地域资源,如璀璨的民族文化、瑰丽的自然特色、以及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等等,使课程来源呈现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适切性。而且本土资源存在于学校周边,教师容易采集和整理,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适合培养本地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此,当前许多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提倡本土化,首选本地资源,甚至满足于本土资源。本土资源确实具有经济性和有效性等等优点,但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虽然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学习的知识比较浅近,但综合课程所蕴涵的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却极为广袤,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几乎蕴涵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地理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基础。所以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开发极为宽广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多学科综合的范畴,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教育的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等方面的全球化,未来的人才必定在全球范围流动,进行竞争和合作。只有全球化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全球化教育的需要,培养全球化的人才。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应该在掌握本土资源开发的方法的同时,掌握全球资源开发的方法,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充分利用各个国家、民族乃至各个国际组织之间大量的开放信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课程资源和本土化课程资源两者之间,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整合,取得相对平衡。   二、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课本,力求贴近社会实际教师课堂教学论文、贴近学生生活,但由于几千年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日益深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表达世界的方法越来越抽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概括为一系列的数字或符号。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性和迅捷性等特点,课本的编写者不得不将知识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引伸出来,组成概念、定律、原理和结论。由此,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陌生、遥远和枯燥的感觉,甚至难以萌发学习这些公式、定律的热情和信心,影响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中小学生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代写硕士毕业论文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有提高,以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三、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前,我国中小学采用文、理课程分别综合的方法,设置了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与综合理科《科学》这两门课程。但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知识的地位日益提高,导致学校教学对科学知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文课程受到一定的冷落。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对理科实验室的建设、对理科资料的积累,领导重视,教师的态度热情而严谨,而对人文学科的资源开发就相对逊色。在教学过程中,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泾渭分明,没有适当地融合和渗透。当前还有部分中学对热衷于考试升学,把开发课程资源的重点放在知识上,很少发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而传统的教学理念,由科学学科培养科学精神,从人文学科中培养人文精神。凡此种种,造成学生的文理分家、重理轻文、重知识轻精神,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割裂甚至对立。当代学校教学不能偏重掌握知识而忽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更不能促使科技理性的片面增长。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分析,打破文理学科界限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等高度综合的中学课程,早已诞生;高校课程的发展趋势是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并存。   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分析,世界范围内由于高新科技发展所引发的疾病、环境、资源等等综合性问题殛待解决,因此,这些都要求我们对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能有失偏颇,更应该打破文、理学科之间的藩篱。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乃至知识与精神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有许多典型的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如爱因斯坦、波尔等大科学家既拥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又对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建树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深刻挖掘,必定能够开发出融合文理知识,提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既具备求真、求实,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又拥有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人文精神。   四、满足“预设”性和“生成”性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教学开始以前就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生成,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产生新的、合理的目标和过程,使学生获得非预期性的发展。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多样、评价体系复杂,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广阔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需要事先周密地规划、设计、安排,根据教师可以推测、预知的教学进展,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确保学生从已有知识推出未知知识。   由此,教学过程将产生许多不可预测因素,形成难以预料的矛盾。所以,教师不能固执地使用预设资源,而应该灵活地选择符合学生生成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促使学生自由、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获得最佳发展。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事、物的总和,它涵盖了教科书、教师本身、以及学校、家庭等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材料来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小学的课本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编写者打破了以往课程设计的封闭性,把蕴涵着宽广学科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的课本,编写得简练扼要,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让教师自主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成为真正的课程研究者;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执教如此编写的课文,不仅需要教师拥有鲜活的教学经验,更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料来源。   一、结合本土资源与全球资源与语、数、外等工具性学科相比,综合课程与科技、文化、经济、生态等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形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地域资源,如璀璨的民族文化、瑰丽的自然特色、以及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等等,使课程来源呈现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适切性。而且本土资源存在于学校周边,教师容易采集和整理,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适合培养本地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此,当前许多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提倡本土化,首选本地资源,甚至满足于本土资源。本土资源确实具有经济性和有效性等等优点,但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虽然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学习的知识比较浅近,但综合课程所蕴涵的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却极为广袤,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几乎蕴涵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地理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基础。所以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开发极为宽广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多学科综合的范畴,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教育的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等方面的全球化,未来的人才必定在全球范围流动,进行竞争和合作。只有全球化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全球化教育的需要,培养全球化的人才。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应该在掌握本土资源开发的方法的同时,掌握全球资源开发的方法,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充分利用各个国家、民族乃至各个国际组织之间大量的开放信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课程资源和本土化课程资源两者之间,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整合,取得相对平衡。   二、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课本,力求贴近社会实际教师课堂教学论文、贴近学生生活,但由于几千年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日益深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表达世界的方法越来越抽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概括为一系列的数字或符号。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性和迅捷性等特点,课本的编写者不得不将知识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引伸出来,组成概念、定律、原理和结论。由此,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陌生、遥远和枯燥的感觉,甚至难以萌发学习这些公式、定律的热情和信心,影响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中小学生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代写硕士毕业论文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有提高,以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三、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前,我国中小学采用文、理课程分别综合的方法,设置了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与综合理科《科学》这两门课程。但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知识的地位日益提高,导致学校教学对科学知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文课程受到一定的冷落。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对理科实验室的建设、对理科资料的积累,领导重视,教师的态度热情而严谨,而对人文学科的资源开发就相对逊色。在教学过程中,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泾渭分明,没有适当地融合和渗透。当前还有部分中学对热衷于考试升学,把开发课程资源的重点放在知识上,很少发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而传统的教学理念,由科学学科培养科学精神,从人文学科中培养人文精神。凡此种种,造成学生的文理分家、重理轻文、重知识轻精神,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割裂甚至对立。当代学校教学不能偏重掌握知识而忽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更不能促使科技理性的片面增长。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分析,打破文理学科界限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等高度综合的中学课程,早已诞生;高校课程的发展趋势是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并存。   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分析,世界范围内由于高新科技发展所引发的疾病、环境、资源等等综合性问题殛待解决,因此,这些都要求我们对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能有失偏颇,更应该打破文、理学科之间的藩篱。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乃至知识与精神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有许多典型的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如爱因斯坦、波尔等大科学家既拥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又对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建树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深刻挖掘,必定能够开发出融合文理知识,提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既具备求真、求实,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又拥有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人文精神。   四、满足“预设”性和“生成”性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教学开始以前就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生成,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产生新的、合理的目标和过程,使学生获得非预期性的发展。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多样、评价体系复杂,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广阔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需要事先周密地规划、设计、安排,根据教师可以推测、预知的教学进展,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确保学生从已有知识推出未知知识。   由此,教学过程将产生许多不可预测因素,形成难以预料的矛盾。所以,教师不能固执地使用预设资源,而应该灵活地选择符合学生生成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促使学生自由、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获得最佳发展。


相关内容

  •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
  • 生成性英语教学微探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课堂教学应突出其过程性,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现.应用过程中,在问题的分析探索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 ...

  • 中学语文教学论论文
  • 从案例分析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生成性教学 --以外国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欣赏课为例 摘要: 新课改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求促进学生 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本文以一堂成功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外 国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欣赏课为案例,来探讨现今高中语文选修课 的教学现状 ...

  •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内容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生成性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追求"完美性"的弊端.本着为每一个学生发长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生成并 ...

  • 科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科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叶继浪 文章来源:城关中学 点击数:256 更新时间:2011/11/17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学习方式,从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本文从精心预设,期待生成资源:搭建平台,展示生成资 ...

  •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写作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研1
  •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写作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研究 于舒曼 (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断走向深入.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我国课程改革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缺乏课程的生成 ...

  •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设计理念: 弹性教案是对教案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弹性预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都弹性化设计,体现弹性预设的教案可称之为"弹性教案",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 立足于"人"的课 ...

  • 教学设计基本功(六):教学过程的预设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思路教学,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 ...

  • 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探索
  • 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探索 [摘要]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本文阐述了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模式.评价方式等,结合案例探讨了面向预设.生成课程的"请进式"融合与"请出式"融合形态,肯定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 课改中,让我们勇敢地做最好的自己
  • 课改中,让我们勇敢地做最好的自己 --从优质课角度看我市"六模块"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殷 斌 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此与大家谈心,聊聊一些一线课改的事情. 当接到仲老师的这个主题发言任务时,我蓦然感觉到隐隐有一种冲动,因为在一线教学中有好多的感受,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