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标准方程》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标准方程》,按大纲要求《圆的方程》这一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圆的标准方程。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认识,分别是: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从纵、横两条主线分别阐述我的教学过程与设计。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一些分析:在这里我分三小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 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 1
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a 、b 、r 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五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深入探究— —获得新知
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
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 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
行驶,一辆宽为2.7m ,高为3m 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 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
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
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使学生自己推
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
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
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
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
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
方程?
2.如果圆心在(a , b ) ,半径为r 时又如何呢?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 .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P (5, 1) ,圆心在点C (8, -3) 。
222(x +2) +y =(-2)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 2
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 .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点C (1, 3) 为圆心,并且和直线3x -4y -7=0相切的圆的方程。
22x +y =25,求过圆上一点A (4, -3) 的切线方程。 2.已知圆的方程为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222M (x 0, y 0) x +y =r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二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二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再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五 1.求过原点和点P (1, 1) ,且圆心在直线2x +3y +1=0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2x +y =13过点P (-2, 3) 的切线方程。 2.求圆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两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222(x -a ) +(y -b ) =r C (a , b ) ①圆心为,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 +y =r 。
222M (x 0, y 0) x +y =r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222
x 0x +y 0y =r 2。
2.分层作业 (A )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
(B )思维拓展型作业:
222M (x 0, y 0) (x -a ) +(y -b ) =r 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3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二)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二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
(三)培养思维 提升能力 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 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谢谢大家!
4
《圆的标准方程》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标准方程》,按大纲要求《圆的方程》这一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圆的标准方程。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认识,分别是: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从纵、横两条主线分别阐述我的教学过程与设计。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一些分析:在这里我分三小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 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 1
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a 、b 、r 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五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深入探究— —获得新知
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
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 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
行驶,一辆宽为2.7m ,高为3m 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 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
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
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使学生自己推
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
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
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
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
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
方程?
2.如果圆心在(a , b ) ,半径为r 时又如何呢?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 .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P (5, 1) ,圆心在点C (8, -3) 。
222(x +2) +y =(-2)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 2
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 .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点C (1, 3) 为圆心,并且和直线3x -4y -7=0相切的圆的方程。
22x +y =25,求过圆上一点A (4, -3) 的切线方程。 2.已知圆的方程为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222M (x 0, y 0) x +y =r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二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二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再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五 1.求过原点和点P (1, 1) ,且圆心在直线2x +3y +1=0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2x +y =13过点P (-2, 3) 的切线方程。 2.求圆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两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222(x -a ) +(y -b ) =r C (a , b ) ①圆心为,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 +y =r 。
222M (x 0, y 0) x +y =r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222
x 0x +y 0y =r 2。
2.分层作业 (A )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
(B )思维拓展型作业:
222M (x 0, y 0) (x -a ) +(y -b ) =r 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3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二)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二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
(三)培养思维 提升能力 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 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谢谢大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