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人承蜩]阅读答案及翻译

丈人承蜩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⑴仲尼:孔子。⑵适:往,到。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⑷佝偻:驼背。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⑼处身:立身。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      ②乃凝于神      ③万事莫贵于义

3.翻译句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比。3.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促尼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大概就是指这位驼背老人说的吧?”

丈人承蜩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⑴仲尼:孔子。⑵适:往,到。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⑷佝偻:驼背。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⑼处身:立身。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      ②乃凝于神      ③万事莫贵于义

3.翻译句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比。3.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促尼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大概就是指这位驼背老人说的吧?”


相关内容

  • 2015年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精练精析第30课:狼
  • 2015年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精练精析: 30.狼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 . (2)其一犬坐于前 ( ) ...

  • [里社祈晴文][陈述古辨盗][啮齿心痛]阅读答案
  • 杉宣书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湖南城市连锁事业部 杉宣书院ARE讲师部 <啮指心痛>+<陈述古辨盗>+<里社祈晴文> 主题:初一语文跟课作业 文稿: 执行:杉宣中国ARE讲师部 存档:杉宣中国ARE讲师部 时间: 里社祈晴文 [原文]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畜牧之所得,将 ...

  • 颜氏家训·风操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答题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①,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②: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③.凡如此比,不近有 ...

  • 苏武传精要练习
  • <苏武传>练习1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A.数通使相窥观.( ) B.汉天子,我丈人行.( )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D.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A.稍迁至栘中厩监.( ) B.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集
  • 篇一: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 ...

  • 2013年:课外文言文(25篇)
  • 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 --课外文言文 1. [2013年·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江汉油田]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①②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 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 ...

  • [王恭从会稽还]阅读答案
  •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q ...

  • 2015年中考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 2015年中考备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 2013[孟子两章]练习题一(中考题集锦)
  • 2013<孟子两章>练习题一(中考题集锦) (2013-02-13 16:16:45) 2003-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 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