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摘 要:指导学生预习,要使学生学会分层读书,分步训练,掌握预习要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长期训练以培养出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感知 循序渐进 灵活 自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也加强了导读的训练,从中可以看出预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呢?      一、分层读书,指导预习过程      第一层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先大声朗读,读后想一想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什么事,描绘了什么景物。然后标清自然段,将课文主要内容工整地概括地写在标题下面。这一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初读,对文章整体有个概括了解,不求细节,只求轮廓。   第二层次:再读课文,扫清障碍。这步可默读课文,边用各种符号圈点勾画,在文中做出标记和批注。如文中生字可以用“Δ”,生字组成的词可用“�”,不懂之处可用“?”,深受教育的句子可用“!”,优美词句可用“■”。勾画完后再利用工具书进行批注。把难以理解比较重要的词的意思批注在一旁,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线索,这一层次的读就像突击队扫清障碍一样,为后续主力部队开拓道路,最后取得决战的胜利。因此这一环节十分重要,直接影响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完全”“彻底”两词,只有通过查张思德相关资料,查相关字词典,对两词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感悟。再如《将相和》一文,只有通过再读文章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才能理解从“和”到“不和”再到“和”这一暗线。   第三层次:细读深究,品析积累。这一步可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围绕重点词句去细细读文。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表达的情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读后再感受较深的词句旁进行二次批注。预习的最后阶段可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在课后题的后面,待课堂上提出与同学进行探究。      二、分步训练,掌握预习要领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逐步训练。   首先课内训练,掌握方法。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在课内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具体指导预习方法。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预习兴趣。   然后在课外练习巩固方法。开始阶段可将预习步骤逐一写清。第二天通过抽查,小组内互查等形式,检查各项内容,深化预习方法。   最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预习。      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1.默看: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时可采用默看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问:一是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包括上网查询,对不认识字的读音意思,对不理解词语的本意,有初步的了解。二是请教老师、父母、同学,将预习中的困惑做初步的处理。   3.摘抄:“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遭。”在预习中要养成摘抄的习惯,将自己认为应积累的词句,选择摘抄,动手摘录,进行积累,使手脑并用,才能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4.朗读:“眼过千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但预习中的几次朗读目的要有所不同,初读目的在于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再读课文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因而要读顺。第三遍读课文的目的在于体会文章情感,因而要读好。   5.思考:在预习中,还应时时思考,特别是预习的最后阶段,质疑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有的可在书中标出,有的可在课后简要的写下来。   总之,教师对预习课文这一阶段,不但应该重视,而且应该纳入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一方面。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还应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框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只有科学的运用多种方法,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预习步骤,就能达到最佳的预习效果。

  摘 要:指导学生预习,要使学生学会分层读书,分步训练,掌握预习要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长期训练以培养出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感知 循序渐进 灵活 自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也加强了导读的训练,从中可以看出预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呢?      一、分层读书,指导预习过程      第一层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先大声朗读,读后想一想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什么事,描绘了什么景物。然后标清自然段,将课文主要内容工整地概括地写在标题下面。这一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初读,对文章整体有个概括了解,不求细节,只求轮廓。   第二层次:再读课文,扫清障碍。这步可默读课文,边用各种符号圈点勾画,在文中做出标记和批注。如文中生字可以用“Δ”,生字组成的词可用“�”,不懂之处可用“?”,深受教育的句子可用“!”,优美词句可用“■”。勾画完后再利用工具书进行批注。把难以理解比较重要的词的意思批注在一旁,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线索,这一层次的读就像突击队扫清障碍一样,为后续主力部队开拓道路,最后取得决战的胜利。因此这一环节十分重要,直接影响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完全”“彻底”两词,只有通过查张思德相关资料,查相关字词典,对两词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感悟。再如《将相和》一文,只有通过再读文章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才能理解从“和”到“不和”再到“和”这一暗线。   第三层次:细读深究,品析积累。这一步可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围绕重点词句去细细读文。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表达的情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读后再感受较深的词句旁进行二次批注。预习的最后阶段可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在课后题的后面,待课堂上提出与同学进行探究。      二、分步训练,掌握预习要领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逐步训练。   首先课内训练,掌握方法。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在课内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具体指导预习方法。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预习兴趣。   然后在课外练习巩固方法。开始阶段可将预习步骤逐一写清。第二天通过抽查,小组内互查等形式,检查各项内容,深化预习方法。   最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预习。      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1.默看: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时可采用默看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问:一是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包括上网查询,对不认识字的读音意思,对不理解词语的本意,有初步的了解。二是请教老师、父母、同学,将预习中的困惑做初步的处理。   3.摘抄:“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遭。”在预习中要养成摘抄的习惯,将自己认为应积累的词句,选择摘抄,动手摘录,进行积累,使手脑并用,才能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4.朗读:“眼过千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但预习中的几次朗读目的要有所不同,初读目的在于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再读课文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因而要读顺。第三遍读课文的目的在于体会文章情感,因而要读好。   5.思考:在预习中,还应时时思考,特别是预习的最后阶段,质疑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有的可在书中标出,有的可在课后简要的写下来。   总之,教师对预习课文这一阶段,不但应该重视,而且应该纳入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一方面。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还应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框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只有科学的运用多种方法,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预习步骤,就能达到最佳的预习效果。


相关内容

  • 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 浅谈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何山川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进课文,使"预习"成为阅读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内容富于启发性,它以引导学习为线索,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并且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 ...

  • 怎样使用导学案
  • 怎样使用导学案 现在,我县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暑假后准备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统一使用县教研室印制的导学案.为规范导学案的使用,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 ...

  • 品社课题资料
  • 品社课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 宋桂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 ...

  •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永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里湾小学 于瑞丽 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答案是肯定的. ...

  • 如何学会预习
  • 如何教会学生预习数学 在新形势下,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在学校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最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还要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要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 ...

  • 杜郎口英语教学模式
  • 杜郎口教学模式推行掠影 2011年四月初,我们学校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运用杜郎口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中考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50人参加中考,9人过630分.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成功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的 ...

  • 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 谈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 ...

  • 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 初中数学研修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鸭鸽营中学 王红霞 老师们,大家的发言积极踊跃,使我受益匪浅.以往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们有时不愿意放下主宰课堂的权利.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式被动,直接原因是我们讲得过多.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发展观思 ...

  • 如何设计导学案讨论
  • 如何设计导学案 讨论时间: 讨论地点:数学教研办公室 主持人:陈丽 出席者:李趸连.徐自然.郭富强.杨小纯.谢春花.马业静.杨艳丹.李冬香.李沁心.周利华.吴华.潘翠 记录:李沁心 陈丽: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