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赏析:

第一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出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成大事者,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决断自己人生的方向;需“人憔悴”时亦“不悔”,努力加坚持,奋斗不停止;而后才会有意“回首阑珊处”,即使寻他千百度。

其他解读: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 1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附录: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赏析:

第一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出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成大事者,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决断自己人生的方向;需“人憔悴”时亦“不悔”,努力加坚持,奋斗不停止;而后才会有意“回首阑珊处”,即使寻他千百度。

其他解读: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 1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附录: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相关内容

  • 王国维三重境界
  • 王国维三重境界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 ...

  • 词别是一家答案
  • 词别是一家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雕栏玉砌qì 槛菊 jiàn 彩笺 jiān ..... 凝噎yē 凄凄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 zhà .... 2. 默写填空: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槛菊愁烟兰泣 ...

  • 意境_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_薛富兴
  • 意境: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 薛富兴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将意境明确地界定为关于中华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并以此为核心具体考察了意境的历史演变.哲学内涵和空间结构.本文力图将范畴研究与具体的门类艺术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存在于诗歌.绘画和书法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艺术中的意境的共有结构原型及其各 ...

  •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结局初探
  •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结局军刀搽 口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王国维(1877年12月3E1.1927年6月2E1).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驰骋文史哲诸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 ...

  • 2017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墨子·非乐>提出了民之巨患,其中不包括().(1.0 分) 1.0 分  A. 饥者不得食  B. 寒者不得衣  C. 劳者不得息  D. 贪者不得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 ()的出现意味着原始民主的消失 ...

  • 2016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真题及答案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 和第II 卷(表达题) 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 ...

  • 必考阅读系列答案
  • 系列一 训练重点:在清晰架构上的主要观点摘抄. 论述文阅读(一A)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参考答案] 12.答案:BE(B.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C.就"仰视"这一点, ...

  • 以李吉林为代表的情境语文初探
  • 摘 要: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开拓了一条情境教育的康庄大道.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将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相结合的成果.其中,情境语文便是情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上的具体化.文章对李吉林老师的情境语文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求得交流与讨论. 关 ...

  • 2016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 1.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