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停止三江平原的开发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是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同时突出湿地的成因及作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表达能力等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班同学共分为六组,分配任务,每一组探讨一个问题,小组选取发言人展示得出的结果,时间为五分钟,并由最后一组点评打分和总结。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2、 学会 沼泽地的成因分析
3、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4 、通过资料的阅读查阅,掌握湿地的作用
5、了解洞庭湖的缩小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采取的对策
6、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团结意识、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
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安排,并提出相关的要求。
由教师安排开始进入成果展示。
有评委组宣布
第一小组发言:成果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时间五分钟)
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重点关注学生的归纳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准确性
(学会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概括,并对前面中国地理内容总结)
第二小组发言:展示:东北的人文地理特征(时间五分钟)
东北地区: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
(两组发言之后点评总结打分)
第三组发言: (时间五分钟)
(学生探究讨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水的来源:1、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水的支出: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第四组发言:(时间五分钟)
展示成果:可以结合农业区位分析:
一、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
1、土地肥沃2、耕地面积广大;
3、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4、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二、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
水分。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脚印,冒起了第一缕炊烟,他们是拓荒者,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第五小组发言:成果: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时间五分钟)
一、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生态环境效益:天然的蓄水库,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沼泽植物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二、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希望学生能关注了解洞庭湖的缩小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采取的对策
由评委代表做总结,宣布结果
有同学对知识进行小结。
为什么停止三江平原的开发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是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同时突出湿地的成因及作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表达能力等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班同学共分为六组,分配任务,每一组探讨一个问题,小组选取发言人展示得出的结果,时间为五分钟,并由最后一组点评打分和总结。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2、 学会 沼泽地的成因分析
3、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4 、通过资料的阅读查阅,掌握湿地的作用
5、了解洞庭湖的缩小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采取的对策
6、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团结意识、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
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安排,并提出相关的要求。
由教师安排开始进入成果展示。
有评委组宣布
第一小组发言:成果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时间五分钟)
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重点关注学生的归纳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准确性
(学会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概括,并对前面中国地理内容总结)
第二小组发言:展示:东北的人文地理特征(时间五分钟)
东北地区: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
(两组发言之后点评总结打分)
第三组发言: (时间五分钟)
(学生探究讨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水的来源:1、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水的支出: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第四组发言:(时间五分钟)
展示成果:可以结合农业区位分析:
一、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
1、土地肥沃2、耕地面积广大;
3、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4、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二、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
水分。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脚印,冒起了第一缕炊烟,他们是拓荒者,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第五小组发言:成果: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时间五分钟)
一、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生态环境效益:天然的蓄水库,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沼泽植物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二、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希望学生能关注了解洞庭湖的缩小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采取的对策
由评委代表做总结,宣布结果
有同学对知识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