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核心功能
需求决定生产,需求量决定生产量,需求的持续时间决定产品的生产寿命。产品的核心功能始终如一,衍生功能可以多种多样。譬如鞋,它的核心功能始终都是护脚、走路,至于美体、装束、治疗、体育等都是它的衍生功能。报纸也是这样,人们对纸质新闻媒体的需求,是它产生的渊源。需求量决定发行量,需求的持续时间决定报纸出版的寿命。报纸的核心功能永远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以纸质页面为载体报道最近新闻信息。至于传播文化、引导舆论、娱乐大众、广告营销等,都是它的衍生功能。
一份报纸就如同一副货郎担子。假设挑担的货郎下一趟乡要去3个村庄,他会事先匡算一下这些村庄男女老少的人头数,相当于报纸的读者群。接着他会把最有购买力的那个人群(20—30岁的女人)的数量摸排出来,这就相当于报纸的基准读者群了。接下来,他先把基准人群需要的东西装足,剩下的空间再去考虑装些其他人群(老人、小孩、青壮年等)需要的东西。新闻报道是易耗品,报纸隔天就成了废纸。货郎担子里的主要货色也都是易耗品,比如牙膏、面霜,个把月左右就要添新的,这是货郎算准了的,否则,如果卖的都是一年半载都不用替换的东西,他岂不是要常常跑空趟了。这就如同报纸上如果尽登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信息,报纸就卖不出去了。货郎担上箱子的各个侧面都挂着不同种类的小商品,好比报纸不同的版面里登载不同种类的信息。货郎担各个侧面小商品的摆放也是讲究琳琅满目、错落有致的,好比报纸版面的编排讲究美感。有时侯,货郎担子上也会夹几个新玩意儿,去试试销路,还要吆喝几句,新产品如能卖出去并打开销路商家会给酬金,这就有点像报纸做广告了。当然,货郎师傅也可以帮村民送送信,传传话,还可以边卖货边帮人剃个头,但这些都不是他的主业,他的主业还是卖易耗的小商品。
晚报萎缩的根本原因
以上比喻,不过是说明货郎担有货郎担的核心功能,报纸自然也有报纸的核心功能,所以他们都有各自生存发展的空间。当然,货郎担现在已经消逝殆尽,因为如今我国各乡各村都通了公路,各类货物都可以趸批运入,乡村都有了商店和超市,货郎担的功能完全被替代,自然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么,报纸会不会也被别的新媒体替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呢?
这个问题不时被人提起,也不断引起报人的恐慌。况且,这种恐慌还是有理由、甚至是有证据的。10年前,香港最后一家晚报关张的消息传来,引起内地报界一片惊呼!因为当时的内地,正是晚报蒸蒸日上、光景大好的时候。可是没过几年,各地的晚报果然也出现了萎缩、甚至转型。萎缩的标志就是发行量普遍下降,广告收入被电视拉开了差距,广告蛋糕被都市报以及一些分众的报纸切去很多,广告价格大跌。所谓转型,其实就是消亡。有些报纸名字虽然还叫晚报,其实已经是与日报早报晨报都市报同时编辑、同时出版。在不少城市,已经没有晚报。我去过德国的汉堡晚报,这家报纸早就是日报化了,保留这个晚报的名字,仅仅是为了利用原《汉堡晚报》品牌的价值,留作纪念罢了。
前面说过,需求决定生产。晚报的萎缩和转型,不是因为晚报的质量下降,而是因为许多读者不再需要晚报的功能,是读者变化了。而读者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在原来读晚报才能详尽获取最新资讯的时段里出现了可以基本替代晚报核心功能的产品——电视新闻报道和网络新闻报道。晚报的核心功能是,它报道日报无法报道的当日上半天发生的最新新闻,即当天凌晨到中午12点左右发生的新闻。请注意,这才是晚报的立身之本,是它的核心功能,至于它的陶情益智、休闲悦读等等,都是衍生功能,并不具备很强竞争力,因为这些衍生功能,在日报醒悟过来之后,轻而易举就具备了。
强劲而又生动形象的电视新闻报道拉走了许多老年读者,强劲而又形式多样的网络新闻报道
拉走了许多年轻读者。这又印证了当初晚报理论中的一个论断——晚间的读者,在忙碌一天之后的休息状态下,需要轻松、休闲地接受信息。现在的状况是,许多人干脆彻底轻松休闲——晚上干脆不看报了,因为观看电视画面、上网自由冲浪比看报纸更轻松休闲。当人们发现日报上同样有陶情益智、闲趣横生的信息时,当人们发现被日报“漏报”的那些不多的新闻信息完全不必要通过晚报才可以获得时,晚报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年晚报独步天下的时候,电视新闻报道及网络新闻报道确实都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如今的电视新闻报道和网络新闻报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看看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即知),对付日报那点“漏报”的新闻早已是绰绰有余。晚报核心功能的优势遭到极大挑战,因此,晚报的奶酪是迟早要被人动掉的。
报纸将与其他新闻媒介长久共存
但是,晚报走下坡路,并不代表报纸在走下坡路。晚报走下坡路,只能说明如今的年代,报纸不适宜在晚间出版发行。换句话说,晚间不是报纸出版发行的黄金时段。这就好比如果把“新闻联播”放在深夜播出同样也不适宜一样,不能说深夜里没人看“新闻联播”就表明电视新闻报道走下坡路了。
读报的人只需享用报纸的功能,办报的人却需要研究报纸的功能。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充分地发挥报纸的核心功能,是办好报纸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报纸与其他新闻媒介长久共存的关键所在。
报纸,在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史上已经存续领先了数千年,其文化负载功能可谓纹丝未动,其新闻传播功能及地位可谓牢不可破!究其根源,正是因为它的核心功能的独占性和不可替代性。前面说了,报纸的核心功能就是——以纸质页面为载体报道最近新闻信息。如果剖析报纸核心功能的本质内涵,其独占性和不可替代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便于阅读、携带和收存
这一特点,在早先众多新闻学著作中均有论及。但是,当年这些著作论述报纸的这一优势时,电视及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势力远没有现在强大。所以,当电视新闻滚动播出、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到来之后,报纸的便利性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也就是说,报纸必须加固这方面的优势,不得削弱。一些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读者,选择读报,主要是因为报纸新闻比电视更详尽,有些新闻电视播得比较简要,要详细了解还需去看报;还因为看报纸可以慢慢悠悠看,看电视新闻需要候时候刻,视觉和听觉都要高度集中,连坐姿、角度都要有讲究;早先的电视新闻一天就播一两趟,过时不候,语速快了还来不及反应,尤其是一些需要理解和记住的关键词和重要数字。但是,当电视新闻的播出不断改进之后,播出次数增加了,一天可以有五六档,甚至更多。这样,对于上述这类读者来说,看电视获得新闻的便利增加后,读报纸的兴趣可能会有所减弱。
报纸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突出其便利阅读、携带功能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字号适当放大,一些报纸的正文由过去的6号字放大到5号字,让一些眼力不健的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然后是字距、行距、栏距,以及文章与文章之间距离、文章与图片之间的距离均明显拓宽,使得版面的空间敞亮、通风、透气,营造出四通八达、疏松开朗的视觉效果。再就是,大批的报纸由原来的对开版面改成了4开版面,为的是便于读者翻阅,而不用像读对开大报那样展臂开怀,上下求索。在携带方面的改进也是与时俱进,现在的报纸动辄上百个版面,早已不是当年那种四个版、八个版报纸卷起来就走的“便于携带”了,于是,在发行商的最先怂恿下,报纸开始有了时尚的包装袋,有塑料薄膜的,有纸质的。一些刚上市的新报纸,怕装在袋子里面吸引不到眼球,就要求塑料薄膜要超薄,能够透过薄膜看到里面的版面;同时要求编辑将头版的图片做大,内页的精彩内容要做成提要题放到头版上来,封面及封底的标题要刺激夺目。
真可谓动足了脑筋!
显然,这些努力是有效的。这些举措后来形成了风潮,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进行了改头换面。这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发生在这个时候一点都不奇怪——算算年月,正是80后一代开始成为阅读主角的开端之时。而这一代人,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主宰这个世界。办报人,当然要迎合他们的需求。
2、 信息精要
所谓精要,是指信息的精选和可供精读。这一点,其他任何媒体都只能望其项背。电视和广播,只能看和听,不能读,其新闻传播的内容虽然也不失精要,但却不能精读,传播效果上自然会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网络新闻报道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的新闻就像散养的鸡鸭,漫山遍野;就像管理不善的仓库,堆积如山,横七竖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条让网民能够有效地精读信息的途径,这是它页面形式单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电视新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幅幅画面,网络新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只只“文件”,而报纸新闻的主要工作对象则是一个个文字。可以打这样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网络好比是卖书的,电视是给书插图的,而报纸是写书的。在文字报道方面,在新闻报道的精选和可供精读方面,报纸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势。电视新闻报道时间的短促,与受众接受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所需的时间不相称。受众更多接受的是画面,以及一些信息的梗概,而仅有梗概显然是不够的。即使是纯粹画面的新闻,比如一场足球比赛,观众已经看了完整的电视直播,为何第二天的体育报、足球报还卖得那么火,而且是必然卖得火?就是因为画面转换得太快了,阅读的时间和节奏不能掌控,细节看不清楚,重要环节稍纵即逝,与之相关的背景、信息、趣闻、幕后等等,电视上根本来不及详细介绍。要知道,电视的频道和播出时段都是有限的,不像报纸,现在几乎是想增多少版面都可以(只需预先报批备案即可)。体育报、足球报正是抓住了电视报道的这个软挡,在背景、相关信息、幕后戏、赛后戏方面做足文章,甚至周报的出版时间都是根据重大赛事的比赛时间来确定的。可见,即使是足球比赛这样的新闻,电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报纸。因为,有许多新闻事实,单靠画面无法充分报道,必须借助精要的文字表达,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再现。
将报纸新闻报道与网络新闻报道相比较,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若单从信息量上讲,报纸之于网络,近乎陆地与海洋的关系,网络的信息量要大许多。但是,从实用角度讲,如果陆路就可以到达,那就不必走水路了,毕竟可以省很多时间。举个例子,那些配有秘书的高层领导由于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上网,甚至连读报纸的时间都不多。他们要获得新闻信息,都是靠秘书每天帮他们搜集整理,按其需,举其要。那么,报纸每期编辑出版固定篇幅的新闻,提供给读者,就是为了省去读者的麻烦,为读者当秘书,读者只需翻阅一下,便知天下事。这种编辑工作,包括选择,增删,修改,标题,组合,拼版等。这几乎好比是把一间房子装修布置得舒舒服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读者只需住进去享用就是了。网络就没有这些精要细致的“装修”。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卖场,它的优点是货物齐全,应有尽有,它的缺点是没有精要的选择、编辑和组合。网络对新闻页面的编辑处理主要是归类和更新,如果按照严格的新闻业务要求来衡量,它几乎没有专业的新闻编辑过程,有时侯连错别字都没人修改,全部来函照登。它对篇幅没有限制,因此基本不需要增删,因而也就不能凭借新闻篇幅的大小准确细致地表达媒体对新闻的价值判断,从而也就谈不上以这种判断来影响受众。除了首页,它的新闻的排列看不出轻重层次,只能听任受众的鼠标漫无目标地点到哪里是哪里。不经过专业的、精要的编辑,只是不断大批量地将“新闻文档”传播出去,网络新闻报道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样问题就简单了:如果一个繁忙之人一天中只有很少的时间了解新闻信息,那么他是去读专业采编人员精心配置好的报纸版面,还是去网络上盲目地以一己之力误打误撞?
3、 权威性和可信度
报纸在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上,可谓首屈一指。电视和广播,人们常常会因为“没看仔细”或“没听清楚”,又不可能再跑到电视台电台去查询,因而信息的接收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电视及广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之所以输于报纸,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传播内容,而是因为它们的传播方式;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信息不可信,而是因为受众觉得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不可靠,因为这是一种被动的、受限制的接收,而报纸则是一种主动的、可调控的吸收。至于网络新闻报道,它之所以难以对三大主流媒介构成威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信度一直遭到人们诟病。网络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自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前面说过,网络把很繁重的对信息的选择、鉴别、核实等工作,都交给了网民去做,使得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最高是五星的话,那么,互联网信息总体上讲最多只能给两星。
报纸,尤其是中国的报纸,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之所以处于较高位置,是有历史渊源的。其一,不管是在什么年代,报纸一直是中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其二,不管什么政党什么阶级主宰的社会,中国报人对新闻的真实性历来抱有坚守的态度,在特殊压力下有时会缄口,甚至会在意识形态上颠倒是非,但绝大多数报纸不会在新闻事实上颠倒黑白。其三,中国报业已经完成由政党报统领天下向都市生活报占领市场高点的转变,都市生活报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它们必须保证信息的绝对真实准确,才能赢得市民读者。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对新闻的精选、精编、精确的要求,使得报纸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与其他媒介、尤其是与网络媒体相比无可置疑地处于高位。
4、独有的字据效应
报纸媒介独有的字据效应,也是报纸不可替代、必定会与其他媒介长久共存的依据之一。 我们知道,报纸是报道新闻的媒介,同时也是发表文章的地方。这种发表,决不同于在电视屏幕上发表,也不同于在电波里发表,更不同于在网络上发表。在报纸上发表新闻或其他作品,是白纸黑字,是立字为据的,它更符合中国文人对“文章”的审美诉求。就好比你可以在野地里吃烤全羊,但中国文人更喜欢用考究的餐具在餐桌上吃羊排。虽然吃的都是羊肉,但环境、氛围、美感是不一样的。一些作者会把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干”视如珍宝,珍藏几十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文章,被专业人士选中,刊登在报纸版面上让大众阅读,是件很神圣很成功的事情。
电视和广播的收看收听时段和设备的限制`均有不可逆性,看过听过就过了,一般条件下无法回过去重看重听。而报纸则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反复读,可以作为资料,有案可稽。因此,报纸还有收藏价值,年代久远的报纸会成为博物古件,成为历史见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最早讲的就是报纸的功能。
因此,至今,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报纸仍会是报人的事业,读者的首选,商家的宠物,历史的文献,绵绵不断,经久不息。
5、独特的新闻组合形式和版面美感
不同于广播电视以影像和声音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表达形式,报纸的新闻信息是编排、印刷在纸面空间上的读物。报纸这种信息传播载体样式的始祖是书籍,将纸张的开面放大,定期刊登最近产生的新闻信息,不用装订,制定一个合理售价,根据读者的需求量决定印刷发行量——这就成了报纸。
报纸的样式,相对于书籍样式来说,是一场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纸的内容不再是书籍里的经典、说教、学究、虚构,而是活生生的新鲜事实,直接可以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和引导。第二,读报不再像读书那样是读书人的专利,报纸通俗易懂,只要初识文墨都可以读。也就是说,报纸的阅读范围要比书籍的阅读范围大许多。中国现代史上的历次大革命,报纸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报纸纸张开面的增大,书籍的“页面”变成了报纸的“版面”,由此产生了并一直在不断革新的堪称“办报艺术”标志的报纸版面形式。
报纸新闻信息组合形式的独特性表现在,它不是机械的排列组合,而是运用一种暗含的“版面语言”对新闻进行了描述和布局。这种版面语言,蕴涵着新闻价值规律、新闻传播规律以及版面空间特有的结构规律。版面上一切可以运用的元素——文字、标题、字体、字号、图片、线条、间距、空白等等,都成了版面语言的表达符号。编辑是版面语言的运用者,不同的编辑运用版面语言的能力或特点大不相同,即使面对同样的一组新闻信息,其布局和构想也会有大的差别。
书籍编辑是不能直接来当报纸版面编辑的,因为如上所述,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报纸编辑除了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判断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版面审美能力。而对于这方面的审美观,一个普通的书籍编辑几乎一无所知。自近代报纸诞生至今,报纸版面的审美标准至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有闻必录阶段,新闻本身就是一种美,版面无须其他装饰。二、方便阅读阶段,开始讲究用版面位置及标题对读者进行提示,同时注意版面走文有利于读者阅读。三、图文并茂阶段,把图片新闻放上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彩色版面开始盛行。四、时尚阅读阶段,一些传统的规范被突破,更多时尚美术手段介入,版面设计从传统的版面编辑当中分化出来,由专业的设计人员担当。
综上所述,报纸由其特殊的功能及不可替代的表达形式决定,它必将与其他媒介长久共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报纸毕竟是一个在一些边缘功能上不断被削弱的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几乎没有被淘汰的担忧,而报纸,就像一座千年宫殿,墙面已经有些脱落,墙身已经有些倾斜,需要加固和修葺。在很多地方,晚报已经被干掉了。尽管从总体上讲,中国的报业仍处在繁荣上升阶段,但竞争的现实时刻在提醒报人,需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报纸的核心功能是以纸质页面为载体报道最近的新闻信息,这是报纸的立身之本。那么也就是说,无论到什么时候,报纸都不要放松在新闻报道方面的革新和进取。现在有的报纸,尤其是一些新闻性的周报,看起来已经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上,而是放在报纸的一些非核心功能上。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性的版面严重偏少,大部分的版面都在搞娱乐、休闲、消费的内容,这就偏离办报的大方向了。这些内容大都是东抄西凑,与其他媒体版面大同小异,形式上搞不过电视,信息量上搞不过网络,报纸如果以此为主业将会很危险。一个可以类比的例子就是,很多纯文学的刊物,一会儿转向搞报告文学,一会儿转向搞流行读物,丢掉了自己的主业,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报纸的核心功能
需求决定生产,需求量决定生产量,需求的持续时间决定产品的生产寿命。产品的核心功能始终如一,衍生功能可以多种多样。譬如鞋,它的核心功能始终都是护脚、走路,至于美体、装束、治疗、体育等都是它的衍生功能。报纸也是这样,人们对纸质新闻媒体的需求,是它产生的渊源。需求量决定发行量,需求的持续时间决定报纸出版的寿命。报纸的核心功能永远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以纸质页面为载体报道最近新闻信息。至于传播文化、引导舆论、娱乐大众、广告营销等,都是它的衍生功能。
一份报纸就如同一副货郎担子。假设挑担的货郎下一趟乡要去3个村庄,他会事先匡算一下这些村庄男女老少的人头数,相当于报纸的读者群。接着他会把最有购买力的那个人群(20—30岁的女人)的数量摸排出来,这就相当于报纸的基准读者群了。接下来,他先把基准人群需要的东西装足,剩下的空间再去考虑装些其他人群(老人、小孩、青壮年等)需要的东西。新闻报道是易耗品,报纸隔天就成了废纸。货郎担子里的主要货色也都是易耗品,比如牙膏、面霜,个把月左右就要添新的,这是货郎算准了的,否则,如果卖的都是一年半载都不用替换的东西,他岂不是要常常跑空趟了。这就如同报纸上如果尽登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信息,报纸就卖不出去了。货郎担上箱子的各个侧面都挂着不同种类的小商品,好比报纸不同的版面里登载不同种类的信息。货郎担各个侧面小商品的摆放也是讲究琳琅满目、错落有致的,好比报纸版面的编排讲究美感。有时侯,货郎担子上也会夹几个新玩意儿,去试试销路,还要吆喝几句,新产品如能卖出去并打开销路商家会给酬金,这就有点像报纸做广告了。当然,货郎师傅也可以帮村民送送信,传传话,还可以边卖货边帮人剃个头,但这些都不是他的主业,他的主业还是卖易耗的小商品。
晚报萎缩的根本原因
以上比喻,不过是说明货郎担有货郎担的核心功能,报纸自然也有报纸的核心功能,所以他们都有各自生存发展的空间。当然,货郎担现在已经消逝殆尽,因为如今我国各乡各村都通了公路,各类货物都可以趸批运入,乡村都有了商店和超市,货郎担的功能完全被替代,自然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么,报纸会不会也被别的新媒体替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呢?
这个问题不时被人提起,也不断引起报人的恐慌。况且,这种恐慌还是有理由、甚至是有证据的。10年前,香港最后一家晚报关张的消息传来,引起内地报界一片惊呼!因为当时的内地,正是晚报蒸蒸日上、光景大好的时候。可是没过几年,各地的晚报果然也出现了萎缩、甚至转型。萎缩的标志就是发行量普遍下降,广告收入被电视拉开了差距,广告蛋糕被都市报以及一些分众的报纸切去很多,广告价格大跌。所谓转型,其实就是消亡。有些报纸名字虽然还叫晚报,其实已经是与日报早报晨报都市报同时编辑、同时出版。在不少城市,已经没有晚报。我去过德国的汉堡晚报,这家报纸早就是日报化了,保留这个晚报的名字,仅仅是为了利用原《汉堡晚报》品牌的价值,留作纪念罢了。
前面说过,需求决定生产。晚报的萎缩和转型,不是因为晚报的质量下降,而是因为许多读者不再需要晚报的功能,是读者变化了。而读者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在原来读晚报才能详尽获取最新资讯的时段里出现了可以基本替代晚报核心功能的产品——电视新闻报道和网络新闻报道。晚报的核心功能是,它报道日报无法报道的当日上半天发生的最新新闻,即当天凌晨到中午12点左右发生的新闻。请注意,这才是晚报的立身之本,是它的核心功能,至于它的陶情益智、休闲悦读等等,都是衍生功能,并不具备很强竞争力,因为这些衍生功能,在日报醒悟过来之后,轻而易举就具备了。
强劲而又生动形象的电视新闻报道拉走了许多老年读者,强劲而又形式多样的网络新闻报道
拉走了许多年轻读者。这又印证了当初晚报理论中的一个论断——晚间的读者,在忙碌一天之后的休息状态下,需要轻松、休闲地接受信息。现在的状况是,许多人干脆彻底轻松休闲——晚上干脆不看报了,因为观看电视画面、上网自由冲浪比看报纸更轻松休闲。当人们发现日报上同样有陶情益智、闲趣横生的信息时,当人们发现被日报“漏报”的那些不多的新闻信息完全不必要通过晚报才可以获得时,晚报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年晚报独步天下的时候,电视新闻报道及网络新闻报道确实都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如今的电视新闻报道和网络新闻报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看看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即知),对付日报那点“漏报”的新闻早已是绰绰有余。晚报核心功能的优势遭到极大挑战,因此,晚报的奶酪是迟早要被人动掉的。
报纸将与其他新闻媒介长久共存
但是,晚报走下坡路,并不代表报纸在走下坡路。晚报走下坡路,只能说明如今的年代,报纸不适宜在晚间出版发行。换句话说,晚间不是报纸出版发行的黄金时段。这就好比如果把“新闻联播”放在深夜播出同样也不适宜一样,不能说深夜里没人看“新闻联播”就表明电视新闻报道走下坡路了。
读报的人只需享用报纸的功能,办报的人却需要研究报纸的功能。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充分地发挥报纸的核心功能,是办好报纸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报纸与其他新闻媒介长久共存的关键所在。
报纸,在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史上已经存续领先了数千年,其文化负载功能可谓纹丝未动,其新闻传播功能及地位可谓牢不可破!究其根源,正是因为它的核心功能的独占性和不可替代性。前面说了,报纸的核心功能就是——以纸质页面为载体报道最近新闻信息。如果剖析报纸核心功能的本质内涵,其独占性和不可替代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便于阅读、携带和收存
这一特点,在早先众多新闻学著作中均有论及。但是,当年这些著作论述报纸的这一优势时,电视及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势力远没有现在强大。所以,当电视新闻滚动播出、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到来之后,报纸的便利性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也就是说,报纸必须加固这方面的优势,不得削弱。一些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读者,选择读报,主要是因为报纸新闻比电视更详尽,有些新闻电视播得比较简要,要详细了解还需去看报;还因为看报纸可以慢慢悠悠看,看电视新闻需要候时候刻,视觉和听觉都要高度集中,连坐姿、角度都要有讲究;早先的电视新闻一天就播一两趟,过时不候,语速快了还来不及反应,尤其是一些需要理解和记住的关键词和重要数字。但是,当电视新闻的播出不断改进之后,播出次数增加了,一天可以有五六档,甚至更多。这样,对于上述这类读者来说,看电视获得新闻的便利增加后,读报纸的兴趣可能会有所减弱。
报纸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突出其便利阅读、携带功能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字号适当放大,一些报纸的正文由过去的6号字放大到5号字,让一些眼力不健的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然后是字距、行距、栏距,以及文章与文章之间距离、文章与图片之间的距离均明显拓宽,使得版面的空间敞亮、通风、透气,营造出四通八达、疏松开朗的视觉效果。再就是,大批的报纸由原来的对开版面改成了4开版面,为的是便于读者翻阅,而不用像读对开大报那样展臂开怀,上下求索。在携带方面的改进也是与时俱进,现在的报纸动辄上百个版面,早已不是当年那种四个版、八个版报纸卷起来就走的“便于携带”了,于是,在发行商的最先怂恿下,报纸开始有了时尚的包装袋,有塑料薄膜的,有纸质的。一些刚上市的新报纸,怕装在袋子里面吸引不到眼球,就要求塑料薄膜要超薄,能够透过薄膜看到里面的版面;同时要求编辑将头版的图片做大,内页的精彩内容要做成提要题放到头版上来,封面及封底的标题要刺激夺目。
真可谓动足了脑筋!
显然,这些努力是有效的。这些举措后来形成了风潮,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进行了改头换面。这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发生在这个时候一点都不奇怪——算算年月,正是80后一代开始成为阅读主角的开端之时。而这一代人,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主宰这个世界。办报人,当然要迎合他们的需求。
2、 信息精要
所谓精要,是指信息的精选和可供精读。这一点,其他任何媒体都只能望其项背。电视和广播,只能看和听,不能读,其新闻传播的内容虽然也不失精要,但却不能精读,传播效果上自然会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网络新闻报道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的新闻就像散养的鸡鸭,漫山遍野;就像管理不善的仓库,堆积如山,横七竖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条让网民能够有效地精读信息的途径,这是它页面形式单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电视新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幅幅画面,网络新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只只“文件”,而报纸新闻的主要工作对象则是一个个文字。可以打这样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网络好比是卖书的,电视是给书插图的,而报纸是写书的。在文字报道方面,在新闻报道的精选和可供精读方面,报纸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势。电视新闻报道时间的短促,与受众接受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所需的时间不相称。受众更多接受的是画面,以及一些信息的梗概,而仅有梗概显然是不够的。即使是纯粹画面的新闻,比如一场足球比赛,观众已经看了完整的电视直播,为何第二天的体育报、足球报还卖得那么火,而且是必然卖得火?就是因为画面转换得太快了,阅读的时间和节奏不能掌控,细节看不清楚,重要环节稍纵即逝,与之相关的背景、信息、趣闻、幕后等等,电视上根本来不及详细介绍。要知道,电视的频道和播出时段都是有限的,不像报纸,现在几乎是想增多少版面都可以(只需预先报批备案即可)。体育报、足球报正是抓住了电视报道的这个软挡,在背景、相关信息、幕后戏、赛后戏方面做足文章,甚至周报的出版时间都是根据重大赛事的比赛时间来确定的。可见,即使是足球比赛这样的新闻,电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报纸。因为,有许多新闻事实,单靠画面无法充分报道,必须借助精要的文字表达,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再现。
将报纸新闻报道与网络新闻报道相比较,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若单从信息量上讲,报纸之于网络,近乎陆地与海洋的关系,网络的信息量要大许多。但是,从实用角度讲,如果陆路就可以到达,那就不必走水路了,毕竟可以省很多时间。举个例子,那些配有秘书的高层领导由于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上网,甚至连读报纸的时间都不多。他们要获得新闻信息,都是靠秘书每天帮他们搜集整理,按其需,举其要。那么,报纸每期编辑出版固定篇幅的新闻,提供给读者,就是为了省去读者的麻烦,为读者当秘书,读者只需翻阅一下,便知天下事。这种编辑工作,包括选择,增删,修改,标题,组合,拼版等。这几乎好比是把一间房子装修布置得舒舒服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读者只需住进去享用就是了。网络就没有这些精要细致的“装修”。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卖场,它的优点是货物齐全,应有尽有,它的缺点是没有精要的选择、编辑和组合。网络对新闻页面的编辑处理主要是归类和更新,如果按照严格的新闻业务要求来衡量,它几乎没有专业的新闻编辑过程,有时侯连错别字都没人修改,全部来函照登。它对篇幅没有限制,因此基本不需要增删,因而也就不能凭借新闻篇幅的大小准确细致地表达媒体对新闻的价值判断,从而也就谈不上以这种判断来影响受众。除了首页,它的新闻的排列看不出轻重层次,只能听任受众的鼠标漫无目标地点到哪里是哪里。不经过专业的、精要的编辑,只是不断大批量地将“新闻文档”传播出去,网络新闻报道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样问题就简单了:如果一个繁忙之人一天中只有很少的时间了解新闻信息,那么他是去读专业采编人员精心配置好的报纸版面,还是去网络上盲目地以一己之力误打误撞?
3、 权威性和可信度
报纸在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上,可谓首屈一指。电视和广播,人们常常会因为“没看仔细”或“没听清楚”,又不可能再跑到电视台电台去查询,因而信息的接收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电视及广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之所以输于报纸,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传播内容,而是因为它们的传播方式;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信息不可信,而是因为受众觉得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不可靠,因为这是一种被动的、受限制的接收,而报纸则是一种主动的、可调控的吸收。至于网络新闻报道,它之所以难以对三大主流媒介构成威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信度一直遭到人们诟病。网络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自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前面说过,网络把很繁重的对信息的选择、鉴别、核实等工作,都交给了网民去做,使得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最高是五星的话,那么,互联网信息总体上讲最多只能给两星。
报纸,尤其是中国的报纸,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之所以处于较高位置,是有历史渊源的。其一,不管是在什么年代,报纸一直是中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其二,不管什么政党什么阶级主宰的社会,中国报人对新闻的真实性历来抱有坚守的态度,在特殊压力下有时会缄口,甚至会在意识形态上颠倒是非,但绝大多数报纸不会在新闻事实上颠倒黑白。其三,中国报业已经完成由政党报统领天下向都市生活报占领市场高点的转变,都市生活报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它们必须保证信息的绝对真实准确,才能赢得市民读者。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对新闻的精选、精编、精确的要求,使得报纸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与其他媒介、尤其是与网络媒体相比无可置疑地处于高位。
4、独有的字据效应
报纸媒介独有的字据效应,也是报纸不可替代、必定会与其他媒介长久共存的依据之一。 我们知道,报纸是报道新闻的媒介,同时也是发表文章的地方。这种发表,决不同于在电视屏幕上发表,也不同于在电波里发表,更不同于在网络上发表。在报纸上发表新闻或其他作品,是白纸黑字,是立字为据的,它更符合中国文人对“文章”的审美诉求。就好比你可以在野地里吃烤全羊,但中国文人更喜欢用考究的餐具在餐桌上吃羊排。虽然吃的都是羊肉,但环境、氛围、美感是不一样的。一些作者会把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干”视如珍宝,珍藏几十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文章,被专业人士选中,刊登在报纸版面上让大众阅读,是件很神圣很成功的事情。
电视和广播的收看收听时段和设备的限制`均有不可逆性,看过听过就过了,一般条件下无法回过去重看重听。而报纸则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反复读,可以作为资料,有案可稽。因此,报纸还有收藏价值,年代久远的报纸会成为博物古件,成为历史见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最早讲的就是报纸的功能。
因此,至今,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报纸仍会是报人的事业,读者的首选,商家的宠物,历史的文献,绵绵不断,经久不息。
5、独特的新闻组合形式和版面美感
不同于广播电视以影像和声音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表达形式,报纸的新闻信息是编排、印刷在纸面空间上的读物。报纸这种信息传播载体样式的始祖是书籍,将纸张的开面放大,定期刊登最近产生的新闻信息,不用装订,制定一个合理售价,根据读者的需求量决定印刷发行量——这就成了报纸。
报纸的样式,相对于书籍样式来说,是一场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纸的内容不再是书籍里的经典、说教、学究、虚构,而是活生生的新鲜事实,直接可以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和引导。第二,读报不再像读书那样是读书人的专利,报纸通俗易懂,只要初识文墨都可以读。也就是说,报纸的阅读范围要比书籍的阅读范围大许多。中国现代史上的历次大革命,报纸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报纸纸张开面的增大,书籍的“页面”变成了报纸的“版面”,由此产生了并一直在不断革新的堪称“办报艺术”标志的报纸版面形式。
报纸新闻信息组合形式的独特性表现在,它不是机械的排列组合,而是运用一种暗含的“版面语言”对新闻进行了描述和布局。这种版面语言,蕴涵着新闻价值规律、新闻传播规律以及版面空间特有的结构规律。版面上一切可以运用的元素——文字、标题、字体、字号、图片、线条、间距、空白等等,都成了版面语言的表达符号。编辑是版面语言的运用者,不同的编辑运用版面语言的能力或特点大不相同,即使面对同样的一组新闻信息,其布局和构想也会有大的差别。
书籍编辑是不能直接来当报纸版面编辑的,因为如上所述,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报纸编辑除了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判断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版面审美能力。而对于这方面的审美观,一个普通的书籍编辑几乎一无所知。自近代报纸诞生至今,报纸版面的审美标准至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有闻必录阶段,新闻本身就是一种美,版面无须其他装饰。二、方便阅读阶段,开始讲究用版面位置及标题对读者进行提示,同时注意版面走文有利于读者阅读。三、图文并茂阶段,把图片新闻放上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彩色版面开始盛行。四、时尚阅读阶段,一些传统的规范被突破,更多时尚美术手段介入,版面设计从传统的版面编辑当中分化出来,由专业的设计人员担当。
综上所述,报纸由其特殊的功能及不可替代的表达形式决定,它必将与其他媒介长久共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报纸毕竟是一个在一些边缘功能上不断被削弱的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几乎没有被淘汰的担忧,而报纸,就像一座千年宫殿,墙面已经有些脱落,墙身已经有些倾斜,需要加固和修葺。在很多地方,晚报已经被干掉了。尽管从总体上讲,中国的报业仍处在繁荣上升阶段,但竞争的现实时刻在提醒报人,需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报纸的核心功能是以纸质页面为载体报道最近的新闻信息,这是报纸的立身之本。那么也就是说,无论到什么时候,报纸都不要放松在新闻报道方面的革新和进取。现在有的报纸,尤其是一些新闻性的周报,看起来已经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报道上,而是放在报纸的一些非核心功能上。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性的版面严重偏少,大部分的版面都在搞娱乐、休闲、消费的内容,这就偏离办报的大方向了。这些内容大都是东抄西凑,与其他媒体版面大同小异,形式上搞不过电视,信息量上搞不过网络,报纸如果以此为主业将会很危险。一个可以类比的例子就是,很多纯文学的刊物,一会儿转向搞报告文学,一会儿转向搞流行读物,丢掉了自己的主业,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