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考知识点

庄子故事两则

1、人物形象

惠子:利欲熏心,最新功名利禄,对朋友薄情寡义,心胸狭窄,见利忘义。 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心胸旷达,机智幽默。

2、鹓鶵比喻高洁之士

鸱比喻最新功名利禄,猜忌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梧桐、练实、醴泉比喻高洁的志趣

3、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既表明自己清高自守、淡泊名利的立场和志趣,又辛辣地讽刺了醉心功名利禄,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这则故事很有趣味性,它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故事发展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6、庄子是一个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人,这与《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相吻合?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欣赏他哪方面的才能?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破鞋,具有淡泊、高雅的情趣,他机智幽默,擅于想象,深思擅辩,擅长美誉说理,文词富有浪漫色彩,富有个性。

8、请写出一两个你知道的庄子的故事

庄生梦蝶 妻子死,鼓盆而歌

9、谈谈庄子为什么会自觉地远离仕途?

在庄子眼里,做官只能压抑人性,让人表面风光而扼杀人的活力,即“死为留骨而贵”,所谓富贵,无非腐肉,是高洁如鹓鶵之士应该主动放弃 愚公移山知识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 èn 惩ch éng 山北之塞s è 迂y ū 魁父f ǔ 荷h è担 箕畚j ī b ěn 孀shu āng 妻 始龀ch èn 智叟s ǒu 穷匮ku ì 厝cu ò

二、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三、文学(文体) 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6、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7、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3分)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

1、通假字: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①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

3、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②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城(内城),郭(外城)

③环而攻之(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

⑤池(护城河)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坚硬)利(锐利)也 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⑧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使┄┄坚固)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⑿寡助之至(极点)

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9、能印证本文观点的史实

长勺之战 大泽乡起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注音]

1、畎亩之中(quǎn ) 2、法家拂士( bì )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指被任用) (田亩,田野)

2、人恒过 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夹板筑强)

4、衡于虑 同“横”,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 ;这

6、而后作 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 使┅┅痛苦 8、征于色 (征验,显露征兆)(脸色)

9、劳其筋骨 使┅┅劳累 10、发于声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饿其体肤 使┅┅饥饿 12、而后喻 了解

13、空乏其身 使┅┅贫困 14、法家拂士 同“弼”, 辅佐

15拂乱(违背,阻碍)(使„„颠倒错乱) 16、入则 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 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佛士

[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 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多出身低微,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问答题]

1.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逆境能成才:“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毛泽东向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 ,苏武牧羊而得封侯 岳飞抗旨才有风波亭一幕

顺境也能成才: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给予水分,给予营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春花而秋实。如果它们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里,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再拿航行来说吧,如果我们乘船顺风而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平安的到达彼岸。如果我们迎逆风恶浪而上,也许还未到达彼岸,我们已葬身鱼腹了。所以说,顺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条件。

“兵家儿早识刀枪”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3.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 材料链接:

2008 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6、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以个人成材的事例说到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庄子故事两则

1、人物形象

惠子:利欲熏心,最新功名利禄,对朋友薄情寡义,心胸狭窄,见利忘义。 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心胸旷达,机智幽默。

2、鹓鶵比喻高洁之士

鸱比喻最新功名利禄,猜忌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梧桐、练实、醴泉比喻高洁的志趣

3、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既表明自己清高自守、淡泊名利的立场和志趣,又辛辣地讽刺了醉心功名利禄,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这则故事很有趣味性,它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故事发展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6、庄子是一个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人,这与《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相吻合?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欣赏他哪方面的才能?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破鞋,具有淡泊、高雅的情趣,他机智幽默,擅于想象,深思擅辩,擅长美誉说理,文词富有浪漫色彩,富有个性。

8、请写出一两个你知道的庄子的故事

庄生梦蝶 妻子死,鼓盆而歌

9、谈谈庄子为什么会自觉地远离仕途?

在庄子眼里,做官只能压抑人性,让人表面风光而扼杀人的活力,即“死为留骨而贵”,所谓富贵,无非腐肉,是高洁如鹓鶵之士应该主动放弃 愚公移山知识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 èn 惩ch éng 山北之塞s è 迂y ū 魁父f ǔ 荷h è担 箕畚j ī b ěn 孀shu āng 妻 始龀ch èn 智叟s ǒu 穷匮ku ì 厝cu ò

二、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三、文学(文体) 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6、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7、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3分)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

1、通假字: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①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

3、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②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城(内城),郭(外城)

③环而攻之(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

⑤池(护城河)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坚硬)利(锐利)也 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⑧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使┄┄坚固)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⑿寡助之至(极点)

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9、能印证本文观点的史实

长勺之战 大泽乡起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注音]

1、畎亩之中(quǎn ) 2、法家拂士( bì )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指被任用) (田亩,田野)

2、人恒过 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夹板筑强)

4、衡于虑 同“横”,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 ;这

6、而后作 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 使┅┅痛苦 8、征于色 (征验,显露征兆)(脸色)

9、劳其筋骨 使┅┅劳累 10、发于声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饿其体肤 使┅┅饥饿 12、而后喻 了解

13、空乏其身 使┅┅贫困 14、法家拂士 同“弼”, 辅佐

15拂乱(违背,阻碍)(使„„颠倒错乱) 16、入则 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 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佛士

[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 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多出身低微,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问答题]

1.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逆境能成才:“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毛泽东向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 ,苏武牧羊而得封侯 岳飞抗旨才有风波亭一幕

顺境也能成才: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给予水分,给予营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春花而秋实。如果它们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里,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再拿航行来说吧,如果我们乘船顺风而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平安的到达彼岸。如果我们迎逆风恶浪而上,也许还未到达彼岸,我们已葬身鱼腹了。所以说,顺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条件。

“兵家儿早识刀枪”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3.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 材料链接:

2008 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6、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以个人成材的事例说到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相关内容

  • 2015温州中考语文卷 Microsoft Word 文档
  • 浙江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市) 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月光下,吟诗篇,举杯邀青莲,(fàn) (1) 舟思易安.三月三,天朗气清,曲水流觞:五月五,汨罗江上,龙舟竞(dù) (2)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 ...

  • [人教版]中考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
  • 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 ...

  •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自见之谓明]附答案及译文
  •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自见之谓明> 韩非子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①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 ...

  • 2015.5.21语文中考直通车70页翻译
  • 11.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入谪戍的队伍,担任小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要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这样好吗?"陈胜说: ...

  • 以中考为主题的黑板报资料
  • 本文由阿瑜HP贡献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鲁 迅 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 ...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 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试验区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0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虽欲言, ...

  • 温州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温州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市) 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月光下,吟诗篇,举杯邀青莲,(fn) (1) 舟思易安.三月三,天朗气清,曲水流觞:五月五,汨罗江上,龙舟竞(d) (2 ...

  • 九年级语文秋水测试题
  • 第六单元 20 秋 水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 .. B. 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岸) .. C. 旋其面目(掉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 ...

  • 初中语文中考基础值知识点复习
  • 初中语文www.ykw18.com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常识考点40条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着名短篇小说<呐喊&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