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办学方向 改革办学模式 努力办好新型的一流农村中学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尹维光,现任九台二十二中校长。当我坐在这里面对大家的时候,说实话,心里十分激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各行各业都出了一道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课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农村中学要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党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探索,我在二十二中这所农村中学确立了坚持“两个输送”的办学方向和实行“三个教育”的农村初中办学改革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学生毕业升学的奔头、回乡务农有技术、出外谋生有出出路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农村中学独特的办学之路。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国家“劳动技术教育先进校”、吉林省“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示范校”等多项殊荣,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也被九台政府命名为“九台市十五规划农村生态示范园区”。由于坚持了既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的培养方向,我校升入九台一中的人数连续九年居九台农村初中之首。2003年我校考入九台一中的学生有43人,和全市其他31所农村中学考入九台一中学生人数的总和基本持平,九台市的中考状元就出在我们学校,全市中考前五名的学生中我校就占了3名。我校所在的苇子沟镇1052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中,22中毕业生就有856户,约占总数的85%,我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以全国“十大杰出农民”高才为代表的闻名全国和省内外的农业科技人才和致富能手。在办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同
时,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校在校学生数已经从我刚到学校的700人增加到现在的1500人,学校的固定资产从原来的36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万元,学校于去年建起了52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建筑面积从原来的3700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9100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辍学是最让人头疼的事,而我校学生流失少,控辍工作多年居全市农村中学第一。现在到我校学习的不只是苇子沟镇当地的学生,还有很多外乡、外县的学生幕名而来。在全市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综合评比中,我校连续多年获得了九台市农村中学办学模式改革、教育质量等多项第一的好成绩,实现了我到二十二中后制定的“把学校建成九台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一流、控辍工作一流”的办学目标。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在充分肯定我们的工作时说:“二十二中是对外展示九台教育的一块牌子,是九台农村教育综合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九台农村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面旗子”。国家领导人、省市政府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多次到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我校视察时曾题词:“九台二十二中的方向是农村中学教改的方向”。李锦斌副省长到我校视察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时说:“九台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给全省树立了标杆和旗帜,很有前景,应该大力支持、弘扬、推广”。2003年《人民日报》等十一家国家新闻单位联合来我校对办学模式改革情况进行了专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了我校实践基地为“三农”服务的情况。
实施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是一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过程,蓦然回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充分发挥这样两个作用。
一、更新观念,敢为人先,做农村教改的“拓荒者”
我是1998年2月被组织调到二十二中工作的。刚刚来到位于苇子沟镇的这所农村中学时,农村中学孩子接受教育的状况深深地触动了我。当时二十二中的毕业生中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够升入上级学校,70%的学生毕业后只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底子薄,对学习失去兴趣,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回家。这些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回家务农没经验,外出打工又缺少技术和谋生的本领,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面对农村学校办学的这一实际,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农村初中教育的面貌,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考入重点高中,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走出农村到城里就业创业。经过苦苦的思索,我悟出了办农村初中一定要立足农村实际,更新观念,调整方向的道理。就是说二十二中的办学一定要改变过去“只为升学服务”的观念,树立“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兼顾”的新教育观;一定要改变过去“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学有所长,就业有门的落榜生也是人才”的新的人才观;从而确立了学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掌握谋生本领和一技之长的“蓝领大军”的办学方向。我在学校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家长会上提出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全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家长的支持。
思路确定了,关键是怎么干。我们大胆改革了传统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增加了三种教育形式。一是实行“绿证教育”。“绿证教育”是一种课程改革,我们大胆地把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实施的绿证教育提前渗透到义务教育段,在农村初中全员参与、全员渗透农村实用技术课程,使学生即能拿到毕业证书,又能拿到绿色证书,取得了现代农民的“入门证”。二是实行“分流教育”。
把那些不准备升学的初三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编班,选修分流课程。几年来,学校共办木工、瓦工、水电焊、农机维修等分流专业班23期,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这部分的初三学生不仅没有流失,多数学生还能凭一技之长找到就业门路,有的甚至到外地谋到更好的工作。三是实行“职业教育”。我对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地了大胆改革,与职业学校和中专联合办学,把职业教育提前渗透到了初中。我们允许学生提前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订单”培养和联合办学的形式,向用人单位直接输送人才,把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者变成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两年来,我校已经向外输送了2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占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学生的60%。
“三个教育”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就太难了。师资、教材、实践基地等都是问题,但是,无论多难也要改,只有改革,农村教育才有出路,不改,农村教育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无先例可导,怎么办?我和班子成员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多次考察,下定决心:教师自己培,教材自己编,基地自己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了10多名实用知识和技术技能专职教师,50%以上的教师取得实用知识和技能“兼职教师”资格,从而使“三个教育”的师资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通过选用、选编、自编教材,使教材得了保障。我校开发校本教材30多种,深受学生们欢迎,这些校本教材有的还被我市一些学校和外地学校借鉴使用。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基地,我们把46亩校田地改造成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禽畜养殖四大区,现已有各种项目品种46种,新优特品种10多种,引进新技术8项。各区配套设施齐全,建起了加温温室840平方米,日照温室1900平方米,育雏室180平方米,禽畜室1000平方米,深水机井两眼和自动喷灌系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解决了在“黑板上种庄稼”的问题,学
生看得见,学得了,用得上,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增长了知识,实践了技术,二十二中的基地成为“三个教育”的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其教学效果、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都十分突出。同时,每天到基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质是变原来的一条腿走路为两条腿走路,让更多有升学愿望和能力的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是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农村办学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部分教师和一些升学有望的学生及家长担心两条腿走路会分散精力,但我校农村初中中考成绩自98以来取得“六连冠”的事实告诉人们:“三个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也有很多人问我有什么高招儿,我要说,是改革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动力,改革给学生带来了希望。
二、求真务实,身体力行,做农村教改的“铺路石”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农村教育改革更是新生事物,没有外地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要想真正把农村教改工作干出点样来,作为一校之长的我,就得有敢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带头挑起这个重担,以务实的精神,身体力行的投身于教改实践,甘做教改的“铺路石”。几年的实践之路,使我深深的感到创业的艰辛,但作为一个党员真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得有那么几股子劲。
一要有股“韧”劲。改革初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外面学校的模式,我主动出山,上门求教,而且也有过很多碰过一鼻子灰的时候,但我就是凭这股韧劲,取得了真经。当时的长春48中应该是很有名气的,为了学点东西,我登门求教,当时人家很看不起我,认为我是个农村中学来的,没法和市内中学比,
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所以接待时很不热情,而且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我师范时的同学,当时我真的很没面子,而且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我又想我是校长,我要为学校的改革负责,就是凭这样的信念,我没有顾及他们的冷嘲热讽,一次不行就两次,反正你也不能把我赶出去,厚着脸皮学到了真东西。我们聘请的72中语文教师来我们这上课,当时校长根本就不同意,本人也不愿意来,以各种理由推托,后来我就通过朋友介绍、老伴做工作等方式软磨硬泡,硬是把他们请来了,而且每年都到我们学校来讲课。
二、要有股“实”劲。干工作就是要务实,尤其作为校长绝不能指手划脚,要做出个样儿给大家看看,领他们跟着你干。98年2月,我刚到二十二中当校长时,该校有25万元的外债,教师思想涣散,情绪低落。穷日子正经过,学校没钱,我就带领教师自己动手干,没有树苗,我就跑到乡里救援,向亲戚朋友求助。记得买树苗的那天,天下着大雪,车开到一个山坡时,怎么也上不去,我从山坡上捡来一抱蒿草当扫帚,沿着山路扫,路很滑,站不住脚,我只好跪着扫。看着自己用膝盖走过的那段山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九八年春天,为了使基地能尽快投入教学使用,我们必须抢时间栽种,当时土地还没开化,我就带领班子及员工刨树坑,一镐下去,仅能刨下来拳头大的冻块,当时社会上的人包这个活,每个坑十元钱人家都不干,经过半个月的苦战,一万多颗新品种苗木全部栽植成活,仅此一项就为学校节省资金三千多元。
三要有股“抠”劲。没钱什么事也干不成,特别是建基地上更需要很多钱,作为一个农村中学,不能收也不能罚,只能靠攒靠借靠要。2000年,由于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我亲自出马,苦口婆心。多方筹措,多次与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沟通,我的行动感动了领导,教委借款支持了我,解决了当时旱
田浇水的难题,圆上了二十二中多年的望水梦。这几年在基地建设上,我们领导班子和后勤人员很苦很累,有时起早贪晚,加班加点,不仅没有任何报筹,而且没吃过一顿饭。99年在长春组织校长培训班上,别的校长统一安排的住宿,每晚80元,我不怕别人的讥讽和鄙视,没有和他们一起住,晚上就自己用教室的凳子搭起来睡觉,而且每天早晚在长春地质学院收集刺槐种子,培训下来不仅节约上千元的旅费,而且拣回四丝袋槐树种子,当时如果买的话,就得1千多元。在和领导外出山东寿光参观考察时,看见人家的新品种真馋我呀,跟人家买人家不卖,于是我放弃了各种观光机会,扎在了人家的实验田里一粒粒地拣种子,摘枝桠。来我校的客人我坚持能不招待的,就不招待,不需要坐陪的,就不坐陪,能1个人坐陪的决不2个人坐陪,能推出的推出,推不出的一律吃工作餐。
我家不在苇子沟镇内,为了节约时间,我就是以校为家,一周也回不上一次家,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早晨自己做饭或是一包方便面,常吃的就是咸菜,干活的时候和职工一样,一身泥一身土就是我的形象,校园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可以这样讲,家里的盐不知道在哪,但校园里多一颗草我也会发现,由于工作过度劳累,我经常神疲力乏,一次理发时竟睡在椅子上,坐车睡过站是经常事。今天我讲的仅仅是我的一些小故事,我的确的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的艰辛和坎坷,正因为我这样的工作,影响了全体教职工,我们二十二中干出了勇气,干出了和气,干出了人气。
2003年9月,因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苇子沟政府奖励我7000元钱,我毫不犹豫的把这笔钱作为教学奖励资金。在我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各个都成了廉洁奉公的典范,广大教职工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炼,向心力强的教师队伍。
正是在我和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已经是五十来岁的人,荣誉、地位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但当我走进校园的时候,是对这块土地的感情让我不能放弃,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了出路,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一草一木有了生机,我真的感觉特别亲切,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激情催我继续奋斗,可以说这份感情这份责任这份激情胜过一切。作为一名党员,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我做了一些工作,但我深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按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完善学校的育人功能。走过的路,让我欣慰,未来的路,催我奋进,我相信,有党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教改的路子我还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二十二中将会创造一个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调整办学方向 改革办学模式 努力办好新型的一流农村中学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尹维光,现任九台二十二中校长。当我坐在这里面对大家的时候,说实话,心里十分激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各行各业都出了一道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课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农村中学要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党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探索,我在二十二中这所农村中学确立了坚持“两个输送”的办学方向和实行“三个教育”的农村初中办学改革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学生毕业升学的奔头、回乡务农有技术、出外谋生有出出路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农村中学独特的办学之路。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国家“劳动技术教育先进校”、吉林省“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示范校”等多项殊荣,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也被九台政府命名为“九台市十五规划农村生态示范园区”。由于坚持了既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的培养方向,我校升入九台一中的人数连续九年居九台农村初中之首。2003年我校考入九台一中的学生有43人,和全市其他31所农村中学考入九台一中学生人数的总和基本持平,九台市的中考状元就出在我们学校,全市中考前五名的学生中我校就占了3名。我校所在的苇子沟镇1052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中,22中毕业生就有856户,约占总数的85%,我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以全国“十大杰出农民”高才为代表的闻名全国和省内外的农业科技人才和致富能手。在办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同
时,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校在校学生数已经从我刚到学校的700人增加到现在的1500人,学校的固定资产从原来的36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万元,学校于去年建起了52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建筑面积从原来的3700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9100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辍学是最让人头疼的事,而我校学生流失少,控辍工作多年居全市农村中学第一。现在到我校学习的不只是苇子沟镇当地的学生,还有很多外乡、外县的学生幕名而来。在全市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综合评比中,我校连续多年获得了九台市农村中学办学模式改革、教育质量等多项第一的好成绩,实现了我到二十二中后制定的“把学校建成九台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一流、控辍工作一流”的办学目标。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在充分肯定我们的工作时说:“二十二中是对外展示九台教育的一块牌子,是九台农村教育综合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九台农村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面旗子”。国家领导人、省市政府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多次到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我校视察时曾题词:“九台二十二中的方向是农村中学教改的方向”。李锦斌副省长到我校视察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时说:“九台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给全省树立了标杆和旗帜,很有前景,应该大力支持、弘扬、推广”。2003年《人民日报》等十一家国家新闻单位联合来我校对办学模式改革情况进行了专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了我校实践基地为“三农”服务的情况。
实施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工作,是一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过程,蓦然回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充分发挥这样两个作用。
一、更新观念,敢为人先,做农村教改的“拓荒者”
我是1998年2月被组织调到二十二中工作的。刚刚来到位于苇子沟镇的这所农村中学时,农村中学孩子接受教育的状况深深地触动了我。当时二十二中的毕业生中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够升入上级学校,70%的学生毕业后只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底子薄,对学习失去兴趣,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回家。这些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回家务农没经验,外出打工又缺少技术和谋生的本领,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面对农村学校办学的这一实际,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农村初中教育的面貌,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考入重点高中,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走出农村到城里就业创业。经过苦苦的思索,我悟出了办农村初中一定要立足农村实际,更新观念,调整方向的道理。就是说二十二中的办学一定要改变过去“只为升学服务”的观念,树立“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兼顾”的新教育观;一定要改变过去“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学有所长,就业有门的落榜生也是人才”的新的人才观;从而确立了学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掌握谋生本领和一技之长的“蓝领大军”的办学方向。我在学校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家长会上提出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全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家长的支持。
思路确定了,关键是怎么干。我们大胆改革了传统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增加了三种教育形式。一是实行“绿证教育”。“绿证教育”是一种课程改革,我们大胆地把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实施的绿证教育提前渗透到义务教育段,在农村初中全员参与、全员渗透农村实用技术课程,使学生即能拿到毕业证书,又能拿到绿色证书,取得了现代农民的“入门证”。二是实行“分流教育”。
把那些不准备升学的初三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编班,选修分流课程。几年来,学校共办木工、瓦工、水电焊、农机维修等分流专业班23期,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这部分的初三学生不仅没有流失,多数学生还能凭一技之长找到就业门路,有的甚至到外地谋到更好的工作。三是实行“职业教育”。我对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地了大胆改革,与职业学校和中专联合办学,把职业教育提前渗透到了初中。我们允许学生提前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订单”培养和联合办学的形式,向用人单位直接输送人才,把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者变成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两年来,我校已经向外输送了2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占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学生的60%。
“三个教育”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就太难了。师资、教材、实践基地等都是问题,但是,无论多难也要改,只有改革,农村教育才有出路,不改,农村教育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无先例可导,怎么办?我和班子成员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多次考察,下定决心:教师自己培,教材自己编,基地自己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了10多名实用知识和技术技能专职教师,50%以上的教师取得实用知识和技能“兼职教师”资格,从而使“三个教育”的师资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通过选用、选编、自编教材,使教材得了保障。我校开发校本教材30多种,深受学生们欢迎,这些校本教材有的还被我市一些学校和外地学校借鉴使用。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基地,我们把46亩校田地改造成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禽畜养殖四大区,现已有各种项目品种46种,新优特品种10多种,引进新技术8项。各区配套设施齐全,建起了加温温室840平方米,日照温室1900平方米,育雏室180平方米,禽畜室1000平方米,深水机井两眼和自动喷灌系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解决了在“黑板上种庄稼”的问题,学
生看得见,学得了,用得上,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增长了知识,实践了技术,二十二中的基地成为“三个教育”的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其教学效果、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都十分突出。同时,每天到基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质是变原来的一条腿走路为两条腿走路,让更多有升学愿望和能力的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是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农村办学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部分教师和一些升学有望的学生及家长担心两条腿走路会分散精力,但我校农村初中中考成绩自98以来取得“六连冠”的事实告诉人们:“三个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也有很多人问我有什么高招儿,我要说,是改革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动力,改革给学生带来了希望。
二、求真务实,身体力行,做农村教改的“铺路石”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农村教育改革更是新生事物,没有外地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要想真正把农村教改工作干出点样来,作为一校之长的我,就得有敢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带头挑起这个重担,以务实的精神,身体力行的投身于教改实践,甘做教改的“铺路石”。几年的实践之路,使我深深的感到创业的艰辛,但作为一个党员真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得有那么几股子劲。
一要有股“韧”劲。改革初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外面学校的模式,我主动出山,上门求教,而且也有过很多碰过一鼻子灰的时候,但我就是凭这股韧劲,取得了真经。当时的长春48中应该是很有名气的,为了学点东西,我登门求教,当时人家很看不起我,认为我是个农村中学来的,没法和市内中学比,
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所以接待时很不热情,而且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我师范时的同学,当时我真的很没面子,而且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我又想我是校长,我要为学校的改革负责,就是凭这样的信念,我没有顾及他们的冷嘲热讽,一次不行就两次,反正你也不能把我赶出去,厚着脸皮学到了真东西。我们聘请的72中语文教师来我们这上课,当时校长根本就不同意,本人也不愿意来,以各种理由推托,后来我就通过朋友介绍、老伴做工作等方式软磨硬泡,硬是把他们请来了,而且每年都到我们学校来讲课。
二、要有股“实”劲。干工作就是要务实,尤其作为校长绝不能指手划脚,要做出个样儿给大家看看,领他们跟着你干。98年2月,我刚到二十二中当校长时,该校有25万元的外债,教师思想涣散,情绪低落。穷日子正经过,学校没钱,我就带领教师自己动手干,没有树苗,我就跑到乡里救援,向亲戚朋友求助。记得买树苗的那天,天下着大雪,车开到一个山坡时,怎么也上不去,我从山坡上捡来一抱蒿草当扫帚,沿着山路扫,路很滑,站不住脚,我只好跪着扫。看着自己用膝盖走过的那段山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九八年春天,为了使基地能尽快投入教学使用,我们必须抢时间栽种,当时土地还没开化,我就带领班子及员工刨树坑,一镐下去,仅能刨下来拳头大的冻块,当时社会上的人包这个活,每个坑十元钱人家都不干,经过半个月的苦战,一万多颗新品种苗木全部栽植成活,仅此一项就为学校节省资金三千多元。
三要有股“抠”劲。没钱什么事也干不成,特别是建基地上更需要很多钱,作为一个农村中学,不能收也不能罚,只能靠攒靠借靠要。2000年,由于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我亲自出马,苦口婆心。多方筹措,多次与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沟通,我的行动感动了领导,教委借款支持了我,解决了当时旱
田浇水的难题,圆上了二十二中多年的望水梦。这几年在基地建设上,我们领导班子和后勤人员很苦很累,有时起早贪晚,加班加点,不仅没有任何报筹,而且没吃过一顿饭。99年在长春组织校长培训班上,别的校长统一安排的住宿,每晚80元,我不怕别人的讥讽和鄙视,没有和他们一起住,晚上就自己用教室的凳子搭起来睡觉,而且每天早晚在长春地质学院收集刺槐种子,培训下来不仅节约上千元的旅费,而且拣回四丝袋槐树种子,当时如果买的话,就得1千多元。在和领导外出山东寿光参观考察时,看见人家的新品种真馋我呀,跟人家买人家不卖,于是我放弃了各种观光机会,扎在了人家的实验田里一粒粒地拣种子,摘枝桠。来我校的客人我坚持能不招待的,就不招待,不需要坐陪的,就不坐陪,能1个人坐陪的决不2个人坐陪,能推出的推出,推不出的一律吃工作餐。
我家不在苇子沟镇内,为了节约时间,我就是以校为家,一周也回不上一次家,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早晨自己做饭或是一包方便面,常吃的就是咸菜,干活的时候和职工一样,一身泥一身土就是我的形象,校园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可以这样讲,家里的盐不知道在哪,但校园里多一颗草我也会发现,由于工作过度劳累,我经常神疲力乏,一次理发时竟睡在椅子上,坐车睡过站是经常事。今天我讲的仅仅是我的一些小故事,我的确的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的艰辛和坎坷,正因为我这样的工作,影响了全体教职工,我们二十二中干出了勇气,干出了和气,干出了人气。
2003年9月,因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苇子沟政府奖励我7000元钱,我毫不犹豫的把这笔钱作为教学奖励资金。在我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各个都成了廉洁奉公的典范,广大教职工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炼,向心力强的教师队伍。
正是在我和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已经是五十来岁的人,荣誉、地位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但当我走进校园的时候,是对这块土地的感情让我不能放弃,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了出路,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一草一木有了生机,我真的感觉特别亲切,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激情催我继续奋斗,可以说这份感情这份责任这份激情胜过一切。作为一名党员,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我做了一些工作,但我深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按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完善学校的育人功能。走过的路,让我欣慰,未来的路,催我奋进,我相信,有党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教改的路子我还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二十二中将会创造一个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