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城五所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研
[摘要] 通过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坚持分层分类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环节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 福州大学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应对策略
20l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又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可以说,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好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课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此次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和访谈。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和访谈,获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有效率为89.6%。调查采用了随机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共选取了福州大学城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共5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年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涉及。在男女比例上,男生294人,占58.8%,女生206人,占41.2%;在专业上,经管类学生133人,占14.8%,文科学生280人,占31.2.%,理工科学生407人,占45.4%,艺术类学生76人,占8.4%;在入学时间上,大一学生27.8%,大二学生25.8%,大三学生23.1%,大四学生22.3%;在生源地方面,53.8%的学生来自城市,46.2%的学生来自农村。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4道问题,其中包括3道单项选择题,20道不定项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从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态度、对创业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的评价、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效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力争较为全面地反映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设计的问题所获得的结果,笔者归纳整理出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
(一)对创业感兴趣但实际创业意向并不强烈
调查数据显示,68.1%的被调查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或很感兴趣;91.5%的被
调查学生支持创业但不会尝试;6.2%的学生对于创业有考虑但存在疑虑;只有
2.3%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会坚定进行自主创业。88.7%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还缺乏创业能力,没有创业的自信心。14.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业条件、资金,但今后如果条件成熟会考虑创业。在问及创业动机时,42%的学生选择“找不到工作会创业”;15%的学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而创业”,18%的学生表示为赚钱而创业。
(二)对创业教育持欢迎态度,教育需求旺盛
8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实施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或有必要;6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即使暂不打算创业,获取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信息也很有必要,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或未来可能的创业。调查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是持欢迎的态度,渴望接受创业教育相关培训。
(三)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都有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创业教育课程。有53.8%的高年级学生表示除了必修课,他们还选修过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说明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77.4%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缺乏明确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设置。91.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课程多为课堂教学,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体验活动资源匮乏,往往通过一些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企业参观的方式来进行创业课程的实践,或者是校内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之星评选,也有个别学校可以提供创业基地,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有那样的机会。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89.3%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与所学专业没有紧密的结合,多数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上一样的创业课程,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的课程体系使得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质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很难达到大学生预期的教学效果。数据也显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学习创业课程类别也有所差异。但被调查的87.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因素,因材施教。
(五)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讲授技能,更要拥有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72.1%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老师在指导他们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过程中水平仍有待提高”,58%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是一回事”,经了解,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起都归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来协调,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室,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基本上由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兼任,他们中的多数人既是创业教育课程老师,又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同时还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一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又少有人拥有企
业就业、创业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时,指导性不足。另一方面自身的行政工作、学生工作也使得他们在备课时间上有限,许多教师进行创业课程教学时,多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的形式偏少,有将创业教育课程学术化的趋势。
此外,虽然被调查的五所高校都有聘请一批校友企业家或创业校友担任校外创业导师,校外创业导师的加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仍有92.4%的受访学生认为这样的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偏少,而且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求知需求。(六)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开展效果表示认可,但高低年级间满意情况差异比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有4.52% 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很好,有16.5% 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效果较好,40.67%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有一定作用。27.3%的学生表示创业课程效果较差。11.1%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学习之后“没感觉”,帮助不大。调查数据说明了多数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认同,但近四成学生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不高也反映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和帮助有待强化。
调查数据还发现高低年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很好、较好的学生多来自大三、大四学生。而在对创业课程选择较差、没作用的,基本是大一、大二学生。
三、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全盘统筹,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虽然近年来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范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但从宏观上看,部分高校还是没有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大学生创业人格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并明确成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多数高校既没有系统的创业学课程群,也没有具体措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目前还只是处于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就业中心参与实施的第二课堂的地位,教育内容有限且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下一阶段,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把创业教育上升为学校的办学思想,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个育人体系中,贯穿到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管理实践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完善顶层设计,划分层次,系统实施。
(二)科学设计,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开设的创业理论课程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设计实践》《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并编写有《KAB创业基础》《SYB创业培训》等教材,这些课程和教材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除经管类专业外,现有创业教育课程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结合脱钩,缺乏有效的结合,具有专
业背景、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极度匮乏,可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而事实上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成功的创业教育必定是依赖专业教育并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完善顶层设计,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把创业知识普及与专业知识获取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有效融合成为下一阶段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的重点课题。
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动态兼容,对于具体承担人才培养的各学院而言,绝不是通过简单地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增加几门创业课程就能解决,而是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需求,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引入学院专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把本学院专业相关的创业准备、创业指导、创业技能、经营管理、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专业课程建设当中去[1],使得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灌输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胜任毕业后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岗位要求,又能熟悉本专业领域创业所必需的技能知识,为今后可能的创业做储备。而对于学校创业教育教研室而言,应当完善课程设计,注意将创业课程的普及性和专业性有机结合,相互融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内容、形式有所区别的创业课程,最终形成系统的、可选范围广、可满足全校各专业学生需求的创业课程群。
(三)细致规划,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创业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有所差异,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有所不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关注差异,针对不同需求分层分类进行。根据大学生创业渴望、创业意向的不同划分为专业精英型创业教育和大众普及型创业教育;根据大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对经管专业学生及其它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模式的创业教育。而这也恰恰符合教育学分类施教、因材施教的规律。
针对低年级大学生,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理念的形成来促进其创业意识的形成。针对高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创业精英班等有针对性的精英性创业教育形式,以满足他们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创业知识需求,使这部分学生掌握更为系统和深化的创业知识。
(五)稳扎稳打,逐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
创业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多学科知识[2],对教师的综合型要求颇高。此外,创业教育集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于一体,要求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互动式教学水平、良好的创业指导经验。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优秀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兼职动态发展的教师队伍。对此,高校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创业课程老师及创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专业、全面的培训,加强学习型创业教育课的教研室建设,提高创业教育老师运用多种
教学方式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并努力建设学习型教研室,鼓励相互学习,跨学科进修深造,启发内在学习动力,提升师资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国内外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并积极选派创业教育授课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
(六)通力合作,加大创业实践环节指导力度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创业教育课程中实践环节偏少,创业“实战性”指导不足。高校在今后的创业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在实践环节的设计和投入力度,加大对实践环节的指导。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性的创业实践安排和指导,积极推动将“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课堂作为 “第一课堂”的扩展,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不同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创业团队、创业社团,积极参加教育部、团中央、科技部等部委发起的诸如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商业金融模拟赛事、项目案例大赛等,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实践群体。
参考文献:
[1] 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8-90.
[2] 田歌亮,李维扬.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65-69.
福州大学城五所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研
[摘要] 通过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坚持分层分类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环节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 福州大学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应对策略
20l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又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可以说,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好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要课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此次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状况的调查和访谈。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和访谈,获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有效率为89.6%。调查采用了随机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共选取了福州大学城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共5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年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涉及。在男女比例上,男生294人,占58.8%,女生206人,占41.2%;在专业上,经管类学生133人,占14.8%,文科学生280人,占31.2.%,理工科学生407人,占45.4%,艺术类学生76人,占8.4%;在入学时间上,大一学生27.8%,大二学生25.8%,大三学生23.1%,大四学生22.3%;在生源地方面,53.8%的学生来自城市,46.2%的学生来自农村。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4道问题,其中包括3道单项选择题,20道不定项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从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态度、对创业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的评价、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效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力争较为全面地反映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设计的问题所获得的结果,笔者归纳整理出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
(一)对创业感兴趣但实际创业意向并不强烈
调查数据显示,68.1%的被调查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或很感兴趣;91.5%的被
调查学生支持创业但不会尝试;6.2%的学生对于创业有考虑但存在疑虑;只有
2.3%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会坚定进行自主创业。88.7%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还缺乏创业能力,没有创业的自信心。14.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业条件、资金,但今后如果条件成熟会考虑创业。在问及创业动机时,42%的学生选择“找不到工作会创业”;15%的学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而创业”,18%的学生表示为赚钱而创业。
(二)对创业教育持欢迎态度,教育需求旺盛
8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实施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或有必要;6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即使暂不打算创业,获取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信息也很有必要,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或未来可能的创业。调查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是持欢迎的态度,渴望接受创业教育相关培训。
(三)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都有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创业教育课程。有53.8%的高年级学生表示除了必修课,他们还选修过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说明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77.4%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缺乏明确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设置。91.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课程多为课堂教学,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体验活动资源匮乏,往往通过一些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企业参观的方式来进行创业课程的实践,或者是校内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之星评选,也有个别学校可以提供创业基地,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有那样的机会。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89.3%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与所学专业没有紧密的结合,多数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上一样的创业课程,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的课程体系使得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质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很难达到大学生预期的教学效果。数据也显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学习创业课程类别也有所差异。但被调查的87.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因素,因材施教。
(五)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讲授技能,更要拥有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72.1%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老师在指导他们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过程中水平仍有待提高”,58%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是一回事”,经了解,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起都归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来协调,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室,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基本上由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兼任,他们中的多数人既是创业教育课程老师,又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同时还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一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又少有人拥有企
业就业、创业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时,指导性不足。另一方面自身的行政工作、学生工作也使得他们在备课时间上有限,许多教师进行创业课程教学时,多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的形式偏少,有将创业教育课程学术化的趋势。
此外,虽然被调查的五所高校都有聘请一批校友企业家或创业校友担任校外创业导师,校外创业导师的加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仍有92.4%的受访学生认为这样的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偏少,而且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求知需求。(六)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开展效果表示认可,但高低年级间满意情况差异比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有4.52% 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很好,有16.5% 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效果较好,40.67%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有一定作用。27.3%的学生表示创业课程效果较差。11.1%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学习之后“没感觉”,帮助不大。调查数据说明了多数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认同,但近四成学生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不高也反映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和帮助有待强化。
调查数据还发现高低年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很好、较好的学生多来自大三、大四学生。而在对创业课程选择较差、没作用的,基本是大一、大二学生。
三、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全盘统筹,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虽然近年来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范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但从宏观上看,部分高校还是没有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大学生创业人格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并明确成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多数高校既没有系统的创业学课程群,也没有具体措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目前还只是处于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就业中心参与实施的第二课堂的地位,教育内容有限且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下一阶段,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把创业教育上升为学校的办学思想,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个育人体系中,贯穿到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管理实践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完善顶层设计,划分层次,系统实施。
(二)科学设计,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开设的创业理论课程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设计实践》《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并编写有《KAB创业基础》《SYB创业培训》等教材,这些课程和教材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除经管类专业外,现有创业教育课程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结合脱钩,缺乏有效的结合,具有专
业背景、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极度匮乏,可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而事实上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成功的创业教育必定是依赖专业教育并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完善顶层设计,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把创业知识普及与专业知识获取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有效融合成为下一阶段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的重点课题。
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动态兼容,对于具体承担人才培养的各学院而言,绝不是通过简单地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增加几门创业课程就能解决,而是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需求,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引入学院专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把本学院专业相关的创业准备、创业指导、创业技能、经营管理、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专业课程建设当中去[1],使得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灌输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胜任毕业后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岗位要求,又能熟悉本专业领域创业所必需的技能知识,为今后可能的创业做储备。而对于学校创业教育教研室而言,应当完善课程设计,注意将创业课程的普及性和专业性有机结合,相互融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内容、形式有所区别的创业课程,最终形成系统的、可选范围广、可满足全校各专业学生需求的创业课程群。
(三)细致规划,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创业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有所差异,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有所不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关注差异,针对不同需求分层分类进行。根据大学生创业渴望、创业意向的不同划分为专业精英型创业教育和大众普及型创业教育;根据大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对经管专业学生及其它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模式的创业教育。而这也恰恰符合教育学分类施教、因材施教的规律。
针对低年级大学生,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理念的形成来促进其创业意识的形成。针对高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创业精英班等有针对性的精英性创业教育形式,以满足他们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创业知识需求,使这部分学生掌握更为系统和深化的创业知识。
(五)稳扎稳打,逐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
创业教育涉及学科很广,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多学科知识[2],对教师的综合型要求颇高。此外,创业教育集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于一体,要求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互动式教学水平、良好的创业指导经验。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优秀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兼职动态发展的教师队伍。对此,高校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创业课程老师及创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专业、全面的培训,加强学习型创业教育课的教研室建设,提高创业教育老师运用多种
教学方式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并努力建设学习型教研室,鼓励相互学习,跨学科进修深造,启发内在学习动力,提升师资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国内外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并积极选派创业教育授课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
(六)通力合作,加大创业实践环节指导力度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创业教育课程中实践环节偏少,创业“实战性”指导不足。高校在今后的创业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在实践环节的设计和投入力度,加大对实践环节的指导。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性的创业实践安排和指导,积极推动将“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课堂作为 “第一课堂”的扩展,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不同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创业团队、创业社团,积极参加教育部、团中央、科技部等部委发起的诸如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商业金融模拟赛事、项目案例大赛等,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实践群体。
参考文献:
[1] 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8-90.
[2] 田歌亮,李维扬.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