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较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内在控制,并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的瓦解、民族的迁徙流动,世界文化体系界限开始模糊,文化的交流、碰撞造成了文化冲突,进而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叠加,形成了认同危机,对民族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如何增强文化认同成为国家建构的核心问题。中华文化体系涉及历史与现实、主流与边缘、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十分庞杂。而文化认同问题又与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盘根错节。因此,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华文化认同的建设问题,尤为任重道远。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上而下推动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巩固和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国家战略的宏观性、文化发展规划的面面俱到,反而使得认同建设的重点不够突出,一些观念性问题和薄弱环节长期存在,制约了中华文化认同建设的实施,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一补齐短板: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构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要素。季羡林曾经谈到他理解的国学:“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虽然,目前将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共识,但由于文化力量的不对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偏见甚至是歧视现象比较突出。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至关重要,关涉到以下两个方面:
少数民族文字浮雕
首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关系到中华文化认同的聚合力。目前我国的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分化和内部消耗,关键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问题。尽管从国家层面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政策性的倾斜,但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自我表达能力不足等因素,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重少数民族地区轻汉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使得一些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不足、甚至曲解,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汉族主义。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被代表和缺位现象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群体不自信、敏感甚至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隔阂。
其次,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中华文明是一个“求同”而非“排异”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文明体系的包容性。费孝通谈到自己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产生了“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多民族是我国一大优势。尊重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已经成为一种人类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到的: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因此,中华文化认同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华文化内容的知识性传播上,更要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精神。这种包容性在国家层面主要体现于对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只有尊重差异、实施包容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成员获得尊严,进而产生认同感。同时,这种包容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文明标杆,也是我国开展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形象所在。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当前中华文化认同的短板,补齐短板需要继续优化结构,使之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首先在文化宣传层面上,仍需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其次,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第三,在区域层面上,加强汉族聚居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多民族国家国情教育,改变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增强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第四,在主体层面上,加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骨干力量,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团体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媒体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关注重点: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未来的一代有怎样的文化观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和国家的未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大利学者菲尼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青少年时期,人的自主性增强,开始进行大范围的社会接触和文化实践,文化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通过青少年教育,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形式、广度和深度将对一代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少数民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管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相关文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协同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于知识性灌输,对文化精神、人文涵养和文明理念重视不足;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社会资源整合性不够;等等。此外,由于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中华文化教育的优良产品严重不足,已出现外来文化占领青少年文化教育市场的现象。如以图书销售为主的网络平台当当网,销售排名靠前的儿童图书90%以上为国外引进,鲜有“中国制造”。儿童动画片、电子游戏的外来文化植入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认知,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形成。
因此,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要尊重心理发展规律,尤其要抓住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文化教育。首先,国民教育体系要理念和价值先行,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现象,增强多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在多学科课程中体现中华文化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中小学师资培训要将中华文化认同作为重要内容,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和准入制度;再者,要大规模建设中华文化教育平台,拉近中华文化与青少年的距离,建设青少年社区图书馆、文化体验馆,开发趣味性强的网络教育平台。最后,改变自上而下、宏大叙事的传播路径,善于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如绘本、影片和游戏等,设立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并利用寒暑期广泛开展青少年的族际文化交流项目。
三内外结合:国际文化交流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外在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
孔子学院教师讲解并展示中国书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们的身份认同趋于多元,我们是谁?我们要走向何方?如何在文明冲突、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将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核驱动力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闭关锁国会导致盲目自大或者狭隘意识;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文化共同体的理性比较和对话,也有可能导致民众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到位,认同动力不足。因此,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特殊价值,离不开国际比较的背景,这也是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必然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国际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建构意义。族际交往是产生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同样,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比较是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在中华民族的内部互动下,各民族优良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过程中,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得以凸显,为民众所认知和认同。处于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我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看到内部文化的差异性,意识不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国际文化交流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外在推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消解内部文化冲突,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
因此,我们在促进内部整合的同时,应该内外结合,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从外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针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四个方面的措施。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文化交流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文化自信。只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升中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在比较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否则对外开放有可能带来的是崇洋媚外,反而会削弱中华文化认同。
结 语
总之,中华文化认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厘清系统工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有利于突破掣肘,切实增效。从中华文化的结构视角看,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致力于改变少数民族文化边缘化的现象,促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在中华文化认同的主体层面上,要关注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认识到塑造中华文化认同不可能是快速见效的短期工程,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开展认同教育;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外部环境中,要重视外在推动力的作用,在对外交流中树立理性的文化自信。
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较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内在控制,并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的瓦解、民族的迁徙流动,世界文化体系界限开始模糊,文化的交流、碰撞造成了文化冲突,进而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叠加,形成了认同危机,对民族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如何增强文化认同成为国家建构的核心问题。中华文化体系涉及历史与现实、主流与边缘、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十分庞杂。而文化认同问题又与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盘根错节。因此,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华文化认同的建设问题,尤为任重道远。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上而下推动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巩固和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国家战略的宏观性、文化发展规划的面面俱到,反而使得认同建设的重点不够突出,一些观念性问题和薄弱环节长期存在,制约了中华文化认同建设的实施,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一补齐短板: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构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要素。季羡林曾经谈到他理解的国学:“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虽然,目前将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共识,但由于文化力量的不对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偏见甚至是歧视现象比较突出。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至关重要,关涉到以下两个方面:
少数民族文字浮雕
首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关系到中华文化认同的聚合力。目前我国的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分化和内部消耗,关键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问题。尽管从国家层面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政策性的倾斜,但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自我表达能力不足等因素,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重少数民族地区轻汉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使得一些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不足、甚至曲解,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汉族主义。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被代表和缺位现象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群体不自信、敏感甚至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隔阂。
其次,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中华文明是一个“求同”而非“排异”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文明体系的包容性。费孝通谈到自己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产生了“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多民族是我国一大优势。尊重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已经成为一种人类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到的: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因此,中华文化认同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华文化内容的知识性传播上,更要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精神。这种包容性在国家层面主要体现于对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只有尊重差异、实施包容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成员获得尊严,进而产生认同感。同时,这种包容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文明标杆,也是我国开展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形象所在。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当前中华文化认同的短板,补齐短板需要继续优化结构,使之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首先在文化宣传层面上,仍需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其次,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第三,在区域层面上,加强汉族聚居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多民族国家国情教育,改变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增强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第四,在主体层面上,加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骨干力量,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团体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媒体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关注重点: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未来的一代有怎样的文化观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和国家的未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大利学者菲尼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青少年时期,人的自主性增强,开始进行大范围的社会接触和文化实践,文化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通过青少年教育,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形式、广度和深度将对一代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少数民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管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相关文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协同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于知识性灌输,对文化精神、人文涵养和文明理念重视不足;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社会资源整合性不够;等等。此外,由于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中华文化教育的优良产品严重不足,已出现外来文化占领青少年文化教育市场的现象。如以图书销售为主的网络平台当当网,销售排名靠前的儿童图书90%以上为国外引进,鲜有“中国制造”。儿童动画片、电子游戏的外来文化植入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认知,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形成。
因此,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要尊重心理发展规律,尤其要抓住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文化教育。首先,国民教育体系要理念和价值先行,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现象,增强多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在多学科课程中体现中华文化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中小学师资培训要将中华文化认同作为重要内容,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和准入制度;再者,要大规模建设中华文化教育平台,拉近中华文化与青少年的距离,建设青少年社区图书馆、文化体验馆,开发趣味性强的网络教育平台。最后,改变自上而下、宏大叙事的传播路径,善于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如绘本、影片和游戏等,设立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并利用寒暑期广泛开展青少年的族际文化交流项目。
三内外结合:国际文化交流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外在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
孔子学院教师讲解并展示中国书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们的身份认同趋于多元,我们是谁?我们要走向何方?如何在文明冲突、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将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核驱动力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闭关锁国会导致盲目自大或者狭隘意识;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文化共同体的理性比较和对话,也有可能导致民众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到位,认同动力不足。因此,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特殊价值,离不开国际比较的背景,这也是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必然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国际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建构意义。族际交往是产生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同样,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比较是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在中华民族的内部互动下,各民族优良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过程中,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得以凸显,为民众所认知和认同。处于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我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看到内部文化的差异性,意识不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国际文化交流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外在推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消解内部文化冲突,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
因此,我们在促进内部整合的同时,应该内外结合,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从外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针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四个方面的措施。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文化交流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文化自信。只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升中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在比较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否则对外开放有可能带来的是崇洋媚外,反而会削弱中华文化认同。
结 语
总之,中华文化认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厘清系统工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有利于突破掣肘,切实增效。从中华文化的结构视角看,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致力于改变少数民族文化边缘化的现象,促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在中华文化认同的主体层面上,要关注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认识到塑造中华文化认同不可能是快速见效的短期工程,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开展认同教育;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外部环境中,要重视外在推动力的作用,在对外交流中树立理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