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目 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 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究庄子的个人

自由思想很有必要,整个《庄子》一书无疑是在给我们诠释了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人生。

一、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一)自由之解

自由一词与其他哲学概念一样,越想弄清越变得模糊。文学上的自由指自己做主不受他人约束和限制,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自己掌握未来命运。法律上自由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这里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有约束条件的,任何人的自由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随心所欲的人可能会妨碍别人的自由,而我们有责任来维持这个约束条件,就是在不侵害别人自由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自由。

本文讲的是哲学上的自由,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的使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的自然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如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这里说明了自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使之为人服务。从古典哲学的意义上讲,庄子自由的含义与恩格斯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庄子》书中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因此庄子自由思想的含义只能通过书中的观点加以理解。《逍遥游》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养生主》篇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宗师》篇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这就是说,一个人在世上,不论处境如何,不论遭遇到什么不幸,得也好,失也好,都能安然处之,不为之哀,也不为之乐。这样,他的精神,他的灵魂,就从被倒悬的状态解放了下来。所以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自由,也就是精神上的“逍遥游”,在主观上追求精神的奋飞超脱,“登天游雾”。既然社会政治、道德理性、名利观念等对人性都是一种束缚和累赘,那就应当从精神上将它们统统破除掉。简而言之:庄子的自由观抒发的是人的要求,表现的是对人自我的追求,主张个性,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超越现实。主要表现为“心斋”“坐忘”等精神状态。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成因分析

《庄子》表达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一方面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庄子意识上对自由的渴望,希望冲破压抑的现实。于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和内在的意识觉醒,成为《庄子》自由思想的外在和内在根源。

1.外在根据:社会现实对人的压抑

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战争频繁,政治腐败,世道昏暗已

成为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冲突、矛盾、屠杀,到处都是虚伪和暴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大肆宣扬仁义道德,建立等级制度,欺骗百姓,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庄子身为战国时期普通人中的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担任低微的官职,清晰的看到社会的纷乱和官场的黑暗。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诱惑,也存在太多的无奈。在这新旧交替的时期,人性中为争取利益而表现的残酷一面充分显示出来,同时因不堪社会压抑而激发出的不满也展现出来。这样,现实的残酷激发了庄子的逆反心理。由于现实的动荡,使得客观现实世界具有很强的不可知性,迫使庄子在社会中感到局促不安,从而更加坚定了其追求内心的宁静,把自己本身的快乐从动荡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庄子说任何事物都会向他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他把目光从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

现实的缺陷,使得庄子试图超越缺陷的现实进入理想中的完美境界,庄子认为战国时代的人,受各种束缚压迫的情形,有如用绳子吊起来(悬),或者用枷锁锁起来一样,因为“悬”是枷锁,便很迫切地要求“悬解”。《养生主》说:“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宗师》说:“此古之所谓悬解也”。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庄子摆脱现实束缚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意识的觉醒,社会压迫越是沉重,他的自由意识越是强烈,这种意识反映出来的渴望也构成了他对自由追求的内在根源。

2.内在根源:潜意识对自由的渴望

自由一直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它与人类同生同在。当然,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庄子也不例外。他的潜意识里蕴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沉思,从而把这种不满移入头脑中,在与现实社会相处的过程中,庄子感受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身心疲惫。这样庄子只能在外在压力下追求内心的自由,他认为人本身是自由的,只是由于外在的环境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初衷,处于不自由的状态。

庄子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要求达到自由之境并且得到精神上的愉快。精神的追求是一种意识活动,一切意识都根源于潜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离的部分和动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种欲望、念头由于现实的压力不能进入意识领域,在不知不觉中被移入潜意识领域中,这些被压抑的各种欲望和不满在潜意识领域中到了夜间以幻觉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梦”。庄子也有这样的经历,《庄子》书中多次提到梦,梦就成为他潜意识对自由的表露。“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人生活在社会中,为利益四处奔波劳累,再加上各种规范限制,个体备受压抑,但在梦中,一切世俗杂念都消失了,心灵轻灵自由。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

满都会忘记,是因为个人的现实感受一旦进入潜意识领域,就会出现遗忘的心理现象,庄子寄托于梦变为蝴蝶自由自在,期望通过梦来实现物我两忘、交融为一的境界。庄子潜意识上对自由的渴望,希望冲破压抑的现实,这实实在在表现了庄子内在的意识觉醒。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庄子》一书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自由、从容、无拘无束的生活目标。当时,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而表现为不自由状态,因此,人不得不把现实中受到的压迫转向精神世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庄子所说的自由是一种高度心灵价值的代表,主要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避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从实际来看,他人和社会与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矛盾,对个人的自由有制约,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法脱离他人和现实而存在,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备相应的社会地位。下面就从个人与自然界、社会、他人、自我四者的关系分析庄子个人自由思想。

(一)个人与自然界

广义上的自然界同自然一致,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哲学上讲的是指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例,顺其自然,自然消亡。《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哲学上认为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儿讲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言的物质世界,抽象概括为客观规律,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我们知道个人与自然界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必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又是相互对立的。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且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的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虽有千差万别,但实质都是统一于“道”。“道”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包的,那么庄子进而思考,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实质就是自然,万物终归于自然,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人也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庄子认为面对无可奈何的事情就得顺应自然,不去追求。得失、贫富、苦乐都顺应自然,把贫富贵贱荣辱都看得淡淡的。《庄子》书中作者追求“无功”“无名”“无己”这些超然物外的情感时,表面表达对自由精神的内在追求,实质意在指出人的内在生命应与自然一致,听任自然,抛弃所有为仁为义,为名为利,为善为美的东西,以自然规律行事。自由和自然的关系同样如此,人所具有的所有属性都是自然赋予的,所以人的活动也是一个合乎自然的过程。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所追寻的活动,与人性相结合,所以自由的活动最终也是顺其自然,完成了人的本性回归,自由与自然合二为一。人的自由应顺其自然,安顺天命,强调服从自然规律,躲避社会纷扰,自然而然达到生命自由的理想境界。简言之,《庄子》自由之说所思要点就是人应该遵循自然,崇尚自由。

(二)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物质生产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形成于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的开端,而它得以明确地被提出和强调,却是近代以来的事。它既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永恒主题,同时现实生活又把这一问题以价值论或价值观的形式突出地呈现出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直面现实问题,正本清源,进而讨论这一问题深层的存在论或历史观基础显得尤为必要。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史中主要有六种:“玄学无用说”;“社会非人(个人)说”;“人(个人)非社会说”;“自然主义说”;“实体主义说”;“功能主义说”。 这六种解释可归纳为三种思想,即历史观的思路、价值观的思路和认识论的思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同一社会中,人们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这是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关系中而形成的;另一方面人的主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依赖性。人的社会性即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为前提,人们都具有不可超越的社会性,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人的发展才有可能;人的依赖性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依赖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个人生存和发展依赖社会生产、社会规范、社会进步。 战国时代的社会是动乱的,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世道昏暗不堪已是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屠杀、阴谋、掠夺,到处都是虚伪和暴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大肆宣扬仁义道德、建立等级制度,欺骗百姓,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性中为了争夺利益而表现的残酷一面充分显示出来,同时因不堪社会压抑而激发出的不满也

展现出来。庄子作为这个时代背景中的人,同时他又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消极避世的一方面。现实社会的人由于外在俗事的萦绕,不得不整天勾心斗角,庄子认为这是世人的悲哀。由于这些现实原因,庄子主张避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追求心灵自由。而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就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否与个人息息相关,社会的有序、安定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每个个体去维持,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那么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则会败落。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必须以社会为基础,脱离社会,个体将不复存在。庄子这种充分肯定个人否定社会的观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个人与他人

“他人”之解,自然是独立于“自我”即个人以外的别人,个人与他人同处于一个社会中,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集体。个人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共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努力,为了人类的繁衍而生生不息。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会的民主与和谐。自由作为人类所追求的本性,在实现社会的民主与和谐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实现与否或多或少受到他人的制约,个人的自由不能毫无约束,任意妄为。个人自由的实现如果影响到他人,那么这种“自由”就是“不自由”的,不主张的。从这点来说,个人与他人之间又存在矛盾性,每个人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是以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与他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也应该注意平等并不是绝对的、毫无顾虑的、任意妄为的。

庄子认为,物与物,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唯有如此,世界才会五彩缤纷。关于事物的差异性《徳充符》中“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但庄子认为,万物都可归于“道”,从这个角度讲万物是齐一的。进而联想到,人与人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徳充符》说“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所谓同者就是“道”。万物既然是千差万别的,为何又是齐一的呢?这在俗人眼中是不可以理解的,所以俗世之人去追求差异,追求是非,分辨物我,趋利避害,从而失去了真性,失去了自由。殊不知,从“道”的观点看无所谓“为”与“不为”,无所谓是非,无所谓物我,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利害。“天地一盾也,万物一马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黄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从“万物齐一”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给我们暗示过这样一个道

理:人人生而平等。人生没有高下尊卑,所以自食其力的生存手段也无高下荣辱比较的必要,生存即是为了衣食住行,也是为社会存在与发展。个人与他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在实现自身自由的前提下一定要注重他人的自由,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个人与自我

个人与自我,看似相同的两个概念,其实不然。在这里,个人指的是身体方面,而自我指的是个人的心灵方面,两者结合起来即人身自由和人心自由。目前学术界很少研究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即使有少数涉及,但也没有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矛盾关系出发来进行研究。现代社会中,个人要实现自由,必须同时注重内心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文明的进步,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压迫,工作的烦恼,外在的诱惑等外在压力使得人们身心越发疲惫,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逐渐被分开,身体虽然看似自由,但心灵上以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越发的表现为不自由。人的肉体受到时间和空间双重制约而表现为不自由状态,人的心灵同样饱受摧残,这些都是和自由背道而驰的。现代社会倡导自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自由,所以需要舆论来压制内心的困惑。人,生于社会,受社会的影响很深,要想保持内心的洁净与高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庄子也从两个方面论述个人自由思想,即人身自由(行为自由)和人心自由(精神自由)。

人身自由: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得道之人,获得人生自由之人,处于三种不同境界的自由状态的人。“无己”,一是指忘我专神;二是指“无己则顺物,顺物则至矣”的无自我的主观意志,顺着外物的客观规律行事,从而获得人生的行为自由。“无功”是指得道后,不执着于自己的某一事业的成功,而无不成功,这是自然演化之功。“无名”是不图有政绩的名誉,一切以天下人民的自由生存为主,不图“王”天下的王名,切以“民情”为重。庄子认为,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实现人身自由。因此,对于现代的人也应该在纷繁的工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依据自己的能力办事,事事尽力就好,顺其自然,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人心自由:人心的自由是说人的精神无执着、无束缚、无忧虑。在认识上看透人生,了悟天地人生的规律,以此实现心的得道,精神的逍遥游。庄子悟得了人生的是非得失之道:其一,看透是非心。庄子在《齐物论》里写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因果发展、转移是不存在是非差别的,是非差别是以人自己的观点为标准来确定的,是人为的。其二,看破生死心。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里把生死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自然过程。庄子看破了是非生死,也就破除了是非得失对人的囚禁、捆绑,人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们在追求是非、利益、生死的同时,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则会给自己的心灵

造成一定的束缚,致使现代人失去心灵的纯洁,从而更加不自由。

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肉体和精神逐渐成为两个独立体,彼此矛盾着,更谈不上统一以致自由。由此,在我看来,人要获得自由,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从庄子的思想加以分析借鉴,也就是无功无名,顺其自然,坦然面对生与死。

总之,通过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更加明确四点。第一:人要想实现人生自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不违背自然为前提;第二: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时不能避开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谈自由,否则所谓的自由也只是虚幻的;第三:个人与他人是平等的,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个人与他人的种种不自由;第四: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个人要尽量保持内心的高尚与洁净,达到人身与人心高度统一的自由。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现实意义

庄子力求人能摆脱世间的桎梏,解心释神,以此为指向,自由直接地关系到精神领域的净化。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在当下隐含了特定的意义。对此加以分析发现它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下人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庄子》个人自由思想价值成分的挖掘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

(一)庄子个人自由思想的积极意义

1.人欲贪纵不自由

说起人欲,自然散联想到人对名利的追捧,对名利的追捧过渡必然会造成心理疾病。而庄子自由思想中蕴含了许多心理健康的思想。今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物质的繁荣,但物质横流的背后隐藏着苍白紊乱的心灵,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在物质高度发展的同时陷入人格扭曲、精神沦丧的处境。当代社会,生活的超重问题并没有得到人们广泛而清晰的认识。现代社会巨大的压力正在吞噬着我们的精神,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超重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欲望,为了眼前利益而奔走忙碌,丝毫不敢懈怠,期望拥有的东西最大化,为了一己之利,有些人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真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心理方面严重畸形,对自己、对他人都会造成伤害,损人不利己。其实,心灵上的枷锁是自己套上去的,摆脱不了世间物质表象的束缚,人就会很累,累的原因是我们对任何事情都放不下和忘不了,心理的结总是打不开,心事不断。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心理负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寿命折损。因此《庄子》个人自由思想所包含的“无欲无求”“自然而然”等内容对当代人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领悟《庄子》的思想会得到心灵上的放松,达到肉体上的解脱。

2.生死豁达是自由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无数的探讨。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一向忌谈死亡,形成了“重生恶死”的生死观。而庄子的生死观开创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重生恶死”生死观的先河。庄子强调:重生贵生、苦生乐死、生死自然。“重生贵生、苦生乐死”指庄子强调生命的长度,又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在庄子那里,个体生命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肯定。“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让王》);在重生贵生的同时,庄子并不怕死恶死,而是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庄子既然重生贵生,提倡养生,却又苦生乐死,向往死亡,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实则不然,二者在“道”的层次上其实是统一的,即生死自然。道家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是侧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讲的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循环的过程,“生”与“死”的往复在庄子看来是无穷无尽的,个人应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死,而不能人为地求生避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庄子对生与死自然形态的豁达,这种思想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由,不为生死所束缚的自由。生死超脱于自身之外,那么其他的外界因素也无关紧要了。由此,庄子的这个思想,可以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死观,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它重生贵生并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它苦生乐死并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这就告诉我们:生和死实际上是贯通为一的,既是必然的、命定的,又是自然的、客观的。庄子对生死的理智认识有助于现代人认清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重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死亡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从而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感情上的痛苦,坦然迎接死亡的来临。

3.人生自由须平等

《庄子·秋水》篇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显而易见“贵贱”在价值意义上表达的是高低差别的用语,“无贵贱”就是没有价值意义上的高低差别,是明确表述平等问题的。庄子所谓的“物”,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仅是自然物,还包括人及其活动,在这儿我主要提取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进行论证。前面已经提到,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平等。《庄子.徳充符》中讲到兀者申徒嘉“齐执政”的故事,庄子认为执政大臣并不比一个残疾人更高贵,两者是平等的。其平等不在于身体或职务,而在于依其本性生存。就是从“形骸之内”来看待人的关系,承认人各有实现其个性的自由,在此意义上是平等的。庄子的“平

等”实质上是“以道观物”即从道的角度认为万物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也就是说,在道中,人们既绝对自由又相安无事。如果从“形骸之外”看人,则必然产生人的优劣等级之分,抹煞人之间的平等。尽管庄子的平等思想带有浓厚的虚幻飘渺色彩,但平等思想的提出仍是当时的一大进步,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无论西方或是国内,人们的主人翁意识都在增强,自由、平等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学者及政治领导人都有很强的研究性和学习性。《庄子》的平等思想,潜在地包含着追求个体自由平等的意义。《庄子》虽主张平等(“齐”),但决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拉到一个平面上、符合一个标准,而是认为,每个人在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上是平等的。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在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这个意义上,人是平等的。因而,实现了自由也就实现了平等,只有在自由的个体之间才会形成真正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人才有可能实现其自由。不平等地对待人,不仅限制甚至剥夺了别人的自由,也会使自己变得不自由。《庄子》中这些古老的平等思想,可以成为现代平等和自由观念的思想资源,重新发出光芒。

4.环境和谐更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局面。深究其内部根源,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当时各诸侯国纷争不断,政治上的争夺导致统治者无暇顾及思想界,而这时各家各派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的创造思想。正是在这平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人们敢想、敢说、敢写、敢发表,带来了晚周思想学术的繁荣、领袖千古,令后人无限景仰。

政治环境给思想界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庄子》自由思想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庄子主张人的自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庄子看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一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平衡相处,这对解决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充分体现了庄子“安命无为”和“万物齐一”的思想。现代工业文明,使人们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说:土地荒漠化、臭氧层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等。人们开始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全球变暖,紫外线照射使患皮肤癌的几率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等等。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庄子安命无为,顺其自然,万物一体的思想为目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借鉴,和谐的环境为我们提供宽松、愉悦的心情,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觉得身心愉快,更好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的消极意义

1.高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存在

庄子倡导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是避开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追求心

灵的自由。认为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否定社会而绝对肯定个人的价值,这必然会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庄子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当今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不利的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就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家庭,家庭的存在与否与个人息息相关,社会的有序、良性状态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每个个体去维持,若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那么社会就会健康,反之则会败落。社会的败落直接牵动个体的利益,个体因此会遭受灾祸,因此人类面临的不是个体如何保护好自身利益而是怎样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也会随之受益。应该说,为社会做贡献是个人的责任,也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出发点。庄子不提倡个人为社会做积极的贡献,他把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最高点,逃避现实,讲究个人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什么,做到“无为于世”。按照它的理论去做,个人失去主观能动性,意识不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负有的责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社会成员在交往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这就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力量。《庄子》书中提出根除道德规范、消除仁义礼乐、反对人的造作,解除道德规范对个人的约束。但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起了安定的作用,有了道德规范制约社会,社会才会有条不紊。庄子这种排斥道德规范充分肯定个人否定社会的观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过度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必然会造成社会解体,不利于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庄子思想内含着对文明的否定

《庄子》一方面否定个人担负改造社会的角色,主张个人置身事外,另一方面又极力批判社会文明,他对文明的批判是完全的、彻底的。庄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人应安于现状,消极避世,对社会的进步持否定态度。但是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史,没有文明就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永远不会走向繁荣,更不用说取得人类的自由了。在庄子眼里,文明必然会给人的本性造成破坏,人一旦有了心机,人的心灵有了桎梏和枷锁,不利于个体生命的保全,妨碍个体的精神自由,因此,他主张抛弃知识,追求绝对心灵自由。但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有着自己的意识,有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知识,通过理性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世界才会得到发展,人才之所以成为人,社会才能发展,人的自由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这点来说,庄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结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给予了人们很

大的精神动力。现实的残酷让饱受痛苦的人们生不如死,而庄子提倡生命自由,保持精神的愉悦,无所待等等思想让人们在内心深处仿佛看到了一处希望,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庄子所要求的自由境界却违背了现实,片面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环境允许,一般的人也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因此这种思想带有很强的飘渺虚幻性。对于今天的人,更应该多学习知识,多见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以及志向,对人的世界观也有莫大的帮助。吸收庄子个人自由思想中值得借鉴的部分,真正实现自我的自由,给心灵以慰藉!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杨帆.逍遥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张闰洙.庄子的自由理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7卷第4期

[4]王青松.浅析《庄子》的自由思想[J],传承,2008年第7期

[5]陈阳全.简述庄子的自由观[J],求索,2003年3月

[6]周益锋.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解析《庄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4卷第1期

[7]陈红映.庄子与自由主义[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2期

[8]明婧.庄子之生死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谷生然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神神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谷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照顾和关怀,在此仅向谷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目 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 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究庄子的个人

自由思想很有必要,整个《庄子》一书无疑是在给我们诠释了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人生。

一、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一)自由之解

自由一词与其他哲学概念一样,越想弄清越变得模糊。文学上的自由指自己做主不受他人约束和限制,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自己掌握未来命运。法律上自由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这里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有约束条件的,任何人的自由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随心所欲的人可能会妨碍别人的自由,而我们有责任来维持这个约束条件,就是在不侵害别人自由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自由。

本文讲的是哲学上的自由,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的使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的自然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如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这里说明了自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使之为人服务。从古典哲学的意义上讲,庄子自由的含义与恩格斯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庄子》书中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因此庄子自由思想的含义只能通过书中的观点加以理解。《逍遥游》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养生主》篇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宗师》篇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这就是说,一个人在世上,不论处境如何,不论遭遇到什么不幸,得也好,失也好,都能安然处之,不为之哀,也不为之乐。这样,他的精神,他的灵魂,就从被倒悬的状态解放了下来。所以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自由,也就是精神上的“逍遥游”,在主观上追求精神的奋飞超脱,“登天游雾”。既然社会政治、道德理性、名利观念等对人性都是一种束缚和累赘,那就应当从精神上将它们统统破除掉。简而言之:庄子的自由观抒发的是人的要求,表现的是对人自我的追求,主张个性,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超越现实。主要表现为“心斋”“坐忘”等精神状态。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成因分析

《庄子》表达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一方面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庄子意识上对自由的渴望,希望冲破压抑的现实。于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和内在的意识觉醒,成为《庄子》自由思想的外在和内在根源。

1.外在根据:社会现实对人的压抑

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战争频繁,政治腐败,世道昏暗已

成为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冲突、矛盾、屠杀,到处都是虚伪和暴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大肆宣扬仁义道德,建立等级制度,欺骗百姓,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庄子身为战国时期普通人中的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担任低微的官职,清晰的看到社会的纷乱和官场的黑暗。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诱惑,也存在太多的无奈。在这新旧交替的时期,人性中为争取利益而表现的残酷一面充分显示出来,同时因不堪社会压抑而激发出的不满也展现出来。这样,现实的残酷激发了庄子的逆反心理。由于现实的动荡,使得客观现实世界具有很强的不可知性,迫使庄子在社会中感到局促不安,从而更加坚定了其追求内心的宁静,把自己本身的快乐从动荡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庄子说任何事物都会向他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他把目光从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

现实的缺陷,使得庄子试图超越缺陷的现实进入理想中的完美境界,庄子认为战国时代的人,受各种束缚压迫的情形,有如用绳子吊起来(悬),或者用枷锁锁起来一样,因为“悬”是枷锁,便很迫切地要求“悬解”。《养生主》说:“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宗师》说:“此古之所谓悬解也”。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庄子摆脱现实束缚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意识的觉醒,社会压迫越是沉重,他的自由意识越是强烈,这种意识反映出来的渴望也构成了他对自由追求的内在根源。

2.内在根源:潜意识对自由的渴望

自由一直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它与人类同生同在。当然,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庄子也不例外。他的潜意识里蕴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沉思,从而把这种不满移入头脑中,在与现实社会相处的过程中,庄子感受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身心疲惫。这样庄子只能在外在压力下追求内心的自由,他认为人本身是自由的,只是由于外在的环境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初衷,处于不自由的状态。

庄子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要求达到自由之境并且得到精神上的愉快。精神的追求是一种意识活动,一切意识都根源于潜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离的部分和动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种欲望、念头由于现实的压力不能进入意识领域,在不知不觉中被移入潜意识领域中,这些被压抑的各种欲望和不满在潜意识领域中到了夜间以幻觉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梦”。庄子也有这样的经历,《庄子》书中多次提到梦,梦就成为他潜意识对自由的表露。“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人生活在社会中,为利益四处奔波劳累,再加上各种规范限制,个体备受压抑,但在梦中,一切世俗杂念都消失了,心灵轻灵自由。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

满都会忘记,是因为个人的现实感受一旦进入潜意识领域,就会出现遗忘的心理现象,庄子寄托于梦变为蝴蝶自由自在,期望通过梦来实现物我两忘、交融为一的境界。庄子潜意识上对自由的渴望,希望冲破压抑的现实,这实实在在表现了庄子内在的意识觉醒。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庄子》一书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自由、从容、无拘无束的生活目标。当时,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而表现为不自由状态,因此,人不得不把现实中受到的压迫转向精神世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庄子所说的自由是一种高度心灵价值的代表,主要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避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从实际来看,他人和社会与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矛盾,对个人的自由有制约,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法脱离他人和现实而存在,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备相应的社会地位。下面就从个人与自然界、社会、他人、自我四者的关系分析庄子个人自由思想。

(一)个人与自然界

广义上的自然界同自然一致,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哲学上讲的是指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例,顺其自然,自然消亡。《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哲学上认为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儿讲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言的物质世界,抽象概括为客观规律,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我们知道个人与自然界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必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又是相互对立的。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且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的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虽有千差万别,但实质都是统一于“道”。“道”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包的,那么庄子进而思考,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实质就是自然,万物终归于自然,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人也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庄子认为面对无可奈何的事情就得顺应自然,不去追求。得失、贫富、苦乐都顺应自然,把贫富贵贱荣辱都看得淡淡的。《庄子》书中作者追求“无功”“无名”“无己”这些超然物外的情感时,表面表达对自由精神的内在追求,实质意在指出人的内在生命应与自然一致,听任自然,抛弃所有为仁为义,为名为利,为善为美的东西,以自然规律行事。自由和自然的关系同样如此,人所具有的所有属性都是自然赋予的,所以人的活动也是一个合乎自然的过程。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所追寻的活动,与人性相结合,所以自由的活动最终也是顺其自然,完成了人的本性回归,自由与自然合二为一。人的自由应顺其自然,安顺天命,强调服从自然规律,躲避社会纷扰,自然而然达到生命自由的理想境界。简言之,《庄子》自由之说所思要点就是人应该遵循自然,崇尚自由。

(二)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物质生产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形成于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的开端,而它得以明确地被提出和强调,却是近代以来的事。它既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永恒主题,同时现实生活又把这一问题以价值论或价值观的形式突出地呈现出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直面现实问题,正本清源,进而讨论这一问题深层的存在论或历史观基础显得尤为必要。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史中主要有六种:“玄学无用说”;“社会非人(个人)说”;“人(个人)非社会说”;“自然主义说”;“实体主义说”;“功能主义说”。 这六种解释可归纳为三种思想,即历史观的思路、价值观的思路和认识论的思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同一社会中,人们存在不同的个性差异,这是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关系中而形成的;另一方面人的主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依赖性。人的社会性即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为前提,人们都具有不可超越的社会性,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个人的发展才有可能;人的依赖性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依赖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个人生存和发展依赖社会生产、社会规范、社会进步。 战国时代的社会是动乱的,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世道昏暗不堪已是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屠杀、阴谋、掠夺,到处都是虚伪和暴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大肆宣扬仁义道德、建立等级制度,欺骗百姓,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性中为了争夺利益而表现的残酷一面充分显示出来,同时因不堪社会压抑而激发出的不满也

展现出来。庄子作为这个时代背景中的人,同时他又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消极避世的一方面。现实社会的人由于外在俗事的萦绕,不得不整天勾心斗角,庄子认为这是世人的悲哀。由于这些现实原因,庄子主张避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追求心灵自由。而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就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否与个人息息相关,社会的有序、安定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每个个体去维持,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那么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则会败落。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必须以社会为基础,脱离社会,个体将不复存在。庄子这种充分肯定个人否定社会的观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个人与他人

“他人”之解,自然是独立于“自我”即个人以外的别人,个人与他人同处于一个社会中,共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集体。个人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共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努力,为了人类的繁衍而生生不息。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会的民主与和谐。自由作为人类所追求的本性,在实现社会的民主与和谐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实现与否或多或少受到他人的制约,个人的自由不能毫无约束,任意妄为。个人自由的实现如果影响到他人,那么这种“自由”就是“不自由”的,不主张的。从这点来说,个人与他人之间又存在矛盾性,每个人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是以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与他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也应该注意平等并不是绝对的、毫无顾虑的、任意妄为的。

庄子认为,物与物,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唯有如此,世界才会五彩缤纷。关于事物的差异性《徳充符》中“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但庄子认为,万物都可归于“道”,从这个角度讲万物是齐一的。进而联想到,人与人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徳充符》说“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所谓同者就是“道”。万物既然是千差万别的,为何又是齐一的呢?这在俗人眼中是不可以理解的,所以俗世之人去追求差异,追求是非,分辨物我,趋利避害,从而失去了真性,失去了自由。殊不知,从“道”的观点看无所谓“为”与“不为”,无所谓是非,无所谓物我,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利害。“天地一盾也,万物一马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黄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从“万物齐一”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给我们暗示过这样一个道

理:人人生而平等。人生没有高下尊卑,所以自食其力的生存手段也无高下荣辱比较的必要,生存即是为了衣食住行,也是为社会存在与发展。个人与他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在实现自身自由的前提下一定要注重他人的自由,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个人与自我

个人与自我,看似相同的两个概念,其实不然。在这里,个人指的是身体方面,而自我指的是个人的心灵方面,两者结合起来即人身自由和人心自由。目前学术界很少研究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即使有少数涉及,但也没有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矛盾关系出发来进行研究。现代社会中,个人要实现自由,必须同时注重内心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文明的进步,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压迫,工作的烦恼,外在的诱惑等外在压力使得人们身心越发疲惫,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逐渐被分开,身体虽然看似自由,但心灵上以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越发的表现为不自由。人的肉体受到时间和空间双重制约而表现为不自由状态,人的心灵同样饱受摧残,这些都是和自由背道而驰的。现代社会倡导自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自由,所以需要舆论来压制内心的困惑。人,生于社会,受社会的影响很深,要想保持内心的洁净与高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庄子也从两个方面论述个人自由思想,即人身自由(行为自由)和人心自由(精神自由)。

人身自由: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得道之人,获得人生自由之人,处于三种不同境界的自由状态的人。“无己”,一是指忘我专神;二是指“无己则顺物,顺物则至矣”的无自我的主观意志,顺着外物的客观规律行事,从而获得人生的行为自由。“无功”是指得道后,不执着于自己的某一事业的成功,而无不成功,这是自然演化之功。“无名”是不图有政绩的名誉,一切以天下人民的自由生存为主,不图“王”天下的王名,切以“民情”为重。庄子认为,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实现人身自由。因此,对于现代的人也应该在纷繁的工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依据自己的能力办事,事事尽力就好,顺其自然,从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人心自由:人心的自由是说人的精神无执着、无束缚、无忧虑。在认识上看透人生,了悟天地人生的规律,以此实现心的得道,精神的逍遥游。庄子悟得了人生的是非得失之道:其一,看透是非心。庄子在《齐物论》里写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提出了“齐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因果发展、转移是不存在是非差别的,是非差别是以人自己的观点为标准来确定的,是人为的。其二,看破生死心。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里把生死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自然过程。庄子看破了是非生死,也就破除了是非得失对人的囚禁、捆绑,人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们在追求是非、利益、生死的同时,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则会给自己的心灵

造成一定的束缚,致使现代人失去心灵的纯洁,从而更加不自由。

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肉体和精神逐渐成为两个独立体,彼此矛盾着,更谈不上统一以致自由。由此,在我看来,人要获得自由,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从庄子的思想加以分析借鉴,也就是无功无名,顺其自然,坦然面对生与死。

总之,通过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更加明确四点。第一:人要想实现人生自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不违背自然为前提;第二: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时不能避开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谈自由,否则所谓的自由也只是虚幻的;第三:个人与他人是平等的,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个人与他人的种种不自由;第四: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个人要尽量保持内心的高尚与洁净,达到人身与人心高度统一的自由。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现实意义

庄子力求人能摆脱世间的桎梏,解心释神,以此为指向,自由直接地关系到精神领域的净化。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在当下隐含了特定的意义。对此加以分析发现它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下人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庄子》个人自由思想价值成分的挖掘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

(一)庄子个人自由思想的积极意义

1.人欲贪纵不自由

说起人欲,自然散联想到人对名利的追捧,对名利的追捧过渡必然会造成心理疾病。而庄子自由思想中蕴含了许多心理健康的思想。今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物质的繁荣,但物质横流的背后隐藏着苍白紊乱的心灵,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在物质高度发展的同时陷入人格扭曲、精神沦丧的处境。当代社会,生活的超重问题并没有得到人们广泛而清晰的认识。现代社会巨大的压力正在吞噬着我们的精神,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超重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欲望,为了眼前利益而奔走忙碌,丝毫不敢懈怠,期望拥有的东西最大化,为了一己之利,有些人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真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心理方面严重畸形,对自己、对他人都会造成伤害,损人不利己。其实,心灵上的枷锁是自己套上去的,摆脱不了世间物质表象的束缚,人就会很累,累的原因是我们对任何事情都放不下和忘不了,心理的结总是打不开,心事不断。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心理负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寿命折损。因此《庄子》个人自由思想所包含的“无欲无求”“自然而然”等内容对当代人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领悟《庄子》的思想会得到心灵上的放松,达到肉体上的解脱。

2.生死豁达是自由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无数的探讨。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一向忌谈死亡,形成了“重生恶死”的生死观。而庄子的生死观开创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重生恶死”生死观的先河。庄子强调:重生贵生、苦生乐死、生死自然。“重生贵生、苦生乐死”指庄子强调生命的长度,又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在庄子那里,个体生命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肯定。“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让王》);在重生贵生的同时,庄子并不怕死恶死,而是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庄子既然重生贵生,提倡养生,却又苦生乐死,向往死亡,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实则不然,二者在“道”的层次上其实是统一的,即生死自然。道家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是侧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讲的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循环的过程,“生”与“死”的往复在庄子看来是无穷无尽的,个人应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死,而不能人为地求生避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庄子对生与死自然形态的豁达,这种思想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由,不为生死所束缚的自由。生死超脱于自身之外,那么其他的外界因素也无关紧要了。由此,庄子的这个思想,可以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死观,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它重生贵生并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另一方面,它苦生乐死并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这就告诉我们:生和死实际上是贯通为一的,既是必然的、命定的,又是自然的、客观的。庄子对生死的理智认识有助于现代人认清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重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死亡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从而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感情上的痛苦,坦然迎接死亡的来临。

3.人生自由须平等

《庄子·秋水》篇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显而易见“贵贱”在价值意义上表达的是高低差别的用语,“无贵贱”就是没有价值意义上的高低差别,是明确表述平等问题的。庄子所谓的“物”,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仅是自然物,还包括人及其活动,在这儿我主要提取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进行论证。前面已经提到,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平等。《庄子.徳充符》中讲到兀者申徒嘉“齐执政”的故事,庄子认为执政大臣并不比一个残疾人更高贵,两者是平等的。其平等不在于身体或职务,而在于依其本性生存。就是从“形骸之内”来看待人的关系,承认人各有实现其个性的自由,在此意义上是平等的。庄子的“平

等”实质上是“以道观物”即从道的角度认为万物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也就是说,在道中,人们既绝对自由又相安无事。如果从“形骸之外”看人,则必然产生人的优劣等级之分,抹煞人之间的平等。尽管庄子的平等思想带有浓厚的虚幻飘渺色彩,但平等思想的提出仍是当时的一大进步,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无论西方或是国内,人们的主人翁意识都在增强,自由、平等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学者及政治领导人都有很强的研究性和学习性。《庄子》的平等思想,潜在地包含着追求个体自由平等的意义。《庄子》虽主张平等(“齐”),但决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拉到一个平面上、符合一个标准,而是认为,每个人在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上是平等的。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在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这个意义上,人是平等的。因而,实现了自由也就实现了平等,只有在自由的个体之间才会形成真正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人才有可能实现其自由。不平等地对待人,不仅限制甚至剥夺了别人的自由,也会使自己变得不自由。《庄子》中这些古老的平等思想,可以成为现代平等和自由观念的思想资源,重新发出光芒。

4.环境和谐更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局面。深究其内部根源,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当时各诸侯国纷争不断,政治上的争夺导致统治者无暇顾及思想界,而这时各家各派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的创造思想。正是在这平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人们敢想、敢说、敢写、敢发表,带来了晚周思想学术的繁荣、领袖千古,令后人无限景仰。

政治环境给思想界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庄子》自由思想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庄子主张人的自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庄子看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一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平衡相处,这对解决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充分体现了庄子“安命无为”和“万物齐一”的思想。现代工业文明,使人们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说:土地荒漠化、臭氧层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等。人们开始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全球变暖,紫外线照射使患皮肤癌的几率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等等。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庄子安命无为,顺其自然,万物一体的思想为目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借鉴,和谐的环境为我们提供宽松、愉悦的心情,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觉得身心愉快,更好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的消极意义

1.高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存在

庄子倡导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是避开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追求心

灵的自由。认为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否定社会而绝对肯定个人的价值,这必然会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庄子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当今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不利的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就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家庭,家庭的存在与否与个人息息相关,社会的有序、良性状态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每个个体去维持,若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那么社会就会健康,反之则会败落。社会的败落直接牵动个体的利益,个体因此会遭受灾祸,因此人类面临的不是个体如何保护好自身利益而是怎样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也会随之受益。应该说,为社会做贡献是个人的责任,也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出发点。庄子不提倡个人为社会做积极的贡献,他把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最高点,逃避现实,讲究个人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什么,做到“无为于世”。按照它的理论去做,个人失去主观能动性,意识不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负有的责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社会成员在交往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这就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力量。《庄子》书中提出根除道德规范、消除仁义礼乐、反对人的造作,解除道德规范对个人的约束。但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起了安定的作用,有了道德规范制约社会,社会才会有条不紊。庄子这种排斥道德规范充分肯定个人否定社会的观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过度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必然会造成社会解体,不利于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庄子思想内含着对文明的否定

《庄子》一方面否定个人担负改造社会的角色,主张个人置身事外,另一方面又极力批判社会文明,他对文明的批判是完全的、彻底的。庄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人应安于现状,消极避世,对社会的进步持否定态度。但是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史,没有文明就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永远不会走向繁荣,更不用说取得人类的自由了。在庄子眼里,文明必然会给人的本性造成破坏,人一旦有了心机,人的心灵有了桎梏和枷锁,不利于个体生命的保全,妨碍个体的精神自由,因此,他主张抛弃知识,追求绝对心灵自由。但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有着自己的意识,有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知识,通过理性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世界才会得到发展,人才之所以成为人,社会才能发展,人的自由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这点来说,庄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结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给予了人们很

大的精神动力。现实的残酷让饱受痛苦的人们生不如死,而庄子提倡生命自由,保持精神的愉悦,无所待等等思想让人们在内心深处仿佛看到了一处希望,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庄子所要求的自由境界却违背了现实,片面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环境允许,一般的人也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因此这种思想带有很强的飘渺虚幻性。对于今天的人,更应该多学习知识,多见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以及志向,对人的世界观也有莫大的帮助。吸收庄子个人自由思想中值得借鉴的部分,真正实现自我的自由,给心灵以慰藉!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杨帆.逍遥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张闰洙.庄子的自由理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7卷第4期

[4]王青松.浅析《庄子》的自由思想[J],传承,2008年第7期

[5]陈阳全.简述庄子的自由观[J],求索,2003年3月

[6]周益锋.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解析《庄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4卷第1期

[7]陈红映.庄子与自由主义[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2期

[8]明婧.庄子之生死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谷生然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神神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谷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照顾和关怀,在此仅向谷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相关内容

  • 论庄子心物观中的自由精神
  • 第33卷第3期2007年7月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Q烈GHAINATIoNALr]rⅡ添INST玎Ⅱ7.1m (绷ldal鳃k毗es) VOL.33 No.3July.2007 论庄子心物观中的自由精神 周立梅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自由精神是庄 ...

  • 庄子的自然人生及其启示
  • <庄子智慧解读>考查题 班级:数本142班 学号:[1**********]5 姓名:蒙婷 庄子的自然人生及其启示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那是一个以众欺寡.倚强凌弱离乱痛苦的时代.现实世界的痛苦是一个无底的陷阱,庄子的视线从此从人事离开,他所纵观乃是无穷的时空.庄子认为,人必须自觉 ...

  • 浅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
  • 浅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慈秀秀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5期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庄子逍遥思想中的"自由观""人格观"和"相对观" ...

  • 庄子与中国文化论文
  • 名与利,生与死 --<庄子>心得 庄子何其人?众所周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样一个看似充满神秘感的人物身上到底蕴藏了多少文化精华呢?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一个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的人,有着对名利,对生死独到的见解.&l ...

  • 陈鼓应: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为方勇著[庄子学史]序
  • By: 庄朝晖 发表于 2012-5-30 22:33:00 庄周学派留下了一部<庄子>,由于它那芒忽恣纵的语言风格,以及高远深邃的思想意境,常被正统派视为异端邪说而遭扭曲,所谓消极.出世是常有的误解.但是我想,中国文化中如果欠缺了庄子的生命情调和美感情怀,那么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会成 ...

  •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覃志航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提 要] 当今世界, ...

  • 七上语文导学案
  • 17<公输>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4.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 ...

  • 施特劳斯与中国
  • 从严复1898年刊印<天演论>译本并于同年着手翻译<群学肄言>算起,我国学界已 经三次引人注目地引介西方学术思想,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五四"运动之后到1966 年 ,算第二次引介时期,最高成就是我国翻译西方"政法诸书"的第一个汉译全集 ...

  • 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思想比较
  • 分类号:-- 密级j--单位代码: 学号:!Q§!Z2鲤12垫8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答辩日期:吐壹亘专业技术职务:塞茎堂学位授予日期:型塾蕉 二00六年四月 中文摘要 庄子与马斯洛是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一而同地表现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