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之花灿烂绽放
习作教学 指导先行
以往的习作教学是典型的“后”作文教学,即作文前老师几乎不指导,而是在学生成文后由老师批改。老师几乎从错别字、标点,改到词语、句段,甚至谋篇布局,作文本上改得密密麻麻,改作文也成了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事。可悲的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往往只看分数或等级就丢置一边,下次作文,问题依然存在。长此以往,作文就成老大难问题了。看来,习作教学不能忽视指导。
习作前指导
李白坚教授提出“前”作文教学的理念。即: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现行语文教材,主要是运用学生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形成文字,虽然有其不科学性,但如果老师注重习作前思维的拓展和感情的积聚碰撞,依然可以把这些“陈米”煮成一锅新鲜的熟饭。因此,治标又治本的办法应该是加强习作前的指导。那么习作前指导什么呢?我认为应包括:
1、习作激情的迸发。
激情,是写作的酵母。有成语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文章的生成是“情动于中”的产物。都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情况下,才能生成语文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因此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比如吴小明老师指导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习作《鸭妈妈和巡警》时,老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抛出极具挑战力的问题:这是记者拍到的一张图片,那还有哪些图片是记者没有拍到的呢?学生兴趣高涨,最后把这些图片串联在一块儿,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表达心理,再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再比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时,就用图片加上老师生动的描述,勾起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把自己想像成图片中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员,静心思考,到动物王国中游历。学生兴致很浓,静心神游后,就七嘴八舌地说起他们精彩的故事。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用图片、文字、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引起共呜,那么我们的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习作思路的拓宽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材料单一,千人一面。似乎除了借文具,晚上背着去看病这些事情以外,就再也没有生活材料似的。其实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如白小容老师在上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习作《我的读书故事》时,思路拓展很宽。
可写酷爱读书、读书的不同阶段、怎样读书、读了哪些书籍、读书从厌到爱、坏书影响等等。这么多内容,给学生展现了读书的一个个方面,学生总会有所经历或启发吧,自然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小伙伴》时,考虑到学生往往把人物界定在同班同学中,事例往往是学习上帮助同学,生活中机智勇敢这类似的情况,并且绝对是唱正气歌,都表扬。我在具体指导的时候就从几方面拓宽思路。一是拓宽人物的范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伙伴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同学,可以是同校的同学,可以是只见过一两次面的同龄人,可以是邻居家的小伙伴,甚至可以是陌生的小孩子等等。二是拓宽材料的范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伙伴的事情可能发生学校、也可能在家里,还可能在路上、街道、公园等等。三是拓宽感情的范围。小伙伴做的事一定都是好事吗?如果是坏事,你怎样劝诫他?这样,三个层次的拓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想写的人,想写的事。从写的作文来看,内容也很丰富。
3、习作方法的指导。
思路拓宽后,学生成文仍有难度,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方法的指导。习作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读促写。每篇作文的方法指导不可过多,一两个即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及习作要求,重在指导一两方面。比如可以是细节指导,人物的描写,开头或结尾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从中学到了许多习作方法。比如这次竞赛我抽到的题目是《一件事的启示》,这个习作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而本单元就有一篇写事情的启示的范文——《钓鱼的启示》,我用这篇范文对习作进行指导,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事情清楚,启示深刻。以此来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真正把阅读与习作相融合,让它指导我们的习作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翻看过我们的高段习作,多数作文都可以以这种方式以读促写。只是指导的重点不一样而已。比如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写《小伙伴》的作文,窦红艳老师就以阅读课文《少年闰土》为范文,指导学生从读学写,学习小作者的外貌描写,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范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和神态描写。这不就是抓住点来指导吗?
4、习作题目的提炼
在习作竞赛现场,有很多老师都设计了指导学生拟定题目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指导、点拨,同学们的评价,让学生学习拟定作文题目。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赛课前一天,我正指导七单元习作《鸭妈妈和巡警》,本来设计了指导题目这一环节,结果时间仓促未指导。参赛回来看作文,因为作文指导扎实,所以学生作文都写得很不错。但题目就因为我的忽视而差很多,主要表现在不精炼、无意义。后来经过指导,《小鸭历险记》《街道奇遇记》《动人的一幕》《谢谢你,巡警》等好题目被提炼出来。其实,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双灵魂的眼
可以改变一张平庸的脸。好题目也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因此,老师要加强对题目的指导,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老师的点拨指导,切实提高学生拟题的能力,长此下去,学生就能拟出新颖、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题目。 习作中的指导
在习作指导过后,老师应该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和空间,静心思索整篇文章要怎么写 ,然后一气呵成。尽量在课堂上进行,高年级要用四十分钟完成四百字以上的作文。并且学生在写作时,老师要巡视指导,指点学生的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并且对作文差的同学更应特别关注,适时点拨,提高初稿质量。 习作后指导
作文写完后,要注重指导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多次修改,才有这一巨著的诞生。因此,要让学生学习修改,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分自改、互改、小组改、家长改、老师改等。修改的方式常见的是由老师选择几类作文来念,全班修改,老师点拨,总结方法,再由学生自改、互改甚至家长改,再誊抄由老师最后把关。当然形式可以多样,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在习作这条道路上,我还是初探阶段,本着积累经验的想法梳理成文,习作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用耐心、毅力去延伸。让我们乘着习作的翅膀飞翔,飞出一条漂亮的轨迹。
让习作之花灿烂绽放
习作教学 指导先行
以往的习作教学是典型的“后”作文教学,即作文前老师几乎不指导,而是在学生成文后由老师批改。老师几乎从错别字、标点,改到词语、句段,甚至谋篇布局,作文本上改得密密麻麻,改作文也成了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事。可悲的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往往只看分数或等级就丢置一边,下次作文,问题依然存在。长此以往,作文就成老大难问题了。看来,习作教学不能忽视指导。
习作前指导
李白坚教授提出“前”作文教学的理念。即: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现行语文教材,主要是运用学生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形成文字,虽然有其不科学性,但如果老师注重习作前思维的拓展和感情的积聚碰撞,依然可以把这些“陈米”煮成一锅新鲜的熟饭。因此,治标又治本的办法应该是加强习作前的指导。那么习作前指导什么呢?我认为应包括:
1、习作激情的迸发。
激情,是写作的酵母。有成语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文章的生成是“情动于中”的产物。都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情况下,才能生成语文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因此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比如吴小明老师指导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习作《鸭妈妈和巡警》时,老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抛出极具挑战力的问题:这是记者拍到的一张图片,那还有哪些图片是记者没有拍到的呢?学生兴趣高涨,最后把这些图片串联在一块儿,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表达心理,再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再比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时,就用图片加上老师生动的描述,勾起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把自己想像成图片中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员,静心思考,到动物王国中游历。学生兴致很浓,静心神游后,就七嘴八舌地说起他们精彩的故事。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用图片、文字、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引起共呜,那么我们的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习作思路的拓宽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材料单一,千人一面。似乎除了借文具,晚上背着去看病这些事情以外,就再也没有生活材料似的。其实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如白小容老师在上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习作《我的读书故事》时,思路拓展很宽。
可写酷爱读书、读书的不同阶段、怎样读书、读了哪些书籍、读书从厌到爱、坏书影响等等。这么多内容,给学生展现了读书的一个个方面,学生总会有所经历或启发吧,自然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我在上六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小伙伴》时,考虑到学生往往把人物界定在同班同学中,事例往往是学习上帮助同学,生活中机智勇敢这类似的情况,并且绝对是唱正气歌,都表扬。我在具体指导的时候就从几方面拓宽思路。一是拓宽人物的范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伙伴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同学,可以是同校的同学,可以是只见过一两次面的同龄人,可以是邻居家的小伙伴,甚至可以是陌生的小孩子等等。二是拓宽材料的范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伙伴的事情可能发生学校、也可能在家里,还可能在路上、街道、公园等等。三是拓宽感情的范围。小伙伴做的事一定都是好事吗?如果是坏事,你怎样劝诫他?这样,三个层次的拓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想写的人,想写的事。从写的作文来看,内容也很丰富。
3、习作方法的指导。
思路拓宽后,学生成文仍有难度,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方法的指导。习作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读促写。每篇作文的方法指导不可过多,一两个即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及习作要求,重在指导一两方面。比如可以是细节指导,人物的描写,开头或结尾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从中学到了许多习作方法。比如这次竞赛我抽到的题目是《一件事的启示》,这个习作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而本单元就有一篇写事情的启示的范文——《钓鱼的启示》,我用这篇范文对习作进行指导,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人物心理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事情清楚,启示深刻。以此来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真正把阅读与习作相融合,让它指导我们的习作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翻看过我们的高段习作,多数作文都可以以这种方式以读促写。只是指导的重点不一样而已。比如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写《小伙伴》的作文,窦红艳老师就以阅读课文《少年闰土》为范文,指导学生从读学写,学习小作者的外貌描写,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范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和神态描写。这不就是抓住点来指导吗?
4、习作题目的提炼
在习作竞赛现场,有很多老师都设计了指导学生拟定题目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指导、点拨,同学们的评价,让学生学习拟定作文题目。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赛课前一天,我正指导七单元习作《鸭妈妈和巡警》,本来设计了指导题目这一环节,结果时间仓促未指导。参赛回来看作文,因为作文指导扎实,所以学生作文都写得很不错。但题目就因为我的忽视而差很多,主要表现在不精炼、无意义。后来经过指导,《小鸭历险记》《街道奇遇记》《动人的一幕》《谢谢你,巡警》等好题目被提炼出来。其实,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双灵魂的眼
可以改变一张平庸的脸。好题目也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因此,老师要加强对题目的指导,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老师的点拨指导,切实提高学生拟题的能力,长此下去,学生就能拟出新颖、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题目。 习作中的指导
在习作指导过后,老师应该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和空间,静心思索整篇文章要怎么写 ,然后一气呵成。尽量在课堂上进行,高年级要用四十分钟完成四百字以上的作文。并且学生在写作时,老师要巡视指导,指点学生的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并且对作文差的同学更应特别关注,适时点拨,提高初稿质量。 习作后指导
作文写完后,要注重指导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多次修改,才有这一巨著的诞生。因此,要让学生学习修改,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分自改、互改、小组改、家长改、老师改等。修改的方式常见的是由老师选择几类作文来念,全班修改,老师点拨,总结方法,再由学生自改、互改甚至家长改,再誊抄由老师最后把关。当然形式可以多样,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在习作这条道路上,我还是初探阶段,本着积累经验的想法梳理成文,习作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用耐心、毅力去延伸。让我们乘着习作的翅膀飞翔,飞出一条漂亮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