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 l
N ov . 2008V o. l 24 N o . 6
试论西汉新儒学理论体系的生成
蒙鸿波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为了大一统政治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孔孟儒学思想及法家专制主义思想的基础上, 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和发挥, 构筑了西汉的新儒学理论体系, 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和融合, 影响至为深远。在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的评价方面, 历史误解颇多, 随着历史研究的逐渐深入, 应该还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体系一个较为公正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董仲舒; 新儒学; 天;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专制主义; 理想主义评价观中图分类号:B234
文章编号:1001-0300(2008) 06-0039-05
文献标识码:A
大凡治中国思想史者, 莫不看重从先秦到两汉的思想转型, 因为 秦汉大一统以后的中国思想世界基本上依据的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有系统的知识
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 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 而这背景又不是诸子中的一家一派, 而是融合了包括人文和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1](P210)
一、新儒学理论体系生成的社会条件
西汉政权确立于秦末动荡之后, 由于亲历了秦末的农民战争, 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惨象, 汉初统治者特别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为此,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 注重垂手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 无为! 思想得到较长时间的崇尚和实践, 当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然而, 随着生产的复苏和经济的逐渐发展,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黄老无为思想一时相形见绌。
首先, 王国问题日趋严重。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和延续, 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利于封建国家建立较为稳定的统治秩序, 同时, 汉初的诸侯王也从较低的田租等政策中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自专财政, 任免官吏, 铸造货币, 雄踞一方, 地方势力的迅猛发展, 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强力挑战。经过一番周折, 汉景帝 七国之乱! 平定了叛乱, 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但王国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紧即帝位的刘彻, 对此耿耿于怀, 夜难成寐。
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商贾势力日益坐大, 兼并之风日盛,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董仲舒说:∀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邑有人君之尊, 里有公侯之富。∃太史公说:∀役财骄溢, 或至并兼, 豪党之徒, 以武断于乡曲。∃!
[2](P73)
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型, 奠定了中
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 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走势,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及民族思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此, 我认为, 有必要以西汉新儒学的生成为标题, 对这一转型进行大致的梳理和分析。
汉武帝时期,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字面上看, 似乎意味着儒家思想的鳌头独占和时来运转, 意味着战国时期除儒家之外诸子百家的销声匿迹。其实不然, 正如葛兆光所言, 从内在看, 这是战国诸子思想在历经长期对抗渗透后的一个整合与融合的时期, 此后获得独尊地位的儒学, 与春秋战国的孔孟儒学相比较, 已经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底蕴与内涵。为了叙述的方便, 我们不妨将汉武帝以后成型的儒学称呼为 新儒学! , 以示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收稿日期:2008-06-30
作者简介:蒙鸿波(1969 ), 男, 陕西咸阳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再次, 面对北方匈奴的威胁, 和亲政策的效力逐渐弱化, 匈奴步步紧逼、贪得无厌, 西汉统治者很是难堪。
汉初备受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 只是一个大致的模糊轮廓, 理论体系化程度并不高, 缺乏严密的体系论证; 从内容方面看, 虽以先秦的道家思想为主体, 但又杂之以先秦诸家的只言片语, 较为庞杂, 从&淮南子∋一书即可见一斑。与其说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一种统治理论, 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较为实惠的执政主张。面对上述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黄老 无为! 思想根本无法胜任, 但是, 黄老思想经过汉初几十年运行的观念沉淀, 无论是在朝廷还是社会都有极大的实力和影响, 加之对西汉王朝初年社会窘象的初步疗效, 汉武帝执政以后, 要在统治思想上立刻改弦更张和另起炉灶, 不仅要担当巨大的政治风险, 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 同样, 简单照搬某一个先秦派别的思想, 也会与前者殊途同归。这一切说明, 在稳中求变的基础上, 以当时地位已经逐渐上升的儒家思想为主体, 吸纳借鉴诸子百家, 对汉初黄老思想进行加工改造, 构筑适应于时代发展的 新儒学! 理论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出来的成分是学术而非政治。这一方面说明孔孟儒学缺乏实践的政治机遇,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孔孟儒学的理论不足:对现实政治的洞察欠深欠准, 还有朝着权威主义和政治方向继续精加工的必要, 董仲舒接过了这一历史的课题, 将它推向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度。
先秦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之一, 在于儒家思想始终环绕六艺而展开。六艺中, &春秋∋为孔子所作, 自孟子开始, 承认对孔子思想的把握, 并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董仲舒看重&春秋∋, 主讲微言大义, 运用公羊春秋对&春秋∋进行解释, 树立了权威主义传统观。
董氏认为, &春秋∋经是孔子亲自编定的, 是圣人以素王行天子之政, 是对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诸侯之政行诛赏予夺之圣法。
是故&春秋∋之道, 以元之深正天之端, 以天之端, 正王之政, 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 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 五者俱
[4]
正, 而化大行。
为了封建统治者建立权威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赋予了&春秋∋以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它为治国的大法和刑事审判的根据, 同时方便了与发挥后的道家宇宙观的结合。在儒学的发展史上, 董仲舒对先秦儒道既继承又发挥, 中国思想由此开始了一个全面而重大的转折。 2. 继承和发挥先秦道家阴阳观, 并将之与儒家
思想相结合
董仲舒新儒学, 受先秦道家阴阳观的影响很大, 但他在继承和改造道家阴阳观的同时, 融进了等级的思想, 进一步向家庭和社会领域推衍, 增加了浓郁的现实感。
五行说 只能追溯到邹衍, &吕氏春秋∋将五行配入到四时中去, 更配上他们认为与四时相应的政令与思想, 第一次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依据的宇宙、人生、政治的特殊构造。此一特殊构造, 给汉代思想家们以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董仲舒所受的影响最为深刻, 他由此而把阴阳四时五行的气认定是天的具体内容, 伸向学术、政治、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完成了天的哲学大系统, 以形成汉代思想的特征。##汉
[5](P182-183)
代思想的特性, 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 董仲舒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 基本上承自道家。但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 他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推衍, 以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路贯通。
道家崇尚阴阳和谐,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其阴阳概念只是对自然界抑或人类社会中矛
二、董仲舒构筑新儒学理论体系
毋庸置疑, 在汉代新儒学形成的过程中, 儒家大师董仲舒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为儒学的发挥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构筑西汉新儒学的关键人物。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记载:董仲舒, 广川人也。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弟子传(转) 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 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3](P2495)
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可见, 董氏不仅精于儒学研究, 而且早在汉景帝年间就获得了广泛的尊崇和较高的学术地位, 这为他担当新儒学生成大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1. 看重&春秋∋, 构筑权威主义传统观先秦的孔孟儒学, 在对 德! 、 仁! 等儒学基本范畴的论述方面, 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加上在汉初的黄老思想中, 处处可以看见儒家的 民本! 仁政! 理念, 所以, 在这方面董氏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相形之下, 先秦儒家在天地观上的认识却较为模糊, 宏观的体系论证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鬼神观上似乎莫衷一是; 其次, 先秦儒学尽管周游列国, 极力向执政者推荐自己的学说, 但是它更多体现
盾现象的概括, 并无高下之分。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
极而反, 盛而衰, 天地之道也, 人之李(理) 也。(&四度∋)
[4]
[4]
权威。业已运行的皇帝制度及专制主义内核, 由是披上了神秘的 合理! 外衣, 经董仲舒发挥的 阴阳五行! 及 天人感应! 理论, 理所当然地向家庭和国家政治领域推衍, 建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绝对等级关系网络, 明确提出 三纲! 说, 并与政治接上密不可分的干系。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之阴阳之
道。##是故臣兼功于君, 子兼功于父, 妻兼功于夫, 阴兼功于阳, 地兼功于天。(&基义∋)
&春秋∋君不名恶, 臣不名善; 善皆归于君, 恶皆归于臣, 臣之义必于地。故为人臣者皆视地之事天也, 为人之者视土之事火也。是故, 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
[4]
也。(&基义∋)
其四, 为了在 阴阳五行! 、 天人感应! 宇宙观与儒家 德治! 、 仁政! 主体思想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董仲舒将 德! 定义为天的根本属性, 以德为本, 而德的根本观念就是作为孔孟儒家道德最高概念的 仁! , 从而实现儒道法的内在结合。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 仁也。(&王道[6](P429)
通三∋)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举贤良对策∋)
[7](P68)
[6](P481)
其一, 董仲舒在继承阴阳观的同时, 将等级与高下的观念渗透到道家的宇宙观里。在他看来, 事物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地位上是不同的, 天为贵地为卑, 阳为上阴为下。
故阳气出于东北, 入于西北, 发于孟春, 毕于孟冬, 而物莫不应是; 阳始出, 物亦始出; 阳方盛, 物亦方盛; 阳初衰, 物亦初衰; 物随阳而出入, 数随阳而终始; 三王之正, 随阳而更起; 依此见之, 贵阳而贱阴也。
[6](P419-420)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其二, 在崇阳的基础上, 董仲舒将他发挥后具有等级差别的阴阳观与 天! 联系在一起, 赋予 天! 以新的含义和至高无上的神秘权威。董氏认为, 天是创造万物的最高主宰, 是世界的理性本原, 天有意识, 尚阳。这就为他的新儒学找到了神奇的理论支点, 解决了先秦儒学关于理论 合理性! 的莫大困惑。
天者, 万物之祖, 万物非天不生。(&顺命∋)
[6](P585)
天者, 群物之祖也, 故遍复包函, 而无所殊, 建日月风雨以和之, 经阴阳寒暑以成之。(&举贤良对策∋)
[4](P69)
天之志, 常置阴空处, 稍取之以为助。故刑者德之辅, 阴者阳之助也。(&天辨在人∋)
[7](P68)
为生不能为人,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 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4]
经过董仲舒的发挥与推衍, 道家的宇宙观逐渐发生变性和扭曲, 并一步步地脱离开道家思想的本体, 如同耍戏法一般, 剥下了道家的皮毛, 将它披在了 仁政! 、 德治! 的上面, 并嵌进了 法治! 的法家内核, 从而解决了先秦儒家学派及道家学派与政治结合的难题。
3. 言灾异, 抑暴政, 规范君权
董仲舒在抬高君主地位, 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 没有忘记假天之威, 对皇帝的过分残暴进行限制。他说, &春秋∋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玉杯∋), 天不是为皇帝而生人民, 而是为人民而立皇帝, 能对人民有好处的皇帝, 天让他做下去, 害民的皇帝, 天就要夺取他的皇位, 并将灾异说附会到了他的新儒学中, 可惜, 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结果却被皇帝忽略了。
凡灾异之本, 皆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 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 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6]
阴阳义∋)
其三, 以 天! 的权威和万能为理论支点, 将自然与社会, 天事与人事联系到一起, 大张皇权, 确立社会政治与伦理的新等级。 天! 从此具有了与人一致但人又永远无法企及的万能意识, 它创造了万物, 主宰着万物, 并根据阴阳五行的法则安排着世间的等级秩序, 当然, 天! 不能直接出面与人类交流, 不能具体操管世间的凡事, 否则便无法体现它的 万能! 和 神奇! 。这样看来, 在 天! 与人之间, 还需要一位现实的沟通者, 这一非同小可的角色, 于是只有让皇帝来扮演。为了建立大一统的稳定秩序, 董氏提出, 皇帝上可通天事, 下可管人事。他既是天的使者和赤子, 也是世间人主和现实生活中的绝对
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必仁且智∋)
[4]
一种可控的过程。∃! 可。
[8]
帝王之将兴也, 其美祥亦先见; 其将亡也, 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五
[4]
形相生∋)
天出阳, 为暖以生之; 地出阴, 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 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 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 厚其德而简其刑, 以此配天。(&基义∋)
天之回应君主, 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 而是他统治的具体情形, 即是遵循了儒家以 仁政! 、 德治! 为宗旨的一整套制度性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新儒学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 董仲舒经过一连串理论的推衍和发挥, 构筑起庞大的新儒学理论体系。新儒学以先秦的孔孟儒家思想为主体, 以 阴阳五行! 、 天人感应! 和 天人合一! 思想为外壳, 以专制主义和战国法家的法制等理论为内核, 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整体, 可以说, 儒、法、道的结合, 刚柔并济, 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经济的需要, 为汉王朝走向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P481)
透过不同的评价, 可以看出对其大略一致的认首先, 新儒学的生成, 实现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儒道法诸子思想的有机融合, 奠定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 有效维护了封建国家政治的统一与社会稳定, 无论就经济文化的发展看还是就民生的改善前景看, 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其次, 从当时看, 新儒学的生成及其与政治教育的联姻, 为文人找到了实现人生政治抱负的机遇, 为政治提供了人才与文化的根基, 带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当然, 从长远看, 也为中国的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大大限制了教育的发展远景, 影响了教育和文化的长足发展。
再次, 新儒学的生成及思想的统一, 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与民族, 为中国的国民及知识分子戴上了不可挣脱的紧箍咒, 塑造了中国国民及知识分子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进退两难的历史命运。
关于新儒学生成的始作俑者, 董仲舒也背上了骂名。 胡适在&王充的论衡∋中曾说∀汉代是一个
[5](P265)
骗子时代, ∃董仲舒应当是骗子头儿。! 在探究新儒学方面, 应当纠正这种历史的偏见, 我比较认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们纵横之士, 属于两个形态。且亦不愿当隐士, 或如伍员、屈原的一去不返, 这是儒家对时运的担心精神。(二) 他对当时这批纵横之士的指白为黑, 深恶痛绝, 而又觉无可奈何; 这便可能促使他把现实间一切价值问题, 都和天联系在一起, 使大家感到这些价值标准, 弥纶于上天下地之间, 无可逃避, 而成为他创造他的天的哲学的重要动机之一。!
在这里, 徐复观至少肯定了董仲舒及其努力的现实性意义, 董氏的新儒学是应时而成的思想杰作, 其目的不是简单的骗吃骗喝, 而是解决当时国家与民族所面临的问题, 其思想及现实的贡献, 世人无法抹煞。
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高估思想与理论的作用,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似乎就可以拯救一个民族, 一种备受推崇的思想或理论, 似乎就可以解决世间的一切难题, 由此形成对事物求全责备的理想主义评价观。由于这种评价观的作祟, 加上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观的一知半解, 关于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的历史性误解便形成了。董仲舒只是一个思想大家, 面对时代困境, 他在理论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探索和研究,
[5](P185)
三、关于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和评价可徐复观的看法: (一) 他(董仲舒) 的人格, 与同时
千百年来, 关于中国思想的这次统一与新儒学的生成, 史家众说纷纭。
葛兆光特别看重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思想史, 认为这是 中国思想世界生成! 阶段, 他说: 当近古的理性思想从远古蒙昧中剥离出来的时候, 它对过去思想不是一种∀彼可取而代之∃式的否定, 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 并在综合和兼
[1](P210-211)
容中重新进行了整合和解释。!
雷戈认为, 先秦至汉初中国思想世界的生成就是皇权主义思想的生成, 是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 他是这样评价的:∀在后战国时代的种种剧烈而又微妙的统合分离中, 生长出一种成型的皇权主义谱系##我想,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 即中国有着两千年的皇权主义教化传统, 这个传统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已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品质##它把思想弄成了一种规范式的东西, 要求人们只能进行一种规范主义的思考。它把统一思想作为思想本身的目的。围绕这个目的, 它建构和制订出一整套体系和标准, 从而使得人们的正常思想成为专制制度可以强力控制的东西, 即使思想成为
在我们今天看来, 他的理论推演似乎是荒诞的, 而且是精心设计的, 但是, 我们别忘了以下几点:第一, 众所周知, 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史, 从来就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根本没有一蹴而就的绝对思想和完美理论。既然董仲舒生活在距离我们今天两千多年以前的时代, 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出各种时代因素的限制, 那么, 在评价他及他的思想理论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要投之以求全责备的眼光呢?
第二,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生成, 既离不开董仲舒本人的学术努力, 也离不开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汉武帝时期纷扰险恶的社会现实, 是董仲舒进行理论革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新儒学理论大系最终形成的实践源泉。既然如此, 我们在评价董仲舒及其理论的时候, 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新儒学理论的社会针对性上, 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 董仲舒是一名思想大家, 他顺应时势, 苦心钻研, 从而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在思想领域里, 他可以说是一位大家, 但是, 在专制主义极其盛行的时代, 皇权第一, 政治至上, 思想理论变为社会现实, 绝对离不开政治的土壤, 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的命运, 直接操纵在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手里, 评价新儒学理论的社会影响, 岂能抛开这一决定性的因素?
第四, 毋庸置疑, 新儒学理论适应了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得到了独握大权者的赏识, 登上了政坛, 与中国的专制政治和小农经济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并得到了千年的忠诚延续。的确, 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的不懈努力, 成就了封建时代中国特色的专制主义, 人们在揭露和抨击专制主义种种危害
与 劣迹! 的时候, 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常常就以 帮凶! 的身份, 遭到无情的鞭挞和咒骂, 但是, 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毋庸抹煞的史实:董仲舒在尊隆皇权的同时, 也对皇权进行了审慎的限制, 他希望构筑起来的政治, 不是暴政专制, 而是一种开明的专制。遭遇排挤和冷落, 思想理论被人断章取义, 沦为暴虐专制主义的 帮凶! , 这一点, 绝非董仲舒所能操控, 他又如何为此负责呢?
一个人被误解, 很可能只是个人的不幸, 一个思想家及其理论被误解, 有谁会否认或多或少不是一个时代的不幸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史学研究的深入, 董仲舒及其精心构筑的新儒学体系, 应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历史定位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05.
[2] 侯外庐.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 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4] 徐复观. 两汉思想史:第二卷[M ].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5] 唐俐. 论董仲舒儒学理论框架的道家色彩; 张洪波. 儒
学传统观的演变[J].船山学刊, 2007(4)
[6] 董仲舒. 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7]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8] 李振宏. 天高皇帝近! :一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命题
[J].史学月刊, 2007(10).
[责任编辑 赵喜桃]
The Em ergence of the N e w Confucianism Theory System i n W est Han D ynasty
M ENG H ong-bo
(College o f H istorical Culture , Shaanx iN or m al Universit y , X i an ' 710062, Shaanx i , China )
Abst ract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 h e po liti c al i n tegrati o n and the ti m es , DONG Zhong -shu not only inherited but re f o r m ed and developed t h e pre-Q i n Dao is m, Confucian is m and lega lis m and later estab lished the ne w Con f u c i a n is m theory i n W est H an Dynasty w ith profound and far-reach i n g histo ric influence . There have been m isunder
standings i n people s ' co mm ents on DONG Zhong-shu and h is ne w Con f u c i a n is m theory . W ith t h e pro m oti o n o f his to r y stud ies , DONG Zhong-shu and h is ne w Confucian is m theory have to be re-or i e n tated m i partiall y i n h i s tory . K ey w ords :DONG Zhong -shu ; ne w Confucian is m ; nature ; the fi v e ele m ents of m eta, l w ood wa ter , fire and earth in Y i n (fe m inine and negative) andY ang (masculine and positive); m an-nat u re i n teracti o n ; au tocracy ; i dealistic critic is m
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 l
N ov . 2008V o. l 24 N o . 6
试论西汉新儒学理论体系的生成
蒙鸿波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为了大一统政治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孔孟儒学思想及法家专制主义思想的基础上, 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和发挥, 构筑了西汉的新儒学理论体系, 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和融合, 影响至为深远。在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的评价方面, 历史误解颇多, 随着历史研究的逐渐深入, 应该还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体系一个较为公正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董仲舒; 新儒学; 天;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专制主义; 理想主义评价观中图分类号:B234
文章编号:1001-0300(2008) 06-0039-05
文献标识码:A
大凡治中国思想史者, 莫不看重从先秦到两汉的思想转型, 因为 秦汉大一统以后的中国思想世界基本上依据的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有系统的知识
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 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 而这背景又不是诸子中的一家一派, 而是融合了包括人文和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1](P210)
一、新儒学理论体系生成的社会条件
西汉政权确立于秦末动荡之后, 由于亲历了秦末的农民战争, 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惨象, 汉初统治者特别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为此,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 注重垂手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 无为! 思想得到较长时间的崇尚和实践, 当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然而, 随着生产的复苏和经济的逐渐发展,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黄老无为思想一时相形见绌。
首先, 王国问题日趋严重。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和延续, 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利于封建国家建立较为稳定的统治秩序, 同时, 汉初的诸侯王也从较低的田租等政策中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自专财政, 任免官吏, 铸造货币, 雄踞一方, 地方势力的迅猛发展, 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强力挑战。经过一番周折, 汉景帝 七国之乱! 平定了叛乱, 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但王国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紧即帝位的刘彻, 对此耿耿于怀, 夜难成寐。
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商贾势力日益坐大, 兼并之风日盛,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董仲舒说:∀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邑有人君之尊, 里有公侯之富。∃太史公说:∀役财骄溢, 或至并兼, 豪党之徒, 以武断于乡曲。∃!
[2](P73)
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型, 奠定了中
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 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走势,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及民族思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此, 我认为, 有必要以西汉新儒学的生成为标题, 对这一转型进行大致的梳理和分析。
汉武帝时期,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字面上看, 似乎意味着儒家思想的鳌头独占和时来运转, 意味着战国时期除儒家之外诸子百家的销声匿迹。其实不然, 正如葛兆光所言, 从内在看, 这是战国诸子思想在历经长期对抗渗透后的一个整合与融合的时期, 此后获得独尊地位的儒学, 与春秋战国的孔孟儒学相比较, 已经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底蕴与内涵。为了叙述的方便, 我们不妨将汉武帝以后成型的儒学称呼为 新儒学! , 以示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收稿日期:2008-06-30
作者简介:蒙鸿波(1969 ), 男, 陕西咸阳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再次, 面对北方匈奴的威胁, 和亲政策的效力逐渐弱化, 匈奴步步紧逼、贪得无厌, 西汉统治者很是难堪。
汉初备受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 只是一个大致的模糊轮廓, 理论体系化程度并不高, 缺乏严密的体系论证; 从内容方面看, 虽以先秦的道家思想为主体, 但又杂之以先秦诸家的只言片语, 较为庞杂, 从&淮南子∋一书即可见一斑。与其说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一种统治理论, 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较为实惠的执政主张。面对上述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黄老 无为! 思想根本无法胜任, 但是, 黄老思想经过汉初几十年运行的观念沉淀, 无论是在朝廷还是社会都有极大的实力和影响, 加之对西汉王朝初年社会窘象的初步疗效, 汉武帝执政以后, 要在统治思想上立刻改弦更张和另起炉灶, 不仅要担当巨大的政治风险, 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 同样, 简单照搬某一个先秦派别的思想, 也会与前者殊途同归。这一切说明, 在稳中求变的基础上, 以当时地位已经逐渐上升的儒家思想为主体, 吸纳借鉴诸子百家, 对汉初黄老思想进行加工改造, 构筑适应于时代发展的 新儒学! 理论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出来的成分是学术而非政治。这一方面说明孔孟儒学缺乏实践的政治机遇,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孔孟儒学的理论不足:对现实政治的洞察欠深欠准, 还有朝着权威主义和政治方向继续精加工的必要, 董仲舒接过了这一历史的课题, 将它推向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度。
先秦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之一, 在于儒家思想始终环绕六艺而展开。六艺中, &春秋∋为孔子所作, 自孟子开始, 承认对孔子思想的把握, 并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董仲舒看重&春秋∋, 主讲微言大义, 运用公羊春秋对&春秋∋进行解释, 树立了权威主义传统观。
董氏认为, &春秋∋经是孔子亲自编定的, 是圣人以素王行天子之政, 是对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诸侯之政行诛赏予夺之圣法。
是故&春秋∋之道, 以元之深正天之端, 以天之端, 正王之政, 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 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 五者俱
[4]
正, 而化大行。
为了封建统治者建立权威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赋予了&春秋∋以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它为治国的大法和刑事审判的根据, 同时方便了与发挥后的道家宇宙观的结合。在儒学的发展史上, 董仲舒对先秦儒道既继承又发挥, 中国思想由此开始了一个全面而重大的转折。 2. 继承和发挥先秦道家阴阳观, 并将之与儒家
思想相结合
董仲舒新儒学, 受先秦道家阴阳观的影响很大, 但他在继承和改造道家阴阳观的同时, 融进了等级的思想, 进一步向家庭和社会领域推衍, 增加了浓郁的现实感。
五行说 只能追溯到邹衍, &吕氏春秋∋将五行配入到四时中去, 更配上他们认为与四时相应的政令与思想, 第一次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依据的宇宙、人生、政治的特殊构造。此一特殊构造, 给汉代思想家们以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董仲舒所受的影响最为深刻, 他由此而把阴阳四时五行的气认定是天的具体内容, 伸向学术、政治、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完成了天的哲学大系统, 以形成汉代思想的特征。##汉
[5](P182-183)
代思想的特性, 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 董仲舒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 基本上承自道家。但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 他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推衍, 以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路贯通。
道家崇尚阴阳和谐,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其阴阳概念只是对自然界抑或人类社会中矛
二、董仲舒构筑新儒学理论体系
毋庸置疑, 在汉代新儒学形成的过程中, 儒家大师董仲舒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为儒学的发挥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构筑西汉新儒学的关键人物。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记载:董仲舒, 广川人也。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弟子传(转) 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 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3](P2495)
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可见, 董氏不仅精于儒学研究, 而且早在汉景帝年间就获得了广泛的尊崇和较高的学术地位, 这为他担当新儒学生成大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1. 看重&春秋∋, 构筑权威主义传统观先秦的孔孟儒学, 在对 德! 、 仁! 等儒学基本范畴的论述方面, 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加上在汉初的黄老思想中, 处处可以看见儒家的 民本! 仁政! 理念, 所以, 在这方面董氏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相形之下, 先秦儒家在天地观上的认识却较为模糊, 宏观的体系论证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鬼神观上似乎莫衷一是; 其次, 先秦儒学尽管周游列国, 极力向执政者推荐自己的学说, 但是它更多体现
盾现象的概括, 并无高下之分。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
极而反, 盛而衰, 天地之道也, 人之李(理) 也。(&四度∋)
[4]
[4]
权威。业已运行的皇帝制度及专制主义内核, 由是披上了神秘的 合理! 外衣, 经董仲舒发挥的 阴阳五行! 及 天人感应! 理论, 理所当然地向家庭和国家政治领域推衍, 建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绝对等级关系网络, 明确提出 三纲! 说, 并与政治接上密不可分的干系。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之阴阳之
道。##是故臣兼功于君, 子兼功于父, 妻兼功于夫, 阴兼功于阳, 地兼功于天。(&基义∋)
&春秋∋君不名恶, 臣不名善; 善皆归于君, 恶皆归于臣, 臣之义必于地。故为人臣者皆视地之事天也, 为人之者视土之事火也。是故, 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
[4]
也。(&基义∋)
其四, 为了在 阴阳五行! 、 天人感应! 宇宙观与儒家 德治! 、 仁政! 主体思想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董仲舒将 德! 定义为天的根本属性, 以德为本, 而德的根本观念就是作为孔孟儒家道德最高概念的 仁! , 从而实现儒道法的内在结合。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 仁也。(&王道[6](P429)
通三∋)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举贤良对策∋)
[7](P68)
[6](P481)
其一, 董仲舒在继承阴阳观的同时, 将等级与高下的观念渗透到道家的宇宙观里。在他看来, 事物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地位上是不同的, 天为贵地为卑, 阳为上阴为下。
故阳气出于东北, 入于西北, 发于孟春, 毕于孟冬, 而物莫不应是; 阳始出, 物亦始出; 阳方盛, 物亦方盛; 阳初衰, 物亦初衰; 物随阳而出入, 数随阳而终始; 三王之正, 随阳而更起; 依此见之, 贵阳而贱阴也。
[6](P419-420)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其二, 在崇阳的基础上, 董仲舒将他发挥后具有等级差别的阴阳观与 天! 联系在一起, 赋予 天! 以新的含义和至高无上的神秘权威。董氏认为, 天是创造万物的最高主宰, 是世界的理性本原, 天有意识, 尚阳。这就为他的新儒学找到了神奇的理论支点, 解决了先秦儒学关于理论 合理性! 的莫大困惑。
天者, 万物之祖, 万物非天不生。(&顺命∋)
[6](P585)
天者, 群物之祖也, 故遍复包函, 而无所殊, 建日月风雨以和之, 经阴阳寒暑以成之。(&举贤良对策∋)
[4](P69)
天之志, 常置阴空处, 稍取之以为助。故刑者德之辅, 阴者阳之助也。(&天辨在人∋)
[7](P68)
为生不能为人,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 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4]
经过董仲舒的发挥与推衍, 道家的宇宙观逐渐发生变性和扭曲, 并一步步地脱离开道家思想的本体, 如同耍戏法一般, 剥下了道家的皮毛, 将它披在了 仁政! 、 德治! 的上面, 并嵌进了 法治! 的法家内核, 从而解决了先秦儒家学派及道家学派与政治结合的难题。
3. 言灾异, 抑暴政, 规范君权
董仲舒在抬高君主地位, 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 没有忘记假天之威, 对皇帝的过分残暴进行限制。他说, &春秋∋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玉杯∋), 天不是为皇帝而生人民, 而是为人民而立皇帝, 能对人民有好处的皇帝, 天让他做下去, 害民的皇帝, 天就要夺取他的皇位, 并将灾异说附会到了他的新儒学中, 可惜, 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结果却被皇帝忽略了。
凡灾异之本, 皆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 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 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6]
阴阳义∋)
其三, 以 天! 的权威和万能为理论支点, 将自然与社会, 天事与人事联系到一起, 大张皇权, 确立社会政治与伦理的新等级。 天! 从此具有了与人一致但人又永远无法企及的万能意识, 它创造了万物, 主宰着万物, 并根据阴阳五行的法则安排着世间的等级秩序, 当然, 天! 不能直接出面与人类交流, 不能具体操管世间的凡事, 否则便无法体现它的 万能! 和 神奇! 。这样看来, 在 天! 与人之间, 还需要一位现实的沟通者, 这一非同小可的角色, 于是只有让皇帝来扮演。为了建立大一统的稳定秩序, 董氏提出, 皇帝上可通天事, 下可管人事。他既是天的使者和赤子, 也是世间人主和现实生活中的绝对
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必仁且智∋)
[4]
一种可控的过程。∃! 可。
[8]
帝王之将兴也, 其美祥亦先见; 其将亡也, 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五
[4]
形相生∋)
天出阳, 为暖以生之; 地出阴, 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 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 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 厚其德而简其刑, 以此配天。(&基义∋)
天之回应君主, 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 而是他统治的具体情形, 即是遵循了儒家以 仁政! 、 德治! 为宗旨的一整套制度性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新儒学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 董仲舒经过一连串理论的推衍和发挥, 构筑起庞大的新儒学理论体系。新儒学以先秦的孔孟儒家思想为主体, 以 阴阳五行! 、 天人感应! 和 天人合一! 思想为外壳, 以专制主义和战国法家的法制等理论为内核, 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整体, 可以说, 儒、法、道的结合, 刚柔并济, 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经济的需要, 为汉王朝走向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P481)
透过不同的评价, 可以看出对其大略一致的认首先, 新儒学的生成, 实现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儒道法诸子思想的有机融合, 奠定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 有效维护了封建国家政治的统一与社会稳定, 无论就经济文化的发展看还是就民生的改善前景看, 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其次, 从当时看, 新儒学的生成及其与政治教育的联姻, 为文人找到了实现人生政治抱负的机遇, 为政治提供了人才与文化的根基, 带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当然, 从长远看, 也为中国的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大大限制了教育的发展远景, 影响了教育和文化的长足发展。
再次, 新儒学的生成及思想的统一, 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与民族, 为中国的国民及知识分子戴上了不可挣脱的紧箍咒, 塑造了中国国民及知识分子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进退两难的历史命运。
关于新儒学生成的始作俑者, 董仲舒也背上了骂名。 胡适在&王充的论衡∋中曾说∀汉代是一个
[5](P265)
骗子时代, ∃董仲舒应当是骗子头儿。! 在探究新儒学方面, 应当纠正这种历史的偏见, 我比较认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们纵横之士, 属于两个形态。且亦不愿当隐士, 或如伍员、屈原的一去不返, 这是儒家对时运的担心精神。(二) 他对当时这批纵横之士的指白为黑, 深恶痛绝, 而又觉无可奈何; 这便可能促使他把现实间一切价值问题, 都和天联系在一起, 使大家感到这些价值标准, 弥纶于上天下地之间, 无可逃避, 而成为他创造他的天的哲学的重要动机之一。!
在这里, 徐复观至少肯定了董仲舒及其努力的现实性意义, 董氏的新儒学是应时而成的思想杰作, 其目的不是简单的骗吃骗喝, 而是解决当时国家与民族所面临的问题, 其思想及现实的贡献, 世人无法抹煞。
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高估思想与理论的作用,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似乎就可以拯救一个民族, 一种备受推崇的思想或理论, 似乎就可以解决世间的一切难题, 由此形成对事物求全责备的理想主义评价观。由于这种评价观的作祟, 加上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观的一知半解, 关于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的历史性误解便形成了。董仲舒只是一个思想大家, 面对时代困境, 他在理论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探索和研究,
[5](P185)
三、关于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和评价可徐复观的看法: (一) 他(董仲舒) 的人格, 与同时
千百年来, 关于中国思想的这次统一与新儒学的生成, 史家众说纷纭。
葛兆光特别看重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思想史, 认为这是 中国思想世界生成! 阶段, 他说: 当近古的理性思想从远古蒙昧中剥离出来的时候, 它对过去思想不是一种∀彼可取而代之∃式的否定, 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 并在综合和兼
[1](P210-211)
容中重新进行了整合和解释。!
雷戈认为, 先秦至汉初中国思想世界的生成就是皇权主义思想的生成, 是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 他是这样评价的:∀在后战国时代的种种剧烈而又微妙的统合分离中, 生长出一种成型的皇权主义谱系##我想,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 即中国有着两千年的皇权主义教化传统, 这个传统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已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品质##它把思想弄成了一种规范式的东西, 要求人们只能进行一种规范主义的思考。它把统一思想作为思想本身的目的。围绕这个目的, 它建构和制订出一整套体系和标准, 从而使得人们的正常思想成为专制制度可以强力控制的东西, 即使思想成为
在我们今天看来, 他的理论推演似乎是荒诞的, 而且是精心设计的, 但是, 我们别忘了以下几点:第一, 众所周知, 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史, 从来就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根本没有一蹴而就的绝对思想和完美理论。既然董仲舒生活在距离我们今天两千多年以前的时代, 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出各种时代因素的限制, 那么, 在评价他及他的思想理论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要投之以求全责备的眼光呢?
第二,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生成, 既离不开董仲舒本人的学术努力, 也离不开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汉武帝时期纷扰险恶的社会现实, 是董仲舒进行理论革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新儒学理论大系最终形成的实践源泉。既然如此, 我们在评价董仲舒及其理论的时候, 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新儒学理论的社会针对性上, 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 董仲舒是一名思想大家, 他顺应时势, 苦心钻研, 从而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在思想领域里, 他可以说是一位大家, 但是, 在专制主义极其盛行的时代, 皇权第一, 政治至上, 思想理论变为社会现实, 绝对离不开政治的土壤, 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的命运, 直接操纵在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手里, 评价新儒学理论的社会影响, 岂能抛开这一决定性的因素?
第四, 毋庸置疑, 新儒学理论适应了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得到了独握大权者的赏识, 登上了政坛, 与中国的专制政治和小农经济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并得到了千年的忠诚延续。的确, 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的不懈努力, 成就了封建时代中国特色的专制主义, 人们在揭露和抨击专制主义种种危害
与 劣迹! 的时候, 董仲舒及其新儒学理论常常就以 帮凶! 的身份, 遭到无情的鞭挞和咒骂, 但是, 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毋庸抹煞的史实:董仲舒在尊隆皇权的同时, 也对皇权进行了审慎的限制, 他希望构筑起来的政治, 不是暴政专制, 而是一种开明的专制。遭遇排挤和冷落, 思想理论被人断章取义, 沦为暴虐专制主义的 帮凶! , 这一点, 绝非董仲舒所能操控, 他又如何为此负责呢?
一个人被误解, 很可能只是个人的不幸, 一个思想家及其理论被误解, 有谁会否认或多或少不是一个时代的不幸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史学研究的深入, 董仲舒及其精心构筑的新儒学体系, 应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历史定位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05.
[2] 侯外庐.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 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4] 徐复观. 两汉思想史:第二卷[M ].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5] 唐俐. 论董仲舒儒学理论框架的道家色彩; 张洪波. 儒
学传统观的演变[J].船山学刊, 2007(4)
[6] 董仲舒. 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7]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8] 李振宏. 天高皇帝近! :一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命题
[J].史学月刊, 2007(10).
[责任编辑 赵喜桃]
The Em ergence of the N e w Confucianism Theory System i n W est Han D ynasty
M ENG H ong-bo
(College o f H istorical Culture , Shaanx iN or m al Universit y , X i an ' 710062, Shaanx i , China )
Abst ract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 h e po liti c al i n tegrati o n and the ti m es , DONG Zhong -shu not only inherited but re f o r m ed and developed t h e pre-Q i n Dao is m, Confucian is m and lega lis m and later estab lished the ne w Con f u c i a n is m theory i n W est H an Dynasty w ith profound and far-reach i n g histo ric influence . There have been m isunder
standings i n people s ' co mm ents on DONG Zhong-shu and h is ne w Con f u c i a n is m theory . W ith t h e pro m oti o n o f his to r y stud ies , DONG Zhong-shu and h is ne w Confucian is m theory have to be re-or i e n tated m i partiall y i n h i s tory . K ey w ords :DONG Zhong -shu ; ne w Confucian is m ; nature ; the fi v e ele m ents of m eta, l w ood wa ter , fire and earth in Y i n (fe m inine and negative) andY ang (masculine and positive); m an-nat u re i n teracti o n ; au tocracy ; i dealistic critic i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