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从1978—2015年,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6.1%,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就统计数据而言,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共存。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可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即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则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占地规模扩大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气、液、固体,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汽车尾气污染强度。
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减缓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如城镇用水),抑制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害性事件增多从而影响城镇化;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的力度,减缓了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从1978—2015年,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6.1%,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就统计数据而言,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共存。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可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即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则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占地规模扩大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气、液、固体,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汽车尾气污染强度。
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减缓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如城镇用水),抑制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害性事件增多从而影响城镇化;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的力度,减缓了城镇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