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考
作者:郑利霞
来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04期
摘要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具有优势。在社会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环境管理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意义、思路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4)04-0019-03
网格化管理是指借用空间网格及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系统的各种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系统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1]。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诸多社会管理方而[2,3]。
网格化管理具有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的有效手段,并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新型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因而,存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领域尝试开展网格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构建的目标在于解决环境保护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平衡,整合各种有效环境管理资源,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消极管理向积极管理的转变,逐步形成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以条线为依托、以信息为纽带的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区域环境问题[4]。
1 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的意义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提
出,要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进“十二五”以来,各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监控等领域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运行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但环境管理现状仍存在情况不明、底数不清、衔接不畅、协作不力、部门配合较弱、预判不足,被动应对较多等突出问题环境管理模式需要实现战略创新与转型,提升环境管理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于新时期新发展中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网格划分,细化辖区环境状况、污染成冈与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环境目标要求明确各网格地块环境整治和管理重点。
第二,通过网格化环境管理,使工作重心下沉,服务监管前移,强化环保工作向基层辖区(乡镇、街道、工业区)渗透,充分发挥网格内基层环保作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基层行政单元得以实施。
第三,依托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条线行政管理资源,打通数据、业务整合、集成等诸多方面的壁垒,实现环境管理部门间的多级管理及协同工作,有效解决目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第四,依托各细化网格,逐步建立全面覆盖、适时反应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第五,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专业化能力,建立属地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模式,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妥善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路
2.1选择试点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有选择性的建立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试点,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逐渐完善推广。
2.2划分网格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特点及规划特征,按照行政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网格并分级。
2.3设定网格环境目标
根据各网格环境现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环保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网格的环境目标。
2.4细化网格建设计划
细化制定各网格达成其环境目标的整治措施、管理制度与具体进度,并将任务分解落实至各网格地块所在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条线政府职能部门。
3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实践
当前,部分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试点性、探索性地建立了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提升环保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上海市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在探索区域环境管理模式过程中,于2005年提出了以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2013年7月29日上海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域市网格化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内容。
2013年12月,兰州出台《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市区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环境管理,以条块融合的扁平化网络管理为载体,深化和完善市、区、街道、礼区、偻院分级负责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信息化、无缝隙、全覆盖,切实提升城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兰州近郊四区已建立61个一级网格,455个二级网格,1724个三级网格。
2012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试点实施了环境四级网格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河北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自2014年1月1日起,河北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172个县(市、区)、30个开发区238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51437个行政村(居委会)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此外,北京、天津等地大气污染将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浙汀省、山两省、广东省、陕两省等地开展了网格化环境管理试点工作。
4 结语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战略转型,对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依懒性强。推行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4.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制度建设
强化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实行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4.2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明确各网格目标责任人,推行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并以网格环境等级提升的各项任务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估各基层辖区环保绩效的主要内容。
4.3统一标准,规范监管
针对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流域和行业、各级行政区,制定不同分级的监管标准,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环境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4.4引导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环保
建立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监督污染企业排污,切实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参考文献
[1] 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Grid services fordistrih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 IEEE Cpmputer,2002,35(6):37-46.
[2]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l-7.
[3]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币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22(3):116-119
[4]石纯,魏廉虢,王霞波.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73-75.
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考
作者:郑利霞
来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04期
摘要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具有优势。在社会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环境管理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意义、思路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4)04-0019-03
网格化管理是指借用空间网格及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系统的各种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系统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1]。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诸多社会管理方而[2,3]。
网格化管理具有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的有效手段,并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新型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因而,存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领域尝试开展网格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构建的目标在于解决环境保护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平衡,整合各种有效环境管理资源,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消极管理向积极管理的转变,逐步形成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以条线为依托、以信息为纽带的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区域环境问题[4]。
1 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的意义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提
出,要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进“十二五”以来,各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监控等领域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运行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但环境管理现状仍存在情况不明、底数不清、衔接不畅、协作不力、部门配合较弱、预判不足,被动应对较多等突出问题环境管理模式需要实现战略创新与转型,提升环境管理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于新时期新发展中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网格划分,细化辖区环境状况、污染成冈与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环境目标要求明确各网格地块环境整治和管理重点。
第二,通过网格化环境管理,使工作重心下沉,服务监管前移,强化环保工作向基层辖区(乡镇、街道、工业区)渗透,充分发挥网格内基层环保作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基层行政单元得以实施。
第三,依托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条线行政管理资源,打通数据、业务整合、集成等诸多方面的壁垒,实现环境管理部门间的多级管理及协同工作,有效解决目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第四,依托各细化网格,逐步建立全面覆盖、适时反应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第五,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专业化能力,建立属地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模式,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妥善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路
2.1选择试点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有选择性的建立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试点,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逐渐完善推广。
2.2划分网格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特点及规划特征,按照行政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网格并分级。
2.3设定网格环境目标
根据各网格环境现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环保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网格的环境目标。
2.4细化网格建设计划
细化制定各网格达成其环境目标的整治措施、管理制度与具体进度,并将任务分解落实至各网格地块所在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条线政府职能部门。
3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实践
当前,部分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试点性、探索性地建立了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提升环保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上海市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在探索区域环境管理模式过程中,于2005年提出了以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2013年7月29日上海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域市网格化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内容。
2013年12月,兰州出台《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市区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环境管理,以条块融合的扁平化网络管理为载体,深化和完善市、区、街道、礼区、偻院分级负责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信息化、无缝隙、全覆盖,切实提升城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兰州近郊四区已建立61个一级网格,455个二级网格,1724个三级网格。
2012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试点实施了环境四级网格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河北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自2014年1月1日起,河北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172个县(市、区)、30个开发区238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51437个行政村(居委会)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此外,北京、天津等地大气污染将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浙汀省、山两省、广东省、陕两省等地开展了网格化环境管理试点工作。
4 结语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战略转型,对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依懒性强。推行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4.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制度建设
强化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实行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4.2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明确各网格目标责任人,推行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并以网格环境等级提升的各项任务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估各基层辖区环保绩效的主要内容。
4.3统一标准,规范监管
针对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流域和行业、各级行政区,制定不同分级的监管标准,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环境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4.4引导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环保
建立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监督污染企业排污,切实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参考文献
[1] 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Grid services fordistrih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 IEEE Cpmputer,2002,35(6):37-46.
[2]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l-7.
[3]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币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22(3):116-119
[4]石纯,魏廉虢,王霞波.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