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一、 重点
1、
2、 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 外骨胳:防止 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
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昆虫的运动机构
3、 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
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
4、 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
而产生各种颜色。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
5、 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
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
6、 大动脉: 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
连,没有心门
7、
8、 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 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 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
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
9、
10、 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 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
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
11、 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
12、 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
13、 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
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
14、 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15、
16、
17、 气囊: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 气管纵干:各体节间的主气管,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 扩散作用:昆虫体内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靠大气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
气管与呼吸组织间氧的分压差,直接自大气中获得的;虫体内呼吸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其浓度远较氧的浓度为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使其易于透过组织经气管排出体外, 昆虫的这种以气体分压梯度为动力的气体交换方式,称为扩散作用
18、 通风作用:主要是借气管特别是气囊的伸缩进行的。当虫体剧烈活动时,由于肌肉
的收缩和体壁的弹性作用,使虫体内部产生有节奏的压力变化,迫使气管和气囊作周期性的胀缩运动,同时配合气门的开闭,进行有节律的吸气与排气,大大提高气体的交换效率
19、 体壁呼吸:有些昆虫没有气管系统,或气管系统很不完善,气体的交换是经由体壁
直接进行的,这种呼吸方式特称为体壁呼吸。
20、 气管鳃: 一些水生昆虫如蜉蝣目、蜻蜓目的稚虫以及毛翅目的幼虫,体壁向外突出
形成的叶片状或丝状构造,鳃内密布气管的分支,溶于水中的氧气和虫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气管分支与水之间进行交换
21、 物理性鳃呼吸:某些没有特殊呼吸器官的水生昆虫,不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氧气,而
以气泡或气膜利用大气中的氧气
22、 消化系统: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 以及与消化有关的消化
腺;具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并兼有调节控制体内水分和离子平衡等
23、 前 肠:是从口到中肠的一条管状通道,在大部分昆虫中,有明显的分段现象,通常
由口腔、咽喉、食道、嗦囊和前胃5部分组成
24、 贲门瓣:位于前胃的后端,是由前肠突入中肠前端形成的一圈环状内褶,主要功能
是引导前肠中的食物进入中肠,同时阻止中肠中的食物倒流进前肠、
25、 中肠:是一条前后粗细相当的管道,前端与前胃或食道相接,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
与后肠分界
26、 马氏管:外胚层内陷的后肠进一步内陷形成的,生并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顶端
盲状,游离并浸浴在血淋巴中,基端与肠腔相通。有些种类顶端埋于直肠组织中,加强对水分和无机盐类的回收作用
27、 排泄循环:马氏管从血液中吸收的氮素代谢废物、水分和无机盐等,不断进入后肠,
经直肠垫细胞选择性再吸收的过程。
28、 贮存排泄:血液中的一部分代谢产物,被某些器官和组织吸收并贮存起来,并不马
上排出体外,这一现象称为贮存排泄
29、 围心细胞: 大多数分布在心脏附近背膈和翼肌上,不随血液流行,能自血腔中选择
性吸收马氏管不能排除的大分子物质,特别是各种胶体粒子,还具有中间代谢的功能,把某些代谢物转变成可被马氏管吸收的物质
30、 脂肪体: 在昆虫 (特别是幼虫) 体内通常是一类特别显著的组织,有时可占血腔的
大部分,经常贮存有尿酸的钾盐或钠盐结晶,形成特殊的尿盐细胞。尿盐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是自血淋巴中吸收并逐渐沉积的,常常永久性贮存在其中,并不排出体外 31、
32、 中枢神经:脑和腹神经索,控制肌肉运动和接受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 交感神经:口道神经系、腹交感神经系和尾交感神经系:分别发出神经控制前肠、
背血管、气门、后肠及生殖器官运动
33、
34、
35、 外周神经:传递外部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和中枢传出神经冲动至感应器的传递网络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昆虫对内外环境作出的反应称反射 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
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反应器
36、 轴突传导:昆虫的感爱器接受的一定刺激后,将其转变成生物电反应,引起膜电位
的改变,在神经元上产生神经冲动,为神经元内传导,当冲动向轴突的邻近部位传导后,膜电位又恢复原状
37、 突触:神经元之间彼此联系接触,接触点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际和突触后
膜三部分组成
38、
39、 内分泌系统是由散布在昆虫体内的一些特殊分泌细胞群和腺体组成 内激素:内分泌器官分泌的,经血液分阶段运到靶器官,靶腺体,它们相互作用,
协调控制昆虫生长、发育、交配、产卵、滞育、两性异态、多态现象以及一般生理代谢
40、 脑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种肽类激素。幼虫期,脑激素可由血细胞传递到
前胸腺中去,促进腺体细胞核内合成RNA 和细胞质内蛋白质的代谢作用
41、 心侧体:心侧体是由外胚层向内分化而形成的,有贮存和释放脑激素的功能,把分
泌物排入到血淋巴中。
42、 前胸腺:在脑激素的激发下能分泌蜕皮激素。
43、 种内激素:昆虫身体某一器官分泌的,借空气传播,是昆虫种群个体间的化学信息
物质,调节诱发同种昆虫间的特殊行为
44、 性信息素 :昆虫的特殊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扩散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能引
起同种异性个体一定的行为或生理反应
45、 追踪信息素 :许多社群性昆虫分泌的一些作为路途标记的化学物质,指引同一种群
中的其它个体可找到食源所在地或返巢时循迹而归
46、
47、 告警信息素 :昆虫对抗外来侵犯时释放的一种诱导产生聚集和防御行为的活性物质 聚集信息素 :能招引同种个体在特定区域内集结,以获取食物或栖息地,有的具抵
御侵袭或寻找配偶作用
48、 种间信息素:是异种间的化学信息,即由一种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引起异种昆虫
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
49、 利它素:一种由某个体释放并引起它种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行为反应有益于
接受者
50、 利己素:一种由某个体释放并引起它种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但行为反应有利
于释放者。属于这一类的化学物质的有昆虫分泌的防御物质等
51、 协同素:一种由某个体释放并引起它种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行为反应有利于
释放者和接受者
52、
53、
54、 内生殖器官: 产生并排出生殖细胞的器官 外生殖器官: 完成雌、雄虫交配和授精的器官 授精:交尾时,雄虫将精子注入雌虫生殖腔内,并不立即与卵进行受精作用,而精
子被储藏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授精
55、 受精:雌性昆虫产卵,成熟的卵脱离卵巢经过受精囊时,适量的精液被释放出来,
于是精子就进入卵内,进行受精过程
56、 两性生殖: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卵生。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
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57、
58、
59、
60、 孤雌生殖:在昆虫中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4 幼体生殖:有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能进行生殖 单胚生殖:一个卵产生1个个体的生殖方法,绝大多数昆虫 多胚生殖: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个胚胎的生殖方法
这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蜂类
61、 卵生:母体产出体外的子代虫态是受精卵,受精卵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
62、
63、
64、
65、
66、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出幼虫,从母体直接产生出幼体或若虫来 卵裂:合核开始分裂形成很多子核的过程 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出来起,一直到羽化成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 孵 化:大多数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就能脱卵而出,这个现象称孵化 蜕皮: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将
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脱皮,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67、 虫龄:刚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脱皮后
的幼虫称为第2龄幼虫,以此类推
68、
69、 龄期:在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 经历的时间 表变态:从卵孵出的幼体已经基本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在个体增大、
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等有所变化,而且到成虫期还继续脱皮,无翅类的石蛃目和衣鱼目
70、 原变态:有翅类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幼虫期转变为成虫期要经过一
个亚成虫期,此期很短,性已成熟,可看作是成虫期的继续,如蜉蝣目
71、 渐变态: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它们的幼虫期与成虫期在体形、触角、
眼、口器、足和栖境、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象,所不同的主要是翅没长成和生殖器官没有发育完全
72、 半变态:蜻蜒目的昆虫,它们的幼虫营水生生活,所以在体型、呼吸器官、取食器
官行动器官等都有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以致成虫、幼虫期间有明显的形态分化,幼虫叫稚虫
73、 过渐变态:缨翅目、半翅目中的粉虱和雄性介壳虫,幼期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
不动的类似蛹的虫龄(拟蛹),但其幼虫翅芽在体外发育,这与完全变态幼虫翅在体内发育有根本差别。是向完全变态过渡的阶段。
74、 完全变态:卵幼虫 蛹 成虫,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很不相同,
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蛹期这是一个将幼虫构造转为为成虫构造的过渡时期(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75、 复变态:在全变态类型中,有一些昆虫的幼虫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相应地
也在体型、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比一般全变态昆虫更复
杂,如芫菁
76、
77、 幼虫期: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都称为幼虫期。 异型幼虫 幼虫在体形、内部和外部器官构造以及习性、栖境等方面都与成虫差异
很大
78、
79、
80、 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静止虫态 蛹期: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静止虫态 离蛹:附肢和翅不贴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脉翅目、鞘翅目、
长翅目、毛翅目、膜翅目
81、 被蛹: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鳞翅目的昆
虫大部分
82、 围蛹:就蛹体来说还是离蛹,只是被第三、四龄幼虫所脱的皮构成的蛹壳所包围。
双翅目蝇类
83、
84、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 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直接产生性细胞的性腺和进行交配、产卵等活
动的外生殖器的构造截然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常常表现在个体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到方面。如鍬形虫科的雄虫的发达得多,有的甚至与身体等长、或分枝如鹿角
85、 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有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而这种不同类型的
分化并非表现在雌雄性的差异上,即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化
86、 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的成虫,特别是直翅目、半翅目等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和全部
吸血昆虫在羽化时没有达到性成熟,在羽化后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由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才能进行生殖,为达到性成熟,成虫必需继续取食,这种对性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常称为“补充营养”
87、 世代: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
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88、 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从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
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89、 一化性昆虫: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须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也不
同,有的昆虫一年只发生一代,称为一化性昆虫(大豆食心虫、天幕毛虫)
90、 多化性昆虫:一年能发生2代或多代的称为多化性昆虫(蚜虫)
91、 多年性昆虫(部化性):一些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较长,往往二、三年才完
成一代,称做多年性昆虫(金针虫、华北蝼蛄、金龟子)
92、 休眠: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良
的环境消除时,就可恢复生长发育
93、 滞育:昆虫生长发育的暂时停滞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往往不是不良环境条件直
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94、
95、
96、 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表示光周期 趋性: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有定向活动。 迁移: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二、一般掌握(选择填空)
1、 蜕裂线(Ecdysial line ): 是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 ”形的线,其主干旧称冠
逢,一般较长
2、 颅中沟(Midcranial sulcus): 有些昆虫蜕裂线的主干内陷形成的沟,其颜色较蜕裂
线深
3、 额唇基沟(Frontoclypeal sulcus):位于口器上方,是额与唇基的分界线,为一条较深的横沟
4、 额颊沟(Frontogenal sulcus ):由复眼或触角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为额与颊的界限(直翅目和革翅目)
5、 围眼沟(Ocular sulcus):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形成
6、 颊下沟(Subgenal sulcus): 有些昆虫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的一条斜横沟
7、 后头沟(Occipital sulcus):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2条拱形沟,其两端伸达上颚的后关节处
8、 柄节 scape:较粗短,着生触角窝内,有肌肉与头相连
9、 梗节 pedicel:较细短,其内常有感觉器
10、 鞭节 flagellum:触角的端部,由许多亚节组成,变化大
11、 上唇:是和唇基相连的一块骨片,外壁骨化,内壁柔软,具毛,有味觉作用称内唇,上唇的内部有肌肉可控制前后活动
12、 下口式 – 头纵轴与身体纵轴垂直
13、 头纵轴与身体纵轴几乎是平行
14、 一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半翅目和同翅目等,针状的口器由前向后伸,贴在身体的腹面,头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夹成锐角,称后口式
15、 基节:与胸部相连的一节,通常短粗
16、 转节:足的第二节,较小,少数昆虫如蜻蜒、蝉为二节
17、 腿节:最长最大的一节
18、 胫节:细长,常着生成列的刺,端部有能活动的距,可能叠于腿下
19、 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跗节的变化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20、 前跗节:胸足的最末端,包括爪、中垫和爪垫,具有各种变化,也是分类的依据
21、 平衡棒锤状,昆虫飞行时作为稳定器
22、 翅轭型:低等蛾类,如蝙蝠蛾,在前翅后缘轭区基部有一指状突起称翅轭,伸于后翅前缘之下使前后翅连接
23、 翅缰型:多数蛾类有一个翅缰钩,翅缰钩是位于前翅下面翅脉上的成列的钩,在后翅前缘基部有一硬鬃,称翅缰,飞行时插在前翅的翅缰钩中
24、 扩大型:后翅肩角扩大生有肩脉,突伸于前翅后缘之下,使前后翅连接,如蝶类和枯叶蛾类
25、 翅钩列:膜翅目一些蜂类,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称翅钩列,飞行时钩在前卷褶内
26、 翅褶型:(同翅目蝉)前翅的后缘有一向下卷的褶,后翅缘有一段短而向上的褶,依靠这两个褶把前后翅钩连在一起
27、 前缘脉(C ):翅的最前方,不分支的凸脉,一般较强壮,并与翅的前缘合并。在飞行过程中,可起到加强前翅切割气流的作用
28、 径脉(R ):最发达的脉,共分5支。主干是凸脉,先分成2支,第1支称为第l 径脉(R 1),直伸达翅的边缘;后一支称为径分脉(Rs),凹脉,再经2次分支,成为4支,即第2、3、4、5径脉(R 2一R 5)
29、 中脉(M ):径脉之后,近于翅的中部;其主干为凹脉,分成前中脉和后中脉两支。前中脉是凸脉,又分为2支;后中脉是凹脉,分为2支
30、 肘脉(Cu ):主干为凹脉,分成两支,即第l 肘脉(Cu1) 和第2肘脉(Cu2) 。第1肘脉为凸脉,又分为2支,以Cu 1a 和Cu l b 表示
31、 臀脉(anal ,A ):在臀褶之后的臀区内,通常有3条,即lA 、2A 、3A ,一般都是凸脉;有的昆虫臀脉可多至10余支
32、 有翅亚纲成虫腹部生殖节上的附肢常特化成为外生殖器和尾须
33、 昆虫成虫的第8和第9节腹节(雌性)或仅第9节(雄性)上发生交尾和产卵的器
官, 和其它腹节的构造不同,这些体节称为生殖节
34、 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
35、 背血窦(围心窦):背血管位于其内
36、 腹血窦(又称围神经窦):腹神经索为位其内
37、 围脏窦:消化道、马氏管和生殖器官位于其内
38、 体壁的外长物:体壁表面生有各种突起如毛、刺、脊纹和鳞片,按其构造可分为两
大类:非细胞性外突、细胞性内突
39、 皮腺体:由皮细胞转化而成,具有分泌特殊物质的功能如丝腺、蜡腺、毒腺、臭腺
和蜜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有:御敌、引诱异性及其它一些功能
40、 非细胞性外突:完全为表皮突起,没有细胞参与,如小刺、微毛、脊纹等
41、 细胞性内突:突起部分有细胞参与,可公为单细胞与多细胞现金种突起: a. 单细胞突起:一个皮细胞成的突起,如刚毛、鳞片、毒毛和感觉毛等
b. 多细胞突起:一部分体壁向外突出而成,突起中含有一层皮细胞。基部不能活动的称刺,有一层质膜能活动的称距
42、 混合色:色素色和结构色
43、 背板上有三条沟(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将背板分为几块骨片: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其中小盾片的变化较大,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44、 侧板上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后两片,分别称前侧片和后侧片
45、 腹板由前腹沟、腹脊沟分成前腹片、基腹片和小腹片
46、 双层膜质构造,两壁间存留硬化的气管,形成翅脉,起骨架作用,增加翅的强度
47、 翅一般呈三角形,它的三边称为前缘、外缘和后缘,三个角称为肩角、顶角和臀角
48、 为了适于折叠和飞翔,在翅面上常有褶,将翅分为几个区域:腋区、轭区、臀区、臀前区
49、 脉序或脉相:翅脉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
50、 气管口:简单的气门,气管在体壁上的一个没有任何附带结构的开口,本身不能开闭--无翅亚纲
51、 气门腔:绝大多数昆虫的气管口位于体壁的一个凹陷内,在体壁内陷与气管口之间形成一个膨大的空腔,此腔向外的开口称气门腔口—有翅亚纲
52、 咽喉:前肠前端部分,在咀嚼式口器昆虫中,咽喉仅是吞食食物的通道,在刺吸式口器昆虫中特化成咽喉唧筒(抽吸泵) ,吸食时与食窦唧筒交替伸缩,将食物吸入肠道
53、 食道:是咽喉后方较狭长的管道, 或终止于前胃, 或直接延伸入中肠, 一般没有特殊
分化的现象, 仅是食物的通道。有些昆虫在食道后方还常常膨大形成嗦囊
54、 嗦囊 :食道后方膨大的部分,为食物暂时贮存的场所。嗦囊的内膜一般比较薄,
常向内形成许多纵皱和横皱,使囊腔有很大的伸缩性,充满食物时可以伸展和扩大
55、 前胃:前肠最后端区域,也是消化道最特化的部位,具有磨碎食物和调节食物进入
中肠的功能,并兼有过滤食物的作用
56、 原足型: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卵只有极少量卵黄,卵壳极薄,甚至没有卵壳,幼虫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孵化,有的腹部分节也尚未完成,胸足只是简单的突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不发育,口器发育不全。这样的幼虫不能独立生活,依靠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通过体壁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来继续发育
57、 多足型 :幼虫除具胸足外,还具有数对腹足。如鳞翅目和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
58、 寡足型:有发达的胸足,无腹足。常根据其体型和胸足的发达程度分为以下3种类型
59、 无足型:无胸足,无腹足,是由寡足型或多足型幼虫由于长期生活于容易获得营养
的环境中,行动的附肢逐渐消失而形成的,分为显头无足型幼虫、半头无足型幼虫、无头无足型幼虫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一、 重点
1、
2、 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 外骨胳:防止 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
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昆虫的运动机构
3、 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
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
4、 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
而产生各种颜色。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
5、 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
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
6、 大动脉: 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
连,没有心门
7、
8、 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 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 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
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
9、
10、 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 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
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
11、 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
12、 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
13、 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
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
14、 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15、
16、
17、 气囊: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 气管纵干:各体节间的主气管,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 扩散作用:昆虫体内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靠大气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
气管与呼吸组织间氧的分压差,直接自大气中获得的;虫体内呼吸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其浓度远较氧的浓度为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使其易于透过组织经气管排出体外, 昆虫的这种以气体分压梯度为动力的气体交换方式,称为扩散作用
18、 通风作用:主要是借气管特别是气囊的伸缩进行的。当虫体剧烈活动时,由于肌肉
的收缩和体壁的弹性作用,使虫体内部产生有节奏的压力变化,迫使气管和气囊作周期性的胀缩运动,同时配合气门的开闭,进行有节律的吸气与排气,大大提高气体的交换效率
19、 体壁呼吸:有些昆虫没有气管系统,或气管系统很不完善,气体的交换是经由体壁
直接进行的,这种呼吸方式特称为体壁呼吸。
20、 气管鳃: 一些水生昆虫如蜉蝣目、蜻蜓目的稚虫以及毛翅目的幼虫,体壁向外突出
形成的叶片状或丝状构造,鳃内密布气管的分支,溶于水中的氧气和虫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气管分支与水之间进行交换
21、 物理性鳃呼吸:某些没有特殊呼吸器官的水生昆虫,不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氧气,而
以气泡或气膜利用大气中的氧气
22、 消化系统: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 以及与消化有关的消化
腺;具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并兼有调节控制体内水分和离子平衡等
23、 前 肠:是从口到中肠的一条管状通道,在大部分昆虫中,有明显的分段现象,通常
由口腔、咽喉、食道、嗦囊和前胃5部分组成
24、 贲门瓣:位于前胃的后端,是由前肠突入中肠前端形成的一圈环状内褶,主要功能
是引导前肠中的食物进入中肠,同时阻止中肠中的食物倒流进前肠、
25、 中肠:是一条前后粗细相当的管道,前端与前胃或食道相接,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
与后肠分界
26、 马氏管:外胚层内陷的后肠进一步内陷形成的,生并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顶端
盲状,游离并浸浴在血淋巴中,基端与肠腔相通。有些种类顶端埋于直肠组织中,加强对水分和无机盐类的回收作用
27、 排泄循环:马氏管从血液中吸收的氮素代谢废物、水分和无机盐等,不断进入后肠,
经直肠垫细胞选择性再吸收的过程。
28、 贮存排泄:血液中的一部分代谢产物,被某些器官和组织吸收并贮存起来,并不马
上排出体外,这一现象称为贮存排泄
29、 围心细胞: 大多数分布在心脏附近背膈和翼肌上,不随血液流行,能自血腔中选择
性吸收马氏管不能排除的大分子物质,特别是各种胶体粒子,还具有中间代谢的功能,把某些代谢物转变成可被马氏管吸收的物质
30、 脂肪体: 在昆虫 (特别是幼虫) 体内通常是一类特别显著的组织,有时可占血腔的
大部分,经常贮存有尿酸的钾盐或钠盐结晶,形成特殊的尿盐细胞。尿盐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是自血淋巴中吸收并逐渐沉积的,常常永久性贮存在其中,并不排出体外 31、
32、 中枢神经:脑和腹神经索,控制肌肉运动和接受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 交感神经:口道神经系、腹交感神经系和尾交感神经系:分别发出神经控制前肠、
背血管、气门、后肠及生殖器官运动
33、
34、
35、 外周神经:传递外部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和中枢传出神经冲动至感应器的传递网络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昆虫对内外环境作出的反应称反射 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
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反应器
36、 轴突传导:昆虫的感爱器接受的一定刺激后,将其转变成生物电反应,引起膜电位
的改变,在神经元上产生神经冲动,为神经元内传导,当冲动向轴突的邻近部位传导后,膜电位又恢复原状
37、 突触:神经元之间彼此联系接触,接触点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际和突触后
膜三部分组成
38、
39、 内分泌系统是由散布在昆虫体内的一些特殊分泌细胞群和腺体组成 内激素:内分泌器官分泌的,经血液分阶段运到靶器官,靶腺体,它们相互作用,
协调控制昆虫生长、发育、交配、产卵、滞育、两性异态、多态现象以及一般生理代谢
40、 脑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种肽类激素。幼虫期,脑激素可由血细胞传递到
前胸腺中去,促进腺体细胞核内合成RNA 和细胞质内蛋白质的代谢作用
41、 心侧体:心侧体是由外胚层向内分化而形成的,有贮存和释放脑激素的功能,把分
泌物排入到血淋巴中。
42、 前胸腺:在脑激素的激发下能分泌蜕皮激素。
43、 种内激素:昆虫身体某一器官分泌的,借空气传播,是昆虫种群个体间的化学信息
物质,调节诱发同种昆虫间的特殊行为
44、 性信息素 :昆虫的特殊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扩散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能引
起同种异性个体一定的行为或生理反应
45、 追踪信息素 :许多社群性昆虫分泌的一些作为路途标记的化学物质,指引同一种群
中的其它个体可找到食源所在地或返巢时循迹而归
46、
47、 告警信息素 :昆虫对抗外来侵犯时释放的一种诱导产生聚集和防御行为的活性物质 聚集信息素 :能招引同种个体在特定区域内集结,以获取食物或栖息地,有的具抵
御侵袭或寻找配偶作用
48、 种间信息素:是异种间的化学信息,即由一种昆虫分泌并释放到体外引起异种昆虫
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
49、 利它素:一种由某个体释放并引起它种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行为反应有益于
接受者
50、 利己素:一种由某个体释放并引起它种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但行为反应有利
于释放者。属于这一类的化学物质的有昆虫分泌的防御物质等
51、 协同素:一种由某个体释放并引起它种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行为反应有利于
释放者和接受者
52、
53、
54、 内生殖器官: 产生并排出生殖细胞的器官 外生殖器官: 完成雌、雄虫交配和授精的器官 授精:交尾时,雄虫将精子注入雌虫生殖腔内,并不立即与卵进行受精作用,而精
子被储藏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授精
55、 受精:雌性昆虫产卵,成熟的卵脱离卵巢经过受精囊时,适量的精液被释放出来,
于是精子就进入卵内,进行受精过程
56、 两性生殖: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卵生。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
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57、
58、
59、
60、 孤雌生殖:在昆虫中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4 幼体生殖:有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能进行生殖 单胚生殖:一个卵产生1个个体的生殖方法,绝大多数昆虫 多胚生殖: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个胚胎的生殖方法
这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蜂类
61、 卵生:母体产出体外的子代虫态是受精卵,受精卵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
62、
63、
64、
65、
66、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出幼虫,从母体直接产生出幼体或若虫来 卵裂:合核开始分裂形成很多子核的过程 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出来起,一直到羽化成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 孵 化:大多数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就能脱卵而出,这个现象称孵化 蜕皮: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将
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脱皮,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67、 虫龄:刚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脱皮后
的幼虫称为第2龄幼虫,以此类推
68、
69、 龄期:在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 经历的时间 表变态:从卵孵出的幼体已经基本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在个体增大、
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等有所变化,而且到成虫期还继续脱皮,无翅类的石蛃目和衣鱼目
70、 原变态:有翅类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幼虫期转变为成虫期要经过一
个亚成虫期,此期很短,性已成熟,可看作是成虫期的继续,如蜉蝣目
71、 渐变态: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它们的幼虫期与成虫期在体形、触角、
眼、口器、足和栖境、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象,所不同的主要是翅没长成和生殖器官没有发育完全
72、 半变态:蜻蜒目的昆虫,它们的幼虫营水生生活,所以在体型、呼吸器官、取食器
官行动器官等都有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以致成虫、幼虫期间有明显的形态分化,幼虫叫稚虫
73、 过渐变态:缨翅目、半翅目中的粉虱和雄性介壳虫,幼期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
不动的类似蛹的虫龄(拟蛹),但其幼虫翅芽在体外发育,这与完全变态幼虫翅在体内发育有根本差别。是向完全变态过渡的阶段。
74、 完全变态:卵幼虫 蛹 成虫,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很不相同,
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蛹期这是一个将幼虫构造转为为成虫构造的过渡时期(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75、 复变态:在全变态类型中,有一些昆虫的幼虫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相应地
也在体型、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比一般全变态昆虫更复
杂,如芫菁
76、
77、 幼虫期: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都称为幼虫期。 异型幼虫 幼虫在体形、内部和外部器官构造以及习性、栖境等方面都与成虫差异
很大
78、
79、
80、 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静止虫态 蛹期: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静止虫态 离蛹:附肢和翅不贴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脉翅目、鞘翅目、
长翅目、毛翅目、膜翅目
81、 被蛹: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鳞翅目的昆
虫大部分
82、 围蛹:就蛹体来说还是离蛹,只是被第三、四龄幼虫所脱的皮构成的蛹壳所包围。
双翅目蝇类
83、
84、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 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直接产生性细胞的性腺和进行交配、产卵等活
动的外生殖器的构造截然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常常表现在个体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到方面。如鍬形虫科的雄虫的发达得多,有的甚至与身体等长、或分枝如鹿角
85、 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有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而这种不同类型的
分化并非表现在雌雄性的差异上,即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化
86、 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的成虫,特别是直翅目、半翅目等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和全部
吸血昆虫在羽化时没有达到性成熟,在羽化后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由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才能进行生殖,为达到性成熟,成虫必需继续取食,这种对性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常称为“补充营养”
87、 世代: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
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88、 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从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
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89、 一化性昆虫: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须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也不
同,有的昆虫一年只发生一代,称为一化性昆虫(大豆食心虫、天幕毛虫)
90、 多化性昆虫:一年能发生2代或多代的称为多化性昆虫(蚜虫)
91、 多年性昆虫(部化性):一些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较长,往往二、三年才完
成一代,称做多年性昆虫(金针虫、华北蝼蛄、金龟子)
92、 休眠: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良
的环境消除时,就可恢复生长发育
93、 滞育:昆虫生长发育的暂时停滞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往往不是不良环境条件直
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94、
95、
96、 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表示光周期 趋性: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有定向活动。 迁移: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二、一般掌握(选择填空)
1、 蜕裂线(Ecdysial line ): 是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 ”形的线,其主干旧称冠
逢,一般较长
2、 颅中沟(Midcranial sulcus): 有些昆虫蜕裂线的主干内陷形成的沟,其颜色较蜕裂
线深
3、 额唇基沟(Frontoclypeal sulcus):位于口器上方,是额与唇基的分界线,为一条较深的横沟
4、 额颊沟(Frontogenal sulcus ):由复眼或触角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为额与颊的界限(直翅目和革翅目)
5、 围眼沟(Ocular sulcus):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形成
6、 颊下沟(Subgenal sulcus): 有些昆虫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的一条斜横沟
7、 后头沟(Occipital sulcus):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2条拱形沟,其两端伸达上颚的后关节处
8、 柄节 scape:较粗短,着生触角窝内,有肌肉与头相连
9、 梗节 pedicel:较细短,其内常有感觉器
10、 鞭节 flagellum:触角的端部,由许多亚节组成,变化大
11、 上唇:是和唇基相连的一块骨片,外壁骨化,内壁柔软,具毛,有味觉作用称内唇,上唇的内部有肌肉可控制前后活动
12、 下口式 – 头纵轴与身体纵轴垂直
13、 头纵轴与身体纵轴几乎是平行
14、 一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半翅目和同翅目等,针状的口器由前向后伸,贴在身体的腹面,头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夹成锐角,称后口式
15、 基节:与胸部相连的一节,通常短粗
16、 转节:足的第二节,较小,少数昆虫如蜻蜒、蝉为二节
17、 腿节:最长最大的一节
18、 胫节:细长,常着生成列的刺,端部有能活动的距,可能叠于腿下
19、 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跗节的变化常作为分类的依据
20、 前跗节:胸足的最末端,包括爪、中垫和爪垫,具有各种变化,也是分类的依据
21、 平衡棒锤状,昆虫飞行时作为稳定器
22、 翅轭型:低等蛾类,如蝙蝠蛾,在前翅后缘轭区基部有一指状突起称翅轭,伸于后翅前缘之下使前后翅连接
23、 翅缰型:多数蛾类有一个翅缰钩,翅缰钩是位于前翅下面翅脉上的成列的钩,在后翅前缘基部有一硬鬃,称翅缰,飞行时插在前翅的翅缰钩中
24、 扩大型:后翅肩角扩大生有肩脉,突伸于前翅后缘之下,使前后翅连接,如蝶类和枯叶蛾类
25、 翅钩列:膜翅目一些蜂类,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称翅钩列,飞行时钩在前卷褶内
26、 翅褶型:(同翅目蝉)前翅的后缘有一向下卷的褶,后翅缘有一段短而向上的褶,依靠这两个褶把前后翅钩连在一起
27、 前缘脉(C ):翅的最前方,不分支的凸脉,一般较强壮,并与翅的前缘合并。在飞行过程中,可起到加强前翅切割气流的作用
28、 径脉(R ):最发达的脉,共分5支。主干是凸脉,先分成2支,第1支称为第l 径脉(R 1),直伸达翅的边缘;后一支称为径分脉(Rs),凹脉,再经2次分支,成为4支,即第2、3、4、5径脉(R 2一R 5)
29、 中脉(M ):径脉之后,近于翅的中部;其主干为凹脉,分成前中脉和后中脉两支。前中脉是凸脉,又分为2支;后中脉是凹脉,分为2支
30、 肘脉(Cu ):主干为凹脉,分成两支,即第l 肘脉(Cu1) 和第2肘脉(Cu2) 。第1肘脉为凸脉,又分为2支,以Cu 1a 和Cu l b 表示
31、 臀脉(anal ,A ):在臀褶之后的臀区内,通常有3条,即lA 、2A 、3A ,一般都是凸脉;有的昆虫臀脉可多至10余支
32、 有翅亚纲成虫腹部生殖节上的附肢常特化成为外生殖器和尾须
33、 昆虫成虫的第8和第9节腹节(雌性)或仅第9节(雄性)上发生交尾和产卵的器
官, 和其它腹节的构造不同,这些体节称为生殖节
34、 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
35、 背血窦(围心窦):背血管位于其内
36、 腹血窦(又称围神经窦):腹神经索为位其内
37、 围脏窦:消化道、马氏管和生殖器官位于其内
38、 体壁的外长物:体壁表面生有各种突起如毛、刺、脊纹和鳞片,按其构造可分为两
大类:非细胞性外突、细胞性内突
39、 皮腺体:由皮细胞转化而成,具有分泌特殊物质的功能如丝腺、蜡腺、毒腺、臭腺
和蜜腺等。它们的分泌物有:御敌、引诱异性及其它一些功能
40、 非细胞性外突:完全为表皮突起,没有细胞参与,如小刺、微毛、脊纹等
41、 细胞性内突:突起部分有细胞参与,可公为单细胞与多细胞现金种突起: a. 单细胞突起:一个皮细胞成的突起,如刚毛、鳞片、毒毛和感觉毛等
b. 多细胞突起:一部分体壁向外突出而成,突起中含有一层皮细胞。基部不能活动的称刺,有一层质膜能活动的称距
42、 混合色:色素色和结构色
43、 背板上有三条沟(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将背板分为几块骨片: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其中小盾片的变化较大,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44、 侧板上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后两片,分别称前侧片和后侧片
45、 腹板由前腹沟、腹脊沟分成前腹片、基腹片和小腹片
46、 双层膜质构造,两壁间存留硬化的气管,形成翅脉,起骨架作用,增加翅的强度
47、 翅一般呈三角形,它的三边称为前缘、外缘和后缘,三个角称为肩角、顶角和臀角
48、 为了适于折叠和飞翔,在翅面上常有褶,将翅分为几个区域:腋区、轭区、臀区、臀前区
49、 脉序或脉相:翅脉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
50、 气管口:简单的气门,气管在体壁上的一个没有任何附带结构的开口,本身不能开闭--无翅亚纲
51、 气门腔:绝大多数昆虫的气管口位于体壁的一个凹陷内,在体壁内陷与气管口之间形成一个膨大的空腔,此腔向外的开口称气门腔口—有翅亚纲
52、 咽喉:前肠前端部分,在咀嚼式口器昆虫中,咽喉仅是吞食食物的通道,在刺吸式口器昆虫中特化成咽喉唧筒(抽吸泵) ,吸食时与食窦唧筒交替伸缩,将食物吸入肠道
53、 食道:是咽喉后方较狭长的管道, 或终止于前胃, 或直接延伸入中肠, 一般没有特殊
分化的现象, 仅是食物的通道。有些昆虫在食道后方还常常膨大形成嗦囊
54、 嗦囊 :食道后方膨大的部分,为食物暂时贮存的场所。嗦囊的内膜一般比较薄,
常向内形成许多纵皱和横皱,使囊腔有很大的伸缩性,充满食物时可以伸展和扩大
55、 前胃:前肠最后端区域,也是消化道最特化的部位,具有磨碎食物和调节食物进入
中肠的功能,并兼有过滤食物的作用
56、 原足型: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卵只有极少量卵黄,卵壳极薄,甚至没有卵壳,幼虫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孵化,有的腹部分节也尚未完成,胸足只是简单的突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不发育,口器发育不全。这样的幼虫不能独立生活,依靠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通过体壁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来继续发育
57、 多足型 :幼虫除具胸足外,还具有数对腹足。如鳞翅目和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
58、 寡足型:有发达的胸足,无腹足。常根据其体型和胸足的发达程度分为以下3种类型
59、 无足型:无胸足,无腹足,是由寡足型或多足型幼虫由于长期生活于容易获得营养
的环境中,行动的附肢逐渐消失而形成的,分为显头无足型幼虫、半头无足型幼虫、无头无足型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