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
一、 头晕/眩晕的表现及概念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耳鼻喉科专家Chan在论述头晕的鉴别诊断时指出:鉴于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dizziness),患者对其症状的描述对于确定头晕的病因至关重要。应该要求患者使用“头晕”以外的其他词语对其症状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描述各种“头晕”主观症状的常用词语包括眩晕(vertigo)、不稳(unsteadiness)、头昏(light-headedness)、全身无力(generalized weakness)、晕厥前状态(presyncope)、晕厥(syncope)或跌倒(falling)。
因此,广义的头晕包括各种“晕”的概念,例如头昏、头晕(狭义,非眩晕)、眩晕、晕厥前状态、晕厥以及不稳或失平衡感。而狭义的头晕则不包含眩晕,两者具有不同的症状,也有一些相同的表现。(图1)
二、 头晕/眩晕的病因分类
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眩晕,根据病因,通常可分为非前庭系统性和前庭系统性头晕/眩晕两大类。(图2)
三、 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及少见病因
我们对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605例头晕患者进行的病因分析表明,发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142例(23.4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138例(22.81%),神经症120例(19.83%),高血压病120例(19.83%),偏头痛29例(4.79%)。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9.26%(56例)。由此可见,头晕最常见的5种病因为PCI(TIA或梗死)、BPPV、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高血压病和偏头痛等位症。
然后,我们对上述患者中的193例眩晕进行病因分析,发现BPPV 115例(59.6%),PCI 34例(17.6%),偏头痛 15例(7.8%),高血压病10例(5.2%),神经症9例(4.7%)。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5.2%(10例)。由此可见,眩晕最常见的5种病因为BPPV、PCI(TIA或梗死)、偏头痛等位症、高血压病和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
我们的研究表明,BPPV已经成为目前眩晕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病因,偏头痛导致的头晕/眩晕(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也日益多见,而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一些眩晕病因,包括中枢前庭性疾病(脱髓鞘/肿瘤/炎症等)、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则已经成为导致眩晕的一些次要和少见原因。
国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001年,Neuhauser等对神经科头晕门诊的连续200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最常见的病因分别为BPPV(31%)、精神源性头晕(20%)和偏头痛等位症(7%)。2006年,Brandt等对5353例神经科头晕门诊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同样发现BPPV是最常见的头晕病因。
四、 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BPPV
头位变化时发作: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
行走时症状不明显。 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 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 Nylen-Barany或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
少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下降、耳鸣及不稳感,无中暑症候 听力检查和温度试验正常
偏头痛性眩晕/头晕(migrainous vertigo)
即偏头痛等位症
女:男=(4~5):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0~50岁多发,老年易误诊为VBI
发作:反复发作自发性眩晕伴恶心,有时可呕吐(吐后症状减轻),畏声,畏光,
喜静,烦躁。少数有短暂意识模糊,可有视物模糊
发作时间:持续1小时内(数十秒至数小时),一般经过休息后或睡眠(次日)好
转
无或有明显头痛,头位变化时晕感加重,无方向性
或有偏头痛史;随年龄增长可出现偏头痛形式的转变,例如儿童期表现为头晕/眩
晕,青春期后表现为偏头痛,进入老年期后再次转变为头晕/眩晕
前庭功能:正常或单侧半规管轻瘫
精神性眩晕/头晕(psychogenic dizziness)
“眩晕”或头晕时间长,呈持续性,无变化
伴随症候多(躯体化症状)
受外界及情绪变化影响大
患者愿意找到客观原因,例如颈椎病或供血不足
愿意穷尽检查和药物治疗
应行精神状态评估
前庭神经(元)炎
前驱症候:发作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
眩晕多在1~2周减弱,3~4周缓解
可有自发眼震,多向健侧,患侧偏指
不伴耳聋及耳鸣;无中枢症候
温度试验:一侧轻瘫或全瘫
梅尼埃病(Me ni e re disease)
病因:膜迷路积水、分隔内外淋巴膜周期性破裂内外淋巴混合,前庭感觉纤维钾离
子麻痹
表现:“四大表现”
反复发作眩晕,每次数小时
听力减退(随发作次数而明显)
耳鸣
耳内膨胀感
温度试验:半规管功能低下
听力曲线:听力下降
椎基底动脉TIA
即原来所谓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现在已经
被PCI的概念所取代
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
起病往往发作比较急,症状持续短暂
钟或十余分钟
症状包括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吞咽困难、口周麻木等
五、 PCI与头晕
PCI的概念是由VBI演变而来,正逐步取代原来的VBI概念。后循环缺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供特点为变异较多,侧支循环较少,而且供应的神经结构极其重要。图3~4分别显示了内耳血液供应的示意图和解剖图。如果内听动脉发生缺血,会同时出现耳聋和眩晕症状;如果仅前庭动脉发生缺血,则症状以眩晕为主。
PCI的定义同时包括了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另外,颈椎骨质增生不是PCI的主要病因。1985年,Adams等对32例临床诊断的继发于颈椎骨质增生的VBI与32例同年龄同性别对照者的颈椎放射学表现进行比较,平均年龄为77.6岁。结果未见两组的放射学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椎间盘间隙狭窄和骨刺的严重程度。因此,没有理由将颈椎X片作为诊断VBI的常规检查。2003年,Weintraub等对1108例存在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其中136例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但只有12例(9.6%)有椎动脉颅外段受压;28例患者出现转头时症状,包括眩晕9例、头晕11例、晕厥样症状4例、视物不清4例,但椎动脉颅外段受压表现仅有5例,而且无一例为头晕/眩晕;在近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循环症状患者之间,椎动脉颅外段受压比率无明显差异(4.3%对7.4%)。
目前所有的关于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存在以下3个缺陷:(1)无法证实诊断;(2)缺乏特异性试验检查方法;(3)无法解释有些患者有明显颈痛却无眩晕,而有些主诉严重眩晕却仅有中度疼痛。因此,对颈性眩晕的研究有一定理论意义却无实际临床相关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最常见的病因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栓塞(40%)。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表现,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特别是,单纯存在头晕或眩晕症状者,极少会是PCI。
在PC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头晕或眩晕为主诉者,应该进行Dix-Hallpick检查以排除BPPV;(2)对于疑为PCI的患者,应行颅脑MRI,特别DWI检查;(3)颈椎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选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4)CTA/MRA或DSA对颈部及颅内血管病变更有价值,是判断PCI的重要检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PCI的扩血管药宜慎用,以避免血压降低导致脑梗死,包括血压不高或偏低时;血容量不足时;缺血早期;后循环血管条件较差时;有后循环血管发育障碍;可能存在颈内系统盗血时。
六、 头晕/眩晕的诊断流程
在病史采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头晕/眩晕的详细描述;(2)确定发作形式:间断发作?持续性发作?复发?(3)有无意识障碍?(4)鉴别眩晕和非眩晕?(5)如果是眩晕,应鉴别周围性还是中枢性?(6)诱发因素:体位相关吗?精神状态?睡眠?(7)晕的持续时间:数秒,分,时,日,月;(8)伴随的神经系统表现和全身表现?(9)有无听力丧失,耳鸣?(10)健康状况:三高,偏头痛?(11)目前用药情况?
图5和图6分别介绍了头晕诊断流程图。这些流程图有助于我们对头晕或眩晕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明确其病因。
七、 头晕/眩晕病例分析
病例1
患者女性 52岁,因“发作性眩晕、恶心伴呕吐3年,近半月发作频繁”就诊。3年前无原因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有时伴呕吐,有时伴眼前视物模糊,有时伴短暂意识模糊。发作时畏光、畏声,喜静。发作时不伴有头痛,眩晕时头位变化可加重,每次发作2~3小时,休息后可缓解。颅脑MRI:可见脑腔隙,但报告写的是腔隙性脑梗死。
经过询问:有偏头痛史,20岁左右开始发作,每年1~2次,发作时头痛、恶心,有时伴呕吐,严重时可有头晕或眩晕,也有视物模糊发生,5年前头痛不再发作。该患者目前眩晕发作的特点,与她以前的偏头痛相比,只是缺乏头痛表现,因此诊断为偏头痛性眩晕。
病例2
患者男性 52岁,因“突发眩晕伴恶心6小时”入院。患者早上晨起时,在床上向左翻身出现头晕及视物旋转、恶心,随又躺下,再起时,又出现症状。故不敢起床。中午时慢慢起床,后来诊,目前头部不动时眩晕不显,转头时容易出现眩晕。曾经1年前有过类似情况,被诊断为颈性眩晕和椎动脉供血不足,服药后渐渐好转。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查头颅CT、心电图未见异常。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为BPPV。
病例3
女性 45岁,发作性头晕/眩晕,伴脸红、言语困难2个月。每次发作数分钟,无意识障碍,但轻度模糊。言语困难主要是表达方面,存在找词困难。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MRI和MRA均正常,如何诊断?
进一步行24小时脑电图监测,明确诊断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病例4
女性 78岁,发作性头晕、晕倒近1年。发作时有时言语迟滞,既往诊断帕金森病2年。颅脑CT和MRI除见脑室略扩大及数个小腔隙外,未见明显脑梗死灶;脑组织轻度萎缩,以颞叶及外侧裂外显著。病史及查体:患者有痴呆(波动的特点),有视幻觉(给已故的不在身边的亲人倒水),面部表情少,不愿动,肌张力高。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路易体痴呆。
病例5
男性 68岁,因“发作性头晕伴活动中倾倒3个月”入院。患者常在活动中出现头晕,持续短暂。行走时会无原因的跌倒。入院查体:眼球仅可水平运动,且有不自主水平移动。上下视均不能。下肢腱反射亢进,左侧Babinski征阳性。后向倾倒试验阳性。
最终诊断: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病例6
女性 60岁,反复头晕1年半。头晕开始时一周数次,以后逐渐加重,每日都晕。患者述头晕与位置也有关,有时觉眩晕,有时觉头晕,有时伴有心慌发作。自述无明显抑郁及焦虑。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略高,颈部血管内膜略粗糙。外院诊断:颈椎病伴颈性头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精神状态评价:无抑郁,中度焦虑。
最终诊断:歇斯底里状态。
病例7
男性 72岁,“心慌、胸闷1天,头晕半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日晚9时无明显诱因
出现心慌、胸闷,伴双侧肩背部闷痛不适,伴有胸闷,夜间可平卧休息,症状渐减轻,就诊于我院急诊,今天上午行心电图检查时,突然出现头晕,呈发作性眩晕,与体位变化明显相关,持续1~2分钟可自行缓解,无明显伴随症状。查体可见轻微水平眼震,双手指鼻试验欠稳准,余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为除外脑梗死,立即行头颅CT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PCI,可能也不能除外BPPV。立即给予手法复位,但症状无明显好转。次日患者感周身大汗,头晕、恶心症状加重,行走不稳,且出现嗜睡表现。立即行MRI检查,显示脑干大面积梗死。
这例患者因及时进行检查而避免了误诊。以往,少数类似症状患者早期不能明确诊断,患者往往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出现昏迷,因此导致生命垂危。所以,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应尽可能地早期选择MRI检查,为诊断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依据。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
一、 头晕/眩晕的表现及概念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耳鼻喉科专家Chan在论述头晕的鉴别诊断时指出:鉴于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dizziness),患者对其症状的描述对于确定头晕的病因至关重要。应该要求患者使用“头晕”以外的其他词语对其症状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描述各种“头晕”主观症状的常用词语包括眩晕(vertigo)、不稳(unsteadiness)、头昏(light-headedness)、全身无力(generalized weakness)、晕厥前状态(presyncope)、晕厥(syncope)或跌倒(falling)。
因此,广义的头晕包括各种“晕”的概念,例如头昏、头晕(狭义,非眩晕)、眩晕、晕厥前状态、晕厥以及不稳或失平衡感。而狭义的头晕则不包含眩晕,两者具有不同的症状,也有一些相同的表现。(图1)
二、 头晕/眩晕的病因分类
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眩晕,根据病因,通常可分为非前庭系统性和前庭系统性头晕/眩晕两大类。(图2)
三、 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及少见病因
我们对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605例头晕患者进行的病因分析表明,发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142例(23.4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138例(22.81%),神经症120例(19.83%),高血压病120例(19.83%),偏头痛29例(4.79%)。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9.26%(56例)。由此可见,头晕最常见的5种病因为PCI(TIA或梗死)、BPPV、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高血压病和偏头痛等位症。
然后,我们对上述患者中的193例眩晕进行病因分析,发现BPPV 115例(59.6%),PCI 34例(17.6%),偏头痛 15例(7.8%),高血压病10例(5.2%),神经症9例(4.7%)。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5.2%(10例)。由此可见,眩晕最常见的5种病因为BPPV、PCI(TIA或梗死)、偏头痛等位症、高血压病和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
我们的研究表明,BPPV已经成为目前眩晕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病因,偏头痛导致的头晕/眩晕(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也日益多见,而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一些眩晕病因,包括中枢前庭性疾病(脱髓鞘/肿瘤/炎症等)、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则已经成为导致眩晕的一些次要和少见原因。
国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001年,Neuhauser等对神经科头晕门诊的连续200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最常见的病因分别为BPPV(31%)、精神源性头晕(20%)和偏头痛等位症(7%)。2006年,Brandt等对5353例神经科头晕门诊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同样发现BPPV是最常见的头晕病因。
四、 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BPPV
头位变化时发作: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
行走时症状不明显。 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 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 Nylen-Barany或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
少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下降、耳鸣及不稳感,无中暑症候 听力检查和温度试验正常
偏头痛性眩晕/头晕(migrainous vertigo)
即偏头痛等位症
女:男=(4~5):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0~50岁多发,老年易误诊为VBI
发作:反复发作自发性眩晕伴恶心,有时可呕吐(吐后症状减轻),畏声,畏光,
喜静,烦躁。少数有短暂意识模糊,可有视物模糊
发作时间:持续1小时内(数十秒至数小时),一般经过休息后或睡眠(次日)好
转
无或有明显头痛,头位变化时晕感加重,无方向性
或有偏头痛史;随年龄增长可出现偏头痛形式的转变,例如儿童期表现为头晕/眩
晕,青春期后表现为偏头痛,进入老年期后再次转变为头晕/眩晕
前庭功能:正常或单侧半规管轻瘫
精神性眩晕/头晕(psychogenic dizziness)
“眩晕”或头晕时间长,呈持续性,无变化
伴随症候多(躯体化症状)
受外界及情绪变化影响大
患者愿意找到客观原因,例如颈椎病或供血不足
愿意穷尽检查和药物治疗
应行精神状态评估
前庭神经(元)炎
前驱症候:发作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
眩晕多在1~2周减弱,3~4周缓解
可有自发眼震,多向健侧,患侧偏指
不伴耳聋及耳鸣;无中枢症候
温度试验:一侧轻瘫或全瘫
梅尼埃病(Me ni e re disease)
病因:膜迷路积水、分隔内外淋巴膜周期性破裂内外淋巴混合,前庭感觉纤维钾离
子麻痹
表现:“四大表现”
反复发作眩晕,每次数小时
听力减退(随发作次数而明显)
耳鸣
耳内膨胀感
温度试验:半规管功能低下
听力曲线:听力下降
椎基底动脉TIA
即原来所谓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现在已经
被PCI的概念所取代
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
起病往往发作比较急,症状持续短暂
钟或十余分钟
症状包括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吞咽困难、口周麻木等
五、 PCI与头晕
PCI的概念是由VBI演变而来,正逐步取代原来的VBI概念。后循环缺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供特点为变异较多,侧支循环较少,而且供应的神经结构极其重要。图3~4分别显示了内耳血液供应的示意图和解剖图。如果内听动脉发生缺血,会同时出现耳聋和眩晕症状;如果仅前庭动脉发生缺血,则症状以眩晕为主。
PCI的定义同时包括了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另外,颈椎骨质增生不是PCI的主要病因。1985年,Adams等对32例临床诊断的继发于颈椎骨质增生的VBI与32例同年龄同性别对照者的颈椎放射学表现进行比较,平均年龄为77.6岁。结果未见两组的放射学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椎间盘间隙狭窄和骨刺的严重程度。因此,没有理由将颈椎X片作为诊断VBI的常规检查。2003年,Weintraub等对1108例存在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其中136例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后循环症状,但只有12例(9.6%)有椎动脉颅外段受压;28例患者出现转头时症状,包括眩晕9例、头晕11例、晕厥样症状4例、视物不清4例,但椎动脉颅外段受压表现仅有5例,而且无一例为头晕/眩晕;在近972例没有症状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后循环症状患者之间,椎动脉颅外段受压比率无明显差异(4.3%对7.4%)。
目前所有的关于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存在以下3个缺陷:(1)无法证实诊断;(2)缺乏特异性试验检查方法;(3)无法解释有些患者有明显颈痛却无眩晕,而有些主诉严重眩晕却仅有中度疼痛。因此,对颈性眩晕的研究有一定理论意义却无实际临床相关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最常见的病因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栓塞(40%)。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表现,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特别是,单纯存在头晕或眩晕症状者,极少会是PCI。
在PC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头晕或眩晕为主诉者,应该进行Dix-Hallpick检查以排除BPPV;(2)对于疑为PCI的患者,应行颅脑MRI,特别DWI检查;(3)颈椎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选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4)CTA/MRA或DSA对颈部及颅内血管病变更有价值,是判断PCI的重要检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PCI的扩血管药宜慎用,以避免血压降低导致脑梗死,包括血压不高或偏低时;血容量不足时;缺血早期;后循环血管条件较差时;有后循环血管发育障碍;可能存在颈内系统盗血时。
六、 头晕/眩晕的诊断流程
在病史采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头晕/眩晕的详细描述;(2)确定发作形式:间断发作?持续性发作?复发?(3)有无意识障碍?(4)鉴别眩晕和非眩晕?(5)如果是眩晕,应鉴别周围性还是中枢性?(6)诱发因素:体位相关吗?精神状态?睡眠?(7)晕的持续时间:数秒,分,时,日,月;(8)伴随的神经系统表现和全身表现?(9)有无听力丧失,耳鸣?(10)健康状况:三高,偏头痛?(11)目前用药情况?
图5和图6分别介绍了头晕诊断流程图。这些流程图有助于我们对头晕或眩晕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明确其病因。
七、 头晕/眩晕病例分析
病例1
患者女性 52岁,因“发作性眩晕、恶心伴呕吐3年,近半月发作频繁”就诊。3年前无原因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有时伴呕吐,有时伴眼前视物模糊,有时伴短暂意识模糊。发作时畏光、畏声,喜静。发作时不伴有头痛,眩晕时头位变化可加重,每次发作2~3小时,休息后可缓解。颅脑MRI:可见脑腔隙,但报告写的是腔隙性脑梗死。
经过询问:有偏头痛史,20岁左右开始发作,每年1~2次,发作时头痛、恶心,有时伴呕吐,严重时可有头晕或眩晕,也有视物模糊发生,5年前头痛不再发作。该患者目前眩晕发作的特点,与她以前的偏头痛相比,只是缺乏头痛表现,因此诊断为偏头痛性眩晕。
病例2
患者男性 52岁,因“突发眩晕伴恶心6小时”入院。患者早上晨起时,在床上向左翻身出现头晕及视物旋转、恶心,随又躺下,再起时,又出现症状。故不敢起床。中午时慢慢起床,后来诊,目前头部不动时眩晕不显,转头时容易出现眩晕。曾经1年前有过类似情况,被诊断为颈性眩晕和椎动脉供血不足,服药后渐渐好转。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查头颅CT、心电图未见异常。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为BPPV。
病例3
女性 45岁,发作性头晕/眩晕,伴脸红、言语困难2个月。每次发作数分钟,无意识障碍,但轻度模糊。言语困难主要是表达方面,存在找词困难。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MRI和MRA均正常,如何诊断?
进一步行24小时脑电图监测,明确诊断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病例4
女性 78岁,发作性头晕、晕倒近1年。发作时有时言语迟滞,既往诊断帕金森病2年。颅脑CT和MRI除见脑室略扩大及数个小腔隙外,未见明显脑梗死灶;脑组织轻度萎缩,以颞叶及外侧裂外显著。病史及查体:患者有痴呆(波动的特点),有视幻觉(给已故的不在身边的亲人倒水),面部表情少,不愿动,肌张力高。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路易体痴呆。
病例5
男性 68岁,因“发作性头晕伴活动中倾倒3个月”入院。患者常在活动中出现头晕,持续短暂。行走时会无原因的跌倒。入院查体:眼球仅可水平运动,且有不自主水平移动。上下视均不能。下肢腱反射亢进,左侧Babinski征阳性。后向倾倒试验阳性。
最终诊断: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病例6
女性 60岁,反复头晕1年半。头晕开始时一周数次,以后逐渐加重,每日都晕。患者述头晕与位置也有关,有时觉眩晕,有时觉头晕,有时伴有心慌发作。自述无明显抑郁及焦虑。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略高,颈部血管内膜略粗糙。外院诊断:颈椎病伴颈性头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精神状态评价:无抑郁,中度焦虑。
最终诊断:歇斯底里状态。
病例7
男性 72岁,“心慌、胸闷1天,头晕半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日晚9时无明显诱因
出现心慌、胸闷,伴双侧肩背部闷痛不适,伴有胸闷,夜间可平卧休息,症状渐减轻,就诊于我院急诊,今天上午行心电图检查时,突然出现头晕,呈发作性眩晕,与体位变化明显相关,持续1~2分钟可自行缓解,无明显伴随症状。查体可见轻微水平眼震,双手指鼻试验欠稳准,余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为除外脑梗死,立即行头颅CT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PCI,可能也不能除外BPPV。立即给予手法复位,但症状无明显好转。次日患者感周身大汗,头晕、恶心症状加重,行走不稳,且出现嗜睡表现。立即行MRI检查,显示脑干大面积梗死。
这例患者因及时进行检查而避免了误诊。以往,少数类似症状患者早期不能明确诊断,患者往往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出现昏迷,因此导致生命垂危。所以,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应尽可能地早期选择MRI检查,为诊断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