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爱在人间教师资料

第一单元 爱在人间(教师备课资料)

单元综述:本单元共有《笑》、《小巷深处》、《哦,冬夜的灯光》《为我唱首歌吧》《与爱相约》五篇文章,其中有三篇为翻译作品。这些文章体裁有散文也有小说,题材有亲情有爱情也有表现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真情,主题一致,歌颂了人间真情。内容容易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可以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这样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体会感悟文章的意韵,并且将这些美好真挚的感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

课文重点

《笑》:

三幅画面 “爱的哲学”

《小巷深处》:

(1)“我”的情感变化

(2)“竹棒”在本文中的作用

知识与方法

1、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2、记叙文的线索和材料之间的衔接艺术

3、初步掌握一些比较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标题的艺术:

5、运用圈划、点评的方法,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神态等各种描写,所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关于自读课文的建议:

因为几篇自读课文都是翻译作品且在文字和内容上容易理解,建议可用1——2课时读完,每篇文章可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质疑。

第一课 《笑》

一、关于作者:

作家简介: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 “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关于“爱的哲学”

由于时代、家庭、个人经历等因素,五四时期的冰心不仅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基督教教义以及泰戈尔 哲学的影响,从而形成冰心的以“母爱”、“童真”、“大自然”为基本要 素的“爱的哲学”。并且这种“爱的哲学”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

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二、对于本文的评价(转载)

美的极致──冰心散文《笑》赏析

早在几十年前郁达夫就说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导言》)照此看来,冰心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素有定评的,她20岁时写成的《笑》就是这样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下面就这一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一点分析。

一 美的意蕴

1.景色美

现实的情景:雨后的月夜,清新,恬静,幽暗,构成“一幅清美的图画”,充满美妙的诗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总体性的审美风格,也是本篇文章写景状物的特定风格。这幅清美的图画,是安琪儿的形象得以浮现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回忆的情景:五年前的一幕──古道、田沟、流水、绿树、湿烟、新月,十年前的一幕──茅檐、麦垄、葡萄架、海上明月。两幅图画,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涂抹,细细品味,有形象,有意境,很富于匠心。它们同样是清美风格的图画;也是作者与普通人作心与心的交流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2.人情美

作者在苦雨孤灯之后,开窗见到“一幅清美的图画”,心头荡漾着美妙的情意;回看屋里墙上,安琪儿抱着花,仿佛才降临人间,“向着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爱,在人与神的交流中,心灵酝酿着升华,这是善的情怀,也是美的情怀;回想五年前和

十年前的两个印象,在两幕雨后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妇人都抱着花,“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人间的最纯洁最友好的微笑,是美与善调和成的;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

二 美的赋形

1.“率意”而精巧的结体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写第一个场景;4~7段为第二部分,写第二、第三两个场景;最后一段写点明爱的主题。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苦雨孤灯,只身一人,意有所失,情无所寄,粗看像是闲情生活中一丝半缕感想的随意记写。其实细读起来,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爱和纯洁的美外,还能察觉行文结构的“率意”中的精巧。

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

“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

三次笑,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心绪不宁,回见安琪儿,若有所思,情感微荡;第二阶段,联想后两个笑,作者心里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阶段,作者总绾三个笑,心里豁然开朗,感悟到了贯穿三个笑的爱的主题,感情达到高潮。三层结构的递进升华是以思想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作为动力的。可以说,情感是作品的另一条暗线。

清新流利 凝练典雅

——冰心《笑》语体特点分析

《笑》是冰心女士最早的散文成名作。文章由一个雨后月夜的美景引出对三幅微笑图景的追忆,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的追求,抒发作者泛爱的思想感情。文章将如诗如画的客观图景与似水般的柔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深邃优美的散文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语言清新流利,凝练典雅,富于形象性和情意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散文语言的锤炼上功夫的深厚。本文试从语体特点角度对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作一粗浅分析。

冰心是现代散文界杰出的文体家。她的散文语言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被称之为“冰心体”。在散文界影响很大。所谓“冰心体”语言,其基本精神就是“今文古文化”,“中文西文化”。今文古文化指的是“我国传统的、精炼的古典文学的美,包括它的意境、情韵、气氛和文字的美,极其自然地、暗暗地、不露痕迹地透入新文学中来”,“创造性地运用许多有生命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再加上伶俐的笔致,使这种语言既有白话文自然流畅,潇洒多姿的优点,又有文言文简洁优雅、铿锵悦耳的优点。”“中文西文化”则指的是在句式动用上,“十分灵活而又适度地吸收了欧化的成分:句子结构的繁复、语句的倒装、结构助词‘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赋予句子以婉转的、流动的、多姿的风格;这种欧化,同我国句式的精练、严整,对偶巧妙结合,使得她的文字,既显得富有凝练、跳荡的诗

的律动感。”《笑》这篇现代散史上“最初的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充分地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这一特点。下面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两方面来做分析。

首先,在词语的选用上,《笑》讲究修饰,“爱浸些旧文学的汁水进去。”在对客观景物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中,自然巧妙地将古典诗词散文中有生命力、表现力和表意活泛的文言词汇揉合进去,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在清新鲜丽之中透出古朴典雅之美。且看: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

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短短几十个字,展现了一幅“清美图画”,书香扑鼻而又清新亮丽。“住”、“清光”、“凉云”、“残滴”、“萤光千点”、“苦雨孤灯”等这些古典诗词文中的优美词语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重词语的修饰,传达了作者独到的感受:云凉而滴残,雨苦而灯孤。这都是古诗词炼词的方法。这种从文言词汇吸收营养来丰富作品词汇的方法在文中又分几种情况。

第一,大量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单音词多是文言词语中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虽白话文中有相应的双音词,但作者所选用的文言单音词多是能为读者普遍接受、好懂的;并不是一些古涩、冷僻之词。这就使得文章语言既有典雅凝练之美,又不失清新鲜丽之感。如“住”、“凭”、“侵”、“隐”、“浸”、“倚”、“濯”、“绾”、“笼”、“泛”等。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造。

第二,大量使用成语,更体现了作品语言的凝练典雅。文中使用的丰语有“眼花缭乱”、“苦雨孤灯”、“萤光千点”、“新黄嫩绿”、“飘飘漾漾”、“光明澄静”、“如登仙界”等,既具有描绘性,又高度概括,虽为成语,也是文言格式,又通俗好懂。

第三,为了有效地创造散文意境,作者从古典诗词曲赋中,特别是婉约风格的词曲中吸取营养,大量选用意象轻缓、柔和,古意浓郁的词语来描绘、修饰客观景物。这些词语极具描绘性和传情性,情景交融,既传达主观柔情,又形象地描绘出客观景物的特点,将你带到古代婉约诗词及元代散曲的艺术境界之中,去感受那缠绵无尽的情致。单是将这些词语录在一块,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它们的古色古香和清丽柔和之美。

由于作者锤炼语手法的娴熟,使得在表达效果上能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英国作家本·琼所说:“借用古字,往往能赋予文章以某种庄严,甚至某种意趣,这类词语唯其时代湮远,地位崇高,加之久置未用,偶然检出,古色斑阑,确有一新耳目之感受。”

其次,如果说,从古诗歌散文中吸收文言词汇形成了冰心散文典雅凝练的风格的话,那么,娴熟地将现代白话文(包括优秀的口语)与欧化的某些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与作者温柔软化的情感相一致的语言风格,则是冰心在语言锤炼上的又一特点。由于作者文学造的深厚,虽大量使用文言词汇,但作品并不艰涩华丽,而是非常流利、自然、亲切,读琅琅上口。这是因为作者在文中除了讲究句式变化外,大量使用叠词、儿化词、轻声词、衬字、助词等柔化语言的方法来描绘景物和选用优秀的口语化词汇来陈述过程。这就使其与生活更贴近,读来亲切、自然、流畅、琅琅

上口,全文16次用到叠音词,18次用到儿化词,并多次用“来”、“的”、“了”、“着”等结构助和时态助词作衬字,将意境轻柔化,节奏舒缓化,让人起缠绵纤柔之意。这些叠词延缓了语音节奏,轻人、柔化了文章情调,优美流畅。陈述景物的名词后加“儿”,使之更亲切、轻盈,也起到了柔化意境的作用。用衬字的如:“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转过身来”、“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等句,加上助词“来”,使动作 隐含有一个时间过程,感情也更加绵长。而像“真没想到”、“一条很长的古道”、“好容易”、“回头一看”、“连忙”等这样的纯口语词汇在文章中的出现,不仅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让人觉得作者仿佛就在你面前,同你拉家常,而谈论的又是高雅的话题,虽然这些口语都有相应的书面语可替代,但作者不取。这还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不拘一格。

再次,在句式的运用是本文也充分体现了“中文西文化”语体特点。将西文的句子结构繁复,语句的省略,倒装及助词“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中的句式精练、严整、排比、对偶等到巧妙结合,使得文章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又具有凝练、跳荡的诗的律动感。你觉得全文是散文的句式,但又有节奏和韵律回荡其间;你觉得它是严整的,但又不是骈偶、韵文的严整,而是较之活泼自由得多。且看: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

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这里是几个完整的主谓句,中间用逗号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

分逗开,虽结构完整,但不冗长,且有短句的轻快,它又很工整,六句六景,整齐对称,句式相同,结构相同,甚至字数相等,但你双觉得它与韵文的排比、对偶要活泼得多、自由得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试将其与这样的文字作比:“古道泥泞,沟水潺潺,烟笼绿树,村舍掩映,新月如弓,高挂树梢,道旁稚童,怀抱灿白鲜花。”便觉出文中句子的优美。可以说,文章是以散句为主,整散结合,散中见出韵律。在句式的选用与搭配上,力求自由活泼、轻快、舒柔。全文基本运用的是主谓句,但又注意施受双方的灵活变化力避被动句的出现,凡有被动意象的,都巧妙地用精练的动词变被动为主动句,所以舒缓而不冗滞,突出其活泼轻快的基调,如文中起首第一句:“雨声渐渐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两个单句,前一句是主谓施事句,后一句是主谓受事句,富于变化 ,搭配自如,如都用施事句,则收不到如此效果。再如

第二段中用“隐”、“浸”两个动词变被动句为主动句,语意流畅连贯,而且意境深邃优美,感人至深。

另外,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我”在画中,亦在画外,“我”和画面构成风景,“我”又在欣赏这风景。但在叙写景物中,凡主语是“我”的主谓句,一律省略主语,以避免沉冗。这也是作者炼句的诀巧之一。

最后,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其语言的音调,你会得到一种诗的韵律美的享受。此点不必赘述。

总之,《笑》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语言的锤炼上,无论是调音选词,还是择句上都城充分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风格和文艺语体的形象性与情意性。但并不是在玩文字技巧,而是一切围绕着文章中心,为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主题服

务,语言典雅而不华丽,活泼富于变化而又遵循一定的法度。充分体现了杰出的散文作家对语言材料的驾驭能力。

三、建议执教本课的分层目标

A级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三幅画面,一个线索

B级目标:品味本文语言体会思想意韵

C级目标:阅读鉴赏更多的冰心作品,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模仿或借鉴某些可以借鉴的如写作技巧、语言等等。

D级目标:适当涉猎文艺界对冰心作品的不同看法,初步形成自己的阅读品位,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四、参考教案

(一) 笑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 分析欣赏冰心清美的景物描写.

(3) 掌握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

(二):初解课文.朗读课文,理清字词障碍及课文思路.

字词: 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课文思路: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

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三)理解爱的哲学:

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作者写着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介绍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四)分析反复和景物描写的妙处。

反复,使文章在行文中便获得一种是诗韵的形式,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景物描写:找出雯中的景物描写,评点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清新优美,很好地烘托了文章爱的哲学这一主题。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笑”内涵的理解。

板书设计:安琪儿的笑

小男孩的笑

老妇人的笑

(二) 笑

奉贤区实验中学 万爱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质疑,感悟作者“爱的哲学”的深刻内涵。

2、透过对三幅画面的分析与主题的理解,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分析三幅画面,体会“笑”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点拨法、对话法、质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冰心及其作品风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谈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最重要?

(学生各抒己见)

我认为微笑最重要。“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美丽你的容颜,装点你的生活,促进你的健康;笑可以驱散心头的阴霾,挥去眼角的泪水,治愈心灵的伤痕;笑可以感染他人,温暖受伤的心灵,拉近彼此的距离„„ “世纪老人”冰心就曾以《笑》为题,向大家阐述了这样的认识。

二、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新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空巢》等。早期作品弘扬“爱的哲学”,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主题。

三、初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散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抽学生读,巩固字词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预测一、 微笑时时相伴,我们生活在朴实而真诚的友爱之中。 预测二、 微笑处处相随,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平凡、温馨的爱。 预测三、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如意,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会发现爱一直相伴左右,给人以安慰。

4、教师汇总,并介绍作者自叙意图

“这给人带来慰藉的温暖的‘笑’,随处都有,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不要感慨生活中时常出现风雨、阴晦,不必惋惜自己的灵魂没有知音而孤寂落寞,也许在不经意间,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你就会发现那温馨的不需要回报的爱。”

四、精读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安排来表达这一主题的? ( 点拨:作者是如何反映时时处处都能从他人身上获得爱?)

段、不同地方、在不同的人身上感受的爱意,不得不说,作者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2、品读这三幅画面,理解感悟这给人温馨的爱。

①抽学生朗读描写这三幅微笑的语段

②思考三种微笑的异同

③讨论交流,明确

异:安琪儿——天真、纯洁

孩子——平和、淳朴

老妇——慈祥、友善

同:给人爱的温暖,“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3、文中的“苦雨孤灯”有何特殊含义?

寓示读者,生活中经常会碰到风雨,人生挫折难免,但即便如此,也不必沮丧,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一定会感受到爱就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

4、齐读这三段中的反复句,鼓励学生质疑,从而理解反复在文中的作用。

五、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精妙的构思,感悟文章的主题。

六、拓展延伸,阅读《微笑的魔力》,谈谈自己或你熟悉的人类似的经历。

七、播放《真心英雄》,在歌曲的映衬下教师总结:

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女人早上出门忘了化妆,那么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把微笑带上!”是的,微笑不但可以让你变得更美,也可以改变你的心境,而当你改变了自我的心境时,你又改变了别人的心境。有时候,一个浅浅的微笑,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微笑,那就让我们把微笑挂在脸上吧,因为微笑有如阳光会传递温暖。

附文:

微笑的魔力

每天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面孔几乎都是一样的,疲惫又僵硬。于是自己步履匆匆的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心中的沉闷油然而生,感觉生活是真的好沉重。

忽一日,由于出发的早,脚步不由得散漫起来,四下回顾着,却发现不曾留意的路边的小树已经泛青,芽处已经萌动出点点绿意,远处一对推着菜车的中年夫妇,一边轻快地走着,一边悄悄地谈笑,越走越近了,我看见这对夫妇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也挂着平静的微笑,那笑真的很感染人,没有匆忙的倦怠,有的是纯净,幸福的平和。我想他们一定是快乐的劳动着的,爱情依然鲜活的人。我心头也禁不住快乐起来——冰冷的冬天又过去了。看到如往日一样灿烂的阳光,看看枝上探头探脑的麻雀快活的身影,看看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新芽,忽然觉得生活是那般美好!禁不住把笑意挂在脸上,感觉自己的微笑竟是那般甜美。

再有匆匆走来的身影,我便把微笑迎过去, 一路走去,竟然发现很多人其实是在笑的,送孩子的家长一边骑车,一边亲切地叮嘱孩子;晨练归来的老人们一边交谈着见闻,一边相互打趣;年轻的男女一个个神采飞扬„..

忽然记起读书时的一段往事:大学毕业前的那个学期搞了个“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意在锻炼大家的胆量,好在学生面前为人师。有一个比我们大的同学,由于生性腼腆,又加上从未在大家面前说过话,所以走上讲台前的过程中已经把胆怯,不安,表现得的淋漓尽致,刚一张嘴,那声音已是颤抖的变了原调。她紧张得看向大家,我用微笑迎接了她的目光,并冲她点点了头,我看见她定了定神,开始了她的演讲。尽管声音发颤,但是她竟然微

笑着讲完了!走下讲台,我看到她仍然很激动。过了一会儿,一张纸条传过来,上面写着:谢谢你,你的微笑鼓舞了我。

这件事不仅鼓舞了她,也感动了我,自己的举动是这样微不足道,但是这却给了同学极大的勇气。从此,我学会了微笑。路上看到家长,微笑着打声招呼,于是彼此觉得平等又亲切;来到学校,见了同事微笑着点点头,心中便感到很恬静;孩子们在我微笑的鼓励下快活的喊“老师好!”然后像小鸟一般飞走了。渐渐的我拥有了越来越多喜爱我的朋友,拥有了越来越多喜爱我的学生,还有许多家长的诚挚的笑脸。

可是,在越来越有压力的工作中,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忘记了微笑,也忽视了微笑的魔力。当自己重新拾起微笑时,眼中的世界与原来竟如此不同。我喜欢微笑,更喜欢看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微笑,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微笑,那就让我们把微笑挂在脸上吧,因为微笑有如阳光会传递温暖。

五、拓展资料

冬 天文/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

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罢。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

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933年2月

[赏析] 散文《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第二幅画面: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三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

以忘怀。

第二课 《小巷深处》

一、教材分析 相对于空灵清丽的散文《笑》,本文内容更实在,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读之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教材处理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诗朗诵《游子吟》,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三)学法指导以及学生活动的开展

1、具体指导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2、学生活动

(1)师生共同完成4项活动:①合作探究:了解“养母”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②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③讨论小结: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参考教案:

之一:

总体构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3、诵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并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认识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选取学习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4.5’

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上一篇课文是朱总司令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真挚的赞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依然是歌颂母爱的。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这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二、初步理解、质疑:

1、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15’

请1—2位同学发言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2、质疑或自我解读7’

三、疑点探究,讨论分析:

1、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结尾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5’

点明:“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那么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过变化那么经历了那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明:

(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

1、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2、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淡忘、隔绝:第十五段“遵守诺言”。

4、感动、醒悟:第二十七段“泪眼”、第二十八段“虚荣”、“无知”。

5、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还记得”。

(2)、原因:虚荣、无知

2、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5’

请大家以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 (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 点明:

(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

(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

(3)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

(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3、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一如继往。这如海深情怎能不牵着“我”,母亲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让我们带着这激动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29自然段。请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6’

四、欣赏歌曲《懂你》小结:5.5’+3’

1、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2、请同学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五、拓展:10’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下面请同学们到你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能表现母爱的生活小情节,而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请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朱德是这样报答他的母亲的:我将——

(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六、板书:

小巷深处

林莉

盲母:辛勤抚育 平静面对 默默承受 弃婴:自豪 厌恶 淡忘 悔悟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

七、作业: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补充预设:

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的)你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8

喜欢→反感→讨厌→感动。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思路

按照“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品读课文”、“感悟课文”这四大板块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文章中体味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学法

用孟郊的《游子吟》导入,用感人动心的MTV《懂你》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心灵爱到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张扬学生个性,真正理解、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MTV《懂你》,创设情境。

一、导入

同学们,几年前香港曾经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评选活动,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荣登榜首吗?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

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世界,就感受到了这浓浓的母爱。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被遗弃于荒野,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把她抱回家,并倾注了她所有的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二、感知课文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

①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②“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品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事例,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朗读,全班学生点评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五、感悟课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关爱他的。

2、播放《懂你》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我认为教学中应以“情”字为突破口,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学生。

设计亮点

把品读课文设计为亮点。

专家点评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课,课文主要记述了一个盲母亲收养“我”,为“我’’付出了无私、深沉的爱的感人事迹,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深沉、无私、伟大的母爱。本教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感受母爱的伟大,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品品、说说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得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了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科融合,自读自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1、“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策略,应当是二十一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了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较为明显。本教案中MTV的运用,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说,“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巷深处》叙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可在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很难通过字面分析

理解。本教案的“读”贯穿始终,默读、轻声读、自由读、范读、配乐读等举措,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理解和感情体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练习设计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内感受到母爱,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从而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另外,本教案的结课较为成功。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有了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本教案的结课从上一环节MTV入手进入课内,又拓展开来,真诚地请学生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回味隽永。

之三: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抒写母爱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感人,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同时,更是学习用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用典型形象来抒发情感的好例子。因此,本文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中悟“情”究“文”,从而使学生在亲情中经历一次情感碰撞,在生动的形象、精彩的语言中经历一次散文涵泳。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以“激兴初读→启悱梳读→自由析读→拓展类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拓展延伸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展开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配画诗:孟郊的《游子呤》,让学生重温此诗,勾起对亲情的向往。)同学们,重温这首诗,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自然回响在我们耳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这就是――

二、板书课题、读题

用蓝色粉笔、行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行楷书书写是起示范作用,蓝色寓意深沉。此意不必说明,只是使学生在视觉上

有所刺激,从而达到思维上的触动。)

读题,针对题目包含一个多音字“小巷(xiàng)”和南方语音中掌握不够的两个翘舌音“深(shēn)处(chù)”,结合读题进行正音。

三、激兴初读

(二)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二)带着你的猜想阅读课文,看看与你的猜想是否一致?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四、启悱梳读

(一)每位同学心里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此时学生肯定想说说不出,趁势指导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促使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全班交流: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此时学生的交流会出现几种情况:有的可能比较完善;大多数可能并不完善。]

(三)回读课文,根据刚才大家的发言,到文章中划出应该知道的情节。

[应该明确的内容: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

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给啥也看不见的母亲,还特意地向她转述了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汨。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莫”。)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进城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每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摸上汽车„„)]

(四)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份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

(五)齐读一遍课文。[意在巩固,代替小结]

五、作业:用行楷书写课文后面的词语,有兴趣的同学再从文章中挑选五个以上的新词用行楷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爱女之情。虽然文中的“我”被生母遗弃,但有幸遇到了一位人穷志不穷的好妈妈。这位妈妈的平凡而伟大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自主分析吧。

二、自由析读

(一)用较快的速度通读全文。

(二)把最感动的部分再读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并与大家分享。

(例如:“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

(三)把不懂的或是值得怀疑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研究。

(例如:既然母爱是伟大的,那为什么作者的生母却把

她抛弃?既然养母是“啥也看不见”,怎么又能缝制被子?)

(四)试着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列出来。

(要点提示:满足、自豪→回避、厌恶→淡忘、隔绝→悔恨、落泪)

(五)文章中的“母亲”形象很感人,这感人的形象是由哪些具体的描写一步一步构成的?

(使学生领会“抓住典型细节突出人物形象的散文手法”。比如:小巷、竹棒、母亲的外貌、母亲的语言)

(六)文章为什么要用“小巷深处”为题?

(要点提示:“小巷深处”是作者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家,更是作者的情感寄托。)

三、拓展类读

(一)阅读《语文读本》中第103页的《父亲》,领会文章中的父子之情。

(三)阅读本文后面的《儿子眼中的父亲》,了解人的“感情变化是由认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常理。

四、小练笔

(一)从文章中摘取一些自己认为绝妙的词句;

(二)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的爸爸妈妈肯定也是爱子爱女如命,仔细想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先想想有哪些感动人的具体情节,选择其中一个先理出顺序,再写作成片断。

教学反思

课程是什么?专家指出,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我们进行的这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行为唤发出来。这种自主包括“主动地学”和“有主见地学”。

本文教学共有多处体现这种自主学习。比如:激兴初读前让学生读题目想想会写些什么;初读后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划出自己最感动的内容等。

本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没有作过多的单向传授和烦琐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读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是滋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必要途径。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单元 爱在人间(教师备课资料)

单元综述:本单元共有《笑》、《小巷深处》、《哦,冬夜的灯光》《为我唱首歌吧》《与爱相约》五篇文章,其中有三篇为翻译作品。这些文章体裁有散文也有小说,题材有亲情有爱情也有表现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真情,主题一致,歌颂了人间真情。内容容易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为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可以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这样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体会感悟文章的意韵,并且将这些美好真挚的感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

课文重点

《笑》:

三幅画面 “爱的哲学”

《小巷深处》:

(1)“我”的情感变化

(2)“竹棒”在本文中的作用

知识与方法

1、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2、记叙文的线索和材料之间的衔接艺术

3、初步掌握一些比较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标题的艺术:

5、运用圈划、点评的方法,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神态等各种描写,所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关于自读课文的建议:

因为几篇自读课文都是翻译作品且在文字和内容上容易理解,建议可用1——2课时读完,每篇文章可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质疑。

第一课 《笑》

一、关于作者:

作家简介: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 “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关于“爱的哲学”

由于时代、家庭、个人经历等因素,五四时期的冰心不仅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基督教教义以及泰戈尔 哲学的影响,从而形成冰心的以“母爱”、“童真”、“大自然”为基本要 素的“爱的哲学”。并且这种“爱的哲学”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

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二、对于本文的评价(转载)

美的极致──冰心散文《笑》赏析

早在几十年前郁达夫就说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导言》)照此看来,冰心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素有定评的,她20岁时写成的《笑》就是这样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下面就这一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一点分析。

一 美的意蕴

1.景色美

现实的情景:雨后的月夜,清新,恬静,幽暗,构成“一幅清美的图画”,充满美妙的诗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总体性的审美风格,也是本篇文章写景状物的特定风格。这幅清美的图画,是安琪儿的形象得以浮现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回忆的情景:五年前的一幕──古道、田沟、流水、绿树、湿烟、新月,十年前的一幕──茅檐、麦垄、葡萄架、海上明月。两幅图画,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涂抹,细细品味,有形象,有意境,很富于匠心。它们同样是清美风格的图画;也是作者与普通人作心与心的交流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2.人情美

作者在苦雨孤灯之后,开窗见到“一幅清美的图画”,心头荡漾着美妙的情意;回看屋里墙上,安琪儿抱着花,仿佛才降临人间,“向着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爱,在人与神的交流中,心灵酝酿着升华,这是善的情怀,也是美的情怀;回想五年前和

十年前的两个印象,在两幕雨后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妇人都抱着花,“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人间的最纯洁最友好的微笑,是美与善调和成的;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

二 美的赋形

1.“率意”而精巧的结体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写第一个场景;4~7段为第二部分,写第二、第三两个场景;最后一段写点明爱的主题。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苦雨孤灯,只身一人,意有所失,情无所寄,粗看像是闲情生活中一丝半缕感想的随意记写。其实细读起来,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爱和纯洁的美外,还能察觉行文结构的“率意”中的精巧。

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

“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

三次笑,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心绪不宁,回见安琪儿,若有所思,情感微荡;第二阶段,联想后两个笑,作者心里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阶段,作者总绾三个笑,心里豁然开朗,感悟到了贯穿三个笑的爱的主题,感情达到高潮。三层结构的递进升华是以思想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作为动力的。可以说,情感是作品的另一条暗线。

清新流利 凝练典雅

——冰心《笑》语体特点分析

《笑》是冰心女士最早的散文成名作。文章由一个雨后月夜的美景引出对三幅微笑图景的追忆,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的追求,抒发作者泛爱的思想感情。文章将如诗如画的客观图景与似水般的柔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深邃优美的散文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语言清新流利,凝练典雅,富于形象性和情意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散文语言的锤炼上功夫的深厚。本文试从语体特点角度对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作一粗浅分析。

冰心是现代散文界杰出的文体家。她的散文语言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被称之为“冰心体”。在散文界影响很大。所谓“冰心体”语言,其基本精神就是“今文古文化”,“中文西文化”。今文古文化指的是“我国传统的、精炼的古典文学的美,包括它的意境、情韵、气氛和文字的美,极其自然地、暗暗地、不露痕迹地透入新文学中来”,“创造性地运用许多有生命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再加上伶俐的笔致,使这种语言既有白话文自然流畅,潇洒多姿的优点,又有文言文简洁优雅、铿锵悦耳的优点。”“中文西文化”则指的是在句式动用上,“十分灵活而又适度地吸收了欧化的成分:句子结构的繁复、语句的倒装、结构助词‘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赋予句子以婉转的、流动的、多姿的风格;这种欧化,同我国句式的精练、严整,对偶巧妙结合,使得她的文字,既显得富有凝练、跳荡的诗

的律动感。”《笑》这篇现代散史上“最初的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充分地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这一特点。下面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两方面来做分析。

首先,在词语的选用上,《笑》讲究修饰,“爱浸些旧文学的汁水进去。”在对客观景物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中,自然巧妙地将古典诗词散文中有生命力、表现力和表意活泛的文言词汇揉合进去,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在清新鲜丽之中透出古朴典雅之美。且看: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

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短短几十个字,展现了一幅“清美图画”,书香扑鼻而又清新亮丽。“住”、“清光”、“凉云”、“残滴”、“萤光千点”、“苦雨孤灯”等这些古典诗词文中的优美词语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重词语的修饰,传达了作者独到的感受:云凉而滴残,雨苦而灯孤。这都是古诗词炼词的方法。这种从文言词汇吸收营养来丰富作品词汇的方法在文中又分几种情况。

第一,大量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单音词多是文言词语中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虽白话文中有相应的双音词,但作者所选用的文言单音词多是能为读者普遍接受、好懂的;并不是一些古涩、冷僻之词。这就使得文章语言既有典雅凝练之美,又不失清新鲜丽之感。如“住”、“凭”、“侵”、“隐”、“浸”、“倚”、“濯”、“绾”、“笼”、“泛”等。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造。

第二,大量使用成语,更体现了作品语言的凝练典雅。文中使用的丰语有“眼花缭乱”、“苦雨孤灯”、“萤光千点”、“新黄嫩绿”、“飘飘漾漾”、“光明澄静”、“如登仙界”等,既具有描绘性,又高度概括,虽为成语,也是文言格式,又通俗好懂。

第三,为了有效地创造散文意境,作者从古典诗词曲赋中,特别是婉约风格的词曲中吸取营养,大量选用意象轻缓、柔和,古意浓郁的词语来描绘、修饰客观景物。这些词语极具描绘性和传情性,情景交融,既传达主观柔情,又形象地描绘出客观景物的特点,将你带到古代婉约诗词及元代散曲的艺术境界之中,去感受那缠绵无尽的情致。单是将这些词语录在一块,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它们的古色古香和清丽柔和之美。

由于作者锤炼语手法的娴熟,使得在表达效果上能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英国作家本·琼所说:“借用古字,往往能赋予文章以某种庄严,甚至某种意趣,这类词语唯其时代湮远,地位崇高,加之久置未用,偶然检出,古色斑阑,确有一新耳目之感受。”

其次,如果说,从古诗歌散文中吸收文言词汇形成了冰心散文典雅凝练的风格的话,那么,娴熟地将现代白话文(包括优秀的口语)与欧化的某些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与作者温柔软化的情感相一致的语言风格,则是冰心在语言锤炼上的又一特点。由于作者文学造的深厚,虽大量使用文言词汇,但作品并不艰涩华丽,而是非常流利、自然、亲切,读琅琅上口。这是因为作者在文中除了讲究句式变化外,大量使用叠词、儿化词、轻声词、衬字、助词等柔化语言的方法来描绘景物和选用优秀的口语化词汇来陈述过程。这就使其与生活更贴近,读来亲切、自然、流畅、琅琅

上口,全文16次用到叠音词,18次用到儿化词,并多次用“来”、“的”、“了”、“着”等结构助和时态助词作衬字,将意境轻柔化,节奏舒缓化,让人起缠绵纤柔之意。这些叠词延缓了语音节奏,轻人、柔化了文章情调,优美流畅。陈述景物的名词后加“儿”,使之更亲切、轻盈,也起到了柔化意境的作用。用衬字的如:“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转过身来”、“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等句,加上助词“来”,使动作 隐含有一个时间过程,感情也更加绵长。而像“真没想到”、“一条很长的古道”、“好容易”、“回头一看”、“连忙”等这样的纯口语词汇在文章中的出现,不仅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让人觉得作者仿佛就在你面前,同你拉家常,而谈论的又是高雅的话题,虽然这些口语都有相应的书面语可替代,但作者不取。这还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不拘一格。

再次,在句式的运用是本文也充分体现了“中文西文化”语体特点。将西文的句子结构繁复,语句的省略,倒装及助词“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中的句式精练、严整、排比、对偶等到巧妙结合,使得文章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又具有凝练、跳荡的诗的律动感。你觉得全文是散文的句式,但又有节奏和韵律回荡其间;你觉得它是严整的,但又不是骈偶、韵文的严整,而是较之活泼自由得多。且看: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

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这里是几个完整的主谓句,中间用逗号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

分逗开,虽结构完整,但不冗长,且有短句的轻快,它又很工整,六句六景,整齐对称,句式相同,结构相同,甚至字数相等,但你双觉得它与韵文的排比、对偶要活泼得多、自由得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试将其与这样的文字作比:“古道泥泞,沟水潺潺,烟笼绿树,村舍掩映,新月如弓,高挂树梢,道旁稚童,怀抱灿白鲜花。”便觉出文中句子的优美。可以说,文章是以散句为主,整散结合,散中见出韵律。在句式的选用与搭配上,力求自由活泼、轻快、舒柔。全文基本运用的是主谓句,但又注意施受双方的灵活变化力避被动句的出现,凡有被动意象的,都巧妙地用精练的动词变被动为主动句,所以舒缓而不冗滞,突出其活泼轻快的基调,如文中起首第一句:“雨声渐渐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两个单句,前一句是主谓施事句,后一句是主谓受事句,富于变化 ,搭配自如,如都用施事句,则收不到如此效果。再如

第二段中用“隐”、“浸”两个动词变被动句为主动句,语意流畅连贯,而且意境深邃优美,感人至深。

另外,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我”在画中,亦在画外,“我”和画面构成风景,“我”又在欣赏这风景。但在叙写景物中,凡主语是“我”的主谓句,一律省略主语,以避免沉冗。这也是作者炼句的诀巧之一。

最后,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其语言的音调,你会得到一种诗的韵律美的享受。此点不必赘述。

总之,《笑》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语言的锤炼上,无论是调音选词,还是择句上都城充分体现了“冰心体”语言的风格和文艺语体的形象性与情意性。但并不是在玩文字技巧,而是一切围绕着文章中心,为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主题服

务,语言典雅而不华丽,活泼富于变化而又遵循一定的法度。充分体现了杰出的散文作家对语言材料的驾驭能力。

三、建议执教本课的分层目标

A级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三幅画面,一个线索

B级目标:品味本文语言体会思想意韵

C级目标:阅读鉴赏更多的冰心作品,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模仿或借鉴某些可以借鉴的如写作技巧、语言等等。

D级目标:适当涉猎文艺界对冰心作品的不同看法,初步形成自己的阅读品位,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四、参考教案

(一) 笑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 分析欣赏冰心清美的景物描写.

(3) 掌握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

(二):初解课文.朗读课文,理清字词障碍及课文思路.

字词: 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课文思路: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

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三)理解爱的哲学:

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作者写着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介绍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四)分析反复和景物描写的妙处。

反复,使文章在行文中便获得一种是诗韵的形式,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景物描写:找出雯中的景物描写,评点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清新优美,很好地烘托了文章爱的哲学这一主题。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笑”内涵的理解。

板书设计:安琪儿的笑

小男孩的笑

老妇人的笑

(二) 笑

奉贤区实验中学 万爱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质疑,感悟作者“爱的哲学”的深刻内涵。

2、透过对三幅画面的分析与主题的理解,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分析三幅画面,体会“笑”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点拨法、对话法、质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冰心及其作品风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谈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最重要?

(学生各抒己见)

我认为微笑最重要。“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美丽你的容颜,装点你的生活,促进你的健康;笑可以驱散心头的阴霾,挥去眼角的泪水,治愈心灵的伤痕;笑可以感染他人,温暖受伤的心灵,拉近彼此的距离„„ “世纪老人”冰心就曾以《笑》为题,向大家阐述了这样的认识。

二、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新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空巢》等。早期作品弘扬“爱的哲学”,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主题。

三、初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散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抽学生读,巩固字词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预测一、 微笑时时相伴,我们生活在朴实而真诚的友爱之中。 预测二、 微笑处处相随,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平凡、温馨的爱。 预测三、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如意,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会发现爱一直相伴左右,给人以安慰。

4、教师汇总,并介绍作者自叙意图

“这给人带来慰藉的温暖的‘笑’,随处都有,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不要感慨生活中时常出现风雨、阴晦,不必惋惜自己的灵魂没有知音而孤寂落寞,也许在不经意间,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你就会发现那温馨的不需要回报的爱。”

四、精读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安排来表达这一主题的? ( 点拨:作者是如何反映时时处处都能从他人身上获得爱?)

段、不同地方、在不同的人身上感受的爱意,不得不说,作者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2、品读这三幅画面,理解感悟这给人温馨的爱。

①抽学生朗读描写这三幅微笑的语段

②思考三种微笑的异同

③讨论交流,明确

异:安琪儿——天真、纯洁

孩子——平和、淳朴

老妇——慈祥、友善

同:给人爱的温暖,“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3、文中的“苦雨孤灯”有何特殊含义?

寓示读者,生活中经常会碰到风雨,人生挫折难免,但即便如此,也不必沮丧,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一定会感受到爱就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

4、齐读这三段中的反复句,鼓励学生质疑,从而理解反复在文中的作用。

五、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精妙的构思,感悟文章的主题。

六、拓展延伸,阅读《微笑的魔力》,谈谈自己或你熟悉的人类似的经历。

七、播放《真心英雄》,在歌曲的映衬下教师总结:

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女人早上出门忘了化妆,那么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把微笑带上!”是的,微笑不但可以让你变得更美,也可以改变你的心境,而当你改变了自我的心境时,你又改变了别人的心境。有时候,一个浅浅的微笑,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微笑,那就让我们把微笑挂在脸上吧,因为微笑有如阳光会传递温暖。

附文:

微笑的魔力

每天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面孔几乎都是一样的,疲惫又僵硬。于是自己步履匆匆的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心中的沉闷油然而生,感觉生活是真的好沉重。

忽一日,由于出发的早,脚步不由得散漫起来,四下回顾着,却发现不曾留意的路边的小树已经泛青,芽处已经萌动出点点绿意,远处一对推着菜车的中年夫妇,一边轻快地走着,一边悄悄地谈笑,越走越近了,我看见这对夫妇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也挂着平静的微笑,那笑真的很感染人,没有匆忙的倦怠,有的是纯净,幸福的平和。我想他们一定是快乐的劳动着的,爱情依然鲜活的人。我心头也禁不住快乐起来——冰冷的冬天又过去了。看到如往日一样灿烂的阳光,看看枝上探头探脑的麻雀快活的身影,看看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新芽,忽然觉得生活是那般美好!禁不住把笑意挂在脸上,感觉自己的微笑竟是那般甜美。

再有匆匆走来的身影,我便把微笑迎过去, 一路走去,竟然发现很多人其实是在笑的,送孩子的家长一边骑车,一边亲切地叮嘱孩子;晨练归来的老人们一边交谈着见闻,一边相互打趣;年轻的男女一个个神采飞扬„..

忽然记起读书时的一段往事:大学毕业前的那个学期搞了个“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意在锻炼大家的胆量,好在学生面前为人师。有一个比我们大的同学,由于生性腼腆,又加上从未在大家面前说过话,所以走上讲台前的过程中已经把胆怯,不安,表现得的淋漓尽致,刚一张嘴,那声音已是颤抖的变了原调。她紧张得看向大家,我用微笑迎接了她的目光,并冲她点点了头,我看见她定了定神,开始了她的演讲。尽管声音发颤,但是她竟然微

笑着讲完了!走下讲台,我看到她仍然很激动。过了一会儿,一张纸条传过来,上面写着:谢谢你,你的微笑鼓舞了我。

这件事不仅鼓舞了她,也感动了我,自己的举动是这样微不足道,但是这却给了同学极大的勇气。从此,我学会了微笑。路上看到家长,微笑着打声招呼,于是彼此觉得平等又亲切;来到学校,见了同事微笑着点点头,心中便感到很恬静;孩子们在我微笑的鼓励下快活的喊“老师好!”然后像小鸟一般飞走了。渐渐的我拥有了越来越多喜爱我的朋友,拥有了越来越多喜爱我的学生,还有许多家长的诚挚的笑脸。

可是,在越来越有压力的工作中,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忘记了微笑,也忽视了微笑的魔力。当自己重新拾起微笑时,眼中的世界与原来竟如此不同。我喜欢微笑,更喜欢看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微笑,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微笑,那就让我们把微笑挂在脸上吧,因为微笑有如阳光会传递温暖。

五、拓展资料

冬 天文/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

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罢。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

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933年2月

[赏析] 散文《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第二幅画面: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三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

以忘怀。

第二课 《小巷深处》

一、教材分析 相对于空灵清丽的散文《笑》,本文内容更实在,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读之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教材处理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诗朗诵《游子吟》,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三)学法指导以及学生活动的开展

1、具体指导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2、学生活动

(1)师生共同完成4项活动:①合作探究:了解“养母”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②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③讨论小结: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参考教案:

之一:

总体构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3、诵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并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认识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选取学习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4.5’

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上一篇课文是朱总司令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真挚的赞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依然是歌颂母爱的。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这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二、初步理解、质疑:

1、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15’

请1—2位同学发言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2、质疑或自我解读7’

三、疑点探究,讨论分析:

1、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结尾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5’

点明:“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那么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过变化那么经历了那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明:

(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

1、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2、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淡忘、隔绝:第十五段“遵守诺言”。

4、感动、醒悟:第二十七段“泪眼”、第二十八段“虚荣”、“无知”。

5、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还记得”。

(2)、原因:虚荣、无知

2、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5’

请大家以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 (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 点明:

(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

(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

(3)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

(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3、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一如继往。这如海深情怎能不牵着“我”,母亲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让我们带着这激动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29自然段。请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6’

四、欣赏歌曲《懂你》小结:5.5’+3’

1、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2、请同学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五、拓展:10’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下面请同学们到你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能表现母爱的生活小情节,而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请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朱德是这样报答他的母亲的:我将——

(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六、板书:

小巷深处

林莉

盲母:辛勤抚育 平静面对 默默承受 弃婴:自豪 厌恶 淡忘 悔悟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

七、作业: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补充预设:

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的)你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8

喜欢→反感→讨厌→感动。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思路

按照“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品读课文”、“感悟课文”这四大板块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文章中体味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学法

用孟郊的《游子吟》导入,用感人动心的MTV《懂你》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心灵爱到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张扬学生个性,真正理解、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MTV《懂你》,创设情境。

一、导入

同学们,几年前香港曾经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评选活动,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荣登榜首吗?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

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世界,就感受到了这浓浓的母爱。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被遗弃于荒野,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把她抱回家,并倾注了她所有的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二、感知课文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

①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②“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品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事例,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朗读,全班学生点评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五、感悟课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关爱他的。

2、播放《懂你》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我认为教学中应以“情”字为突破口,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学生。

设计亮点

把品读课文设计为亮点。

专家点评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课,课文主要记述了一个盲母亲收养“我”,为“我’’付出了无私、深沉的爱的感人事迹,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深沉、无私、伟大的母爱。本教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感受母爱的伟大,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品品、说说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得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了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科融合,自读自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1、“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策略,应当是二十一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了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较为明显。本教案中MTV的运用,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说,“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巷深处》叙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可在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很难通过字面分析

理解。本教案的“读”贯穿始终,默读、轻声读、自由读、范读、配乐读等举措,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理解和感情体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练习设计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内感受到母爱,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从而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另外,本教案的结课较为成功。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有了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本教案的结课从上一环节MTV入手进入课内,又拓展开来,真诚地请学生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回味隽永。

之三: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抒写母爱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感人,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同时,更是学习用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用典型形象来抒发情感的好例子。因此,本文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中悟“情”究“文”,从而使学生在亲情中经历一次情感碰撞,在生动的形象、精彩的语言中经历一次散文涵泳。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以“激兴初读→启悱梳读→自由析读→拓展类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拓展延伸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展开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配画诗:孟郊的《游子呤》,让学生重温此诗,勾起对亲情的向往。)同学们,重温这首诗,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自然回响在我们耳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这就是――

二、板书课题、读题

用蓝色粉笔、行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行楷书书写是起示范作用,蓝色寓意深沉。此意不必说明,只是使学生在视觉上

有所刺激,从而达到思维上的触动。)

读题,针对题目包含一个多音字“小巷(xiàng)”和南方语音中掌握不够的两个翘舌音“深(shēn)处(chù)”,结合读题进行正音。

三、激兴初读

(二)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二)带着你的猜想阅读课文,看看与你的猜想是否一致?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四、启悱梳读

(一)每位同学心里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此时学生肯定想说说不出,趁势指导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促使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全班交流: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此时学生的交流会出现几种情况:有的可能比较完善;大多数可能并不完善。]

(三)回读课文,根据刚才大家的发言,到文章中划出应该知道的情节。

[应该明确的内容: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

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给啥也看不见的母亲,还特意地向她转述了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汨。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莫”。)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进城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每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摸上汽车„„)]

(四)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份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

(五)齐读一遍课文。[意在巩固,代替小结]

五、作业:用行楷书写课文后面的词语,有兴趣的同学再从文章中挑选五个以上的新词用行楷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爱女之情。虽然文中的“我”被生母遗弃,但有幸遇到了一位人穷志不穷的好妈妈。这位妈妈的平凡而伟大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自主分析吧。

二、自由析读

(一)用较快的速度通读全文。

(二)把最感动的部分再读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并与大家分享。

(例如:“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

(三)把不懂的或是值得怀疑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研究。

(例如:既然母爱是伟大的,那为什么作者的生母却把

她抛弃?既然养母是“啥也看不见”,怎么又能缝制被子?)

(四)试着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列出来。

(要点提示:满足、自豪→回避、厌恶→淡忘、隔绝→悔恨、落泪)

(五)文章中的“母亲”形象很感人,这感人的形象是由哪些具体的描写一步一步构成的?

(使学生领会“抓住典型细节突出人物形象的散文手法”。比如:小巷、竹棒、母亲的外貌、母亲的语言)

(六)文章为什么要用“小巷深处”为题?

(要点提示:“小巷深处”是作者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家,更是作者的情感寄托。)

三、拓展类读

(一)阅读《语文读本》中第103页的《父亲》,领会文章中的父子之情。

(三)阅读本文后面的《儿子眼中的父亲》,了解人的“感情变化是由认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常理。

四、小练笔

(一)从文章中摘取一些自己认为绝妙的词句;

(二)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的爸爸妈妈肯定也是爱子爱女如命,仔细想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先想想有哪些感动人的具体情节,选择其中一个先理出顺序,再写作成片断。

教学反思

课程是什么?专家指出,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我们进行的这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行为唤发出来。这种自主包括“主动地学”和“有主见地学”。

本文教学共有多处体现这种自主学习。比如:激兴初读前让学生读题目想想会写些什么;初读后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划出自己最感动的内容等。

本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没有作过多的单向传授和烦琐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读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是滋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必要途径。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灾难见真情 文档
  • <灾难见真情>说课 一. 说教材 本册六年级课本为广教版,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美丽的地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可是同时也领略到由于人类过分开发,地球遭到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环境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变得 ...

  •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略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特点和教学策略 倡导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 ...

  • 小学语文四上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四上教学计划 学校 石 染 小 学 班级 四 年 级 教师 吕 秋 宣 时间 201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石染小学 吕秋宣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 ...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3单元教案
  • 第三单元:灾害无情人有情 一.单元目标: 1.培养学生面对灾害临危不惧,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通过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多样性,知道自然灾害危害极大,学习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知识和方法,理解人与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_-8单元集体备课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观察行动. 3.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大自然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依次安排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八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每组开 ...

  • 单元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徐凤莲 罗玉香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 ...

  • 语文主题学习八上第一单元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回顾人类历史,观察时事风云,血与火的战争始终伴随着和平的呼声而不断爆发.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 本方案重点处理<新闻两则>.<芦花荡>两篇课文及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 ...

  •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爱满人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