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部开发, 陕北持续稳定发展, 这一切要求陕北进行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生态化建设 由于物质的贫困和地理环境的阻隔, 陕北保持了较好的区域文化生态。但是, 长期以来陕北贫困的经济带来了贫困的文化。这种贫困经济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 不但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又时刻侵蚀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态。因此, 贫穷成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杀手, 相对于自然生态来讲, 人文生态的破坏其恢复和重建则更为艰难, 物质形态的保护具有可操作性, 而观念形态的文化承传与改造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随着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深入, 陕北经济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为陕北文化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应是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以及西部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区域文化是各自然区域人民赖以生存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精神源泉, 它具有物质经济和自然条件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而图书情报部门正是使区域文化能够完整地存留下来并提供文化生态范式的一个文化传承载体。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图书情报部门亟需加速收集、整理反映陕北地方文化方方面面的陕北地方文献, 这样有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规律性发展, 同时也给图书情报部门的传承使命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2 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的关系
2.1 陕北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是陕北地方文化
陕北地方文献的首要特征是地域性。它在内容上涉及陕北的自然与社会基本情况, 以不同的题材和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层面, 系统反映了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民族、风俗、民情、宗教等区域特色, 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广博性、实践性、资料性、翔实性等特征。而所谓的陕北地方文化, 从广义上说, 是陕北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这个意义上看, 陕北地方文献就是对陕北地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的内容恰恰包容了陕北在各个时代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陕北地方文化,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的人文品格, 能够反映陕北人民生产斗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 陕北地方文献是有关陕北地方特色文化的记录, 陕北地方文化是这部分地方文献的源泉。
陕北地方文献本身就是陕北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相结合的部分。因此, 它们二者是积淀历史、记录陕北人民的认识和实践, 并传承于现代与未来, 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发展陕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当地的地方文献。
2.2 陕北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的作用
2.2.1 陕北地方文献对当地群众心理的影响
陕北人自古古道热肠, 沉郁内忍, 强悍坚毅, 毫不屈服。贫瘠的黄土地造就了他们孤独自强的心理内力和阳刚雄宏的生命气质。我们说陕北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面貌是陕北地方文化最深层面的显现。那么, 陕北地方文献在形成当地文化的层面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2.2.1.1 增强了陕北人爱乡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陕北有着令当地人民和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辉煌历史。这些历史上的辉煌事实正是靠地方文献如实记录和流传下来, 让后人了解, 对形成当地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记述陕北现实情况的地方文献, 使人们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和建设状况, 更加强了人们的爱乡情、爱国心,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之中。这一点在西部开发热潮兴起的今天, 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2 满足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陕北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 这已构成了当地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和自然特色。
2.2.2 陕北地方文献对当地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工作研究
2.2.2.1 保持和发扬陕北地方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
陕北地方文献记录了当地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 它记录了这种特色的形成原因、发展基础, 以及当地经过长期的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形成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保持和发扬当地的物质文化特色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2.2.2.2 为建设新的物质文化提供动力
西部大开发中的陕北大开发, 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信息潜力, 而地方文献正是了解地方资源的分布状况, 从而选择其新的发展点的知识宝库。陕北地方文献可以为认识陕北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 可以为陕北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划及实施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陕北地方文献对本地区政权组织、机构情况、历代沿革变迁都有详细记载, 是研究陕北地方典章制度、政治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陕北地方文献记载了当地风俗习惯、名山、名胜等, 对研究地方风俗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帮助; 陕北地方文献提供了当地民俗的生活、风俗习惯、生产等资料, 对民族史研究有很大帮助; 许多人物传记资料, 正史上不记载或语焉不详, 往往能在地方文献中找到, 陕北地方文献还记载了大量的文化艺术资料, 记载有古迹、艺术、歌谣、诗文、农谚, 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是地方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对科技文献的记载也是研究地方科技发展史的必要材料。
2.2.3 陕北地方文献对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作用
我们说, 陕北特色文艺的形式主要包括剪纸、雕塑、布堆画、农民画、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饮食、方言等内容。这些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式, 现在已经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地方文化遗产, 对陕北特色文化项目的发扬光大, 并构筑起更加显著的文化优势和更加显明的民族特色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 如何进行陕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
3.1 陕北地方文献大体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1 陕北地方出版机构的出版物, 主要指陕西省、延安和榆林市及当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出版物。
3.1.2 地方作者的著作。地方作者指在该地区出生或不在该地区出生却在该地区较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作者, 其作品可归入陕北地方文献。
3.1.3 古今中外论述本地区内容的著作。如意大利族行家马可·波罗游历几遍中国, 曾至新疆、甘、陕等地,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以上各地的风土人情、资源生产等情况。近、当代科学进步、交通发达、信息流通更快, 无论本地区的人论述本地区的人、事、物, 抑或外地区乃至外国人论述本地区内容的著述日益增多, 这些都应归属于地方文献。
3.2 搜集、整理陕北地方文献的途径
3.2.1 对地方志的搜集
地方志, 或称方志, 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记述地方情况的史书。它是以地域为单位(主要是行政区划), 按一定体例, 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方面的书籍。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共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收藏我国历代地方志(截至1949年)8200余种, 收录范围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里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后来, 还有许多新编陕北县志、乡土志、地区志等。
3.2.2 专 著
建国以来, 较早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中国边疆图籍录》就著录了古今专著和地图数千种。书中有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资料等。专著的信息量大、密度高, 对于社会决策和社会科学研究,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源。
3.2.3 报 刊
各地方报纸具有地方文献作用, 全国性的报纸也有部分地方内容。如果能对报纸报道的材料或长期积累, 或系统查阅, 对我们搜集陕北地方文献更有益处。延安地区报纸有:延安县报、延川报、安塞报等。榆林地区报纸有《上郡日报》、《抗战报》、《榆林报》、《米脂报》等。 期刊主要有学术性刊物、政治理论性刊物和评论性刊物。由于期刊的出版周期短, 对新知识反映快, 兼容性强等特点, 特别是其具有与现代科学发展一致性的优点, 所以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愈来愈大。仅延安地区期刊有:《解放》周刊、《共产党人》、《草叶》、《延安文学》等。
3.2.4 工具书
工具书是供人们查阅检索, 作为参考工具使用的一种图书。它是科学研究和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参考性检索工具。要搜集地方性资料, 除查阅一般性工具书以外, 还应注意使用有关地区的工具书。
3.2.5 统计资料
它是通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统计数据。它可以是单项的, 也可以是综合的。如1993~1994年编印《延安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
3.2.6 档 案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是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 具有重要凭证作用。有时, 档案比普通文献的利用价值还要高一些。它是一种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料, 是长期积累保存下来的宝贵文献, 我们应充分进行利用。
我国除中央档案馆以外, 各地区也都设有地方档案馆, 如陕西省档案馆、延安、榆林地、县档案馆, 另外,1986年, 新建米脂、神木县档案库。陕北档案资料包括两个部分:历史档案和建国后档案。
〔出处〕现代情报2002(10)
1 西部开发, 陕北持续稳定发展, 这一切要求陕北进行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生态化建设 由于物质的贫困和地理环境的阻隔, 陕北保持了较好的区域文化生态。但是, 长期以来陕北贫困的经济带来了贫困的文化。这种贫困经济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 不但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又时刻侵蚀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态。因此, 贫穷成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杀手, 相对于自然生态来讲, 人文生态的破坏其恢复和重建则更为艰难, 物质形态的保护具有可操作性, 而观念形态的文化承传与改造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随着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深入, 陕北经济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为陕北文化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应是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以及西部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区域文化是各自然区域人民赖以生存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精神源泉, 它具有物质经济和自然条件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而图书情报部门正是使区域文化能够完整地存留下来并提供文化生态范式的一个文化传承载体。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图书情报部门亟需加速收集、整理反映陕北地方文化方方面面的陕北地方文献, 这样有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规律性发展, 同时也给图书情报部门的传承使命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2 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的关系
2.1 陕北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是陕北地方文化
陕北地方文献的首要特征是地域性。它在内容上涉及陕北的自然与社会基本情况, 以不同的题材和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层面, 系统反映了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民族、风俗、民情、宗教等区域特色, 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广博性、实践性、资料性、翔实性等特征。而所谓的陕北地方文化, 从广义上说, 是陕北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这个意义上看, 陕北地方文献就是对陕北地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的内容恰恰包容了陕北在各个时代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陕北地方文化,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的人文品格, 能够反映陕北人民生产斗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 陕北地方文献是有关陕北地方特色文化的记录, 陕北地方文化是这部分地方文献的源泉。
陕北地方文献本身就是陕北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相结合的部分。因此, 它们二者是积淀历史、记录陕北人民的认识和实践, 并传承于现代与未来, 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发展陕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当地的地方文献。
2.2 陕北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的作用
2.2.1 陕北地方文献对当地群众心理的影响
陕北人自古古道热肠, 沉郁内忍, 强悍坚毅, 毫不屈服。贫瘠的黄土地造就了他们孤独自强的心理内力和阳刚雄宏的生命气质。我们说陕北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面貌是陕北地方文化最深层面的显现。那么, 陕北地方文献在形成当地文化的层面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2.2.1.1 增强了陕北人爱乡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陕北有着令当地人民和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辉煌历史。这些历史上的辉煌事实正是靠地方文献如实记录和流传下来, 让后人了解, 对形成当地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记述陕北现实情况的地方文献, 使人们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和建设状况, 更加强了人们的爱乡情、爱国心,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之中。这一点在西部开发热潮兴起的今天, 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2 满足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陕北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 这已构成了当地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和自然特色。
2.2.2 陕北地方文献对当地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工作研究
2.2.2.1 保持和发扬陕北地方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
陕北地方文献记录了当地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 它记录了这种特色的形成原因、发展基础, 以及当地经过长期的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形成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保持和发扬当地的物质文化特色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2.2.2.2 为建设新的物质文化提供动力
西部大开发中的陕北大开发, 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信息潜力, 而地方文献正是了解地方资源的分布状况, 从而选择其新的发展点的知识宝库。陕北地方文献可以为认识陕北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 可以为陕北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划及实施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陕北地方文献对本地区政权组织、机构情况、历代沿革变迁都有详细记载, 是研究陕北地方典章制度、政治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陕北地方文献记载了当地风俗习惯、名山、名胜等, 对研究地方风俗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帮助; 陕北地方文献提供了当地民俗的生活、风俗习惯、生产等资料, 对民族史研究有很大帮助; 许多人物传记资料, 正史上不记载或语焉不详, 往往能在地方文献中找到, 陕北地方文献还记载了大量的文化艺术资料, 记载有古迹、艺术、歌谣、诗文、农谚, 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是地方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对科技文献的记载也是研究地方科技发展史的必要材料。
2.2.3 陕北地方文献对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作用
我们说, 陕北特色文艺的形式主要包括剪纸、雕塑、布堆画、农民画、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饮食、方言等内容。这些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式, 现在已经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地方文化遗产, 对陕北特色文化项目的发扬光大, 并构筑起更加显著的文化优势和更加显明的民族特色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 如何进行陕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
3.1 陕北地方文献大体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1 陕北地方出版机构的出版物, 主要指陕西省、延安和榆林市及当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出版物。
3.1.2 地方作者的著作。地方作者指在该地区出生或不在该地区出生却在该地区较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作者, 其作品可归入陕北地方文献。
3.1.3 古今中外论述本地区内容的著作。如意大利族行家马可·波罗游历几遍中国, 曾至新疆、甘、陕等地,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以上各地的风土人情、资源生产等情况。近、当代科学进步、交通发达、信息流通更快, 无论本地区的人论述本地区的人、事、物, 抑或外地区乃至外国人论述本地区内容的著述日益增多, 这些都应归属于地方文献。
3.2 搜集、整理陕北地方文献的途径
3.2.1 对地方志的搜集
地方志, 或称方志, 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记述地方情况的史书。它是以地域为单位(主要是行政区划), 按一定体例, 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方面的书籍。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共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收藏我国历代地方志(截至1949年)8200余种, 收录范围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里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后来, 还有许多新编陕北县志、乡土志、地区志等。
3.2.2 专 著
建国以来, 较早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中国边疆图籍录》就著录了古今专著和地图数千种。书中有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资料等。专著的信息量大、密度高, 对于社会决策和社会科学研究,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源。
3.2.3 报 刊
各地方报纸具有地方文献作用, 全国性的报纸也有部分地方内容。如果能对报纸报道的材料或长期积累, 或系统查阅, 对我们搜集陕北地方文献更有益处。延安地区报纸有:延安县报、延川报、安塞报等。榆林地区报纸有《上郡日报》、《抗战报》、《榆林报》、《米脂报》等。 期刊主要有学术性刊物、政治理论性刊物和评论性刊物。由于期刊的出版周期短, 对新知识反映快, 兼容性强等特点, 特别是其具有与现代科学发展一致性的优点, 所以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愈来愈大。仅延安地区期刊有:《解放》周刊、《共产党人》、《草叶》、《延安文学》等。
3.2.4 工具书
工具书是供人们查阅检索, 作为参考工具使用的一种图书。它是科学研究和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参考性检索工具。要搜集地方性资料, 除查阅一般性工具书以外, 还应注意使用有关地区的工具书。
3.2.5 统计资料
它是通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统计数据。它可以是单项的, 也可以是综合的。如1993~1994年编印《延安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
3.2.6 档 案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是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 具有重要凭证作用。有时, 档案比普通文献的利用价值还要高一些。它是一种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料, 是长期积累保存下来的宝贵文献, 我们应充分进行利用。
我国除中央档案馆以外, 各地区也都设有地方档案馆, 如陕西省档案馆、延安、榆林地、县档案馆, 另外,1986年, 新建米脂、神木县档案库。陕北档案资料包括两个部分:历史档案和建国后档案。
〔出处〕现代情报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