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4日 10:2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3人参与 2评论
韩国拔河怎么玩
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式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织布时,把漂白、拧布时的动作逐渐编为拔河游戏。
韩国拔河用的绳索用稻草绳捻成,有主干绳分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确定绳的粗细长短。一般来说,几百人参加比赛的主干绳直径为50到60厘米左右,长300到400米,每隔1到2米拴一根分支绳,多的有100多根支绳。
网友热议
@释不归:拔河都成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国要不要把砸沙包和跳皮筋拿去申遗?翻线绳这样高难的项目表示鸭梨不大!
@沈东军:麻将、广场舞什么的也要赶紧去申遗,否则都被别国申请完了。
@湖人今天赢了吗:讲真的,弹玻璃球、老鹰捉小鸡和123木头人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汉画像牵钩图(老拓片)
韩国人成功将“拔河”申遗,又“抢”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12月2日消息,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息一出,中国网民战斗模式和段子手模式全开。一部分人愤慨于韩国人又来和我们抢文化,一部分则为“丢沙包”“秋千”“踢毽子”等感到不平和担忧。不过在这些之外,也有仍“不放弃治疗”的反思声音: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人家“抢注”之后才感到后悔莫及。
韩国拔河的起源
先说这次韩国等四国申请成功的“拔河”,一看这个项目,中国人自然会感到我们也有,甚至在媒体梳理报道后,就会发现中国的“拔河”更加源远流长。但就像“端午节”“印刷术”“中医”一样,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信息上的偏差。
文献中记载,中国的拔河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和越国之间的水上舟战,由当时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陆上的比赛,到唐代,被冠以“拔河”的名称。
在唐代,拔河达到了一种空前的规模,文人薛胜还写过一篇《拔河赋》来描绘唐玄宗时举行的一次拔河。唐中宗李显更是特别青睐这种热闹而有趣的游戏,他曾命令宰相、将军、学士等显贵在宫中举行拔河比赛。
但是韩国的“拔河”在起源上和形式上与中国汉文化里的拔河有着相当的不同。首先在起源上,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国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织布时,把漂白、拧布的动作逐渐编为拔河游戏。
而在形式上,韩国拔河的绳索是用稻草绳捻成,有主绳和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来确定绳的长短粗细。一般来说,几百人参加比赛的主绳直径能达到五六十厘米,而长度则在三四百米,并且每隔一两米就有一根支绳,多时可达百来根。
实际上稻草捻绳已经透露了这种游戏在韩国和农业的密切关系,除了作为节日的娱乐游戏,它被赋予了欢庆丰年的仪式意味。在中国的文献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东北朝鲜族称为“索战”的拔河和今天韩国的拔河在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绳子用稻草和藤条搓成,亦有主绳与支绳之分。
这些年的中韩“非遗”之争,实际上多少都带有这种偏差和以讹传讹。比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和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端午是时间上的“赶巧”,而体现朝鲜本土萨满文化的江陵祭才是正主。而像“风水”、“活字印刷”、“韩(中)医”、“孙悟空”等,更不过是韩国某些地方、协会或学者个人的一厢情愿,而被一些媒体或网络片面放大或捕风捉影而已。
韩国村民和游客在“金堤地平线节”上参加传统拔河比赛
申请“非遗”,中国慢一步?
尽管韩国的一些“非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不乏共通之处。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因为韩日乃至越南、缅甸等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属于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几个国家的文化一旦涉及历史就很可能会指向同一个源头,也就造成了“争议”。
但是有着同一个源头,或者说中国更早,起源在中国,这些都不是申请“非遗”的标准。尽管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门槛相对要低很多,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对申报设有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艺术价值,要求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二是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第三是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以拔河为例,中国的拔河虽在文化上源远流长,在古代也曾具有节庆仪式的功能,但在今天它基本已经只是作为种趣味体育或娱乐项目而存在,在艺术价值上要低很多。反观韩国等四国,因为仍然具有丰年庆典的节庆、仪式意味,对于以村落为中心的群体显然有特殊的价值,因此也就更容易“中标”。
其实考察韩国的其他“非遗”项目,诸如宫廷宗庙祭祀礼乐(2001)、江陵端午祭(2005)、灵山斋(2009)等都具有类似的节庆、仪式上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化可以说都和中国有关,甚至源头都能追溯到中国,但我们在完整性和表现力上多少都流于宽泛,竞争力不强。
如果说对于艺术价值这个标准见仁见智,那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是否有一个完整的保护计划上,韩国做的确实值得赞扬。早在上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在半个世纪时间里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价值大小分为不同等级,由不同等级政府分别筹资资助。另外,韩国一些大学都开设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重点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而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乃至民间团体都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竞赛,发动国民参与,提升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关注。可以说,韩国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可谓全民动员。
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短短的14年申报里,韩国已经成功申请了18项“非遗”。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宣布一次代表作,而一个国家一般每次确认一个项目,可以说这个速度和效率已经非常之高了。
同样是从2001年开始,中国目前共有28项人类“非遗”,速度和效率甚至要比韩国更高。但是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毕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时性、多元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目共睹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供申请的文化项目太多了,这一方面对“申遗”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顾此失彼,难以面面俱到,也就是使得相似的“非遗”项目被其他国家“捷足先登”。
“申遗”不是为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而在于保护
当我们过多关注韩国是不是又“抢”了我们的什么文化,中国的哪个名人又成为韩国人时,我们可能就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申请“非遗”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与物质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被忽略,面临更严峻的保护形势。以语言类文化为例,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有50%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才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宗旨第一点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于申请条件也限定为必须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且,某国“申遗”成功并不是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就专属于这个国家,申遗不是“抢注”商标,而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来,让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就继韩国“江陵端午祭”之后,于2009年成功“申遗”。而且,联合国特别鼓励多个国家联合申请,就比如说这次的拔河就是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联合申请成功的。
尽管14年里,中国成功申请了28项“非遗”,但问题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功“申遗”后,是否继续得到支持和保护,我们的民众是否真的开始关注起它们,恐怕不容乐观。如果仅仅把申请“非遗”作为一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工程,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原标题:韩国人真的“抢”了我们的文化吗?
2015年12月04日 10:2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3人参与 2评论
韩国拔河怎么玩
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式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织布时,把漂白、拧布时的动作逐渐编为拔河游戏。
韩国拔河用的绳索用稻草绳捻成,有主干绳分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确定绳的粗细长短。一般来说,几百人参加比赛的主干绳直径为50到60厘米左右,长300到400米,每隔1到2米拴一根分支绳,多的有100多根支绳。
网友热议
@释不归:拔河都成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国要不要把砸沙包和跳皮筋拿去申遗?翻线绳这样高难的项目表示鸭梨不大!
@沈东军:麻将、广场舞什么的也要赶紧去申遗,否则都被别国申请完了。
@湖人今天赢了吗:讲真的,弹玻璃球、老鹰捉小鸡和123木头人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汉画像牵钩图(老拓片)
韩国人成功将“拔河”申遗,又“抢”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12月2日消息,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息一出,中国网民战斗模式和段子手模式全开。一部分人愤慨于韩国人又来和我们抢文化,一部分则为“丢沙包”“秋千”“踢毽子”等感到不平和担忧。不过在这些之外,也有仍“不放弃治疗”的反思声音: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人家“抢注”之后才感到后悔莫及。
韩国拔河的起源
先说这次韩国等四国申请成功的“拔河”,一看这个项目,中国人自然会感到我们也有,甚至在媒体梳理报道后,就会发现中国的“拔河”更加源远流长。但就像“端午节”“印刷术”“中医”一样,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信息上的偏差。
文献中记载,中国的拔河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和越国之间的水上舟战,由当时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陆上的比赛,到唐代,被冠以“拔河”的名称。
在唐代,拔河达到了一种空前的规模,文人薛胜还写过一篇《拔河赋》来描绘唐玄宗时举行的一次拔河。唐中宗李显更是特别青睐这种热闹而有趣的游戏,他曾命令宰相、将军、学士等显贵在宫中举行拔河比赛。
但是韩国的“拔河”在起源上和形式上与中国汉文化里的拔河有着相当的不同。首先在起源上,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国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织布时,把漂白、拧布的动作逐渐编为拔河游戏。
而在形式上,韩国拔河的绳索是用稻草绳捻成,有主绳和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来确定绳的长短粗细。一般来说,几百人参加比赛的主绳直径能达到五六十厘米,而长度则在三四百米,并且每隔一两米就有一根支绳,多时可达百来根。
实际上稻草捻绳已经透露了这种游戏在韩国和农业的密切关系,除了作为节日的娱乐游戏,它被赋予了欢庆丰年的仪式意味。在中国的文献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东北朝鲜族称为“索战”的拔河和今天韩国的拔河在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绳子用稻草和藤条搓成,亦有主绳与支绳之分。
这些年的中韩“非遗”之争,实际上多少都带有这种偏差和以讹传讹。比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和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端午是时间上的“赶巧”,而体现朝鲜本土萨满文化的江陵祭才是正主。而像“风水”、“活字印刷”、“韩(中)医”、“孙悟空”等,更不过是韩国某些地方、协会或学者个人的一厢情愿,而被一些媒体或网络片面放大或捕风捉影而已。
韩国村民和游客在“金堤地平线节”上参加传统拔河比赛
申请“非遗”,中国慢一步?
尽管韩国的一些“非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不乏共通之处。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因为韩日乃至越南、缅甸等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属于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几个国家的文化一旦涉及历史就很可能会指向同一个源头,也就造成了“争议”。
但是有着同一个源头,或者说中国更早,起源在中国,这些都不是申请“非遗”的标准。尽管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门槛相对要低很多,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对申报设有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艺术价值,要求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二是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第三是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以拔河为例,中国的拔河虽在文化上源远流长,在古代也曾具有节庆仪式的功能,但在今天它基本已经只是作为种趣味体育或娱乐项目而存在,在艺术价值上要低很多。反观韩国等四国,因为仍然具有丰年庆典的节庆、仪式意味,对于以村落为中心的群体显然有特殊的价值,因此也就更容易“中标”。
其实考察韩国的其他“非遗”项目,诸如宫廷宗庙祭祀礼乐(2001)、江陵端午祭(2005)、灵山斋(2009)等都具有类似的节庆、仪式上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化可以说都和中国有关,甚至源头都能追溯到中国,但我们在完整性和表现力上多少都流于宽泛,竞争力不强。
如果说对于艺术价值这个标准见仁见智,那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是否有一个完整的保护计划上,韩国做的确实值得赞扬。早在上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在半个世纪时间里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价值大小分为不同等级,由不同等级政府分别筹资资助。另外,韩国一些大学都开设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重点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而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乃至民间团体都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竞赛,发动国民参与,提升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关注。可以说,韩国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可谓全民动员。
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短短的14年申报里,韩国已经成功申请了18项“非遗”。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宣布一次代表作,而一个国家一般每次确认一个项目,可以说这个速度和效率已经非常之高了。
同样是从2001年开始,中国目前共有28项人类“非遗”,速度和效率甚至要比韩国更高。但是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毕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时性、多元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目共睹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供申请的文化项目太多了,这一方面对“申遗”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顾此失彼,难以面面俱到,也就是使得相似的“非遗”项目被其他国家“捷足先登”。
“申遗”不是为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而在于保护
当我们过多关注韩国是不是又“抢”了我们的什么文化,中国的哪个名人又成为韩国人时,我们可能就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申请“非遗”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与物质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被忽略,面临更严峻的保护形势。以语言类文化为例,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有50%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才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宗旨第一点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于申请条件也限定为必须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且,某国“申遗”成功并不是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就专属于这个国家,申遗不是“抢注”商标,而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来,让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就继韩国“江陵端午祭”之后,于2009年成功“申遗”。而且,联合国特别鼓励多个国家联合申请,就比如说这次的拔河就是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联合申请成功的。
尽管14年里,中国成功申请了28项“非遗”,但问题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功“申遗”后,是否继续得到支持和保护,我们的民众是否真的开始关注起它们,恐怕不容乐观。如果仅仅把申请“非遗”作为一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工程,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原标题:韩国人真的“抢”了我们的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