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 正方形教学设计

18.2.3 正方形

教材选择:人教版八(下)18.2.3正方形

18.2.3 正方形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及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内容解析

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因此正方形具有一般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矩形和菱形,正方形还具有一般矩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一般菱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正方形的研究突出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从动态的角度看,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当一个角变为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就变形成矩形,当矩形的一组邻边相等时,矩形就变形成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当一组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就变形成菱形,当菱形的一个角变为直角时,菱形就变形成正方形.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演变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类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得出正方形的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定义以及正方形与菱形、矩形的关系.

二、 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

(2)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

(3)理解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目标解析

目标(1)的具体要求是:理解正方形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

目标(2)的具体要求是:经历对正方形性质的整理归纳过程,形成对正方形性质的完整认识,通过分析得出正方形的判定.综合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目标(3)的具体要求是:结合框架图与集合图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目标(4)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正方形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所以学生从小就有对正方形的整体感知.在小学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都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的归纳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要想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还需要理清正方形与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但是学生在理清正方形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仍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从

正方形的定义出发,理清正方形与菱形、矩形的关系,探究得出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四、教学策略分析

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变化,类比矩形、菱形的定义得出正方形的定义.

通过问题引导,结合框架图和定义,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学生活动——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正方形的判定.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老师买了一条漂亮的丝巾,它是什么形状呢?有哪些方法可以说明它是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认识,可以猜想出丝巾的形状是正方形,但如何判定,学生不一定清楚,因此,教师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 类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你能说说什么叫正方形吗?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动画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追问 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正方形的定义,得出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清楚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问题2 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呢?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性质,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追问1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追问2 图中还有其它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吗?图中共有多少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梳理正方形的性质,并应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问题3 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呢?

师生活动: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利用定义,结合框架图思考分析,完善框架图并归纳出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追问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做出正方形(拼一拼、画

一画、折一折),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合情推理得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借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巩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4 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框架图与集合图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结合框架图与集合图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当堂检测

(1)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四条边都相等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对角线垂直且互相平分

(2)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且AB=2cm,则OA的长是( )

.

A.2cm

D.1cm

(3)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DE,连接BE,则∠AEB的度数为( ).

A.10° B.15° C.20° D.12.5°

(4)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是( ).

A.AB∥CD,AB =CD,AB =BC,∠ABC =90°

B.∠BAD =∠ABC =∠BCD =∠ADC,AD =AB

C.AO =BO =CO =DO,AC⊥BD D.AO =CO,BO =DO,AB =BC

(5)已知四边形ABCD中,∠A =∠B =∠C =9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填一个即可),使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2.解决问题

问题 你能帮老师说明一下这条丝巾的形状是正方形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当堂练习,动手操作,教师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畅所欲言、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必做题:教科书习题18.2第13,15题.

选做题: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EF⊥BC,EG⊥CD,垂足分别是F,G.求证:AE=FG.

综合实践:用矩形纸片剪出正方形,你有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利于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18.2.3 正方形

教材选择:人教版八(下)18.2.3正方形

18.2.3 正方形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及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内容解析

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因此正方形具有一般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矩形和菱形,正方形还具有一般矩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一般菱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正方形的研究突出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从动态的角度看,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当一个角变为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就变形成矩形,当矩形的一组邻边相等时,矩形就变形成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当一组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就变形成菱形,当菱形的一个角变为直角时,菱形就变形成正方形.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演变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类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得出正方形的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定义以及正方形与菱形、矩形的关系.

二、 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

(2)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

(3)理解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目标解析

目标(1)的具体要求是:理解正方形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

目标(2)的具体要求是:经历对正方形性质的整理归纳过程,形成对正方形性质的完整认识,通过分析得出正方形的判定.综合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目标(3)的具体要求是:结合框架图与集合图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目标(4)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正方形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所以学生从小就有对正方形的整体感知.在小学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都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的归纳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要想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还需要理清正方形与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但是学生在理清正方形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仍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从

正方形的定义出发,理清正方形与菱形、矩形的关系,探究得出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四、教学策略分析

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变化,类比矩形、菱形的定义得出正方形的定义.

通过问题引导,结合框架图和定义,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学生活动——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正方形的判定.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老师买了一条漂亮的丝巾,它是什么形状呢?有哪些方法可以说明它是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认识,可以猜想出丝巾的形状是正方形,但如何判定,学生不一定清楚,因此,教师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 类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你能说说什么叫正方形吗?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动画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矩形和菱形的定义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追问 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正方形的定义,得出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清楚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问题2 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呢?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性质,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追问1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追问2 图中还有其它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吗?图中共有多少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梳理正方形的性质,并应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问题3 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呢?

师生活动: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利用定义,结合框架图思考分析,完善框架图并归纳出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追问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做出正方形(拼一拼、画

一画、折一折),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合情推理得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借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巩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4 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框架图与集合图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结合框架图与集合图理清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当堂检测

(1)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四条边都相等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对角线垂直且互相平分

(2)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且AB=2cm,则OA的长是( )

.

A.2cm

D.1cm

(3)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DE,连接BE,则∠AEB的度数为( ).

A.10° B.15° C.20° D.12.5°

(4)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是( ).

A.AB∥CD,AB =CD,AB =BC,∠ABC =90°

B.∠BAD =∠ABC =∠BCD =∠ADC,AD =AB

C.AO =BO =CO =DO,AC⊥BD D.AO =CO,BO =DO,AB =BC

(5)已知四边形ABCD中,∠A =∠B =∠C =9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填一个即可),使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2.解决问题

问题 你能帮老师说明一下这条丝巾的形状是正方形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当堂练习,动手操作,教师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畅所欲言、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必做题:教科书习题18.2第13,15题.

选做题: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EF⊥BC,EG⊥CD,垂足分别是F,G.求证:AE=FG.

综合实践:用矩形纸片剪出正方形,你有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利于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相关内容

  •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2.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质数与奇数的区别 课题 ...

  • 图形与坐标 教学设计
  • 图形与坐标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了根据图形特点和问题的需要而能够灵活建立直角坐标系.可先让学生尝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顶点坐标,然后与教科书给出的方法对比,最后在小组或全班交流选择坐标系的理由.第二.三课时主要学习图形上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关系,要学生多动手描点.连线.测 ...

  • 审定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课练习题作业设计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作业设计 第1节:复习加减混合(1) 一.算一算. 二.算一算. 4+3-2= 4-2+3= 2+3+4= 9-6+3= 8-2-2= 9+1-5= 4+5-7= 3+7-2= 1+4+5= 10-4-4= 2+7+0= 7-6+5= 8-1-3= 2+6-7= 3+3+3= 7+ ...

  • 因数与倍数 教学设计
  • 因数和倍数 漳州市实验小学 林爱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14页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概念的认知过程,体验观察.类推.概括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 ...

  •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小坝明德小学 张建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会用集合圈表示. 3.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举 ...

  • 三年级面积应用题一
  • 面积应用题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15米.它的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2.将一个长2米,宽16分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剪多少个? 3.一根绳子围成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如果围成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4. 要从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 ...

  • 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黄甫学校 赵佳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呢?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抓住时机,巧设探究的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 ...

  • 2016年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
  • 1.使学生利用方格纸通过割补.拼摆等方法,计算公式,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 2.计算出它的面积.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让学生进行图形割补.拼摆,通过实际操作,,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3.,使学生直观地初步了解平移和 ...

  • 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在数学学习中有着至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