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县是台湾唯一的“岛县”,它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与台湾本岛西南岸相望,县境相当于整个澎湖列岛,面积127平方千米,下辖1市5乡,县府驻在澎湖岛马公市。澎湖列岛散处在北回归线南北,共有大小岛屿64个,其中仅21个岛有常住人口,最大的3个岛是澎湖岛(分为马公市和湖西乡)、渔翁岛(西屿乡)和白沙岛(白沙乡主体)。这3个岛成鼎足之势,环抱澎湖湾,湾内水面远较外海平静。 论面积人口,澎湖是台湾最小的一县,可是论历史,它是福建先民拓台的第一站,可以说是台湾本岛诸县的老大哥。澎湖列岛与台湾岛最短距离约24海里,西面与福建省最短距离约75海里,历史上曾是大陆移民去台湾岛的踏脚石,故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澎湖的开发非常早,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南宋(1127~1279年)赵汝适著《诸番志》称“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这说明在南宋时,澎湖已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元朝则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湾及周围各岛。明末,荷兰人曾一再入侵,均被逐走。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先取澎湖。清初统一台湾,1728年在此设澎湖厅。台湾光复后,1950年澎湖设县。 澎湖列岛是我国暴风最多的地方,有“风岛”的别称,一年中平均138天刮8级大风,强劲的东北季风加上炽热的阳光,使得澎湖妇女们的标准装束便是用头巾裹住全身,要一睹她们的“庐山真面目”,可不是一件易事呢!澎湖县境地势低平,加之风大雨少、淡水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居民向以渔业为主,大多“以海为田,以舟为家”,因此澎湖也被称为“渔夫岛”。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入夜后,万点渔火游动,蔚为壮观,“澎湖渔火”乃“台湾八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人前往观赏。 到澎湖来游览,第一站就是县府马公市。马公是澎湖与台湾本岛的交通枢纽,大而舒适的客轮每天开往高雄,客轮可容纳800多人,到台南安平港和嘉义布袋港每天也有班船来往。而喷气式客机一天也多达20个班次,飞往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并有小型客机与七美及望安等离岛保持联系。方便的海空交通不仅便利了岛民出入,也带来了大批游客,到岛内观光的旅游人数与日俱增,观光业成为本县仅次于渔业的产业。马公是澎湖列岛唯一的城镇和较大的港口,为全县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马公港南侧有风柜尾半岛环抱,商港、渔港分别在马公市街南侧及东南侧,商港可供3000吨级船只进出,主要商业活动为粮食进口和水产出口。 马公本命“妈宫”,以妈祖宫(天后宫)得名。奉祀妈祖的妈宫是澎湖民间宗教信仰中心,也是澎湖繁荣的发源地。据传清乾隆年间,妈宫有所谓“七街一市”,意指妈祖宫前7条街上熙来攘往,是一个热闹的市集。1920年,妈宫改名为“马公”,此后,马公一名沿用至今,而天后宫则仍旧是澎湖的商业中心。这座庙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2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台湾最古老的庙宇,也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史载清将施琅攻下澎湖后,奏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康熙帝御赐有“神昭海表”匾额一方,从此以后,此庙就叫天后宫。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如同闽南传统的古庙一样,中脊两端高翘若燕尾,梁柱雕刻及装饰石雕无不精细而古朴。正殿后进有清风阁,1919年重修时发现“沈有容谕退红毛碑”(现嵌于右壁),碑文记载了明朝官员福建都司沈有容率军至澎湖、击退荷兰入侵者的功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全台现存最古老的石碑。宫前有万军井,相传清军在岛上宿营时,妈祖显灵,涌泉而成,解除了万军苦无淡水解渴的困难,此井泉水至今仍充沛而甘美。 从天后宫西南行不远,便见一座高大的城门——顺承门。顺承门修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妈宫城有6座城门,其中5座先后被拆毁,只有小西门即顺承门保存了下来,它地处交通要道,依山而建,在宽大的城门洞上面还建有瞭望楼,气势不凡。城门还接有一小段城墙,附近众多的古树枝杈交错、新叶翠绿,为古城增添了许多风采。 在马公的西海岸还有一座观音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一座古色古香、梵音低绕的庙宇,县内的体育场、青年活动中心和海水浴场等都在附近。城东的孔庙原是本县文化发祥地文石书院,文石书院是清代澎湖唯一的学府。这个书院以澎湖特产的宝石命名,当时书院担负着兴盛儒学的重任,使得澎湖一时文风大盛。后来中法战争时期,法军入侵澎湖,将书院及其珍贵的古书付之一炬。到日军占领时期,这里成为野战医院。现在文石书院遗址上所见到的孔庙是1960年修建的,庙前牌坊正上方书写着“至圣庙”,两旁书有“礼门”和“义路”。庙内除了供奉孔子牌位,还珍藏有胡伟通判的学约十条以及文石书院的落成纪念碑记,成为澎湖文教的瑰宝。 从马公乘汽车东北行,过海桥之后,即可到达白沙岛。岛上有古老的“通梁大榕树”,树龄已达300余年,当地人视为神树。相传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经澎湖遇台风而沉船,只剩一个内植小榕树的盆钵,随波漂到通梁村海边,村民拾得植于保安宫前,如今已深植入地,盘根错节,枝叶繁茂,撑起一片翠绿华盖,其覆盖面积达660多平方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凉亭。 从白沙岛西南驶过跨海大桥就到了该县第二大岛渔翁岛,渔翁岛因位于澎湖之西,故又名西屿。岛上有两大名胜,即西台古堡和西屿灯塔。西台古堡是一处隐蔽式海岸防御工事,现已列入台湾一级古迹。它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中法海战方告结束,清廷从李鸿章之议,拨款兴建,费时3年方成。古堡占地8公顷,由若干条掩蔽于地下的宽阔隧道构成,堡内装置大炮4门,最大的口径12英寸,古堡中驻军最多时曾达5000人。古堡四周建有坚固的石寨,寨墙颇高,防御工事相当完善。 西屿灯塔高高耸立在渔翁岛西南端,航行于台湾、厦门之间的船只常以渔翁岛作为巡航的目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此建立一座古式航标,砌石为基,高5丈,基台上建7级塔,塔身洁白,远望极为鲜明。当时凡台厦往来船只皆以它为标的。道光八年(1828年)起,在塔顶加燃长明灯,成为全台第一座灯塔。光绪元年(1875年)改建为西式灯塔,造型为白色圆柱状,清爽雅致,光线可射出15海里,为在台湾海峡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这座灯塔也成为历史上大陆与台湾间繁忙的海上往来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 王 凯
澎湖县是台湾唯一的“岛县”,它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与台湾本岛西南岸相望,县境相当于整个澎湖列岛,面积127平方千米,下辖1市5乡,县府驻在澎湖岛马公市。澎湖列岛散处在北回归线南北,共有大小岛屿64个,其中仅21个岛有常住人口,最大的3个岛是澎湖岛(分为马公市和湖西乡)、渔翁岛(西屿乡)和白沙岛(白沙乡主体)。这3个岛成鼎足之势,环抱澎湖湾,湾内水面远较外海平静。 论面积人口,澎湖是台湾最小的一县,可是论历史,它是福建先民拓台的第一站,可以说是台湾本岛诸县的老大哥。澎湖列岛与台湾岛最短距离约24海里,西面与福建省最短距离约75海里,历史上曾是大陆移民去台湾岛的踏脚石,故有“台湾海峡之键”的称号。澎湖的开发非常早,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南宋(1127~1279年)赵汝适著《诸番志》称“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这说明在南宋时,澎湖已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元朝则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湾及周围各岛。明末,荷兰人曾一再入侵,均被逐走。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先取澎湖。清初统一台湾,1728年在此设澎湖厅。台湾光复后,1950年澎湖设县。 澎湖列岛是我国暴风最多的地方,有“风岛”的别称,一年中平均138天刮8级大风,强劲的东北季风加上炽热的阳光,使得澎湖妇女们的标准装束便是用头巾裹住全身,要一睹她们的“庐山真面目”,可不是一件易事呢!澎湖县境地势低平,加之风大雨少、淡水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居民向以渔业为主,大多“以海为田,以舟为家”,因此澎湖也被称为“渔夫岛”。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入夜后,万点渔火游动,蔚为壮观,“澎湖渔火”乃“台湾八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人前往观赏。 到澎湖来游览,第一站就是县府马公市。马公是澎湖与台湾本岛的交通枢纽,大而舒适的客轮每天开往高雄,客轮可容纳800多人,到台南安平港和嘉义布袋港每天也有班船来往。而喷气式客机一天也多达20个班次,飞往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并有小型客机与七美及望安等离岛保持联系。方便的海空交通不仅便利了岛民出入,也带来了大批游客,到岛内观光的旅游人数与日俱增,观光业成为本县仅次于渔业的产业。马公是澎湖列岛唯一的城镇和较大的港口,为全县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马公港南侧有风柜尾半岛环抱,商港、渔港分别在马公市街南侧及东南侧,商港可供3000吨级船只进出,主要商业活动为粮食进口和水产出口。 马公本命“妈宫”,以妈祖宫(天后宫)得名。奉祀妈祖的妈宫是澎湖民间宗教信仰中心,也是澎湖繁荣的发源地。据传清乾隆年间,妈宫有所谓“七街一市”,意指妈祖宫前7条街上熙来攘往,是一个热闹的市集。1920年,妈宫改名为“马公”,此后,马公一名沿用至今,而天后宫则仍旧是澎湖的商业中心。这座庙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2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台湾最古老的庙宇,也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史载清将施琅攻下澎湖后,奏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康熙帝御赐有“神昭海表”匾额一方,从此以后,此庙就叫天后宫。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如同闽南传统的古庙一样,中脊两端高翘若燕尾,梁柱雕刻及装饰石雕无不精细而古朴。正殿后进有清风阁,1919年重修时发现“沈有容谕退红毛碑”(现嵌于右壁),碑文记载了明朝官员福建都司沈有容率军至澎湖、击退荷兰入侵者的功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全台现存最古老的石碑。宫前有万军井,相传清军在岛上宿营时,妈祖显灵,涌泉而成,解除了万军苦无淡水解渴的困难,此井泉水至今仍充沛而甘美。 从天后宫西南行不远,便见一座高大的城门——顺承门。顺承门修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妈宫城有6座城门,其中5座先后被拆毁,只有小西门即顺承门保存了下来,它地处交通要道,依山而建,在宽大的城门洞上面还建有瞭望楼,气势不凡。城门还接有一小段城墙,附近众多的古树枝杈交错、新叶翠绿,为古城增添了许多风采。 在马公的西海岸还有一座观音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一座古色古香、梵音低绕的庙宇,县内的体育场、青年活动中心和海水浴场等都在附近。城东的孔庙原是本县文化发祥地文石书院,文石书院是清代澎湖唯一的学府。这个书院以澎湖特产的宝石命名,当时书院担负着兴盛儒学的重任,使得澎湖一时文风大盛。后来中法战争时期,法军入侵澎湖,将书院及其珍贵的古书付之一炬。到日军占领时期,这里成为野战医院。现在文石书院遗址上所见到的孔庙是1960年修建的,庙前牌坊正上方书写着“至圣庙”,两旁书有“礼门”和“义路”。庙内除了供奉孔子牌位,还珍藏有胡伟通判的学约十条以及文石书院的落成纪念碑记,成为澎湖文教的瑰宝。 从马公乘汽车东北行,过海桥之后,即可到达白沙岛。岛上有古老的“通梁大榕树”,树龄已达300余年,当地人视为神树。相传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经澎湖遇台风而沉船,只剩一个内植小榕树的盆钵,随波漂到通梁村海边,村民拾得植于保安宫前,如今已深植入地,盘根错节,枝叶繁茂,撑起一片翠绿华盖,其覆盖面积达660多平方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凉亭。 从白沙岛西南驶过跨海大桥就到了该县第二大岛渔翁岛,渔翁岛因位于澎湖之西,故又名西屿。岛上有两大名胜,即西台古堡和西屿灯塔。西台古堡是一处隐蔽式海岸防御工事,现已列入台湾一级古迹。它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中法海战方告结束,清廷从李鸿章之议,拨款兴建,费时3年方成。古堡占地8公顷,由若干条掩蔽于地下的宽阔隧道构成,堡内装置大炮4门,最大的口径12英寸,古堡中驻军最多时曾达5000人。古堡四周建有坚固的石寨,寨墙颇高,防御工事相当完善。 西屿灯塔高高耸立在渔翁岛西南端,航行于台湾、厦门之间的船只常以渔翁岛作为巡航的目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此建立一座古式航标,砌石为基,高5丈,基台上建7级塔,塔身洁白,远望极为鲜明。当时凡台厦往来船只皆以它为标的。道光八年(1828年)起,在塔顶加燃长明灯,成为全台第一座灯塔。光绪元年(1875年)改建为西式灯塔,造型为白色圆柱状,清爽雅致,光线可射出15海里,为在台湾海峡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这座灯塔也成为历史上大陆与台湾间繁忙的海上往来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 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