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高考优秀作文: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相关内容

  •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附华师下水作文)
  •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 一.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回放: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 ...

  • 2015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广东卷
  •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 ...

  • 2015广东高考作文话题及满分作文
  • 2015广东高考作文话题及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 ...

  •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 作者:knifeliu 上传者:knifeliu 日期:15-06-07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

  • 多年评卷组长,考前一个月寄言作文备考的核心
  • 多年评卷组长,考前一个月寄言作文备考核心 --2016年高考作文高分核心:中心突出策略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妙云 (作者曾多年担任广东高考评卷作文组长) 2016年广东等20多个省市高考选用全国命题卷,各地各校各科早已闻风而动,积极研究应对策略.作为高考语文科的作文题,该如何应对呢? 窃以为,根 ...

  • 评论:高考作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 评论:2015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

  • 高考作文审题时注意的几个重点词语.pdf
  • 高考作文审题误区剖析 从阅卷现场来看,考生主要的审题立意误区有: 一是"全面理解"误为"面面俱到"."全面理解",指的是理解题目的主旨.出题人的主要 态度倾向.但作文题目往往是给出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只要能在所给题目的范围内选取一 个或几个角 ...

  • 高考满分作文是怎么炼成的?
  • 中青报官微 高考满分作文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5-07-08 15:23 来源:中青报官微 作者:骆沙 导读:2015年,高考大战硝烟已落.不过,一些话题依旧热度未散,并迅速成为下一届考生的关注重点.比如,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高考满分作文,究竟是怎样" ...

  • 材料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
  • [文题设计]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