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中国"被"小日本"侵略--中日文化纵横谈

走出天下观

——中日文化纵横谈

李冬君

1、我们要反省

问:中日关系是个大话题,很多人都在谈,谈了很多观点,你怎么看?

答:我以为,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太多,而我们自身对于这场战争却缺乏真正的反省,我们要求侵略者反省,其实我们自身更应该进行反省,因为我们受害更深。

问:当国人都在愤怒声讨时,你强调自我反省,似乎不合时宜。

答:谴责是必要的,但一味的谴责,不过是弱者的叫唤,真正的强者,要自我反省。

战争早已过去,不管怎么说,我们是胜利者。我不反对当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唱这样的进行曲已不合适,我们要用理性面对历史,对日本进行再认识。

2、日本文化里有“两个日本”

问: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环顾东瀛,汉化之深者,无逾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的反而是日本?这是日本后来西化造成的,还是汉化留下的病根?抑或兼而有之?

答:我想,还是兼而有之吧。

日本文化里面,有两个日本,一个是“唐化”的日本,另一个是“欧化”的日本。这两个日本,在文化里面老打架,而土生土长的日本,在文化方面虽然觉醒,但还没有获得主体性。

日本有过两次文明开化,一次是“大化改新”,谓之“唐化”;一次是“明治维新”,谓之“欧化”。“唐化”,为中国唐朝文化所化;“欧化”,为西方文化所化。

唐朝是中国武力强盛时期,文化除了有尚武的精神,还有扩张性,“唐化”的日本,自然也就得了这样的文化基因。近代欧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文化也极具扩张性。

这两种文化的扩张性,在日本文化里膨胀起来,使“小日本”承载了过分沉重的“大和魂”。

3、“唐化”的日本

问:你能给我们讲一下“唐化”的日本吗?

答:可以。日本第一次文明开化是“唐化”,由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开了先河,宪法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显然受了儒家思想影响;第二条是“敬崇佛教”,这两条都是倡导中国文化,第三条才是“服从天皇”,可见当时天皇的权威还不行,需要借助中国文化的影响。

问:派遣唐使也是从圣德太子开始吧?

答:是的。不过,那时唐朝还没有建立,应该叫做“遣隋使”才对,但日本人认同唐朝,所以统称为遣唐使。他四次遣使访隋,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问候。后来,又派留学生、留学僧赴隋,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在日本历史上首次出现“天皇”称号。

问:日本“大化改新”是由遣唐使来推动的吧?

是的。太子死了以后,“和为贵”行不通,皇室发动了一次政变,由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策划,灭了飞扬跋扈的外戚权贵苏我氏,刚好遣唐使陆续回国,他们就用遣唐使,推行中央集权的“大化改新”,从制度上进行“唐化”,官制、兵制、田制、户籍制、赋役制都“唐化”——中央集权了。

问:一旦天皇集权了,日本就要对外扩张,对吧?

答:对。中央集权后,日本国力有所增强,又出兵朝鲜半岛,干预朝鲜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果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支持新罗,日本扶植百济,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于是,唐朝出兵灭了百济,学生跟老师也打了一仗,结果一战而溃,退回国内,遣唐使从此中断。

后来中大兄皇子继位,为天智天皇。他死后,弟弟与他儿子之间又发生战争,儿子兵败而死,弟弟争得了皇位。不久,恢复了遣唐使,日本“唐化”,经历了约一个世纪。

4、“唐化”的国家神话

问:“唐化”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成就和影响?

答:日本最早的古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是“唐化”的产物。

在这两本书中,日本民族的神话,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理念,而且历史意识也开始觉醒,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大凡倡导国粹,弘扬民族精神,都要回到这两本书,以之为文化根、民族魂。

问:这方面,你能举一个现代学者的例子吗?

答:可以。二战期间,日本哲学界出了一个人物,名叫高山岩男,他1905年生于日本山形县,这一年,正值日俄战争,他把这场战争,当做世界史的转折点,日本命运的新起点,而他应运而生。

他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寻找土生土长的日本精神,结果找到了国家神话。

在《文化类型学》一书中,他写道:我们从“记纪”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日本的神话既不是自然神话,也不是文化神话,而是国家神话。因为日本的神话故事,多讲建国的由来、皇室的起源、国家的发展等,自然神话和文化神话,都从属于国家神话。

他认为,以国家神话为根柢的日本文化,经过“唐化”和“欧化”后,已经成为“世界的世界”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早已过时,西方文化也正在衰落,惟有国家神话推动日本崛起。

问:结果呢?战争的结局自不必说了,国家神话也成了画饼充饥。值得一问的是,日本的哲学在此失足,是否出于一个历史的误会,将国家神话当做了日本文化的本体?

答:其实日本古代国家在“唐化”中形成,国家神话当然也就“唐化”了。

5、从《古事记》谈起

问:国家神话的编撰也从圣德太子开始吗?

答:可以这么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曾致力于国史和国家神话的编撰工作,编成《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纪》,这些书在大化政变时,都被烧毁了。

后来,天武天皇派人诵习“先记旧辞”,到了元明天皇和铜五年,由安万侣用汉文笔录成书,共三卷,上卷从天地开辟至神武天皇诞生,中卷从神武天皇到应神天皇,下卷从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

这就是《古事纪》了,从圣德太子到天明天皇,前后花了约一百来年的时间,在书写方式、编撰体例以及思想方法上,都明显地“唐化”了,有些神话、传说可能就来源于中国,还有不少语句是从中国典籍里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的,其序文部分则完全仿照唐初长孙无忌的《进五经正义表》。

其时,日本本土文化尚处于“率民以事神”的“神化”阶段,一切新的制度文物,都要经过“神化”处理才具有普世性,例如,中央集权经过“神化”处理后,就变成了“神皇一体”的王权神话;而《周易》里的以阴阳为本的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其原理在《古事记》中,却以神话故事表现出来。

然而“唐化”,却要推动日本文化进入“圣化”阶段,因为从中国输入的典章制度,都是“圣化”的产物,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与它配套。日本文化的“圣化”,在《古事记》里也表现出来,如以“德”为本的“圣帝合一”的观念,显然是接受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

问:据说,日本文化对于儒家思想并未全盘接受,甚至对于孔子也有保留。

答:是这样的。中国文化从“神化”到“圣化”是以革命来完成的,其历史性的标志就是“汤武革命”,圣德太子接受儒教时没有接受革命观,因此,在日本文化中,“神化”与“圣化”不是前后相替,而是双轨并行,神道与儒教互补。对于孔子周游列国,日本文化一直有所保留,到了明治时代,一些思想家,如吉田松阴、福泽渝吉等,将保留捅破了,指出孔子不忠,从此打开儒教的缺口,推动“欧化”。

问:你说的“神化”、“圣化”是新的提法,能否解释一下?

答: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说来话长,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另一本书《孔子圣化和儒者革命》。

6、“唐化”的转折

问:日本是在盛唐的压力下“唐化”?

答:日本败出朝鲜半岛,输得心服口服,虽然暂停了遣唐使,可不久便已恢复。唐朝的战略重心在西域,那里有丝绸之路,财源滚滚,而日本是个穷国,连货币都没有,唐朝没有给它施压。

问:日本何时开始有了货币?

答:据说,天武天皇造了“富本钱”,此为发端。后来,诸侯献铜,朝廷改元,年号“和铜”,并仿唐币造“和同开珎”钱,前后造了12种钱,为“本朝十二钱”。

问:钱是通货,做流通用的,有了钱,才会有真正的商业文明,以物易物还是自然经济,对吗?

答:是这样的。当时,以物易物还是日本主要的交换方式,钱出现以后,便取而代之了。恰好唐商滚滚而来,钱的出现,可谓适逢其时。本来,唐朝的商道在西域,唐朝强盛时,西域一片繁荣,可“安史之乱”一起,唐朝自顾不暇,势力退出西域,丝绸之路便荒芜了,这反而给了日本一个商业机会。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唐朝衰落了,日本才兴起吗?

答:陆上丝绸之路停了,但贸易不能停,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来。陆上丝绸之路,日本很难分一杯羹,可海上丝绸之路,日本为终端,原来陆路属于朝鲜的位置,在海路被日本取代了。

问:日本就这样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里来了,这给了它更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对吗?

答:主要是大唐的衰落,给了日本反思中国文化的机会,那个如日中天的唐朝衰落了,还要盲目追随吗?这有点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张“欧化”的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失望。

问:日本文化的转折,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吧?

答:奈良朝,对唐朝文化无限推崇,可到了平安朝就有些挑剔了,挑剔是从日常的装饰意识开始的。例如,奈良时代的“花食鸟”,花和鸟都是理想化的,被赋予了道德观念,这是唐风。可平安时代的花食鸟,则变成了自然主义的完全写实的花和鸟,其装饰纹样,表现了近于自然原型的纹章风。

后来,才慢慢地从观念上根本转变,出现了“神道为根本,儒教为枝叶,佛教为花实”的观念,从花鸟意识到神道观念,花了很长的时间,自以为找到了文化的根,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在《古事记》里,神话是日本的,而神道则是“唐化”的,如果还要追究,我们就会发现,连神话也是混合的。

从历史上看,神道的核心天皇,多半像汉献帝那样,被曹操那样的权臣挟持着,没有多少尊严,被杀死的不少,被废掉的不少,出家做和尚的也不少,所谓忠君不过是谎言。

---见后续载《南方周末》

走出天下观

——中日文化纵横谈

李冬君

1、我们要反省

问:中日关系是个大话题,很多人都在谈,谈了很多观点,你怎么看?

答:我以为,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太多,而我们自身对于这场战争却缺乏真正的反省,我们要求侵略者反省,其实我们自身更应该进行反省,因为我们受害更深。

问:当国人都在愤怒声讨时,你强调自我反省,似乎不合时宜。

答:谴责是必要的,但一味的谴责,不过是弱者的叫唤,真正的强者,要自我反省。

战争早已过去,不管怎么说,我们是胜利者。我不反对当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唱这样的进行曲已不合适,我们要用理性面对历史,对日本进行再认识。

2、日本文化里有“两个日本”

问: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环顾东瀛,汉化之深者,无逾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的反而是日本?这是日本后来西化造成的,还是汉化留下的病根?抑或兼而有之?

答:我想,还是兼而有之吧。

日本文化里面,有两个日本,一个是“唐化”的日本,另一个是“欧化”的日本。这两个日本,在文化里面老打架,而土生土长的日本,在文化方面虽然觉醒,但还没有获得主体性。

日本有过两次文明开化,一次是“大化改新”,谓之“唐化”;一次是“明治维新”,谓之“欧化”。“唐化”,为中国唐朝文化所化;“欧化”,为西方文化所化。

唐朝是中国武力强盛时期,文化除了有尚武的精神,还有扩张性,“唐化”的日本,自然也就得了这样的文化基因。近代欧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文化也极具扩张性。

这两种文化的扩张性,在日本文化里膨胀起来,使“小日本”承载了过分沉重的“大和魂”。

3、“唐化”的日本

问:你能给我们讲一下“唐化”的日本吗?

答:可以。日本第一次文明开化是“唐化”,由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开了先河,宪法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显然受了儒家思想影响;第二条是“敬崇佛教”,这两条都是倡导中国文化,第三条才是“服从天皇”,可见当时天皇的权威还不行,需要借助中国文化的影响。

问:派遣唐使也是从圣德太子开始吧?

答:是的。不过,那时唐朝还没有建立,应该叫做“遣隋使”才对,但日本人认同唐朝,所以统称为遣唐使。他四次遣使访隋,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问候。后来,又派留学生、留学僧赴隋,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在日本历史上首次出现“天皇”称号。

问:日本“大化改新”是由遣唐使来推动的吧?

是的。太子死了以后,“和为贵”行不通,皇室发动了一次政变,由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策划,灭了飞扬跋扈的外戚权贵苏我氏,刚好遣唐使陆续回国,他们就用遣唐使,推行中央集权的“大化改新”,从制度上进行“唐化”,官制、兵制、田制、户籍制、赋役制都“唐化”——中央集权了。

问:一旦天皇集权了,日本就要对外扩张,对吧?

答:对。中央集权后,日本国力有所增强,又出兵朝鲜半岛,干预朝鲜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果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支持新罗,日本扶植百济,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于是,唐朝出兵灭了百济,学生跟老师也打了一仗,结果一战而溃,退回国内,遣唐使从此中断。

后来中大兄皇子继位,为天智天皇。他死后,弟弟与他儿子之间又发生战争,儿子兵败而死,弟弟争得了皇位。不久,恢复了遣唐使,日本“唐化”,经历了约一个世纪。

4、“唐化”的国家神话

问:“唐化”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成就和影响?

答:日本最早的古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是“唐化”的产物。

在这两本书中,日本民族的神话,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理念,而且历史意识也开始觉醒,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大凡倡导国粹,弘扬民族精神,都要回到这两本书,以之为文化根、民族魂。

问:这方面,你能举一个现代学者的例子吗?

答:可以。二战期间,日本哲学界出了一个人物,名叫高山岩男,他1905年生于日本山形县,这一年,正值日俄战争,他把这场战争,当做世界史的转折点,日本命运的新起点,而他应运而生。

他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寻找土生土长的日本精神,结果找到了国家神话。

在《文化类型学》一书中,他写道:我们从“记纪”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日本的神话既不是自然神话,也不是文化神话,而是国家神话。因为日本的神话故事,多讲建国的由来、皇室的起源、国家的发展等,自然神话和文化神话,都从属于国家神话。

他认为,以国家神话为根柢的日本文化,经过“唐化”和“欧化”后,已经成为“世界的世界”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早已过时,西方文化也正在衰落,惟有国家神话推动日本崛起。

问:结果呢?战争的结局自不必说了,国家神话也成了画饼充饥。值得一问的是,日本的哲学在此失足,是否出于一个历史的误会,将国家神话当做了日本文化的本体?

答:其实日本古代国家在“唐化”中形成,国家神话当然也就“唐化”了。

5、从《古事记》谈起

问:国家神话的编撰也从圣德太子开始吗?

答:可以这么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曾致力于国史和国家神话的编撰工作,编成《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纪》,这些书在大化政变时,都被烧毁了。

后来,天武天皇派人诵习“先记旧辞”,到了元明天皇和铜五年,由安万侣用汉文笔录成书,共三卷,上卷从天地开辟至神武天皇诞生,中卷从神武天皇到应神天皇,下卷从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

这就是《古事纪》了,从圣德太子到天明天皇,前后花了约一百来年的时间,在书写方式、编撰体例以及思想方法上,都明显地“唐化”了,有些神话、传说可能就来源于中国,还有不少语句是从中国典籍里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的,其序文部分则完全仿照唐初长孙无忌的《进五经正义表》。

其时,日本本土文化尚处于“率民以事神”的“神化”阶段,一切新的制度文物,都要经过“神化”处理才具有普世性,例如,中央集权经过“神化”处理后,就变成了“神皇一体”的王权神话;而《周易》里的以阴阳为本的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其原理在《古事记》中,却以神话故事表现出来。

然而“唐化”,却要推动日本文化进入“圣化”阶段,因为从中国输入的典章制度,都是“圣化”的产物,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与它配套。日本文化的“圣化”,在《古事记》里也表现出来,如以“德”为本的“圣帝合一”的观念,显然是接受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

问:据说,日本文化对于儒家思想并未全盘接受,甚至对于孔子也有保留。

答:是这样的。中国文化从“神化”到“圣化”是以革命来完成的,其历史性的标志就是“汤武革命”,圣德太子接受儒教时没有接受革命观,因此,在日本文化中,“神化”与“圣化”不是前后相替,而是双轨并行,神道与儒教互补。对于孔子周游列国,日本文化一直有所保留,到了明治时代,一些思想家,如吉田松阴、福泽渝吉等,将保留捅破了,指出孔子不忠,从此打开儒教的缺口,推动“欧化”。

问:你说的“神化”、“圣化”是新的提法,能否解释一下?

答: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说来话长,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另一本书《孔子圣化和儒者革命》。

6、“唐化”的转折

问:日本是在盛唐的压力下“唐化”?

答:日本败出朝鲜半岛,输得心服口服,虽然暂停了遣唐使,可不久便已恢复。唐朝的战略重心在西域,那里有丝绸之路,财源滚滚,而日本是个穷国,连货币都没有,唐朝没有给它施压。

问:日本何时开始有了货币?

答:据说,天武天皇造了“富本钱”,此为发端。后来,诸侯献铜,朝廷改元,年号“和铜”,并仿唐币造“和同开珎”钱,前后造了12种钱,为“本朝十二钱”。

问:钱是通货,做流通用的,有了钱,才会有真正的商业文明,以物易物还是自然经济,对吗?

答:是这样的。当时,以物易物还是日本主要的交换方式,钱出现以后,便取而代之了。恰好唐商滚滚而来,钱的出现,可谓适逢其时。本来,唐朝的商道在西域,唐朝强盛时,西域一片繁荣,可“安史之乱”一起,唐朝自顾不暇,势力退出西域,丝绸之路便荒芜了,这反而给了日本一个商业机会。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唐朝衰落了,日本才兴起吗?

答:陆上丝绸之路停了,但贸易不能停,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来。陆上丝绸之路,日本很难分一杯羹,可海上丝绸之路,日本为终端,原来陆路属于朝鲜的位置,在海路被日本取代了。

问:日本就这样参与到国际经济大循环里来了,这给了它更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对吗?

答:主要是大唐的衰落,给了日本反思中国文化的机会,那个如日中天的唐朝衰落了,还要盲目追随吗?这有点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张“欧化”的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失望。

问:日本文化的转折,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吧?

答:奈良朝,对唐朝文化无限推崇,可到了平安朝就有些挑剔了,挑剔是从日常的装饰意识开始的。例如,奈良时代的“花食鸟”,花和鸟都是理想化的,被赋予了道德观念,这是唐风。可平安时代的花食鸟,则变成了自然主义的完全写实的花和鸟,其装饰纹样,表现了近于自然原型的纹章风。

后来,才慢慢地从观念上根本转变,出现了“神道为根本,儒教为枝叶,佛教为花实”的观念,从花鸟意识到神道观念,花了很长的时间,自以为找到了文化的根,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在《古事记》里,神话是日本的,而神道则是“唐化”的,如果还要追究,我们就会发现,连神话也是混合的。

从历史上看,神道的核心天皇,多半像汉献帝那样,被曹操那样的权臣挟持着,没有多少尊严,被杀死的不少,被废掉的不少,出家做和尚的也不少,所谓忠君不过是谎言。

---见后续载《南方周末》


相关内容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 教学目的 1. 知识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李鸿章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 情感价值方面 ...

  • 日语毕业论文
  • はじめに 中日の地理関係を表現する常套句は「一衣帯水」という.帯のように狭い川を隔てて近接している親しく付き合えるお隣さん.という意味合いで使われるとされている.しかし.日本人から見ると.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という人が多く.中国人から見ると.「日本は侵略事実を認めたくない国だ」と気持ちがすっきりし ...

  • 略论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
  • 作者:高洪 亚非纵横 2008年08期 2008年5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国总理大臣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了中日两国间的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声明>,中日关系发展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两国开始朝着政治上消除战略猜忌,增加互信:精神上正视历史事实,淡出历史悲情: ...

  • 阳新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 发布时间:10-09-07 抗战时期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2006-10-28 阳新县抗战课题组 一.调研工作概述 根据省.市抗战损失课题领导小组的部署,阳新县抗战课领导小组组成了专题调研工作专班.本着对人类.对历史.对民族.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就抗战时期阳新县人口伤亡和财 ...

  •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 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 ...

  • 透视中日关系中的国民心理期待
  •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也".中日间深刻的敌意并非一时酿就.一百年的恩怨,能期待它能在一朝一夕化解吗?理智告诉我们,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实言相告,我本人并不期待中日关系在短时间内能有根本的改善,而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所谓 "对日关系新思维"也明显让人看到了实用主义甚至 ...

  • 近代史结课论文
  •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 姓名:轩钰茗 院系:徐海学院信电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4-3班 学号:22140258 [摘 要]当今社会,对各个国家来说,最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交关系,各国不能正常的发展自己的经济.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从古 ...

  • 影响当代中日关系的因素分析
  • 姓名:洪流 学号:2010202056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影响当代中日关系的因素 众所周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的过家家式的关系,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关系,是一个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差无几的关系.作用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因素多种多样,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大生活,从历史问题到现在的国家局势等等. 影 ...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 ① ② ③ ④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