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考试题目

名词解释:

1.班克罗夫特:①美国实学的奠基者,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历史。早年深得德国史学之风韵,后又收到英国史学家麦考莱和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影响。他著有10卷本《美国史》,堪称近代美国史学的一部名著,文笔优美,观点鲜明,充满爱国激情,但难免有夸张失实之憾。 ②(1800~1891)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史学的奠基人。出身于马萨诸塞州梧塞斯特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位爱国的牧师。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早年就养成对历史学的爱好。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德意志,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回国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834~1840 年,他陆续出版了所著《美国史》的头三卷。1845 年,他被波尔克总统擢拔为海军部部长,次年就任驻英公使。1849 年任满回国,继续从事于《美国史》的写作,1852~1866 年出版了第4至第9 卷。后又被任命为驻德公使,后才完成第10 卷。其《美国史》共历时40 余年,倾注了毕生精力。书起自美洲的发现,止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是一部充满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浪漫色彩的记叙性历史著作。作者文笔优美,观点鲜明,颇具感染力。本书在美国史学史上有相当影响,堪称美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他被誉为“美国史学之父”。但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其著作中不免夸张失实,是不够谨严的。

2.汤因比:①(1889-1975)英国史学家。1889年生于伦敦。1919年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出席巴黎和会,同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19993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员。汤因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研究》。他在1920年开始撰写此书,至1961年始出齐,共12卷。汤因比倡导“文化形态史观”,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了20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

②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母亲和叔父都是历史学家,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就读温切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这些都为他在历史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基础。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的单位。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经受着考验的文明》、《世界和西方》、《人类必须抉择》、《汤因比论汤因比》等,但最辉煌的还是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他把世界历史画分为21种文明,并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他对史学的卓越贡献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作出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汤因比用一生苦心构筑的史学体系与史学模式,虽然不能避免历史唯心主义论和文化至上论的局限,但他毕生探索不失真诚,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动摇的。

3.斯宾格勒:①(1880-1936)德国著名历史学家。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斯宾格勒移居慕尼黑,开始构思和撰写《西方的没落》一书。该书第一卷《形式与实际》于1918年问世,第二卷《世界历史透视》出版于四年之后。主要著作:《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② 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斯宾格勒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一次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被征召入伍。战争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完成了《西方的没落》。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巨大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他一概拒绝。此后他一直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 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死于心脏病,他的妹妹们将其埋葬,未举行任何吊唁形式。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4.边疆学说:⑴美国近代历史学派别,由美国史学家特纳于1893年提出。认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向西部边疆拓殖的历史,强调美国边疆地区对于美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肯定边疆地区的重要性。边疆学派在美国史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在此时期美国史学逐渐摆脱了欧洲史学的附庸地位,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

⑵在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提出“活动边疆”

的论断,进而形成“边疆学说”。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纳对这做出系统研究,并加以综合,上升到完整理论,进而创立专门学派。他的边疆理论分为以下几点:①19世纪末以来,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②西部自有土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③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及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是美国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之所在。④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任然存在。而“边疆学说”的出现、传播及大获赞誉,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正是对美国历史上具有史诗般意义的西进运动在史学上的反映特纳创立的“边疆学说”,打破了“生源论”的统治局面,为美国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释,开创了西进史学,使西部史成为美国历史的重要分支。“边疆学说”从提出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源于它较大的现实功用和学术意义。它引导美国政治家们开辟有利于美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新边疆”,为百余年来的美国霸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的影响更体现在它对整个历史研究的导向上。“边疆学说”推动了对世界各地边疆的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开创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从而开启了美国史学研究的新时代,对美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他的边疆学说充分运用了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方法,使得特纳在美国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崇高的威望,也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广泛引用。他的边疆学说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解释。他突出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但贬低东部和来自欧洲的影响,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但他的边疆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公认。

5.P90-93拜占庭史:是研究中古拜占庭历史、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学科,自16世纪末发端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大体可分为早期阶段、停滞阶段、现代阶段、当代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拜占庭史学更关注的是人事而非神事,关心政治事件、世俗英雄与凡人生活等,内容较丰富。代表人物有普罗科匹厄斯、安娜.康尼娜等。它不仅留给了后人政治智慧,还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西方古典文明通向近代文明的桥梁,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是一门国际显学。

6. 剑桥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又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继承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又融合了十九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学说,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另外,剑桥学派竭力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剑桥学派的这些理论观点,都是用来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抹煞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

7.兰克学派:近代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意志。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兰克于1825-1871年主持柏林大学的历史讲座达46年,并于1841年被任命为“普鲁士国家史官”。他用“习明纳尔”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史学家。兰克学派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标榜“客观态度”。《兰克全集》有54卷之多。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

8.妇女史:是一门以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历史经验为研究对象的史学研究,是向男性看齐的历史写作。主要内容为自爱琴文明至今的西方妇女史,具体包括古代希腊和罗马、中古时代、转型时代、近现代西方各主要国家的不同阶层女性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状况。早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就开始对妇女史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妇女运动的空前发展,妇女史研究勃然发展。70年代以后,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开始扩大,研究者把注意力从政治领域扩展到妇女的日常生活、宗教体验、家庭、心理等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史80年代末至90年代,西方史学界开展了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把妇女置于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和知识发展的中心地位来进行历史研究,从而把妇女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代表有库思、丹尼尔等人。妇女史的研究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域,丰富了史学内容,对当代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选择题:

1.西方史学史的基本内容:

西方史学史的基本内容:1)何为“西方”? 2)编年范围:2500年。

3)分段:A.古典史学阶段 B. 基督教史学阶段 C. 近现代史学阶段

西方史学史的研究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

2.简述古典史学特点。你认为古希腊“历史”指的是什么。

(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文主义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光(4)注重对历史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古典史学"在希腊指的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的史学。古希腊“历史”:指的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的历史。

3. 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

①20世纪上半叶的妇女运动:争取选举权、女性就业。

②战争对妇女的影响:包括一战对妇女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妇女状况,二战中的妇女及战后女性角色的转换。

③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及欧美女性参政运动。

④20世纪70、80年代的妇女和平运动。

⑤当代西方女性的困惑:妇女的社会经济处境、性别歧视、及女性理论家的探索。

发展过程:70年代以后,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开始扩大。研究者把注意力从政治领域扩展到妇女的日常生活、宗教体验、家庭、心理等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史。 80-90年代,西方史学界开展了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把妇女置于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和知识发展的中心地位来进行历史研究,从而把妇女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随着学术界对语言学与人类学研究的日益关注,妇女史的研究者视野不断开阔,更加注重利用考古发掘成果、铭文资料、雕塑和瓶画等视觉艺术材料、神话和仪式等宗教资料、医疗文献和法庭审判记录等对妇女进行综合考察和心理分析,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妇女史研究取得的进步: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妇女史把目光对准了全体妇女,并逐渐把研究的重点由知名妇女转向了普通妇女。从研究的途径来看,妇女史经历了一个从孤立地考察妇女状况到结合男性状况和两性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从研究的分析范畴来看,妇女史经历了一个把社会性别作为基本的分析范畴,到超越性别,根据多重社会身份来研究妇女的过程。

各国大学开设妇女史、成立专业妇女学会、出版学术刊物1974年《女权运动研究》、发表成果、论文专著。

4. 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p10-21-24

第一,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历史叙述体传统。希罗多德在史学上首先采用了历史叙述的形式,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莫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休裁。

第二,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历史批判传统。进行走访调查,广泛的搜集材料后才进行写作。希罗多德能注意考证史料,辫别直伪,在西方史学上最先使用了批判方法。在他以前的历史记载很杂乱,他比较各家记栽之异同,从中别除不可信的东西,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这种对史料的可信度进行甄别、判断的做法,使得希罗多德区别于那些无法区别神话与历史的“史话家”,历史学也真正地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使得希腊语中的“研究”一词具有了“历史”的含义,从而提出了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即明辨真假。

第三,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社会文化史传统。希罗多德出生于一个希腊殖民城邦,从小就形成了一种种族平等、文化平等的思想,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表现了对历史的远见卓识。这种开放的心态使他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记叙不同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首先他把限光投射到希脸以外的世界,他所写的是希波战争,实际上涉及到当时希脐人听知的世界范围。他十分重视东方诸国的文化,

表现了不少明智的见解。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的摇篮,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至日常生活习惯,他总是对东方的“舶来品”感到神往。

第四,希罗多德的《历史》的史料观念和探究精神也影响了西方史学的发展。希罗多德充分利用了当时他所能看到的各种资料,诸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档案文献、演说词、宗教文献、贤哲名言等,都是《历史》一书素材的来源。这种不拘一格的史料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日后的史学创作。另外广泛的游历给了作者以亲自考古的机会,《历史》中大量记载着希罗多德亲眼目睹过的遗迹,增添了叙事的可靠性。

结语:作为西方历史学的奠基者,希罗多德通过《历史》一书的写作,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为西方史学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范式:正是希罗多德首先提出历史学的任务是记载重大的历史事件、揭示重大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树立了历史学家著史的责任感;正是希罗多德为后世提供了一种虽然结构松散但主题鲜明的历史叙述体,这种著史体裁,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正是希罗多德胸怀坦荡,视野开阔,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内容广博、生动有趣、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史传统;也是希罗多德的亲身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如何有效的搜集和处理、甄别史料的历史批判方法,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史观,并提供了早期希腊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从而为西方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正是由于希罗多德的天才创造,西方历史学才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正是由于希罗多德的努力,历史学在西方文明殿堂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就此来说,希罗多德被西方人称为“史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5.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普罗科匹阿斯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属于古代晚期世俗史学家,其著作为后世研究查士丁尼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普罗科匹阿斯的著作具有他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色。普罗科匹阿斯的著作正是继承了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古代史学传统,与同时代西欧的历史著作相比较,具有较宽广的政治视野。他的著作是用希腊文写成的。他善于选材,严格按照编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清楚完整,内容丰富,以写查士丁尼的政事为主,对各族人民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地理、风俗、科学和军事技术均有涉及。

普罗科匹阿斯留给后世的著作共有三部,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记(以下简称《战记》);《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以下简称《论建筑》);《秘史》。

①、《查士丁尼皇帝征战记》:这部著作共分8卷,详细叙述拜占廷帝国与汪达尔人、哥特人及波斯人的历次战争,同时也涉及到帝国内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如532年的“尼卡”起义、542年在君士坦丁堡发生的一场大瘟疫等。《战记》第一、二卷为《波斯战记》,第三、四卷为《汪达尔战记》,第五、六、七卷为《哥特战记》,第8卷是全书的概说和补充,叙述到554年为止。普罗科匹阿斯在记述这些征战过程时,竭力讴歌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和大将贝利萨留的“武功”,认为他们的功绩“超乎一切,甚至超乎古代最惊人的奇迹”。从奴隶主的道德标准出发,普罗科匹阿斯认为所有的人应服从查士丁尼的统治权力和他的法律,不准违抗。同时他又站在拜占廷的立场上,对各地人民革命运动,对日耳曼人都极为敌视,百般污蔑,称之为“强盗”、“匪徒”,刻意渲染他们的粗野愚昧,认为只有拜占廷人才是真正的人,只有拜占廷的生活方式是唯一堪称为人的生活方式。普罗科匹阿斯的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毕竟详细地记载了查士丁尼政府对外征战的过程,在叙述中保存了许多真实的、宝贵的史料。对于了解和研究查士丁尼的对外政策、战争目的以及早期拜占廷帝国所属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都很有价值。

②、《论建筑》:560年,普罗科匹阿斯遵照查士丁尼的旨意又撰写《建筑》一书。他在这本书里逐一记载和描绘了查士丁尼时代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的许多宏大的建筑物、教堂和军事工程设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查士丁尼的颂扬和阿谀。据说,普罗科匹阿斯由于这一著作而被查士丁尼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

③、《秘史》: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秘史》。据考证这部著作约撰写于550年。由于慑于查士丁尼的威势,在他生前迄未公开发表,直到他死后一千多年即1623年才由罗马教皇的图书馆员阿列曼尼在拜占廷帝国的图书馆里发现。由于《秘史》实际上是一部查士丁尼的丑闻录,与上述两本著作的思想倾向截然相反,有不少史学家对于《秘史》的作者是否真是那位曾经狂热歌颂过查士丁尼的人,产生了怀疑。但据近人研究证明,《秘史》的作者确是普罗科匹阿斯。现在,这一看法已获得学术界的公认。

6.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

李维编写了《建城以来史》,他是古罗马三大史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第一,通史体例。《建城以来史》共142卷,从其所记事确可称得上是一部在时间上跨越古(罗马早期)今(他所生活的年代)的通史之作。作者以时间顺序纵向延伸,把编年史与叙事结合起来,略古详细今,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

第二,垂训思想。李维则以其《建城以来史》,把罗马史家的垂训思想发展到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李维撰史不是单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乐趣,而是要有所作为,他立意劝诫,即以讴歌罗马先人的创业精神,激励后代的爱国热忱。在这里,李维对罗马人的精神风貌的称颂是颇有深意的,这就涉及他的道德史观。他注意树立罗马传统道德价值观,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进行道德教化。

第三,文笔优美。英国人拜伦称赞为:“李维的历史著作是生动的画卷”,他叙事畅达,语言华美。

第四,史料价值极高。《自建城以来史》是一部在时间上跨越古今的通史之作,尤其是它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局限:①.难以避免历史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历史宿命论思想以及种种迷信观念。②.对于史料的考订与辨析,也较相疏缺漏。历史的治乱兴衰与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关,在史料选择上的疏漏。

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塔西陀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日耳曼尼亚志》《对话集》,塔西陀的史学思想简述如下:

一是反对暴政,《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这种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二是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陀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三是痛恨暴君,他认为这个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在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因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揭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亲自经历过的几个皇帝身上。

他具有历史学家的敏锐,具有政治家的深刻,通过进行理论探讨,寻找挽救社会的良方;他以“暴露”著称,专门揭露社会腐败的一面,文笔犀利;具有文学家的才华,具有道德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作为选择题 补充)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 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1)塔西佗在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 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 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塔西佗十分重视历史的教育垂训功能。(3)塔西佗的著作写作技巧高超,文字风格独特。(4)反对暴君统治、怀念共和制度,这是塔 西佗历史研究的最大主题。主要史学观点: ①认为历史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并赏善罚恶,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和现实的实用目的。②认为史学家应注重当代史的研究。③继承了希腊罗马关于“历史发展循环论”的史学观④注重政治史的研究和民族史的研究。⑤著作文笔简略、概括,可读性较强。

8.P83保罗对基督教史学有何贡献?

① 他在传教方面获得成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的传播,与保罗的多次进行传道密切相关。

② 他的书信构成了《新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述基督教教义的重要文献。

③ 他在基督教神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小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许多神学家都受

到保罗的影响,如奥古斯丁、阿奎那。

④ 因此,他被称历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另一个神学教。 (另外的资料扩充)早期基督教史学:圣保罗:《罗马人书》将历史分成亚当、摩西和基督三人为代表的三个时期。

① 保罗对基督教教义观的影响。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保罗的教义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

方面,即信、望、爱。

② 保罗对基督教传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冒死传道的精

神。总之,保罗对基督教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如此,他还对《圣经》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罗的思想和著作对后来的神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就是最好的例证。

9.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查士丁尼一世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和汇编。528年下令编纂法典,组成以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从哈德良(117~138)以来历代罗马皇帝的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随后又收集历代法学家的论著,533年辑成《法学汇纂》(又译《学说汇编》)共50卷;以及《法学阶梯》(又译《法理概要》、《法学总论》),简要阐明法学原理,作为讲授和学习罗马法的教材;565年又把534年到查士丁尼一世逝世所颁布的法令,汇编成《新律》(又译《法令新编》)。因此,《罗马民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是四部法律的统称,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学汇纂》以及《查士丁尼新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也是欧洲大部分国家法律发展的基础。

10. 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安娜·康妮娜:(1083-1148)拜占庭女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因宫廷斗争失败被贬入修道院,随后凭借自己的文史基础和出色的表述能力完成丈夫未完成的遗嘱《亚力西亚德》。是歌颂其父亚力克塞一世的作品。因很多时间亲身经历过,让人读来很有真实感,记录了第一次十字军穿过君士坦丁堡。 安娜•康尼娜(1083~约1148)拜占廷帝国女历史学家。皇帝阿厉克塞一世(康尼诺斯)(1081~1118 年在位)之女,自幼酷爱史学,受过良好教育,熟读文学、哲学、历史、地理。1118 年其父去世,其兄约翰二世(康尼诺斯)继位,康尼娜企图废黜其兄,由其丈夫尼塞福罗斯•布里尼厄斯(约1062~1137)继承皇位,事泄败露,被贬入修道院,财产全部充公。在被迫幽居的岁月中,她将其丈夫为当朝皇帝写部实录的遗愿诉诸实现,用希腊文写成《阿厉克赛皇帝政事记》(也译《阿厉克塞传》)15 卷,详细而动情地录述了其父在世时期帝国内部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活动,保留了关于1069~1118 年拜占廷历史和第一次十字军东侵的许多重要史料。尽管书中对阿历克赛一世的赞颂有些过分,一些史事的年代也有失卖之处,但此书仍不失为拜占廷史学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安娜· 康尼娜是希腊的一位公主,同时也是一名学者,她是拜占庭皇帝阿厉克塞一世(康尼诺斯)的女儿,她写过《阿厉克塞传》(《阿列克西奥斯传》),一本从历史角度解释她父亲统治时期的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是很独特的,因为它通过是由公主来记述她的父亲而写成的。

论述题:

1.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卡尔认为,由于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解释,对于有意义的和有联系的东西的选择,是随着新目标的在前进中出现而改进的,因此说历史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把新的解释与旧的解释不加区别,等量齐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证。只要主要目标看来还是宪法自由和政治权利的组织,历史学家便以宪法和政治为根据来解释过去。当经济和社会的目标开始代替了宪法和政治的目标时,历史学家们便转而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解释过去。在这一过程中,怀疑论者满象很有理由似地硬说,新的解释并不比旧的解释更为真实;各自就它的时代而论都是真实的。可是,既然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任务,比起具有政治和宪法目标的任务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更宽广的和更先进的阶段,那么,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解释历史便可以说代表着比单纯的政治解释更为先进的历史阶段。旧的解释并没有被排斥,而是既包括在新的解释之中,又同时为新的解释所替代。史学史在这种意义之下是一种进步的科学,它企图在本身就是进步的事件过程中,提供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洞察力。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需要“一个富于建设性的、看待过去的观点”的意思。近代史学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在对进步的双重的信仰里成长起来,而且没有这种信仰便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正是这种信仰为它提供了意义的标准,提供了区分真正的与偶尔的东西的试金石。歌德在他生命的后期的一次谈话里,有一点粗暴地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当时代衰微的时候,一切趋势都是主观的;而另一方面,当事物正在成熟以待一个新的纪元来临时,一

切趋势便是客观的。

任何人都不是相信历史的未来或者社会的未来不可。我们的社会有可能遭到毁灭,也可能逐渐腐朽而趋于灭亡,历史也有可能堕落而为神学——也就是说,所研究的不是人的成就,而是神的旨意——也可能成为文学——也就是说,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叙述故事和传说。可是,这就不会是过去这两百年之中我们所知道的那种意义下的历史了。

2.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19世纪西方史学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思想推陈出新,表现为历史主义思潮的弥漫;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论说;历史进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②史学流派纷纷出现。主要包括浪漫主义史学、兰克及其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

③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成为人文科学之首。表现为:A、 大学设立独立的历史系,建立培养历史专业博士生制度,历史学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B、 自19c3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对档案机构的建立与加强,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档案材料的公开C、 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历史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学术刊物的创立 D、在大量史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史学理论与方法也形成了初步规模;历史辅助学科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历史学的前进。E、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如历史小说的发展,加大了史学的社会影响。

④马恩的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出现

另一种解答:19世纪的西方史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历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西方史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迄至18世纪末,取得的成就可谓辉煌。然而在这几百年间,历史学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人文学科;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吉本)之外,历史著作基本上是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会人士的业余作品;历史学被视为文学的分支、哲学和神学的注释、政治家以史论政的工具,而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8世纪末开始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构成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最深刻、最广阔的背景,而其影响又远远超出了思想文化界、波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深入到了民族的意识之中。这种时代气氛唤起了人们的怀旧情趣,引导人们“逐渐脱离哲学的或纯粹思想的研究,而趋于历史的研究”(见J.T.Merz的《19世纪思想史》卷9,第144页)。人们希望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到在现实中失落了的东西,结果却看到了历史本身所具有的独立价值。

与此同时,随着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众多部门到了19世纪已经纷纷从经验性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并相继组成了许多新兴的学科。自然科学诸学科的做法和成就影响了思想文化界,启发了历史学。于是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积极地、自觉地将历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从而开始了历史学的独立化进程,而其后出现的实证主义思潮则促使这一进程最终完成。

历史研究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史学独立的主要表现。在19世纪,研究历史日益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出现了一批职业历史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高级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史学研究的分工日益精细,史料的整理与编纂、档案文献的利用与保管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历史辅助学科(诸如考古学、人类学、古文字学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这些成就又反过来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与史学专业化和职业化相适应的,是各种历史学会的成立和历史学专业杂志及刊物的创办。

另外,在19世纪西方各国的国民教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都居于重要的地位。这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史学独立的一项有力举措。

②历史思想推陈出新,史学流派蕃衍不绝。 19世纪西方史学的繁荣和兴盛是与同时代历史思想的推陈出新、递进嬗变分不开的。此时的西方历史思想可谓繁复芜杂、枝节丛生,但是纵观全局而言,它的上半叶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下半叶则主要是实证主义,而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对理性主义历史哲学的反叛。这两种思潮,在当时几乎席卷欧洲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在史学上则分别表现为浪漫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以及与两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客观主义史学。这些史学流派在各自的历史思想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取得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都注意培养和造就自己的继承人,延续和扩大本学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的甚至影响到了今天。马恩的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出现。

③史学方法日趋科学化。19世纪的西方史学,在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启发和指导下,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也呈现出日趋“科学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史学家主张把历史学当作一门严格的、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强调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历史学本身,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实证方法来处理史料和分析史实。英国著名史学家伯里(又译为布瑞、布里、伯瑞、柏雷)的一句名言:“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就是这种信念的写照。从这种立场出发,他们提出了历史研究必须要遵循的以下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客观主义的态度。 第二、一切从史料出发。这种“科学化”的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学的大发展,尤其是促进了正确的史料批判和史料运用。然而到了后来,他们却走上了过于偏重史料考证而忽视一般的理论概括的歧途,几乎使得历史学沦为史料学,同时还关闭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大门。

④对政治史的偏重。19世纪是西方历史学大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们在新的历史思想指导下,运用更加精确、合理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19世纪也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胜利进军的时代。欧洲各国的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国际舞台上的民族统一和民族自决,形成了强大的历史时代潮流。这种现实对历史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历史学家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卷入到了这种时代潮流之中,为现实寻找历史依据的强烈责任感使得他们把政治史当成了历史研究的主题,而除此以外的因素则都被忽视了。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当时史学家们对文献史料的绝对化态度,也是造成这种研究偏向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强调和推崇的史料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而这种历史文献几乎都是与政治史、军事史以及宗教史相关的资料,因而史料来源的局限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视野。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使历史研究的范围变得日益狭小,比起18世纪的启蒙史学来,反而显得有些倒退。

同学笔记:1、历史哲学方兴未艾;2、新史料积累日益丰富;3、历史学专业化进程逐渐完成;4、历史学理论方法的条理化技能化;5、研究方法、史学队伍多样化。

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三大特征:喧嚣(各学派出现)、骚动(二战)、剧变。

① 西方传统价值观受到质疑,对自然科学的质疑,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打破对自然规律的崇拜,否定绝对

论,世上只有相对的,怀疑科学的力量。

② 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了,人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时空概念发生变化。 ③ 西方史学逐渐走向高度专业化,从事历史专业的工作者越来越多,研究分支也越来越多,有社会史、妇女

史、农民史、劳工史、城市史、社区史、移民史、瘟疫史、儿童史、巫术史、娼妓史等。

④ 西方史学逐渐走向高度规范化,形成了科学研究的一套机制,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史学方面的分支学

科有了这方面的著作。

⑤ 西方史学史逐渐走向系统化,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历史解释多样化。

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

1)在历史的哲学思维上,从本体论逐步转向认识论,从所谓的思辨的历史哲学逐步转向了批判与分析的历史哲学;2)从传统的描述性历史转向分析性历史;3)史学研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注重个别显要人物转向了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总体史及各类专门史;4)研究方法:从依靠个人对史料的手工梳理转向了依靠电脑存储和处理文献资料,出现使用数据模型的计量史学;5)史学研究从书斋走向了社会。

3. 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

✿历史学家是改变时代的先驱力量

✿历史学家首先要描绘人民命运,将个人追求融于民族共同运动之中,透过表面现象探究贯穿现实中的人类精神。

✿“费希特在1806年发表的《现时代的特征》演讲稿中提出,历史的每个时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渗透

到它的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去。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分析自己时代的特点,表明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其他特点是怎样从它们里面得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是一个单一的观念或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观念或概念,是历史发展的各条线索汇聚的焦点。”即能发现“大思想”,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预见性的指导。 ✿兰克说:“真正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两种品质:第一,必须乐于进入本身具有意义的具体实务中去;第二,必须注意到事务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面,他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具有先见,具有预先论知的概念,但他在思索具体事务时,世界的总体概念就应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于第一个品质,我认为应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甘于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的定力。兰克自己的嫡传弟子威茨的做法就是这句话的最好阐释。他花了34年时间来编8卷本的《德国宪法史》。至于第二个品质,我认为是一种宽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作为史家,就应该具备此种品质,对于史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又超脱具体史实,眼光高远,如一个战略家一样对全局运筹帷幄。

✿1历史学家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将过去的人作为具有生命和情感的人看待,避免将史学变成纯粹的技术性研究。2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理解过去的人及其生活,历史学家注重历史的“过去性”,以最大的智慧和心力来突破时空和文化的双重阻隔,努力将前人的言行置于具体“情境”来理解。3历史学家时刻保持中性的立场和独立的判断,以观照史实的各种资源,以减少形形色色的偏私对史学求真旨趣的妨害。4历史学家对自己的民族情感保持警惕,抑制民族和文化的偏见对治史的不利影响,并注重从国际的或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别史问题。

✿历史学家具备的素质:一、寻根溯源的透视力。历史学是一种解释性的事业,历史学家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类的过去作出解释。但是, 这种解释并不是随心所欲,它有一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即必须真实,必须合理, 亦即必须做到天衣无缝。这一原则给历史学家提出了两个要求: 其一, 他必须掌握足够的历史证据——史料, 并且他在解释中所使用的证据不能与他所舍弃的证据相冲突, 相违背; 其二, 他必须对他的研究对象之前之后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 并且使其解释不致前后矛盾。当历史学家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要解释的历史事件时,他首先必须尽可能地搜集有关材料, 以求对事件本身有必要的了解。然后是分析鉴别, 即把这些材料放在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作出取舍。最后是综合归纳, 即依据他所选择的材料和对事件孕育、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透视, 完整地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与影响。历史学家感兴趣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一特点, 这使历史学家比其他人文科学家更善于通过纵向透视去认识事物。二、历史辩证的理解力。历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 在时代变革或政权更迭之际, 新时代的革命者总是把旧时代说得一无是处, 新政权的代表者也总是把旧政权描绘成漆黑一团。虽然思想家、政治家们出于否定旧政权、旧时代的需要, 作这样的历史评价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历史学家却不能这样去描述历史。历史学家的责任是给历史的发展演变以逻辑的解释, 阐明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是循着它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法则运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历史现象,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这是它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根据;同时又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这决定了它的历史暂时性。三、别具慧眼的判断力。历史学家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纵向上解析其发展演变, 即“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真实的历史过程”。他们通过对各个特殊事件的研究,“表明事情何以发生”,“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情”,从而展现人类社会复杂的运动过程。

✿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述史学理论,指出:“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历史为进化而存在,为生机开展而存在,历史具有生命性,历史、现实、未来都是一线下来、有机联系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的事情虽然形式上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响有很多遗留下来,对现实、对未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所以,如何认识历史,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如何处理现实和开辟未来的问题。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未来有这种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探索过去,对了解现在、预测未来是有帮助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1、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2、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3、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4.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①历史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关注大众文化,进入大众生活,使得大众拥有历史认同感和怀旧意识,寄托了浪漫情怀。

②以公众为阅读对象

③与西方历史协会普遍,公共史学普及,走平民化路线

④依靠大众传媒,成为西方文化产业,(有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传记频道)

⑤西方档案馆、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西方社会将历史学称为“园艺学”,实际上是指公共史学的发展。

公共史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史学派别。197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最先开设公共历史学研究课程,如今全美有近100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历史教育课程,其中60多所颁发公共历史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公共历史学家也有了自己的组织——国家公共历史学会和设立于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内部的公共历史学委员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指历史学者运用学院派历史学的训练技能和研究成果,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方法,服务于与历史相关的现实社会各领域,包括政府部门、公司企业、新闻媒体、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机构。公共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公共史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实际操作的历史学家。

这里的“公共”既可以理解为“公共事务”(如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决策、由纳税人支持的中小学历史教学等),也可以理解为“公众社会”(包括向公众传播信息和提供知识的媒体、电影、电视、出版业等),还可以理解为“公众文化”(如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历史遗址、纪念场所或公众纪念活动等)。公共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运用历史学家的知识与技能,在“公共领域”中发挥作用。

公共史学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使公众受惠”的历史学科。这里列举了历史学家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的8个“公共领域”:1.政府机构(帮助各级政府做出相关的政策分析和评估);2.商业(研究商业决定的起源,进行政策分析,书写企业成长的历史);3.研究机构(进行专项和定向研究,包括开展口述历史的项目等);4.媒体(为电声、电影和印刷媒体的作品提供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书籍的编辑与出版等);5.历史遗址保护(进行历史遗址的测绘、评估、环境保护等);6.各地的历史学会和家族史协会、博物馆等(研究地方志、历史展览或地方的历史项目,提供专业咨询,进行史学审查等);7.档案和历史资料管理(管理和主持历史资料和档案的评估和管理工作);8.教学(在大学讲授公共史学的课程,培养人才)。 历史学家必须将自己的史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与公众相关的事务中去,大学历史系必须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掌握历史知识、能够为公众事务提供具体和现实帮助的人才。换言之,史学必须为公众事业服务,历史学家应该在公共领域和公共话语中发出有分量的声音,而不是关起门来躲进象牙塔,自说白话,与现实隔绝。

就其功能而言,公共史学仍然承担着传统史学的任务,只不过更加注重发掘史学的现实性,力求直接服务于社会。在公共历史学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学者们最关注史学的以下几种社会功能。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的整理、保护、开发或宣传是公共历史学者涉足最多的领域,也是他们直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现实的

领域。这个领域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历史遗址和古代的建筑、文物,又包括一个国家的或地方的有文化价值的所有现象。公共历史学者经过分析、甄别,可以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如何更好的整理、保护或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和遗存。

研究对象的扩展也增强了公共史学的社会功用。公共史学扩展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社区史、家族史、旅游文化史、商业发展史等不太为人们所关心的课题都成为公共史学家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公共史学家对企业文化史、企业管理史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史学的这种功能。

公共历史学家还可以进行政策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决策者不可避免的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和解释政策的可行性,将现实和历史紧密联系起来,政策分析更有方向感。历史学者长年从事历史研究,能够客观地看待过去和现在。历史的思考能做到瞻前顾后,保证政策的连续性。这方面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公共工程规划、文化资源开发、市政建设等等。有时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劳资关系和遗产继承等与历史问题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

公共历史学者还注意将历史和媒体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改变历史学的社会地位。在美国,一些公共历史学家利用媒体向全社会灌输历史观念,让人们从电影电视、报章杂志中了解历史,美国的历史公园也是培养人们历史兴趣的好地方,网络的兴起也为历史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公共历史学者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念的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普通民众的历史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研究远离社会的状况。公共史学还将学院派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社会,成为学院派史学和现实社会的桥梁。

5.评特纳。

特纳既是边疆学派的开创人,也是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边疆学派的开创人)在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提出“活动边疆”的论断,进而形成“边疆学说”。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纳对这做出系统研究,并加以综合,上升到完整理论,进而创立专门学派。他的边疆理论分为以下几点:①19世纪末以来,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②西部自有土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③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及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是美国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之所在。④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任然存在。而“边疆学说”的出现、传播及大获赞誉,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正是对美国历史上具有史诗般意义的西进运动在史学上的反映。特纳创立的“边疆学说”,打破了“生源论”的统治局面,为美国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释,开创了西进史学,使西部史成为美国历史的重要分支。“边疆学说”从提出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源于它较大的现实功用和学术意义。它引导美国政治家们开辟有利于美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新边疆”,为百余年来的美国霸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的影响更体现在它对整个历史研究的导向上。“边疆学说”推动了对世界各地边疆的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开创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从而开启了美国史学研究的新时代,对美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他的边疆学说充分运用了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方法,使得特纳在美国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崇高的威望,也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广泛引用。他的边疆学说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解释。他突出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但贬低东部和来自欧洲的影响,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但他的边疆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公认。(新史学)因提出“边疆假设”,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迅速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史学界一颗巨星,并与比林顿、比尔德并称为美国史学界的三巨擘。在其“边疆假设”的影响下,美国史学家逐渐摆脱“欧源论”,开始思考本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因素。因其卓著的贡献,特纳确立了在“新史学”中的地位。 特纳认为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当代史。特纳生活的时代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美国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在剧变阶段,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特纳的“新史学”即是当时社会剧变在历史学方面的反映。(特纳的“新史学”还源于幼年移民生活环境的影响、父亲的耳濡目染、古典文化传统的熏陶、人文及理性主义的浸染以及19世纪欧美史学的滋润。修昔底德、艾伦、赫伯特B.亚当斯等诸多史家为其提供客观史学的理念;爱默生、雨果等为其提供人文、启蒙

的思想;理查德T.艾伦等为其提供方法原则。)特纳在独立思考中融诸家于一身,形成自己的“新史学”体系。 特纳的“新史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史学理论、史学实践成果以及史学影响。在理论方面,特纳探讨了整体史观及历史研究的主观与客观问题等。他强调历史研究要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反思过去重视当代史的写作。他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如内外因兼顾、整体研究、多学科综合等。特纳的史学实践在论著方面主要包括《新西部的兴起,1819—1829》(1906)、《美国历史上的边疆》(1920)以及《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1931)等,并且特纳还通过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历史的意义》(1891)、《美国历史中的问题》(1892)等来阐释其“新史学”。在史学影响方面,不仅形成了“特纳学派”,而且对美国史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外交史领域、移民史领域、经济史领域、社会史领域等。除此之外,特纳在历史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比如,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研讨班”的教学模式等。

6.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马基雅维利是一位对西欧近代史学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文主义史学家。他对西方史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❶撰写了经典著作《佛罗伦萨史》:该书是一部人文主义史学代表作之一,有较明显的人文主义史学特征,开创了编年史体裁。他遵循人文主义史学家在分篇章叙述时都以一段概括性的论述总括全文,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观点态度和好恶。在叙述内容上对人文主义史学有所突破,加强了叙述国内事务的比重,相应地调整了战争与外交的位置和比重。马氏在内容上的另一突破,是把佛罗伦萨视为意大利的一个有机部分,并置于意大利整体中加以叙述。由此他成了第一个用全局眼光来看待意大利整体历史的史学家,从而开了人文主义史学家突破地区史向意大利全史发展的先河。

❷从人本史观出发,使史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把人置于历史研究的中心,不再关注上帝。他强调人的本能和欲望和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史观,不同意“人是上帝的工具”的中古史学理论,他坚信历史学家可以掌握人类历史兴衰法则,通过研究历史推断历史发展方向,预见人类的未来。此外,他还强调人对社会的强硬控制,以雄心勃勃、计谋多端的君主对抗“无所不为”的上帝。马氏在历史观上再度将历史的重心从上帝之城转移到人类之城,他强调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通过否定之否定,最终使史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❸辩证的看待时代与世事变化,显露出明显的近代历史哲学萌芽:马基雅维利在近代历史学领域,是最早用人的活动来阐释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观不仅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盛行的神学史观,而且也显露出近代历史哲学的萌芽:

1、辩证的历史哲学思想。马氏历史观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虽然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但人的主观因素绝非促进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在他看来,历史与万事万物一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可见,马氏的历史哲学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他重视经验和事实,强化了人文主义史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观念成分,把历史视为前后相连、因果攸关的过程,成为19世纪历史主义史学的滥觞;他辩证地看待君主与世事的关系,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历史规律,开创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❹通过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到控制命运的高度,打破了历史循环论:马氏认为命运不仅是可以认识的,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它。命运的影响作用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受命运的不同影响和制约。在“命运”观上,他实现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并要制服命运女神,把人的能动性提高到了一个抗争命运的喜剧结局的高度,这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人可以改变命运的基本命题,为打破历史循环论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因为人既然有改变命运的巨大潜力,那么,人同样有能力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人类的意志朝着非循环的方向迈进。 ❺把历史与政治结合起来,倡导历史为政治服务:马氏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治家提供丰富的政治实例。《君主论》和《罗马史论》就是这类为政治家提供政治实例的著作典范。在这两部著作里,超越了传统道德和政治信条的政治和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佛罗伦萨史》从前言到内容都明确地显示出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倾向,完全可以证实马氏写史是为政治这一目的服务的。从他叙述的内容看,多为他感兴趣的与建立和维护国家统治有关的题材。这不仅显露了其政治家的本色,而且也表明马氏写史的目的完全是

为政治服务的,体现了时代精神。

7.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①全书分六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社会与个人”、“历史、科学与道德”、“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作为进步的历史”、“扩展中的视野”,这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历史研究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作者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史学理论上的著名难题,即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②他反对“事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 把历史看作是“历史家心里的过去的重新制定” , 并看作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历史家的任务,既不是爱过去, 又不是脱离过去, 而是掌握过去和了解过去, 把过去作为了解现在的钥匙。因此, 历史家的工作必然是主观的, 但也可以是客观的,在重新制定过去的时候, 他能使我们看到过去的真面貌。

③他提出了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基本事实,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这些材料主观的先验建构而确立的,并非历史材料都是历史事实。这样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他认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历史学家代表现在,事实代表过去,历史学家的解释和事实的关系就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

④他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历史学家毕竟是单个的人,他

写的历史就是有关个人的一些事情,即是他个人头脑中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同时要注意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把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深化为今日社会与昨日社会之间的对话,并引出历史的双重功能在于依据现在,理解过去的社会;借助过去,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

⑤他毫不怀疑地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而且从编史工作要把不断扩大和深入的鉴别力力灌输到进步的事实过程中去这一意义来讲,它是一种进步的科学。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恐惧和悲观情绪,认为历史将走向衰落,卡尔对此提出批判,因为他坚信历史是进步的。但相信进步并不意味着相信任何自动的或不可避免的过程,而是相信人的潜力的进步发展。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间, 近代编史工作已在进步的双重信念中成长,没有这种信念它是不能存在的, 因为正是这种信念, 为编史工作提供了标准。

⑥他指出历史事实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事实之所以变成历史事实,是要靠历史学家根据事实的重要性而决定的。历史中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与解释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客观性。没有绝对的超历史的标准来判断客观性,实际上,客观性是变化的,因为历史学家要根据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来解释过去,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历史学家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是会变化的,他对过去的解释就会变化,也就是说没有终极的历史判断标准。对未来的把握越准确,对过去的理解就越深刻。

⑦他对历史和历史学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位做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他把视野扩展到中世纪崩溃以后的历史中,看到世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是深度的变化。人变得更加理性,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加强。人类不仅能够改变环境,而且能够改变自身。因此,历史学家能够也应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另一个是世界外观的改变。其标志是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重心的转移。这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历史变成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⑧《历史是什么?》一书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既然对未来的态度决定了对过去的态度,那么我们必须相信未来,只有相信未来,才能更好地探析过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名词解释:

1.班克罗夫特:①美国实学的奠基者,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历史。早年深得德国史学之风韵,后又收到英国史学家麦考莱和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影响。他著有10卷本《美国史》,堪称近代美国史学的一部名著,文笔优美,观点鲜明,充满爱国激情,但难免有夸张失实之憾。 ②(1800~1891)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史学的奠基人。出身于马萨诸塞州梧塞斯特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位爱国的牧师。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早年就养成对历史学的爱好。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德意志,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回国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834~1840 年,他陆续出版了所著《美国史》的头三卷。1845 年,他被波尔克总统擢拔为海军部部长,次年就任驻英公使。1849 年任满回国,继续从事于《美国史》的写作,1852~1866 年出版了第4至第9 卷。后又被任命为驻德公使,后才完成第10 卷。其《美国史》共历时40 余年,倾注了毕生精力。书起自美洲的发现,止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是一部充满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浪漫色彩的记叙性历史著作。作者文笔优美,观点鲜明,颇具感染力。本书在美国史学史上有相当影响,堪称美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他被誉为“美国史学之父”。但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其著作中不免夸张失实,是不够谨严的。

2.汤因比:①(1889-1975)英国史学家。1889年生于伦敦。1919年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出席巴黎和会,同年受聘为伦敦大学教授。199937年任英国科学院研究员。汤因比最著名的著作是《历史研究》。他在1920年开始撰写此书,至1961年始出齐,共12卷。汤因比倡导“文化形态史观”,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了20多种自成体系的伟大文明。

②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母亲和叔父都是历史学家,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就读温切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这些都为他在历史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基础。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的单位。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经受着考验的文明》、《世界和西方》、《人类必须抉择》、《汤因比论汤因比》等,但最辉煌的还是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他把世界历史画分为21种文明,并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他对史学的卓越贡献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作出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汤因比用一生苦心构筑的史学体系与史学模式,虽然不能避免历史唯心主义论和文化至上论的局限,但他毕生探索不失真诚,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动摇的。

3.斯宾格勒:①(1880-1936)德国著名历史学家。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斯宾格勒移居慕尼黑,开始构思和撰写《西方的没落》一书。该书第一卷《形式与实际》于1918年问世,第二卷《世界历史透视》出版于四年之后。主要著作:《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② 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斯宾格勒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一次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被征召入伍。战争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完成了《西方的没落》。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巨大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他一概拒绝。此后他一直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 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死于心脏病,他的妹妹们将其埋葬,未举行任何吊唁形式。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4.边疆学说:⑴美国近代历史学派别,由美国史学家特纳于1893年提出。认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向西部边疆拓殖的历史,强调美国边疆地区对于美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肯定边疆地区的重要性。边疆学派在美国史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在此时期美国史学逐渐摆脱了欧洲史学的附庸地位,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

⑵在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提出“活动边疆”

的论断,进而形成“边疆学说”。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纳对这做出系统研究,并加以综合,上升到完整理论,进而创立专门学派。他的边疆理论分为以下几点:①19世纪末以来,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②西部自有土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③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及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是美国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之所在。④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任然存在。而“边疆学说”的出现、传播及大获赞誉,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正是对美国历史上具有史诗般意义的西进运动在史学上的反映特纳创立的“边疆学说”,打破了“生源论”的统治局面,为美国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释,开创了西进史学,使西部史成为美国历史的重要分支。“边疆学说”从提出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源于它较大的现实功用和学术意义。它引导美国政治家们开辟有利于美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新边疆”,为百余年来的美国霸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的影响更体现在它对整个历史研究的导向上。“边疆学说”推动了对世界各地边疆的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开创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从而开启了美国史学研究的新时代,对美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他的边疆学说充分运用了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方法,使得特纳在美国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崇高的威望,也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广泛引用。他的边疆学说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解释。他突出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但贬低东部和来自欧洲的影响,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但他的边疆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公认。

5.P90-93拜占庭史:是研究中古拜占庭历史、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学科,自16世纪末发端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大体可分为早期阶段、停滞阶段、现代阶段、当代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拜占庭史学更关注的是人事而非神事,关心政治事件、世俗英雄与凡人生活等,内容较丰富。代表人物有普罗科匹厄斯、安娜.康尼娜等。它不仅留给了后人政治智慧,还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西方古典文明通向近代文明的桥梁,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是一门国际显学。

6. 剑桥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又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继承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又融合了十九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学说,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另外,剑桥学派竭力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剑桥学派的这些理论观点,都是用来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抹煞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

7.兰克学派:近代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意志。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兰克于1825-1871年主持柏林大学的历史讲座达46年,并于1841年被任命为“普鲁士国家史官”。他用“习明纳尔”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史学家。兰克学派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标榜“客观态度”。《兰克全集》有54卷之多。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

8.妇女史:是一门以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历史经验为研究对象的史学研究,是向男性看齐的历史写作。主要内容为自爱琴文明至今的西方妇女史,具体包括古代希腊和罗马、中古时代、转型时代、近现代西方各主要国家的不同阶层女性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状况。早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就开始对妇女史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妇女运动的空前发展,妇女史研究勃然发展。70年代以后,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开始扩大,研究者把注意力从政治领域扩展到妇女的日常生活、宗教体验、家庭、心理等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史80年代末至90年代,西方史学界开展了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把妇女置于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和知识发展的中心地位来进行历史研究,从而把妇女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代表有库思、丹尼尔等人。妇女史的研究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域,丰富了史学内容,对当代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选择题:

1.西方史学史的基本内容:

西方史学史的基本内容:1)何为“西方”? 2)编年范围:2500年。

3)分段:A.古典史学阶段 B. 基督教史学阶段 C. 近现代史学阶段

西方史学史的研究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

2.简述古典史学特点。你认为古希腊“历史”指的是什么。

(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文主义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光(4)注重对历史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古典史学"在希腊指的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的史学。古希腊“历史”:指的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的历史。

3. 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

①20世纪上半叶的妇女运动:争取选举权、女性就业。

②战争对妇女的影响:包括一战对妇女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妇女状况,二战中的妇女及战后女性角色的转换。

③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及欧美女性参政运动。

④20世纪70、80年代的妇女和平运动。

⑤当代西方女性的困惑:妇女的社会经济处境、性别歧视、及女性理论家的探索。

发展过程:70年代以后,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开始扩大。研究者把注意力从政治领域扩展到妇女的日常生活、宗教体验、家庭、心理等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史。 80-90年代,西方史学界开展了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把妇女置于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和知识发展的中心地位来进行历史研究,从而把妇女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随着学术界对语言学与人类学研究的日益关注,妇女史的研究者视野不断开阔,更加注重利用考古发掘成果、铭文资料、雕塑和瓶画等视觉艺术材料、神话和仪式等宗教资料、医疗文献和法庭审判记录等对妇女进行综合考察和心理分析,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妇女史研究取得的进步: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妇女史把目光对准了全体妇女,并逐渐把研究的重点由知名妇女转向了普通妇女。从研究的途径来看,妇女史经历了一个从孤立地考察妇女状况到结合男性状况和两性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从研究的分析范畴来看,妇女史经历了一个把社会性别作为基本的分析范畴,到超越性别,根据多重社会身份来研究妇女的过程。

各国大学开设妇女史、成立专业妇女学会、出版学术刊物1974年《女权运动研究》、发表成果、论文专著。

4. 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p10-21-24

第一,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历史叙述体传统。希罗多德在史学上首先采用了历史叙述的形式,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莫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休裁。

第二,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历史批判传统。进行走访调查,广泛的搜集材料后才进行写作。希罗多德能注意考证史料,辫别直伪,在西方史学上最先使用了批判方法。在他以前的历史记载很杂乱,他比较各家记栽之异同,从中别除不可信的东西,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这种对史料的可信度进行甄别、判断的做法,使得希罗多德区别于那些无法区别神话与历史的“史话家”,历史学也真正地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使得希腊语中的“研究”一词具有了“历史”的含义,从而提出了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即明辨真假。

第三,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社会文化史传统。希罗多德出生于一个希腊殖民城邦,从小就形成了一种种族平等、文化平等的思想,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表现了对历史的远见卓识。这种开放的心态使他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记叙不同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首先他把限光投射到希脸以外的世界,他所写的是希波战争,实际上涉及到当时希脐人听知的世界范围。他十分重视东方诸国的文化,

表现了不少明智的见解。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的摇篮,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至日常生活习惯,他总是对东方的“舶来品”感到神往。

第四,希罗多德的《历史》的史料观念和探究精神也影响了西方史学的发展。希罗多德充分利用了当时他所能看到的各种资料,诸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档案文献、演说词、宗教文献、贤哲名言等,都是《历史》一书素材的来源。这种不拘一格的史料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日后的史学创作。另外广泛的游历给了作者以亲自考古的机会,《历史》中大量记载着希罗多德亲眼目睹过的遗迹,增添了叙事的可靠性。

结语:作为西方历史学的奠基者,希罗多德通过《历史》一书的写作,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为西方史学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范式:正是希罗多德首先提出历史学的任务是记载重大的历史事件、揭示重大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树立了历史学家著史的责任感;正是希罗多德为后世提供了一种虽然结构松散但主题鲜明的历史叙述体,这种著史体裁,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正是希罗多德胸怀坦荡,视野开阔,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内容广博、生动有趣、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史传统;也是希罗多德的亲身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如何有效的搜集和处理、甄别史料的历史批判方法,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史观,并提供了早期希腊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从而为西方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正是由于希罗多德的天才创造,西方历史学才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正是由于希罗多德的努力,历史学在西方文明殿堂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就此来说,希罗多德被西方人称为“史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5.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普罗科匹阿斯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属于古代晚期世俗史学家,其著作为后世研究查士丁尼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普罗科匹阿斯的著作具有他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色。普罗科匹阿斯的著作正是继承了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古代史学传统,与同时代西欧的历史著作相比较,具有较宽广的政治视野。他的著作是用希腊文写成的。他善于选材,严格按照编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清楚完整,内容丰富,以写查士丁尼的政事为主,对各族人民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地理、风俗、科学和军事技术均有涉及。

普罗科匹阿斯留给后世的著作共有三部,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记(以下简称《战记》);《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以下简称《论建筑》);《秘史》。

①、《查士丁尼皇帝征战记》:这部著作共分8卷,详细叙述拜占廷帝国与汪达尔人、哥特人及波斯人的历次战争,同时也涉及到帝国内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如532年的“尼卡”起义、542年在君士坦丁堡发生的一场大瘟疫等。《战记》第一、二卷为《波斯战记》,第三、四卷为《汪达尔战记》,第五、六、七卷为《哥特战记》,第8卷是全书的概说和补充,叙述到554年为止。普罗科匹阿斯在记述这些征战过程时,竭力讴歌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和大将贝利萨留的“武功”,认为他们的功绩“超乎一切,甚至超乎古代最惊人的奇迹”。从奴隶主的道德标准出发,普罗科匹阿斯认为所有的人应服从查士丁尼的统治权力和他的法律,不准违抗。同时他又站在拜占廷的立场上,对各地人民革命运动,对日耳曼人都极为敌视,百般污蔑,称之为“强盗”、“匪徒”,刻意渲染他们的粗野愚昧,认为只有拜占廷人才是真正的人,只有拜占廷的生活方式是唯一堪称为人的生活方式。普罗科匹阿斯的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毕竟详细地记载了查士丁尼政府对外征战的过程,在叙述中保存了许多真实的、宝贵的史料。对于了解和研究查士丁尼的对外政策、战争目的以及早期拜占廷帝国所属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都很有价值。

②、《论建筑》:560年,普罗科匹阿斯遵照查士丁尼的旨意又撰写《建筑》一书。他在这本书里逐一记载和描绘了查士丁尼时代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的许多宏大的建筑物、教堂和军事工程设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查士丁尼的颂扬和阿谀。据说,普罗科匹阿斯由于这一著作而被查士丁尼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

③、《秘史》: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秘史》。据考证这部著作约撰写于550年。由于慑于查士丁尼的威势,在他生前迄未公开发表,直到他死后一千多年即1623年才由罗马教皇的图书馆员阿列曼尼在拜占廷帝国的图书馆里发现。由于《秘史》实际上是一部查士丁尼的丑闻录,与上述两本著作的思想倾向截然相反,有不少史学家对于《秘史》的作者是否真是那位曾经狂热歌颂过查士丁尼的人,产生了怀疑。但据近人研究证明,《秘史》的作者确是普罗科匹阿斯。现在,这一看法已获得学术界的公认。

6.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

李维编写了《建城以来史》,他是古罗马三大史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第一,通史体例。《建城以来史》共142卷,从其所记事确可称得上是一部在时间上跨越古(罗马早期)今(他所生活的年代)的通史之作。作者以时间顺序纵向延伸,把编年史与叙事结合起来,略古详细今,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

第二,垂训思想。李维则以其《建城以来史》,把罗马史家的垂训思想发展到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李维撰史不是单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乐趣,而是要有所作为,他立意劝诫,即以讴歌罗马先人的创业精神,激励后代的爱国热忱。在这里,李维对罗马人的精神风貌的称颂是颇有深意的,这就涉及他的道德史观。他注意树立罗马传统道德价值观,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进行道德教化。

第三,文笔优美。英国人拜伦称赞为:“李维的历史著作是生动的画卷”,他叙事畅达,语言华美。

第四,史料价值极高。《自建城以来史》是一部在时间上跨越古今的通史之作,尤其是它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局限:①.难以避免历史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历史宿命论思想以及种种迷信观念。②.对于史料的考订与辨析,也较相疏缺漏。历史的治乱兴衰与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关,在史料选择上的疏漏。

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塔西陀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日耳曼尼亚志》《对话集》,塔西陀的史学思想简述如下:

一是反对暴政,《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这种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二是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陀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三是痛恨暴君,他认为这个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在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因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揭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亲自经历过的几个皇帝身上。

他具有历史学家的敏锐,具有政治家的深刻,通过进行理论探讨,寻找挽救社会的良方;他以“暴露”著称,专门揭露社会腐败的一面,文笔犀利;具有文学家的才华,具有道德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作为选择题 补充)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 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1)塔西佗在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 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 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塔西佗十分重视历史的教育垂训功能。(3)塔西佗的著作写作技巧高超,文字风格独特。(4)反对暴君统治、怀念共和制度,这是塔 西佗历史研究的最大主题。主要史学观点: ①认为历史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并赏善罚恶,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和现实的实用目的。②认为史学家应注重当代史的研究。③继承了希腊罗马关于“历史发展循环论”的史学观④注重政治史的研究和民族史的研究。⑤著作文笔简略、概括,可读性较强。

8.P83保罗对基督教史学有何贡献?

① 他在传教方面获得成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的传播,与保罗的多次进行传道密切相关。

② 他的书信构成了《新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述基督教教义的重要文献。

③ 他在基督教神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小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许多神学家都受

到保罗的影响,如奥古斯丁、阿奎那。

④ 因此,他被称历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另一个神学教。 (另外的资料扩充)早期基督教史学:圣保罗:《罗马人书》将历史分成亚当、摩西和基督三人为代表的三个时期。

① 保罗对基督教教义观的影响。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保罗的教义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

方面,即信、望、爱。

② 保罗对基督教传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冒死传道的精

神。总之,保罗对基督教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如此,他还对《圣经》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罗的思想和著作对后来的神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就是最好的例证。

9.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查士丁尼一世非常重视法律文献的整理和汇编。528年下令编纂法典,组成以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从哈德良(117~138)以来历代罗马皇帝的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随后又收集历代法学家的论著,533年辑成《法学汇纂》(又译《学说汇编》)共50卷;以及《法学阶梯》(又译《法理概要》、《法学总论》),简要阐明法学原理,作为讲授和学习罗马法的教材;565年又把534年到查士丁尼一世逝世所颁布的法令,汇编成《新律》(又译《法令新编》)。因此,《罗马民法大全》(又称《国法大全》)是四部法律的统称,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学汇纂》以及《查士丁尼新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也是欧洲大部分国家法律发展的基础。

10. 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安娜·康妮娜:(1083-1148)拜占庭女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因宫廷斗争失败被贬入修道院,随后凭借自己的文史基础和出色的表述能力完成丈夫未完成的遗嘱《亚力西亚德》。是歌颂其父亚力克塞一世的作品。因很多时间亲身经历过,让人读来很有真实感,记录了第一次十字军穿过君士坦丁堡。 安娜•康尼娜(1083~约1148)拜占廷帝国女历史学家。皇帝阿厉克塞一世(康尼诺斯)(1081~1118 年在位)之女,自幼酷爱史学,受过良好教育,熟读文学、哲学、历史、地理。1118 年其父去世,其兄约翰二世(康尼诺斯)继位,康尼娜企图废黜其兄,由其丈夫尼塞福罗斯•布里尼厄斯(约1062~1137)继承皇位,事泄败露,被贬入修道院,财产全部充公。在被迫幽居的岁月中,她将其丈夫为当朝皇帝写部实录的遗愿诉诸实现,用希腊文写成《阿厉克赛皇帝政事记》(也译《阿厉克塞传》)15 卷,详细而动情地录述了其父在世时期帝国内部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活动,保留了关于1069~1118 年拜占廷历史和第一次十字军东侵的许多重要史料。尽管书中对阿历克赛一世的赞颂有些过分,一些史事的年代也有失卖之处,但此书仍不失为拜占廷史学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安娜· 康尼娜是希腊的一位公主,同时也是一名学者,她是拜占庭皇帝阿厉克塞一世(康尼诺斯)的女儿,她写过《阿厉克塞传》(《阿列克西奥斯传》),一本从历史角度解释她父亲统治时期的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是很独特的,因为它通过是由公主来记述她的父亲而写成的。

论述题:

1.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卡尔认为,由于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解释,对于有意义的和有联系的东西的选择,是随着新目标的在前进中出现而改进的,因此说历史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把新的解释与旧的解释不加区别,等量齐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证。只要主要目标看来还是宪法自由和政治权利的组织,历史学家便以宪法和政治为根据来解释过去。当经济和社会的目标开始代替了宪法和政治的目标时,历史学家们便转而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解释过去。在这一过程中,怀疑论者满象很有理由似地硬说,新的解释并不比旧的解释更为真实;各自就它的时代而论都是真实的。可是,既然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任务,比起具有政治和宪法目标的任务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更宽广的和更先进的阶段,那么,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解释历史便可以说代表着比单纯的政治解释更为先进的历史阶段。旧的解释并没有被排斥,而是既包括在新的解释之中,又同时为新的解释所替代。史学史在这种意义之下是一种进步的科学,它企图在本身就是进步的事件过程中,提供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洞察力。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需要“一个富于建设性的、看待过去的观点”的意思。近代史学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在对进步的双重的信仰里成长起来,而且没有这种信仰便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正是这种信仰为它提供了意义的标准,提供了区分真正的与偶尔的东西的试金石。歌德在他生命的后期的一次谈话里,有一点粗暴地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当时代衰微的时候,一切趋势都是主观的;而另一方面,当事物正在成熟以待一个新的纪元来临时,一

切趋势便是客观的。

任何人都不是相信历史的未来或者社会的未来不可。我们的社会有可能遭到毁灭,也可能逐渐腐朽而趋于灭亡,历史也有可能堕落而为神学——也就是说,所研究的不是人的成就,而是神的旨意——也可能成为文学——也就是说,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叙述故事和传说。可是,这就不会是过去这两百年之中我们所知道的那种意义下的历史了。

2.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19世纪西方史学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思想推陈出新,表现为历史主义思潮的弥漫;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论说;历史进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②史学流派纷纷出现。主要包括浪漫主义史学、兰克及其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

③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成为人文科学之首。表现为:A、 大学设立独立的历史系,建立培养历史专业博士生制度,历史学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B、 自19c3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对档案机构的建立与加强,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档案材料的公开C、 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历史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学术刊物的创立 D、在大量史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史学理论与方法也形成了初步规模;历史辅助学科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历史学的前进。E、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如历史小说的发展,加大了史学的社会影响。

④马恩的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出现

另一种解答:19世纪的西方史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历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西方史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迄至18世纪末,取得的成就可谓辉煌。然而在这几百年间,历史学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人文学科;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吉本)之外,历史著作基本上是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会人士的业余作品;历史学被视为文学的分支、哲学和神学的注释、政治家以史论政的工具,而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8世纪末开始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构成了19世纪上半叶西方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最深刻、最广阔的背景,而其影响又远远超出了思想文化界、波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深入到了民族的意识之中。这种时代气氛唤起了人们的怀旧情趣,引导人们“逐渐脱离哲学的或纯粹思想的研究,而趋于历史的研究”(见J.T.Merz的《19世纪思想史》卷9,第144页)。人们希望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到在现实中失落了的东西,结果却看到了历史本身所具有的独立价值。

与此同时,随着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众多部门到了19世纪已经纷纷从经验性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并相继组成了许多新兴的学科。自然科学诸学科的做法和成就影响了思想文化界,启发了历史学。于是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积极地、自觉地将历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从而开始了历史学的独立化进程,而其后出现的实证主义思潮则促使这一进程最终完成。

历史研究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史学独立的主要表现。在19世纪,研究历史日益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出现了一批职业历史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高级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史学研究的分工日益精细,史料的整理与编纂、档案文献的利用与保管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历史辅助学科(诸如考古学、人类学、古文字学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这些成就又反过来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与史学专业化和职业化相适应的,是各种历史学会的成立和历史学专业杂志及刊物的创办。

另外,在19世纪西方各国的国民教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都居于重要的地位。这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史学独立的一项有力举措。

②历史思想推陈出新,史学流派蕃衍不绝。 19世纪西方史学的繁荣和兴盛是与同时代历史思想的推陈出新、递进嬗变分不开的。此时的西方历史思想可谓繁复芜杂、枝节丛生,但是纵观全局而言,它的上半叶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下半叶则主要是实证主义,而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对理性主义历史哲学的反叛。这两种思潮,在当时几乎席卷欧洲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在史学上则分别表现为浪漫主义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以及与两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客观主义史学。这些史学流派在各自的历史思想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取得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都注意培养和造就自己的继承人,延续和扩大本学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的甚至影响到了今天。马恩的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出现。

③史学方法日趋科学化。19世纪的西方史学,在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启发和指导下,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也呈现出日趋“科学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史学家主张把历史学当作一门严格的、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强调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历史学本身,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实证方法来处理史料和分析史实。英国著名史学家伯里(又译为布瑞、布里、伯瑞、柏雷)的一句名言:“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就是这种信念的写照。从这种立场出发,他们提出了历史研究必须要遵循的以下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客观主义的态度。 第二、一切从史料出发。这种“科学化”的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学的大发展,尤其是促进了正确的史料批判和史料运用。然而到了后来,他们却走上了过于偏重史料考证而忽视一般的理论概括的歧途,几乎使得历史学沦为史料学,同时还关闭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大门。

④对政治史的偏重。19世纪是西方历史学大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们在新的历史思想指导下,运用更加精确、合理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19世纪也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胜利进军的时代。欧洲各国的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国际舞台上的民族统一和民族自决,形成了强大的历史时代潮流。这种现实对历史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历史学家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卷入到了这种时代潮流之中,为现实寻找历史依据的强烈责任感使得他们把政治史当成了历史研究的主题,而除此以外的因素则都被忽视了。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当时史学家们对文献史料的绝对化态度,也是造成这种研究偏向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强调和推崇的史料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而这种历史文献几乎都是与政治史、军事史以及宗教史相关的资料,因而史料来源的局限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视野。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使历史研究的范围变得日益狭小,比起18世纪的启蒙史学来,反而显得有些倒退。

同学笔记:1、历史哲学方兴未艾;2、新史料积累日益丰富;3、历史学专业化进程逐渐完成;4、历史学理论方法的条理化技能化;5、研究方法、史学队伍多样化。

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三大特征:喧嚣(各学派出现)、骚动(二战)、剧变。

① 西方传统价值观受到质疑,对自然科学的质疑,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打破对自然规律的崇拜,否定绝对

论,世上只有相对的,怀疑科学的力量。

② 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了,人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时空概念发生变化。 ③ 西方史学逐渐走向高度专业化,从事历史专业的工作者越来越多,研究分支也越来越多,有社会史、妇女

史、农民史、劳工史、城市史、社区史、移民史、瘟疫史、儿童史、巫术史、娼妓史等。

④ 西方史学逐渐走向高度规范化,形成了科学研究的一套机制,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史学方面的分支学

科有了这方面的著作。

⑤ 西方史学史逐渐走向系统化,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历史解释多样化。

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

1)在历史的哲学思维上,从本体论逐步转向认识论,从所谓的思辨的历史哲学逐步转向了批判与分析的历史哲学;2)从传统的描述性历史转向分析性历史;3)史学研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注重个别显要人物转向了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总体史及各类专门史;4)研究方法:从依靠个人对史料的手工梳理转向了依靠电脑存储和处理文献资料,出现使用数据模型的计量史学;5)史学研究从书斋走向了社会。

3. 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

✿历史学家是改变时代的先驱力量

✿历史学家首先要描绘人民命运,将个人追求融于民族共同运动之中,透过表面现象探究贯穿现实中的人类精神。

✿“费希特在1806年发表的《现时代的特征》演讲稿中提出,历史的每个时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渗透

到它的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去。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分析自己时代的特点,表明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其他特点是怎样从它们里面得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是一个单一的观念或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观念或概念,是历史发展的各条线索汇聚的焦点。”即能发现“大思想”,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预见性的指导。 ✿兰克说:“真正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两种品质:第一,必须乐于进入本身具有意义的具体实务中去;第二,必须注意到事务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面,他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具有先见,具有预先论知的概念,但他在思索具体事务时,世界的总体概念就应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于第一个品质,我认为应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甘于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的定力。兰克自己的嫡传弟子威茨的做法就是这句话的最好阐释。他花了34年时间来编8卷本的《德国宪法史》。至于第二个品质,我认为是一种宽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作为史家,就应该具备此种品质,对于史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又超脱具体史实,眼光高远,如一个战略家一样对全局运筹帷幄。

✿1历史学家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将过去的人作为具有生命和情感的人看待,避免将史学变成纯粹的技术性研究。2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理解过去的人及其生活,历史学家注重历史的“过去性”,以最大的智慧和心力来突破时空和文化的双重阻隔,努力将前人的言行置于具体“情境”来理解。3历史学家时刻保持中性的立场和独立的判断,以观照史实的各种资源,以减少形形色色的偏私对史学求真旨趣的妨害。4历史学家对自己的民族情感保持警惕,抑制民族和文化的偏见对治史的不利影响,并注重从国际的或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别史问题。

✿历史学家具备的素质:一、寻根溯源的透视力。历史学是一种解释性的事业,历史学家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类的过去作出解释。但是, 这种解释并不是随心所欲,它有一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即必须真实,必须合理, 亦即必须做到天衣无缝。这一原则给历史学家提出了两个要求: 其一, 他必须掌握足够的历史证据——史料, 并且他在解释中所使用的证据不能与他所舍弃的证据相冲突, 相违背; 其二, 他必须对他的研究对象之前之后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 并且使其解释不致前后矛盾。当历史学家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要解释的历史事件时,他首先必须尽可能地搜集有关材料, 以求对事件本身有必要的了解。然后是分析鉴别, 即把这些材料放在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作出取舍。最后是综合归纳, 即依据他所选择的材料和对事件孕育、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透视, 完整地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与影响。历史学家感兴趣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一特点, 这使历史学家比其他人文科学家更善于通过纵向透视去认识事物。二、历史辩证的理解力。历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 在时代变革或政权更迭之际, 新时代的革命者总是把旧时代说得一无是处, 新政权的代表者也总是把旧政权描绘成漆黑一团。虽然思想家、政治家们出于否定旧政权、旧时代的需要, 作这样的历史评价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历史学家却不能这样去描述历史。历史学家的责任是给历史的发展演变以逻辑的解释, 阐明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是循着它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法则运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历史现象,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这是它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根据;同时又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这决定了它的历史暂时性。三、别具慧眼的判断力。历史学家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纵向上解析其发展演变, 即“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真实的历史过程”。他们通过对各个特殊事件的研究,“表明事情何以发生”,“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情”,从而展现人类社会复杂的运动过程。

✿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述史学理论,指出:“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历史为进化而存在,为生机开展而存在,历史具有生命性,历史、现实、未来都是一线下来、有机联系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的事情虽然形式上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响有很多遗留下来,对现实、对未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所以,如何认识历史,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如何处理现实和开辟未来的问题。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未来有这种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探索过去,对了解现在、预测未来是有帮助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1、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2、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3、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4.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①历史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关注大众文化,进入大众生活,使得大众拥有历史认同感和怀旧意识,寄托了浪漫情怀。

②以公众为阅读对象

③与西方历史协会普遍,公共史学普及,走平民化路线

④依靠大众传媒,成为西方文化产业,(有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传记频道)

⑤西方档案馆、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西方社会将历史学称为“园艺学”,实际上是指公共史学的发展。

公共史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史学派别。197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最先开设公共历史学研究课程,如今全美有近100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历史教育课程,其中60多所颁发公共历史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公共历史学家也有了自己的组织——国家公共历史学会和设立于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内部的公共历史学委员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指历史学者运用学院派历史学的训练技能和研究成果,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方法,服务于与历史相关的现实社会各领域,包括政府部门、公司企业、新闻媒体、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机构。公共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公共史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实际操作的历史学家。

这里的“公共”既可以理解为“公共事务”(如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决策、由纳税人支持的中小学历史教学等),也可以理解为“公众社会”(包括向公众传播信息和提供知识的媒体、电影、电视、出版业等),还可以理解为“公众文化”(如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历史遗址、纪念场所或公众纪念活动等)。公共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运用历史学家的知识与技能,在“公共领域”中发挥作用。

公共史学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使公众受惠”的历史学科。这里列举了历史学家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的8个“公共领域”:1.政府机构(帮助各级政府做出相关的政策分析和评估);2.商业(研究商业决定的起源,进行政策分析,书写企业成长的历史);3.研究机构(进行专项和定向研究,包括开展口述历史的项目等);4.媒体(为电声、电影和印刷媒体的作品提供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书籍的编辑与出版等);5.历史遗址保护(进行历史遗址的测绘、评估、环境保护等);6.各地的历史学会和家族史协会、博物馆等(研究地方志、历史展览或地方的历史项目,提供专业咨询,进行史学审查等);7.档案和历史资料管理(管理和主持历史资料和档案的评估和管理工作);8.教学(在大学讲授公共史学的课程,培养人才)。 历史学家必须将自己的史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与公众相关的事务中去,大学历史系必须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掌握历史知识、能够为公众事务提供具体和现实帮助的人才。换言之,史学必须为公众事业服务,历史学家应该在公共领域和公共话语中发出有分量的声音,而不是关起门来躲进象牙塔,自说白话,与现实隔绝。

就其功能而言,公共史学仍然承担着传统史学的任务,只不过更加注重发掘史学的现实性,力求直接服务于社会。在公共历史学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学者们最关注史学的以下几种社会功能。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的整理、保护、开发或宣传是公共历史学者涉足最多的领域,也是他们直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现实的

领域。这个领域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历史遗址和古代的建筑、文物,又包括一个国家的或地方的有文化价值的所有现象。公共历史学者经过分析、甄别,可以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如何更好的整理、保护或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和遗存。

研究对象的扩展也增强了公共史学的社会功用。公共史学扩展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社区史、家族史、旅游文化史、商业发展史等不太为人们所关心的课题都成为公共史学家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公共史学家对企业文化史、企业管理史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史学的这种功能。

公共历史学家还可以进行政策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决策者不可避免的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和解释政策的可行性,将现实和历史紧密联系起来,政策分析更有方向感。历史学者长年从事历史研究,能够客观地看待过去和现在。历史的思考能做到瞻前顾后,保证政策的连续性。这方面涉及的项目主要包括公共工程规划、文化资源开发、市政建设等等。有时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劳资关系和遗产继承等与历史问题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

公共历史学者还注意将历史和媒体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改变历史学的社会地位。在美国,一些公共历史学家利用媒体向全社会灌输历史观念,让人们从电影电视、报章杂志中了解历史,美国的历史公园也是培养人们历史兴趣的好地方,网络的兴起也为历史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公共历史学者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念的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普通民众的历史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研究远离社会的状况。公共史学还将学院派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社会,成为学院派史学和现实社会的桥梁。

5.评特纳。

特纳既是边疆学派的开创人,也是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边疆学派的开创人)在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提出“活动边疆”的论断,进而形成“边疆学说”。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纳对这做出系统研究,并加以综合,上升到完整理论,进而创立专门学派。他的边疆理论分为以下几点:①19世纪末以来,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②西部自有土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③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及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是美国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之所在。④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任然存在。而“边疆学说”的出现、传播及大获赞誉,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正是对美国历史上具有史诗般意义的西进运动在史学上的反映。特纳创立的“边疆学说”,打破了“生源论”的统治局面,为美国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释,开创了西进史学,使西部史成为美国历史的重要分支。“边疆学说”从提出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源于它较大的现实功用和学术意义。它引导美国政治家们开辟有利于美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新边疆”,为百余年来的美国霸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的影响更体现在它对整个历史研究的导向上。“边疆学说”推动了对世界各地边疆的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开创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从而开启了美国史学研究的新时代,对美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他的边疆学说充分运用了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方法,使得特纳在美国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崇高的威望,也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广泛引用。他的边疆学说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解释。他突出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但贬低东部和来自欧洲的影响,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偏见,但他的边疆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公认。(新史学)因提出“边疆假设”,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迅速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史学界一颗巨星,并与比林顿、比尔德并称为美国史学界的三巨擘。在其“边疆假设”的影响下,美国史学家逐渐摆脱“欧源论”,开始思考本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因素。因其卓著的贡献,特纳确立了在“新史学”中的地位。 特纳认为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当代史。特纳生活的时代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美国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处在剧变阶段,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特纳的“新史学”即是当时社会剧变在历史学方面的反映。(特纳的“新史学”还源于幼年移民生活环境的影响、父亲的耳濡目染、古典文化传统的熏陶、人文及理性主义的浸染以及19世纪欧美史学的滋润。修昔底德、艾伦、赫伯特B.亚当斯等诸多史家为其提供客观史学的理念;爱默生、雨果等为其提供人文、启蒙

的思想;理查德T.艾伦等为其提供方法原则。)特纳在独立思考中融诸家于一身,形成自己的“新史学”体系。 特纳的“新史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史学理论、史学实践成果以及史学影响。在理论方面,特纳探讨了整体史观及历史研究的主观与客观问题等。他强调历史研究要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反思过去重视当代史的写作。他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如内外因兼顾、整体研究、多学科综合等。特纳的史学实践在论著方面主要包括《新西部的兴起,1819—1829》(1906)、《美国历史上的边疆》(1920)以及《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1931)等,并且特纳还通过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历史的意义》(1891)、《美国历史中的问题》(1892)等来阐释其“新史学”。在史学影响方面,不仅形成了“特纳学派”,而且对美国史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外交史领域、移民史领域、经济史领域、社会史领域等。除此之外,特纳在历史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比如,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研讨班”的教学模式等。

6.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马基雅维利是一位对西欧近代史学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文主义史学家。他对西方史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❶撰写了经典著作《佛罗伦萨史》:该书是一部人文主义史学代表作之一,有较明显的人文主义史学特征,开创了编年史体裁。他遵循人文主义史学家在分篇章叙述时都以一段概括性的论述总括全文,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观点态度和好恶。在叙述内容上对人文主义史学有所突破,加强了叙述国内事务的比重,相应地调整了战争与外交的位置和比重。马氏在内容上的另一突破,是把佛罗伦萨视为意大利的一个有机部分,并置于意大利整体中加以叙述。由此他成了第一个用全局眼光来看待意大利整体历史的史学家,从而开了人文主义史学家突破地区史向意大利全史发展的先河。

❷从人本史观出发,使史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把人置于历史研究的中心,不再关注上帝。他强调人的本能和欲望和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史观,不同意“人是上帝的工具”的中古史学理论,他坚信历史学家可以掌握人类历史兴衰法则,通过研究历史推断历史发展方向,预见人类的未来。此外,他还强调人对社会的强硬控制,以雄心勃勃、计谋多端的君主对抗“无所不为”的上帝。马氏在历史观上再度将历史的重心从上帝之城转移到人类之城,他强调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通过否定之否定,最终使史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❸辩证的看待时代与世事变化,显露出明显的近代历史哲学萌芽:马基雅维利在近代历史学领域,是最早用人的活动来阐释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观不仅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盛行的神学史观,而且也显露出近代历史哲学的萌芽:

1、辩证的历史哲学思想。马氏历史观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虽然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但人的主观因素绝非促进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在他看来,历史与万事万物一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可见,马氏的历史哲学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他重视经验和事实,强化了人文主义史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观念成分,把历史视为前后相连、因果攸关的过程,成为19世纪历史主义史学的滥觞;他辩证地看待君主与世事的关系,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历史规律,开创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❹通过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到控制命运的高度,打破了历史循环论:马氏认为命运不仅是可以认识的,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它。命运的影响作用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受命运的不同影响和制约。在“命运”观上,他实现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并要制服命运女神,把人的能动性提高到了一个抗争命运的喜剧结局的高度,这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人可以改变命运的基本命题,为打破历史循环论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因为人既然有改变命运的巨大潜力,那么,人同样有能力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人类的意志朝着非循环的方向迈进。 ❺把历史与政治结合起来,倡导历史为政治服务:马氏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治家提供丰富的政治实例。《君主论》和《罗马史论》就是这类为政治家提供政治实例的著作典范。在这两部著作里,超越了传统道德和政治信条的政治和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佛罗伦萨史》从前言到内容都明确地显示出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倾向,完全可以证实马氏写史是为政治这一目的服务的。从他叙述的内容看,多为他感兴趣的与建立和维护国家统治有关的题材。这不仅显露了其政治家的本色,而且也表明马氏写史的目的完全是

为政治服务的,体现了时代精神。

7.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①全书分六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社会与个人”、“历史、科学与道德”、“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作为进步的历史”、“扩展中的视野”,这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历史研究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作者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史学理论上的著名难题,即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②他反对“事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 把历史看作是“历史家心里的过去的重新制定” , 并看作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历史家的任务,既不是爱过去, 又不是脱离过去, 而是掌握过去和了解过去, 把过去作为了解现在的钥匙。因此, 历史家的工作必然是主观的, 但也可以是客观的,在重新制定过去的时候, 他能使我们看到过去的真面貌。

③他提出了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基本事实,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这些材料主观的先验建构而确立的,并非历史材料都是历史事实。这样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他认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历史学家代表现在,事实代表过去,历史学家的解释和事实的关系就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

④他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历史学家毕竟是单个的人,他

写的历史就是有关个人的一些事情,即是他个人头脑中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同时要注意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把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深化为今日社会与昨日社会之间的对话,并引出历史的双重功能在于依据现在,理解过去的社会;借助过去,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

⑤他毫不怀疑地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而且从编史工作要把不断扩大和深入的鉴别力力灌输到进步的事实过程中去这一意义来讲,它是一种进步的科学。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恐惧和悲观情绪,认为历史将走向衰落,卡尔对此提出批判,因为他坚信历史是进步的。但相信进步并不意味着相信任何自动的或不可避免的过程,而是相信人的潜力的进步发展。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间, 近代编史工作已在进步的双重信念中成长,没有这种信念它是不能存在的, 因为正是这种信念, 为编史工作提供了标准。

⑥他指出历史事实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事实之所以变成历史事实,是要靠历史学家根据事实的重要性而决定的。历史中的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与解释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关系的客观性。没有绝对的超历史的标准来判断客观性,实际上,客观性是变化的,因为历史学家要根据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来解释过去,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历史学家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是会变化的,他对过去的解释就会变化,也就是说没有终极的历史判断标准。对未来的把握越准确,对过去的理解就越深刻。

⑦他对历史和历史学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位做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他把视野扩展到中世纪崩溃以后的历史中,看到世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个是深度的变化。人变得更加理性,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加强。人类不仅能够改变环境,而且能够改变自身。因此,历史学家能够也应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另一个是世界外观的改变。其标志是新大陆的发现和世界重心的转移。这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历史变成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⑧《历史是什么?》一书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既然对未来的态度决定了对过去的态度,那么我们必须相信未来,只有相信未来,才能更好地探析过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关内容

  •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本课程答案顺序整理,方便大家答题.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超星尔雅星题库(免费查题) 代看代做可以联系QQ 827661321 包高分包过 期末考试题目随机来自于平时题目,嫌麻烦可以找我代考 需要购买其他科目也欢迎联系 一. 单选题(题数:60,共 60.0 分) 1&qu ...

  • 2016年初中历史学考纲要
  • 济南市2016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历 史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济南市教育局颁布的<济南市2016年初中学生毕业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济教办字„2016‟7号). 二.命题按照义务教育阶段 ...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6年3月21.22日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此次统测力求通过此次检测查找出下一步教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为2016年云南省高考历史成绩的提高起到引领作用.试题完全遵循全国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要求,传承了历史材料题的命题 ...

  • 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卷
  • . . . . 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卷 . . . . . . . . . _. . _. . _. . _. . _. . _. . _. . 名. . . . 姓. . . . . . _. . _. . _. . __线_. . _. . _. . _. . _. . 号. . . . 生. ...

  • 李勇: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 李勇: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2014-05-06 17:54: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明清经济史研究 1929年,法国史学家费弗尔(LucienFebvre)[1].布洛赫(MarcBloch)[2]等人创办一份后来被通称为<年鉴>(Annales)的学刊[3],围绕这个刊 ...

  • 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史学概论
  • 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 .训诂学 ...

  • 教育界名人
  • 教育界名人 腾大春 1933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 ...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乔健 1. 戴震研究: 2.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研究: 3.冯友兰研究: 4.钱穆研究: 5.唐君毅研究: 6.徐复观研究: 7.余英时研究: 8.牟宗三研究: 9.杜维明研究: 10.林毓生研究: 11.许倬云研究: 12.刘述先研究: 13.现代新儒家研究 ...

  • 新航路的开辟优秀教案4
  • <开辟新航路>五步教学案例 --一堂市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研讨课 长沙市明德中学 熊建新 [说]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 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本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