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的学习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该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在乱世之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该书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深化阅读,特对《三国演义》进行学习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技巧。

2、它长于描述战争,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此项研究为了增进历史知识,学习有关场面的刻画手法。

3、它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这一项的目的就是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组织过程

1、通读《三国演义》。

2、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并与家长共同探讨。

3、上网查询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与网友畅谈三国。

四、研究成果

1、主要人物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乱世枭雄曹操,字孟德。东汉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马一生。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章,抒发本身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糊口,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齐。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用兵如神,谋略超群绝伦,一生挫败无数对手,在面对于统一中国之际错失机会,但他对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治理手段,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一代名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成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往后事相托。阿斗继位,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司隶校尉,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瓜葛,实行屯田,加强战

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徒表》)于阿斗,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任期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赏罚分明,在他治理的期间,蜀汉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被世人追认为"千古第一相国"。流芳百世。

关美髯公汉寿亭侯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罗贯中笔下的人物,各有优缺点,更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著名战役

①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③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名,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备战,以陆逊统领吴军防敌,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又是火攻,又是突袭。蜀军毫无防备,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

座营寨。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没多久,刘备身死白帝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因此为后来蜀吴重新和好抗击曹魏铺平了道路。

四、艺术特色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作品最擅长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可谓是简短而生动,而且从中暗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刘备的“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切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短短几句,就把刘备的仁厚且沉府很深的富贵相刻画得活灵活现。再说关羽,是这样写的:“身长七尺,须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把关羽的高大威猛且胸怀韬略的性格有力的刻画了出来。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五、总结语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这足以证明,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六、推荐精彩片段

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剑、、孔明借东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智用空城计、群英会、三英战吕布、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等。

《三国演义》的学习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该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在乱世之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该书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深化阅读,特对《三国演义》进行学习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技巧。

2、它长于描述战争,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此项研究为了增进历史知识,学习有关场面的刻画手法。

3、它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这一项的目的就是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组织过程

1、通读《三国演义》。

2、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并与家长共同探讨。

3、上网查询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与网友畅谈三国。

四、研究成果

1、主要人物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乱世枭雄曹操,字孟德。东汉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马一生。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章,抒发本身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糊口,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齐。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用兵如神,谋略超群绝伦,一生挫败无数对手,在面对于统一中国之际错失机会,但他对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治理手段,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一代名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成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往后事相托。阿斗继位,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司隶校尉,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瓜葛,实行屯田,加强战

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徒表》)于阿斗,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任期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赏罚分明,在他治理的期间,蜀汉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被世人追认为"千古第一相国"。流芳百世。

关美髯公汉寿亭侯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罗贯中笔下的人物,各有优缺点,更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著名战役

①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③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名,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备战,以陆逊统领吴军防敌,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又是火攻,又是突袭。蜀军毫无防备,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

座营寨。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没多久,刘备身死白帝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因此为后来蜀吴重新和好抗击曹魏铺平了道路。

四、艺术特色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作品最擅长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可谓是简短而生动,而且从中暗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刘备的“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切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短短几句,就把刘备的仁厚且沉府很深的富贵相刻画得活灵活现。再说关羽,是这样写的:“身长七尺,须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把关羽的高大威猛且胸怀韬略的性格有力的刻画了出来。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五、总结语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这足以证明,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六、推荐精彩片段

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剑、、孔明借东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智用空城计、群英会、三英战吕布、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等。


相关内容

  •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 ...

  • 读书报告2-读[论语]
  • 读<论语> 在1988年的巴黎会议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宣言时提到:当人类进入21世纪,如要活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请教孔子的智慧.总结孔子的一生,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开创中国教育的先河,首创"因材 ...

  • 跟班学习总结
  • 2009-6-15 跟 班 学 习 总 结 海南省国兴中学 方仁艳 从4月7号走出浦东机场到今天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回首在上海的这一段时光,有过聆听大师的惊喜,也有过观课评教的激动:有过阅读理论的迷茫与充实,也有过参与实践的激动与兴奋:有过走进图书馆的感叹,也有过欣赏水乡的新奇„„ 搜索我的这些记忆的 ...

  •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男: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女:那敞开的门扉里, 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女: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男:尊敬的老师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 男女:大家好。 ...

  • 第一学期教科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 ...

  •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quo ...

  •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年度工作报告
  • xx年秋季我县启动新课程以来,积极准备,认真实施,为新课程实验推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在农村地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教师年龄老化,师资严重缺失,教材内容偏多,农村学生学习吃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 ...

  • 县2010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年度工作报告
  • xx年秋季我县启动新课程以来,积极准备,认真实施,为新课程实验推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在农村地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教师年龄老化,师资严重缺失,教材内容偏多,农村学生学习吃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 ...

  • 语文教师读书演讲稿--给孩子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
  • 转眼间,踏上教坛已经××年了,我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毛孩子成长为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一路走来,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进步着,收获着,快乐着!我庆幸能够在龙口市××小学这个浸润书香的沃土里躬身耕耘,我感谢新课改大浪淘沙般的历练让我的羽翼得以丰满.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 ...

  • 读书心得体会演讲稿
  • 最近,我读了《论语》、《感恩》两本书,觉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两本好书。《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一、学为先 交通工作会议上李部长的报告中提出,努力提高做好“三个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