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学习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该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在乱世之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该书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深化阅读,特对《三国演义》进行学习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技巧。
2、它长于描述战争,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此项研究为了增进历史知识,学习有关场面的刻画手法。
3、它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这一项的目的就是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组织过程
1、通读《三国演义》。
2、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并与家长共同探讨。
3、上网查询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与网友畅谈三国。
四、研究成果
1、主要人物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乱世枭雄曹操,字孟德。东汉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马一生。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章,抒发本身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糊口,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齐。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用兵如神,谋略超群绝伦,一生挫败无数对手,在面对于统一中国之际错失机会,但他对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治理手段,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一代名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成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往后事相托。阿斗继位,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司隶校尉,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瓜葛,实行屯田,加强战
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徒表》)于阿斗,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任期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赏罚分明,在他治理的期间,蜀汉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被世人追认为"千古第一相国"。流芳百世。
关美髯公汉寿亭侯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罗贯中笔下的人物,各有优缺点,更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著名战役
①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③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名,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备战,以陆逊统领吴军防敌,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又是火攻,又是突袭。蜀军毫无防备,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
座营寨。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没多久,刘备身死白帝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因此为后来蜀吴重新和好抗击曹魏铺平了道路。
四、艺术特色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作品最擅长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可谓是简短而生动,而且从中暗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刘备的“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切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短短几句,就把刘备的仁厚且沉府很深的富贵相刻画得活灵活现。再说关羽,是这样写的:“身长七尺,须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把关羽的高大威猛且胸怀韬略的性格有力的刻画了出来。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五、总结语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这足以证明,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六、推荐精彩片段
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剑、、孔明借东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智用空城计、群英会、三英战吕布、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等。
《三国演义》的学习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该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在乱世之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该书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深化阅读,特对《三国演义》进行学习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技巧。
2、它长于描述战争,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此项研究为了增进历史知识,学习有关场面的刻画手法。
3、它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这一项的目的就是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组织过程
1、通读《三国演义》。
2、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并与家长共同探讨。
3、上网查询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与网友畅谈三国。
四、研究成果
1、主要人物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乱世枭雄曹操,字孟德。东汉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兵马一生。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章,抒发本身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糊口,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齐。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用兵如神,谋略超群绝伦,一生挫败无数对手,在面对于统一中国之际错失机会,但他对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治理手段,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一代名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成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往后事相托。阿斗继位,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司隶校尉,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瓜葛,实行屯田,加强战
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徒表》)于阿斗,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任期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赏罚分明,在他治理的期间,蜀汉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被世人追认为"千古第一相国"。流芳百世。
关美髯公汉寿亭侯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罗贯中笔下的人物,各有优缺点,更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著名战役
①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③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名,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备战,以陆逊统领吴军防敌,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又是火攻,又是突袭。蜀军毫无防备,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
座营寨。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没多久,刘备身死白帝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因此为后来蜀吴重新和好抗击曹魏铺平了道路。
四、艺术特色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作品最擅长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可谓是简短而生动,而且从中暗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刘备的“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切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短短几句,就把刘备的仁厚且沉府很深的富贵相刻画得活灵活现。再说关羽,是这样写的:“身长七尺,须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把关羽的高大威猛且胸怀韬略的性格有力的刻画了出来。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五、总结语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这足以证明,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六、推荐精彩片段
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剑、、孔明借东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智用空城计、群英会、三英战吕布、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