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周公是中国第一位伦理思想家
许启贤
〔摘要〕 笔者通过对周公伦理思想的研究,认为:11周公的诰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可信的历史文献;
21周公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先河;31周公是儒家真正的祖先。
〔关键词〕 周公 伦理思想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3)0220025208B82209 A 〔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想到儒家;一谈到儒家,首先就谈到孔子。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想渊源上追问一下,有没有人对孔子的思想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果有,他是谁?我认为,他就是周公。本文想从周公的伦理思想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历史文献
,,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成王姬诵的叔父。因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有功,食采邑于周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故称周公。武王建立西周后第二年就去世,成王当时只有十三岁,由周公摄理政事。《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见,周公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做出了极其巨大贡献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伦理学家。
周公不仅有巨大的历史功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留下了最早的、较完整的、文字可信的论著。如果没有这些可信的论著,我们就无法认识周公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地以人胜,人以言存。”
周公有文字可信的论著,主要保存在《尚书》一书中。《尚书》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春秋以前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誓词、诰语、谈话等,是当时史官所收藏的重要的政府文献及政治论文选编。仅就《尚书》28篇而言,有《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
篇。在《周书》19篇中,有11篇是周公的诰词。整个《尚书》涉及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商、周和春秋之前各王朝的历史、伦理、法律、政治、哲学、伦、,也是我国儒,它对我国奴隶社会、封建而深刻的影响。顾颉刚先生曾说:“《尚书》一书可说
[1]
牵涉到全部中国古代史,以至影响全部中国史。”
《尚书》虽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但其可信程度如何?根据郭沫若、顾颉刚等著名史学家的考证研究,《虞书》、《夏书》、《商书》共9篇,虽有一些具有可信的、真实的史料价值,但多为春秋末期或战国时期的作品。就是周书中,有些也是伪作,只有《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君 》、《多方》、《立政》等11篇确是周公的诰词。据郭沫若研究,《周书》11篇中除掉《召诰》的前半是召公所说的话外,其余的都是周公所说的话。“那其中流露着的思想我们不能不说是
[2]周公的思想。”周公这11篇诰词是中国历史上最
早、最可信的历史文献,保留至今,实在不易。他在这11篇诰词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政治观、历史观、哲学观、宗教观、伦理观以及法律思想等。周公的这11篇诰词,是前无古人的,因为夏朝至今还未发现文字,商朝只发现了甲骨文。就是在周公时代,从已发掘出的历史资料来看,还没有一个人的论著这样多、这样集中、这样系统。
也许有人会说,《周易》比《尚书》早。比如,中国的《五经》之中,就是把《周易》放在《尚书》的前面。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25
26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27
28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际情况,及时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伦理规范,创制了著名的周礼,同时,他十分重视德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开创了道德教育的先河。他的《大诰》、《康诰》、《酒诰》、《洛诰》等文的“诰”,就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可以说,他的每篇“诰”及其他文章,篇篇都渗透着对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视。
第一,极端重视道德在治国兴邦中的作用。周公作为典范。可见,周人的“德”中对孝友多么的重视。
另外,在周代铭文中还有“享孝”、“追孝”的记载,如:的每篇诰词,不论是对大臣们的谈话,对即将上任的
[9]
“夙夜用享孝皇祖文考”、“用追孝于刺仲”。这就是康叔的训诫,还是对成王的劝勉,对广大殷民的诰说,孝的对象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已死亡的祖先,表令,他总是从总结夏、商、周三代政权交替规律出发,现了对祖先的怀念。指出,之所以汤革夏、周革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三)创制了著名的周礼。礼来源于原始的崇拜夏殷虽都迷信天,但他们的国王也都丧失了道德。和禁忌,其产生的时期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或更早。“惟天不畀不明厥德。,罔非有辞于
(尚书・多士》)它是原始初民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形成的风俗习罚。”《
(礼记・礼运》)。同惯,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没
时,也和对自然万物崇拜、祖先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可是周朝的国
(尚书・多方》),即能用许慎《说文》说:“礼,履也,。惟典神天”《
商两个朝代,,才取得了政权。所以,在,《左传光受命于天还不行,还得有道德,要以德配天。“皇天
(尚书・蔡仲之命》)所以,周公反《周礼》曰:‘则以观无亲,惟德是辅。”《德,德以处事,,功以食民。’”《周礼》规定了
周代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分封制、君位传嫡长子制、严密的宗法制、等级官制,以及许多礼制,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它区别了以维护、巩固上下贵贱宗法等级关系为目的,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内容的等级制度格局。“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尚书・洛诰》中多次讲到“礼”。周公对成王说:“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意思是说,王啊,你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有秩序而不紊乱的。成王回答周公说,“宗将礼”,意即我一定厚待宗族,礼遇诸侯。同时,当时大功未完成,四方还没有治理好,“于宗礼亦未克敉”,即宗人的礼仪还没有完成。成王希望周公留在新都洛邑继续主持政务,完成礼仪之事,四方臣民尽会受福不定。可见,周礼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它兼有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双层含义,对
复教导成王、康叔等人要认真吸取夏、商、周兴衰存亡的历史教训,要“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在这里,周公虽然继续宣扬“天命论”,但是,他已经把道德看成是社会安危治乱、政权得失的决定因素,看到了道德的作用。这比起夏商两代的思想有很大的进步。当然道德决定论的思想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为他们的统治地位辩护的。
第二,积极推行他倡导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及周礼内容。这些内容就是敬德保民、勤政爱民、明德慎罚、戒奢戒骄、勿贪逸乐、厉行禁酒、任用贤人、礼贤下士等。
第三,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方法。周公所有的训诰或讲话,多是在兄弟、叔侄、君臣、父子、长幼之间进行的,所以,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特点。首先,注重情感。据汉朝刘向著的《说苑・建本》记载:周公的儿子伯禽与康叔封去朝拜成王,叩见周公,三次见到周公,被周公用竹鞭抽打了三次。两人又惧怕、又不解,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用高大的桥树与低矮的梓树比喻父子之道,教导二人再次见周公时要有“子弟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意子不匮,永锡尔类。”《
思是说,彬彬有礼很合宜,君子后代有孝子,孝子之德永不竭,永远赐你们福气。
另外,“孝”在当时的铭文中也常出现。如《克鼎》铭文中说:“天子明德,显孝于神。”其意是说,天子要彰显自己的德行,就必须对祖先神灵显出孝顺的行为。在《历鼎》铭文中说:“肇对元德,孝友唯型”。其大意是说,要赞颂十分美好的德行,一般都以孝友
重要的意义。
(四)十分重视德教。周公结合当时周王朝的实
约束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行为具有十分之道”。他们听后,第二天去见周公,“入门而趋,登堂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29
而跪”。周公看见他们知礼遵德,便抚摸着他们的头,还奖给他们东西吃。尽管周公这种惩罚方式现已不足借鉴,但从这段故事里可以看到,周公进行道德教育时,很注意把严肃性与慈爱性结合起来。其次,及时而又有针对性。当周公摄政,王室核心成员对此意见不一,加之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及时召集群臣,作《大诰》,进行分析教育。当周公封康叔去殷原统治地区上任时,如何管理殷民是个很大的问题,周公及时作《康诰》、《酒诰》训诫他要实行“德政”,“明德慎罚”。只有这样,殷民才能治理好,政权才能巩固。同时,强行戒酒,解决当时的社会风气问题。当周公怕成王“有所淫佚”,便写《无逸》告诫他,要成王不要贪
(朱子“‘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语类》卷十二)
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周人为什么敬“德”的“德”字时说,“德不仅包含着正心修身的功夫,并且还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作用:便是王者要努力于人事,不使丧乱有缝隙可乘;天下不生乱子,天命也就时常保存
[10]
着了”,“这的确是周人所发明出来的新的思想。”
其次,要有善念。《尚书・多方》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意思是说,虽然是圣人,如果无念于善,则为狂人,即愚昧无知之人;如果是愚昧无知之人,能念于善,则为圣人,人的一念之差,可以惟圣,也可以惟狂。因此,周公要求贵族们“康乃心,顾
(尚书・康诰》),即把心安定下来,考虑是否《图安逸享受,教他“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乃德”
当周公还政成王后,作《君》,告诫成王守业非常艰符合道德。这也是一个修身的问题。难,但一切在人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意再次,要谦虚。:“吾闻德行宽思是说,上天是不能相信的,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光裕,;;禄位尊荣传统,并把它坚持下去,这样国家就有希望。总之,盛,;,;聪明睿
夫此六他的每一个劝诫教育,都非常及时,而且有针对性;,。
卷三)他总结历史教训,再次,用生动形象比喻进行教育。者们继续努力,:“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
只要按谦德去做,好处是“大足以守喻。他说,,,也,可不慎欤!”
(韩诗外。,既然已砌其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
起了墙壁,那就应涂上泥巴,盖上茅草。再比如制作传》卷三)。
最后,要自省、自责。在《尚书・无逸》中,周公劝家具,既然已刀砍斧削地做成了,那就应再涂上油漆彩饰。总之,不能松懈,要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诫成王如何对待百姓的怨詈问题。他说:“自殷王中
(五)最先提出以德修身的明确要求。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周公不仅重视道德教育问题,而且十分重视以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德修身问题。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意思是说,这四位圣明
“小人怨您骂您”时,他们则认真首先,要敬德。“德”在周公眼里,就是君德、政君主,有人告诉他们
德,也就是美德,是“先哲王德”、“大德”、“元德”、“宁检查自己的行为;有人指出他们的过失时,他们说:王德”。所以,修身的关键就是要向圣哲先王学习。“这是我的过失。”不敢发怒,而且很愿意听到这样的《尚书・康诰》说:“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 民”,话。周公认为四位之所以是明君,就是因为他们都自“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我时其惟殷先哲省、自责。王德,用康 民作求。”意思是说,要很好寻求过去殷周公十分重视修身,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从各方商明君的治国之道,另外,还要寻求虞夏时代圣明国面起模范作用。在《尚书・康诰》中说:“今惟民不静,王的治国之道,考虑殷商过去圣明国王的德政,治理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
”大意是现在老百姓不安定,他们的心还没有定好民众,实现了国家的安康,才是最终的目的。当然,厥。
(尚书・无逸》)。在这些先王中,还有“我周文王”《而下来,虽然我屡次引导他们,至今还未融洽。这是上
要仰思学习这些先王的“美德”、“大德”,“明德”重天的惩罚,我是不怨恨的。表现了周公自省、自责的要,“敬德”更重要。“敬”是十分重要的。“敬”包含着精神。恭敬,不敢放松怠慢地修养工夫。朱熹曾说:“‘敬’字周公的修身还表现在礼贤下士等许多方面。《史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30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为了礼贤下士,常常是洗一回发,三次来不及整梳,吃顿饭,三次从口中吐出来,赶忙去接待贤人。《孟子・离娄下》篇在谈到周公向明君学习的情景时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荀子・儒效》篇也赞颂周公说:“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可见,周公平时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
总之,周公是十分注重修身的,尽管其修身的目的是为周朝奴隶主贵族统治服务的,但这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精神,对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三、周公是儒家真正的祖先
以上可以看出,周公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
爱民、富民、教民。至于统治者本身更应起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正人,必先正己。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明确提出要“举贤才”。
第二,孝悌等其他德目方面,周公在《尚书・康诰》中不仅讲到孝,而且认为父子兄弟的伦理关系是双向的,不仅子要孝,父也要慈,弟要恭,兄也要友,而且对祖先要“追孝”、“享孝”等等。孔子根据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形势,把孝悌提到“犯上”“作乱”的高度。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就是为人之本,人们有了孝悌这种品德,犯上作
乱的人就很少了。孔子认为,遵守孝道,就要赡养父
(论语・为母,而且要特别尊敬,“不敬,何以别乎?”《
)。同政》
时,(论语・为,。”《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很大。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话,,周公“制礼作乐”,制订了一整应在周公那里。当然,。到了孔子时代,面临着“礼崩乐坏”,孔子不伦理思想,,仅大肆宣扬周公的礼乐,而且对礼进行新的论证和诠释。《论语》一书中礼字就出现了74次,可见他对这点,从孔子《论语》中可以看到。《论语・述而》篇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
(论语・八佾》)了。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泰伯》),“周之甚至称赞“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在这里,孔
子认为周公的才能和美质谁都比不上,周朝的道德简直是最高的道德了。因此,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生为弘扬和发挥周公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恢复周礼而奔波。
第一,在德治方面,周公再三讲要“敬德”、“明德”,要“明德慎罚”,就是要实行“德治”。在他的各种诰词中,德字出现了54次。孔子在《论语・为政》篇,开口就是“为政以德”。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礼是多么的重视。他把礼提到治国的高度。《论语・
先进》篇说:“为国以礼”。《论语・为政》篇说:“道之
(论以德,齐之以礼”。只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宪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在孔子看来,只要善于运用礼,就能很好地驾驭问》
老百姓,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为此,他要求人们从语言到行动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孔子的“礼”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恭敬于礼”,“礼之用,和为贵”,“礼让为国”等,直到今天,也有它的值得弘扬的价值。
第四,在道德教育和修养方面,对于周公的德教论和修养论,孔子不仅在内涵上,而且在具体方法上都做了极大的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教育内容上包括四个方面,《论语・述而》篇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教学生的目标在于“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另外,他主张学思并重、因材施教、以约取博,以及道德修养上的自省、自克、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整个《论
语》从头至尾都贯彻着周公的德治思想,德字出现了38次。周公认为要搞好德治,统治者就必须保民、勤政、用贤、以身作则等。孔子发展了周公的这些思想,认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论语・颜渊》篇说仁者,
“爱人”。又说:“克己复礼为仁。”并提出要从各方面自讼、自戒、求诸己,以及身体力行等思想,都闪耀着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31
(论语・卫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1500年智慧的光芒。他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间,中国文化一直以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等思想,至今仍可作我们修身的座右铭。里仁》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
[12]周公的伦理思想不仅对于孔子产生了重大而直化地位。”接的影响,对孔子以后的孟子、荀子、朱熹等人也都刘起 先生说:“孔子之学全部与《尚书》有关。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孟子的以仁政“得民心”的思想、他的学说的主干,就是承自周公的四项遗教,完全是
[13]
“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思想、反身内省的思想等,都和从《尚书》篇章中周公的各篇诰词中学得的。”周公有关。《孟子》一书直接讲到周公的地方就有18我通过上面反复的引证,无非是想说明周公是
次。他在《孟子・离娄下》篇中称赞周公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周公才学很高,还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实践禹、汤、文王、武王的勋业;如果与当前的情况不符合,他就日以继日抬头思考;想通了,坐着等待天亮马上去实行。荀子隆礼重法等思想也直接源于周公。《荀子・成相》篇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周公的伦理思想特别是他的政治道德思想,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同时也是想提醒人们在当前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及孔子思想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早孔子500年前且给孔子思想以巨大影响的周公。孔子的思想是伟大的,作为其思想源头的周公之思想同样也是伟大的。我们如果注意了对周公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北京 100872)参考文献
,是
[1][13] 刘起 :《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版,第382、405页。
那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2][10]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第337、336~337页。当然,周公思想的影响力不能仅仅局限在伦理思想方面,而应该把他的思想放在整个中国文明史上来进行评价。这里仅举几位先生的评价。
杨向奎先生在谈到周公时曾写道:“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
[11]
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陈来先生这样评价周公,他说:“周公是一个真正的克里斯玛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家,不仅经他之手而奠定了西周的制度,而且构造了西周的政治文化。我们知道,周公的个人魅力、他所开创的事业以及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数百年后的另一个伟人——孔子,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
[3] 《文心雕龙・宗经》。
[4] 《五经全译》序,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
[5] 宋祚胤:《周易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4~52页。
[6] 宋祚胤:《论〈易经〉的成书时代、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
《湖南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7] 游唤民:《尚书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8] 秦磊:《大众白话易经》,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9]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68
页。
[11]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141页。
[12]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96页。
32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周公是中国第一位伦理思想家
许启贤
〔摘要〕 笔者通过对周公伦理思想的研究,认为:11周公的诰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可信的历史文献;
21周公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先河;31周公是儒家真正的祖先。
〔关键词〕 周公 伦理思想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3)0220025208B82209 A 〔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想到儒家;一谈到儒家,首先就谈到孔子。但是,如果我们从思想渊源上追问一下,有没有人对孔子的思想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果有,他是谁?我认为,他就是周公。本文想从周公的伦理思想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历史文献
,,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成王姬诵的叔父。因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有功,食采邑于周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故称周公。武王建立西周后第二年就去世,成王当时只有十三岁,由周公摄理政事。《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见,周公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做出了极其巨大贡献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伦理学家。
周公不仅有巨大的历史功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留下了最早的、较完整的、文字可信的论著。如果没有这些可信的论著,我们就无法认识周公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地以人胜,人以言存。”
周公有文字可信的论著,主要保存在《尚书》一书中。《尚书》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春秋以前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誓词、诰语、谈话等,是当时史官所收藏的重要的政府文献及政治论文选编。仅就《尚书》28篇而言,有《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
篇。在《周书》19篇中,有11篇是周公的诰词。整个《尚书》涉及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商、周和春秋之前各王朝的历史、伦理、法律、政治、哲学、伦、,也是我国儒,它对我国奴隶社会、封建而深刻的影响。顾颉刚先生曾说:“《尚书》一书可说
[1]
牵涉到全部中国古代史,以至影响全部中国史。”
《尚书》虽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但其可信程度如何?根据郭沫若、顾颉刚等著名史学家的考证研究,《虞书》、《夏书》、《商书》共9篇,虽有一些具有可信的、真实的史料价值,但多为春秋末期或战国时期的作品。就是周书中,有些也是伪作,只有《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君 》、《多方》、《立政》等11篇确是周公的诰词。据郭沫若研究,《周书》11篇中除掉《召诰》的前半是召公所说的话外,其余的都是周公所说的话。“那其中流露着的思想我们不能不说是
[2]周公的思想。”周公这11篇诰词是中国历史上最
早、最可信的历史文献,保留至今,实在不易。他在这11篇诰词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政治观、历史观、哲学观、宗教观、伦理观以及法律思想等。周公的这11篇诰词,是前无古人的,因为夏朝至今还未发现文字,商朝只发现了甲骨文。就是在周公时代,从已发掘出的历史资料来看,还没有一个人的论著这样多、这样集中、这样系统。
也许有人会说,《周易》比《尚书》早。比如,中国的《五经》之中,就是把《周易》放在《尚书》的前面。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25
26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27
28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际情况,及时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伦理规范,创制了著名的周礼,同时,他十分重视德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开创了道德教育的先河。他的《大诰》、《康诰》、《酒诰》、《洛诰》等文的“诰”,就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可以说,他的每篇“诰”及其他文章,篇篇都渗透着对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视。
第一,极端重视道德在治国兴邦中的作用。周公作为典范。可见,周人的“德”中对孝友多么的重视。
另外,在周代铭文中还有“享孝”、“追孝”的记载,如:的每篇诰词,不论是对大臣们的谈话,对即将上任的
[9]
“夙夜用享孝皇祖文考”、“用追孝于刺仲”。这就是康叔的训诫,还是对成王的劝勉,对广大殷民的诰说,孝的对象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已死亡的祖先,表令,他总是从总结夏、商、周三代政权交替规律出发,现了对祖先的怀念。指出,之所以汤革夏、周革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三)创制了著名的周礼。礼来源于原始的崇拜夏殷虽都迷信天,但他们的国王也都丧失了道德。和禁忌,其产生的时期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或更早。“惟天不畀不明厥德。,罔非有辞于
(尚书・多士》)它是原始初民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形成的风俗习罚。”《
(礼记・礼运》)。同惯,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没
时,也和对自然万物崇拜、祖先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可是周朝的国
(尚书・多方》),即能用许慎《说文》说:“礼,履也,。惟典神天”《
商两个朝代,,才取得了政权。所以,在,《左传光受命于天还不行,还得有道德,要以德配天。“皇天
(尚书・蔡仲之命》)所以,周公反《周礼》曰:‘则以观无亲,惟德是辅。”《德,德以处事,,功以食民。’”《周礼》规定了
周代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分封制、君位传嫡长子制、严密的宗法制、等级官制,以及许多礼制,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它区别了以维护、巩固上下贵贱宗法等级关系为目的,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内容的等级制度格局。“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尚书・洛诰》中多次讲到“礼”。周公对成王说:“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意思是说,王啊,你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有秩序而不紊乱的。成王回答周公说,“宗将礼”,意即我一定厚待宗族,礼遇诸侯。同时,当时大功未完成,四方还没有治理好,“于宗礼亦未克敉”,即宗人的礼仪还没有完成。成王希望周公留在新都洛邑继续主持政务,完成礼仪之事,四方臣民尽会受福不定。可见,周礼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它兼有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双层含义,对
复教导成王、康叔等人要认真吸取夏、商、周兴衰存亡的历史教训,要“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在这里,周公虽然继续宣扬“天命论”,但是,他已经把道德看成是社会安危治乱、政权得失的决定因素,看到了道德的作用。这比起夏商两代的思想有很大的进步。当然道德决定论的思想还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为他们的统治地位辩护的。
第二,积极推行他倡导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及周礼内容。这些内容就是敬德保民、勤政爱民、明德慎罚、戒奢戒骄、勿贪逸乐、厉行禁酒、任用贤人、礼贤下士等。
第三,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方法。周公所有的训诰或讲话,多是在兄弟、叔侄、君臣、父子、长幼之间进行的,所以,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特点。首先,注重情感。据汉朝刘向著的《说苑・建本》记载:周公的儿子伯禽与康叔封去朝拜成王,叩见周公,三次见到周公,被周公用竹鞭抽打了三次。两人又惧怕、又不解,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用高大的桥树与低矮的梓树比喻父子之道,教导二人再次见周公时要有“子弟
(大雅・生民之什・既醉》)意子不匮,永锡尔类。”《
思是说,彬彬有礼很合宜,君子后代有孝子,孝子之德永不竭,永远赐你们福气。
另外,“孝”在当时的铭文中也常出现。如《克鼎》铭文中说:“天子明德,显孝于神。”其意是说,天子要彰显自己的德行,就必须对祖先神灵显出孝顺的行为。在《历鼎》铭文中说:“肇对元德,孝友唯型”。其大意是说,要赞颂十分美好的德行,一般都以孝友
重要的意义。
(四)十分重视德教。周公结合当时周王朝的实
约束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行为具有十分之道”。他们听后,第二天去见周公,“入门而趋,登堂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29
而跪”。周公看见他们知礼遵德,便抚摸着他们的头,还奖给他们东西吃。尽管周公这种惩罚方式现已不足借鉴,但从这段故事里可以看到,周公进行道德教育时,很注意把严肃性与慈爱性结合起来。其次,及时而又有针对性。当周公摄政,王室核心成员对此意见不一,加之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及时召集群臣,作《大诰》,进行分析教育。当周公封康叔去殷原统治地区上任时,如何管理殷民是个很大的问题,周公及时作《康诰》、《酒诰》训诫他要实行“德政”,“明德慎罚”。只有这样,殷民才能治理好,政权才能巩固。同时,强行戒酒,解决当时的社会风气问题。当周公怕成王“有所淫佚”,便写《无逸》告诫他,要成王不要贪
(朱子“‘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语类》卷十二)
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周人为什么敬“德”的“德”字时说,“德不仅包含着正心修身的功夫,并且还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作用:便是王者要努力于人事,不使丧乱有缝隙可乘;天下不生乱子,天命也就时常保存
[10]
着了”,“这的确是周人所发明出来的新的思想。”
其次,要有善念。《尚书・多方》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意思是说,虽然是圣人,如果无念于善,则为狂人,即愚昧无知之人;如果是愚昧无知之人,能念于善,则为圣人,人的一念之差,可以惟圣,也可以惟狂。因此,周公要求贵族们“康乃心,顾
(尚书・康诰》),即把心安定下来,考虑是否《图安逸享受,教他“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乃德”
当周公还政成王后,作《君》,告诫成王守业非常艰符合道德。这也是一个修身的问题。难,但一切在人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意再次,要谦虚。:“吾闻德行宽思是说,上天是不能相信的,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光裕,;;禄位尊荣传统,并把它坚持下去,这样国家就有希望。总之,盛,;,;聪明睿
夫此六他的每一个劝诫教育,都非常及时,而且有针对性;,。
卷三)他总结历史教训,再次,用生动形象比喻进行教育。者们继续努力,:“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
只要按谦德去做,好处是“大足以守喻。他说,,,也,可不慎欤!”
(韩诗外。,既然已砌其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
起了墙壁,那就应涂上泥巴,盖上茅草。再比如制作传》卷三)。
最后,要自省、自责。在《尚书・无逸》中,周公劝家具,既然已刀砍斧削地做成了,那就应再涂上油漆彩饰。总之,不能松懈,要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诫成王如何对待百姓的怨詈问题。他说:“自殷王中
(五)最先提出以德修身的明确要求。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周公不仅重视道德教育问题,而且十分重视以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德修身问题。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意思是说,这四位圣明
“小人怨您骂您”时,他们则认真首先,要敬德。“德”在周公眼里,就是君德、政君主,有人告诉他们
德,也就是美德,是“先哲王德”、“大德”、“元德”、“宁检查自己的行为;有人指出他们的过失时,他们说:王德”。所以,修身的关键就是要向圣哲先王学习。“这是我的过失。”不敢发怒,而且很愿意听到这样的《尚书・康诰》说:“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 民”,话。周公认为四位之所以是明君,就是因为他们都自“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我时其惟殷先哲省、自责。王德,用康 民作求。”意思是说,要很好寻求过去殷周公十分重视修身,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从各方商明君的治国之道,另外,还要寻求虞夏时代圣明国面起模范作用。在《尚书・康诰》中说:“今惟民不静,王的治国之道,考虑殷商过去圣明国王的德政,治理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
”大意是现在老百姓不安定,他们的心还没有定好民众,实现了国家的安康,才是最终的目的。当然,厥。
(尚书・无逸》)。在这些先王中,还有“我周文王”《而下来,虽然我屡次引导他们,至今还未融洽。这是上
要仰思学习这些先王的“美德”、“大德”,“明德”重天的惩罚,我是不怨恨的。表现了周公自省、自责的要,“敬德”更重要。“敬”是十分重要的。“敬”包含着精神。恭敬,不敢放松怠慢地修养工夫。朱熹曾说:“‘敬’字周公的修身还表现在礼贤下士等许多方面。《史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30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为了礼贤下士,常常是洗一回发,三次来不及整梳,吃顿饭,三次从口中吐出来,赶忙去接待贤人。《孟子・离娄下》篇在谈到周公向明君学习的情景时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荀子・儒效》篇也赞颂周公说:“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可见,周公平时对自己要求是很严格的。
总之,周公是十分注重修身的,尽管其修身的目的是为周朝奴隶主贵族统治服务的,但这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精神,对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三、周公是儒家真正的祖先
以上可以看出,周公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
爱民、富民、教民。至于统治者本身更应起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正人,必先正己。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明确提出要“举贤才”。
第二,孝悌等其他德目方面,周公在《尚书・康诰》中不仅讲到孝,而且认为父子兄弟的伦理关系是双向的,不仅子要孝,父也要慈,弟要恭,兄也要友,而且对祖先要“追孝”、“享孝”等等。孔子根据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形势,把孝悌提到“犯上”“作乱”的高度。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就是为人之本,人们有了孝悌这种品德,犯上作
乱的人就很少了。孔子认为,遵守孝道,就要赡养父
(论语・为母,而且要特别尊敬,“不敬,何以别乎?”《
)。同政》
时,(论语・为,。”《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很大。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话,,周公“制礼作乐”,制订了一整应在周公那里。当然,。到了孔子时代,面临着“礼崩乐坏”,孔子不伦理思想,,仅大肆宣扬周公的礼乐,而且对礼进行新的论证和诠释。《论语》一书中礼字就出现了74次,可见他对这点,从孔子《论语》中可以看到。《论语・述而》篇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
(论语・八佾》)了。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泰伯》),“周之甚至称赞“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在这里,孔
子认为周公的才能和美质谁都比不上,周朝的道德简直是最高的道德了。因此,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生为弘扬和发挥周公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恢复周礼而奔波。
第一,在德治方面,周公再三讲要“敬德”、“明德”,要“明德慎罚”,就是要实行“德治”。在他的各种诰词中,德字出现了54次。孔子在《论语・为政》篇,开口就是“为政以德”。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礼是多么的重视。他把礼提到治国的高度。《论语・
先进》篇说:“为国以礼”。《论语・为政》篇说:“道之
(论以德,齐之以礼”。只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宪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在孔子看来,只要善于运用礼,就能很好地驾驭问》
老百姓,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为此,他要求人们从语言到行动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孔子的“礼”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恭敬于礼”,“礼之用,和为贵”,“礼让为国”等,直到今天,也有它的值得弘扬的价值。
第四,在道德教育和修养方面,对于周公的德教论和修养论,孔子不仅在内涵上,而且在具体方法上都做了极大的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教育内容上包括四个方面,《论语・述而》篇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教学生的目标在于“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另外,他主张学思并重、因材施教、以约取博,以及道德修养上的自省、自克、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整个《论
语》从头至尾都贯彻着周公的德治思想,德字出现了38次。周公认为要搞好德治,统治者就必须保民、勤政、用贤、以身作则等。孔子发展了周公的这些思想,认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论语・颜渊》篇说仁者,
“爱人”。又说:“克己复礼为仁。”并提出要从各方面自讼、自戒、求诸己,以及身体力行等思想,都闪耀着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31
(论语・卫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1500年智慧的光芒。他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间,中国文化一直以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等思想,至今仍可作我们修身的座右铭。里仁》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
[12]周公的伦理思想不仅对于孔子产生了重大而直化地位。”接的影响,对孔子以后的孟子、荀子、朱熹等人也都刘起 先生说:“孔子之学全部与《尚书》有关。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孟子的以仁政“得民心”的思想、他的学说的主干,就是承自周公的四项遗教,完全是
[13]
“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思想、反身内省的思想等,都和从《尚书》篇章中周公的各篇诰词中学得的。”周公有关。《孟子》一书直接讲到周公的地方就有18我通过上面反复的引证,无非是想说明周公是
次。他在《孟子・离娄下》篇中称赞周公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周公才学很高,还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实践禹、汤、文王、武王的勋业;如果与当前的情况不符合,他就日以继日抬头思考;想通了,坐着等待天亮马上去实行。荀子隆礼重法等思想也直接源于周公。《荀子・成相》篇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周公的伦理思想特别是他的政治道德思想,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同时也是想提醒人们在当前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及孔子思想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早孔子500年前且给孔子思想以巨大影响的周公。孔子的思想是伟大的,作为其思想源头的周公之思想同样也是伟大的。我们如果注意了对周公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北京 100872)参考文献
,是
[1][13] 刘起 :《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版,第382、405页。
那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2][10]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第337、336~337页。当然,周公思想的影响力不能仅仅局限在伦理思想方面,而应该把他的思想放在整个中国文明史上来进行评价。这里仅举几位先生的评价。
杨向奎先生在谈到周公时曾写道:“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
[11]
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陈来先生这样评价周公,他说:“周公是一个真正的克里斯玛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家,不仅经他之手而奠定了西周的制度,而且构造了西周的政治文化。我们知道,周公的个人魅力、他所开创的事业以及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数百年后的另一个伟人——孔子,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
[3] 《文心雕龙・宗经》。
[4] 《五经全译》序,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
[5] 宋祚胤:《周易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4~52页。
[6] 宋祚胤:《论〈易经〉的成书时代、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
《湖南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7] 游唤民:《尚书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8] 秦磊:《大众白话易经》,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9]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68
页。
[11]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141页。
[12]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96页。
32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