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姓名 系年级 组别 同组者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学号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合成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放线菌形态的基本观察方法。

3.了解并掌握放线菌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

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Fe元素。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 ( 简称“基丝” ) ,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 ( 简称“气丝” ) ,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3.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扦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

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青色链霉菌 ( S glaucus ) ,弗氏链霉菌 ( S. fradiae ) 。

2.培养基

高氏 I号培养基(配方见后附)。

3.仪器或其他用品

平皿、玻璃纸、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镊子,显微镜,双层瓶,马铃薯,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姓名 系年级 组别 同组者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学号

1.配制高氏I号培养基(200mL):按配方称取高氏培养基各组分,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200mL,调节pH,121℃灭菌20min。

2.倒平板:取融化并冷却高氏I号培养基倒平板,倒平板时尽量使培养基厚一些,凝固待用。

3. 接种: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挑取菌种培养物在平板上划线接种,划线要密,不能交叉。

4. 插片:以无菌操作用酒精泡过并在酒精灯上灼烧的镊子将灭菌的盖玻片以大约与培养基成45°角插入平板内,并与划线垂直,每个平板插入3个盖玻片。

5. 培养:将平板倒置,28℃培养7天。

6. 镜检:用酒精泡过并在酒精灯上灼烧的镊子小心拔出盖玻片,擦去一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下放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再换高倍镜观察,必要时可用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记录

弗氏链霉菌(油镜下)

弗氏链霉菌的基内菌丝略短,较密,多分枝;气生菌丝为厚絮状;孢子丝为直条状。

六.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放线菌形态观察的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插片法等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也了解一些关于放线菌的基本知识,如其菌丝形态、颜色等等。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但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本次实验,相信本次实验的认识和经验将会对以后的微生物实验以及学习有所帮助。

姓名 系年级 组别 同组者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学号

七.思考题

1.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及孢子丝?

答:基内菌丝比较亮比较粗、较透明;气生菌丝比较黑比较细、色暗;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末端有时有孢子脱落。

2.弗氏链霉菌和青色链霉菌的孢子丝有何区别?

答:青色链霉菌的孢子丝为紧密螺旋形,而弗氏链霉菌的孢子丝为直线形。

附:

高氏I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 20g

KNO3 1g

NaCl 0.5g

K2HPO4 0.5g

MgSO4 0.5g

FeSO4 0.01g

琼脂 20g

水 1000mL

pH 7.2~7.4

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21℃灭菌20min。

姓名 系年级 组别 同组者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学号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合成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放线菌形态的基本观察方法。

3.了解并掌握放线菌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I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

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Fe元素。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 ( 简称“基丝” ) ,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 ( 简称“气丝” ) ,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3.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扦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

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青色链霉菌 ( S glaucus ) ,弗氏链霉菌 ( S. fradiae ) 。

2.培养基

高氏 I号培养基(配方见后附)。

3.仪器或其他用品

平皿、玻璃纸、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镊子,显微镜,双层瓶,马铃薯,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姓名 系年级 组别 同组者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学号

1.配制高氏I号培养基(200mL):按配方称取高氏培养基各组分,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200mL,调节pH,121℃灭菌20min。

2.倒平板:取融化并冷却高氏I号培养基倒平板,倒平板时尽量使培养基厚一些,凝固待用。

3. 接种: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挑取菌种培养物在平板上划线接种,划线要密,不能交叉。

4. 插片:以无菌操作用酒精泡过并在酒精灯上灼烧的镊子将灭菌的盖玻片以大约与培养基成45°角插入平板内,并与划线垂直,每个平板插入3个盖玻片。

5. 培养:将平板倒置,28℃培养7天。

6. 镜检:用酒精泡过并在酒精灯上灼烧的镊子小心拔出盖玻片,擦去一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下放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再换高倍镜观察,必要时可用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记录

弗氏链霉菌(油镜下)

弗氏链霉菌的基内菌丝略短,较密,多分枝;气生菌丝为厚絮状;孢子丝为直条状。

六.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放线菌形态观察的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插片法等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也了解一些关于放线菌的基本知识,如其菌丝形态、颜色等等。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但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本次实验,相信本次实验的认识和经验将会对以后的微生物实验以及学习有所帮助。

姓名 系年级 组别 同组者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学号

七.思考题

1.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及孢子丝?

答:基内菌丝比较亮比较粗、较透明;气生菌丝比较黑比较细、色暗;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末端有时有孢子脱落。

2.弗氏链霉菌和青色链霉菌的孢子丝有何区别?

答:青色链霉菌的孢子丝为紧密螺旋形,而弗氏链霉菌的孢子丝为直线形。

附:

高氏I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 20g

KNO3 1g

NaCl 0.5g

K2HPO4 0.5g

MgSO4 0.5g

FeSO4 0.01g

琼脂 20g

水 1000mL

pH 7.2~7.4

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21℃灭菌20min。


相关内容

  • 几株教学用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 2010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31卷第4期JOU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 31ɴ4 SUN YAT-S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MEDICINE )2010 几株教学用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范新炯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 ...

  • 实验7-霉菌的形态观察
  • 实验八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原理 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菌丝体.霉菌在潮湿条件下生长繁殖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菌丝分为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匍匐于培养基的表面或生于培养基内吸收养料,从营养菌丝上长出伸于空中的菌丝为气生菌丝系,可分化出产生孢子的结构.菌丝的直径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 ...

  • 04生物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 教 案 教 研 室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对 象 授 课 教 师 职 称 职 务 教 材 名 称 2006年3月1日 1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授课类型授课时间 实验课 第2周 教学目标或要求: 巩固和掌握显 ...

  •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 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 ...

  •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

  •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实验报告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09食品(2)班 姓名:xxx 学号:xxx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 ...

  • 微生物学实验讲义(基础)
  • 微生物学类实验讲义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年制定 实验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规则和安全--------------3 实验一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知识与准备------------5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 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 Ⅰ.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研究用的显微镜通常有低倍物镜(16mm,10⨯)高倍物镜(4mm,40-45⨯)和油镜(1.8mm,95-100⨯)三种.油镜常标有黑圈或红圈,它是三者中放大倍数最大的. 使用油镜时,油镜与其他物 ...

  • 真菌培养及鉴定
  • 、真菌培养及鉴定 1.采集标本 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标本接种于葡萄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