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更多图片(2张)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作品名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皮日休

分享

作品原文

天竺寺⑴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⑵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⑶。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⑷掷与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白话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创作背景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名家点评

《节日诗词 》: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隐括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再现了难解的千古之迷。既给了这个佛教圣地蒙上了空灵神妙的色彩,更艺术地反衬了作者中秋佳节赏月探胜的喜悦之情。

《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明是神话传说,明是离奇想象,却偏以质朴语言。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从正面叙出,寓虚于实,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这首小诗也别具情味。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第4辑》:皮日休来到天竺寺,却是为了赏桂,而联想更是独具匠心。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

常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

更多图片(2张)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作品名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皮日休

分享

作品原文

天竺寺⑴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⑵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⑶。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⑷掷与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

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白话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创作背景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名家点评

《节日诗词 》: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隐括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再现了难解的千古之迷。既给了这个佛教圣地蒙上了空灵神妙的色彩,更艺术地反衬了作者中秋佳节赏月探胜的喜悦之情。

《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明是神话传说,明是离奇想象,却偏以质朴语言。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从正面叙出,寓虚于实,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这首小诗也别具情味。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第4辑》:皮日休来到天竺寺,却是为了赏桂,而联想更是独具匠心。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

常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


相关内容

  • 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
  •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词语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 ...

  • 中秋节诗句
  • 篇一:中秋节的诗句 栾川县叫河中学有关中秋节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 ...

  • 写一句赞美桂花的话
  • 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 鹧鸪天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写桂花的绝美古诗词!
  •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刘禹锡的"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苏轼的"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还有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清人张云敖的绝句<品桂>:"西 ...

  • 中秋节的诗词赏析
  •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 ...

  •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 中秋节手抄报诗词内容1: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 ...

  • 中秋节手抄报题材
  •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堂作业本答案(更新)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二单元课堂作业本答案 6 北京的春节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àn xiàng gēng xīn yǒu shēng yǒu guāng jiã rán bù tóng ( 万 象 更 新 ) ( 有 声 有 光 ) ( 截 然 不 同 ) zhāng dēng jiã cǎi ...

  • 中秋诗句大全
  • 中秋诗句大全 素材:网络 编辑:词叟 悠悠南国,繁华散落,又是一年中秋,望碧空万里,星月争辉,水淼淼,残荷渐消.孤鸿声切,满树西风,只把思念熟透.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