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工作述评

在"稳住加强一头"的政策背景及我院基础研究大会的精神鼓舞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教育处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承办的"全国中医药动物模型研讨会(暨培训班)"于1993年10月1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单位的8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及院教育处、科研处、宣传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以对中医药动物模型学科的总结、交流和培训为主题,共邀请十位在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进行讲演,并交流学术论文32篇,学术著作3部,并进行6项实验演示。

中医药动物模型学以证候动物模型学为代表,是中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以近16年发展尤为迅速。它是建立中医基础实验科学的支柱之一,更为中药新药药理实验研究所直接需要,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其发展尚缺乏规范及有序,特别是众多的理论性问题尚待阐释。因此,在本阶段急需进行总结。这次会议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会议交流的《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一书中,上篇分十二个专题系列地探讨了中医药动物模型涉及的理论问题,包括学科建设,历史发展,古代动物实验与自然观的中西比较,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原理,脾虚、肾虚模型的不同研制思路,中兽医与中医比较,模型诊断依据,模型研制的粗放性,中医动物模型学需要的新观念,证、病结合模型,两次专题会议的意义等。力图达到界定、释疑、构造、预测的理论功用;下篇分十七章综述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药动物模型基本研制概况,包括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肝郁证、温并寒证热证、血虚证、里实证(便秘)、厥脱证、阴症阳症、肺虚证、心虚证、CCl4所致各证、其他证候、舌象脉象、国外研制各证候等各类动物模型的概貌、辨证、评价、造模方法、病理研究结果、治疗研究结果等,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学科的概况及内在联系。此书为中医药动物模型学首部学科性专著。

特邀专家们则从各自的领域总结长期的实验成果并上升为理论加以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教授讲解了其大黄脾虚模型的研究历程并提出中医动物模型研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北京中医学院贲长恩教授介绍了乙酰苯肼致血虚动物模型的创建及实验研究;北京医科大学梁月华教授介绍了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思路及实验成果;北京市中医研究所金敬善研究员阐述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生化学研究进展;首都医学院王秀琴教授讲授实验性脾虚证与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研究;上海中医学院施玉华教授总结了多种肾虚证动物模型的病理形态学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夏天教授报告了脾虚动物模型的制作与比较;陕西中医学院刘国强教授介绍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动物实验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陆广莘研究员讲授了中医研究的若干重要概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许有玲教授论述了自然基金投标中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卫生部中药新药审评委员会李连达教授讲授了中药新药研制中的动物模型问题。专家们的讲演代表了前一阶段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高度成就,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论文交流反映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厉兰娜采用证病结合模型方法解决了大鼠幽门螺杆菌接种的困难;第一军医大学侯连兵配合临床防治慢性肾衰,观察了尿毒清复方抗小鼠脾虚作用;徐复霖比较了大黄和利血平两种不同脾虚造模方法对小鼠肠液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脾虚动物模型的机理;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王玉良建立了豚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以固本益肠片治疗取效;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郑继方从中兽医角度研制了山羊脾虚模型;成都中医学院彭成比较了主要补气药对食酸脾虚模型的作用;河南中医学院任宏义以CCl攬4攭、酒精、营养缺乏因素制作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并以鳖甲煎丸及胃苓汤治疗反证;华西医科大学彭国瑞以烟熏致慢性支气管炎建立肺气虚证病结合模型;北京中医学院宋崇顺以伤寒三联疫苗,大肠杆菌内毒素分别模拟温病气分证和营分证建模,分析其各自特点;黑龙江中医学院张梓荣观察了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动物模型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讨论了这一模型的实用前景;任丽民以温脾汤治疗这一模型取得良好疗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涣淦以隔药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可明显改善其病理变化;上海中医学院杨蓁将实验用大鼠区别为寒体、热体、常体三种体质,比较其机能状态的差异;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谭正怀论述了《周易》的观点对复制中医动物模型的启示;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所刘新民研制了小鼠跳台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课题组报告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气虚证发生机理的研究";李凤文报告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及其在血瘀和活血化瘀研究中的应用;关崇芬介绍了猴艾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谢锦玉总结了脾主肌肉细胞化学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柳和培总结了脾气虚证超微结构研究;王淑兰介绍了耗气破气加饮食失节方法制作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思路方法;徐琦报告了脾主肌肉的酶活性研究;杨云探讨了眼眯作为脾虚证动物模型特异性外观指标的依据;孙恩亭研究了脾气虚模型的微量元素变化;陈小野报告了脾虚型萎缩性胃炎模型的胃粘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并探讨了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精气夺则虚"问题;吕爱平、艾景录也就动模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甘肃中医学院延自强介绍了以锁阳制作肾阳虚模型的发现和体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孟庆云研究员以"动物模型--现代中医学实验研究的核心方法"为题作了指导性发言。他指出动物模型研究可使中医不确定的象赋与指标体系,使中医理论发展到微观层次,可应用于新药药理研究。总之,可使理论研究突破古代医学生物学的唯象阶段。中医动物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相似学和同构理论。以模型研究中医理论符合中医理论建构的比类取象原则。中医实验研究应辩证看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原则,发挥其超前和超越作用。

会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为代表进行了人T细胞亚群分析,血液流变学实验,实验肿瘤技术,电镜技术,痹证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演示。

此次会议反映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日益重要的地位,做到了总结过去、交流经验、增强联系、培训人才,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稳住加强一头"的政策背景及我院基础研究大会的精神鼓舞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教育处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承办的"全国中医药动物模型研讨会(暨培训班)"于1993年10月1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单位的8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及院教育处、科研处、宣传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以对中医药动物模型学科的总结、交流和培训为主题,共邀请十位在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进行讲演,并交流学术论文32篇,学术著作3部,并进行6项实验演示。

中医药动物模型学以证候动物模型学为代表,是中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以近16年发展尤为迅速。它是建立中医基础实验科学的支柱之一,更为中药新药药理实验研究所直接需要,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其发展尚缺乏规范及有序,特别是众多的理论性问题尚待阐释。因此,在本阶段急需进行总结。这次会议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会议交流的《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一书中,上篇分十二个专题系列地探讨了中医药动物模型涉及的理论问题,包括学科建设,历史发展,古代动物实验与自然观的中西比较,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原理,脾虚、肾虚模型的不同研制思路,中兽医与中医比较,模型诊断依据,模型研制的粗放性,中医动物模型学需要的新观念,证、病结合模型,两次专题会议的意义等。力图达到界定、释疑、构造、预测的理论功用;下篇分十七章综述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药动物模型基本研制概况,包括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肝郁证、温并寒证热证、血虚证、里实证(便秘)、厥脱证、阴症阳症、肺虚证、心虚证、CCl4所致各证、其他证候、舌象脉象、国外研制各证候等各类动物模型的概貌、辨证、评价、造模方法、病理研究结果、治疗研究结果等,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学科的概况及内在联系。此书为中医药动物模型学首部学科性专著。

特邀专家们则从各自的领域总结长期的实验成果并上升为理论加以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教授讲解了其大黄脾虚模型的研究历程并提出中医动物模型研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北京中医学院贲长恩教授介绍了乙酰苯肼致血虚动物模型的创建及实验研究;北京医科大学梁月华教授介绍了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思路及实验成果;北京市中医研究所金敬善研究员阐述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生化学研究进展;首都医学院王秀琴教授讲授实验性脾虚证与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研究;上海中医学院施玉华教授总结了多种肾虚证动物模型的病理形态学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夏天教授报告了脾虚动物模型的制作与比较;陕西中医学院刘国强教授介绍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动物实验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陆广莘研究员讲授了中医研究的若干重要概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许有玲教授论述了自然基金投标中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卫生部中药新药审评委员会李连达教授讲授了中药新药研制中的动物模型问题。专家们的讲演代表了前一阶段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高度成就,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论文交流反映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厉兰娜采用证病结合模型方法解决了大鼠幽门螺杆菌接种的困难;第一军医大学侯连兵配合临床防治慢性肾衰,观察了尿毒清复方抗小鼠脾虚作用;徐复霖比较了大黄和利血平两种不同脾虚造模方法对小鼠肠液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脾虚动物模型的机理;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王玉良建立了豚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以固本益肠片治疗取效;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郑继方从中兽医角度研制了山羊脾虚模型;成都中医学院彭成比较了主要补气药对食酸脾虚模型的作用;河南中医学院任宏义以CCl攬4攭、酒精、营养缺乏因素制作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并以鳖甲煎丸及胃苓汤治疗反证;华西医科大学彭国瑞以烟熏致慢性支气管炎建立肺气虚证病结合模型;北京中医学院宋崇顺以伤寒三联疫苗,大肠杆菌内毒素分别模拟温病气分证和营分证建模,分析其各自特点;黑龙江中医学院张梓荣观察了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动物模型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讨论了这一模型的实用前景;任丽民以温脾汤治疗这一模型取得良好疗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涣淦以隔药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可明显改善其病理变化;上海中医学院杨蓁将实验用大鼠区别为寒体、热体、常体三种体质,比较其机能状态的差异;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谭正怀论述了《周易》的观点对复制中医动物模型的启示;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所刘新民研制了小鼠跳台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课题组报告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气虚证发生机理的研究";李凤文报告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及其在血瘀和活血化瘀研究中的应用;关崇芬介绍了猴艾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谢锦玉总结了脾主肌肉细胞化学定性、定位和定量研究;柳和培总结了脾气虚证超微结构研究;王淑兰介绍了耗气破气加饮食失节方法制作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思路方法;徐琦报告了脾主肌肉的酶活性研究;杨云探讨了眼眯作为脾虚证动物模型特异性外观指标的依据;孙恩亭研究了脾气虚模型的微量元素变化;陈小野报告了脾虚型萎缩性胃炎模型的胃粘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并探讨了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精气夺则虚"问题;吕爱平、艾景录也就动模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甘肃中医学院延自强介绍了以锁阳制作肾阳虚模型的发现和体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孟庆云研究员以"动物模型--现代中医学实验研究的核心方法"为题作了指导性发言。他指出动物模型研究可使中医不确定的象赋与指标体系,使中医理论发展到微观层次,可应用于新药药理研究。总之,可使理论研究突破古代医学生物学的唯象阶段。中医动物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相似学和同构理论。以模型研究中医理论符合中医理论建构的比类取象原则。中医实验研究应辩证看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原则,发挥其超前和超越作用。

会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为代表进行了人T细胞亚群分析,血液流变学实验,实验肿瘤技术,电镜技术,痹证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演示。

此次会议反映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日益重要的地位,做到了总结过去、交流经验、增强联系、培训人才,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关内容

  • 医生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 一、自然状况 XXX,男,XXX年出生于安徽马鞍山,汉族,1970年分配于十七冶医院,1974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进修,1993-1995年在安徽省高校中医大专班学习,1985年在十七冶医院中医康复科从事中医工作至今。 二、政治思想 本人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 本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祖传中医儿科,世传痘疹正宗.救偏琐言.父亲宋多峰是八十年代县卫生局命名的名老中医.我1980年节接-班在方城县中医院工作.医院和县卫生局安排我作为名老中医助手随父跟师学习,继承名老中医经验.1987年独立应诊.在临床工作中,我在继承祖传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方

  • 护理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一)卫生、中医药各个专业符合任职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按有关文件规定,除经批准办理了延长退休手续的人员可申报评审职称外,凡所在单位申报推荐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含提前退休、病退)的人员均不再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 二、申报条件及标准 (一)学历资历条件 任职年限计算到2 ...

  • 青蒿素类抗疟药作用机理研究述评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蒿素类抗疟药作用机理研究述评 作者:叶祖光 李思迪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9期 摘要:本文综述了自1972年青蒿素问世以来,研究者们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理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包括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超微结构 ...

  • 医学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 一、概述 据卫生部于20xx年制定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第十五条:“医院自身的目标、任务和性质决定了:医院信息系统在各类信息系统中,是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医院信息系统再复杂,毕竟只是管理系统,它建立在关系固定的管理规则之上,并不全面深入地涉及知识库和知识结构。临床信息系统就不同了,它赖以建 ...

  • 目录学综述类文章
  • [1]辛德勇.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01:10-14. [2]贾卫民.崔建英先生版本目录学述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132-135. [3]袁世亮.对目录学核心问题的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06:87-92. [4]彭 ...

  • 医学论文种类简介及写作规范
  • 医学论文种类简介及写作规范 医学论文属于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信息源,也是记录医学进步的历史性文件.有 统计资料表明,当今全世界每年通过各种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达300-400万篇,其中约75%发表在期刊上.可见科技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实践经验.启迪学术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 ...

  •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研究进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研究进展 作者:耿樱 段安 杨定芳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1期 摘 要 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对中医药教育有了较高的要求,临床工作需要毕业的中医学生能有较好中医临床思维,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本文就近年 ...

  • 旅行社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研究
  • 市场论坛 MARKETFORUM 旅游市场 2008年第04期 (总第49期) 旅纷社游客满意虚翡敖∽评研宓 余飞 肖松涛 上海200241)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当前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是摆在旅游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针对国内旅行社的特点,以参加旅行社包价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