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人格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格是由什么因素或部分组成的?人格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不同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就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对于有关人格心理现象的一种理论抽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性。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其意义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 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由于人格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古往今来,人们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与统一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我们试图从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人格的科学理论及其特征与评价标准等问题。人格理论虽然复杂,但并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接触与体验到人格心理现象,基于对人格现象的经验或实践,人们会对这些人格现象进行各种解释或猜想,这就形成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例如,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村里长大的两个伙伴,一个勤劳诚实,而另一个懒惰和常说假话。对于这一现象,村里有人说这是爹妈生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而另一些人则说是管教的结果,前者父母管教的好,而后者则得到父母的过多的娇宠,缺乏管教。这就是村里人常说的“不打不成器。”这个例子中所提到的两个民间谚语实际上是有关人格形成问题上的两种日常的或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前者强调先天遗传,后者强调后天环境教育。
人们对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称之为日常理论,或前科学理论(popular or pre-scientific theories)。前科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共同基础是抽象或从有限的经验中作出概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或情景是不断变化和推陈出新的,要适应它,只靠习惯或反射系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通过对自己主观的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抽象,以某种方式建立一个有关世界或情景的心理模式来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这就心理模式就是关于现实世界的前科学理论,亦称非正式的理论。例如:我们有关于天气、力、个性、智力等的前科学理论或非正式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主要作用是预言我们周围世界可能发生的事件,预言我们行为的后果,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解释,即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些前科学理论或非正式理论可能真正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种事物,但也可能它所反映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例如,地球是“平的”,疾病是由于“鬼神在作怪”,某人的不幸是因“他前世造了孽”等等。尽管如此,许多前科学理论或非正式理论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尝试和无数次地检验,有时候用起来还比较方便可靠。例如,过去的航海家在地球是“平的”理论模式指引
下进行航行,草药医生根据一些前科学的病理知识治病等等。
由于人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我们普通人都有关于人格的经验与体会,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抽象,就可能产生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大致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们通过思辩所获得的关于人格的理论与观念。二是某些江湖术士、算命看相者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有关思考与总结。其三是普通老百姓对人格心理现象地抽象与猜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有关人格的各种谚语中。第一种前科学理论我们在前面一节中已有论述,下面我们对后两种情况给予一些描述与说明。
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听到并且使用的某些谚语,就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人格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理解和洞察,它们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而被人们广泛使用且代代相传。例如:(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活到老,学到老;(4)有志者,事竟成;(5)三思而后行;(6)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7)闪光的不一定就是金子;(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0)久别胜新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谚语用在人格上,是说一个人的人格,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是一天产生的,而是经历漫长的人生过程形成的,并暗示不能期望很快消除某种人格缺陷与很快培养出一种好的品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似乎是前一谚语的反面,是说恐惧等某些情感、反应倾向可以很快形成和产生泛化,且长期难以消除。“活到老,学到老”,似乎告诉我们人到老都有学习与改变自己的能力,暗示人格具有终身的可变性。“有志者,事竟成”是告诉人们要取得成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与顽强的意志力。有不少谚语相互矛盾对立,例如“三思而后行”,相对的谚语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接受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们又告诫你“厨师多了烧坏汤”。可见,前科学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矛盾性与易变性。
作为普通人对现实生活经验总结的谚语也许反映了某种事实,甚至本质规律,但是由于它的主观性、模糊性与非系统性,也有可能是一种非科学的、不正确的或不全面的认识。根据某些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某些谚语与心理学研究结果相符合,但另一些谚语则缺乏科学依据。
例如:“不打不成器”这一谚语被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是一条错误的和有害的前科学理论。班杜拉等著名学习理论家的研究表明惩罚不仅不能有效消除儿童不良行为,而且还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这就是惩罚会导致一个儿童比其他同伴更具有攻击性的原因。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让儿童明白他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错了,这种有助于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身体的惩罚只能在短期内压抑儿童错误的行为,但是,最终不能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并且还会让儿童学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1960年,恩让与他的同事调查了870名纽约州乡村的8岁儿童,发现严重的体罚,如打屁股和扇耳光与儿童的攻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20年以后,研究者追踪了其中一些人,发现昔日被体罚的、好斗的小孩现在变成了好攻击的成人,而且他们
的孩子也变得富于攻击性。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个谚语告诉人们有什么需要,应该讲出来。虽然我们并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一切,但是有的人比其他人得到的更多,仅仅是因为他们更多地提出要求。这个谚语似乎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得寸进尺效应)
“漂亮的脸蛋好处多”这一谚语告诉我们美丽不仅仅外表好看,美丽的外表还会带来许多好处。凯伦·迪恩等人(1972)发现,对于外表漂亮的人,人们总设想他们有其他更多更好的特征。他们让60名大学生根据照片判断其人格特征,结果发现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往往被评定为具有更多社会赞许的人格特征。与缺乏吸引力的人相比,往往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幸福的婚姻。这项研究被命名为“美丽者一切都是好的”,研究者的分数揭开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外表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拥有更多美好的品质,他们实践了我们积极的期望。悲哀的是那些表面缺乏吸引力的人实践了人们消极的期望。审视有关人格和魅力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好看的人自我评价良好、生活愉快、较少患神经症,对压力表现出更强的承受能力。不仅如此,好看的人对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获得更高的薪水,即使在法庭上也能获得宽的处哩。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男人。
目前,在社会中充斥了许多算命与看相者。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一种精神上的需要。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未来吉凶与祸福,排除人生的不确定性。尽管心理咨询与心理医生这一行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稀奇与昂贵的新鲜玩意。对许多人来说,看心理医生似乎意味着自己精神变态,因此,许多人宁愿去找算命者,而不愿看心理医生。
一些算命者是不折不扣的骗子,但某些算命者希望有较多的“回头客”,他们看在钱的份上,必须给你一些有说服力的东西。通过尝试错误和察言观色,许多算命者居然得出了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才发现的真理。例如,在弗洛伊德之前,有的算命者就已经知道小男孩经常嫉妒他的父亲,在阿德勒之前,有的算命者已经认识到,一种傲慢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很强的自卑感。因此,可以说算命者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会形成某些有价值的前科学的人格理论。
词典上把算命者定义为假装能预言未来事件和预知来世的人。算命者往往利用某些东西,如水晶球、魔杖和散发磷光的衣服等等,给自己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但是算命者除了具有某些关于人格的知识与勇气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花样。当你走过去时,他冷冷地揣摩着你的心理,此前,他从未见过你,对你一无所知。他审视你,把你的过去烦恼、希望和恐怖和盘托出。算命者的秘诀很少有书面记载。因为掌握秘诀的人之间有君子协定,要保守秘密,不使其为外人所知。心理学家在一个神秘物的专卖店里,看到有供算命者使用的各种东西如水晶球、脑电仪,还有一本由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歪歪扭扭书写的手稿油印本。这是神秘行业中的秘诀或教科书,其中把算命者关于人性的看法和一系列操作要领结合起来。详看P40—42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
解决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引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区别:(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偏重人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人格的科学理论强调人内在的心理特征,因而在认识水平上,前者较表浅,而后者较深入
(2)、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和特殊性,而科学的人格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性。
联系:(1)、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都是一种抽象,或对有限经验所作出的概括。
(2)、不少科学概念和理论来源于日常的前科学概念和
非正式理论,前者或多或少整合了后者,与后者有
某种一致性。
人格的理论起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最初通过个人经验的抽象产生前科学的人格理论,然后在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启发下,经过科学研究活动上升为科学的人格理论。形成后的人格理论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教育和实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循环往复,人类对人格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这就是整个人格理论的演化史。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范型这个概念是历史主义的代表,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此概念。
所谓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目前心理学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能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体系,只能在某些领域中形成一些理论或规律。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以下几种范型:(1)、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2)、以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亦称新精神分析学派);(3)、以阿尔波特、卡特尔等人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
(4)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学派;(5)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6)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人格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楚斯塔克认为人格心理学中主要的范型有8种,除了上面6种相同外,还加上(7)爱森克为代表的生物学范型;(8)卡丁纳、沙利文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范型。有的人还将苏联维果斯基、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理论也看成一种范型。这样,共有9种范型。
这些不同的理论范型,在解释说明这种人格问题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概念、假设和理论。如,在解释人的攻击性时,古典精神分析论认为攻击是无意识中的死亡本能的向外发泄的结果。新精神分析者则认为是因受挫折而受攻击。特质论认为某些人具有较强的攻击特征,因而愿意攻击他人,其攻击性有遗传的基础。行为学习论认为攻击性是学习的结果。人本主义认为人基本上是善的,而暴力攻击是由于基
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难以将其美好的东西自我实现,认知论认为攻击性源于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的问题。如某人被人瞪了一眼,而将其解释为挑衅,产生攻击反应。究竟哪种理论的解释与客观事实更相符,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也许各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正确的地方,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情况与印度寓言中盲人摸象的情况相类似。尽管如此,人格理论还是有它的作用和意义。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像一束投向人格这一“黑屋”的光线,照亮了黑屋的一部分,使我们看到了人格的某个部分。如果人格理论愈来愈多,最终将照亮整个人格的“黑屋。”
(五)评价人格理论标准
1、精确性
2、可检验性
3、概括能力
4、简洁性
5、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
(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树立其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些问题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成为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对于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吉尔和齐格勒(1981)的对基本设想。这9个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设想如下:
1、自由意志——决定论(freedom---determinism )
2、理性——非理性(rationality---irrationality)
3、整体说——元素说(holism---elementalism)
4、素质论—环境论(constitutionalism---environmentalism)
5、主观性——客观性(subjectivity---objectivity)
6、前动性——反应性(proactivity---reactivity)
7、稳态——异态(homeostasis---hoterostasis)
8、可知性——不可知性(knowability---unknowability)
9、可改变——不可改变(changeability---unchangeability)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P53—65
1、一般方法论原则
(1)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 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 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趋势与现场研究
(5) 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1)观察与描述 (2)理论与假设 (3)检验
3、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 (2)相关研究 (3)实验研究
4、思维方法P65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重)
在对人格理论进行评价时,我们主要采用一般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如下:
1)精确性:一个理论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判定。
2)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一般来说,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4)简洁性: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5)逻辑一致性: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就是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6、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重)
这9个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如下:
1)自由意志──决定论:自由意志决定论维度表现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2)理性──非理性:一个人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他的理智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维度的理性这端,主张人主要是有理性的个体,能够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端主张人实际上受非理性力量的支配。
3)整体说──元素说:整体的设想是强调行为要从全体来研究,元素的设想则认为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成分来逐个探讨。对人格特点必须分开来看待呢,还是不能分开?
4)素质论──环境论:人的基本特性有多少是由躯体或素质决定的,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
5)主观性──客观性:这一维度表现人是否存在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经验,而且对行为具有极大影响?或者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这种不同的看法是现象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分水岭。
6)前动性──反应性:这一维度涉及产生行为的诱发性,即行为由什么引起的,活动的真实原因应该到哪里去找?行为是内部活动本身,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
7)稳态──异态:稳态异态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动机)。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是消除紧张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而自我实现?
8)可知性──不可知性: 这一维度表现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能为人认识的东西?
9)可改变──不可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其人格是否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化是人格发展的固有特性?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
并非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全面探讨所有的基本人格理论问题,不同的人格理论家各有侧重。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1、一般方法论原则
1.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 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 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5. 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2)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3)检验,研究者应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
3、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一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和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4、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奥尔波特通过归纳总结,列举了14大类52种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讲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人格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格是由什么因素或部分组成的?人格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不同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就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对于有关人格心理现象的一种理论抽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性。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其意义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 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由于人格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古往今来,人们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与统一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我们试图从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人格的科学理论及其特征与评价标准等问题。人格理论虽然复杂,但并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接触与体验到人格心理现象,基于对人格现象的经验或实践,人们会对这些人格现象进行各种解释或猜想,这就形成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例如,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村里长大的两个伙伴,一个勤劳诚实,而另一个懒惰和常说假话。对于这一现象,村里有人说这是爹妈生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而另一些人则说是管教的结果,前者父母管教的好,而后者则得到父母的过多的娇宠,缺乏管教。这就是村里人常说的“不打不成器。”这个例子中所提到的两个民间谚语实际上是有关人格形成问题上的两种日常的或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前者强调先天遗传,后者强调后天环境教育。
人们对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称之为日常理论,或前科学理论(popular or pre-scientific theories)。前科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共同基础是抽象或从有限的经验中作出概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或情景是不断变化和推陈出新的,要适应它,只靠习惯或反射系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通过对自己主观的生活经验进行一定的抽象,以某种方式建立一个有关世界或情景的心理模式来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这就心理模式就是关于现实世界的前科学理论,亦称非正式的理论。例如:我们有关于天气、力、个性、智力等的前科学理论或非正式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主要作用是预言我们周围世界可能发生的事件,预言我们行为的后果,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解释,即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些前科学理论或非正式理论可能真正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种事物,但也可能它所反映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例如,地球是“平的”,疾病是由于“鬼神在作怪”,某人的不幸是因“他前世造了孽”等等。尽管如此,许多前科学理论或非正式理论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尝试和无数次地检验,有时候用起来还比较方便可靠。例如,过去的航海家在地球是“平的”理论模式指引
下进行航行,草药医生根据一些前科学的病理知识治病等等。
由于人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我们普通人都有关于人格的经验与体会,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抽象,就可能产生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大致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们通过思辩所获得的关于人格的理论与观念。二是某些江湖术士、算命看相者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有关思考与总结。其三是普通老百姓对人格心理现象地抽象与猜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有关人格的各种谚语中。第一种前科学理论我们在前面一节中已有论述,下面我们对后两种情况给予一些描述与说明。
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听到并且使用的某些谚语,就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人格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理解和洞察,它们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而被人们广泛使用且代代相传。例如:(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活到老,学到老;(4)有志者,事竟成;(5)三思而后行;(6)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7)闪光的不一定就是金子;(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0)久别胜新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谚语用在人格上,是说一个人的人格,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是一天产生的,而是经历漫长的人生过程形成的,并暗示不能期望很快消除某种人格缺陷与很快培养出一种好的品质。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似乎是前一谚语的反面,是说恐惧等某些情感、反应倾向可以很快形成和产生泛化,且长期难以消除。“活到老,学到老”,似乎告诉我们人到老都有学习与改变自己的能力,暗示人格具有终身的可变性。“有志者,事竟成”是告诉人们要取得成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与顽强的意志力。有不少谚语相互矛盾对立,例如“三思而后行”,相对的谚语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接受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们又告诫你“厨师多了烧坏汤”。可见,前科学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矛盾性与易变性。
作为普通人对现实生活经验总结的谚语也许反映了某种事实,甚至本质规律,但是由于它的主观性、模糊性与非系统性,也有可能是一种非科学的、不正确的或不全面的认识。根据某些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某些谚语与心理学研究结果相符合,但另一些谚语则缺乏科学依据。
例如:“不打不成器”这一谚语被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是一条错误的和有害的前科学理论。班杜拉等著名学习理论家的研究表明惩罚不仅不能有效消除儿童不良行为,而且还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这就是惩罚会导致一个儿童比其他同伴更具有攻击性的原因。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让儿童明白他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错了,这种有助于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身体的惩罚只能在短期内压抑儿童错误的行为,但是,最终不能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并且还会让儿童学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1960年,恩让与他的同事调查了870名纽约州乡村的8岁儿童,发现严重的体罚,如打屁股和扇耳光与儿童的攻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20年以后,研究者追踪了其中一些人,发现昔日被体罚的、好斗的小孩现在变成了好攻击的成人,而且他们
的孩子也变得富于攻击性。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个谚语告诉人们有什么需要,应该讲出来。虽然我们并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一切,但是有的人比其他人得到的更多,仅仅是因为他们更多地提出要求。这个谚语似乎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得寸进尺效应)
“漂亮的脸蛋好处多”这一谚语告诉我们美丽不仅仅外表好看,美丽的外表还会带来许多好处。凯伦·迪恩等人(1972)发现,对于外表漂亮的人,人们总设想他们有其他更多更好的特征。他们让60名大学生根据照片判断其人格特征,结果发现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往往被评定为具有更多社会赞许的人格特征。与缺乏吸引力的人相比,往往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幸福的婚姻。这项研究被命名为“美丽者一切都是好的”,研究者的分数揭开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外表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拥有更多美好的品质,他们实践了我们积极的期望。悲哀的是那些表面缺乏吸引力的人实践了人们消极的期望。审视有关人格和魅力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好看的人自我评价良好、生活愉快、较少患神经症,对压力表现出更强的承受能力。不仅如此,好看的人对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获得更高的薪水,即使在法庭上也能获得宽的处哩。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男人。
目前,在社会中充斥了许多算命与看相者。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一种精神上的需要。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未来吉凶与祸福,排除人生的不确定性。尽管心理咨询与心理医生这一行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稀奇与昂贵的新鲜玩意。对许多人来说,看心理医生似乎意味着自己精神变态,因此,许多人宁愿去找算命者,而不愿看心理医生。
一些算命者是不折不扣的骗子,但某些算命者希望有较多的“回头客”,他们看在钱的份上,必须给你一些有说服力的东西。通过尝试错误和察言观色,许多算命者居然得出了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才发现的真理。例如,在弗洛伊德之前,有的算命者就已经知道小男孩经常嫉妒他的父亲,在阿德勒之前,有的算命者已经认识到,一种傲慢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很强的自卑感。因此,可以说算命者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会形成某些有价值的前科学的人格理论。
词典上把算命者定义为假装能预言未来事件和预知来世的人。算命者往往利用某些东西,如水晶球、魔杖和散发磷光的衣服等等,给自己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但是算命者除了具有某些关于人格的知识与勇气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花样。当你走过去时,他冷冷地揣摩着你的心理,此前,他从未见过你,对你一无所知。他审视你,把你的过去烦恼、希望和恐怖和盘托出。算命者的秘诀很少有书面记载。因为掌握秘诀的人之间有君子协定,要保守秘密,不使其为外人所知。心理学家在一个神秘物的专卖店里,看到有供算命者使用的各种东西如水晶球、脑电仪,还有一本由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歪歪扭扭书写的手稿油印本。这是神秘行业中的秘诀或教科书,其中把算命者关于人性的看法和一系列操作要领结合起来。详看P40—42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
解决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引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区别:(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偏重人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人格的科学理论强调人内在的心理特征,因而在认识水平上,前者较表浅,而后者较深入
(2)、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和特殊性,而科学的人格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性。
联系:(1)、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都是一种抽象,或对有限经验所作出的概括。
(2)、不少科学概念和理论来源于日常的前科学概念和
非正式理论,前者或多或少整合了后者,与后者有
某种一致性。
人格的理论起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最初通过个人经验的抽象产生前科学的人格理论,然后在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启发下,经过科学研究活动上升为科学的人格理论。形成后的人格理论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教育和实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循环往复,人类对人格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这就是整个人格理论的演化史。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范型这个概念是历史主义的代表,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此概念。
所谓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目前心理学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能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体系,只能在某些领域中形成一些理论或规律。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以下几种范型:(1)、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2)、以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亦称新精神分析学派);(3)、以阿尔波特、卡特尔等人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
(4)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学派;(5)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6)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人格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楚斯塔克认为人格心理学中主要的范型有8种,除了上面6种相同外,还加上(7)爱森克为代表的生物学范型;(8)卡丁纳、沙利文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范型。有的人还将苏联维果斯基、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理论也看成一种范型。这样,共有9种范型。
这些不同的理论范型,在解释说明这种人格问题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概念、假设和理论。如,在解释人的攻击性时,古典精神分析论认为攻击是无意识中的死亡本能的向外发泄的结果。新精神分析者则认为是因受挫折而受攻击。特质论认为某些人具有较强的攻击特征,因而愿意攻击他人,其攻击性有遗传的基础。行为学习论认为攻击性是学习的结果。人本主义认为人基本上是善的,而暴力攻击是由于基
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难以将其美好的东西自我实现,认知论认为攻击性源于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的问题。如某人被人瞪了一眼,而将其解释为挑衅,产生攻击反应。究竟哪种理论的解释与客观事实更相符,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也许各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正确的地方,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情况与印度寓言中盲人摸象的情况相类似。尽管如此,人格理论还是有它的作用和意义。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像一束投向人格这一“黑屋”的光线,照亮了黑屋的一部分,使我们看到了人格的某个部分。如果人格理论愈来愈多,最终将照亮整个人格的“黑屋。”
(五)评价人格理论标准
1、精确性
2、可检验性
3、概括能力
4、简洁性
5、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
(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树立其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些问题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成为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对于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吉尔和齐格勒(1981)的对基本设想。这9个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设想如下:
1、自由意志——决定论(freedom---determinism )
2、理性——非理性(rationality---irrationality)
3、整体说——元素说(holism---elementalism)
4、素质论—环境论(constitutionalism---environmentalism)
5、主观性——客观性(subjectivity---objectivity)
6、前动性——反应性(proactivity---reactivity)
7、稳态——异态(homeostasis---hoterostasis)
8、可知性——不可知性(knowability---unknowability)
9、可改变——不可改变(changeability---unchangeability)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P53—65
1、一般方法论原则
(1)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 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 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趋势与现场研究
(5) 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1)观察与描述 (2)理论与假设 (3)检验
3、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 (2)相关研究 (3)实验研究
4、思维方法P65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重)
在对人格理论进行评价时,我们主要采用一般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如下:
1)精确性:一个理论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判定。
2)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一般来说,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4)简洁性: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5)逻辑一致性: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就是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6、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重)
这9个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如下:
1)自由意志──决定论:自由意志决定论维度表现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2)理性──非理性:一个人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他的理智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维度的理性这端,主张人主要是有理性的个体,能够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端主张人实际上受非理性力量的支配。
3)整体说──元素说:整体的设想是强调行为要从全体来研究,元素的设想则认为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成分来逐个探讨。对人格特点必须分开来看待呢,还是不能分开?
4)素质论──环境论:人的基本特性有多少是由躯体或素质决定的,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
5)主观性──客观性:这一维度表现人是否存在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经验,而且对行为具有极大影响?或者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这种不同的看法是现象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分水岭。
6)前动性──反应性:这一维度涉及产生行为的诱发性,即行为由什么引起的,活动的真实原因应该到哪里去找?行为是内部活动本身,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
7)稳态──异态:稳态异态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动机)。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是消除紧张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而自我实现?
8)可知性──不可知性: 这一维度表现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能为人认识的东西?
9)可改变──不可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其人格是否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化是人格发展的固有特性?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
并非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全面探讨所有的基本人格理论问题,不同的人格理论家各有侧重。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1、一般方法论原则
1.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 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 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5. 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2)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3)检验,研究者应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
3、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一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和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4、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奥尔波特通过归纳总结,列举了14大类52种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