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时称‘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4年8月7日下午5时许,衡阳中央银行地下室金库,嘀嘀嗒嗒的电报声持续响起,一封100多字的电报紧急播报,十七岁的卢庆贻熟练地操作着发报机,沉着冷静、一丝不苟地摁着电报机电键。他不知道这封电报的内容,却能感觉出其意义非凡。在历史上,这封电报被称作衡阳保卫战的“最后一电”。 衡阳保卫战始于1944年6月22日,终于1944年8月8日,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向豫湘桂黔地区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中的一次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动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使用最多的兵力。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被日方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惟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衡阳保卫战也因此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时称“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收发情报,为保卫衡阳城浴血奋战,不满14岁便参加抗日战争的卢庆贻,如今已是白发稀疏。虽然衡阳保卫战已经过去了整整66年,但提起当年抗战的情形,卢庆贻老人对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且听这位抗日英雄亲述衡阳保卫战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 十四岁参军的少年英雄 卢庆贻,1928年1月生于湖南长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未满十岁的卢庆贻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学生,但是听着老师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卢庆贻心潮澎湃。1941年,卢庆贻小学毕业,此时战火已燃烧了大半个中国。 “鬼子太猖獗了,为了保卫国家,我就去参军了。”卢庆贻谈起参军初衷时说。湖南境内战火纷飞,日寇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刚刚小学毕业的卢庆贻虽只有十四岁,但是胸中的义愤让他毅然报名参军。此时,恰逢军队正在招收无线电学员,卢庆贻就报名参加了无线电速成班,成为了一名学生兵。 由于年龄最小,文化水平低,所以无线电课程对于年幼的卢庆贻来说显得异常困难。但他最终还是通过刻苦的学习,顺利通过考核,半年之后被分到通讯营无线电排工作。由于战事紧急,所以刚刚成为一名无线电兵的卢庆贻就被派上了抗日战场,并先后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4年6月1日,时年十七岁的卢庆贻跟随第十军进驻衡阳,担任第十军无线电台少尉报务员。6月22日,日军为打通所谓的“大陆交通线”,定下了三五天夺取衡阳的目标,集结了四倍于中国守军的兵力,对衡阳发动疯狂进攻。衡阳保卫战由此爆发,由于衡阳外的援军全被日军拦截,因此衡阳在日寇的炮火中成了一座孤城,而卢庆贻所在的电台则是军团对外联系的惟一途径。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卢庆贻和他的战友们也一刻不停地在电报机前坚守了47天。 6月29日,日军独立山炮第5联队、步兵炮队和速射炮队,一排排大大小小的炮口直指衡阳城,一齐发狂地吼叫。在日寇猛烈的炮击和飞机没日没夜的轰炸下,为了确保这与外界惟一的联系通道――无线电台的正常工作,卢庆贻和他的战友们不得不把电台从军前指挥所转移至衡阳市中央银行的地下金库中。“转移到城中后,我很想念前方的战友,就趁一天夜里,偷偷爬上中央银行三楼阳台,拿着望远镜看前方的战场,地上躺着好多死去的战友,日本鬼子不要命地进攻我们,但是我的战友们即使负伤了还是不断的反击,那个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惨不忍睹。28日,停兵山、高岭据点守军全部牺牲,无一生还。后来鬼子进攻时施放毒气,守卫五桂岭阵地的第七连全部中毒身亡。”说到这里,卢老满眼噙泪。 罗孝先是和卢庆贻同时入伍,并一起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的同学,当日军的第一轮轰炸结束之后,卢庆贻发现了他那具被鲜血染红了的尸体。看着一刻钟前还在和自己并肩战斗的年轻战友的遗体,卢庆贻没有哭,他与战友一起默默地将罗孝先就地掩埋。82岁高龄的老人在谈及此事时,神情严肃地说“不哭不代表自己不心痛,只是眼泪不是中国男儿的回答,我们对日寇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层,战友们的无限愤恨全体现在了残酷的战斗中。我在高处看见日本人一波一波不停地进攻,当时他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每次我们的战士一扫射就是一片鬼子倒下,地上一片白,虽然鬼子有武士道精神,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我们没有被吓住,抗战勇士的意志坚如磐石,我们有比日本人更坚强的心在战斗。” “最后一电” 虽然没有前线战场上那种直接与敌人面对面血拼的残酷战斗,但是卢庆贻和他的无线电小组却用无线电波与敌人展开了悄无声息的战斗。那日夜不息的嘀嗒声便是这个年轻人战斗的子弹,他不一定知道电文的内容,但是直觉告诉他,他敲下的每一个键都是与敌人的斗争,他发的每一封电报都与战场息息相关。“我们四个报务员,24小时轮班,必须及时向上级发报战况、伤亡人数、作战计划等重要信息。” 在老人的无线电报务员工作生涯中,被人提及最多的就是衡阳保卫战的“最后一电”。1944年8月7日,电台工作室里没有了不绝于耳的电报嘀嗒声,但昏暗的灯光下战士们依然坚守在战斗岗位。下午5时许,卢庆贻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紧急向芷江发报,一封100余字的电报。“由于电报都设有密码,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在那个时候发的电报肯定不一般,从电报发出后的种种迹象推测,这绝不是一封普通的电报。” 电报发出后,电台就再没有收到外台发来的电文,卢庆贻发出了“最后一电”,一切都结束了。关于“最后一电”,后来被广为提及的版本是――“方先觉将军含着眼泪,哽咽着口诉电文:敌人今晨已由北门冲进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及可增之兵,危急万分。生等只有一死为国,来生再见。”第二天,也就是1944年8月8日,衡阳城被攻破。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衡阳保卫战,中国军队伤亡约15000人,阵亡6000余人,据日方统计,此役日军伤亡近两万人,日本战史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卢庆贻老人称衡阳保卫战是他一生经历过的最悲壮的战斗,虽然66年过去了,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历史会永远铭记。 现在,年过八旬的卢庆贻老人住在湖南湘潭县姜畲镇建中村,守着一亩地过着典型的老农生活,虽然自家生活不富有,但看到民族越来越兴旺,国家越来越富强,心中还是由衷地感到高兴。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时称‘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4年8月7日下午5时许,衡阳中央银行地下室金库,嘀嘀嗒嗒的电报声持续响起,一封100多字的电报紧急播报,十七岁的卢庆贻熟练地操作着发报机,沉着冷静、一丝不苟地摁着电报机电键。他不知道这封电报的内容,却能感觉出其意义非凡。在历史上,这封电报被称作衡阳保卫战的“最后一电”。 衡阳保卫战始于1944年6月22日,终于1944年8月8日,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向豫湘桂黔地区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中的一次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动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一个地区进攻使用最多的兵力。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被日方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惟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衡阳保卫战也因此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时称“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收发情报,为保卫衡阳城浴血奋战,不满14岁便参加抗日战争的卢庆贻,如今已是白发稀疏。虽然衡阳保卫战已经过去了整整66年,但提起当年抗战的情形,卢庆贻老人对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且听这位抗日英雄亲述衡阳保卫战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 十四岁参军的少年英雄 卢庆贻,1928年1月生于湖南长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未满十岁的卢庆贻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学生,但是听着老师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卢庆贻心潮澎湃。1941年,卢庆贻小学毕业,此时战火已燃烧了大半个中国。 “鬼子太猖獗了,为了保卫国家,我就去参军了。”卢庆贻谈起参军初衷时说。湖南境内战火纷飞,日寇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刚刚小学毕业的卢庆贻虽只有十四岁,但是胸中的义愤让他毅然报名参军。此时,恰逢军队正在招收无线电学员,卢庆贻就报名参加了无线电速成班,成为了一名学生兵。 由于年龄最小,文化水平低,所以无线电课程对于年幼的卢庆贻来说显得异常困难。但他最终还是通过刻苦的学习,顺利通过考核,半年之后被分到通讯营无线电排工作。由于战事紧急,所以刚刚成为一名无线电兵的卢庆贻就被派上了抗日战场,并先后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4年6月1日,时年十七岁的卢庆贻跟随第十军进驻衡阳,担任第十军无线电台少尉报务员。6月22日,日军为打通所谓的“大陆交通线”,定下了三五天夺取衡阳的目标,集结了四倍于中国守军的兵力,对衡阳发动疯狂进攻。衡阳保卫战由此爆发,由于衡阳外的援军全被日军拦截,因此衡阳在日寇的炮火中成了一座孤城,而卢庆贻所在的电台则是军团对外联系的惟一途径。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卢庆贻和他的战友们也一刻不停地在电报机前坚守了47天。 6月29日,日军独立山炮第5联队、步兵炮队和速射炮队,一排排大大小小的炮口直指衡阳城,一齐发狂地吼叫。在日寇猛烈的炮击和飞机没日没夜的轰炸下,为了确保这与外界惟一的联系通道――无线电台的正常工作,卢庆贻和他的战友们不得不把电台从军前指挥所转移至衡阳市中央银行的地下金库中。“转移到城中后,我很想念前方的战友,就趁一天夜里,偷偷爬上中央银行三楼阳台,拿着望远镜看前方的战场,地上躺着好多死去的战友,日本鬼子不要命地进攻我们,但是我的战友们即使负伤了还是不断的反击,那个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惨不忍睹。28日,停兵山、高岭据点守军全部牺牲,无一生还。后来鬼子进攻时施放毒气,守卫五桂岭阵地的第七连全部中毒身亡。”说到这里,卢老满眼噙泪。 罗孝先是和卢庆贻同时入伍,并一起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的同学,当日军的第一轮轰炸结束之后,卢庆贻发现了他那具被鲜血染红了的尸体。看着一刻钟前还在和自己并肩战斗的年轻战友的遗体,卢庆贻没有哭,他与战友一起默默地将罗孝先就地掩埋。82岁高龄的老人在谈及此事时,神情严肃地说“不哭不代表自己不心痛,只是眼泪不是中国男儿的回答,我们对日寇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层,战友们的无限愤恨全体现在了残酷的战斗中。我在高处看见日本人一波一波不停地进攻,当时他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每次我们的战士一扫射就是一片鬼子倒下,地上一片白,虽然鬼子有武士道精神,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我们没有被吓住,抗战勇士的意志坚如磐石,我们有比日本人更坚强的心在战斗。” “最后一电” 虽然没有前线战场上那种直接与敌人面对面血拼的残酷战斗,但是卢庆贻和他的无线电小组却用无线电波与敌人展开了悄无声息的战斗。那日夜不息的嘀嗒声便是这个年轻人战斗的子弹,他不一定知道电文的内容,但是直觉告诉他,他敲下的每一个键都是与敌人的斗争,他发的每一封电报都与战场息息相关。“我们四个报务员,24小时轮班,必须及时向上级发报战况、伤亡人数、作战计划等重要信息。” 在老人的无线电报务员工作生涯中,被人提及最多的就是衡阳保卫战的“最后一电”。1944年8月7日,电台工作室里没有了不绝于耳的电报嘀嗒声,但昏暗的灯光下战士们依然坚守在战斗岗位。下午5时许,卢庆贻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紧急向芷江发报,一封100余字的电报。“由于电报都设有密码,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在那个时候发的电报肯定不一般,从电报发出后的种种迹象推测,这绝不是一封普通的电报。” 电报发出后,电台就再没有收到外台发来的电文,卢庆贻发出了“最后一电”,一切都结束了。关于“最后一电”,后来被广为提及的版本是――“方先觉将军含着眼泪,哽咽着口诉电文:敌人今晨已由北门冲进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及可增之兵,危急万分。生等只有一死为国,来生再见。”第二天,也就是1944年8月8日,衡阳城被攻破。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衡阳保卫战,中国军队伤亡约15000人,阵亡6000余人,据日方统计,此役日军伤亡近两万人,日本战史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卢庆贻老人称衡阳保卫战是他一生经历过的最悲壮的战斗,虽然66年过去了,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历史会永远铭记。 现在,年过八旬的卢庆贻老人住在湖南湘潭县姜畲镇建中村,守着一亩地过着典型的老农生活,虽然自家生活不富有,但看到民族越来越兴旺,国家越来越富强,心中还是由衷地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