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板桥作品艺术美的独创性

第! 卷第(期

!""" 年’!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23-4516-7-8917-:;7;2;

./0,!"""

论郑板桥作品艺术美的独创性

王启帆

>宁波教育学院中文系,浙江宁波?’$"’"@

摘要: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生前没有写过艺术理论的专著,但在长期的艺

术实践中提出过不少对艺术的真知灼见。郑板桥作品艺术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独创性。它包括独创性的发现和独创性的表现两个方面。

关键词:郑板桥;作品;独创性;特征;表现

中图分类号:&"’

郑板桥>’%A?—’B%$@,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做过十二年知县,公正廉明,爱护百姓。在他任职过的山东潍县、范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对其歌功颂德的不少传说。

在艺术史上郑板桥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不仅留下的千余件书画作品被后人尊为至宝,而且传世的诗文中论及艺术的有些见解被后世的人们一再引用,深得大家的赞赏。

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活动涉及绘画、书法、诗歌、艺术理论等各个领域。郑板桥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是清朝著名画派“杨州八怪”最活跃的人物。他善画兰、竹、石,取法古意,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他博采众长,汲取了郑思肖的峭拔,陈道复的潇洒,石涛的沉雄秀发。又提出以书入画,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写兰叶“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画竹则是“以书之关钮入于画”。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革新创造,他的画形成了苍劲挺拔、磊落潇洒的独特风格。

郑板桥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创造了一种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人称“乱石铺街”体。

郑板桥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虽然生前没有写过艺术理论专著,但是身后留下的数百篇诗文中蕴含着不少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例如,谈艺术美来自现实美的“后园竹十万个,皆吾

“师也”;谈艺术美创造过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谈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

“不索我画偏要画”;谈意境的“竹中有竹,竹外有竹”;谈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丑而雄,丑而秀”;谈自然为美的“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谈艺术继承和革新的“心血为炉,熔铸今古”……等等。这些宝贵的见解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和发扬。

近年来,笔者对郑板桥艺术思想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抛砖引玉,现将郑板桥的作品艺术美独创性的评析,奉献给读者诸君。

新颖性是美的特征之一。那是由于美产生于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它是与真善相联的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形式显现出来的形象。由于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和与真善相联的人的本质力量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定与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生气蓬勃的和新颖的。

! 收稿日期:!""" #"$#!%

!"

美的新颖性在艺术美中的表现主要是独创性。所谓艺术美的独创性,是指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所显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郑板桥是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必定具有独创性。徐悲鸿曾经这样评论郑板桥作品的独创性。他说郑板桥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

#" $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用一个“奇”字高度概括了郑板桥艺术作品的独创

性。板桥的书画诗文形式“奇”,思想内容“奇”,归根结蒂是由于其创作个性“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艺术美的独创性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强烈追求的目标之一。艺术家在创作中是否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艺术家刚完成的作品不仅要区别于他人的作品,也要区别于自己以往的任何作品,严格地做到既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因此,不依傍他人,不重复自己,便是艺术独创性的明显特征。关于艺术独创性的特征,郑板桥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

复堂李鳝,老画师也,为蒋南沙,高铁岭弟子,花卉瓴羽虫鱼皆妙绝,尤工兰竹。然燮画兰竹,绝

“不与之同道。复堂喜曰:是能自立门户者。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

题画・兰竹石》也。#! $《

“然燮画兰竹,绝不与之同道。”可见板桥所画的兰竹具有艺术的独特创造性。“复堂喜曰:“是能自立门户者。”板桥艺术的独特创造性,也可以从老画师的赞赏中得到印证。“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板桥牢记老画师的教诲,继续努力,画艺达到更高的境界。“惜复堂不再”,不能再亲聆其教导,深感遗憾。

郑板桥又说:

不泥古法,不执已见,惟在活而己。#%$

““不泥古法”,就是不依傍他人。不执己见”,也就是不重复自己。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板桥对艺术美独创性的特征的正确理解。“惟在活而己”,不依傍他人,不重复自己,这样作品才会活灵活现,充满生气。

艺术美的独创性从创作过程来说,大约可以包括独创性的发现和独创性的表现两个方面。其一,独创性的发现。

什么是艺术美的独创性的发现&那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自己的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现实中美和美的关系,并透过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去把握其本质。因此,杰出的艺术家所创

#’$“造的成功作品,都是他们对美的独创性的发现。正是郑板桥所说:板桥诗文,自出己意。”

艺术美的独创性的发现,如果加以深入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又有两个层次,即发前人之未发,和发前人之未尽。所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就是艺术家能在常人眼里看似平淡的事物

“中发现美。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关于这一点,郑板桥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郑

板桥发现了山中之兰美于盆中之兰,并运用艺术手段创造了山中之兰生机盎然、与众不同的美的艺术形象。又如郑板桥不仅发现美而且发现美的相互关系。他从竹的美,想到水的美,然后发现“水与竹”相映成趣的美。在艺术中他竭力表现“水与竹”相映的优美形象,还用文字阐述“水与竹”相映之美形成的原由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他说:

““余画大幅竹好画水,水与竹,性相近也。少陵云:懒性从来水竹居。”又曰:映竹水穿沙。”此非明

证乎) 渭川千亩,淇泉绿竹,西北且然,况潇湘、云梦之间,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 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阴澄鲜可爱。时有

#($*《+题画》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

“所谓发前人之未尽,就是在别人常常表现的题材中挖掘出新的内涵。正如歌德所说:独创

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

“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东西。”又说: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并非因为他们创造

’%(”了什么新的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说出一些好象过去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关于发前人

之未尽,郑板桥也有这样的例子。如他对荆刺美的赞美。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把荆刺当作丑的事物,作为美的陪衬以丑衬美,使美益美。然而,郑板桥却根据某些自然物具有美丑二重性的特点,在常人认为丑的事物———荆棘中发现美。于是他从荆棘的护卫作用引起联想,把它看作““国之爪牙”、王之虎臣”、护卫山中兰花之藩篱、抗敌卫国之长城,化荆棘为崇高的艺术形象。

再如郑板桥还能从常见的自然美中挖掘出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美的内容。请看他下面的这首题画诗: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题画诗・峤壁兰》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

高高生长在悬岩峭壁上的兰花,不为樵夫采摘,这是常见的现象。而板桥却因此联想起君子立身高洁不为世俗所染,这条具有本质意义的哲学道理。他从峤壁兰这一自然美中,挖掘出发人深省的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社会美。

其二,独创性的表现。

“所谓独创性的表现,也就是在艺术表现中不落俗套,不依傍他人,独辟蹊径”,令人面目一

新。在艺术表现中郑板桥竭力主张创新。他说: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栽;

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 (

“我今不肯从人法”,那就是不落俗套,不依傍别人的独创精神。板桥的艺术的独创性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最为显著。板桥的艺术活动涉及到诗、文、书、画各个艺术门类,而且都有成就。以诗文和书画相比,他的书画成就大于诗文;以书法和绘画相比,则他的书法成就更大于绘画。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他创建了一座光照千秋的巍巍丰碑———“六分半书”。“六分半书”乃是参用古篆、隶结构来写楷、行书,多带扁形,有着楷书的谨严工稳,行书的秀俊飘逸,篆书的圆转厚重,

’*(草书的潇洒奔放。这种新书体“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

《&前言・郑板桥试论》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的派别”。’! ((

郑板桥的独创精神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同时也表现在绘画艺术中。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了解他在书画艺术中竭力提倡的独创精神。他说:

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未画之前,不

》’! ($《&题画・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震电惊雷之字”,以此来说明郑板桥的新书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一点也不过份。“无古无今之画”,那是指他在绘画艺术中所表现的独特风格,应该说也是符合实践的。然而,郑板桥也了解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是人人都能赏识,所以他说“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也就是说并非那些眼光短浅平庸之徒所能理解和欣赏。

“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郑板桥所提出的艺术不断创造论。“未画!!

之前,不立一格”,那是指在创作过程的艺术发现和艺术构思阶段,画家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努力创造独特的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在创作以歌颂诸葛亮为主题的柱石图时,他的构思就打破了常规,来一个推陈出新。他说:

昔人画柱石图,皆居中正面,窃独以为不然。国之柱石,为公孤保傅,虽位极人臣,无居正当阳之

理。今特作为偏侧之势,且系以诗曰:一卷柱石欲擎天,体自尊崇势自偏;却似武乡候气象,侧身谨慎

》#! $%《&题画・石几多年。

“昔人画柱石图,皆居中正面”,而板桥这幅图的柱石却居侧面。他认为如果把柱石比作人

“臣,就“无居正当阳之理”。“居正当阳”,那是人君的位置,位极人臣”虽然是“国之柱石”,但应

该居于侧面。板桥以侧居之柱石比拟辅佐刘备的诸葛武侯,既显示其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又表现其谦虚谨慎的美德,所以说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

“即画之后,不留一格”,那是指画家在创作中不能重复自己,把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作为一个模式不断地使用下去。重复使用一个成功的模式,那是狭隘的经验主义。狭隘的经验主义是很容易毁了艺术家创造天才的。成功的艺术家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才能使其艺术生命永葆青春。如上文所述歌颂诸葛亮的柱石图用了偏侧构图,而在另一幅歌颂陶渊明的柱石图,则采用了柱石位居正中的构图。郑板桥在题画诗中说:

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

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诗中所说的陶元亮,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在任彭泽令期间,因不满现实,愤然辞官归

“隐。《晋书・陶潜传》曾记载此事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歌颂陶渊明的柱石图,柱石位居正中。那正中巍然屹立的柱石,正

是陶渊明不为势利所屈的高尚气节的象征,也是郑板桥刚直不阿的性格的自我写照。构图是一种表现手法,属于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两幅柱石图的不同内容,就须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采用不同的构图。这正符合郑板桥所提出的“既画以后,不留一格”的主张,在艺术表现中充分显示了他的不断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 $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轴*无锡市博物馆所藏墨迹*

#! $王锡荣*郑板桥集详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郑板桥题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所藏墨迹*

#. $板桥自叙/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墨迹*

#0$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

#-$程代照,张惠民/歌德的格言和随想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郑板桥自题画竹/常州:何乃扬所藏墨迹*

#, $周积寅*郑板桥#+$*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郑板桥题柱石图画轴*南京博物院所藏墨迹*

%责任编辑陆经伟&

第! 卷第(期

!""" 年’!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23-4516-7-8917-:;7;2;

./0,!"""

论郑板桥作品艺术美的独创性

王启帆

>宁波教育学院中文系,浙江宁波?’$"’"@

摘要: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生前没有写过艺术理论的专著,但在长期的艺

术实践中提出过不少对艺术的真知灼见。郑板桥作品艺术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独创性。它包括独创性的发现和独创性的表现两个方面。

关键词:郑板桥;作品;独创性;特征;表现

中图分类号:&"’

郑板桥>’%A?—’B%$@,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做过十二年知县,公正廉明,爱护百姓。在他任职过的山东潍县、范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对其歌功颂德的不少传说。

在艺术史上郑板桥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不仅留下的千余件书画作品被后人尊为至宝,而且传世的诗文中论及艺术的有些见解被后世的人们一再引用,深得大家的赞赏。

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活动涉及绘画、书法、诗歌、艺术理论等各个领域。郑板桥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是清朝著名画派“杨州八怪”最活跃的人物。他善画兰、竹、石,取法古意,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他博采众长,汲取了郑思肖的峭拔,陈道复的潇洒,石涛的沉雄秀发。又提出以书入画,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写兰叶“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画竹则是“以书之关钮入于画”。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革新创造,他的画形成了苍劲挺拔、磊落潇洒的独特风格。

郑板桥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创造了一种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人称“乱石铺街”体。

郑板桥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虽然生前没有写过艺术理论专著,但是身后留下的数百篇诗文中蕴含着不少对艺术的真知灼见。例如,谈艺术美来自现实美的“后园竹十万个,皆吾

“师也”;谈艺术美创造过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谈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

“不索我画偏要画”;谈意境的“竹中有竹,竹外有竹”;谈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丑而雄,丑而秀”;谈自然为美的“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谈艺术继承和革新的“心血为炉,熔铸今古”……等等。这些宝贵的见解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和发扬。

近年来,笔者对郑板桥艺术思想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抛砖引玉,现将郑板桥的作品艺术美独创性的评析,奉献给读者诸君。

新颖性是美的特征之一。那是由于美产生于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它是与真善相联的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形式显现出来的形象。由于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和与真善相联的人的本质力量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定与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生气蓬勃的和新颖的。

! 收稿日期:!""" #"$#!%

!"

美的新颖性在艺术美中的表现主要是独创性。所谓艺术美的独创性,是指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所显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郑板桥是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必定具有独创性。徐悲鸿曾经这样评论郑板桥作品的独创性。他说郑板桥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

#" $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用一个“奇”字高度概括了郑板桥艺术作品的独创

性。板桥的书画诗文形式“奇”,思想内容“奇”,归根结蒂是由于其创作个性“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艺术美的独创性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强烈追求的目标之一。艺术家在创作中是否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艺术家刚完成的作品不仅要区别于他人的作品,也要区别于自己以往的任何作品,严格地做到既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因此,不依傍他人,不重复自己,便是艺术独创性的明显特征。关于艺术独创性的特征,郑板桥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

复堂李鳝,老画师也,为蒋南沙,高铁岭弟子,花卉瓴羽虫鱼皆妙绝,尤工兰竹。然燮画兰竹,绝

“不与之同道。复堂喜曰:是能自立门户者。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

题画・兰竹石》也。#! $《

“然燮画兰竹,绝不与之同道。”可见板桥所画的兰竹具有艺术的独特创造性。“复堂喜曰:“是能自立门户者。”板桥艺术的独特创造性,也可以从老画师的赞赏中得到印证。“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板桥牢记老画师的教诲,继续努力,画艺达到更高的境界。“惜复堂不再”,不能再亲聆其教导,深感遗憾。

郑板桥又说:

不泥古法,不执已见,惟在活而己。#%$

““不泥古法”,就是不依傍他人。不执己见”,也就是不重复自己。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板桥对艺术美独创性的特征的正确理解。“惟在活而己”,不依傍他人,不重复自己,这样作品才会活灵活现,充满生气。

艺术美的独创性从创作过程来说,大约可以包括独创性的发现和独创性的表现两个方面。其一,独创性的发现。

什么是艺术美的独创性的发现&那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自己的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现实中美和美的关系,并透过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去把握其本质。因此,杰出的艺术家所创

#’$“造的成功作品,都是他们对美的独创性的发现。正是郑板桥所说:板桥诗文,自出己意。”

艺术美的独创性的发现,如果加以深入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又有两个层次,即发前人之未发,和发前人之未尽。所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就是艺术家能在常人眼里看似平淡的事物

“中发现美。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关于这一点,郑板桥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郑

板桥发现了山中之兰美于盆中之兰,并运用艺术手段创造了山中之兰生机盎然、与众不同的美的艺术形象。又如郑板桥不仅发现美而且发现美的相互关系。他从竹的美,想到水的美,然后发现“水与竹”相映成趣的美。在艺术中他竭力表现“水与竹”相映的优美形象,还用文字阐述“水与竹”相映之美形成的原由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他说:

““余画大幅竹好画水,水与竹,性相近也。少陵云:懒性从来水竹居。”又曰:映竹水穿沙。”此非明

证乎) 渭川千亩,淇泉绿竹,西北且然,况潇湘、云梦之间,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 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阴澄鲜可爱。时有

#($*《+题画》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

“所谓发前人之未尽,就是在别人常常表现的题材中挖掘出新的内涵。正如歌德所说:独创

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

“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东西。”又说: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并非因为他们创造

’%(”了什么新的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说出一些好象过去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关于发前人

之未尽,郑板桥也有这样的例子。如他对荆刺美的赞美。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把荆刺当作丑的事物,作为美的陪衬以丑衬美,使美益美。然而,郑板桥却根据某些自然物具有美丑二重性的特点,在常人认为丑的事物———荆棘中发现美。于是他从荆棘的护卫作用引起联想,把它看作““国之爪牙”、王之虎臣”、护卫山中兰花之藩篱、抗敌卫国之长城,化荆棘为崇高的艺术形象。

再如郑板桥还能从常见的自然美中挖掘出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美的内容。请看他下面的这首题画诗: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题画诗・峤壁兰》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

高高生长在悬岩峭壁上的兰花,不为樵夫采摘,这是常见的现象。而板桥却因此联想起君子立身高洁不为世俗所染,这条具有本质意义的哲学道理。他从峤壁兰这一自然美中,挖掘出发人深省的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社会美。

其二,独创性的表现。

“所谓独创性的表现,也就是在艺术表现中不落俗套,不依傍他人,独辟蹊径”,令人面目一

新。在艺术表现中郑板桥竭力主张创新。他说: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栽;

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 (

“我今不肯从人法”,那就是不落俗套,不依傍别人的独创精神。板桥的艺术的独创性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最为显著。板桥的艺术活动涉及到诗、文、书、画各个艺术门类,而且都有成就。以诗文和书画相比,他的书画成就大于诗文;以书法和绘画相比,则他的书法成就更大于绘画。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他创建了一座光照千秋的巍巍丰碑———“六分半书”。“六分半书”乃是参用古篆、隶结构来写楷、行书,多带扁形,有着楷书的谨严工稳,行书的秀俊飘逸,篆书的圆转厚重,

’*(草书的潇洒奔放。这种新书体“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

《&前言・郑板桥试论》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的派别”。’! ((

郑板桥的独创精神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同时也表现在绘画艺术中。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了解他在书画艺术中竭力提倡的独创精神。他说:

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未画之前,不

》’! ($《&题画・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震电惊雷之字”,以此来说明郑板桥的新书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一点也不过份。“无古无今之画”,那是指他在绘画艺术中所表现的独特风格,应该说也是符合实践的。然而,郑板桥也了解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是人人都能赏识,所以他说“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也就是说并非那些眼光短浅平庸之徒所能理解和欣赏。

“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郑板桥所提出的艺术不断创造论。“未画!!

之前,不立一格”,那是指在创作过程的艺术发现和艺术构思阶段,画家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努力创造独特的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在创作以歌颂诸葛亮为主题的柱石图时,他的构思就打破了常规,来一个推陈出新。他说:

昔人画柱石图,皆居中正面,窃独以为不然。国之柱石,为公孤保傅,虽位极人臣,无居正当阳之

理。今特作为偏侧之势,且系以诗曰:一卷柱石欲擎天,体自尊崇势自偏;却似武乡候气象,侧身谨慎

》#! $%《&题画・石几多年。

“昔人画柱石图,皆居中正面”,而板桥这幅图的柱石却居侧面。他认为如果把柱石比作人

“臣,就“无居正当阳之理”。“居正当阳”,那是人君的位置,位极人臣”虽然是“国之柱石”,但应

该居于侧面。板桥以侧居之柱石比拟辅佐刘备的诸葛武侯,既显示其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又表现其谦虚谨慎的美德,所以说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

“即画之后,不留一格”,那是指画家在创作中不能重复自己,把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作为一个模式不断地使用下去。重复使用一个成功的模式,那是狭隘的经验主义。狭隘的经验主义是很容易毁了艺术家创造天才的。成功的艺术家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才能使其艺术生命永葆青春。如上文所述歌颂诸葛亮的柱石图用了偏侧构图,而在另一幅歌颂陶渊明的柱石图,则采用了柱石位居正中的构图。郑板桥在题画诗中说:

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

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诗中所说的陶元亮,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在任彭泽令期间,因不满现实,愤然辞官归

“隐。《晋书・陶潜传》曾记载此事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歌颂陶渊明的柱石图,柱石位居正中。那正中巍然屹立的柱石,正

是陶渊明不为势利所屈的高尚气节的象征,也是郑板桥刚直不阿的性格的自我写照。构图是一种表现手法,属于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两幅柱石图的不同内容,就须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采用不同的构图。这正符合郑板桥所提出的“既画以后,不留一格”的主张,在艺术表现中充分显示了他的不断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 $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轴*无锡市博物馆所藏墨迹*

#! $王锡荣*郑板桥集详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郑板桥题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所藏墨迹*

#. $板桥自叙/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墨迹*

#0$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

#-$程代照,张惠民/歌德的格言和随想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郑板桥自题画竹/常州:何乃扬所藏墨迹*

#, $周积寅*郑板桥#+$*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郑板桥题柱石图画轴*南京博物院所藏墨迹*

%责任编辑陆经伟&


相关内容

  • 美术概论复习题
  • (模拟一) 一题: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 生产形态. 2.情感说认为美术是 的传达,情感说的流行同欧洲19世纪 艺 术运动相关. 3."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 家 ,他的 ...

  • "难得糊涂"一代怪才--郑板桥
  •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又名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 ...

  •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2004-11-01 15:51:12 社区网友推荐 郑燮( 1693-- 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 ...

  • 美学原理试题
  •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 ...

  • 宋代士大夫与市民艺术
  • 从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的产生看士大夫与市民艺术的不同 中国的城市虽然产生很早,但是,代表城市文化的市民阶层却是直到宋代才真正得以萌生.因而,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也是在宋代.宋代由于农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加上大力兴修水利,水.陆两种交通比以往更为通达,促使粮.盐.茶.绢帛.铁器. ...

  • 2009高考标杆作文点评
  • 2009高考标杆作文点评(上海卷) 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70分)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 ...

  • 初中美术试题
  • 一.填空题 1. 中国画用墨方法有: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 2. 纸材有很强的可塑性,采用粘贴.揉搓.撕剥.上色等不同方法来改变纸质板材的表面质地,能够制造多种肌理效果,表达不同的情感. 3. 装饰画色彩要服从于美的法则需要,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色彩. 4. 色彩的明暗程度叫色彩的明度,色 ...

  • 尔雅美学原理题目与答案
  • 美学(一) 1 "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  A.  B.康德  C.  D. 正确答案: C 2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 A.  B.  C.  D.意趣 正确答案: B 3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 ...

  • 出门一笑大江横
  • 癸巳年尚在龙尾巴上挂着,我收到了高津滔从京城发来的信息:"19-20日,中央电视台<老故事·写意人生>栏目,向全国统一播出高津滔书画艺术纪录片<走近大悟人>."我这人有个小爱好,凡是熟人的文章.报道包括大部头小说,一经发现,都要认真拜读.津滔是我的老战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