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寻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主要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察思考,了解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之情。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欲望。意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二)教学难点

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表归纳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机

(二)素材准备

图片、视频、课件、文本资料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这些远古人类距今的年代,发现地点,体形特征,使用的工具,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分别是?(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

那同学们知道吗?北京人的平均寿命是17.7岁,山顶洞人的平均寿命是24.6岁,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京人、山顶洞人平均寿命短的原因有哪些?其中,食物的缺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生活在打制石器的远古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

主,采集果实要受到季节的限制,狩猎、捕鱼得到的食物又不易保存,导致远古人类食物来源不稳定,经常饿肚子。现代人会不会经常饿肚子,现代人的主食是什么?其实,早在距今约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与原始农耕聚落。(引出新课)

(板书)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讲授新课)

那什么是新石器时代,什么是聚落,什么又是氏族呢?氏族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件展示新石器时代、聚落、氏族的含义和氏族的特点)

(板书)一、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6000多年

(板书)2.生活情况

(板书)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聚落遗址重要分布图”,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视频,“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课本第11页中央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图片),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信息,列举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制农具及其用途。

由于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半坡原始居民谋生的重要方式。(显示《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片)

(板书)②农业和畜牧业

半坡居民的主要食物是粟,白菜和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同时,比较两者饲养家畜种类的不同之处,思考一下是为什么?

(板书)③制陶业

陶器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工具。(展示半坡遗址出土陶器的相关图片),解读主要信息: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样式很多,多为彩陶。

(展示“西安半坡原始人面鱼纹彩陶盆”),了解有人认为,刻画符号是我国

早期文字的雏形。

(板书)④半地穴式房屋

有了固定的农业后,半坡居民选择定居下来,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展示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

(板书)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7000年

(板书)2.生活情况

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开始走出洞穴和丛林的居住环境,建造房屋;并开始种植农产品和蓄养家畜。我们具体看一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与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已大不相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而河姆渡居民则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得相关图片)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进行对比。教师总结磨制石器的特点。

(板书)②制陶业

我国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发现粘土经过烈火烧过后变得很硬,就用树枝或竹编成坯架,然后涂上粘土用火烧制,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吸水性差,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展示“河姆渡遗址器物”图片),教师讲解这些器物的用途,猪纹黑陶钵上的猪的图案,其形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是人类开始养猪的物证。

(板书)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刀耕火种”,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展示“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的稻谷堆积”图片和课本第9页“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教师讲解图片的主要信息。原始畜牧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指出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

等家畜)

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师生共同探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板书)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0页“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师生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试着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挖掘水井有什么意义?

1、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点?

(1)都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

(2)原始饲养业

(3)原始手工业

(4)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2、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不同点呢?

(1)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2)房屋的建构不同

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

等家畜)

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师生共同探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板书)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0页“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师生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试着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挖掘水井有什么意义?

1、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点? (1)都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 (2)原始饲养业 (3)原始手工业 (4)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2、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不同点呢? (1)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2)房屋的建构不同

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1.距今年代和特点(约四五千年) (板书)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小字部分知识,归纳大汶口陶器的特点。观看课本“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于铲和镂空的象牙梳”图,知道大汶口居民开始使用制造的玉器。

(板书)3.贫富分化

指导学生阅读10页最后一段内容,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学生与河姆渡和半波居民时期的生活状况作比较)

(课堂总结)

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农耕社会遗址的典型代表,他们那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及手工业,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那时,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正在瓦解,逐步产生了阶级。引导学生制表,请同学们课下记忆并填好图表。

● 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距今约7000年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②制陶业

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二、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1.距今约6000多年 2.生活情况 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②农业和畜牧业 ③制陶业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3.贫富分化

●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下面哪些考古发现与半坡居民有关( )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②发现了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③发现了石斧、石铲、石磨盘等,证明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④发现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广州,又被称为穗城,可见稻米其实在我国南方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米饭。(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浙江河姆渡

D.山东大汶口

4、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会制造陶器 ④种植水稻 ⑤会种植粟 ⑥饲养家畜

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5、早期人类有着固定的群体,过着群居的生活,区分不同“氏族”的主要依据是( )

A.定居地 B.血缘关系

C.社会财富 D.成员地位 ● 作业

练习册的综合题的第11小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寻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主要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察思考,了解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之情。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欲望。意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二)教学难点

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表归纳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机

(二)素材准备

图片、视频、课件、文本资料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这些远古人类距今的年代,发现地点,体形特征,使用的工具,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分别是?(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

那同学们知道吗?北京人的平均寿命是17.7岁,山顶洞人的平均寿命是24.6岁,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京人、山顶洞人平均寿命短的原因有哪些?其中,食物的缺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生活在打制石器的远古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

主,采集果实要受到季节的限制,狩猎、捕鱼得到的食物又不易保存,导致远古人类食物来源不稳定,经常饿肚子。现代人会不会经常饿肚子,现代人的主食是什么?其实,早在距今约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与原始农耕聚落。(引出新课)

(板书)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讲授新课)

那什么是新石器时代,什么是聚落,什么又是氏族呢?氏族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件展示新石器时代、聚落、氏族的含义和氏族的特点)

(板书)一、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6000多年

(板书)2.生活情况

(板书)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聚落遗址重要分布图”,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视频,“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课本第11页中央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图片),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信息,列举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制农具及其用途。

由于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半坡原始居民谋生的重要方式。(显示《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片)

(板书)②农业和畜牧业

半坡居民的主要食物是粟,白菜和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同时,比较两者饲养家畜种类的不同之处,思考一下是为什么?

(板书)③制陶业

陶器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工具。(展示半坡遗址出土陶器的相关图片),解读主要信息: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样式很多,多为彩陶。

(展示“西安半坡原始人面鱼纹彩陶盆”),了解有人认为,刻画符号是我国

早期文字的雏形。

(板书)④半地穴式房屋

有了固定的农业后,半坡居民选择定居下来,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展示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

(板书)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7000年

(板书)2.生活情况

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开始走出洞穴和丛林的居住环境,建造房屋;并开始种植农产品和蓄养家畜。我们具体看一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与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已大不相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而河姆渡居民则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得相关图片)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进行对比。教师总结磨制石器的特点。

(板书)②制陶业

我国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发现粘土经过烈火烧过后变得很硬,就用树枝或竹编成坯架,然后涂上粘土用火烧制,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吸水性差,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展示“河姆渡遗址器物”图片),教师讲解这些器物的用途,猪纹黑陶钵上的猪的图案,其形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是人类开始养猪的物证。

(板书)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刀耕火种”,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展示“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的稻谷堆积”图片和课本第9页“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教师讲解图片的主要信息。原始畜牧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指出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

等家畜)

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师生共同探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板书)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0页“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师生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试着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挖掘水井有什么意义?

1、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点?

(1)都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

(2)原始饲养业

(3)原始手工业

(4)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2、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不同点呢?

(1)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2)房屋的建构不同

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

等家畜)

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师生共同探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板书)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0页“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师生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试着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挖掘水井有什么意义?

1、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点? (1)都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 (2)原始饲养业 (3)原始手工业 (4)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2、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不同点呢? (1)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2)房屋的建构不同

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1.距今年代和特点(约四五千年) (板书)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小字部分知识,归纳大汶口陶器的特点。观看课本“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于铲和镂空的象牙梳”图,知道大汶口居民开始使用制造的玉器。

(板书)3.贫富分化

指导学生阅读10页最后一段内容,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学生与河姆渡和半波居民时期的生活状况作比较)

(课堂总结)

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农耕社会遗址的典型代表,他们那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及手工业,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那时,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正在瓦解,逐步产生了阶级。引导学生制表,请同学们课下记忆并填好图表。

● 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距今约7000年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②制陶业

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二、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1.距今约6000多年 2.生活情况 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②农业和畜牧业 ③制陶业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3.贫富分化

●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下面哪些考古发现与半坡居民有关( )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②发现了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③发现了石斧、石铲、石磨盘等,证明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④发现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广州,又被称为穗城,可见稻米其实在我国南方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米饭。(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浙江河姆渡

D.山东大汶口

4、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是(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会制造陶器 ④种植水稻 ⑤会种植粟 ⑥饲养家畜

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5、早期人类有着固定的群体,过着群居的生活,区分不同“氏族”的主要依据是( )

A.定居地 B.血缘关系

C.社会财富 D.成员地位 ● 作业

练习册的综合题的第11小题。


相关内容

  •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
  •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可以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 ...

  •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产品.制造的陶器,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居民的彩陶艺术. 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 ...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反思
  • 反思一: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反思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比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反思二:星 ...

  • 中华文明的起源__测试题
  •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和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 A.女娲捏出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2007年1月19日,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 ...

  • [论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问题
  • " 亚细亚生产方式" 的社会性质与 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问题 卢钟锋 " 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马克思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研究人类早期历史而提 出的理论概念.长期以来,因对该理论概念的内涵理解不一而歧见迭出,争论不 已,莫衷一是.如果从 2 0世纪 3 0年代中 ...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二中  孙爱艇 七年级上册共25课,分为四个单元,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一.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基本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历史教科书体系. 最明显的变化是,明确划 ...

  •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马 新 摘要:原始聚落是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也是公共权力的萌发之地.公共权力缘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与稳定的聚落形态出现的同时,聚落内的公共事务与公共权力也告出现.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聚落形态走向成熟,聚落的内部结构与功能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

  • 原始的农耕生1
  • 原始的农耕生活(七年级上) 教材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 ...

  • 从[说文]宀部字看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文化
  • 2011-08-26 | 作者:翟毅宁 |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年第5 | [打印][关闭] [摘要]<说文>540部,与古代居室文化有关的有宀部.广部.户部.门部等,其中以宀部字为代表,反映了古代居室建筑的演变情况和古代先民的农业文化心理.古代居室有两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