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调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们这里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

春节俗称“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据老人们讲,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害人。但是“年”怕见红色,害怕响声,所以人们就放鞭炮,贴春联想把“年”吓走,所以有的人就把春节称为“年关”。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糖瓜粘”说法。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放是供品,把糖水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接下来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准备好吃的好喝的,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置办年货的活动基本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但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很多环节比起以前都简化了不少,象豆腐、鸡、馒头等,有不少人家都是直接从市场上买回来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包饺子。饺子是春节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硬币、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吃到硬币的人,来年财运亨通,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将早生贵子。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也叫对子,大红的春联往墙上一贴,春节那喜庆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人们往往借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有的人家还要贴门神,门神一般画的都是秦琼和尉迟恭,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人们贴门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都要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丰盛的饭菜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

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快乐的气氛。这时候,大人们往往会给小孩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小孩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现在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据说,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有的人是熬到12点,有的人是熬到天亮。守岁的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亲戚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人们都说过了破五才能去地里干活,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初五这一天是财神圣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评语:

为什么现在过年没年味了?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春节年味的渐渐淡去,也许正在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蜕变期了。

春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寄托了大家的美好情思,在中国人心里还是有着浓厚的情结,尤其这个浮躁的年代更需要返朴归真,发扬民族传统、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义不容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该生利用寒假时间,研究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许多关于传统习俗的知识。虽然该调查比较简单,这个报告文字质朴,但该生的这种行为对于继承和宏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调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们这里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

春节俗称“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据老人们讲,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害人。但是“年”怕见红色,害怕响声,所以人们就放鞭炮,贴春联想把“年”吓走,所以有的人就把春节称为“年关”。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糖瓜粘”说法。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放是供品,把糖水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接下来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准备好吃的好喝的,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置办年货的活动基本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但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很多环节比起以前都简化了不少,象豆腐、鸡、馒头等,有不少人家都是直接从市场上买回来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包饺子。饺子是春节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硬币、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吃到硬币的人,来年财运亨通,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将早生贵子。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也叫对子,大红的春联往墙上一贴,春节那喜庆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人们往往借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有的人家还要贴门神,门神一般画的都是秦琼和尉迟恭,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人们贴门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都要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丰盛的饭菜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

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快乐的气氛。这时候,大人们往往会给小孩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小孩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现在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据说,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有的人是熬到12点,有的人是熬到天亮。守岁的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亲戚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人们都说过了破五才能去地里干活,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初五这一天是财神圣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评语:

为什么现在过年没年味了?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春节年味的渐渐淡去,也许正在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蜕变期了。

春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寄托了大家的美好情思,在中国人心里还是有着浓厚的情结,尤其这个浮躁的年代更需要返朴归真,发扬民族传统、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义不容辞,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该生利用寒假时间,研究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许多关于传统习俗的知识。虽然该调查比较简单,这个报告文字质朴,但该生的这种行为对于继承和宏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相关内容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风民俗优质课
  • 我们的民风民俗 仪化一小 金会元 [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它共有四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

  • 关于潮汕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
  •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 ----你了解潮汕春节吗? [前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 ...

  • 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 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1.30-2.10 调查人:龚育诚 开展途径: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在充分认识国情.社情的基础上,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生涯规划,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的历练.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 ...

  • 春节民俗变迁调查问卷
  • 各地春节习俗变化调查 想就每个人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整理成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查报告. 1 您的所在地: A.城市 B.乡镇 C.农村 2.您一般和谁一起过春节呢? A.目前家庭成员 B.亲戚 C.朋友 D.其他 3.您会收看春节 ...

  •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 ...

  • 春节民俗大调查(七年级八班)
  • 春节民俗大调查 七年级八班 调查人:2组同学 调查时间:2015年2月16日--2月17日 调查渠道:小区 网络 长辈 书籍 调查方法:小区走访 上网查资料 向长辈询问 查阅书籍 正文: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 ...

  •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

  •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 "开启一坛陈醋老酒"作文教学设计 兴文城西学校:钟琴 教材及学情分析: 民风民俗的介绍,是继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学习后的又一次相关主体的学习和综合实践.这次作文教学是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即有详有略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习作实践.本次习 ...

  •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
  • 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系部名称: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年 级:大二 班级:高职八班 姓名:刘嘉(09101071). 隋拓(09101061).何勇兴(09101102).任鸿鹏(09101106) 实践单位: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实践时间: 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