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压力的生活,助孩子轻轻松松进剑桥

  2004年,王超考入清华大学。2005年初,他又经过严格的面试和笔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人世界前五位的顶尖学府――剑桥大学,收到了剑桥大学本硕连读五年的通知书,还获得了剑桥大学每年9万元的高额奖学金,这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超来自温州,虽称不上当地最优秀的学生,却是最幸福的学生。因为,他不仅学业非常成功,而且生活轻松快乐。这一切,源于他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好爸爸,让他在成为优秀学生的同时,享受青春年华。

  

  从小培养孩子聪慧的头脑

  

  王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王瑞阳是一名教师,母亲余颖是一位公务员,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王端阳和余颖从王超出生的那一刻,就把所有的心血凝结在了儿子身上。

  王超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刚刚掀起“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热潮。王超的母亲余颖对此却没有多大兴趣,她觉得儿子连话都不会说,路都不会走,何谈开发智力?能陪着儿子一起成长,看着他一点点认识世界,才是做母亲最幸福的事情。所以,王超是在母亲的身边长大的,而不是在什么“早教中心”成长起来的。

  当时很多家长,从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知识,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小神童、小天才,而余颖却没有那么做。她也望子成龙,可她觉得儿子连话都不会说,给他读生硬的古诗,讲大段的故事难免有些“对牛弹琴”。不管孩子将来是否能成功,首先都要成人,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头脑灵活的人,所以,她从小就开始培养儿子聪慧的头脑。

  从王超出生的第一天起,余颖就喜欢和儿子说话,她总是看到什么,就跟儿子讲什么,手里做什么就跟儿子说什么,就像和大人聊天一样。夏天到了,她就把一朵大红花挂在儿子的小蚊帐上,动不动就问儿子大红花在哪里,当时王超才两个多月,看不见妈妈就会哭,王超一哭,余颖就抱起他说“宝宝看大红花呀”,王超立刻止住了哭,扭头过去看大红花,而且高兴得手舞足蹈。余颖觉得,要让孩子头脑灵活,就要经常和他沟通。让他尽快认识世界。于是,她天天跟儿子聊,只管耕耘。在王超长到6个月时,余颖就开始有收获了。她问儿子:“小脚丫长在哪里?”王超就会举起小脚。余颖接着说:“儿子真棒,来,亲一个。”小王超就把他的脑袋撞向妈妈的额头。8个月大时,王超就能笑着指出谁是外公外婆。最有趣的是,有一天有人喊他叔叔的名字时,他也高兴地指一下。家人乐坏了,试一下,发现他竟然知道周围每个亲人的名字!这些,都是母亲余颖天天和他“聊天”的收获。

  为了让王超尽早认识世界,对形象和数字都有概念,在他很小的时候,余颖就开始教他每一样东西叫做什么,教他数数。走路时,余颖给儿子讲路上所有东西的名称,数树上有几朵花;吃动物饼干时,余颖一遍遍告诉儿子动物的名字,数数有多少块饼干。虽然余颖没有对儿子进行刻意的早教,也没有很早就教儿子学算术,但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却让王超轻轻松松学会了数数,学会了加减法。

  

  第二次孕育,培育孩子健

  康的心理

  

  王超的父母认为,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母亲十月怀胎,是对孩子生理生命的孕育;而对宝宝心理雏形的孕育,则是做母亲的应当承担的第二次孕育。第二次孕育,将决定孩子的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在第二次孕育中,父母和家庭为他选择怎样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做父母的,要关爱、呵护、安慰孩子,给孩子以幸福感、安全感、亲切感、快乐感,使他的潜意识里意识到人间是安全的,生活是快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样他就会成长为幸福快乐、积极开朗、亲切友爱、无拘无束的人,就不会胆小,将来也不会拘束不安、畏缩不前。所以余颖对第二次孕育极为重视。

  王超才六七个月大时,余颖就开始让他给大家分水果分饼干。开始的时候,小王超总是紧紧攥着饼干,谁也不给,后来,在余颖的引导下,终于养成了与人分享的习惯。快1岁的时候,王超会走路了,家里只要有客人来,他就会抓起桌上的水果或者饼干,摇摇晃晃地递到客人手里,让客人们欢喜不已。

  余颖最在意的就是王超的性格。为了让儿子的内心充满快乐,她从儿子会微笑开始,就千方百计地逗他笑。王超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笑,一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非常可爱。就是在这样的微笑里,王超轻松愉快地长大了。后来到了中学,即使学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他也非常爱笑,以至于老师常对余颖说:“你的孩子整天笑嘻嘻的,学习太轻松了,应该给他加点压。”其实,并不是学习轻松,而是乐观豁达的王超从小就没有感觉到过沉重,所以他从来都轻松自如。

  从小,王超就是父母的骄傲,这倒不是因为他聪明过人,而是因为母亲余颖喜欢展示自己的儿子。每当家里有客人来,余颖总是自豪地告诉客人,我的儿子又会玩什么新花样了,王超也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卖弄”一下自己的“绝活”,然后接受着大人们的称赞。

  

  做儿子永远的减压器和缓冲剂

  

  别人的父母都喜欢给孩子加压,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学习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可王端阳和余颖却喜欢把儿子从书堆里拽出来,带着他享受学习之外的快乐生活。

  王超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考试得了95分,老师把余颖叫到学校,不断地跟她数落王超粗心马虎、太贪玩,希望做母亲的能够配合学校管教儿子,把王超培养为尖子生。没想到,老师满面严肃地说完,余颖却在一旁笑了起来。老师很诧异地责问余颖:“一分之差就是十名的差距,你怎么还笑得出来?”余颖赶紧收敛了笑容,连连说是,其实在她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儿子有什么不好,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分分必争,斤斤计较,她只希望儿子以后不再马虎就行了,不要因而失去快乐的笑容。

  后来,余颖越来越感觉到学校的压力,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做儿子生活中的“缓冲器”。王超看书的时间久了,余颖会跑到儿子的房间里“轰”他离开书桌,要他休息或者出去玩耍。王超做习题忘了时间,余颖就会赶儿子在9点半之前上床睡觉。每一次关键性的大考之前,她都跟王超’说:“你要做好考最后一名的准备,因为强手如林啊!”而结果往往是,王超又拿了第一。在余颖和王端阳看来,学习成绩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强,智商高的人未必成就大事业,作为父母,最开心的不是王超的学业,而是让儿子比别人感到快乐,看着儿子天天笑容满面,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学校推荐王超去上奥数

  班,按照奥数班的要求,每天做80道题才打“√”,而王超只做了20道题,就被妈妈赶上床睡觉了。所以,第二天,作业本上就只有红叉叉。可余颖却丝毫不介意,“√”和红叉叉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拿全国竞赛的一等奖非得每天做80道题,余颖宁愿儿子什么奖都不拿。于是,王超退出了奥数班。为了不让儿子有挫折感,身为教师的王瑞阳亲自上阵,为儿子开奥数课。每天,他只给儿子挑选5到10道不同类型的题目,每隔一段时间,他还自制一份考卷考考儿子。结果,儿子学的比奥数班的孩子们轻松多了,而且比奥数班的孩子们还优秀。

  王端阳和余颖就是这样,一直在儿子的生活中扮演着“减压剂”和“缓冲器”的角色,这使得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里,作为他们儿子的王超,拥有了大多数中国孩子不曾拥有的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父母为自己创造的零压力的空间里,王超快乐得像一只自由的雏鹰,展翅飞翔在万里晴空。

  2004年,王超考入清华大学。2005年初,他又经过严格的面试和笔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人世界前五位的顶尖学府――剑桥大学,收到了剑桥大学本硕连读五年的通知书,还获得了剑桥大学每年9万元的高额奖学金,这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超来自温州,虽称不上当地最优秀的学生,却是最幸福的学生。因为,他不仅学业非常成功,而且生活轻松快乐。这一切,源于他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好爸爸,让他在成为优秀学生的同时,享受青春年华。

  

  从小培养孩子聪慧的头脑

  

  王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王瑞阳是一名教师,母亲余颖是一位公务员,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王端阳和余颖从王超出生的那一刻,就把所有的心血凝结在了儿子身上。

  王超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刚刚掀起“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热潮。王超的母亲余颖对此却没有多大兴趣,她觉得儿子连话都不会说,路都不会走,何谈开发智力?能陪着儿子一起成长,看着他一点点认识世界,才是做母亲最幸福的事情。所以,王超是在母亲的身边长大的,而不是在什么“早教中心”成长起来的。

  当时很多家长,从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知识,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小神童、小天才,而余颖却没有那么做。她也望子成龙,可她觉得儿子连话都不会说,给他读生硬的古诗,讲大段的故事难免有些“对牛弹琴”。不管孩子将来是否能成功,首先都要成人,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头脑灵活的人,所以,她从小就开始培养儿子聪慧的头脑。

  从王超出生的第一天起,余颖就喜欢和儿子说话,她总是看到什么,就跟儿子讲什么,手里做什么就跟儿子说什么,就像和大人聊天一样。夏天到了,她就把一朵大红花挂在儿子的小蚊帐上,动不动就问儿子大红花在哪里,当时王超才两个多月,看不见妈妈就会哭,王超一哭,余颖就抱起他说“宝宝看大红花呀”,王超立刻止住了哭,扭头过去看大红花,而且高兴得手舞足蹈。余颖觉得,要让孩子头脑灵活,就要经常和他沟通。让他尽快认识世界。于是,她天天跟儿子聊,只管耕耘。在王超长到6个月时,余颖就开始有收获了。她问儿子:“小脚丫长在哪里?”王超就会举起小脚。余颖接着说:“儿子真棒,来,亲一个。”小王超就把他的脑袋撞向妈妈的额头。8个月大时,王超就能笑着指出谁是外公外婆。最有趣的是,有一天有人喊他叔叔的名字时,他也高兴地指一下。家人乐坏了,试一下,发现他竟然知道周围每个亲人的名字!这些,都是母亲余颖天天和他“聊天”的收获。

  为了让王超尽早认识世界,对形象和数字都有概念,在他很小的时候,余颖就开始教他每一样东西叫做什么,教他数数。走路时,余颖给儿子讲路上所有东西的名称,数树上有几朵花;吃动物饼干时,余颖一遍遍告诉儿子动物的名字,数数有多少块饼干。虽然余颖没有对儿子进行刻意的早教,也没有很早就教儿子学算术,但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却让王超轻轻松松学会了数数,学会了加减法。

  

  第二次孕育,培育孩子健

  康的心理

  

  王超的父母认为,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母亲十月怀胎,是对孩子生理生命的孕育;而对宝宝心理雏形的孕育,则是做母亲的应当承担的第二次孕育。第二次孕育,将决定孩子的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在第二次孕育中,父母和家庭为他选择怎样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做父母的,要关爱、呵护、安慰孩子,给孩子以幸福感、安全感、亲切感、快乐感,使他的潜意识里意识到人间是安全的,生活是快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样他就会成长为幸福快乐、积极开朗、亲切友爱、无拘无束的人,就不会胆小,将来也不会拘束不安、畏缩不前。所以余颖对第二次孕育极为重视。

  王超才六七个月大时,余颖就开始让他给大家分水果分饼干。开始的时候,小王超总是紧紧攥着饼干,谁也不给,后来,在余颖的引导下,终于养成了与人分享的习惯。快1岁的时候,王超会走路了,家里只要有客人来,他就会抓起桌上的水果或者饼干,摇摇晃晃地递到客人手里,让客人们欢喜不已。

  余颖最在意的就是王超的性格。为了让儿子的内心充满快乐,她从儿子会微笑开始,就千方百计地逗他笑。王超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笑,一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非常可爱。就是在这样的微笑里,王超轻松愉快地长大了。后来到了中学,即使学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他也非常爱笑,以至于老师常对余颖说:“你的孩子整天笑嘻嘻的,学习太轻松了,应该给他加点压。”其实,并不是学习轻松,而是乐观豁达的王超从小就没有感觉到过沉重,所以他从来都轻松自如。

  从小,王超就是父母的骄傲,这倒不是因为他聪明过人,而是因为母亲余颖喜欢展示自己的儿子。每当家里有客人来,余颖总是自豪地告诉客人,我的儿子又会玩什么新花样了,王超也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卖弄”一下自己的“绝活”,然后接受着大人们的称赞。

  

  做儿子永远的减压器和缓冲剂

  

  别人的父母都喜欢给孩子加压,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学习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可王端阳和余颖却喜欢把儿子从书堆里拽出来,带着他享受学习之外的快乐生活。

  王超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考试得了95分,老师把余颖叫到学校,不断地跟她数落王超粗心马虎、太贪玩,希望做母亲的能够配合学校管教儿子,把王超培养为尖子生。没想到,老师满面严肃地说完,余颖却在一旁笑了起来。老师很诧异地责问余颖:“一分之差就是十名的差距,你怎么还笑得出来?”余颖赶紧收敛了笑容,连连说是,其实在她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儿子有什么不好,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分分必争,斤斤计较,她只希望儿子以后不再马虎就行了,不要因而失去快乐的笑容。

  后来,余颖越来越感觉到学校的压力,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做儿子生活中的“缓冲器”。王超看书的时间久了,余颖会跑到儿子的房间里“轰”他离开书桌,要他休息或者出去玩耍。王超做习题忘了时间,余颖就会赶儿子在9点半之前上床睡觉。每一次关键性的大考之前,她都跟王超’说:“你要做好考最后一名的准备,因为强手如林啊!”而结果往往是,王超又拿了第一。在余颖和王端阳看来,学习成绩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强,智商高的人未必成就大事业,作为父母,最开心的不是王超的学业,而是让儿子比别人感到快乐,看着儿子天天笑容满面,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学校推荐王超去上奥数

  班,按照奥数班的要求,每天做80道题才打“√”,而王超只做了20道题,就被妈妈赶上床睡觉了。所以,第二天,作业本上就只有红叉叉。可余颖却丝毫不介意,“√”和红叉叉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拿全国竞赛的一等奖非得每天做80道题,余颖宁愿儿子什么奖都不拿。于是,王超退出了奥数班。为了不让儿子有挫折感,身为教师的王瑞阳亲自上阵,为儿子开奥数课。每天,他只给儿子挑选5到10道不同类型的题目,每隔一段时间,他还自制一份考卷考考儿子。结果,儿子学的比奥数班的孩子们轻松多了,而且比奥数班的孩子们还优秀。

  王端阳和余颖就是这样,一直在儿子的生活中扮演着“减压剂”和“缓冲器”的角色,这使得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里,作为他们儿子的王超,拥有了大多数中国孩子不曾拥有的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父母为自己创造的零压力的空间里,王超快乐得像一只自由的雏鹰,展翅飞翔在万里晴空。


相关内容

  • 英语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大卫剑桥英语培训中心 5班 吴冬驰 实践时间:2008.7.20-2008.8.20 实践内容: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尝试上pest1和小学剑桥英语课程,听各位老师及喜校长讲课,批改作业,接待家长,带领他们参观课室,提供招生咨询服务,办理交学费手续,接听电话,打印资料 ...

  • 2011年外语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 实践内容: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尝试上pest1和小学剑桥英语课程,听各位老师及喜校长讲课,批改作业,接待家长,带领他们参观课室,提供招生咨询服务,办理交学费手续,接听电话,打印资料,整理相关收据资料. 实践单位:大卫剑桥英语培训中心 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实践,能够锻炼我自 ...

  • [我的烦恼]
  • 作文:我的烦恼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筛选材料,整理思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把自己某一方面的烦恼写出来告诉别人. 2.学习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能绘声绘色地描述烦恼,能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能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 3.给学生一个倾吐真情的空间,让学生能坦然地排遣成长中的 ...

  •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翡冷翠山居闲话
  •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翡冷翠山居闲话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预 ...

  • 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 ...

  • 再别康桥赏析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 ...

  • 去美国读高中 你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吗
  • 去美国读高中 你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吗 前不久,FindingSchool 针对2007-2015的留学选择问题邀请有意于低龄留学或者已经选择低龄留学的家长和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数据结果显示: 1.90%以上的受访者的理想留学国家是美国: 2.在美国就读secondary 和post secondar ...

  • 再别康桥要点讲解
  • 再别康桥 1.解决生字词,有感情朗读全诗 2.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章垿.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 ...

  • 家长会材料--对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 合肥剑桥学校高一(5)班教师简介 李莹,女,中共党员,安徽砀山人,2008年6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8在广西藤县第一中学工作.2015年3月至今在合肥剑桥学校任教,担任语文教研组长.2009年8月取得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热爱教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