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更

  摘要:今年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学习后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浅薄的见解。如课堂教学进度的快慢,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教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好不好,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3-01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高中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高中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优化教学结构,凸显学生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新课改的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们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来看,只重视了学习模块的完成,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没有考虑。即只要学生的学习达到学时,考试合格就能拿到该模块的满分,至于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没有违纪逃学则一概不管。试想,这样的评价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误导,后面的学习还有什么激情。   4.开放课堂,培养多种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以前语文教学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程式教学早已被否定和批判,而我们面临的高考阅读却正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又如以前高考中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知识点考察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被取消,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对这些和日常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不重视,平时运用时不推敲,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是否需要考虑,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他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我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实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如果我的学生能够说"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那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快乐的事!

  摘要:今年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学习后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浅薄的见解。如课堂教学进度的快慢,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教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好不好,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3-01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高中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高中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优化教学结构,凸显学生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新课改的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们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来看,只重视了学习模块的完成,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没有考虑。即只要学生的学习达到学时,考试合格就能拿到该模块的满分,至于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没有违纪逃学则一概不管。试想,这样的评价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误导,后面的学习还有什么激情。   4.开放课堂,培养多种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以前语文教学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程式教学早已被否定和批判,而我们面临的高考阅读却正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又如以前高考中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知识点考察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被取消,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对这些和日常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不重视,平时运用时不推敲,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是否需要考虑,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他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我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实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如果我的学生能够说"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那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快乐的事!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 ...

  • 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心得体会
  • 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心得体会 作者:常红杰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16-01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 ...

  • 县域高中语文课改如何走外延式发展之路
  • 县域高中语文课改如何走外延式发展之路 [摘要]县域高中语文课改遇到了以下问题:内容外延扩大,短期培训难以适应需要:教学设施难以适应需要:学生学习缺乏自主能力:校本教材难以形成体系和特色.解决办法:多渠道.全方位.动态式.制度化培训县域高中语文教师:政府加大投入,解决县域高中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努 ...

  • 新课程改革目标
  • 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 ...

  • 新课程高中语文
  •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贾向东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 ...

  • 守正出新提高素养
  • 守正出新 提高素养 --浅谈语文新课改 瞿蜀琪 我省的语文新课改从2008年全面铺开,到现在已进入第4个年头.我有幸从去年开始投入新课改实验,并连续两年暑期去河南大学参加新课改最后一轮培训,眼界大开,收益多多.现回首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谈点感受,与师生共勉. 一. 由强调"双基教学" ...

  • 走进新课改,高中语文怎么学?
  • 走进新课改,高中语文怎么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已在开始推开.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新课程相对于传 ...

  • 2012湖北新课改高考备考语文教学建议
  • 2012湖北新课改高考备考语文教学建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州语文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指导 ...

  • 初中语文新课程定稿
  • 搭建桥梁,沟通你我 浅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