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 荷马史诗

⑴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⑵一般认为是民众集

体创作,吟诵诗人荷马是史诗的集大成者,故称“荷马史诗”;⑶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

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各分24卷,前一部写战争本身,后一部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战

后经历;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⑸塑造了一系列

英雄形象;⑹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它是西方文学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叙事长诗,

成为后世史诗的楷模。

2、 三联剧

⑴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早的固定格式;⑵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

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⑶由埃斯库罗斯首创;⑷成为3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文

学作品的统称。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3、 《神曲》

但丁代表作,原名《喜剧》,分《地狱》、《炼狱》、《天堂》。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

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取材于意大利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

现实性,创作目的是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内容广阔,包括政治、历史、

哲学等,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思想上矛盾复杂,艺术成就高,表现了新旧交替时代文学的

特点。用意大利语写成,对促进民族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4、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以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为指

导思想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先在意大利产生,继而在欧洲其他国家发展

起来。文艺复兴的具体含义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古代文化的复兴而进

行的一次人类思想文化的伟大的进步和变革。运动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式上开

辟了道路,其目的和指导思想是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艺术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新文

化,对欧洲世界人文科学和世界科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运动和人文主义

文学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与教会以神为宇宙中心的封建主义世界

观相对抗,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以人

性来反对神权②以个性解放来反对禁欲主义③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

建割据

6、 流浪汉小说

十六、十七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汉生活以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是西班牙文艺复

兴时期城市文学的产物。流浪汉小说大多采用自叙形式,描述游民的不幸命运和消极反抗,

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描写交织在一起,从下层人的角度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小说

语言幽默辛辣、简洁流畅,对后世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小癞子》。

7、 福斯塔夫背景

恩格斯1859年给德国剧作家拉萨尔的心中提出“福斯塔夫背景”。福斯塔夫在莎士比亚

的《亨利四世》中是一个破落的骑士,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形形色色

冒险家”的典型,上与太子有着亲密的关系,下与强盗、小偷、兵痞、妓女合流成群,活动

于三教九流的人物之中。戏剧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反映了英国“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英国历史动荡时期的现实生活的图画。

第四章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8、 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首先产生于法国,后漫延至其他

各国。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因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

典范,故称古典主义。主要文学特征有:①拥护王权的统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②思想上

注重理性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莫里哀《伪君子》、

高乃依《熙德》及拉辛《费得尔》等。

9、 三一律

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一致,即一出戏

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一昼夜之内,同一地点。古典主义者认为这一原

则源于亚里士多德,但在某些方面是对他的曲解。这一原则符合法国王权统治的需要,也规

范了文学创作,但也束缚了某些作家的手脚。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10、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

文化运动。具体地说,是启蒙学者要用近代哲学、文化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封建专制思想

笼罩的愚昧黑暗的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恢复科学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

文化运动,后来波及文学、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

11、狂飙突进运动

1770年歌德和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见面,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它是德国文学

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而得名。作家们强调文学

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他们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

放;他们还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代表

理论家有赫尔德,代表作家作品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等。

12、感伤主义

18世纪60-8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文学思潮,是启蒙文学在英国发展的新阶段,由

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这派作家出生于中小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失望

而产生感伤情绪。因此这派作家在创作中重视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个性,表现了对社

会的不满,描绘下层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作品中也常流露出悲观绝望

的情绪,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

13、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的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中,这些诗的主人公都是悲剧

性的孤傲的叛逆者,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

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权威的态度,以

异样的勇敢的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以报复和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在这些主人公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迹,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14、湖畔派

湖畔派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有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

他们都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大革命失望的过程,又都因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而远

离城市及社会斗争,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美大自然、缅怀中古,

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因而被成为湖畔派。

15、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指18事迹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一场文艺运

动。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统

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

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主义的

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

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艺

术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表作家

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16、多余人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们不满于平庸的现实,对之

进行批判与揭露,在思想上高于社会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力量,仅限于空谈,是接受了西欧

先进思想影响而又摆脱不了现实生活束缚的一类畸形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17、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基本特征有:写实主义的原则,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锋利

的唯物主义和批判精神,叙事文学更加成熟、艺术形式更加丰富。

18、自然派

自然派指俄国“自然派”。十九世纪30、40年代以来,以果戈里为代表的一批俄国作家,

他认真地描写俄国现实生活,以揭露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丑恶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沙皇

官方文人轻蔑地将果戈里的创作称为“自然派”,即这些作品像普通的自然界一样平常,没

有艺术价值而言,而别林斯基却在他的文学评论中及时肯定了果戈里等人的创作,他认为“自

然派”正是俄国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有极大价值的文学派别,他充分肯定了自然派的艺术成就,

自然派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如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

19、人物再现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使用的手法,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多侧面多层次

地展现人物的经历,最后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同时把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人间喜剧》中

再现人物有四百多个,重要人物如拉斯蒂涅、伏脱冷等往往再现二三十次,分别出现在七十

多部作品中,这种手法是巴尔扎克一大创造,大大丰富了典型创作手法,为后来许多作家所

效仿。

20、精神苦刑法

这是鲁迅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特点的一种评价,鲁迅认为,陀思妥耶夫

斯基在小说中的残酷的拷问官出现,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把任务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

炼,层层剖析了他们的灵魂,陀善于描写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的心理,描写人物在异常状态中

无法解脱的激烈的内心冲突。

第八章 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21、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的被称为是“心灵辩证法”。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解释,“心辩”就

是描写心理过程本身,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通过内心独白、

内心对话和自我分析,来展示人物展示黑暗的心灵力量。

22、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后期,世界观发生转变之后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对贵族生活的厌弃、否定;宣传基督教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通过自我修养追求道德上的

完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邪恶,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托尔斯泰没

能理解产生俄国所面临的危机的原因和摆脱这个危机的方法,这也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

性。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部分:

一、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 神人同形同性,神高度人格化。

2、 反映了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追求光明,以人为本的思想

3、 折射出原始社会各个阶段的家族和婚姻制度,反映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形

态的演变过程。(结合笔记)

4、 反映了初民时代的魔术信仰和图腾崇拜

5、极富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荷马史诗的价值、思想、艺术

1、 首先,史诗展示了一个人神交混、人神混战的世界。

2、 史诗表现了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奋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积极乐观精神。

3、 荷马史诗具有极高的价值。

A 、《荷马史诗》具有极高的历史认识价值。生动而广泛的反映了古代希腊从氏族社

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斗争、政治、军事、道德观念等那社会特

征,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B 、高超的艺术性。(这是冯茜老师的笔记部分,“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a 、语言运用:民间创作的特点 “荷马式的比喻”,自然、质朴、善用比喻,

使形象鲜明、突出。简洁有力,生动准确。

b 、重复的手法:重复同样的句段、形容词。“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

c 、结构布局: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 、人物的刻画:荷马史诗的主要人物是英雄人物,英勇善战;也具有独特的个

性:通过环境衬托、人物语言来表现个性。既有实写,又有虚写。

C 经典性与不可重复性,是欧洲文学的武库和土壤。

三、 从《神曲》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的二重性来解释但丁为何是“中世纪的最

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1、 作品广泛反映了意大利的现世生活,抨击时弊,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A 、抨击教会的腐败、统治者的暴虐,市民的贪财、党派之争,渴望祖国统一和复

兴。

B 、国家利益至上

C 、探索复兴祖国之路,提出自己的政见。(政、神、教三权应该分开)。

2、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他的思想带着鲜明的旧时代的印记

A 、 但丁受宗教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作品中也表现出一些矛盾。

爱情上,禁欲思想、人物、生活、宗教和政治上的看法也有矛盾,如他揭露和批

判教皇和僧侣,但是不反对宗教本身;推崇古典文化,但是把伟大代表作为异教

徒放在地狱的候判所里。渴望和平统一,又将这种爱国主义理想寄托在罗马帝国

皇帝身上。

B 、 作品中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喜欢用“3”吉祥数字等,笔记)

3、 对新思想和生活态度的肯定——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重要标志。

A 、 表现出对现实生活斗争的强烈兴趣,颂扬理性和自由意志

B 、 反对蒙昧主义,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提倡追求真理和知识。

四、 堂吉诃德形象的两重性表现在那里?其典型意义是什么?

1、 肤浅分析:荒唐可笑的疯癫骑士,是个喜剧人物。(大战风车、羊群)

主观武断的典型,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 深层分析:人文理想的体现者

A 、 坚韧悲壮的理想主义斗士:他热爱自由,憎恨奴役和压迫,锄强扶弱,维

护正义,对理想的执着,有为信仰献身的精神

B 、 知识渊博的学者,深刻的哲人

堂吉诃德反映了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矛

盾和困窘,作者认为西班牙应从封建的状态解脱出来,但有缺乏人文主义理想实现的条件,

因此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又用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来反封建。所以,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

的形象。

五、分析哈姆雷特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也是一个思想的典

型,其性格具有发展性。

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快乐王子——戏剧开始时已经成为过去

理想主义的幼稚和谐阶段:一切都美好

2、 忧郁王子——站在人类意识前沿的思索者

3、 延宕王子——最突出的是其忧郁、忧郁

延宕的原因:

A;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的延宕是因为力量对比的悬殊

B 从哲学层面上看,他的由于和延宕是他矛盾心态的外现。

a 、 第一个层面,是他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心理上的矛盾与混乱

b 、 第二个层面,本体论意义上对人的认知的困惑和失落

c 、 第三个层面:关于存在的困惑与矛盾

C 、 宗教观念的影响:

D. 精神分析角度:俄狄浦斯情节的作用

4、行动王子:

挺身反抗的阶段:和外部世界斗争,同时经历激烈的内心斗争,摸索生活的真实基础,

调整预期,选择反抗之路,直至为人文主义理想献出生命。

其典型性和现代性:

典型性:哈姆雷特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和要求,他性格上的矛盾也反映了当

时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危机。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现代性:是妥协还是抗争?是屈从于现实,还是执着于价值.

六、 结合作品谈谈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

的方方面面,他的作品在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

创作特色主要有:

1. 广泛的社会背景

人物涉及广泛;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揭示的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强调戏

剧是“时代的缩影”,如福斯塔夫背景。

2. 丰富生动的情节。

多情节线索:《威尼斯商人》3条线索,2个情节、《哈姆莱特》3条主次分明的

复仇线。

或优美抒情或跌宕起伏的戏剧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

商人》

3. 深刻完美的性格刻画

复杂、变化的性格观:哈姆莱特、波洛涅斯:老奸巨猾,练达世故

4. 丰富多彩的语言

民间俚语、俗语、自创新词;注重语言的形象性、个性化;比喻、拟人手法

七、 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

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具有以下特征:

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很多直接歌颂国王的贤明,

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活动加以抨击,表现出拥护君主专制王权的鲜明政治倾向性。

②注重理性。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和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变

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

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奉为楷模,从中汲取艺术形

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提出了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必须保持

整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同一地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

八、《伪君子》中的达尔丢夫的形象的社会意义?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1)伪善:伪虔诚(口头宣扬“苦行主义”,不离教鞭和苦行衣,但实际上贪吃

贪喝)、伪仁慈(表面上当着别人的面,把募来的钱施舍给穷人,但实际上凶狠

歹毒,丑恶嘴脸暴露后,欲致奥尔恭于死地)

伪善者的危害:1. 作恶的自觉性与预谋性

2. 作恶的隐蔽性与欺骗性

(2)荒淫无耻

见桃丽娜,甩手绢;勾引欧米尔,两次求欢;欲取恩主之女玛丽雅娜

(3)狡诈善变

表现在勾引欧米尔的罪行被揭发后,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化险为夷,善于狡辩

(4)贪婪狠毒

不仅要霸占奥尔恭的财产,而且还告发到国王那儿,想使他倾家荡产,身败名裂。

社会意义: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作者如何塑造:

间接描写:中心人物是答尔丢夫,但是前两幕别的任务在争执中纷纷亮相,唯独

主要人物答尔丢夫没有出场。但人们的争论焦点始终围绕着他。

直接描写:(1)答尔丢夫一上场,莫里哀用几句话和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把他伪善

的面具撕了下来;(2)两次向欧米尔求欢,彻底剥下了他伪善的外衣;(3)蛮横

地执行“契约”,陷害奥尔恭,暴露了他的凶恶面目。作品就是这样集中、紧凑

的戏剧冲突中,有层次、逐步深入的揭穿了伪善者的本质。

语言描写:答尔丢夫的语言矫饰、造作的,堆砌辞藻,长篇大论地玩弄教义,从

而现实了他伪善的本质。

古典主义原则的运用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八、 浮士德一生经历几个阶段?浮士德的性格核心和作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浮士德的形象?)

答: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

造大自然。

人物形象:

1、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2、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伦理学层面来看,

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

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付诸行

动,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型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3、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

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

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基本思想:人生的理想和如何实现理想。肯定了“努力向上”,“自强不息”,

用于探索的所谓的“浮士德精神”,对其进行大力肯定。(这里没有明确答案,自便)。

九、 靡费斯特是怎样一个形象?与浮士德是怎么样的关系?

靡非斯特是浮士德对对立面,与浮士德一反一正,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1) 他是恶的代表,否定的精神。极端的虚无主义者,主张无为

(2) 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3) 他主观上作恶, 客观上造善, 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

靡非斯特与浮士德是对立统一的形象:

(4)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性格是独对立的,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5)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又是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6) 浮士德的善与非费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格的两面(上进与堕落)。

十、西欧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1. 、主观抒情性:偏重表现主义理想和抒发个人感情

2、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3、重视民间文学和文学传统。

4、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十一、《巴黎圣母院》是怎样运用对比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丑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所在。

1、 两个世界的对比:上层社会的克罗德、法比的虚伪、残忍、阴暗;下层社会吉普赛人、

奇迹王朝的人善良、美好、淳朴。

2、 人物形象的对比:

(1) 人物间的对比:正反面形象的对比——爱斯梅拉达与克罗德是善良与邪恶、纯洁与矛

盾的对比;爱斯梅拉达与法比是真诚与虚伪的对比。

(2) 人物自身对比:爱斯梅拉达外表与心灵都美,但命运悲惨;加西莫多外表丑陋,但灵

魂纯洁高尚,品质好;法比,仪表堂堂,但内心浅薄空虚。

十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说这部作品是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如何体现:

1、小说对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描绘,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悲

惨命运的同情。

2、小说对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反动性、残酷性及司法机关腐败内幕的揭露

3、小说中六月起义的描绘具有文献价值

小说塑造了一些列共和主义者的英雄群像,歌颂革命起义,赞美起义者的英雄行为。

但他认为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

3、 小说的宽恕、仁慈和博爱人道主义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局限性

相结合的杰作:

1、 现实主义:描写下层人民饿悲惨处境(三个人物为代表)。广泛反映了十九世纪初的

法国社会生活:贫民窟、监狱、法庭;写重大事件——1815年滑铁卢战役。1832年

巴黎街垒战等

2、 浪漫主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巧合。如冉阿让抱着柯赛特被警察逐步走投无路时

把高强进入修道院,碰到的人恰是受他恩惠的戈风爷爷;当冉阿让就马里于斯从下

水道逃跑时所遇到的正是德纳第。

十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

2、典型化的创作原则,注意细节描写,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既广阔的反映外部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表

现内部心灵世界。

4、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的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

十四、司汤达的政治社会小说《红与黑》署名的含义;于连的形象;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

就。

1、书名含义:

(1)时代政权说——小说展示的历史背景

“红”象征拿破仑时代,象征热血与革命

“黑”象征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黑暗统治,象征邪恶的封建势力。

(2)服装说——于连选择的生活道路

“红”喻指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服

“黑”喻指基督教教士的黑色法衣

(3)从两个“预言性”的场景看

“红”指冒险、谋杀、鲜血、于连人生的第一步

“黑”指孝服、葬礼、死亡,于连人生的结局

(4)从人物性格上看

“红”象征人德充满活力、热情的主观意志和努力,象征着成功和幸运

“黑”象征神秘叵测的,邪恶异己的强大的社会力量,象征厄运。

(2)于连形象

A 、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

B 、强烈的自我意识,身体力行的贯彻自我主义

其自我意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他过于敏感的自尊(德莱纳夫人 碰手 刺激);

他利己的行为准则(于连的种种行为都是为实现她向上爬的目的。);不随社会转移

的独立心灵(在不同的环境中于连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没有染上贵族纨绔子弟

的不良习气。)

C 、自我意识:环境外力作用;自由平等的观念 反抗与妥协

两重性:(1)对待爱情:功利与真诚

(2)对待宗教:虚伪的虔诚

(3)对待贵族:羡慕与鄙视

D 、典型性:于连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知识分子反对社会压迫,孤军

奋战所得到的必然结果。于连就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斗的典型。

(3)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A 、思想上小说深刻揭露了复辟的贵族阶级的飞扬跋扈和故态复萌

B 、艺术上

a 、重视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具体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维里埃市——唯利是图和虚荣

贝藏松神学院——象征宗教专政和假冒伪善 巴黎贵族社会——阴谋腐败

是揭示作品主题、展示时代特征、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形提

供了合理的依据。

b 、精湛的人物心理描写。斯丹达尔善于对人物灵魂进行探索。展示人物情绪变化和丰

富的思想多彩,为故事情节发展铺路。于连赴马蒂尔德小姐的约会前的心理活动就是明

显的例子。“去、不去”,去了会怎么样,去会不会有阴谋,不去会不会有损失等。

c 、浪漫主义特色:心理上,大量主观臆想性(于连的心理活动)。爱情上,追求激情爱

(马蒂尔德的爱情观)。

d 、“观念富有戏剧性”。他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如

于连到瓦列诺夫赴宴一场,有声有色,瓦列诺夫及周围人的鄙俗无知,背后的丑恶,于

连的思想反应和心理活动都得到了生动刻画。

e 、结构严谨完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精练,简洁明快。

十五、略述《人间喜剧》的中心主题(即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主要形象

1、再现了封建贵族的盛衰史和封建贵族的发迹史

《高利贷者》 、《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

2、 揭露了主宰一切的时代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3、 刻画了一些列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如拉斯蒂涅

4、 客观的描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

十六、《高老头》悲剧的社会意义和拉斯蒂涅的形象分析

(1)社会意义

A 、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拜金主义的罪恶

B 、表现了复辟时期贵族的思想面貌及他们被资产阶级取代的过程

(2)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A 、受物质环境刺激、野心萌发

完成两个世界的转变:外省——巴黎

单纯真诚的女性世界(母亲妹妹)——野心、利益的现实世界

B 经历“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a 、鲍赛昂夫人的言传身教:金钱的威力超越了们低的力量

b 、苦役犯伏脱冷进行的事实哲学的教育:金钱超越了道德

c 、高老头之死最终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金钱淹没了亲情

十七、简述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和“新人”形象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名词解释中有“多余人”

(1) 原因:19世纪50 年代贵族知识分子表达了其在社会上的精英地位,平民知识

分子开始取代他们。

(2) 演变过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

此后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

奥勃洛摩夫,这个形象已是一个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退化到极点的多余人,

标志着多余人形象的完结。

十八、安娜悲剧的成因。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1)悲剧的成因:

a. 【根本原因】社会造成的—封建的传统,伪善的道德

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侮辱与非难

卡列宁的冷酷无情、虚伪

沃伦斯基的肤浅

b 个人因素—自身的弱点、内心的矛盾

摆脱不了宗教、道德等传统思想束缚,内心强烈的负罪感

在爱情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2)典型意义

a 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女性

【1】聪慧、美丽、真诚

【2】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对幸福的勇敢追求而执着。

十九、谈谈《复活》的主题;《复活》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主义的?捏河流多福什么地方有自己的影子?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品,其对整个沙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作品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和监狱里的大量冤案,揭露了和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暴力机关:法庭、监狱、法律、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撕毁了统治阶级的一切假面具。玛丝洛娃的受审场面是一幕滑稽戏,结果无辜者被判四年苦役;监狱里尽是冤案;地方法院把审判当儿戏,最高法院也“不管案情是非曲直”,只查查法律条文引用是否恰当;副省长鞭打犯人的同时,还以犯人的恩人自居;大法官把残杀、监禁、流放波兰爱国者视为“爱国主义的伟业”;要塞司令草菅人命,任意杀人。

其次,作品揭露了官办教会的伪善和欺骗。神甫们高喊着慈悲博爱,但对犯人的非人待遇却无动于衷,还以吃基督肉和喝基督血的骗人鬼把戏欺骗犯人;他们用上帝的名义掩盖自己的贪欲和残暴;监狱里充满爱的祈祷词同犯人们的脚镣手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作品揭露了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土地思友制度的罪行。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穷困并没有改变,他们赤贫如洗,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农民砍倒地主一颗小树,就得去坐牢。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儿童大量夭折,不少人不得不去讨饭。作品借聂赫留朵夫的口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手中的土地被贵族地主夺去了。这就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第四,作品还通过破产后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及他们的遭遇,揭示了农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民套上了更沉重的锁链。

托尔斯泰几乎把整个十九世纪俄国的全部历史都概括进了这部作品,涉及了俄国当时面临的几代解决的问题,并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发出了严厉而政治的呼声。但是,作品也集中反映除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充满托尔斯泰主义的反动说教,他反对暴力,主张改良主义;幻想用一种新的宗教——仁爱上帝来消除社会矛盾和罪恶;宣扬“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作家在作品中过分强调宗教道德的作用,把它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作品的结束,作家写聂赫留朵夫皈依上帝,在《福音书》里获得启示,认为人生来有罪。因而人应以爱来相互对待,消除暴力,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建立“地上的天国”。这无疑是消极的,反映了作家无法解脱的思想矛盾。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 荷马史诗

⑴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⑵一般认为是民众集

体创作,吟诵诗人荷马是史诗的集大成者,故称“荷马史诗”;⑶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

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各分24卷,前一部写战争本身,后一部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战

后经历;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⑸塑造了一系列

英雄形象;⑹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它是西方文学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叙事长诗,

成为后世史诗的楷模。

2、 三联剧

⑴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早的固定格式;⑵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

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⑶由埃斯库罗斯首创;⑷成为3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文

学作品的统称。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3、 《神曲》

但丁代表作,原名《喜剧》,分《地狱》、《炼狱》、《天堂》。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

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取材于意大利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

现实性,创作目的是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内容广阔,包括政治、历史、

哲学等,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思想上矛盾复杂,艺术成就高,表现了新旧交替时代文学的

特点。用意大利语写成,对促进民族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4、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以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为指

导思想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先在意大利产生,继而在欧洲其他国家发展

起来。文艺复兴的具体含义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古代文化的复兴而进

行的一次人类思想文化的伟大的进步和变革。运动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式上开

辟了道路,其目的和指导思想是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艺术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新文

化,对欧洲世界人文科学和世界科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运动和人文主义

文学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与教会以神为宇宙中心的封建主义世界

观相对抗,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以人

性来反对神权②以个性解放来反对禁欲主义③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

建割据

6、 流浪汉小说

十六、十七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汉生活以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是西班牙文艺复

兴时期城市文学的产物。流浪汉小说大多采用自叙形式,描述游民的不幸命运和消极反抗,

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描写交织在一起,从下层人的角度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小说

语言幽默辛辣、简洁流畅,对后世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小癞子》。

7、 福斯塔夫背景

恩格斯1859年给德国剧作家拉萨尔的心中提出“福斯塔夫背景”。福斯塔夫在莎士比亚

的《亨利四世》中是一个破落的骑士,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形形色色

冒险家”的典型,上与太子有着亲密的关系,下与强盗、小偷、兵痞、妓女合流成群,活动

于三教九流的人物之中。戏剧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反映了英国“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英国历史动荡时期的现实生活的图画。

第四章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8、 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首先产生于法国,后漫延至其他

各国。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因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

典范,故称古典主义。主要文学特征有:①拥护王权的统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②思想上

注重理性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莫里哀《伪君子》、

高乃依《熙德》及拉辛《费得尔》等。

9、 三一律

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一致,即一出戏

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一昼夜之内,同一地点。古典主义者认为这一原

则源于亚里士多德,但在某些方面是对他的曲解。这一原则符合法国王权统治的需要,也规

范了文学创作,但也束缚了某些作家的手脚。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10、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

文化运动。具体地说,是启蒙学者要用近代哲学、文化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封建专制思想

笼罩的愚昧黑暗的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恢复科学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

文化运动,后来波及文学、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

11、狂飙突进运动

1770年歌德和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见面,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它是德国文学

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而得名。作家们强调文学

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他们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

放;他们还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代表

理论家有赫尔德,代表作家作品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等。

12、感伤主义

18世纪60-8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文学思潮,是启蒙文学在英国发展的新阶段,由

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这派作家出生于中小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失望

而产生感伤情绪。因此这派作家在创作中重视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个性,表现了对社

会的不满,描绘下层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作品中也常流露出悲观绝望

的情绪,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

13、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的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诗中,这些诗的主人公都是悲剧

性的孤傲的叛逆者,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

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权威的态度,以

异样的勇敢的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以报复和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在这些主人公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迹,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14、湖畔派

湖畔派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有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

他们都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大革命失望的过程,又都因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而远

离城市及社会斗争,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美大自然、缅怀中古,

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因而被成为湖畔派。

15、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指18事迹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一场文艺运

动。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统

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

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主义的

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

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艺

术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表作家

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16、多余人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们不满于平庸的现实,对之

进行批判与揭露,在思想上高于社会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力量,仅限于空谈,是接受了西欧

先进思想影响而又摆脱不了现实生活束缚的一类畸形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17、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基本特征有:写实主义的原则,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锋利

的唯物主义和批判精神,叙事文学更加成熟、艺术形式更加丰富。

18、自然派

自然派指俄国“自然派”。十九世纪30、40年代以来,以果戈里为代表的一批俄国作家,

他认真地描写俄国现实生活,以揭露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丑恶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沙皇

官方文人轻蔑地将果戈里的创作称为“自然派”,即这些作品像普通的自然界一样平常,没

有艺术价值而言,而别林斯基却在他的文学评论中及时肯定了果戈里等人的创作,他认为“自

然派”正是俄国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有极大价值的文学派别,他充分肯定了自然派的艺术成就,

自然派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如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

19、人物再现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使用的手法,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多侧面多层次

地展现人物的经历,最后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同时把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人间喜剧》中

再现人物有四百多个,重要人物如拉斯蒂涅、伏脱冷等往往再现二三十次,分别出现在七十

多部作品中,这种手法是巴尔扎克一大创造,大大丰富了典型创作手法,为后来许多作家所

效仿。

20、精神苦刑法

这是鲁迅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特点的一种评价,鲁迅认为,陀思妥耶夫

斯基在小说中的残酷的拷问官出现,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把任务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

炼,层层剖析了他们的灵魂,陀善于描写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的心理,描写人物在异常状态中

无法解脱的激烈的内心冲突。

第八章 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21、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的被称为是“心灵辩证法”。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解释,“心辩”就

是描写心理过程本身,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通过内心独白、

内心对话和自我分析,来展示人物展示黑暗的心灵力量。

22、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后期,世界观发生转变之后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对贵族生活的厌弃、否定;宣传基督教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通过自我修养追求道德上的

完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邪恶,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托尔斯泰没

能理解产生俄国所面临的危机的原因和摆脱这个危机的方法,这也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

性。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部分:

一、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 神人同形同性,神高度人格化。

2、 反映了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追求光明,以人为本的思想

3、 折射出原始社会各个阶段的家族和婚姻制度,反映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形

态的演变过程。(结合笔记)

4、 反映了初民时代的魔术信仰和图腾崇拜

5、极富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荷马史诗的价值、思想、艺术

1、 首先,史诗展示了一个人神交混、人神混战的世界。

2、 史诗表现了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奋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积极乐观精神。

3、 荷马史诗具有极高的价值。

A 、《荷马史诗》具有极高的历史认识价值。生动而广泛的反映了古代希腊从氏族社

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斗争、政治、军事、道德观念等那社会特

征,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B 、高超的艺术性。(这是冯茜老师的笔记部分,“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a 、语言运用:民间创作的特点 “荷马式的比喻”,自然、质朴、善用比喻,

使形象鲜明、突出。简洁有力,生动准确。

b 、重复的手法:重复同样的句段、形容词。“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

c 、结构布局: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 、人物的刻画:荷马史诗的主要人物是英雄人物,英勇善战;也具有独特的个

性:通过环境衬托、人物语言来表现个性。既有实写,又有虚写。

C 经典性与不可重复性,是欧洲文学的武库和土壤。

三、 从《神曲》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的二重性来解释但丁为何是“中世纪的最

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1、 作品广泛反映了意大利的现世生活,抨击时弊,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A 、抨击教会的腐败、统治者的暴虐,市民的贪财、党派之争,渴望祖国统一和复

兴。

B 、国家利益至上

C 、探索复兴祖国之路,提出自己的政见。(政、神、教三权应该分开)。

2、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他的思想带着鲜明的旧时代的印记

A 、 但丁受宗教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作品中也表现出一些矛盾。

爱情上,禁欲思想、人物、生活、宗教和政治上的看法也有矛盾,如他揭露和批

判教皇和僧侣,但是不反对宗教本身;推崇古典文化,但是把伟大代表作为异教

徒放在地狱的候判所里。渴望和平统一,又将这种爱国主义理想寄托在罗马帝国

皇帝身上。

B 、 作品中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喜欢用“3”吉祥数字等,笔记)

3、 对新思想和生活态度的肯定——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重要标志。

A 、 表现出对现实生活斗争的强烈兴趣,颂扬理性和自由意志

B 、 反对蒙昧主义,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提倡追求真理和知识。

四、 堂吉诃德形象的两重性表现在那里?其典型意义是什么?

1、 肤浅分析:荒唐可笑的疯癫骑士,是个喜剧人物。(大战风车、羊群)

主观武断的典型,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 深层分析:人文理想的体现者

A 、 坚韧悲壮的理想主义斗士:他热爱自由,憎恨奴役和压迫,锄强扶弱,维

护正义,对理想的执着,有为信仰献身的精神

B 、 知识渊博的学者,深刻的哲人

堂吉诃德反映了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矛

盾和困窘,作者认为西班牙应从封建的状态解脱出来,但有缺乏人文主义理想实现的条件,

因此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又用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来反封建。所以,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

的形象。

五、分析哈姆雷特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也是一个思想的典

型,其性格具有发展性。

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快乐王子——戏剧开始时已经成为过去

理想主义的幼稚和谐阶段:一切都美好

2、 忧郁王子——站在人类意识前沿的思索者

3、 延宕王子——最突出的是其忧郁、忧郁

延宕的原因:

A;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的延宕是因为力量对比的悬殊

B 从哲学层面上看,他的由于和延宕是他矛盾心态的外现。

a 、 第一个层面,是他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心理上的矛盾与混乱

b 、 第二个层面,本体论意义上对人的认知的困惑和失落

c 、 第三个层面:关于存在的困惑与矛盾

C 、 宗教观念的影响:

D. 精神分析角度:俄狄浦斯情节的作用

4、行动王子:

挺身反抗的阶段:和外部世界斗争,同时经历激烈的内心斗争,摸索生活的真实基础,

调整预期,选择反抗之路,直至为人文主义理想献出生命。

其典型性和现代性:

典型性:哈姆雷特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和要求,他性格上的矛盾也反映了当

时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危机。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现代性:是妥协还是抗争?是屈从于现实,还是执着于价值.

六、 结合作品谈谈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

的方方面面,他的作品在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

创作特色主要有:

1. 广泛的社会背景

人物涉及广泛;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揭示的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强调戏

剧是“时代的缩影”,如福斯塔夫背景。

2. 丰富生动的情节。

多情节线索:《威尼斯商人》3条线索,2个情节、《哈姆莱特》3条主次分明的

复仇线。

或优美抒情或跌宕起伏的戏剧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

商人》

3. 深刻完美的性格刻画

复杂、变化的性格观:哈姆莱特、波洛涅斯:老奸巨猾,练达世故

4. 丰富多彩的语言

民间俚语、俗语、自创新词;注重语言的形象性、个性化;比喻、拟人手法

七、 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

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具有以下特征:

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很多直接歌颂国王的贤明,

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活动加以抨击,表现出拥护君主专制王权的鲜明政治倾向性。

②注重理性。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和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变

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

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奉为楷模,从中汲取艺术形

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提出了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必须保持

整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同一地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

八、《伪君子》中的达尔丢夫的形象的社会意义?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1)伪善:伪虔诚(口头宣扬“苦行主义”,不离教鞭和苦行衣,但实际上贪吃

贪喝)、伪仁慈(表面上当着别人的面,把募来的钱施舍给穷人,但实际上凶狠

歹毒,丑恶嘴脸暴露后,欲致奥尔恭于死地)

伪善者的危害:1. 作恶的自觉性与预谋性

2. 作恶的隐蔽性与欺骗性

(2)荒淫无耻

见桃丽娜,甩手绢;勾引欧米尔,两次求欢;欲取恩主之女玛丽雅娜

(3)狡诈善变

表现在勾引欧米尔的罪行被揭发后,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化险为夷,善于狡辩

(4)贪婪狠毒

不仅要霸占奥尔恭的财产,而且还告发到国王那儿,想使他倾家荡产,身败名裂。

社会意义: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作者如何塑造:

间接描写:中心人物是答尔丢夫,但是前两幕别的任务在争执中纷纷亮相,唯独

主要人物答尔丢夫没有出场。但人们的争论焦点始终围绕着他。

直接描写:(1)答尔丢夫一上场,莫里哀用几句话和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把他伪善

的面具撕了下来;(2)两次向欧米尔求欢,彻底剥下了他伪善的外衣;(3)蛮横

地执行“契约”,陷害奥尔恭,暴露了他的凶恶面目。作品就是这样集中、紧凑

的戏剧冲突中,有层次、逐步深入的揭穿了伪善者的本质。

语言描写:答尔丢夫的语言矫饰、造作的,堆砌辞藻,长篇大论地玩弄教义,从

而现实了他伪善的本质。

古典主义原则的运用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八、 浮士德一生经历几个阶段?浮士德的性格核心和作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浮士德的形象?)

答: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

造大自然。

人物形象:

1、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2、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伦理学层面来看,

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

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付诸行

动,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型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3、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

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

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基本思想:人生的理想和如何实现理想。肯定了“努力向上”,“自强不息”,

用于探索的所谓的“浮士德精神”,对其进行大力肯定。(这里没有明确答案,自便)。

九、 靡费斯特是怎样一个形象?与浮士德是怎么样的关系?

靡非斯特是浮士德对对立面,与浮士德一反一正,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1) 他是恶的代表,否定的精神。极端的虚无主义者,主张无为

(2) 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3) 他主观上作恶, 客观上造善, 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

靡非斯特与浮士德是对立统一的形象:

(4)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性格是独对立的,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5)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又是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6) 浮士德的善与非费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格的两面(上进与堕落)。

十、西欧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1. 、主观抒情性:偏重表现主义理想和抒发个人感情

2、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3、重视民间文学和文学传统。

4、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十一、《巴黎圣母院》是怎样运用对比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丑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所在。

1、 两个世界的对比:上层社会的克罗德、法比的虚伪、残忍、阴暗;下层社会吉普赛人、

奇迹王朝的人善良、美好、淳朴。

2、 人物形象的对比:

(1) 人物间的对比:正反面形象的对比——爱斯梅拉达与克罗德是善良与邪恶、纯洁与矛

盾的对比;爱斯梅拉达与法比是真诚与虚伪的对比。

(2) 人物自身对比:爱斯梅拉达外表与心灵都美,但命运悲惨;加西莫多外表丑陋,但灵

魂纯洁高尚,品质好;法比,仪表堂堂,但内心浅薄空虚。

十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说这部作品是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如何体现:

1、小说对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描绘,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悲

惨命运的同情。

2、小说对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反动性、残酷性及司法机关腐败内幕的揭露

3、小说中六月起义的描绘具有文献价值

小说塑造了一些列共和主义者的英雄群像,歌颂革命起义,赞美起义者的英雄行为。

但他认为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

3、 小说的宽恕、仁慈和博爱人道主义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局限性

相结合的杰作:

1、 现实主义:描写下层人民饿悲惨处境(三个人物为代表)。广泛反映了十九世纪初的

法国社会生活:贫民窟、监狱、法庭;写重大事件——1815年滑铁卢战役。1832年

巴黎街垒战等

2、 浪漫主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巧合。如冉阿让抱着柯赛特被警察逐步走投无路时

把高强进入修道院,碰到的人恰是受他恩惠的戈风爷爷;当冉阿让就马里于斯从下

水道逃跑时所遇到的正是德纳第。

十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

2、典型化的创作原则,注意细节描写,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既广阔的反映外部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表

现内部心灵世界。

4、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的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

十四、司汤达的政治社会小说《红与黑》署名的含义;于连的形象;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

就。

1、书名含义:

(1)时代政权说——小说展示的历史背景

“红”象征拿破仑时代,象征热血与革命

“黑”象征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黑暗统治,象征邪恶的封建势力。

(2)服装说——于连选择的生活道路

“红”喻指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服

“黑”喻指基督教教士的黑色法衣

(3)从两个“预言性”的场景看

“红”指冒险、谋杀、鲜血、于连人生的第一步

“黑”指孝服、葬礼、死亡,于连人生的结局

(4)从人物性格上看

“红”象征人德充满活力、热情的主观意志和努力,象征着成功和幸运

“黑”象征神秘叵测的,邪恶异己的强大的社会力量,象征厄运。

(2)于连形象

A 、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

B 、强烈的自我意识,身体力行的贯彻自我主义

其自我意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他过于敏感的自尊(德莱纳夫人 碰手 刺激);

他利己的行为准则(于连的种种行为都是为实现她向上爬的目的。);不随社会转移

的独立心灵(在不同的环境中于连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没有染上贵族纨绔子弟

的不良习气。)

C 、自我意识:环境外力作用;自由平等的观念 反抗与妥协

两重性:(1)对待爱情:功利与真诚

(2)对待宗教:虚伪的虔诚

(3)对待贵族:羡慕与鄙视

D 、典型性:于连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知识分子反对社会压迫,孤军

奋战所得到的必然结果。于连就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斗的典型。

(3)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A 、思想上小说深刻揭露了复辟的贵族阶级的飞扬跋扈和故态复萌

B 、艺术上

a 、重视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具体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维里埃市——唯利是图和虚荣

贝藏松神学院——象征宗教专政和假冒伪善 巴黎贵族社会——阴谋腐败

是揭示作品主题、展示时代特征、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形提

供了合理的依据。

b 、精湛的人物心理描写。斯丹达尔善于对人物灵魂进行探索。展示人物情绪变化和丰

富的思想多彩,为故事情节发展铺路。于连赴马蒂尔德小姐的约会前的心理活动就是明

显的例子。“去、不去”,去了会怎么样,去会不会有阴谋,不去会不会有损失等。

c 、浪漫主义特色:心理上,大量主观臆想性(于连的心理活动)。爱情上,追求激情爱

(马蒂尔德的爱情观)。

d 、“观念富有戏剧性”。他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如

于连到瓦列诺夫赴宴一场,有声有色,瓦列诺夫及周围人的鄙俗无知,背后的丑恶,于

连的思想反应和心理活动都得到了生动刻画。

e 、结构严谨完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精练,简洁明快。

十五、略述《人间喜剧》的中心主题(即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主要形象

1、再现了封建贵族的盛衰史和封建贵族的发迹史

《高利贷者》 、《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

2、 揭露了主宰一切的时代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3、 刻画了一些列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如拉斯蒂涅

4、 客观的描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

十六、《高老头》悲剧的社会意义和拉斯蒂涅的形象分析

(1)社会意义

A 、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拜金主义的罪恶

B 、表现了复辟时期贵族的思想面貌及他们被资产阶级取代的过程

(2)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A 、受物质环境刺激、野心萌发

完成两个世界的转变:外省——巴黎

单纯真诚的女性世界(母亲妹妹)——野心、利益的现实世界

B 经历“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a 、鲍赛昂夫人的言传身教:金钱的威力超越了们低的力量

b 、苦役犯伏脱冷进行的事实哲学的教育:金钱超越了道德

c 、高老头之死最终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金钱淹没了亲情

十七、简述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和“新人”形象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名词解释中有“多余人”

(1) 原因:19世纪50 年代贵族知识分子表达了其在社会上的精英地位,平民知识

分子开始取代他们。

(2) 演变过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

此后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

奥勃洛摩夫,这个形象已是一个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退化到极点的多余人,

标志着多余人形象的完结。

十八、安娜悲剧的成因。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1)悲剧的成因:

a. 【根本原因】社会造成的—封建的传统,伪善的道德

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侮辱与非难

卡列宁的冷酷无情、虚伪

沃伦斯基的肤浅

b 个人因素—自身的弱点、内心的矛盾

摆脱不了宗教、道德等传统思想束缚,内心强烈的负罪感

在爱情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2)典型意义

a 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女性

【1】聪慧、美丽、真诚

【2】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对幸福的勇敢追求而执着。

十九、谈谈《复活》的主题;《复活》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主义的?捏河流多福什么地方有自己的影子?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品,其对整个沙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作品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和监狱里的大量冤案,揭露了和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暴力机关:法庭、监狱、法律、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撕毁了统治阶级的一切假面具。玛丝洛娃的受审场面是一幕滑稽戏,结果无辜者被判四年苦役;监狱里尽是冤案;地方法院把审判当儿戏,最高法院也“不管案情是非曲直”,只查查法律条文引用是否恰当;副省长鞭打犯人的同时,还以犯人的恩人自居;大法官把残杀、监禁、流放波兰爱国者视为“爱国主义的伟业”;要塞司令草菅人命,任意杀人。

其次,作品揭露了官办教会的伪善和欺骗。神甫们高喊着慈悲博爱,但对犯人的非人待遇却无动于衷,还以吃基督肉和喝基督血的骗人鬼把戏欺骗犯人;他们用上帝的名义掩盖自己的贪欲和残暴;监狱里充满爱的祈祷词同犯人们的脚镣手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作品揭露了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土地思友制度的罪行。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穷困并没有改变,他们赤贫如洗,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农民砍倒地主一颗小树,就得去坐牢。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儿童大量夭折,不少人不得不去讨饭。作品借聂赫留朵夫的口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手中的土地被贵族地主夺去了。这就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第四,作品还通过破产后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及他们的遭遇,揭示了农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民套上了更沉重的锁链。

托尔斯泰几乎把整个十九世纪俄国的全部历史都概括进了这部作品,涉及了俄国当时面临的几代解决的问题,并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发出了严厉而政治的呼声。但是,作品也集中反映除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充满托尔斯泰主义的反动说教,他反对暴力,主张改良主义;幻想用一种新的宗教——仁爱上帝来消除社会矛盾和罪恶;宣扬“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作家在作品中过分强调宗教道德的作用,把它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作品的结束,作家写聂赫留朵夫皈依上帝,在《福音书》里获得启示,认为人生来有罪。因而人应以爱来相互对待,消除暴力,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建立“地上的天国”。这无疑是消极的,反映了作家无法解脱的思想矛盾。


相关内容

  • 天津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网址
  • 天津师范大学考研资料网址,可以注册下载 1.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评价学2003试题资料下载 2. 天津师范大学 中共党史 政治学原理2004试题资料下载 3.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心理学2004试题资料下载 4.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医学心理学2004试题资料下载 ...

  • 中国古典文学资料 清人别集丛刊
  • 中国古典文学资料 清人别集丛刊 <芦中集>王摅2015-05-28 21:33上传 积分:500 中国古典文学资料 清人别集丛刊 <凤池园集>下 ...2015-05-28 21:33上传 积分:500 中国古典文学资料 清人别集丛刊 <凤池园集>上 ...20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令 2006 年 第 6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06年11月1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3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 主 席 刘明康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

  • 外国人申请工作签证全过程所需资料
  • 外国人申请工作签证(Z 签证)的步骤及所需资料 对申请人以及公司的要求: 1. 年龄在24-60岁之间 2. 四年本科以上学历: 3. 公司注册资金要求50万以上 4. 公司有社保, 5. 公司尽量不要存在异地办公问题,营业执照需要做过年检 6. 工签境内变更办理所需资料,以及办理时间.费用: 第一 ...

  • 海南大学资料
  • 海南大学 遗传学(634) 1.遗传学 (参考书目:<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1)笔记80元 (2)讲义80元 (3)复习题90元 (4)近2-3年期末题共30元 (5)2套模拟试卷共30元 (6)2012考研专业课精准复习方案(视频)50元 (7)专业就业解 ...

  • 古代文学研究的必读书目
  • 古代文学研究的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

  •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题
  • 一班内部资料 莫学孔乙己 休做窃书贼 名词解释 1.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2.潘多拉的匣子──灾难 ...

  • 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
  • 作者:王本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年01期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07)05-0013-07 由于生产资料的稀缺和紧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新中国不得不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行"国家垄断",文学的生产资料也被国有化了 ...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华侨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学 专业代码 020101 点击查看开设该专业的学校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 ...

  • 中学语文论文
  • 语法与文学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析 徐宗阳 半壁山中学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语法知识和文学情趣,这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和文学情趣培养的忽视存在密切关系.在中学初级阶段,语法教学与文学情趣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两项重要任务,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语文教师 ...